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
3.第三章形象学
20
形象特征之三:套话
套话(“老毛子”、“纸老虎”)。 这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 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 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 概括。
21
套话(形成的逻辑)的存在方式
6
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 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 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 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 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 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 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16
如何、为何研究形象?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异国(他者)形象,并 非现实的复制品。 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 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于形 象。 研究其形成的内在逻辑,了解想象在多大 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而产生出了什么样 的偏离。
郑晓龙 冯小刚 发行单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版社 主 演: 姜 文 王 姬 严晓频 戴 博 马晓晴
12
形象特征之一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 合物。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 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 制作或宣传了某一形象的个人或群体,通过对异国 的描述,显示或表达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 的空间; 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以(他者)形象的方式,表达各 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在审视和想 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比较文学-形象学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20世纪60、70年代,比较 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 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 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 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 象。
举例一: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
比较文学的早期学者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在 定义国际文学的交流时,用“影响”、“机运”、 “模仿”来说明社会与文学的关系,虽然没有提 及形象学,但在法国学派的传统研究中也已经包 含了一些形象学的因素。例如,在“媒介学”中, 旅游者、传教士、流亡者都是“媒介者”之一种, 他们写下的游记、札记、报告中普遍存在着异国 异族的形象,研究者有意无意地会把这些形象与 现实中的形象进行对比,看其偏离的程度,论及 导致这些偏离的原因,这其实是形象研究初期必 须做的工作。
形象研究要从影响研究中脱离、存活,必须 摆脱实证主义的拘囿,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不 同文学、文化的冲突和交流(这其实也是比 较文学的核心问题)上来。这一新的方向体 现在20世纪初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的《法 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文学:创作、 成就、期限》等著述中。综观这一时期的形 象学研究,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 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其研 究方法也主要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所以, 形象学还没有成为比较文学中的一门专门的 分支学科。
3.付满楚(Fu Manchu) 最充分体现“黄祸”论调的文学人物是 “付满楚”(也有人译为“付满州”),他几 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 最初出自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之手,成书之前首先在英国杂志上 连载,受到关注。1913年,罗默发表了小说 《付满楚博士的秘密》(The Mystery ofDr.FuManchu),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 详的角色。罗默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付满楚 的小说,包括13部长篇、3部短篇和1部中篇。 付满楚邪恶、凶残,令人恐惧而又充满诱惑。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第一,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是指在描述异国 形象时意识形态起潜在的评判作用、隐形的导向 作用,对自我社会群体具有“整合功能”。 • 如巴柔认为,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牙 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倡导 的启蒙思想、开创的“光明世纪”去观照西班牙 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落后的民 族:经济凋敝,好冲动,对教权及俗世权力缺乏 批判、崇尚封建式的高贵气质等负面因素。这个 西班牙恰成法国这个启蒙民族的对立面。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关于“形象”的理解,法国学派的定义各有 不同,侧重不一。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第一,形象是“真相”和“幻象”的混合物, 具有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的双重意义。狄泽 林克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 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 第二,形象是制作者关于社会想象和社会实 践的象征性言说,确指性、实在性成分少, 反思性、理想性成分多。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 形象学从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 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赛义德在《东方 主义》中解剖了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 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隐藏的 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 • 后殖民主义理论催生了族群研究,重视主 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 数民族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这 些和形象学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第三,形象有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和作为个人意 识想象物两种生成途径,二者关系错综复杂。 • 形象学基础理论较多涉及的是作为社会集体想象 物的形象,但在实际研究中,也经常遇到作为个 人意识想象物、与社会集体想象物对立或相异的 异国形象。莫哈说:“一个形象最大的创新力, 即它的文学性,存在于使其脱离集体描述总和的 距离中。”研究者应特别注意巴柔所说的“双极 性(认同性/差异性)阐释”中的“相异性”问题。
8、形象学
案例分析: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 象
欧洲最早读到的亚洲游记出自两位
法国教士之手,即布郎卡尔班和卢 布鲁克
卢布鲁克《东方行记》
1255年
描述了蒙古人架在车上的毡帐,常常聚 集成流动村子。蒙古人 “男人们在头顶 剃光一小方块,剩下的头发辫成辫子, 从两边下垂至耳部。”冬天,他们用毛 皮裹住身体,夏天穿着来自中国的丝绸。 他们饮大量的乳酒——发酵的马奶—— 和葡萄酒。
美国影片中的华人女性形象
妖魔(Demon)
《卧虎藏龙》中的碧眼狐狸 《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中的中国老妪 1993年的《蝴蝶君》(M.Butterfly)
天使(Angle)
《美梦成真》(What Dreams May Come)中的东方天使 《霹雳娇娃》中的查理的天使阿历克斯 芒迪 木兰(Mulan) 《花木兰》(Mulan)中的花木兰 《明日帝国》(Tomorr述中,“远东各民族生
性凶残,在各方面都与欧洲人迥异, 因之成其心患”。
在马可· 波罗的笔下,中国则是一个
“极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民族, 尽管他们不知道上帝,却在许多方 面值得尊敬”。
1271年, 马可· 波罗1 7岁时和父亲 叔叔与十几位 旅伴经4年到 中国,游历 17年。
蓝衣的市民谈来谈去都认为它(指中国龙)想 要逃跑;不论如何,都不可以让它逃走,因为 中国巨龙是全世界最具有潜力的龙,如果让它 由唐人街逃出来,可能会奔驰到他们新的高速 公路那儿,在百老汇街入口处,误把那儿当作 中国的长城或当作其他蛮族起的屏障,所以就 会沿着它走,把柱子和路标都嚼烂吞下,且打 嗝吐出一种奇怪的溶液,可以把美国的混凝土 大墙都溶化掉。他们怕这条中国巨龙会由旧金 山出发走得很远,所以他们已经秘密地、稳固 地把它的尾巴尖绑了起来…… ——[美]弗林格第《伟大的中国人》1960年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一般意义上的“形象”
在《尚书》、《周礼》中, “形象”一词的基 本意思是人之相貌、 物之形状。
现在“形象”已被理解为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 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 体印象和评价, 如警察形象、学生形象、教师 形象、干部形象以及无所不在的各种社会角色 形象; 从注重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到强调城市 形象、区域形象、政府形象、国家形象、政党 形象, 以及无所不及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形象。 如果不加限制, “形象学”指的是对从个人到 群体到组织的形象的塑造、策划、评估及其价 值的研究。
姜智芹《马克·吐温的华工苦行记》
马克吐温对华人的观察和描写带有主流文化的偏 见。
如《苦行记》中记录唐人街的中国人抽鸦片:
在每一座低矮窄小肮脏的棚屋里,飘散着淡淡的 佛灯燃烧的气味,那微弱、摇曳不定的牛脂烛光 照出一些黑影,两三个皮肤姜黄、拖着长辫子的 流浪汉,蜷缩在一张短短的小床上,一动不动地 抽着大烟。……那烟丸的煎烤焖炸,以及烟管里汁 水的吱吱响声,几乎会使泥塑木雕的塑像翻肠倒 胃,不过,约翰(指中国人)喜欢它。
世界文学关系的模式
本民族文化异文化
(抗衡以及融合)
产物:变异体文学
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佛典使文学语言更丰富: 如:世界、究竟、因果、单刀直入、一
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 2.对文学形式、题材的影响: 唐代・变文体文学 目连救母—《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
文》
3.意境上的融合:
形象学研究的两种途径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 部研究两部分。
一、外部研究: 外部研究主要是研究文学形象如何社会化,即
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 看法,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以此 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看它在多大程 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形象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的学科,属于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关注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以及这些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包括对异国人物、风土人情、文化等方面的描绘。
2.形象的文化意义:探讨形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揭示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3.形象与民族认同:研究形象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探
讨民族形象如何影响人们对自身民族的认知和评价。
4.跨文化形象: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塑造的形象,分
析这些形象如何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5.形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探讨形象学与其他学科如
文学理论、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等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点。
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的深入剖析,探究这些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被不同文化所解读和接受。
此外,形象学还关注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形象来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总体而言,形象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
通过对形象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比较文学形象学ppt课件
休漠“再现式想象” 萨特“创造式想象” (一)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狂热 巴桑 主体(态度) 憎恶 他者
亲善 (二)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作家与文本存在三种关系: 1、用旧文本创造新文本。《李有才板话》 2、作家有意无意的模仿 3、崭新的创造
第七章 形象学
形象学的内涵:其中所指涉的形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形象 ,而是指各国文学中描写、塑造出来的“异国”形象,这种形象的 产生与两个相关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关。对这 类形象的研究必须具备跨国界,超文化、超学科的研究视域。
第一节 形象学概念阐释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三、套话 套话——“Stereotype”——原(铅板)原陈规旧套——程式、规范
3、套话的语言特征: (1)高度浓缩性 (2)意义的相对稳定性 (3)套话的生命限度 (4)套话的隐喻性
第三节 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
一、形象学研究的方法; 1、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巴桑)双向交流平等对话原则。
第一节 形象学概念阐释
(三)作家与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关系 如《桃花源记》、《格列佛游记》、《哈利·波特》、《还珠格格》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一、他者理论: 1、文化综合论 2、“缺席说”——他者主角的缺席 阮铃玉现象 3、主观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集体无意识确指全社会对异国社会文化的 总体看法。
词汇归属国 意义双层解读 套话及其演变历史 b、等级关系——话语权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 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c、故事情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层面,因为异国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模式及叙述者所 运用的叙述方式都具有超于词汇及等级关系之外的象征意义。
形象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形象学是一种视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利用丰富多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特别是人们信仰的精神内涵。
它着重于探讨形象如何影响他们的观念,情绪,行为,文化和信仰等。
图像学:图像学是一种研究图像的学科,主要关注表面形状,颜色,纹理和空间结构等如何运用来表达思想,情绪和故事。
它强调了结合艺术原理和空间设计原则来描绘和理解图像的重要性,以及以可视化方式记录和传达信息的策略。
像:像是由一系列形状,纹理和颜色构成的,用以表达某一情景或者思想的形象,也可以被认为是创造出一个可视图像的过程。
它们可以用来表达艺术性情感,也可以用来解释和描述任何事物或概念,例如技术思想,实验结果等。
象征:象征是表达抽象概念的形象或象征,它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出事物的某些特性,例如它们的深层含义和心理价值。
象征是表达情感,概念和观念的有力工具,它可以用于绘画,雕刻,写作和其他艺术形式中。
- 1 -。
形象学
• 1929年郑振铎(中国形象学的先驱)撰写了《西 方人所见的东方》,批评了西方人对东方形象的 歪曲和夸饰。
• “五四以后”的以后,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的异国 异族形象大量增加,认识也加深和多元化了。 (郭沫若、郁达夫等)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不断升温,形 象学逐渐得到中国学者的认可,开始成为比较文 学的一个新的独特而重要的分支。
赛义德发现:尽管“东方”也有自己的 历史、思想传统、意象和词汇,但在西方文 本主义中出现的东方形象却是虚幻扭曲的 “他者”的形象。 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了、被丑化、弱 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欧美人眼中的 “非我族类”一概欠缺理性,道德沦丧,幼 稚不堪,荒诞无稽;相反,欧美人则是洋溢 着理性光辉,道德完美、成熟可靠的正常人。
常见的套话例子 • “鹰勾鼻”——犹太人
• “洋鬼子”——外国人
• “日本鬼子”——日本人 • “红头阿三”——印度巡捕
3、社会整体想象物
•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 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是充 当了一个媒介。
• “社会整体想象物”:在“他者”形象创 造中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 响源称。
例如“异国情调”这一概念进入形象学 的话语体系。
• 随着形象学大发展,西方学者逐渐注意到欧洲以 外的国家和民族形象。 • 约斯特 “欧洲情调”
(二)形象学在中国
• 早在《山海经》中,我国就已有对异国异族的描 绘。 • 《西游记》中混乱、凶险的异域之旅。(乌鸡国、 车迟国、西梁女国等) • 明代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记载郑和出 使西洋、历经众国,展示了大明之威。 • 《红楼梦》里也旁涉异国。
• 不同笔下作家的“他者”形象,都受制于 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
• 社会整体想象物并不是统一的,它有认同作用 和颠覆作用,存在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 (1)“意识形态化”(认同作用)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形象”在言说“自我”和“他者”时,都不是 着眼于确指的实在真实性,而是为了构造一个具 有象征意义的“第三者”,以表达某种社会想象。 •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团思想情感的在场置换了 实际上的异国,常常使现实化的“异域”和现实 化的“本土”都成为“缺席的在场”,通过对 “他者”的文学化描述、想象,构造出制造者所 褒扬或贬抑的虚构空间,借以直接或迂回地表达 关于社会、人文、意识形态和审美取向的理想模 式。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第一,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是指在描述异国 形象时意识形态起潜在的评判作用、隐形的导向 作用,对自我社会群体具有“整合功能”。 • 如巴柔认为,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牙 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倡导 的启蒙思想、开创的“光明世纪”去观照西班牙 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落后的民 族:经济凋敝,好冲动,对教权及俗世权力缺乏 批判、崇尚封建式的高贵气质等负面因素。这个 西班牙恰成法国这个启蒙民族的对立面。
2、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 卡雷的学生基亚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接 力者。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中独辟 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将 形象学研究视域进一步界定为:“不再追寻 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 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 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生 存的。” • 这里所谓“民族神话”就是“异域形象”的 狭义性代称。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一般是指作为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功能”则是指异国形 象在社会想象、社会实践意义上的功能。异国形 象对其制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现实或具有“整合 功能”,或具有“颠覆功能”,或摇摆于“两极 化”之间。 • 法国形象学研究者巴柔、利科等人借用德国社会 学家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谱系,即将一个社 会的集体无意识分为意识形态化的和乌托邦化的 两大类,从而将“异国形象”也分为两种基本类 型:
第4章--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各民族间通过文学作品、旅游日记所表 现出来的“想象性的相互诠释”
研究力作
《法国游客与作家在埃及》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 形象学拓荒力作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基亚
不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 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 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这就是近五十年来 法国的一种远景变化,它使比较文学产生了真 正的更新,给它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前辈:钱锺书、季羡林、张星烺、范存忠、方重、戈宝权 后辈学者 :乐黛云、钱林森主编“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
❖严格意义上的形象学研究:特别是周宁撰写或主编的一系列
著作 ,将理论反思不断引向深入。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形象学的内容
具体问题研究之二
词汇研究 “套话”研究
【巴柔】采用福柯话语理论、东方主 义、结构主义等方法来讨论这类词汇 所蕴含的“文化”与“权力”、“自 我”与“他者”关系
围绕“读者”与“文本”两要素 姚斯和伊瑟尔
在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其一、
文学
文学的本质 如何存在
作者
文本
读者
其二、 读者对文本
的阅读
受到 “接受屏幕”的制约
产生 “期待视野”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围绕“读者”与“文本”两要素 姚斯和伊瑟尔
在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其三、
构
文学文本的 成
卡雷
(影响研究)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 且经常是靠不住的。在这种研究中,人们往 往试图将一些不可称量的因素加以称量。相 比之下,更为可靠的则是由作品的成就、某 位作家的境遇、某位大人物的命运、不同民 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旅游和见闻等等所构 成的历史……
7、形象学
第四章形象学(imagologie)一、定义及产生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但它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形象学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述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底蕴。
陈P220。
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
对形象的研究可以远溯到19C.形象学的真正兴旺,是在20C中叶的法国。
卡雷的《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一书,以及他对形象学的有力的宣传鼓动,对这一领域的开拓,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一直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早期美国学派以主张平行研究著称,使他们对影响研究颇有微词,这连带造成了他们不能正视形象学的意义。
但形象学并未在批评中裹足不前,而是长足发展。
它在法国繁荣,20C 六七十年代,在其他国家也扎下了根,包括美国。
在当代的发展与巴柔(法)的贡献分不开。
他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此后,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形象学的当代发展也能从各种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如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爱德华〃赛义德在其著作《东方主义》中,解剖了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所隐藏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
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中涉及到性别隐喻。
她研究了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和想象,以及这种隐喻想象背后潜藏的种族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例如对欧洲文化史上从来就有南方与北方的二元对立、莱茵河与多瑙河的对立。
北方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南方(如土耳其)是美艳的、肉感的。
这种对异文化的成见、误解在一代欧洲人的记忆中保存着,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形象学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在中外文学史中,各国各民族的相互注释、印象、评价,比比皆是。
异国异族形象与文艺理论所探讨的形象的区别:陈P2261、形象学面对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其覆盖范围自然比文艺理论探讨的形象小得多。
3.第三章形象学
27
文本内部研究
第一是词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国文学 作品中关于“他者”的词汇所做的基于统计学 方法的分析与辨析。 第二是等级关系。进一步考察作家与被注视者 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第三是情节研究。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 种文化、两个文本系列间的对话开始,用记录、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的各种定型化的词汇或程 式化的情境、主题写出来。故事情节中隐含的 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要揭示、 阐释这类故事的文化象征意义。
20
形象特征之三:套话
套话(“老毛子”、“纸老虎”)。 这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 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 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 概括。
21
套话(形成的逻辑)的存在方式
“他者”形象的表现形式
被注视者,就是“他者”,存 在于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游记、 回忆录等各种文字资料中。 “他者”形象不仅仅指涉人物 形象,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 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 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 究范围。
15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 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 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 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 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 的关系。
6
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 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 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 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 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 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 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形象学(全)
狂热 憎恶 他者 亲善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他者 注视者—————————形象—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常见套话的例子
鹰勾鼻 (犹太人) 东方犹太人* 大鼻子 老外 洋鬼子 老毛子 长毛 鬼子(进村) 小日本
红酒与啤酒
法国人说: 法国人喜欢红酒,德国人喜欢啤酒 法国人文明高雅,德国人野蛮落后。
3、他者产生的背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总体想象物” (imaginaire social) ——“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
基亚对老师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发:形象学研究,“不再追 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 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 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比较文学》)
(三)在当代的新发展 60年代形象学遭到严厉批评,因为它接近历史或思
想史,而非文学,或者是因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概 念,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60年代危机过后,80年代后期,形象学得到充足发 展,特别是法、德等国。
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 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 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 国人形象 。
B、文本来源: “一切精神产品”,超出文学 范围。既来源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来源 于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 甚至漫画、图片、影视、广告等。
C、存在方式:多样化,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 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 总和。包括人物、器物、风俗、景物,甚 至是观点、言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套 话”。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又称形象学与符号学,是研究形象的生成、传播和解读的学科。
形象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形象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来呈现,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场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情感。
形象学探讨形象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以及形象与人类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符号、象征、意象等,这些元素通过特定的组合和表达方式,传达出特定的含义和情感。
形象与人类文化密切相关,它反映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同时,形象也与社会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它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情感共振,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形象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符号学分析、语义学分析、视觉文化研究等。
通过对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形象。
在当代社会,形象在广告、媒体、政治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形象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形象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
它鼓励人们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形象,发现其中的内涵和价值,以更加全面、丰富的方式理解和解读世界。
通过形象学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审美能力、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形象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
形象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想象力和感官活动的学科。
它旨在理解人们如何通过肖像、文字和声音的表达来传达意义,以及人们如何组织和构建视觉图像。
它将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和文化表达与语言相结合,探索人类文化叙事的多层次实践。
形象学名词解释:
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以形象形式展示的形象表现力。
它涉及到描绘和传达特定的形象,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和其他形式的美术表达。
文学:文学是指通过文字表达意义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其他文字形式。
音乐:音乐是一种利用旋律,和声,和谐和其他音乐元素来传达信息和情感的表达形式。
文化表达:文化表达指人们将自己的文化、宗教信仰和历史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主题表达出来的过程。
语言:语言是指人们使用的沟通和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方式。
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形象学认为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是创造者 自我民族的形象,它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 定作用,形象映照的是形象创造者的自我形象。 因此,形象创造作为作家的个体行为处于次要地 位,更强调的是作为中介的形象,研究的目的也 并不在于求证这些形象于现实符合与否(异国异 族形象往往与事实不符),而是形象形成背后的 文化差异。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 来。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 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 介。
“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 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莫哈: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 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 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 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更在于揭示 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 则和惯例。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 于形象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主张平行研究的 美国学派异军突起,他们对法国学者倡 导的形象研究颇有微辞,认为“卡雷和 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 包括对民族幻像、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 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 信服”。学派之争让美国学者看不到形 象学与影响研究的实质性差别,看不到 形象学的创新意义。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从研究重点看,一般文学形象往往被 看成是作家个人艺术独创的结晶,对 其研究的重点是它的独创性和逼真性, 探讨某一形象是否具体、生动、饱含 感情,是否给人以实感,使人身临其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否反映 了现实(真实性、典型性)以及能否 体现作家的创新。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 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 源称为“社会整体想象物”。 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作家笔 下的“他者”形象,都受制于各自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研究吉卜林笔下 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罗伯·格 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都不能忽视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这 样的文化语境。
二、形象学发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学者把形 象学视为比较文学应优先研究的内容。让玛丽·卡雷为此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首 次对形象学做了较精确的定义“各民族间 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卡 雷于1947年写了《法国作家和德国幻影, 1800——1940》一书,分析了1800年至 1940年政治和文学、感情和理智的相互作 用对法国树立德国形象过程中的影响,从 实际研究上把形象学引向一个全新的研究 视角,所以后人一般把卡雷视为现代形象 学的奠基人。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文本内部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应局限在文学范 围之内,而要对文学形象产生、传播的 文化语境加以研究。但比较文学形象学 研究的基石仍在于文本内部,它不能放 弃比较文学对文本内部的研究。这种文 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 词汇、等级关系、 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1、词汇研究
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 汇:“鹰钩鼻”“老毛子”“洋鬼 子”“大鼻子”
三、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首先,从范围来看,形象学的形象只限 于异国异族形象,而文艺理论所讨论的 形象却可以是异国异族形象,更多的是 集中在本民族文学中的自我形象或外国 文学中刻画的本民族人物文学形象。所 以文艺理论的形象研究范围比形象学的 范围要广泛。
以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为例进行分析。
四、形象学研究方法及前景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1)文本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 具有跨学科特性。随着对年鉴学派重视互文性、 人类学重视遗传—生理作用,接受美学重视接 受主体等理论的吸纳,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 学术视野日趋开阔。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 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 社会集体想像物、 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 三个层面。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 研究的形象的异同
从存在方式看,文艺理论的形象通常局限于人物 形象,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只作为刻 画人物的手段去研究。而形象学的形象可以是人 物形象,还可以是器物(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 国塔)、风俗(如浪漫主义作家笔下的阿拉伯婚 礼)、景物(如18世纪在西方的中国园林),甚 至是观点(如认为中国哲学是原始哲学的观点)、 言词(如鸦片战争以来称西方人为“洋鬼子”), 也即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 意识和客观想象的总和”。仅仅把形象学的对象 局限在人物形象上,显然是不够的。
二、形象学发展史
巴柔的《从文化形象到总体想象物》 一文系统的论述了形象学的理论和 方法,解决了在文学和关于异国的 集体神话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的问题, 他把“他者”形象的定义作为当代 形象学的核心,使之与传统形象学 区别开来。
二、形象学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各种后现代理论 的借用更使形象学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多 样化的图景:利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 异国形象背后的民族想象等;新的研究方法如符号学、 接受美学对形象学在方法上进行了扩充。 形象学终于以“学”存在,成为了一个 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2、他者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 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 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 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 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 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 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 研究范围。
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 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 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 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 狂热、 憎恶和亲善 三种特异的关系。
二、形象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的早期学者巴尔登斯贝格、 梵·第根在定义国际文学的交流时,用 “影响”、“机运”、“模仿”来说明社 会与文学的关系,虽然没有提及形象学, 但在法国学派的传统研究中也已经包含了 一些形象学的因素。例如,在“媒介学” 中,旅游者、传教士、流亡者都是“媒介 者”之一种,他们写下的游记、札记、报 告中普遍存在着异国异族的形象,研究者 有意无意地会把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 进行对比,看其偏离的程度,论及导致这 些偏离的原因,这其实是形象研究初期必 须做的工作。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20世纪60、70年代,比较 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 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 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 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 象。
二、形象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发展大致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早在比较文学争取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的时候,当时的研究者就已经 注意到了异族异国形象的研究。法国是形 象学的诞生地,路易—保尔·贝茨于1896 年在《关于比较文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的批判研究》中指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 新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 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 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 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形象研究在比较 文学发展初期就被列为其学科任务之一。
1、注视者
早期的形象学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 究,当代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 或注视者一方,它重视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 一方对他者的创造式阅读和接受。在创造式想 象和变异理论观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 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 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 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 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 程。
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山海经》 《西游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孽海花》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 研究的形象的异同
但另一方面,形象学的形象除了来源于虚 构的文学作品外,还可以来自游记、历史 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即“一切精 神产品”,而文艺理论的形象只能来自虚 构的文学作品,从这一点看来,它的研究 范围又要比形象学窄得多。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法国比较学者在形象研究中十分关注 “套话”,套话在形象学中指“一个民 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 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它是他 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如欧洲人 常用“鹰钩鼻”指犹太人,中国人用 “老毛子”指俄国人,用“大鼻子”、 “洋鬼子”指西方人。套话对异国异族 进行描述时,省略了推理的全过程,是 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 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二)现代形象学的关键是 “他者”观念的确立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 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 展开。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他者 形象与注视者总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 之中。
1、注视者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 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 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 他者相遇时的 先见、身份、时间 等因 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 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 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的: 指作者 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 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 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 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 这样的异国形象叫乌托邦。
(二)现代形象学的关键是“他者” 观念的确立
个人要认识自己,就需要考察自我形象与他者形 象的关系。自我要确证自己的主体性,不能仅仅依 靠自己本身,而必须求助于与他者的比较。他者是 使自我得以成为自身的参照系,自我需要他者,是 为了验证自身,而不是去理解对方。他者犹如镜子, 映照出自我的形象。他者在主体反观自身所起到的 独特作用是自我无法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