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的小说11
老舍短篇小说论
老舍短篇小说论老舍短篇小说论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
他以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和对社会矛盾的剖析而著称。
他的短篇小说作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老舍的短篇小说进行论述,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表现了生活的百态和人性的复杂。
他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勾勒出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例如他的作品《骆驼祥子》中,通过塑造主人公祥子的形象,展示了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奋斗、抗争、追求自由的一生。
而在《茶馆》这一短篇小说中,老舍以一家茶馆的经营为线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欢离合、苦乐参半。
这些作品中,老舍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残酷与希望相间的真实图景。
其次,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和社会批判的意味。
他的作品大多设置在大都市中,揭示了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如阶级分化、道德沦丧、人心冷漠等。
在《春》中,老舍以春节联欢会为背景,暗喻了老百姓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现实作对。
他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入人心的语言,传达了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与关怀。
“老舍意在字里行间,写尽了爱国情怀,表达了对人民的深深敬爱。
”第三,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展现了对命运的思考和人生的关怀。
他的作品中常常以人物的命运起伏为线索,探讨了个体与命运的关系。
《荷塘月色》中,老舍以荷塘中的青年妇女为形象,写道:“花瓣是风滑过的地方”,以此寓意生活中的变故和无奈。
而在《破空》中,他以一个飞行员的视角,表达了个体身处历史进程中的无奈和无力。
这些作品中,老舍通过细腻入微的描述和深入人心的思考,探讨了个人命运与人生抉择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总之,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其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生活的百态和人性的复杂。
他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勾勒出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和社会批判的意味,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担忧。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导语: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作家。
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体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老舍先生的创作非常广泛,有大量享誉中外的话剧,有为数可观的和通俗文学作品,但更能集中体现作家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的还是他的创作。
一、京味幽默小说的典型18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出生在乱世之中的北京。
他的诞生日是旧历小年,第二天就逢立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舒庆春。
老舍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他的父亲就是被侵略军烧残致死的。
老舍后来回忆道: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孩子的恶魔,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
童年的记忆给作家留下一生都无法抹灭的印象。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童年记忆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老舍的童年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加之他天生敏感好思,悟性高,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以便抚平心灵深处的伤口。
(一) 老舍小说的京味渊源。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是受这个人所处的地域影响的,就像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饭一样。
作家的语言习惯,创作风格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置身的语言氛围相关联。
老舍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在这里学习、生活。
他在私塾里念过“四书”、“五经”,在新式学校里念完小学、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历任小学教员、校长、员、教育部的公务员等。
因不满教育界的黑暗现状,愤然辞职。
他的文学创作天赋,在读小学时就已暴露出来,得到老师较高的评价。
在北京起源后波及全国的“五四”运动,让老舍在思想上产生“大地震”,并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
这给他创造了成为作家的条件。
他回忆道:“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作这样的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敬敬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此而已。
我绝对不会忽然想去搞文艺。
”老舍成了一名作家,是历史的必然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结果。
关于老舍《四世同堂》的读后感(通用11篇)
关于老舍《四世同堂》的读后感(通用11篇)老舍《四世同堂》的读后感1《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全书分小羊圈、偷生、事在为人三部。
小说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
描述了日本人占领北平,侵略中国期间人们经历的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看完全书,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爷、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志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活动那段历史,一种愤怒感与一种爱国感油然而生,我为汉奸们所做的一切感到愤怒与惋惜,为国家的灾难所感到悲痛,但是,当看到有人为国家做事,反抗敌人时,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拜,感到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要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去尽力做,使我们的祖国不受侮辱和侵略。
老舍《四世同堂》的读后感2很多事情,拖着拖着,就没了。
比如说好要去爬的山,要去赏的花,要去喝的奶茶,要去吃的牛肉火锅,要去见的人,要去看的电影,要读完书就写下来的读后感……只要你愿意拖,当初非去不可的冲动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在空气中留下一股凄灭的味道。
早有听闻老舍先生这本《四世同堂》,总以为它边幅过长,不愿意翻开,但断断续续,终于是越读越欢喜,越读越后悔不早些翻开了。
小说以卢沟桥事变,北平陷落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对胡同小羊圈的住户街坊们展开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不同阶层,各色人种在国难当头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当人被轻易杀死,家被外人随意搜寻,老百姓要向侵略者俯首称臣,文化得停止,尊严得抛弃,思想得所谓“改造”,人不得与生活。
浅析老舍的《骆驼祥子》
浅析老舍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如何分析老舍的《骆驼祥子》?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
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
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
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一、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1、沉默、木讷、内向、软弱的性格。
祥子是朴实善良的,可同时他又是沉默木讷的,他的简单愚昧加速了悲剧的降临。
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话不多,又很简短。
“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
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哪里。
”他的不善言辞,导致他与拉车同伴的隔膜,孤立了自己,在关键时刻得不到真诚的帮助,只由着自己的性情发展,受到打击窝在心里,并因心情苦恼而钻牛角尖,甚至自暴自弃,导致灾难。
同时,他又是孤独、软弱的,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甚至没地方诉说委屈。
“祥子不想别人,也不管别人。
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
”当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过来难以承受时,他得不到同情,支持,友谊。
他的木讷、内向,保守让他走入了无边的黑暗。
2、固执、保守、利己的个人主义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
祥子作为城市贫民,在他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几千年的农民文化的积淀。
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祥子固守农民的保守,不思变革,养成了固执、执拗的个性,这从祥子的金钱观上可见一斑。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嘲讽性风趣提及老舍,在大家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社》等经典作品。
但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只管他再三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其实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
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死去作不行。
”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如一朵朵绚烂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切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边向世人绽放着。
我于此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省不已的文章,比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好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干练的小说给我的震惊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包含的丰富的多样的嘲讽艺术和风趣手法,让我领会到了作者的另类风趣。
下边我就联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说说自己关于老舍先生嘲讽性风趣手法的浅显认识。
老舍说过:“嘲讽与风趣在剖析时有明显的不一样,但在应用上永久不可以严格的分分开”。
老舍很多风趣作品中的确含有激烈的嘲讽偏向,但是,老舍最后成为一个“风趣作家”而非“嘲讽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感情的实质弃取。
正如老舍自述:“我失掉了嘲讽,而获得了风趣。
听说,风趣中是有怜悯的”。
风趣,在老舍看来:“首假如一种心态”,是“视同一律的可笑的心态”。
他所指的其实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察看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好心去对待他人的短处,以“笑的圣人”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固执、愚蒙等。
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圣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圣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破宇宙间的各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风趣》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他人看到。
不只仅是看到,他还认可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妄图无穷,根本矛盾可笑”。
他认为风趣是对不睦睦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短缺来。
现代文学(11章)老舍
博达学院
贫苦市民(正派市民):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关心国
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少有旧的传统观念, 他们不保守、图进取,都有一个明确的生 活目标,仇视统治者、压迫者,有爱国热 情和民族气节,他们是正在觉醒的一代, 虽然他们有缺点却代表了作家的理想。
2019/8/18
吉林师大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和《茶馆》。《茶馆》曾于80年代出访西 欧四国,反响热烈。
参与领导了政务工作和文艺工作。 创作了最后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2019/8/18
吉林师大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11 No. 11
博达学院
三、老舍创作特色
1、塑造了生动的市民形象系列:老派市民、 新派市民、贫苦市民(正派市民)。
2、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3、京味小说的开拓与幽默风格的奠定
2019/8/18
吉林师大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4 No. 4
博达学院
美国作家宁恩承评价老舍:
如果作家可以按民族分类,三百年中满洲人有三 位杰出的小说家,可称为满洲三杰。第一个是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第二个是《镜花缘》作 者李汝珍,第三个当推老舍。这三个人都是北京 满洲人,第二个相同之点是三杰全为穷愁所困, 在南京的家没被抄以前,曹雪芹少年时还过着一 段富裕艳丽的生活,而李汝珍和老舍则始终在贫 困中挣扎。他们三人的题材是不同的,曹雪芹写 言情小说,李汝珍写讽世小说,老舍的题材是穷 苦大众,不写女人,老舍的文字是幽默的,但是 内容严肃。
吉林师大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13 No. 13
博达学院
新派市民: 20世纪“西洋文明”造就的怪胎。他们
寡廉鲜耻、道德失范、价值观念混乱,一 味的求新图异、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却 装出风度翩翩的样子,实为衣冠禽兽、心 毒手狠、为时代所唾弃。
哪些是老舍的代表作
在老舍的作品中,被公认为代表作的有11部,其中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戏剧剧本。
在这些作品中,创作于1949年以前的有《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等,而创作于1949年以后的就有《龙鬚沟》、《茶馆》、《正红旗下》和《我这一辈子》。
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一生的追求和个人的独特风格:充满讽刺的幽默、批判人性的丑陋、毕生都在怀念北京的情感,以及活泼和带有“京味”的口语化表达方式。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小说中名气最大的一部。
它是他当职业作家后的第一部大作品。
《骆驼祥子》从1936年9月开始在《宇宙风》半月刊杂志连载,翌年10月刊载完毕。
到1939年3月,人间书屋正式出版单行本。
这部小说很快就为老舍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译本以日文版最早问世,然后是美国的英文版,其后约有三十多种语言的译本陆续出现,单在日本就有八个不同的译本。
《骆驼祥子》被改编成话剧后,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后来又出现了同名曲剧、评剧、京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其中一些作品更曾获得戏剧奖项。
《四世同堂》是老舍小说中最长篇的一部,原定计划写一百章,分成上、中、下三部,上部叫《惶惑》,中部叫《偷生》,下部叫《饥荒》。
上部和中部都按计划于重庆北碚完成,下部则在纽约完成。
老舍从1944年开始写《四世同堂》,当年完成了上部,小说的中部完成于1945年,下部就到了1948年才完成。
老舍先后用了四年多来写《四世同堂》,是他创作耗时最长的一部。
老舍认为,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由于老舍长期从事抗战文艺活动的组织工作,而到了抗战后期,他的夫人又带了三个孩子由沦陷的北平逃出来,告诉他许多北平沦陷后的生活细节,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现实素材,于是,他决定把《四世同堂》作为献给抗战文学的一份纪念。
《正红旗下》是老舍最后一部长篇作品,也是唯一一部1949年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于1961年至1962年,那时他已经六十二三岁了。
可惜,1963年以后,因为政治形势所逼,他只写了8万字,便被迫停笔。
小议老舍的“京味小说”
201311081933文学院陈丹丹小议老舍小说的“京味儿”摘要老舍之于北京,正如沈从文之于湘西,张爱玲之于上海。
一个人写尽一座城,“京味儿”一词是非老舍莫属的标签。
老舍的“京味儿”来自真实的生活经验、细腻的文化体味、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故乡情怀、高度的艺术提炼,那是一种历史的、整体的——扎根于北京建筑、吃食、方言、人物与市井生活面貌的专属于北京城的传统文化韵味。
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作品数量上来看,“京味儿”都可以称之为老舍小说创作的灵魂。
关键词:京味儿、外化物象、小市民、市井生活、地理还原一、老舍小说“京味儿”概要“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吃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画它。
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1这是老舍在《三年写作自述》中的自白。
舒乙说老舍是一个“满人、旗人、穷人”,这个“满人、旗人、穷人”一生六十七年,有四十二年在北京度过,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老舍小说中深入骨髓的“京味儿”正是他的人生与北京城大半辈子纠葛的外化。
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处处有北京的人与物,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风景,又都与他对北京的怀念、反思与酝酿融为一体。
可以说,老舍小说的京味儿是北京人老舍对老北京的艺术性还原。
在老舍从事写作的四十一年里,大部分时间他其实并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十七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但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21老舍.三年写作自述[A].老舍全集:第1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刘勇.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老舍将背景设定为北京的小说占其小说比例极大,主要包括以下作品:《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老张的哲学》、《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柳家大院》等。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精选11篇)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精选1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1今天我怀着感动的心情读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通过老舍对母亲一生所经历的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语言虽然很朴实、平凡,但是却把作者母亲的特点一一体现了出来:他勤俭城市,做事认真、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处是有度,轻中带硬;她善良坚强吃苦耐劳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母亲对女儿的关心与呵护的情感。
我读完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深切体会到:母亲就像一首田园诗,悠远纯净,和雅清淡;母亲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亲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亲就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吹去塑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由此我想到了我伟大的母亲。
我的母亲非常的爱我,我在他心中的地位很高,也很重要,母亲对待我比对待他自己都要好很多,时时刻刻都把我放在心上。
上学之前,妈妈总得啰嗦半天。
我一上学就对我说:“过马路看着点车,上学别追打乱斗,在学校要认真听讲,下可别乱跑,上课要专心,不能分神……”这些话虽然对我说了许多年,都已经是我厌烦了,但是这代表着妈妈对我深深的爱与关心。
现在我真想对妈妈诚恳地说一声:亲爱的妈妈!”是我的母亲给予我多彩的生命,给予我广阔的智慧,给予我丰富的知识,给予我生存的空间,给予我幸福的生活……我和我的母亲,千千万万的母亲与母子,凝成了多少感人的事迹啊!这篇文章是我受益匪浅,懂得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无穷的、不可战胜的……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2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老舍的作品《我的母亲》。
对于“母亲”这一词,我想,应该众人皆知吧,你的母亲也是百般的疼爱你,呵护你,对于你又做了什么让母亲高兴的事?好好的为你的母亲“服务”一会吧!老舍的母亲生于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现代文学(11章)老舍
2012-5-11
吉林师大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10 No. 10
博达学院
5、40年代后期的主要创作 (1946——1950) 应邀去美国讲学。 期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和《鼓书艺人》,并在美国用英文发表。
2012-5-11
吉林师大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11 No. 11
博达学院
6、建国后创作新发展(1950——1966) 作品以戏剧为主,代表作《龙须沟》 和《茶馆》。《茶馆》曾于80年代出访西 欧四国,反响热烈。 参与领导了政务工作和文艺工作。 创作了最后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18 No. 18
博达学院
幽默:
一、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比较平和,常常处于 非激情状态,更像是中年的艺术(老成厚重)。 二、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的 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主要表现在 老舍的早期作品中。后期作品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 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謔 而不虐。 三、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 自我批判 。
2012-5-11
吉林师大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17 No. 17
博达学院
老舍小说的艺术追求:京味与幽默 京味:主要体现在语言、民俗与文化心理上
一、语言京味主要是口语化 1、人物语言的口语化 2、叙述语言口语化 二、民俗上的京味 就是地方化特征 三、文化心理上的京味
2012-5-11
吉林师大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老派市民: 老派市民: 勤奋善良、驯顺懦弱、因循守旧、 勤奋善良、驯顺懦弱、因循守旧、中 庸自保,习惯于古旧的生活情调、 庸自保,习惯于古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 道德观念、封建的人伦关系, 道德观念、封建的人伦关系,生活中小心 翼翼地保守自己已有的,没有非分之想, 翼翼地保守自己已有的,没有非分之想, 以知足、与世无争来自慰, 以知足、与世无争来自慰,他们都是本本 分分的老百姓。 分分的老百姓。
《骆驼祥子》文学赏析
《骆驼祥子》文学赏析《骆驼祥子》文学赏析《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1899-1966)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骆驼祥子》文学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骆驼祥子》文学赏析《骆驼祥子》讲述的是就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从乡下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最后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开始他的新生活,改变他的命运。
经过三年的奋斗,他买了他的第一辆车,但不幸的是车在买后不久就被抢了。
不过祥子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梦想,他又开始计划他的第二俩车。
可不行永远跟着祥子,经过三次拼搏,祥子还是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在小说的最后,勤劳善良的祥子被现实的残酷黑暗改造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文学风格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包括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但不论是哪种意义上的文学风格,最终都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
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记或徽记。
同时文学风格的形成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骆驼祥子》中突出的京昧特色《骆驼祥子》中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都带有浓郁的北京味儿。
特别是环境的描写具有浓郁的古都风情。
老舍在作品中对老北京城的胡同、大杂院的详尽的环境描写让我这个从见过老北京的人也能从书中的描写想象出老北京城的样子。
而且老舍在作品中以祥子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当时北京社会的各个角落,西安门大街刘四爷的人和车厂、电影院以及它附近经常聚集人力车夫的小茶馆,车夫的生活圈子和大杂院的生活,还有祥子在拉车时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一条条详细路线及路边具有背景特色的景物就是老舍对北京熟悉了解的具体体现。
以祥子为代表的车夫们在拉车时的动作、神态、心理上也体现出强烈的京味,“他们的拉车姿势、讲价时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
老舍的小说浅介
老舍的小说浅介老舍先生写小说的起始年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也就是1921年刊载在《海外新声》上的名为《她的失败》的哪篇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本700字。
当时老舍的几位要好的北京师范同学在日本广岛高师留学,办了一个《海外新声》杂志,他们向北京的舒舍予约稿,于是老舍先生最早的作品诞生了。
同年2月,还发表了第一首白话新诗《海外新声》。
1923年,老舍先生在南开中学教书时写的《小铃儿》是他的处女作。
老舍先生一生勤奋耕耘,仅小说就写了89部,360万字。
生前出版过12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集,其它的都是在他身后找到的。
1924年,老舍先生被人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方学院做讲师。
1926年,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这部小说完全运用的是北京口语,描写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
发表在上海《小说月报》上,第一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开始改为“老舍”。
从此,老舍的名字便和流畅的白话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讽刺,风趣的幽默连在一起使文坛耳目一新。
1930年7月,老舍应聘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兼国语研究所文学主任,兼《齐大月刊》编辑。
这期间是老舍文学的成熟期,平均每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每月一篇短篇小说。
不仅数量多,而且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也有了较大突破,是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作品中的重要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骆驼祥子》和《月牙儿》等作品成为老舍的传世之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投入了全民抗战的洪流。
他组织和领导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为一个联络全国各路文艺大军的勤务兵;他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成为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八年的时间里,老舍创作小说、诗集、话剧、曲艺、杂文等310余篇与抗战有关的作品,实现了他要为抗战术尽全力的诺言。
1937年底,老舍、老向与何容住在武昌冯玉祥官邸。
老向、何容编辑出版《抗到底》,老舍为主要撰稿人。
《骆驼祥子》全书浅析
《骆驼祥子》全书浅析1. 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
它以一个骆驼车夫祥子为主人公,以描写他艰辛的生活和奋斗的历程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脆弱。
本文将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对《骆驼祥子》进行浅析。
2. 情节安排《骆驼祥子》的情节安排严谨而紧凑,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整个小说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按照主人公祥子的成长经历进行展开。
首先描述祥子作为骆驼车夫的艰辛生活,然后他的努力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故事逐渐展开。
接下来,小说揭示了祥子和许多女性之间的纠葛,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最后,以祥子的悲剧命运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篇幅有限,情节的安排非常精准,没有多余的描写和事件。
每个情节都紧密联系,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主人公祥子在复杂社会中的奋斗和挣扎。
3. 人物形象《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祥子是一个坚韧而不屈的男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在社会上寻求成功。
他的形象代表着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希望。
与祥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一些人物,比如花轿夫荣贵、高级小姐昭华等。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公和道德沦丧。
此外,《骆驼祥子》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比如祥子的朋友克强、柳秀秀等,他们形象鲜明,有时代特征也有个人特点。
通过这些不同角色的刻画,作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4. 主题《骆驼祥子》主要探讨了人性、社会环境和命运三个主题。
首先,小说通过祥子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祥子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伦理底线,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其次,社会环境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祥子的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故事,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道德沦丧和等级制度等问题。
浅析老舍小说的悲剧性
论文:浅析老舍小说的悲剧性撰写者:王捩生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悲剧性一、写作导言老舍是我国现代优秀作家和人民艺术家。
1899年生,他的代表作有长短《骆驼祥子》,影响很大。
《月牙儿》是老舍短篇小说的重要作品。
他的创作善于描写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语言幽默、通俗,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家”。
本文通过小说《骆驼祥子》和《月牙儿》窥探路遥创作中的悲剧性情结。
第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精神导师,或者说,第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这个精神导师在我们精神陷入困境时,给予我们灵魂,以抚慰让我们不至于精神陷入黑暗的牢笼。
看不到光亮,找不到希望,在黑暗里窒息。
老舍于我是这样一个老师,他比任何亲授我的老师更能慰藉我那忧伤的灵魂。
贴近老舍先生,是贴近一份沉重;一份忧伤;贴近一份冷峻而严肃的世界。
老舍文字对于我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他塑造了一个灵魂。
也塑造了一个人生观、世界观。
他让我看到了童年,少年所隐约看到的时代背景,用清晰的眼光看到了社会下层人物世界底性的人生哲学,理解之个世界,书写这个世界。
我所有对农村世界的书写都只不过是对自己的书写,我知道我骨子里是个农民,我不想背叛,因为我的根在那个世界里,无论怎样的繁盛,我只是那个世界的一员,我的身上流淌着那个世界里带着土腥味的血。
1951年12月,彭真同志体表北京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老舍生平简介老舍是我国现代优秀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出生于1899年,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满族,北京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中国语文教员,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长篇《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显示了幽默的才能,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在济南时创作了长篇《大明湖》,后改写成著名的短篇《月牙儿》,这个时期还写了许多短篇和长篇,其中反应人力车夫生活的长篇《骆驼祥子》影响最大,成为他的代表。
抗战时期主持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并写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以长篇《火葬》、《四世同堂》、剧本《残雾》等最为著名。
浅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成了现代文学的重要描写对象,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直面惨淡人生批判民族劣根性的作家,他将平民意识文化启蒙人道主义关怀融合起来,通过市民生活的书写,展现了20世纪中国的众生相。
老舍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抒写了脆弱的生命被生活重压撕裂的痛楚,揭示了生活的悲凉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异化,其小说中折射出浓郁的悲凉意味。
一、普通市民的生活悲剧在现代文学史上,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题材领域和对象世界,老舍以市民阶层和市民社会为关注对象,展现了普通市民的悲惨遭遇贫困生活和精神麻木,在现代作家里边也最让人感到恐怖的是老舍。
底层人民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有着最强烈的生存欲望,却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们越辛苦劳作就生活得越艰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饿肚子。
老舍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最为悲惨,那些妇人们,既得顾着老的她们浑身都是病,不到三十岁已脱了头发,她们的生活需求就是吃饭穿衣结婚生子,根本没有人生理想和价值,于是这些不幸的人们陷入低贱荒唐可悲愚昧的生存状态之中。
《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被父亲卖给军官,后来她又被军官抛弃,只能靠做暗娼挣钱,养活两个弟弟和父亲。
《离婚》中的十三妹在14岁时就成了妇人,到19岁时已被卖了好几次,只要她听见洋钱响就知道自己又要被转卖了,她不知再被吴太极卖给谁,因为对她来说男人都是一样的,她时刻准备着接受凌辱。
在老舍的小说中,男人们也忍受着剥削与凌辱,他们拼命劳作,却难以养家糊口,生活悲剧就像黑夜一样笼罩着他们,灾难贫穷屈辱绝望灾难等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生命失去光泽,这些苦难的人只能默默忍受苦难的生活,在贫穷和苦难中默默死去。
例如《骆驼祥子》中老马的儿子去当兵,一去不复返,他和孙子拉车维持生计,后来孙子得了重病,没钱买药治病,老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子病死在自己怀里。
现代小说解读老舍作品选读
现代小说解读老舍作品选读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并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展示了现代都市中普通人的命运和矛盾。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读老舍的几部代表作品,探索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茶馆》】《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民众在茶馆中的生活进行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混乱与挣扎。
这部小说以茶馆为背景,通过揭示茶馆老板王利发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命运的交织,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和旧制度的讽刺与批判。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们来自各个阶层,有知识分子,也有小商贩和下岗工人。
正是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碰撞冲突,老舍将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描写人物对茶馆的争斗、内斗和自我价值的追求,揭示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与此同时,老舍对细节的描写极为精准,生动地再现了茶馆的场景和氛围。
透过茶馆这个小小的空间,老舍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百态和矛盾。
茶馆内的种种事务和人物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使得作品不单纯是对个体命运的揭示,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思考。
【二、《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另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来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苦难和奋斗。
祥子是一个典型的在现代社会中奋斗的人物,他出生贫困,为了生活费努力工作,最终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面对环境的种种压迫和社会的冷漠,祥子的命运最终仍然无法摆脱贫困与困局。
这部小说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底层的农民工,还是落魄的娼妓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艰难生存。
老舍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思想的分析,揭示了社会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反思和质疑。
【三、《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一幕三场的话剧,以四个代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为主线,刻画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矛盾与纠葛。
这部作品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是对家庭关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舍的作品汉语言文学112班周红妤内容摘要本文从若干作品着手,简要的阐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舒庆春)的作品特点及其小说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另外,根据对老舍先生的典型作品的分析,肯定了老舍先生为反帝爱国做出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人物特点小说作品特点反帝爱国文学贡献正文部分一、关于老舍先生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足正红旗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著名的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
老舍先生是出声贫寒的地道的北京人,他从小在贫民窟里面长大,接触到过各种各样的平民,由此也经历过无数出身贫寒给他带来的磨难和挫折,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看透了所谓的人情世故。
他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创作市民题材和北京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老舍的小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善于描写丰富多彩的市民世界,刻画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
还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创新。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陷害,含冤自溺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二、浓郁的京味儿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他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无论老舍走到哪里,他总是喜欢以北京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写北京的风俗特点、市民习惯,而且作品中描绘到的地方用的大多是真名。
这可借鉴他写的《北京的春天》,这篇文章里面就写到了北京的春季:春节期间,北京城内城外有很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庙外还有摆摊做买卖的,北京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等地方最有名。
其中也刻画了春节前后,北京人的活动和各种味过节所做的准备。
《北京的春节》中写到: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八那天八粥来祭祖祭神、北京过节家家吃饺子、屯年货、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那天贴新对联,每一家都要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年后男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中等待接待客人……再如老舍先生写的话剧《龙须沟》,写的是解放前北京的龙须沟及其附近住满不同的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的下层劳动人民。
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来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而被其手下打上,被迫逃跑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
同院的丁四也备受恶霸的欺凌,后来丁四的女儿小妞子不慎掉进脏臭的龙须沟里面淹死了。
剧本围绕着北京龙须沟,围绕这些在龙须沟周围居住的饱受磨难的北京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幕幕北京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
老舍先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善于把市民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阶级的对抗联系在一起。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逼真的场景浓缩在一起就是一个有声有色的、活泼生动的完整丰满的、京味儿十足的世界。
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说老舍先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三、人物特点在老舍的作品中,作者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市民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由多种市民共同构成的,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我认为他刻画最成功的应该是“城市贫民”形象。
贫民形象刻画十分生动的当数《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描写了一个外号骆驼名唤祥子的人力车夫的人生悲剧,一个对未来充满满怀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带着他的梦来到大城市打拼。
祥子原本是农民,脸上的疤痕及其生活习性和内在的心态都留下了农民的烙印。
城市质朴、木讷、保守的祥子离开农村后再也不愿回去了,因为他知道农村没有生活出路。
这也正是当下千千万万农民工的心态。
可是现实却象一把残酷的利剑一次一次给予祥子打击。
小说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家庭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进行描写,在他经历了三起三落以后,在他经历了那么多次残酷的打击后他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被迫接受那些他不愿接受的事实,每天都如行尸走肉般活着。
小说中的祥子为了赚钱再买辆车,于是帮杨宅拉起了包月,但是他不看忍受侮辱,愤怒地将钱摔在杨太太的脸上。
这段精彩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善良坚忍的外表下还蕴藏着反抗的要求,丰富了贫民形象的人物性格。
再看祥子为曹先生拉包月,眼看就要凑足买车的钱了,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
祥子困惑地呐喊:“我招惹谁了。
”两次买车的希望破灭,也促成了祥子与虎妞的悲剧婚姻,这样的一句话,已经足够表达祥子内心的万分绝望之情。
总而言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有上进心却又没有从悲剧生活中挣扎出来的、朴实憨厚的最后又被迫接受自己所不想接受的一切的城市贫民形象。
我也并没有资格评论《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塑造的造诣,老舍先生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技巧远远不是我所能理解的吧。
四、小说作品特点1、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先生是正宗的北京人,他所言之物,所写之物,不管是风俗民情,还是风景名胜,大部分都涉及到北京,而且很多地点都用真名。
他笔下描写的人物基本是北京人,北京总是他的小说的写作背景。
北京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成为一张张鲜明的图画,充满诗意美。
2、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创作的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的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诸如车夫、艺人、暗娼、巡警、拳师、汉奸、纨绔子弟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3、文化省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老舍是文化型作家,他善于对市民阶级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省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软弱胆怯、自我封闭和眼光狭隘的弱点,同时也在这些市民的身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的优秀秉性。
随着年代的变迁,老舍先生对市民、民族和社会的思考更加深入、深刻。
4、小说文体的创新。
老舍先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小说文体:长篇、中篇、短篇;写实小说、抒情小说等等。
5、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老舍小说的语言善于运用精辟流畅的北京口语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又是以笑代愤的发泄,还有自我解嘲。
语言风格通俗、凝练、生动。
五、反帝爱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3月,老舍先生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了协会的总务部部长。
在抗战8年中,他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有较大的贡献。
他写于抗战志气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主旨。
老舍的作品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了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这些在当时的社会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他的作品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共鸣和支持,对号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当时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
我认为较为典型的代表作是剧本《国家至上》和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剧本《国家至上》描写的是在抗日前线附近的一个村镇上,一个叫金四把的汉奸利用两个回民拳教师的矛盾,挑拨结盟兄弟之间的不合,企图破坏回汗两个民族之间的团结,破坏中华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最后在一件件血的事情面前,人们终于明白:在大敌当前的时候,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以我们的民族团结为重,个人的恩恩怨怨都是小事,人民群众必须携手肩并肩,全国上下一条心起手,打败日本侵略者,包围祖国的领土完整。
老舍先生通过剧本描述当时我国的各种危急国情,向那些尚未醒悟以及准备叛变的不法分子敲响警钟:危难时刻。
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对外抗敌,保家卫国!这实则也是老舍先生自己在明志,表明了他时刻准备为祖国抗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者就是《四世同堂》,这部长篇小说以抗战爆发后祁、钱两家的人物为描写重点,描写抗战八年中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其精神状态。
小说分三步创作,第一部是《惶惑》写抗战初期“惶惑”中的北平。
生活在沦陷区的北平人民虽然痛恨日本鬼子,也不愿意做亡国奴,但是他们大多人都是像祁瑞宣一样摆脱不了“家”的观念,被拴在“家”的观念上,一次也就没有摆脱做亡国奴的境遇,由此,他们感到惶惑和苦闷。
第二部《偷生》,这不谢了“偷生”中的北平的各种惨况。
第三部《饥荒》,主要是写抗张后期的北平闹饥荒,北平闹饥荒。
小说分三部真实地描写了再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的北平面目全非,以及北平人民备受煎熬和虐待。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北平人民,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内心无比挣扎,最后又于苦难中走向觉醒和投身抗争。
表达了北平人民可贵的民族气节和以不同的方式所做的反抗斗争,弘扬了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我觉得作品不仅是作品,它不只是对北平社会现实的描写,不只是单纯的任务小说,它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袒露的表达。
因此作品不仅表达了老舍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抵制,表达了他对国土沦陷、家破人亡的担忧之情、对国民遭受侵略者迫害的怜悯之情,更是表达老舍先生自己本身反帝爱国的决心和勇气。
六、文学贡献老舍先生对我国的文学不仅是他一生马不停蹄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剧本,还在于他对小说文体的创新。
上面说老舍的小说特点时候有提到,老舍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小说文体,有中、长、短篇小说,写实、抒情、讽刺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意识流小说等。
老舍先生在英国期间由读英国的小说而懂得写小说。
《老张的哲学》就是典型带有英国讽刺小说韵味的代表作。
回国以后,老舍多读俄国的作品,因此,他30年代的小说接受了果戈理、契科夫等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的影响,又吸收了福楼拜、莫泊桑的悲剧韵味。
更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里透视深度,《骆驼祥子》即是上述艺术特点最好的体现。
注释:1、《老张的哲学》,老舍在1926年写于英国,该小说的创作深受英国的讽刺小说的影响,带有十足的讽刺韵味。
2、《骆驼祥子》,20世纪30年代写成,是老舍小说创作渐趋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3、《四世同堂》,老舍写于抗战期间,小说人物形象生动,在现北京风土人情和节令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小说主要写抗战时期北平的痛苦与抗争,觉醒和新生。
4、《龙须沟》,老舍话剧的典型代表,写于解放战争之后。
5、《国家至上》,老舍于宋之合著的话剧,写于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