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形象学发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学者把形 象学视为比较文学应优先研究的内容。让玛丽·卡雷为此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首 次对形象学做了较精确的定义“各民族间 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卡 雷于1947年写了《法国作家和德国幻影, 1800——1940》一书,分析了1800年至 1940年政治和文学、感情和理智的相互作 用对法国树立德国形象过程中的影响,从 实际研究上把形象学引向一个全新的研究 视角,所以后人一般把卡雷视为现代形象 学的奠基人。
1、注视者
早期的形象学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 究,当代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 或注视者一方,它重视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 一方对他者的创造式阅读和接受。在创造式想 象和变异理论观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 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 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 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 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 程。
20世纪60年代,主张平行研究的 美国学派异军突起,他们对法国学者倡 导的形象研究颇有微辞,认为“卡雷和 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 包括对民族幻像、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 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 信服”。学派之争让美国学者看不到形 象学与影响研究的实质性差别,看不到 形象学的创新意义。
2、等级关系 “我”与“他者”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 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 现代的、工业化的和处于支配地 位的 3、故事情节 (白人男子和)(白 人女子和)
பைடு நூலகம்
前 景
总的来看,随着形象学研 究的日趋深入,形象学研究呈现出 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 首先,形象学具有十分充足的实践 资源。其次,形象学具备十分充足 的理论资源。
以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为例进行分析。
四、形象学研究方法及前景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1)文本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 具有跨学科特性。随着对年鉴学派重视互文性、 人类学重视遗传—生理作用,接受美学重视接 受主体等理论的吸纳,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 学术视野日趋开阔。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 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 社会集体想像物、 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 三个层面。
2、他者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 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 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 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 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 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 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 研究范围。
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 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 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 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 狂热、 憎恶和亲善 三种特异的关系。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 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 源称为“社会整体想象物”。 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作家笔 下的“他者”形象,都受制于各自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研究吉卜林笔下 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罗伯·格 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都不能忽视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这 样的文化语境。
(二)现代形象学的关键是 “他者”观念的确立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 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 展开。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他者 形象与注视者总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 之中。
1、注视者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 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 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 他者相遇时的 先见、身份、时间 等因 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 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 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 研究的形象的异同
从存在方式看,文艺理论的形象通常局限于人物 形象,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只作为刻 画人物的手段去研究。而形象学的形象可以是人 物形象,还可以是器物(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 国塔)、风俗(如浪漫主义作家笔下的阿拉伯婚 礼)、景物(如18世纪在西方的中国园林),甚 至是观点(如认为中国哲学是原始哲学的观点)、 言词(如鸦片战争以来称西方人为“洋鬼子”), 也即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 意识和客观想象的总和”。仅仅把形象学的对象 局限在人物形象上,显然是不够的。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从研究重点看,一般文学形象往往被 看成是作家个人艺术独创的结晶,对 其研究的重点是它的独创性和逼真性, 探讨某一形象是否具体、生动、饱含 感情,是否给人以实感,使人身临其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否反映 了现实(真实性、典型性)以及能否 体现作家的创新。
二、形象学发展史
形象研究要从影响研究中脱离、存活,必须 摆脱实证主义的拘囿,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不 同文学、文化的冲突和交流(这其实也是比 较文学的核心问题)上来。这一新的方向体 现在20世纪初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的《法 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文学:创作、 成就、期限》等著述中。综观这一时期的形 象学研究,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 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其研 究方法也主要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所以, 形象学还没有成为比较文学中的一门专门的 分支学科。
“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 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莫哈: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 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 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 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更在于揭示 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 则和惯例。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 于形象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二、形象学发展史
巴柔的《从文化形象到总体想象物》 一文系统的论述了形象学的理论和 方法,解决了在文学和关于异国的 集体神话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的问题, 他把“他者”形象的定义作为当代 形象学的核心,使之与传统形象学 区别开来。
二、形象学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各种后现代理论 的借用更使形象学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多 样化的图景:利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 异国形象背后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 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挖掘形象的性别 隐喻和想象等;新的研究方法如符号学、 接受美学对形象学在方法上进行了扩充。 形象学终于以“学”存在,成为了一个 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法国比较学者在形象研究中十分关注 “套话”,套话在形象学中指“一个民 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 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它是他 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如欧洲人 常用“鹰钩鼻”指犹太人,中国人用 “老毛子”指俄国人,用“大鼻子”、 “洋鬼子”指西方人。套话对异国异族 进行描述时,省略了推理的全过程,是 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 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三、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首先,从范围来看,形象学的形象只限 于异国异族形象,而文艺理论所讨论的 形象却可以是异国异族形象,更多的是 集中在本民族文学中的自我形象或外国 文学中刻画的本民族人物文学形象。所 以文艺理论的形象研究范围比形象学的 范围要广泛。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文本内部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应局限在文学范 围之内,而要对文学形象产生、传播的 文化语境加以研究。但比较文学形象学 研究的基石仍在于文本内部,它不能放 弃比较文学对文本内部的研究。这种文 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 词汇、等级关系、 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1、词汇研究

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 汇:“鹰钩鼻”“老毛子”“洋鬼 子”“大鼻子”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形象学发展史
卡雷的学生基亚对形象学做了进一步的 阐发,在其所著的《比较文学》一书中 为形象学单辟一章《人们所看到的外 国》。书中认为形象研究“不再追求抽 象的总结性影响”,而是“设法深入了 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 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形象 研究的基本原则正式被提了出来。
二、形象学发展史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的: 指作者 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 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 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 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 这样的异国形象叫乌托邦。
(二)现代形象学的关键是“他者” 观念的确立
个人要认识自己,就需要考察自我形象与他者形 象的关系。自我要确证自己的主体性,不能仅仅依 靠自己本身,而必须求助于与他者的比较。他者是 使自我得以成为自身的参照系,自我需要他者,是 为了验证自身,而不是去理解对方。他者犹如镜子, 映照出自我的形象。他者在主体反观自身所起到的 独特作用是自我无法达到的。
二、形象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的早期学者巴尔登斯贝格、 梵·第根在定义国际文学的交流时,用 “影响”、“机运”、“模仿”来说明社 会与文学的关系,虽然没有提及形象学, 但在法国学派的传统研究中也已经包含了 一些形象学的因素。例如,在“媒介学” 中,旅游者、传教士、流亡者都是“媒介 者”之一种,他们写下的游记、札记、报 告中普遍存在着异国异族的形象,研究者 有意无意地会把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 进行对比,看其偏离的程度,论及导致这 些偏离的原因,这其实是形象研究初期必 须做的工作。
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山海经》 《西游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孽海花》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 研究的形象的异同
但另一方面,形象学的形象除了来源于虚 构的文学作品外,还可以来自游记、历史 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即“一切精 神产品”,而文艺理论的形象只能来自虚 构的文学作品,从这一点看来,它的研究 范围又要比形象学窄得多。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形象学认为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是创造者 自我民族的形象,它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 定作用,形象映照的是形象创造者的自我形象。 因此,形象创造作为作家的个体行为处于次要地 位,更强调的是作为中介的形象,研究的目的也 并不在于求证这些形象于现实符合与否(异国异 族形象往往与事实不符),而是形象形成背后的 文化差异。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 来。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 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 介。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20世纪60、70年代,比较 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 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 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 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 象。
二、形象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发展大致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早在比较文学争取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的时候,当时的研究者就已经 注意到了异族异国形象的研究。法国是形 象学的诞生地,路易—保尔·贝茨于1896 年在《关于比较文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的批判研究》中指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 新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 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 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 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形象研究在比较 文学发展初期就被列为其学科任务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