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doc
气象软科学
∗收稿日期:2005-07-04气象软科学 3 / 2005 12 气象软科学3 / 2005气象软科学 3 / 2005 3 外部刺激压力4 气象软科学 3 / 2005气象软科学 3 / 2005 56 气象软科学 3 / 2005∗收稿日期:2005-05-31气象软科学 3 / 2005 7图1. 目标体系 8 气象软科学 3 / 2005气象软科学 3 / 2005 9图2. 目标执行中的控制和反馈 10 气象软科学 3 / 2005图3. 1998-2003年测报错情率气象软科学 3 / 2005 1112 气象软科学 3 / 2005∗收稿日期:2005-08-17气象软科学 3 / 2005 1314 气象软科学 3 / 2005气象软科学 3 / 2005 1516 气象软科学 3 / 2005∗收稿日期:2005-06-27气象软科学 3 / 2005 1718 气象软科学 3 / 20051 同等重要两者对比考核时同为重要3 略为重要据经验一个比另一个重要一些5 高度重要据经验一个比另一个更为重要7 确实重要工作中一个比另一个显得非常重要 9 绝对重要最重要的 2、4、6、8两相邻程度中间值折中采用例如设有A 、B 、C 、D 四个指标,要确定他们各自的权重,根据斯塔相对重要性等级表进行指标间的两两比较,把比较结果列成矩阵形式(见表2)。
表2 .各指标相对权重估值及最终权重结果 指标A B C D W IA 1 1/3 1/2 1/6 0.08B 3 1 3 1/4 0.27C 2 1/3 1 5 0.31D 6 4 1/5 1 0.34 12 5.7 4.7 6.4在表2中,权重估值的具体方法是:当A 和B 比较,认为B 略为比A 重要的就在B 行A 列交叉处记3分,而在A 行B 列交叉处记1/3;当A 与C 相比较时,若认为C 比A 稍微重要,则在C 处A 列记2分,在A 行C 列处记1/2;依次类推,直到完成比较。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1.08•【文号】中气办函〔2024〕3号•【施行日期】2024.01.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中气办函〔2024〕3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各有关单位: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经专家评审、会议审核和中国气象局局领导审定等程序,共确定立项57项,其中重大课题5项、专项课题7项、重点课题20项、面上课题25项,现将课题计划下达给各单位,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任务书填报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本单位立项课题的负责人,按照立项信息及《气象软科学结题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的结题条件,对申请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后,填写课题合同书。
归口管理单位审核通过后,于2024年1月31日前统一将课题合同书报送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气象部门通过“气政通2.5版政策法规管理系统软科学子模块”报送,行业单位通过电子邮件报送(E-mail:57868137 )。
二、课题组织管理1.课题研究时间为2024年1月—2024年12月,2025年3月31日前完成结题验收。
2.2024年3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召开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研究启动会,请课题组于2024年3月15日前将开题报告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4年10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开展重大课题、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请课题组于2024年10月15日前将中期研究成果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5年2月28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开展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结题验收,请课题组于2025年2月15日前将结题验收材料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3.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应于2024年3月31日前,组织完成本单位承担的重点课题、面上课题的研究启动工作,并加强组织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按时完成结题验收。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报送中国气象局2017年度科技成果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报送中国气象局2017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的函【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气科函[2018]44号【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发布日期】2018.08.08【实施日期】2018.08.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报送中国气象局2017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的函(气科函〔2018〕44号)财政部教科司、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按照《财政部科技部关于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报送2017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科教〔2018〕32号)通知要求,我司发函要求局属各研究开发机构认真梳理总结上一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形成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并及时完成网上填报工作。
现将我局2017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报送你司。
附件: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7)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2018年8月8日附件: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7)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
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建立了新型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现就2017年度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1、年度工作:2017年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了《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健全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等。
气象科研项目成果应用
气象科研项目成果应用气象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众多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保障。
气象科研项目成果在天气预报方面的应用可谓是最为直接和显著的。
过去,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相对较低,往往只能给出大致的天气状况和趋势。
但如今,通过先进的气象观测技术、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效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气象卫星是气象观测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气象卫星,我们可以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数据,包括云层分布、水汽含量、海面温度等。
这些数据为天气预报模型提供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使得预报结果更加准确。
同时,雷达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对局部地区的天气现象进行实时监测,如暴雨、冰雹、龙卷风等,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
科研人员不断改进和优化这些模型,考虑了更多的物理过程和气象要素,提高了对大气运动的模拟能力。
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值计算,可以提前数日甚至数周预测天气变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安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天气预报,气象科研项目成果在农业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高度敏感,干旱、洪涝、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气象科研人员通过对气候规律的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种植规划和农事安排建议。
例如,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降水分布,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时间,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同时,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能够及时提醒农民采取防范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在农业灌溉方面,气象信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既能满足农作物的水分需求,又能节约水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气象科研项目成果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同样不可小觑。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合同书(气象局2019版)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项日—项目合同书项目名称: _________项目编号: _________承担单位: _________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通讯地址: _________联系电话: _________归口管理单位:__________起止年限: _________填写说明和注意事项1•合同书为项目验收的依据,其各项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填写,篇幅较长者可另加纸。
2. 考核目标应具体,便于检查。
3. 封面“一项目合同书”请填写招标类、重大、重点或自主申报四个类别。
4. 经费预算须严格遵守国家和中国气象局有关经费管理的要求以及《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气发〔2007〕111号)的相关规定。
5. 本表五、申请单位及归口管理单位审查意见”中归口管理单位”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法规处、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负责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处室等;对于合作申请的项目,需填写各方申请单位、归口管理单位意见,并加盖相应单位公章。
6. 本合同书一式三份,骑缝装订,报送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7. 项目研究成果须标注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项目资助(一) 项目的目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 主要研究内容(四) 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五) 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六) 进度安排(七) 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项目名称项目关键 词项目承担 单位第一承担单位 联合承担单位 第一承担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项目负责 人姓名 出生年 月专业职称/职 务E-mail电话姓名(双负责人项 目)出生年 月专业职称E-mail电话主要研究 内容(300 字 以内)预期成果 及考核指标(200字 以内)、基本信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气象科研项目成果展示
气象科研项目成果展示气象科学研究一直是人类探索自然、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产生活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我国在气象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我国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水平,也为全球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在数值天气预报方面,我国的科研团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气象预报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
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分辨率、精度和预报时效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比如,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在气象观测技术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传统的气象观测主要依赖地面观测站和气象卫星,而现在,随着无人机、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新型观测设备的应用,气象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和精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无人机可以深入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区进行气象观测,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数据;激光雷达能够对大气中的气溶胶、水汽等进行高精度的探测;微波辐射计则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温度、湿度等参数的变化。
这些新型观测技术的应用,为深入研究大气物理过程、改进气象预报模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在气候研究方面,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的分析和模拟,深入研究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例如,对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此外,气象科研在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农业方面,精准的气象预报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比如,根据天气预报及时进行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交通领域,气象信息可以为航班的起降、铁路的运行、公路的交通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顺畅。
气象科研项目成果总结
气象科研项目成果总结气象科学作为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投入的持续增加,气象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气候预测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对大量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建模,显著提高了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
过去,气候预测往往只能给出较为粗略的趋势判断,但现在,借助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平台,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降水、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这为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安排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利用卫星遥感、雷达监测、地面观测站等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能够实时获取更全面、更精确的气象信息。
例如,对于暴雨、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精度和预警提前量都有了大幅提升。
当灾害性天气即将发生时,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气象科研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成果显著。
通过深入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了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品种,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事建议,如播种时间、灌溉策略、施肥时机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在能源领域,气象科研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受到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
通过对风场和太阳能辐射的精细化预测,能够优化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的布局和运营,提高能源产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空气质量研究方面,气象科研有助于深入理解大气环流与污染物扩散之间的关系。
通过模拟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过程,为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
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方面,气象科研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软科学
气象软科学2006年第4期- 148 -美国气候变化技术项目(CCTP )战略计划∗董章杭 贾朋群 译 校(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北京100081)2002年2月,布什总统重组了协调和指导美国气候变化研究和发展的高层管理机构。
在新的结构下,气候变化科学和气候相关技术研究项目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进行综合。
由美国商务部牵头的气候变化科学项目(CCSP ),是为了减少气候科学的不确定性,科学开发资源,进而支持决策而成立的。
由美国能源部牵头的气候变化技术项目(CCTP ),作为气候变化科学项目的配套机构,是为了协调联邦政府与气候相关的技术研发组合项目(R&D )而成立的。
该项目2006财年获资助金额近30亿美元。
CCTP 的《研究及目前行动》和《近期和长期技术选择》两份报告,详细描述并向公众介绍了一系列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技术。
本战略计划旨在给出制定长期计划的背景,其中考虑了许多不确定性,指明并对比了先进技术的机遇和挑战。
该计划及其简本《战略规划远景和框架》,为通过技术战略和投资标准确定优先权提供了依据。
该计划受内阁层次的气候变化科学技术综合委员会(CCCSTI )及各部委代表组成的跨机构工作组的指导(图1)。
该计划是在CCTP 副主管 Robert Marlay 博士的指导下,由跨机构小组编制的,包含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众多政府专家的贡献。
没有他们的努力,该计划是不可能完成的。
另外,自2005年9月初稿公示以来所收到的几百条意见,使该计划受益匪浅。
我们对所收到意见的数量和质量表示满意,这也反映了该项目的重要性。
我们采纳了许多意见,但即使那些没有被采纳的意见对我们的观点也具有挑战性,这些意见使∗本文摘译了2006年9月发布的CCTP 战略计划的部分重要信息(原文见 , 或本刊网站)。
它山之石- 149 -该计划更具说服力。
我们向那些花费时间提供评论意见的个人和组织表示感谢。
该计划总是要向前推进的,希望在该计划修订时,能包含公众的参与。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07]111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07〕111号)各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软科学的管理,使气象软科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气象软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促进气象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特制定《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
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二○○七年四月十六日附件:气象软科学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软科学(以下简称“软科学”)的管理,使软科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促进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参照《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办字〔2007〕87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气象部门的软科学管理。
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按照科技部下发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的软科学管理,主要包括软科学管理单位的职责和分工,软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的制定和发布,课题立项审批和结题验收,研究成果评审和登记,经费管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等。
本办法所称的软科学研究,是指运用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的特点而进行的一种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工作,是国家软科学和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软科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气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政策法规、行政及业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气象防灾减灾对策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气象软科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气 象 事 业 管 理 规 则 和 方 法 研 究
气 象 分 系 统 总 体 设 计 研 究
气 象 业 务 技 术 标 准 化 研 究
气 象 经 济 学 研 究
气 象 社 会 学 研 究
气象服务学研究
气象软科学相关学科
1气象各专业学科
2
3
4管理科学
气象软科学的相关(交义)学科(示意图) 1.气象各专业学科 2.气象服务对象各行业学科(环境、水利、农业、海洋…) 3.气象服务涉及相关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电讯、教 育…) 4.管理科学
气象软科学定位问题
气象软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气象事业发展的中综合性问题,为气象事业管理 决策(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政策制定及组织管 理等)提供依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
气象软科学立足气象管理实践,为气象事业管理决策 服务
气象软科学的研究主要内涵
气象软科学
气 象 事 业 发 展 战 略 和 规 划 研 究
5.气象软科学研究实践检验方法
自然科学:实验、模拟试验、数值试验 社会科学:社会调查、试点 软科学研究成果如跃过此环节而直接用于决策,存在很大 风险
举例:结构调整试点
五、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
气象软科学人员基本功底 气象软科学研究人才成长条件
气象软科学人员的功底
合理的知识结构 气象业务技术知识 气象管理经验 研究能力
三、 气象软科学的选题问题
气象软科学的选题问题的重要性
是否有应用价值的前提 是否能得到持久支持的基本依据
选题方向 储备性研究(急管理层所远虑) 如20年规划、发展战略研究、体制改革研究 急管理层所近忧 如五年计划研究、目标管理研究 重点课题和短平快 各有必要性 突出重点,兼顾各方 选题过程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自选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1.12.28•【文号】中气规发〔2021〕2号•【施行日期】2021.1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中气规发〔2021〕2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关要求,科学评价气象科技成果的质量、绩效和贡献,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在气象科技活动中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科技人员致力于核心技术突破,促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气象业务服务紧密结合,提升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业务服务的能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暂行办法》,并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2021年12月28日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和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关要求,科学评价气象科技成果的质量、绩效和贡献,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在气象科技活动中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科技人员致力于核心技术突破,促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气象业务服务紧密结合,提升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业务服务的能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气象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气象科技成果,是指气象领域具有研发实力的单位或科技人员,执行工作任务或主要利用所在单位物质技术条件,通过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成果。
其中应用和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指已试用半年及以上(或已实现业务应用)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气象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进行分析判断,全面准确反映其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高质量气象科技成果供给与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管理活动。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1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1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0.12.28•【文号】气法函〔2020〕57号•【施行日期】2020.1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1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气法函〔2020〕57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经专家评审,2021年度气象软科学共立项74项(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24项、自主申报项目46项),现将项目计划下达给各单位,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请各项目主持人根据项目信息(附件1)及《气象软科学结题验收管理办法》(附件2)规定的结题条件,于2021年1月31日前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一式三份)项目合同书(附件3)报法规司。
电子版合同书的文件命名格式如下:项目编号_?项目主持人_项目名称,请确保电子版与纸质版合同书内容一致。
2.项目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
请各项目组于立项后3个月内完成项目启动工作,明确研究思路,确定项目大纲、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
重大项目应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开展课题研讨,推动课题进展,9月底前完成项目研究中期成果并报法规司;重点项目应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开展课题研讨,推动课题进展。
3.请各指定机构或归口管理单位及时通知项目承担单位和主持人,督促项目组按照要求启动项目研究,完成项目结题,并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合理支出研究经费。
4.请各指定机构或归口管理单位于2022年3月31日前,向法规司提交签字盖章的纸质结题材料一式三份和电子光盘一份。
联系人:王媛胡赫联系电话:************政务邮:法规司政策处/政策处/法规司/中国气象局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政策处邮编:100081附件:1.2021年度气象软科学项目立项表2.气象软科学结题验收管理办法3.2021年度气象软科学项目合同书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0年12月28日。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9.30•【文号】气法函〔2024〕17号•【施行日期】2024.09.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的通知气法函〔2024〕17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国气象局政策研究工作总体安排,现启动2025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研究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有关部署,聚焦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为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二、申报要求(一)申报人条件:重大课题申报人必须具有正研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司局级以上行政职务;重点课题申报人一般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面上课题申报人一般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获得博士学位。
未能按期完成2023年度及之前的重大和重点软科学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不能参加申报。
申报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软科学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软科学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参与两个软科学课题申报;在研软科学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一个软科学课题申报。
(二)重大和重点课题申报人应按照课题指南(见附件1)确定的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进行申报。
面上课题申报人可结合专业特长和工作岗位,围绕气象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申报,课题题目可自拟。
(三)申报人将课题申请表提交本单位归口管理单位,经同意后,报送至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国气科字[1987]第025号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正文:----------------------------------------------------------------------------------------------------------------------------------------------------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1987年5月6日国气科字〔1987〕第025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简称气象科技课题或课题)系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气象科学基金项目、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等以外的本部门所管理的气象科技研究课题。
第二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拨给的科技三项费,重大专项研究费,气象科研事业费(扣除研究机构包干部分),国家气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单独拨付的气象科技发展研究的经费。
第三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的管理,根据经费来源分为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两级管理。
属于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投资的研究课题由双方共同管理,并协商确定某一方为主。
对于列为国家气象局的研究课题,承担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要按本办法代行管理工作。
第二章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计划的制定和组织管理第四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实行计划管理。
国家气象局根据全国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相应的全国重点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根据各自的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相应的气象科技研究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能在近期内投入业务应用的课题要有明确的使用单位。
第五条:年度实施计划中的研究课题,国家气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在每年一月底以前发布年度的项目指南。
落实研究课题时,采取招标和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作的办法,择优落实承担单位和承担者。
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气象,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近年来,气象科技创新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观测技术方面,气象卫星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
气象卫星能够从太空对地球进行全方位、高频率的观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气象数据。
如今的气象卫星不仅分辨率越来越高,能够更清晰地捕捉到云层、风暴等气象现象的细节,而且观测的波段也更加丰富,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大气成分、温度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高精度的数据让气象预报更加准确,为我们提前应对灾害性天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地面观测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自动化气象观测站在各地广泛建立,实现了对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实时、连续监测。
这些观测站的数据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迅速传输到气象中心,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同时,新型的传感器和观测设备不断涌现,如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能够更精确地探测大气中的水汽、气溶胶等物质,为研究大气物理过程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在数值预报技术方面,气象科学家们不断优化和改进数值预报模型。
通过引入更先进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更高分辨率的网格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数值预报的精度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现在,数值预报已经能够提前数天甚至数周对天气形势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农业生产的安排、交通运输的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气象服务方面,科技创新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基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气象应用程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取最新的气象信息。
这些应用程序不仅提供了常规的天气预报,还包括了气象灾害预警、生活指数建议、旅游气象服务等个性化的内容,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此外,气象科技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气候模式的研究和改进,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有关问题研究韩苏明孙浩锡徐为根(江苏省气象局,南京210008)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工作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气象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象探测、信息传输与加工、预报服务、气象科研及各项管理等都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象标准化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构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气象标准化是推进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社会气象科技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业务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2004年中国气象局将发展和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列入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之中,采取了筹备成立“全国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气象标准化队伍,研究了解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
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气象标准在气象装备生产、雷电防护、规范业务技术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面对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还处于相当薄弱和滞后的状态,还有大量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有待制定、修订。
另一方面,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各国对标准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我国把搞好技术标准化建设作为加入WTO后的“三大战略”之一,这对气象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国家标准化建设和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结合我国气象标准化的现状和新的要求,对未来气象标准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决策支持。
1 “气象标准化”的概念及其内涵1.1“气象标准化”的定义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96年第2号指南中对标准、标准化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气象领域的实际,对“气象标准化”定义如下:气象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气象领域中现实的和潜在的问题(含最新科技成就)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A、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和合格评定活动的过程;B、气象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气象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实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战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防止贸易和技术壁垒,提高气象技术水平和促进技术合作。
1.2 对气象标准化定义的说明(1)气象标准化的对象气象标准化是指以气象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
其主要对象除了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气象科学技术研究外,还应包括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科学、社会-生物-地球物理学、社会-生物-地球化学等体现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服务所涉及的(观测)环境、内容、产品、基础建设、质量、等级、条件、认证认可、装备、设施、信息汇交及共享共用、发布与传播、安全、保密等要求;试验、检验、检定、观测、预报、评估评价、验收、使用等方法;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词汇、术语、符号、代号等。
(2)气象标准化的功能作用新形势下,气象标准化的功能作用应当突出强调面对技术进步的加速和竞争的全球化态势,把标准化上升到战略高度,根据最新科技成就制定出高于当前水平所能达到的指标,以能动地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成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气象标准化的任务考虑到近年来国际上广泛开展的“合格评定活动”的重要性,因而将ISO/IEC定义中的标准化原有的“制定、发布、实施”标准的三项任务扩展到包含合格评定活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4)气象标准化的目的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竞争的全球化态势的迅速发展,标准不应单单起着规范产品、规范技术的作用,它应当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气象标准化”的目的内涵应当既在范围上进行扩充,又要在层次上提升到相应的战略高度。
因而在“气象标准化”的定义中增加了实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等目的。
2 世界技术标准化发展趋势和气象标准化情况2.1 世界技术标准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认识到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能够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因而纷纷加强了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主要内容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将国际标准化战略放在整个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增强标准化提案力度,提高自身的地位;二是将信息技术、健康、安全、环保、制造技术等作为标准化战略的重点领域;三是强调科技开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的协调统一;四是注重培养熟悉ISO/IEC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五是采取事实标准(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标准)、论坛标准或合作体标准和协商标准(或称公共标准)等四标共进战略。
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均属于“追赶式”战略,战略的核心是争取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实质性参与权,把提高本国技术标准对国际标准的影响力、追赶国际标准和规则公平合理作为奋斗目标。
当前,发达国家标准化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愿型的标准体制与学术团体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市场化的标准制定原则;标准服务的信息化和市场化;标准实施保障体系由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测制度等构成;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
此外,国际上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
2.2 国际气象标准化情况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为了适应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首先研究了国际海上船舶气象观测和航海用语格式等标准化问题。
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以后,陆续对全球天气观测、电讯、资料处理和服务等实行了标准化。
除WMO外,在国际标准化机构中还有一些气象标准化分支机构。
如ISO中有TC146技术委员会,SC1-SC6等六个分技术委员会和WG1-WG5等5个技术工作组;IEC中有TC64,TC77,TC81等3个技术委员会和TC28中有分工作组A,TC37中有分工作组A和B等三个工作组;ITU和CIGRE(国际大电网会议)等,主要从事气候变化、资料观测、雷电防护、仪器探测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2.3 国际性(或区域性)气象技术标准发展趋势国际性(或区域性)气象技术标准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国际(或区域)范围内多个国家共同关心的研究事项和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项,如全球气象观测情报网、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标准等。
二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产品与装备设施、业务规范以及这些优势内容延伸的服务,如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资料处理规范和标准等。
三是具有全球性特征的产品制作和服务,如航空气象服务和海洋领航气象服务,其产品的制作需要使用全球范围的资料,需要有统一的信息传递技术标准和资料处理标准。
四是气象领域中属于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焦点事项,如雷电防护标准、未来空间气象或星球气象涉及的标准等。
五是与气象发展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如信息分析技术中的变分技术、数据同化技术,传感技术等。
另外,国际性(或区域性)气象技术标准的竞争将延伸至气象服务的竞争并影响气象服务的竞争。
自愿参与国际性(或区域性)气象技术标准制定的国家和组织将会越来越多。
气象专利技术将成为气象技术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我国气象标准化现状、机遇与挑战3.1 我国气象标准化现状(1)我国气象标准化的三个发展阶段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8年《标准化法》通过之前,气象事业局限于气象学定义范围内。
各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各自制定和使用了大量的内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第二阶段为1988年——1998年之间。
国务院将气象行业管理职能赋予国家气象局,1992年全国技术标准主管部门又授权国家气象局归口管理气象行业标准。
国家气象局制定了一系列气象行业规范、标准,使全行业气象仪器设备实行统一标准,气象测报、预报实行统一规范,确保基本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气象资源和资料共享,推进气象行业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1998年开始,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气象局正式启动气象标准化工作,把发展、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列入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内容之一。
(2)现阶段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成绩与不足2004年以来,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进展迅速,成绩喜人。
一是气象标准化管理组织正在有计划有组织逐步建立,成立了全国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正在筹备成立“全国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方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陆续成立,气象标准化队伍正在迅速扩大。
二是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国家标准化活动,国内气象标准立项和制定工作逐步推进。
三是标准实施取得一定成果。
四是气象标准化的建章立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但是,当前气象标准化工作仍然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一面,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对气象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气象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尚属空白;气象标准的类型、结构、内容和数量,尚不能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气象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与国内其他行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影响了气象的竞争力和服务效果;技术研究开发与标准制定脱节,科研人员参加标准化活动和参加标准制定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标准的利用率和发挥的作用效益不高。
3.2 我国气象标准化面临的机遇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气象标准化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其次,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核心思想,不仅为新时期气象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深入开展气象标准化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各地各部门正在启动“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的远景目标的制定工作,气象标准作为经济建设和气象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十一五”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当前气象部门已经具备了在一些气象领域实现自身技术跨越和为国家技术跨越发展战略做出贡献的基础和条件,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气象标准化主体日益成熟,气象标准化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3 气象标准化面临新的严峻挑战(1)增强气象标准化意识的挑战尽管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人们的气象标准化意识还比较薄弱,不了解气象标准化的市场属性,对气象标准的理念、功能、作用等认识不清。
改变这种状态,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我国气象标准化事业,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