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步行过程中下肢生物力学特征

合集下载

脑瘫患儿的表现特点

脑瘫患儿的表现特点

脑瘫患儿的表现特点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由于大脑的异常发育或损害导致的运动、肌肉和姿势的障碍。

脑瘫患儿的症状和表现各不相同,下面将详细介绍脑瘫患儿的表现特点。

1. 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脑瘫患儿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为运动功能的异常,包括肌张力异常、姿势不稳、肢体协调能力差等。

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常常出现异常,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或过度松弛。

有些患儿的肌肉张力过高,导致肌肉僵硬,这被称为痉挛型脑瘫;而另一些患儿的肌肉张力过低,导致肌肉松弛,这被称为弛缓型脑瘫。

由于肌肉张力异常,脑瘫患儿常常表现出动作僵硬、笨拙、不灵活等运动障碍。

2. 运动功能受限除了运动障碍外,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他们可能无法正常行走、站立、坐下或掌握手指的细微动作等。

在某些情况下,脑瘫患儿可能需要辅助工具或其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使用轮椅、助行器等。

运动功能的受限也影响到了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3. 姿势控制困难脑瘫患儿常常存在姿势控制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保持良好的姿势,如直立坐姿、平衡站立等。

这可能导致他们的日常活动受限,增加了跌倒和受伤的风险。

姿势控制困难还会影响到脑瘫患儿的呼吸、吞咽和语言发展等方面。

4. 运动协调能力差由于脑瘫患儿的大脑发育异常,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常常较差。

他们可能无法完成复杂的运动序列、困难的精细动作或需要较高协调能力的活动。

这包括写字、穿针引线、握笔等动作。

运动协调能力差也影响到脑瘫患儿的学习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

5. 神经发育异常除了运动功能异常外,脑瘫患儿的神经发育也存在异常。

这可能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情绪控制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障碍。

有些脑瘫患儿可能智力正常,但也有部分患儿伴有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学习障碍。

6. 其他表现除了上述主要特点外,脑瘫患儿还可能出现其他表现,如癫痫发作、视力和听力问题、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

这些表现的出现可能受到脑损伤程度和部位的影响。

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M e h d:T e t h l r n w t p si e e r l p s n 5 e l y c i r n wi o ma a k n b l y w r i — to w n y c i e i s a t c r b a a y a d 2 h a t h le t n r l w l i g a i t e d h c l h d h i e n v le n t i r s a c .Ul a e at a ay i y t m a u e t e f r o t u u ln a r s u e g i tss n ov d i h s e e rh t f x g i n s s se w s s d o p r m c n i o s p a t r p e s r at e t i rl l s o n
维普资讯


!里 墨垦兰墨查!
!! 篁丝堂! 塑 竺
竺! ! 坐 ! 型 兰
丝丝 : : ! ! ! ! :
临床 研 究 .
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 力特征
李 海 周安 艳 z 黄 东锋 丁建新 江 沁 尹运 冬

b t ie .C e ii n f v r t n o h a tr t p r mee a n y e o f d o t a a t 1 t s l d s o h sd s o f c e t o a ai f c a ce si a a t r w s a a z d t n u p mee" wi i o r i c s l i r 8 h mal i— p r in e o .Re u t T e d n mi pa tr p e s r c r e t w e k w r e o e f m tn c i r n f t e D — s s l : h y a c ln a r su e u v s wi t o p a s e e r c r d r h d o e h l e o h a d t n g o p C a a trsi p r e e s ik d p r m c r e o p a t r rs u we c n r se b t e n w i t ru . h ce t e r i c a a t r pc e u f m o u s f l a p s r v n e e e r o ta t d ew e t o g o p . S g i c n dfe n e we f u d n s f b t s e a d n z 、 2t3 n h r h sd b t e t o r u s in f a t i r c s i e e r o n i t o oh i s n i t lt 、z d z o t e i t i e ewe n w g g o p .I s o d t a h ig e s p o t g t s o oh sd s o h lr n w t p si e b a as r h r r r u s t h we h tt e sn l u p r n i f b t i e f c i e h s a t c r r l p y we s o e i me d i c e l e t t a n r a c i r n An i c i r n i t s a t e e r l a s ,o h r h s e z ts h n o l hl e . m d d n h l e w h p si c r b a p ly n t e i t i t l z we e o e a t2 d c g d r lng r nd z

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特征分析

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特征分析
Ga i t a n a l y s i s i n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y c h i l d r e n
Ra n Ma o — q u n ’ Zh o u Sh i - l i n , Xi a o N o n g ’ Re n Y o n g - p i n g ’ Zh a n g Ho n g - y u n ’ Ch e n Yu - x i a ’L i u L i n g ’
7 5 7 4 8 4 5 6 3 @q q . c o m
中图分类号: R 3 1 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3 4 4
目的 :分 析脑 瘫 患儿 步态 的生 物力 学参 数 ,并观 察支 具 控制 对不 随意 运动 型脑 瘫 患儿运 动 能力 的影 响 。 方 法 :研 究对 比脑瘫 忠儿 和 正常 儿童 在起 步 过程 中以及 步行 中 的生物 力 学参 数 ,起 步过 程 中的 生物 力学 参数 包 括 时空 参数 ,膝 、踝关 节 活动 度 的运动 学 参数 以及 动 力学 参数 ;步行 中 的生物 力 学参 数包 括 时空 参数 。不 随意运 动 型脑 瘫 患儿均 接受 支具 控制 辅 助下 徒手 体位 控制 、减 重 步态 训练 、S - E - T 的 3个 月治 疗 ,治疗 前后 采用 8 8项 粗大 运动 评价 量表 A区 和视 频对 照进 行疗 效评 估 。 结 果 与结论 :脑瘫 患 儿和 正 常儿 童在 起步 过程 中的生 物力 学 参数 测试 对 比 中, 除 了右 脚 为起 步脚 的额 状轴 地 面 反 力峰 值外 ,其余 各项 生 物力 学参 数均 有 明显 差异 ;步 行 中 的生物 力 学参 数测 试对 比中 ,脑瘫 患 儿较 正常 儿 童支 撑相 和双 足 支撑 相延 长 、步长 和 复步长 缩 短 。支 具控 制脑 瘫 忠儿观 察 中 ,与 治疗 前 比较 ,G MF M8 8项 A 区平均 得 分显 著提 高 ,视频 示 患儿 治疗 后不 自主动 作减 少 ,头颈 躯 干较 稳定 , 生活 能力有 好转 ,癫 痫及 认 知 障碍 和基 底节 区有 影 像学 改变 的 患儿进 步 幅度 较小 , 舞 蹈一 徐动 型和 张力 障碍 型 比徐 动痉 挛型 患儿 运动 能力 进 步幅 度大 。

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主要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受损引起。

这种疾病常常会对患儿的肌肉控制能力、协调性和姿势造成严重影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

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这包括肌肉强度、张力和协调能力方面的问题。

具体来说,脑瘫患儿常出现肌肉紧张和僵硬,导致日常动作和活动的困难。

有些患儿可能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或无力,使得他们很难维持稳定的姿势或进行正常的动作。

此外,脑瘫患儿的运动协调性也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困难的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协调和动作的协调。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穿衣、洗澡和上厕所等。

综上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是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提供适当的照护和支持至关重要,以帮助患儿克服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接下来的章节将继续探讨脑瘫患儿的其他特征和相关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同时介绍了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脑瘫患儿的定义、发病原因和发育的主要特征。

结论部分将对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并思考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并展望脑瘫患儿发育研究的方向。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脑瘫患儿的定义,包括对脑瘫患儿的身体功能障碍和运动障碍等方面的描述。

接着,将介绍脑瘫患儿的发病原因,包括胎儿期、出生过程和婴幼儿时期的各种因素对脑瘫发生的影响。

最后,将重点讨论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包括语言能力、智力发育、运动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结论部分将对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强调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并探讨脑瘫患儿发育研究的方向,如如何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如何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等问题。

还可以提出对于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的思考,包括社会对脑瘫患儿的关注和支持等。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取决于脑瘫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不同类型的脑瘫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步态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态特点:
1. 痉挛型步态:痉挛型脑瘫患者常常表现出肢体肌肉过度紧张并伴随着强烈的痉挛,步态呈现出僵硬、不协调的特点。

他们的步态可能呈现出挺身、关节角度异常或者用力收紧大腿和小腿肌肉。

2. 无力型步态:无力型脑瘫患者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不足,步态呈现出行走困难、摇摆不稳、脚步不稳的特点。

他们可能出现膝关节塌陷、脚跟落地困难等现象。

3. 扁平型步态:扁平型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足部内翻、脚弓下陷、膝关节过度伸直并且下肢肌肉过度紧张。

他们的行走时足部接触地面面积较大,易导致扁平足和脚趾挛缩。

4. 痉挛-无力混合型步态:有些脑瘫患者的步态表现是痉挛型和无力型的混合。

他们的步态可以是肌肉力量不足,而在肌肉过度紧张时痉挛。

这种步态呈现出混合型特点,包括无力和僵硬的元素。

总的来说,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步态困难、不稳定、协调性差,并伴随着肌肉紧张或无力等问题。

这种步态异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行走困难、跌倒风险增加等问题。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摘要:一、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概述二、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具体表现1.拖步2.步长缩短3.步态不稳4.足下垂5.髋关节屈曲6.膝关节过伸7.足内翻三、针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治疗方法四、结论正文: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行走功能受限,表现出一系列典型步态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拖步、步长缩短、步态不稳、足下垂、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和足内翻等。

1.拖步: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下肢往往不能正常摆动,表现为拖地行走。

2.步长缩短:由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受限,使得步长明显缩短。

3.步态不稳:偏瘫患者行走时,身体重心不稳定,容易摇晃,导致步态不稳。

4.足下垂:患侧足部不能正常抬起,表现为足下垂。

5.髋关节屈曲: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髋关节屈曲,使腿部不能正常伸直。

6.膝关节过伸:膝关节在行走时不能正常弯曲,表现为过伸。

7.足内翻:患侧足部在内翻状态下行走,导致步态异常。

针对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改善患者行走功能,缓解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3.辅助器具:根据患者需求,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提高行走稳定性。

4.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手术、矫形手术等。

总之,了解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康复师和患者本人更好地认识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脑瘫儿童的核心力量训练,图解各个运动阶段训练方法

脑瘫儿童的核心力量训练,图解各个运动阶段训练方法

脑瘫儿童的核心力量训练,图解各个运动阶段训练方法1.脑瘫患儿特点(1)一般性特点■ 运动发育落后■ 反射异常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应,生理反射,病理反射■ 肌力,肌张力异常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固定肌■ 姿势运动模式异常非对称性,过伸展,过屈曲,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等。

(2)核心稳定性差■ 躯干回旋困难(翻身,转身,步行↓)■ 俯卧位时臀高头低(抗重力伸展↓)■ 爬行困难(拖爬,兔跳,不成直线,不能高爬)■ 全前倾,半前倾,拱背坐,拱背站,走(前倾)■ 牵拉成坐位时头后垂(后倾)■ 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重心转移↓)■ 直跪,跪走不能(腰腹无力,分离及回旋↓)■ 体位转换困难(卧位——坐位——跪位——立位——蹲位等) ■ 屈髋屈膝步态(屈肌张力高,伸肌肌力不足)■ 屈髋膝过伸步态(腰部无力)■ 挺腰突腹步态(腰椎过伸展——臀大肌无力步态)■ 左右摇摆的鸭步(臀中肌无力步态——不能有效的重心转移)■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分离,回旋↓)■ 小步走,快步走(重心不稳,基底窄)■ 基底宽2.脑瘫患儿的训练(举例)(1)竖头■原始反射,立直反射,中间位,肘手支撑,抗重力,头颈分离动作,颈部肌力及平衡等■ 脊柱的充分伸展及回旋(竖脊肌,腰腹肌等)(2)翻身■ 原始反射,立直反射,肌张力,动机等■ 躯干的回旋及髋关节的主动屈曲与伸展(腹肌或髂腰肌)(3)坐位■ 立直反射,平衡反应,躯干回旋,姿势转换■ 髋关节屈曲,脊柱垂直伸展,骨盆稳定,静.动态平衡,腰腹肌肌力(4)爬行■ 头部控制,上肢支持,骨盆上举,四点支撑,腰腹肌,平衡反应,重心转移■ 脊柱伸展→腰椎,骶椎,躯干稳定■ 髋关节负重及控制,髋关节屈伸,外展→下肢交互运动(5)膝立位(直跪)■ 四点位转换,抗重力,上肢上举,立直反射,平衡反应■ 躯干肌群,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稳定与协调(髂腰肌,内收肌,臀大肌等)(6)站立及行走■ 足底感觉,立直反射,平衡反应,重心转移,负荷体重■ 骨盆对称性,分离,回旋,协调,静态,动态站立。

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

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

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姿势和运动障碍。

脑瘫儿童的异常运动模式是脑瘫症状的直接反映,了解不同的异常运动模式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并探讨其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康复治疗方法。

二级标题1:扭转肢体扭转肢体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之一,其主要表现是肢体出现扭转或交叉运动。

这种异常运动模式通常发生在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

三级标题1.1:表现形式扭转肢体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上肢扭转:脑瘫儿童的手臂会出现内旋或外旋的现象,即手掌朝向身体内侧或外侧。

2. 下肢扭转:脑瘫儿童的腿部会出现内旋或外旋的现象,即脚掌朝向身体内侧或外侧。

3. 交叉运动:脑瘫儿童的肢体会出现交叉运动的情况,即上肢或下肢交叉在一起运动。

三级标题1.2:原因分析扭转肢体的原因主要与脑瘫儿童的运动和姿势控制障碍有关。

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通过神经传导将指令传达到肢体肌肉,从而实现正常的运动。

而脑瘫儿童由于大脑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神经传导受阻或不正常,进而引发扭转肢体的异常运动。

三级标题1.3:康复治疗方法针对扭转肢体的异常运动模式,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物理疗法:包括物理训练、矫形器使用等,通过适当的力量训练和支撑,改善肢体的扭转情况。

2. 局部肌肉注射:利用肌肉松弛药物注射到相应肌肉,放松紧张肌肉,减轻肢体的扭转情况。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扭转肢体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肌腱延长手术等,来纠正异常肌肉紧缩状况。

二级标题2:痉挛痉挛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之一,其主要表现是肌肉紧张、不随意收缩和抽搐。

这种异常运动模式通常发生在四肢和躯干。

三级标题2.1:表现形式痉挛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强直痉挛:肌肉呈现持续性的紧张状态,无法松弛。

2. 异常收缩:肌肉出现异常的收缩和抽搐,使肢体或躯干产生不自主的运动。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讲解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讲解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 力学讲解
内容提要
❖ (一)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 ❖ (二)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 ❖ (三)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
教学基本要求
❖ 1.掌握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 ❖ 2.熟悉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 ❖ 3.了解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
重点和难点
2.髋部侧面下降:在步态周期中,一侧髋关节也有一 个上下起伏的过程。在足趾离地和足跟着地时,摆 动腿一侧骨盆下降,可以增加腿的长度,而在摆动 过程中,髋关节稍提起,形成骨盆绕矢状轴的转动。
3.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弯曲: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着地和脚趾离地时膝 关节处于伸直状态,而在单腿支撑阶段膝关节轻微 弯曲,有利于蹬伸阶段大腿肌群用力,又可降低重 心波动。
跟骰活动轴不同。 足活动范围受 阻,但稳定性增 加。足弓加强, 跖筋膜因跖趾过 伸而拉紧,足形 成强杠杆。
(3)支撑相末期: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开 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
10%-12%。 此期小腿后 肌收缩。足 跟离地,足 跖屈内翻, 小腿外旋, 体重分布在 跖骨上,身 体前进。
(2)摆动相中期: 指足在迈步中期的 活动,足离地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 行周期的10%。参与 的肌主要为胫前 肌,保持踝关节背 屈。
(3)摆动相末期: 指迈步即将结束, 足在落地之前的活 动,主要动作是下 肢前向运动减速, 准备足着地的姿势, 占步行周期的15%。 参与的肌包括腘绳 肌、臀大肌、胫前 肌和股四头肌。
(1)支撑相早期:指进入支撑期开始阶段的时间,包 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即:自足跟着地至足完全 负重,占步行周期的10%~20%。此期足跖屈,吸收撞 击力,骨盆及大小腿 内旋,足跟外翻,距 舟关节、跟骰关节活 动轴平行,足活动度 最大,但不稳定,以 适用不平地面,足肌 少活动。

痉挛性脑瘫患儿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痉挛性脑瘫患儿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痉挛性脑瘫患儿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分析王志敏;陈龙伟;李树伟;高琳;李红霞;张正湘【摘要】目的:对痉挛性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步态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为临床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运用分析软件对观察组28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和对照组24例正常儿童进行运动学数据的采集;利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膝关节最大角和最小角、踝关节最大角和最小角各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痉挛性脑瘫患儿膝关节最大角和踝关节最小角低于正常儿童;膝关节最小角和踝关节最大角高于正常儿童.②痉挛性脑瘫患儿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低于正常儿童.③步态运动学各参数可作为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评价指标.【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39)002【总页数】3页(P140-142)【关键词】脑性脑瘫;儿童;步态;人体运动学;实用【作者】王志敏;陈龙伟;李树伟;高琳;李红霞;张正湘【作者单位】陕西省博爱医院,西安,710065;陕西省博爱医院,西安,710065;陕西省博爱医院,西安,710065;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陕西省博爱医院,西安,710065;陕西省博爱医院,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9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婴儿期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听觉、视觉、言语、摄食功能障碍、癫痫及行为异常等。

本病是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疾患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心身健康及生活质量[1,2]。

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参数值和曲线,从而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3,4]。

目前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功能评定多采用量表评定的方法,这一类方法的优势在于简便易行,效度较高。

《偏瘫后遗症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偏瘫后遗症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偏瘫后遗症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偏瘫后遗症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是一篇关于偏瘫后遗症患者下肢运动模式的生物力学研究的文章。

偏瘫是脑卒中或脑损伤后常见的一种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功能会受到影响,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偏瘫后遗症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生物力学特征,包括肌肉力量、关节角度、运动协调等方面的变化。

该研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选取了一组偏瘫后遗症患者和一组健康对照组。

实验过程中,患者进行了步态分析和其他一些运动测试,研究人员通过高精度测量仪器记录了患者的运动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生物力学特征。

首先,研究结果显示偏瘫后遗症患者的肌肉力量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在步态分析中,患者的患侧腿部肌肉力量明显减弱,尤其是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力量不足。

这可能导致患者的步态不稳定,容易出现摔倒等情况。

其次,研究还发现患者的关节角度存在异常。

在步态过程中,患者的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小,这可能导致患者的步长和步宽受到限制。

此外,患者的髋关节在行走时容易出现过度弯曲,这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拖步等异常行为。

最后,研究还发现患者的运动协调存在困难。

在步态分析中,患者的患侧腿部与健侧腿部的协调性变差,这可能导致患者的步态不平稳。

此外,患者在执行一些复杂的运动动作时,也容易出现动作不协调的情况。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揭示了偏瘫后遗症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生物力学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肌肉力量不均衡、关节角度异常和运动协调困难等。

这些特征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这些特征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康复训练的建议。

首先,可以通过增强患者患侧腿部肌肉力量的训练来改善肌肉力量的不均衡现象,例如进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力量训练。

其次,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来改善关节角度异常的情况,例如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训练。

脑瘫患儿的异常步态.pptx

脑瘫患儿的异常步态.pptx
脑瘫患儿的异常步态
一、脑瘫患儿的步态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 通过步态分析的揭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 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脑瘫患儿的异常步态 最常见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鸭行步态、公鸡 步态和跳跃步态等,对患儿一生的步行产生不利的影 响。步态分析在脑瘫患儿的临床诊疗、康复锻炼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
站立时两大腿靠 近,小腿略分开, 双足似足尖站立。 行走时象跳芭蕾 舞样呈足尖步行。 见于脊髓病变,Βιβλιοθήκη 如炎症、截瘫等。4.跳跃步态
见于患有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小儿,是由于患儿 在1~2岁期间肌肉注射过多造成。表现为下蹲时两 膝不能并拢,两腿必须分开,两侧髋关节呈外展、 外旋姿势,犹如青蛙屈曲时的后肢;站立时,两下 肢轻度外旋,不能完全并拢,呈“外八字“;行走 时呈“八字“蹒珊步态;快步行走时,由于屈髋受 限,步态呈跳跃状,故称之为跳步。
1.鸭行步态
行走时挺腰凸肚, 臀部左右摇摆如 鸭行状,这是进 行性营养不良的 表现,也可见于 佝偻病、先天性 髋关节脱位。
2.剪刀步态
双腿僵硬,两脚向内 交叉,膝部靠近似剪 刀样。行走步态小而 慢,常足尖踏地而行 似跳芭蕾舞,见于双 侧大脑或脊髓的病变, 如脑性瘫痪或家族性
痉挛性截瘫。
3.公鸡步态
感谢聆听

脑瘫尖足患儿站立和行走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图

脑瘫尖足患儿站立和行走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图
(2)结果说明:脑瘫患儿尖足 侧胫前肌、腓肠肌内侧存 在表面肌电图信号异常, 脑瘫单侧尖足患儿下肢肌 肉活动不均衡。
20 例脑瘫单侧尖足患儿
TELEMYO 2400R G2 表面肌电图遥测仪
表面肌电测试: 在静止站立、常态行走下测 试双下肢胫前肌、腓肠肌内 侧的肌电活动。
许萍,女,1982 年生,山 西省侯马市人,汉族,2007 年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硕 士,讲师,主要从事康复 医学研究。
Surface electromyogram features of the lower limb muscles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standing and walking on tiptoes
Xu Ping1, Liang Leichao1, Liang Zhenwen1, Cai Ming1, Chen Bo2, Huang Ping2, Zhang Linlin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 Shanghai 201318, China; 2Shanghai Institute of Traumatology and Orthopaedics,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one and Joint Diseases with Integrated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并列第一作者:梁雷超,男, 1986 年生,河南洛阳市人, 2017 年上海体育学院毕 业,博士,讲师,主要从事 人体生物力学研究。

小儿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表现

小儿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表现

小儿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表现引言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疾病,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起。

脑瘫患儿在运动和姿势方面往往表现出一系列异常,这些异常包括肌肉张力改变、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脑瘫患儿在运动和姿势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特点。

运动异常表现小儿脑瘫患儿的运动异常表现主要包括肌肉张力异常、协调性运动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

1. 肌肉张力异常小儿脑瘫患儿常出现肌肉张力异常,主要分为肌弛缓和肌强直两种类型。

•肌弛缓:部分患儿在运动时肌肉松弛,失去正常的肌张力。

这种情况常见于脊髓性脑瘫患儿,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容易出现肌无力、关节过度伸展等症状。

•肌强直:另一部分患儿肌肉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持续收缩,常见于痉挛性脑瘫患儿。

这种情况下,患儿的四肢常常处于屈曲或伸直状态,肌肉僵硬,难以控制。

2. 协调性运动障碍小儿脑瘫患儿常常表现出协调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协调的动作和姿势控制。

这导致患儿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完成一些精细动作,如握笔、系鞋带等。

同时,患儿的平衡和身体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受到影响,因此在跑步、跳跃等活动中容易摔倒。

3. 运动功能障碍小儿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也受损,表现为运动的速度、力量和精确度不足。

他们常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些日常动作,如步行、起床等。

此外,他们的肌肉协调能力也较差,导致动作的流畅性不佳。

姿势异常表现小儿脑瘫患儿的姿势异常主要表现为姿势固定、畸形或不稳定等情况。

1. 姿势固定和畸形小儿脑瘫患儿在运动和姿势方面往往出现姿势固定和畸形的表现。

这些姿势异常可能是由于肌肉张力异常和骨骼发育异常所致。

常见的姿势固定和畸形包括屈曲畸形、外展畸形、内收畸形等,其中屈曲畸形最为常见。

这些姿势固定和畸形不仅影响患儿的外貌,还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2. 姿势不稳定小儿脑瘫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较弱,常表现为姿势不稳定。

他们在站立和行走时常常需要借助外部支撑来保持平衡。

足外翻脑瘫患儿步行时的足底压力特征_刘奕

足外翻脑瘫患儿步行时的足底压力特征_刘奕

根据足刚开始着地( IFC) 、跖骨刚开始着地( IMC) 、趾骨 刚开始着地( IFFC) 、足跟离开地面( HO) 、趾离地( LFC) 几个 关 键 时 刻,分 为 着 地 时 相 ( initial contact phase, ICP) 、前掌接触时相( forefoot contact phase,FFCP) 、整足 接触 时 相 ( foot flat phase,FFP ) 、离 地 时 相 ( push off phase,FFPOP) 等阶段( 见图 2) 。
表 2 足底各区域接触面积占全掌的百分比( x珔± s,n = 20,%)
足底面积
前足掌面积 足中部面积 足跟面积
左足
正常儿童
外翻患儿
55. 3 ± 2. 6
47. 8 ± 0. 6
20. 4 ± 2. 4
30. 7 ± 1. 0
24. 2 ± 4. 6
21. 5 ± 1. 0
P值
< 0. 01 < 0. 01 < 0. 05
足外翻是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畸形表现,是 指足部呈足 外 侧 缘 提 高,内 侧 缘 降 低,足 底 朝 外 的 状 态[1]。常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 的控制,会引起小腿肌张力异常所致,足外翻的存在严 重地影响了患儿的站立及行走功能[2]。以往康复科医 师只能目测脑瘫儿童的步态,往往凭经验来决定治疗 方案,缺乏客观量化标准。步态分析技术的引入使得 对患儿步态的实时监测得以实现,可以得到科学、客观 的数据,为足外翻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于足外翻 的康复治疗起着更加精确的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足 底压力测定技术,将有足外翻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 在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特征进行对比,为足外翻患 儿的足部诊断与康复评定提出建议,同时为足底压力 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数据。

三维步态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的运用分析

三维步态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的运用分析

三维步态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的运用分析【摘要】:脑瘫儿童由于持续存在的中枢性神经系统损伤,造成有姿势和运动发育上的障碍,常常伴有肌肉骨骼问题,异常的肌肉骨骼容易导致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造成异常的步态,其中膝过伸步态就是脑瘫儿童的常见异常步态之一。

随之科技发展,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软件开发的最新进展使人们能通过机器定量客观的用数据来表达生物力学的方法,甚至从关节方面到肌肉骨骼方面来对人体运动进行直观描述,所以,在医学上,三维步态分析是对异常步态进行评估的重要工具,并拥有多种优点。

本文中就三维步态分析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的运用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介绍,为三维步态分析在脑瘫儿童膝过伸步态评估治疗中的更完善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维步态;脑瘫;膝关节;步态膝关节是人体关节里最为复杂的一种,然而行走作为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是人一生中运用最频繁的功能活动。

对于行走步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之前的步态观察比较多的是目测或者是静态的测量,较多是停留在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慢慢学会通过影像学拍摄,并且结合计算机数据转换输出成运动学数据和时空参数,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运动捕捉系统就是视频摄像系统,它能精确化测量与分析人体在参与步行运动过程中,各个关节肌肉骨骼所发生的生物力学过程,从而在脑瘫儿童存在病理性步态功能障碍的条件下,为临床医生制定最精准的针对性训练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在上述资料背景下,本文将围绕三维步态分析在脑瘫儿童中膝过伸步态的应用展开简要综述。

1 .三维步态分析的发展人类对于步态的分析观察自古希腊时期便开始有最早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书籍中曾详细描述记录过各种动物的步态,这是到现在为止最早的有关于步态的记录。

而步态分析方法最早诞生于17世纪的欧洲,其在发展早期阶段的数据信息采集获取方法为运动肌电图。

现在国内的步态分析技术也由原本的传统目测步态分析转变为了二维步态分析,甚至三维步态分析,其中二维步态分析系统在临床应用早期比较普遍,因为它的系统相对便宜,分析技术也相对简单,所获得数据较少,只能用来分析基础的步态特征,而且有国外学者Davis 等研究提出,将二维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比得出,对于踝关节的动态捕捉分析,后者具有更好的灵敏性。

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特征分析

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特征分析

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特征分析冉茂群;周世林;肖农;任永平;张红运;陈玉霞;刘玲【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3(000)041【摘要】背景:脑瘫患儿的步态异常较常见,如何控制改善步态是康复治疗的重点。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步态的生物力学参数,并观察支具控制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比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在起步过程中以及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起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包括时空参数,膝、踝关节活动度的运动学参数以及动力学参数;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包括时空参数。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均接受支具控制辅助下徒手体位控制、减重步态训练、S-E-T 的3个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88项粗大运动评价量表A区和视频对照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与结论: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在起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测试对比中,除了右脚为起步脚的额状轴地面反力峰值外,其余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有明显差异;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测试对比中,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步长和复步长缩短。

支具控制脑瘫患儿观察中,与治疗前比较,GMFM88项A 区平均得分显著提高,视频示患儿治疗后不自主动作减少,头颈躯干较稳定,生活能力有好转,癫痫及认知障碍和基底节区有影像学改变的患儿进步幅度较小,舞蹈-徐动型和张力障碍型比徐动痉挛型患儿运动能力进步幅度大。

%BACKGROUND:Abnormal gaits are very comm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how to improve the gait is the focu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gaits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an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brace control on theexercise capacity of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METHODS:In this paper, we compared the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normal children in the initial process of walking and during walking.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in the initial process of walking includ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rameters, kinemat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and ankle.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during walking includ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rameters. With the aid of hand brace,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received postural control, gait training, and sling exercise therapy for 3 months.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 assessment and video control were conducted for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iency. RESULTS AND CONCLUSION: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in the initial process of walking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normal children except for the peak of ground reaction force at frontal axis with the right foot to start walking.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during walking showed that the stance phase and bipedal stance phase were prolonged, while the step length and stride length were shortened in the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hildren. For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brace control, the GMFM-88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involuntary movements were reduced shown on the video, the neck and body were stable, and life skil s were improved. Children with epileps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who had imaging changes in the basal ganglia showed a littleimprovement, and children with dance-athetoid type and dystonia type had a better progress than those with athetoid spasm.【总页数】6页(P7329-7334)【作者】冉茂群;周世林;肖农;任永平;张红运;陈玉霞;刘玲【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科,重庆市 400014;重庆福尔泰矫形康复器材有限公司,重庆市 400010;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科,重庆市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科,重庆市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科,重庆市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科,重庆市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科,重庆市 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试探3种步态特性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肌肉相关性 [J], 杜文静;谈恩民;李慧慧;胡宝花;王磊2.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在脑性瘫痪儿童步态平衡能力评估中的应用——附20例报告 [J], 周安艳;李海3.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特征分析 [J], 冉茂群;周世林;肖农;任永平;张红运;陈玉霞;刘玲;4.脑性瘫痪儿童常用观察性步态量表的研究进展 [J], 叶长青;刘利永;吴宏军;姚雪5.感觉运动性鞋垫对脑性瘫痪儿童步态及能量消耗的影响 [J], 庞冬清;刘介生;刘劲松;吴卫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载]脑瘫患儿步态分析(绝对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脑瘫患儿步态分析(绝对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脑瘫患儿步态分析(绝对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脑瘫患儿步态分析(绝对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梧桐近大半年来,我的工作主要是临床步态分析。

暑假期间做了很多例脑瘫患儿的步态分析,年龄从2岁到15岁不等,一侧偏瘫的、双下肢瘫的、四肢瘫的都有,也见了许多种典型的脑瘫患儿的步态。

有很多年龄较大的患儿已经做过多处的肌腱延长手术,还有些患儿做过背跟神经切断手术。

也有患儿是多年来在我们这儿随访的,与可爱的孩子们打交道,并能为他们排忧解难,我感到很幸福~同时我也参阅了国外一些文献,对于脑瘫患儿的步态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偏瘫型脑瘫常见的步态偏瘫型的脑瘫出现的步态异常以远端为诱发因素多见(如小腿三头肌痉挛为最常见的原因),其主要类型有:1 单纯足下垂型摆动相踝跖屈,原因主要为胫骨前肌无力,无小腿三头肌挛缩,因此在支撑相踝背伸角度相对正常。

治疗主要为使用静态AFO(轻质)。

本情况相对少见。

2 马蹄足,可分为膝关节角度正常或膝过伸两种,都伴有伸髋这两种为偏瘫型脑瘫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足下垂角度多有不同,小腿三头肌可痉挛或挛缩,可有胫骨前肌及其他踝背伸肌无力。

踝跖屈肌、伸膝肌群过度活跃,膝关节可能出现过伸。

治疗采用:局部肉毒毒素注射、踝支具、跟腱延长手术。

3 马蹄足、屈膝步态小腿三头肌痉挛或挛缩,摆动相踝背伸不能,屈膝步态原因为帼绳肌和股四头肌协同收缩。

治疗:小腿三头肌肉毒毒素注射,或小腿三头肌肌腱延长手术,或内侧帼绳肌延长手术(使用股直肌腱转移到半腱肌),可能是治疗此种屈膝步态最为有效的长期解决方式。

静态AFO或铰链AFO。

小腿三头肌和帼绳肌的肉毒毒素注射用于处理痉挛为主的患者。

4 髋内收、足下垂步态,此种步态近端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是指髂腰肌、内收肌痉挛),伴有骨盆旋转、屈髋、膝关节僵硬、骨盆前倾。

髋关节半脱位可能性大。

髋内旋者需要内收肌延长手术,和股骨截骨手术。

治疗:痉挛处理:肉毒毒素注射:多组集群:包括小腿三头肌、帼绳肌、内收肌、屈髋肌,结合临床;挛缩/畸形处理:小腿三头肌延长,内侧帼绳肌腱延长(股直肌腱转移),髋内收肌和髂腰肌延长;股骨的外旋截骨术;支具:地面应力的AFO,固态AFO,铰链AFO.二、截瘫和四肢瘫型常见的步态1 马蹄足双下肢瘫的年龄较小的患儿开始步行时,小腿三头肌痉挛常导致马蹄足步态,支撑相踝关节处于伸髋、伸膝。

脑瘫蹲伏步态原因分析及康复方法

脑瘫蹲伏步态原因分析及康复方法

脑瘫蹲伏步态原因分析及康复方法痉挛型脑瘫在脑瘫患儿中是最常见的类型,这类患儿在开始行走的时候常表现为尖足,尖足常导致患儿行走延迟或容易摔跤,严重影响患儿的步行能力。

在青春期随着患儿身高和体重的快速增长,患儿的步态逐渐发展为蹲伏步态。

蹲伏步态是指患儿在起步相,膝关节过度屈曲大于30度,踝关节过度背屈,髋关节不能完全伸展的步态模式。

蹲伏步态改变了行走的生物力学模式,这种步态加重了患儿膝关节的负荷,患儿在行走时是一个耗能步态模式,因此,患儿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会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磨损、耐力下降等症状[1]。

本文通过内侧腘绳肌延长加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及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明显的改善患儿下肢的运动功能。

一、蹲伏步态产生原因分析(脑瘫儿童常见的):①髋关节屈肌(髂腰肌、股直肌等)张力高②膝关节屈肌(腘绳肌)张力高③小腿三头肌痉挛或张力高④躯干控制不稳定,站立时呈弓背或向前弯曲的姿势⑤伸膝伸髋肌群力量不足(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严重不平衡,屈肌肌力过强)⑥精神发育迟滞或认知障碍导致的步态异常⑦感觉功能障碍(本体觉、前庭觉等)⑧髋关节的屈曲挛缩,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伸无力⑨给年龄较小的患儿单独延长跟腱,而腘绳肌和髂腰肌的痉挛或挛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屈髋屈膝的角度很快会增大骨骼畸形-胫骨扭转(内旋/外旋)二、相关肌肉群(1)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骨盆前、后侧:①髋屈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髂腰肌、缝匠肌)从前施加向下的力;②髋伸肌(臀大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从后施加向上的力。

(2)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膝关节前后侧:①膝伸肌(股四头肌)从前施加向下伸直的力;②膝屈肌(腘绳肌、缝匠肌、腓肠肌、腘肌)从后施加向上屈曲的力。

(3)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踝关节背面和掌面:①踝跖屈肌(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从掌面施加向下的力;②踝背屈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从背面施加向上的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 2015, 5(12), 209-215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app/10.12677/app.2015.512029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hen Walking with Bare-FootYihao Lu, Shuyun Jiang*Gait Analysis Room of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Dec. 13th, 2015; accepted: Dec. 28th, 2015; published: Dec. 31st,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Purpose: We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hen walking with bare-foot. Method: We collected the three-dimensional gait analysis data gathered from 33 CP children from 2013 to 2015, whose GMFCS is between I-III, who are ambulatory meet-ing a criterion, and able to finish the test. We compare the 3 - 5 years old group and 6 - 7 years old CP group with the normal children whose data we collected these 10 years using two sample T test to find out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hen walking with bare- foot. Results: Compare with the normal children, step length, forward velocity, single support time which belong to CP children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p< 0.05). While step width, initial double support time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0.05). In terms of articular movements and kinetics, compare with the normal, hip flex swing phase max of CP childre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while Anke plant flexion swing phase max of CP children is lower (p< 0.05) Anke power (lift ground) is lower (p < 0.05).KeywordsCerebral Palsy, Gait Analysis, Biomechanic脑瘫儿童步行过程中下肢生物力学特征陆奕昊,姜淑云**通讯作者。

陆奕昊,姜淑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步态分析实验室,上海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3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28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1日摘要目的:研究脑瘫儿童步行过程下肢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中岳阳医院步态分析实验室课题组自2013到2015年采集33名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数据,其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为Ⅰ~Ⅲ级,有自主行动能力,符合试验要求,能够完成试验。

课题组将病例按照年龄分组(3~5岁组,6~7岁组)并与近十年本步态分析实验室采集的相同年龄段中国正常儿童三维步态数据做对照,分别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下肢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并分析脑瘫儿童步行过程中下肢生物力学特征。

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同年龄脑瘫患儿双侧步长、步速、单支撑相明显减小(p < 0.05);双侧步宽、双支撑相明显增大(p < 0.05)。

各关节运动学方面:脑瘫患儿髋关节摆动相屈曲角度明显增大(p< 0.05);左侧踝关节摆动相跖屈角度明显偏低(p<0.05),踝关节离地时功率明显偏低(p < 0.05)。

关键词脑性瘫痪,步态分析,生物力学1. 引言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是患儿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是儿童致残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1]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瘫痪,姿势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CP在我国发病率约1.8‰-4‰[2]接近发达国家2‰~2.5‰ [3]。

依照现代医学对于小儿脑瘫的分类,按照解剖部位分类,有偏瘫、截瘫、四肢瘫、三重瘫、单瘫以及双重偏瘫;按照实验室分类,脑瘫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不全型,混合型[1]。

其中痉挛型脑瘫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是临床主要观察和研究对象[4]。

痉挛性脑瘫患儿以肌张力增高、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姿势异常及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具体表现为肢体异常痉挛,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足部可见尖足,尖足内、外翻,膝关节的屈曲挛缩,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等改变: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等异常体位,以至挛缩变形。

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是脑瘫康复的主要任务,其中改善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又是重中之重,正常的步行能力是患儿生活自理的前提。

痉挛状态、异常肌张力、运动控制缺失、平衡功能损伤是导致步态异常的主要原因。

步态异常是由骨骼畸形,软组织挛缩及由肌肉力量不平衡形成的运动异常混合而成。

如果不积极治疗,随着患儿的发育,软组织的挛缩,肌肉的退化,疼痛和代偿的生物力学变化会造成加重步态的异常[5]。

Frank等人[6]将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进行功能性GMFCS的划分,认为该系统在决定治疗方案或者比较手术结果上应用相当广泛。

Frank等人认为脑瘫患儿的步态能够由一种或者几种独立的步态组合而成,因此基本步态的分类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

步态形式的功能性划分:跳跃膝关节步态,马蹄足步态,蹲伏步态,僵硬膝关节步态。

发现跳跃步态可发生在痉挛型截瘫、偏瘫或四肢瘫的脑瘫患儿,通常这些陆奕昊,姜淑云患儿的GMFCS的分级在II级或III级;马蹄足步态在脑瘫患儿中相当普遍,有真性和假性之分,真性马蹄足步态的发生机制与关节挛缩、骨结构畸形,肌肉长期挛缩有关。

假性马蹄足更多的原因在于肌肉的挛缩;蹲伏步态可见于虚弱的截瘫、轻微四肢瘫或者偏瘫的患儿,这些患儿GMFCS的分级在II、III、IV级;僵硬步态见于80%的脑瘫患儿[7]。

David等人针对膝关节对步态类型进行划分:跳跃膝关节步态、蹲伏膝关节步态、僵硬膝关节步态、膝关节反屈步态。

指出各步态膝关节在矢状面的整个步态周期特点,根据具体病史(体格检查、运动特征、肌电图、地反力),病因学分析产生步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

总结了痉挛型截瘫的患儿的四种基本步态[5]。

脑瘫患儿通常会存在非典型肢体姿势以及非正常的步态特征[8]而这种代偿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直接导致的。

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直接带来骨骼肌肉系统的二次损伤,例如肌肉骨骼系统等非正常发育,肌肉肌腱的痉挛(短缩)畸形,骨骼发育畸形,关节对位畸形,以及步行或者移动带来的过度劳累。

脑瘫患儿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而异常步态的多样性应当被重复研究并以数字形式使步态特征准具体化,有助于临床诊断、诊疗计划的制定以及学术交流[9]-[11]。

19世纪70年代,数字化运动分析应用于能够改变脑瘫患儿整形手术等领域,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手术方案。

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步态分析数据关于病态结构的运动变化更为精细,并且能够提供更为客观的手术前后的对比结果;第二,步态数据分析的专业解读能够使临床工作者理解运动分析带来的益处[12]。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对GMFCS(I~III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分析数据(时空参数,运动学,动力学数据)的收集和测量,探索并归纳总结其步态特征,并为拟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数字依据[13]。

为总结中国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特征提供数据储备。

2. 材料本研究得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步态分析室的支持,采集步态数据之前,患者以及家长被告知并填写知情同意书。

2.1. 试验对象在所有33个患者之中,3~5岁组(3.8 ± 0.94岁)共26人(男18人,女8人);6~7岁组(6.4 ± 0.48岁)共七人(男4人,女3人)处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II级以上并全部符合以下入组条件:1)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

2) GMFCS分级在Ⅲ级以上(I-III级)痉挛型患儿。

3) 能够独立行走或助行器辅助下行走。

4) 下肢一年内无矫形手术史。

5) 无其它严重心、肝、肾等全身器质性病变及内分泌和代谢性障碍疾患。

6) 能配合观察者。

2.2.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步态分析实验室拥有课题研究所需设备。

包括美国Motion Analysis公司红外感光摄像机12台(Eagle 4),美国国家测器公司(NI)80通道A/D数模转换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