教师人格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人格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刘宏伟
教师的人格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教师的人格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样,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20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著名的“心理场”论。这种理论认为,任何群体内部都存在着一种“心理场”。而学校生活就是一个“心理场”。在这个“场”中,教师是法定的、被学生及家长共同认可的教育者和行为的管理者,在某些方面他占据着主动、支配的地位。这种特殊地位,使得教师很容易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对象。科学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心理有某种障碍的教师,他们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比率也较高。
那么,为什么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这么大呢?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比家长更长时间的“有效接触”。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每天大7-8小时,甚至10个小时,而父母虽然每天与孩子在一起10余小时,但其中睡眠时间占多半。
教师与学生“有效接触”的时间远远多于家长,使其更容易用自己的情感、意志、行为去熏陶和影响学生。
二是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极容易从教师方面受到暗示和影响。青少年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许多学生在家不听父母的话,时常与父母“顶嘴”,但却在老师面前表现出较多的顺从,这就是学生“向师性”的表现。而且年龄越小的学生向师性越强。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有着更深刻的影响,甚至有时教师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毁了一个学生。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许多消极的心理因素在心理堆积而不得疏通,时间一长必然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必然会污染整个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深受教师不良情绪之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
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教师性格过分内向、孤僻,或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挫折而深感自卑,工作因此而缺乏热情,那么他的学生生动活泼的天性就难免受到限制,社交欲望也会受到压抑。相反,一个教师不顾自己的社会角色,过分的张狂、虚荣和浮躁,那么,处在人格未定型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难免受其影响,最后形成某种虚荣、浮躁等不健康的人格。
2、对学生情绪方面的影响。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的影响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美国社会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漫骂的教师,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一样严重。”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绝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教师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
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心胸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鲍温研究了72位教师与其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做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尤其使人感到忧虑的是,一些心理不健康、情绪不稳定的教师,由于受到一些不愉快事情的刺激,做事比较冲动,和容易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如有一些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学生受到教师的虐待与攻击之后,极易变得暴躁、好斗,进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或采取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
此外,教师的精神是振作还是沮丧;生活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为人是热诚还是虚伪;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脾气是急噪还是稳健;意志是坚定还是怯懦犹豫;生活习惯是勤勉还是懒散,这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
3、对学生态度方面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影响小而化之,就是影响他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看法;大而化之,就关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对学生来说,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
刻意把扮演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在人格、情绪、态度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方式实现的。
一是无意识的影响。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他们不自觉的模仿对象。那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或终日忧郁、悲观消极;或性格暴躁,动辄发火;或虚荣文饰、弄虚作假;或紧张焦虑、惶惶不安,这些不良心态或行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甚至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常言说“身教胜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当他们面对类似的刺激情境时,很容易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二是有意识的影响。在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影响中,大部分是通过有意识的方式实现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是充满爱心、耐心、信心,还是充满仇恨、嫉妒与怀疑;在教育方式上是民主、宽容、理解,还是专制、苛刻、挑剔,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