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对我国改革的几点启示
英国的政治体制
论英国的政治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摘要;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今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需要借鉴欧美大国政治体制里的精华部分。
在这里,我将与大家探讨一下英国的政治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政治体制产生背景历史发展主要架构基本特点借鉴意义我将从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背景、历史发展、主要架构和基本特征来评论英国的政治体制,同时分析它对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标题一:英国的政治体制探讨从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背景来看,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
英国政治体制产生背景,主要分为历史传统、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这四块。
其一,我们知道,英国传统的政治原则就有两个,一个是“王在法下”,另一个是“国王在议会中”。
英国在其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这两个传统的政治原则,因此国王权利的有限性为之后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提供了传统基础。
其二,英国四面环海、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其发展海外贸易,同时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是英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基础。
其三,伴随着英国商业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也不断发展壮大,这是英国政治体制产生的阶级基础。
其四,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国王与议会矛盾尖锐,税收是其矛盾的焦点。
这次矛盾斗争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因此,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成为了英国发展的政治阻碍,也是英国政治体制产生的政治基础。
从英国政治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英国的政治体制的确立是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的结果。
英国先后经历了诺曼王朝(1066—1154年)、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4年)、约克王朝(1461—1485年)、都铎王朝(1485—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汉诺威王朝(1714—1901年)和温莎王朝(1910年至今)。
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对我国改革的几点启示
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对我国改革的几点启示【内容提要】英国地方政府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本文对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理念与背景、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发展轨迹与方向等进行了探索与概括,并指出其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关键词】行政改革/地方政府/比较研究/英国一、英国地方政府的基本情况1971年2月,英国政府发表改革地方政府机构的白皮书,向议会提出《地方政府改革法案》。
1972年10月,法案在议会通过。
1974年4月1日,正式实行。
该法案将英格兰划分为6个都市郡,39个非都市郡,一个大伦敦区。
6个都市郡下设365个区,郡、区均有议会。
39个非都市郡下设296个区,又分为8000多个镇或教区。
郡、区、镇或教区三级均有议会。
大伦敦区于1965年正式成立,下设32个自治市和1个伦敦城。
伦敦城是伦敦中心约一平方公里的地区。
32个自治市是按人口大致均分的。
二、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在快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的社会矛盾、冲突的作用下,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公共治理变革之道,以摆脱政府管理已经陷入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英国地方政府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理变革。
这场变革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是:(1)授权于地方政府,授权于民,建立参与型的、民主的治理模式。
突破传统的代议制民主的局限和束缚,激发公众直接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调整治理结构,由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向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民共同合作并相互影响的多中心治理转变,在深层次上改变政府与市场、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
(3)公共政策的制定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模式(top- down)向新型的自下而上(down- top)的模式转变,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机制。
(4)更加重视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打破以往的分工界限和部门、地区壁垒,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公共问题为中心,展开各种层次、各种方位的深度合作,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和能力。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
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
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
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
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
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
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
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论英国政府绩效管理改革及其价值启示
论英国政府绩效管理改革及其价值启示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发展,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逐渐成为当今西方各国实施政府再造、落实政府责任,以及改进和评价政府管理行之有效的工具。
在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间距,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1979年,撒切尔夫人作为新右派的代表在竞选中获胜,在她上台之初,便尝试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政府管理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被视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绩效的手段,开始投入到政府管理中来。
撒切尔夫人时期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效率逻辑;梅杰时期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责任标准逻辑;布莱尔时期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最佳价值逻辑。
这些政府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英国政府的权威性,为英国政府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尽管英国政府绩效管理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政治体制对绩效执行的影响、工作人员的“自利”行为、绩效评估的就事论事问题等等。
英国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改革的先驱者,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都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政府的绩效管理改革需要有法律保障、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注重培育绩效文化和绩效意识、营造开放的绩效管理环境、完善绩效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机制。
英国“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对我国政府的借鉴意义2011.5.29
英国“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对我国政府的借鉴意义摘要: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政府改革运动,主要特点是引入私人部门和市场化的管理方法改造公共部门,并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取得显著成效。
本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并归纳出英国新公共管理的实践内容,以期其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实践;借鉴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及国际间竞争加剧的趋势,迎合国内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提高政府效能的呼声,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促使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
新公共管理是关于应如何管理公共部门的最新的范式变革的理论[1],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方法与实践取向,新公共管理较好地适应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政府管理与改革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1979年,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以来,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它们在英国行政改革中处于主体地位,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世界多数国家所纷纷效仿。
因此,我国充分吸收和借鉴英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对于完善我国政府的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概述(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西方“行政改革”浪潮中的重要实践和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诸如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公共管理在70年代末在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
与以往传统的公共行政框架内进行的变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或仅仅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行政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
英国单一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单一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英国实行地方分权型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着较为明确的职权划分,不仅可以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控制,而且保证了地方政府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为寻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动态平衡,我国应当推进地方自治、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监控方式、加强法制化、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规范和调整政府间关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单一制;地方自治;政府间关系;监控方式;单一制是一种与复合制相对的国家结构形式,指根据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将一个国家划分为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国家结构形式。
根据单一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划分及相互关系,又可以将单一制国家划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与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英国实行地方分权型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一方面,中央政府集中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中央的授权;另一方面,英国素有“地方自治之家”的称号,通过实行广泛的地方自治保证了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性。
一、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英国由实行自治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联合而成。
由于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关政府结构、权力及运行原则的规定散见于各种具体的法律规范之中。
根据现行的行政权力运行状况及各单行法律规范的规定,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情况大致如下:(一)英国中央政府及其职权英国实行议会制政体,中央政府即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
与地方政府相比,英国中央政府的职权主要有:1、提供全国范围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治安、外交、司法、初等教育等;2、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协助提供地方性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地区道路整治等;3、在议会通过有关施政法案后,监督各地方政府的贯彻实施,并对地方政府的工作进行仲裁与平衡。
(二)英国地方政府及其职权英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郡、大都市与大伦敦地区;第二级为郡属区、城市区政府;第三级为教区和城镇议会。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由英国崛起看中国发展【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
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历史环环相扣。
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
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
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
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
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
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
西方政府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 曾维和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南宁530001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索
页码: 118-120页
主题词: 西方 政府改革 经验 启示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相继进行了新公共管理和两轮“整体政府”改革,有效解决了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问题。
西方政府的改革经验突出表现为:把“企业家精神”移植到政府管理中来,引入机构间的功能整合与合作理念。
西方政府改革经验启示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融合新公共管理、“整体政府”和官僚制各自优势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英国混合经济模式的概况和对我国的启示借鉴
英国混合经济模式的概况和对我国的启示借鉴【摘要】混合经济的迅速发展,股份制在经济生活中的突出作用,成为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混合经济本质和特征。
发展混合经济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国企改革的重要出路,有利于国企和私营经济的优势互补。
本文主要分析英国的混合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发展提出看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来提高我国的经济快速,有效和平稳的发展。
关键词:混合 经济模式 福利制度 启示借鉴引言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带动了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依存日益加深。
然而,现有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着市场饱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及经济结构不均衡等现象,原有的经济模式已很难满足在全球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下的现代经济增长的需求,这势必要求各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体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已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加强经济合作,规避经济发展中的劣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现有体制改革提供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
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甚至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前进。
一、 混合经济的概述1、混合经济的由来混合经济的最早提法出现在西方社会,主要是指企业股权的混合状态,即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融为一体,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当今,它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非常重要的组成形式,相当具有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混合经济呢?所谓混合经济,就是在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混合;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混合;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混合。
其中,最核心的是所有制的混合,因为,只有做到了所有制混合,才有可能做到分配制度与经济运行方式的混合。
具体来说,混合经济就是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或上市公司,这是一种资本社会化、产权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英国国库现金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国库现金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地理区域组成,四个地区设有郡或市级政府。
从政府结构看,英国由准三级政府构成:中央—(地区)—郡(市)—(区)—教区或镇。
其中,郡级及以下政府体系统称为地方政府。
英国是单一集权财政体制的典型代表,英国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高度中央集权化,近些年中央政府管控呈逐步放宽趋势,地方政府对地方事务的决定权开始享有较大的自由度。
英国政府财力大部分集中在中央政府。
从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划分来看,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占比较大,通常占总财政支出的77%左右,主要承担国防、外交、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中央政府债务还本付息以及对地方的补助;地方财政主要负责中小学教育、住房建筑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从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来看,英国实行严格的分税制,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税收的税种和税率,造成地方财政收支缺口较大,严重依赖中央补助,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拨款占地方政府收入比重稳定在60%以上。
一、国库现金管理主要做法(一)机构设置1997年之前,英国的债务和现金管理一直由英格兰银行负责。
为避免英格兰银行在债务管理和货币政策管理之间产生利益冲突,1998年4月,英国财政部设立债务管理局,专门负责政府债务与国库现金管理市场的具体操作。
英国的债务管理局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其隶属于财政部。
债务管理局在财政部长批准的范围内负责资金调剂和净现金头寸的投放,并在每个财政年度末向财政部提供述职报告及下年度债务发行计划,就政府资产管理目标向财政大臣提出建议,财政部结合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状况适当采纳这些建议。
二是其独立于英格兰银行。
债务管理局负责国内债务管理,与英格兰银行负责的海外储备管理相分离。
在英国,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指令的制定和实施均由财政部完成,英格兰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为债务管理局提供结算、账户登记和每日转账等服务。
债务管理局的主要职能有四项:一是政府的债务管理,包括国库券和中长期国债发行、国债市场管理;二是政府的现金管理,包括政府每日现金流的转入和付出、国库券发行、货币市场拆借;三是政府的短期资产管理,包括现金盈余和一次性许可费收入的管理;四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资金放贷以及对指定的公共部门基金进行投资。
英国撒切尔政府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撒切尔政府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戴曦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9期摘要: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政府需要通过行政改革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维持自身的稳定运转。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英国率先在西方国家中开展了影响深远且持续的行政改革。
通过对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行政改革相关措施的了解,来分析英国政府改革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英国;撒切尔政府;行政改革一、英国政府改革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由于石油危机普遍陷入经济衰退的状况,英国在1976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导致国内发生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增多等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然而,英国这种追求普遍福利的国家模式的运行需要雄厚的财政收入保障,英国政府便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英国这种福利国家的运行模式是以政府主导、国有企业供给为基础的,然而当时英国的国有企业普遍管理不善、生产效率较低,造成了公众的强烈不满,给英国政府带来行政管理和公众信任上的巨大压力。
因此,当时的英国政府受到多方面困境所带来的压力下,迫使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二、撒切尔政府行政改革的主要措施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英国政府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以后,推行了大刀阔斧的行政改革。
撒切尔政府的行政改革措施的内容上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雷纳评审的设立1979年撒切尔一上台,即调马克?斯宾塞连锁店的主管雷纳任她的效率顾问,并在首相办公室设立了一个效率小组。
雷纳和效率小组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对政府各部门运作状况的全面、深入的调查。
雷纳主义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自内部的改革,发挥各部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避免改革是由上面或外部强加的印象。
雖然雷纳评审最初的重点是经济,在财政管理这一块通过提高效率来减少开支,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这样一种提高效率的评审手段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方方面面。
雷纳评审实际上也是一次跨越政府部门,综合行政管理各个领域最系统全面的手段,同时也成为了撒切尔行政改革中及其之后改革措施的基础,也为其他西方国家进行行政改革,尤其是对政府绩效评估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英国大国崛起的历程对我们的启示
英国大国崛起的历程对我们的启示
英国大国崛起的历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教益。
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1. 创新和科技驱动: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他们引领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技术进步,如蒸汽机、纺织机械等。
这提醒我们创新和科技的重要性,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2. 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英国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重视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企业家。
这提示我们要注重教育的质量和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3. 海外殖民扩张: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获取了丰富的资源和市场,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
他们的成功也与海外贸易和经济影响力密不可分。
这提醒我们要开放思维,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和合作机会。
4. 法治和民主制度:英国在历史上逐步形成了健全的法治和民主制度。
他们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公正的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28卷 第6期 河南工学院学报Vol.28 No.6 2020年11月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v. 2020收稿日期:2020-10-15作者简介:吴江宁(1993― ),女,新疆哈密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58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吴江宁(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对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和基本特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英国政府为促进本国教育发展而采取的简政放权、优化管理、完善监督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然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和弊端,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中图分类号:G5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772(2020)06–0058–040 引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对教育进行领导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的教育行政制度经过长期变革,由最初的英国天主教会管理最后演变成为中央与地方合作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着重考察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色,以期为我国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1.1 英国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早在中世纪初期,英国的历代国王就曾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英国教育主要是由教会直接掌管,英国的国王居于次要地位。
1534年,英国中央政府与罗马教廷分离,学校的管理开始同时受控于政府和教会,但管理制度、决策和法令的制定等仍主要由教会直接出面,政府很少参与。
直到19世纪初期,原来主要依靠宗教团体和学生家长自愿提供援助来维持教育的状况有所变化;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当时财政部部长阿尔索普提出的教育补助法案,决定中央政府每年拨款两万英磅作为建造小学校舍的补助金。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本人有幸于2006年9 月参加了广州市国资委组织的在英国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培训,从而对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情况及其产权管理模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一、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一)、英国国有企业的形成和没落。
英国的国有企业主要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的国有化法令,将银行、煤炭、铁路、邮政、电力、通讯、造船等诸多部门与行业收归国有,几乎拥有100%的产权;航空和钢铁行业75%、汽车工业50%、石油工业25%的产权也都归国有,当时国有企业的产值约战全部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几乎完全控制了国家经济的命脉并左右经济的发展,但是到7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出现停滞,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通货膨胀率上升;1970年—1979年,英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仅2。
2%,而通货膨胀率年均高达12。
5%,失业率上升,货币多次贬值,英磅的购买力三十年中下降了85%,到1979年各行业的恶性罢工达到高潮,经济濒临破产。
(二)、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
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摒弃了英国政府多年来奉行的凯恩斯主义,接受和采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来开拓融资渠道,利用民间资本,满足企业不断扩张的资金需要,同时大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三)、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要形式。
英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的形式主要有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整体或部份业务转让以及公私合营、授予私营部门特许经营权三种:1、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以公开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
这是英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大型企业,例如发电厂、电信部门、铁路、航空等基础领域,均通过发行证卷或出售的方式将公营业务整体转让给私营部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政府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普通居民尤其是本企业职工购买股票,比如简化股票的购买手续,允许分期付款;对于本企业的雇员,以优惠价格出售,并用无偿赠送少量股票等办法吸引广大国民参加,从而既增加购买国有股的资金来源,又保证国有股减持的公平性,同时普及了资本市场知识,强化了大众的投资意识,公众通过持股获利而成为市场化改革的坚决支持者。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对我国的经验启示摘要: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大部制改革进行了探索。
我国在推行大部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经验,注意解决好权力的配置与划分整合,大部内部的运行与磨合,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分离相协调等问题。
关键词:大部制;权力配置;机构整合一、西方国家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经济、社会等职能大规模扩张,但是政府职能的急剧膨胀,最终使政府陷入全能主义危机,政府职能与责任增加,管理成本上升,造成财政危机;政府部门庞大的规模造成了管理的低效率;越来越多的法规对经济社会事务干预过多,造成社会对政府部门的不满。
全能政府的危机是其进行改革者的直接动因。
另外机构设置过多,对经济社会事务干预过多的政府部门机构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化的社会。
这使政府对其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按市场优先、社会优先的价值取向,将原来承担的部分经济社会职能推向市场与社会,保留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收缩政府职能,政府结构上实行大部制。
社会的转型是其进行改革的深层驱动力。
二、西方国家进大部制改革的分析(一)政府纵向权力关系的配置。
大部制改革表面上体现的是中央政府一级权力配置,但仅考虑到中央政府横向的权力分配是不够的。
除此之外还应有中央与地方的纵向权力配置问题。
西方的改革中政府间权力的分配朝着分权、自治的方向发展,地方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如日本中央与地方分权改革的特点是事权相对集中。
但同时向地方分权是适当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治理模式不仅停留于传统的中央政府制定、地方执行的单纯治理模式。
(二)中央政府内部结构优化。
实行大部制的同时,为提高政策效率和加强决策能力,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中央政府机构中形成一些核心部门,这些部门在中央政府部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除核心部门制外,内阁委员会制、联席会议制、共管机构制也同时存在。
内阁委员会是协调内阁部门的议事协调机构,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就某些方面和领域的政策进行研究,为内阁决策提出建议。
英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两次改革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的高额税收除了对人 们工作和投资积极性产生 消极作用外, 还引起大量 的逃税现象
二、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撒切尔夫人政府对社会保障 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通过直接降低一些社 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 以达到明显降低政府社会 保障支出,减轻国家的责 任与重负的目的;
保障,在风险与保障、国家责任与
个人责任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
三、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社会保障的范围与标准 要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应。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度的 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制度未必 是件好事,它会带来很多的负
面影响。
其次,既要体现社会福利的 公平,同时也要追求社会经 济效率会保障
开支更是占到了50%。
2、过分追求公平,经济缺乏效率
以“ 均等化” 为目标的福 利分配必然造成劳动市场和资 本市场上的动力不足,行为扭 曲,从而引起经济效率
的损失。
3、政府干预过多经济深受其害
•英国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较低,其 “ 福利国家” 的维持主要是通 过财政预算增加政府的一般税收 进行的。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存 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福利增长过快,政不堪重负
英国在福利国家建设中增加了 更多的社会保障项目,范围一再 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其结果是社
会福利开支直线上升,国家财
政日益困窘。
1949年英国福利开支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 , 1966年便达到14.4%,1978 年 进一步提高为27.3%。
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在社 会保障中应该承担的义务 和责任,推行
社会保障私有化。
2、布莱尔改革
政府将自由市场同基本 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强调在市场经济
英国单一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单一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英国实行地方分权型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着较为明确的职权划分,不仅可以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控制,而且保证了地方政府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为寻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动态平衡,我国应当推进地方自治、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监控方式、加强法制化、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规范和调整政府间关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单一制;地方自治;政府间关系;监控方式;单一制是一种与复合制相对的国家结构形式,指根据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将一个国家划分为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国家结构形式。
根据单一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划分及相互关系,又可以将单一制国家划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与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英国实行地方分权型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一方面,中央政府集中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中央的授权;另一方面,英国素有“地方自治之家”的称号,通过实行广泛的地方自治保证了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性。
一、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英国由实行自治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联合而成。
由于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关政府结构、权力及运行原则的规定散见于各种具体的法律规范之中。
根据现行的行政权力运行状况及各单行法律规范的规定,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情况大致如下:(一)英国中央政府及其职权英国实行议会制政体,中央政府即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
与地方政府相比,英国中央政府的职权主要有:1、提供全国范围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治安、外交、司法、初等教育等;2、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协助提供地方性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地区道路整治等;3、在议会通过有关施政法案后,监督各地方政府的贯彻实施,并对地方政府的工作进行仲裁与平衡。
(二)英国地方政府及其职权英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郡、大都市与大伦敦地区;第二级为郡属区、城市区政府;第三级为教区和城镇议会。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引言:一、英国的养老金制度1.1 历史沿革英国的现代养老金制度可以追溯到1946年,当时英国政府推出了国民养老保险制度。
该制度主要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缴纳,然后由政府统一管理和分配。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成为了英国养老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组成架构英国的养老金制度主要由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养老金和个人储蓄三大组成部分。
国民养老保险覆盖了绝大多数的英国居民,是英国养老金制度的基石。
公司养老金则是由雇主和员工共同缴纳,用于为员工提供退休金和其他福利。
个人储蓄则是指个人从工资中额外储蓄用于养老金的公积金制度。
1.3 改革与调整近年来,英国政府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提高退休年龄和减少退休金待遇的政策,这是因为英国的养老金支出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与此英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所以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来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二、对我国的启示2.1 健全的三支柱制度英国的养老金制度中,“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养老金和个人储蓄”这三大支柱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养老金体系。
这与我国的养老金制度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而企业和个人的养老金缴纳则相对薄弱。
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养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的养老金缴纳制度,构建一个健全的“三支柱制度”。
2.2 长期积累和可持续性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强调了长期积累和可持续性。
通过长期的养老金缴纳和积累,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这也是我国应该倡导的理念。
当前,随着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金支出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我国需要借鉴英国的经验,积极倡导长期积累和可持续性的养老金理念,以保障我国的养老金可持续发展。
2.3 政府引导和监管英国政府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其中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减少退休金待遇等政策。
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养老金管理中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英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变迁及启示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5期英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变迁及启示t胡熙华=摘要>英国地方政府的治理变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笔者根据在英国学习期间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的理念与背景、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发展轨迹与方向等进行了探索与概括,并指出其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行政改革;地方政府;比较研究;英国=作者简介>胡熙华,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一、英国地方政府的基本情况英国地方政府构成较为复杂,并且不断变动。
根据2005年英国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情况,第一层为郡、大都市、大伦敦地区政府,数量为66个;第二层为郡属区、城市区政府,数量为848个;第三层为教区和城镇议会,这一层比较弱,数量约10,000个。
在基于地方自治的基础上,对于各级政府的关系而言,地方是平等的自治体,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各自只对本范围的选民负责。
在地方政府之外,英国社区与地方政府部(2006年5月由副首相办公室改名而来)下设9个区域办公室,代表中央政府在该区域面对各地方自治体。
1999年开始又陆续设置了12个地区发展署(R eg i ona lD eve l op m en tA gency),接管了区域办公室的某些职能,负责地区经济发展和复兴,重点在于商业支持和促进投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外部的推动和支持机构,地区发展署要求地方政府公开自己的治理目标和绩效评估措施,定期检查。
一旦出现地方政府无法处理的复杂事项或绩效长期达不到要求,中央政府将直接介入,帮助改进工作。
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英国人口为6,059万,就业人数为3,169万,全国公职人员(含国家卫生体系)为579万。
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为294万,分别占总人口、就业人数、全国公职人员的4.85%、9.28%、50.78%。
二、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英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不是由宪法规定,而是国会的授权。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浅谈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改革摘要:面对20世纪70年代处于“滞涨”的英国经济,1979年上台的英国撒切尔政府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掀起了一场抑制通货膨胀、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经济改革,称为“撒切尔革命”。
本文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不同视角对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行粗浅地概括和分析,涉及货币政策调整、福利制度改革、对工会的改革和对国企的私有化改革等方面,试图从改革产生的实际效果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字:撒切尔经济福利改革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认为只有控制通货膨胀,才能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把货币主义政策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和过多的福利开支,用私有化代替国有化,以提高经济效率。
同时着手对英国工会的改革,限制工会的权力,使其“边缘化”,扫清了实行货币主义政策的绊脚石,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复兴的目的。
一、“撒切尔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的发源地。
这些政策曾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遭遇“滞涨”,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滞涨”是指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高物价上涨率并存的现象,其中尤以“涨”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最大。
1950年英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6。
3%。
从1979年6月到1981年6月,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工业生产下降13%,其中制,造业下降17%。
失业人数超过本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250万,最高月份的失业人数高达325万,失业率达到13%的创纪录水平。
英国经济被称为“欧洲的病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关系和阶级矛盾,使英国的政局、社会长期以来保持相对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对我国改革的几点启示
【内容提要】英国地方政府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本文对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理念与背景、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发展轨迹与方向等进行了探索与概括,并指出其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行政改革/地方政府/比较研究/英国
一、英国地方政府的基本情况
1971年2月,英国政府发表改革地方政府机构的白皮书,向议会提出《地方政府改革法案》。
1972年10月,法案在议会通过。
1974年4月1日,正式实行。
该法案将英格兰划分为6个都市郡,39个非都市郡,一个大伦敦区。
6个都市郡下设365个区,郡、区均有议会。
39个非都市郡下设296个区,又分为8000多个镇或教区。
郡、区、镇或教区三级均有议会。
大伦敦区于1965年正式成立,下设32个自治市和1个伦敦城。
伦敦城是伦敦中心约一平方公里的地区。
32个自治市是按人口大致均分的。
二、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在快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的社会矛盾、冲突的作用下,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公共治理变革之道,以摆脱政府管理已经陷入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英国地方政府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理变革。
这场变革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是:(1)授权于地方政府,授权于民,建立参与型的、民主的治理模式。
突破传统的代议制民主的局限和束缚,激发公众直接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调整治理结构,由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向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民共同合作并相互影响的多中心治理转变,在深层次上改变政府与市场、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
(3)公共政策的制定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模式(top- down)向新型的自下而上(down- top)的模式转变,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机制。
(4)更加重视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打破以往的分工界限和部门、地区壁垒,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公共问题为中心,展开各种层次、各种方位的深度合作,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和能力。
(5)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能够及时回应公众需求,能够提供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追求公平与公正,富有效率和活力的地方政府。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可以分两个阶段。
每个时期的改革各有特点,也互有联系,但趋势和步伐却在日益加快。
一是撒切尔和梅杰执政时期,改革的特征可以归结为:(1)崇尚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干预。
(2)主张廉价小政府,节省开支,减少税收,从而激励私人资本投资,导致经济繁荣。
(3)加强对高级文官的政治控制,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的规模,成立执行机构。
(4)政府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鼓励公私之间的竞争,鼓励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
二是布莱尔执政时期(1997—2007),提出政府现代化议程,概括起来是:(1)政府行政简明、易操作。
(2)对公众更多的回应。
(3)建立合作政府。
(4)强调结果。
(5)推行政府现代化议程。
政府现代化议程落实在地方层面上,就是提供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和机会,使地方公众加入到地方管理当中来,并强调建立清晰有力的地方政府领导能力,使地方政府重新焕发活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启示
(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逐步为其他国家所取代,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迫使英国非常注重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力求通过长期不懈的行政改革,使政府不断地适应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尽管英国是两党轮流执政,但不论是哪一个党执政,每一届政府都力求在国际和国内政策上有新的突破,都不约而同地对行政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把推进行政改革作为本政党和本届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可以说行政改革从未间断过。
以布莱尔首相第一个任期推出的改革文件为例:可以看出改革具有稳步推行的特征。
虽然在不同的阶段,改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但不同阶段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且对每一重大改革措施都进行独立的评估,以保证下一步改革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
英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不太强调人员精简,而是注重转变职能。
从撒切尔夫人时代大规模建立执行机构,到布莱尔政府时期设立地区发展署等,都充分体现出来。
我国最早在1988年机构改革开始就强调转变职能为核心,应该说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职能转变没有量化或者具体的指标,往往把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摆在主要位置。
结果是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没有分开,改革后不久,精简的机构和编制纷纷回流。
这一状况最近有所改观,在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中,中央要求各地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确保乡镇5年内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增加,同时紧紧抓住乡镇“干什么”、“怎么干”,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落到实处。
(三)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
英国在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对于管理而言,更强调服务。
他们认为,政府活动中90%以上的功能是为公民服务,因此把改善为公民的服务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这种做法固然有政治上和选举上的考虑,但也使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更贴近公众的需要,办了一些实事。
我们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也要把目光从政府系统内部的调整与完善放大到更广阔的空间,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
(四)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英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特色还突出表现在“绿皮书”和“白皮书”的起草过程上。
即首先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就某方面需要改革的问题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现有的法规规定,然后起草出一份“绿皮书”,主要内容包括: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绿皮书”形成后要征集公众的反应,然后仍由该委员会修改为“白皮书”,“白皮书”在内容上要比“绿皮书”更侧重于政策建议和操作方式,同样要公布于众。
随后,成立一个专门的法案起草小组,将“白皮书”转化为法案。
由于“绿皮书”和“白皮书”都要公布于众并广泛征求意见,既能使改革得到较广范围的支持,也对改革进行了充分宣传,为今后的操作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在操作过程中,究竟如何准确理解法案条文的精神,当某一法律词语遇到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时如何解释,如何把握某一法条在执行中的尺度,都极大地依赖于“绿皮书”和“白皮书”。
我们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往往过于强调做好保密工作,以避免引起大的震动。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和各项保障措施的完善,各方面承受力度的提高,在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方面的行政体制改革可考虑以恰当的方式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