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课型:讲读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花源外的朝代更替频繁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5.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反复阅读这些文句,体会桃花源的自然之美。

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明确: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乌托邦这儿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富有同情心。

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9 桃花源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二)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2023-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3-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2—3):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同学们畅所欲言。
根据故事,试着背诵。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
3、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桃花源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从而提高审美素养。(第2课时,指向目标3)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能表述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第2课时,指向目标4)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1.读文章,划分结构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并表述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学生小组间自主翻译,代表回答,最后总结疏通。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板书:
教学反思:
1.试着分类别总结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2.你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了吗?
第3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一、单元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 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它们的作用。

3.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 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5. 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

二、单元教学设想《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科学小品。

本文对沙漠里千百年来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分析、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课文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沙漠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沙漠的兴趣。

针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生有阅读兴趣和学习需要,可利用广阔的多种信息资源,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计划、分工合作,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体验合作与成果的喜悦,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对沙漠等自然现象的了解。

学生阅读浅显的科技作品时,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通过科普文章的阅读指导和相关信息的获取、甄别、处理,强化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形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

为说明这个道理,作者把千百年来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

所以学习本文时,可结合文章的典型事例挖掘出丰富的情感资源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为一种高尚的行动。

本文是一篇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好文章。

《短文两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其中《活板》是通过对活板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的介绍来表现的。

文章清晰、完整而系统。

这在于作者能抓住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并注意运用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

因此,学习本文,要以朗读为重点,要扣住对以上三点的分析和与雕板的比较来体会活板的优越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所在单元:三单元授课学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并识记“敬畏、蓬蒿、精巧绝伦、不自量力、相形见绌、咫尺、深邃、混淆”等生字词;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能力目标:1、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2、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3、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手段与方法:1、边读边想2、自主探究3、合作研讨教学准备:风景图片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写一写,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狼藉(jí )咫(zhǐ )尺呐(nà )喊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沾沾( zhān)自喜(二)根据意义写词语不衡量自己的能力。

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自不量力)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相形见绌)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

(精巧绝伦)美味的饭菜。

(美味佳肴)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

(沾沾自喜)二、出示图片,从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导入新课。

三、课堂活动1、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分别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采用“把握关键语句法”,边读边画出关键性语句默。

再读课文一遍,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否定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篇文章:《背影》、《春》、《济南的冬天》。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通过对比不同的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

但是,对于如何欣赏自然景观,如何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3.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用文章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5.总结提升: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的结构、生字词、重点句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析和欣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涉及以下内容:
1.《大自然的语言》:课文阅读与解析,理解文章主题,掌握作者表达自然之美的手法。
2.《长城赞》:课文阅读与解析,了解长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体会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3.《黄山记》:课文阅读与解析,通过描绘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等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诗词意境的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举例:
-在《长城赞》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万里长城永不倒”的象征意义,需要教师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诗词欣赏中,学生可能对《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感到困惑,教师需要通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理解课文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对偶等,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文章主题思想的挖掘:对于课文中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如《黄山记》中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理解不足,如《长城赞》中长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象征。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漫步古文雅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围绕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游目骋怀”,确立核心任务“撰写文言文评析文章”,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本”“析文悟情,探意得趣”“观彼珠玉,抒己之思”三个课段开展翻译疏通、欣赏探究、拓展阅读、思考写作等学习与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析经典古文中,进一步理解古代文言之美。

【设计背景】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言文为《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均为经典篇目,属古代的“记”文体。

《桃花源记》记事,《小石潭记》记游,《核舟记》状物,内容各异且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与智慧。

学习三篇文言文,一要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古诗文阅读的语感;二要品味“杂记”文体语言简洁凝练、情味朴素隽永的特点;三要阅读评析文章,思考探究文章主旨,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与思考完成评析文章的写作。

“漫步古文雅苑”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任选一篇课文撰写评析文章。

《桃花源记》记叙了一次奇幻神秘的秘境之旅,文风朴实清新,情节曲折离奇,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小石潭记》融情于景,通过环境的凄清冷寂抒发作者贬谪失意的苦闷心情;《核舟记》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空间说明顺序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三篇文言文的言语形式各有特点,但都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评析能力。

学习流程设计了三个课段。

第一课段解决的是“语言积累”和“语言感悟”的问题,通过词汇积累、句子翻译等读懂古文;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古文的节奏、韵律、情感之美。

第二课段解决的是“结构分析”“语言鉴赏”和“主旨探析”的问题,让学生走入文本,并且在相关文献的帮助下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第三课段解决的是“写”的问题,阅读好的评析文章,并基于第二课段的赏析与探究,找准评析切入点,撰写评析文章。

三个课段通过精读文本、拓展阅读、梳理筛选、积累应用、思考探究、写作等任务驱动,让学生品味、理解中国古典文言之美,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物描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本节课的写作重点是“我心中的英雄”,教师需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举例: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将人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2.教学难点
(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对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3)情感态度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美好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令人难忘的人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物描写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人物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诣”“俨然”“垂髫”“交通”“妻子”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3.理解作者“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反复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能不同。

贫困的年代里,人们希望衣食无忧;安定的年代里,人们渴望幸福美满。

那么生活在战乱时代里,人们向往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看一看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向往中的理想社会。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知人论世(PPT文稿)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传世。

三、订正读音,朗读课文1.录音范读。

2.订正读音:豁(huò)然间(jiàn)隔俨(yǎn)然邑(yì)人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便舍(shě)船屋舍(shè)3.学生散读,指名朗读,齐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1.文章线索及顺序。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2.内容概括。

第1段,溪行捕鱼。

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2、3段,桃源仙境。

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重寻迷路。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2. 生字词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包括“背影”、“散步”、“台阶”等,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20分钟):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章中的生字词和句式。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背影》、《散步》、《台阶》是关于什么的吗?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亲情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亲情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课文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文内容讲解(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字词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生字词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字词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生字词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1)亲情类文学作品:《目送》、《家》、《平凡的世界》等,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亲情的理解和表达。
(2)生字词学习材料:《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理解成语用法。
(3)语文学习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等,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 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奇文共赏,释放心灵——八下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古诗文阅读单元,入选的文言文篇目为《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三篇均为经典篇目,属古代的“记”文体。

而在古代文体中,“记”最为灵活多变,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

《桃花源记》记事,《小石潭记》记游,《核舟记》状物。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借此来阐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读懂作者借桃花源寄托的社会理想,同时体会文章笔法简洁但内涵丰富的语言特色。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作者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生动,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将自我和山水融为一体,借以追求人生真谛。

学习时重在理清游记的线索,把握游记的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外,还要让学生体会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品味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

【单元目标】(1)了解“记”这种古文体裁。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文的语言之美。

(4)通过阅读古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体会作者笔下的美好境界,从而陶冶自身的情感和胸怀,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民族自信心。

【预学任务】篇目作者作者名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篇目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疑难句子《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教学实施】核心任务:同学们,市图书馆“以古为师读书会”正在火热招募中,本期分享的主题是“奇文共赏,释放心灵”,让我们依托八下第三单元的学习,一起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争做优秀的经典文学传播者吧。

第一课段基础素养大考查一、学习任务:检查预学情况,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此类活动等文言现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9《桃花源记》10《小石潭记》11《核舟记》12《关雎》12《蒹葭》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共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共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共3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章将学习《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词,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美。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练掌握《唐诗三百首》中的十首经典诗词。

2. 了解诗词的鉴赏方法,能够对诗词进行简单的鉴赏。

技能目标:1. 能够准确、感情真挚地朗读相应的诗词。

2. 能够借助语音语调,自然流畅地达到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情感目标:1. 能够感悟诗词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意蕴,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诗词、品味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重点1. 学习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和鉴赏方法,领悟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2. 针对不同诗词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展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情世态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1. 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诗词的意蕴和情感表达,感受到诗歌和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情感价值。

2. 帮助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进一步提高,提高语言表达和朗读的水平。

五、教学方法1. 演唱法:教师示范,让学生跟读,加深印象。

2. 情境还原法:把课文中的情景还原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其中情感变化和心态转换。

3. 对比法:对比不同种类的诗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特点和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首先问学生是否喜欢诵读古诗词,为什么喜欢。

2. 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

步骤二:新课学习(40分钟)1. 学生跟着教师朗读每首诗词。

2. 针对每首诗词,教师进行简单分析,介绍背景、情感表达等,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内涵和背景。

3. 分组阅读,每组选取一首诗词,翻译、解释、评论。

4. 教师进行诗词鉴赏,结合每一首诗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分析诗词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步骤三:巩固(10分钟)1. 由学生选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句式。

3.把握作品内容,体会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文言文记叙(说明)的顺序、详略,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品味诗中的意境。

5.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核心素养】理解文言文记叙(说明)的顺序、详略,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品味诗中的意境。

【重难点】把握作品内容,体会写作技巧,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通过阅读文言文,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生活和谐、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

(2)《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核舟记》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诗经)二首》中的《关雎》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蒹葭》写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复习时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上课素材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拒绝同统治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掌握字词含义,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讲解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座深约100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突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诗文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3.文言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①舍:便舍.船(放弃、舍弃)屋舍.俨然(房屋)②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标记,记号)③寻:寻.向所志(寻找)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④其:复前行,欲穷其.林(这)既出,得其.船(他的)⑤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②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③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邮电或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④率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⑤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距离)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为下文再寻桃源埋下伏笔。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去桃源时“不复得路”?【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步骤四鉴赏特色体悟主旨1.说说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交流点拨】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来表达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的传奇性开头和归来复寻“遂迷”“未果”的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课文在情节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情节曲折、跌宕。

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2.拓展延伸围绕下列辩题开展班级辩论赛。

辩题: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3.布置作业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课堂上,探讨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而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

因此,学生很顺利地就能回答出来。

10小石潭记上课素材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后又被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

被贬到柳州的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47岁的生命。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点拨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有句古话:“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

”历史上的文人们在失意郁闷时往往喜欢寄情山水。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到达永州后,他到处寻访山水美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章。

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差.互(cī) 寂寥.(liáo) 幽邃.(suì) 悄怆..(qiǎo chuàng)3.文言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①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②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③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④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从)⑤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用来)卷石底以.出(而,连接两个动词)⑥而: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⑦见:下见.小潭(发现)明灭可见.(看见)⑧环:如鸣珮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⑨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2)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③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④俶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⑤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⑥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⑦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⑧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⑨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B10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特殊句式①倒装句例:全石以为底。

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②省略句例:斗折蛇行。

句前省略了主语“溪水”。

4.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试着读课文,注意断句,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在朗读中思考:文章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交流点拨】水、石、树、蔓、鱼、岸等。

4.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一)理清思路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

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代同行的人。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交流点拨】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气氛。

(二)深层探究1.第2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清澈。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游鱼、阳光、鱼影的描写,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见底。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映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在跟游人互相逗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作者写小溪的源流时,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交流点拨】抓住了溪身曲折、蜿蜒和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