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深切缅怀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合集下载

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之比较(转帖)

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之比较(转帖)

刘渡⾈和胡希恕两位先⽣之⽐较(转帖)刘渡⾈和胡希恕两位先⽣都是经⽅界泰⽃级的⼈物,是我所⼗分敬仰的经⽅⽼前辈.有时,我常常将⼆⽼作些⽐较,发现两⼈各有千秋.1.从为⼈上说,刘⽼可能⽐较活泼些,⽽胡⽼则⽐较低调.刘⽼著作很多,胡⽼⼀⽣只发表⼀篇⽂章,还是在⼈家要求下写的.他的研究成果也是⾝后由弟⼦冯先⽣整理的.刘⽼悔⼈不倦,⾔⽆不尽;胡⽼则⾮常谨慎,惟恐⾔有不当贻害后⼈.⼆⽼都对经⽅兢兢业业,为之付出毕⽣精⼒,并取得令⼈仰视的造诣.⼆⽼的品德都是⾮常⾼尚,属于"仁者".儒家说"仁者寿",故⼆⽼皆度耄耋之年⽽归.[/SIZE][/B][B]2.从学术特点来说,刘⽼是经⽅派中的通俗经⽅派,他⽐较偏于后世思想,⽐较为⼤多数同道所接受,因此有更多的跟随者.⽽胡⽼则是坚定的古⽅派,属于经典经⽅派,不易被常⼈所认可,因⽽私淑者寡.前者在⽤⽅时常有加减或与后世⽅合⽅,谓之古今接轨.后者则纯为经⽅,不作任何变通.如果⽤西施来⽐喻刘⽼,那么胡⽼就是⽆娴⼥.前者为四⼤美⼥,是吴王的妃⼦,后者相貌丑陋,⾐着朴素,是齐王的后,帮助齐王成就⼤业.当然,这只是⽐喻,不⼀定恰当.[/SIZE]3.从学术形成的根源来说,刘⽼的学术受中国古代的经⽅家影响多,⽽胡⽼则更多的受到⽇本经⽅家的影响.前者在解释病理时多从脏腑经络着⼿,后者则多采⽤⽓⾎⽔理论⽽脱离脏腑.前者注重内经理论体系,后者则轻之.后者⼀⽣坚守⽅证相应,前者在晚年才有"⽅证相应4.从学术继承来看,刘⽼的弟⼦很多,他的⼀⽀发扬很⼤。

⽹上也出现了纪念他的⽹站。

⽽胡⽼的继承者则不多,也许是道⾼者和寡吧!其实,真正愿意继承他的⼈是不多的,许多⼈也只是追求继承的形式。

冯先⽣要算是嫡传了。

私淑者也⼀定会有,必是识⾼之⼠。

说".[/SIZE][/B][B]5.从年龄上讲,胡⽼长于刘⽼。

他出道早,但当时的中医发展环境不利于他本⼈的发展。

若天假⼗年,或许他的影响会更⼤。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吴英举【摘要】近代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冯世纶教授继承其学术思想,认为在临床中不管何病,只有先依据症状反应辨病位为半表半里即柴胡证,同时又有四肢厥冷,疲乏无力等,即可辨为上热下寒的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亦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临床和当归芍药散合方较多,随症增损药物,多可获得良效.【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11【总页数】3页(P1921-1923)【关键词】胡希恕;冯世纶;半表半里阴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作者】吴英举【作者单位】登封市中医院河南登封 4524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最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来自八纲。

在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冯世纶教授系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方研究,系统总结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研究成果,提出《伤寒论》属于中医学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冯老学验俱丰,擅用经方,疗效卓著。

现将其及胡希恕先生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1.1 经文释义《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关于该条文的解释,胡希恕:“伤寒虽已发汗,若表不解,仍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

五六日为传少阳病的时期,而医复下之,使外邪内陷,故不但出现柴胡证的胸胁满,而且兼有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

津液大量亡失,故小便不利而渴。

胃中无饮,故不呕。

热伴气上冲,故头汗出。

下后有气上冲,其表未解可知。

凡此宜柴胡桂姜汤。

胸胁满,微结,即柴胡证胸胁苦满而有微结状。

微结是对照结胸的实结说的,在胁下而不在心下……胸胁苦满之症。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大师胡希恕经方大师胡希恕近拜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书?胡希恕》(以下简称《胡希恕》)一书,欣喜万分。

笔者被胡老先生研究《伤寒论》的丰硕成果所吸引,同时折服于其独特的临床经验,故撷其精华于同道一起赏析。

一、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详徵的弟子。

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

胡先生行医50余载,早年即以“经方派”著称。

20世纪60年代初,其“《伤寒论》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的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学家缺乏论述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中医界称赞胡老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一书由胡先生的弟子冯世伦、李惠治等整理而成,汇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证验案,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杂病论》有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

二、胡希恕对《伤寒论》的阐释胡先生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提出如下独特的见解:其一,胡先生认为《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为最古三大流派(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的神农本草派。

其根据为: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宋刻《伤寒论》序也有“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从药物理论来看,更能看出《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一脉相承。

他指出,研究伤寒应重视它与《黄帝内经》体系有别。

其二,胡先生指出《伤寒论》于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篇,也是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这是论述上的需要或安排,但并不代表传变次序如此,临证也绝无阳明再传少阳,尤其传变又复回太阳之证。

他强调厥阴不是伤寒的最后阶段,只是重要的转归或枢纽。

其三,胡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胡希恕先生温经汤方证阐释

胡希恕先生温经汤方证阐释
Master classical prescription Mr Hu Xishu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CM for decades, he is noted for his meticulous scholarship, masterly medical skills, He regarded classical prescription the most and advocated prescription and syndrome. The paper is introducing Mr Hu忆s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experience of using meridian-warming decoction from the prescription of meridian-warming decoction and the syndromes, deeply analyzing his clinical thinking.
ZHOU Dishu1, GUO Tongtong1, LIU Baohu1,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 City Nerve Trauma Repair
中国科技
39
核心期刊
窑学 术 传 承
W 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9 V ol.32 No.6
下”都可以当做“或然证”使用,不必拘泥。 胡老认为“少腹里急,腹满”除了瘀血阻滞经
脉不通之外也由下焦阳虚寒凝,经脉拘挛所致。 “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的原因一方面

我的老师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

他一生致力干《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

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

该书系统整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床经验,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金匮》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

可供中医医、教、研工作者参考。

医家小传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

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

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

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

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徽为举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患君!”渐学医。

“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

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

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

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

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且要弘扬,推祟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

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

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内容简介······《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探讨经方用药,即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怎样临证用药,以实现有是证,用是药,以体现方药对应。

通过分析161味药分别在方证中的作用,探明该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探讨每一药味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以达到正确熟练运用该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第一讲论述经方用药特点;第十讲概说六经用药;第二讲至第九讲论述经方常用药味,具体论述分以下四项为纲目:【药物基本知识】、【解析所在方证】、【解读药味特点】、【药物功用述要】。

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参阅。

举报目录······第一讲经方用药特点一、经方用药与时方用药有明显不同二、经方用药起源于神农三、经方用药理论是八纲六经第二讲解表药一、桂枝二、麻黄三、葛根四、生姜五、葱白六、苏叶第三讲吐下药一、瓜蒂二、芒硝三、巴豆四、甘遂五、大戟第四讲清热药第五讲温阳强壮药第六讲补虚益气药第七讲祛饮化痰药第八讲理血药第九讲其他用药第十讲六经用药概说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6个) ······经方(4) huxishu(2) 中医(2) 阅读(2) 伤寒论(1) 本草(1) 我来说两句短评······ ( 全部 1 条 ) 热门 / 最新 / 我关注的 0 有用严小天 xx-11-19 3.9 经方源自本经! 我来评论这本书读书笔记······我来写笔记按有用程度按页码先后最新笔记展开第284页 D (xx不朽)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即表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编著:李惠治、冯世纶、李惠治、张长恩目录内容提要 (5)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 (5)刘序 (5)谢序 (6)前言 (6)绪论 (7)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15)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46)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66)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77)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81)第六章陷胸汤类方 (87)第七章泻心汤类方 (93)第八章瓜蒂散类方 (95)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96)第十一章附子汤类方 (106)第十二章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 (110)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 (111)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 (112)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124)第十六章橘皮汤类方 (129)第十七章黄芩黄连汤类方 (130)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 (136)第十九章甘草汤类方 (140)第二十章枳术汤类方 (143)第二十一章栝蒌薤白汤类方 (144)第二十二章芎归胶艾汤类方 (145)第二十三章麦门冬汤类方 (154)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汤类方 (155)第二十五章薏苡附子散类方 (157)第二十七章其他类方 (162)内容提要本书是已故著名中医专家胡希恕先生的临证经验集。

胡老一生潜心研究仲景著作,临床擅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并对中医辨证有高度的概括.刘渡舟教授尊称其为“经方学派的火师”。

该书由其门人收集原始资料整理而成,取名为《经方传真》,意在传授经方之真谛,使其从难化简,读者从中能领悟到中医独特的辨证思路,从而在临证时收到神奇疗效。

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胡希恕生于1898年,卒于1983年,沈阳市人。

早年学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

解放前,在北京行医,疗效卓著,活人无数。

他热爱党和人民,热爱中医事业。

解放后,曾自己举办中医讲习班,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我国中医教学的空白。

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系中医内科副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书。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

跟刘渡舟学用经方:感悟胡希恕、陈慎吾的《伤寒论》学术见解张文选教授我曾经给我的学生们讲过,伤寒学界有“北斗三星”。

所谓“北斗三星”是指在中国北方,有三位泰斗级的伤寒学家,他们是胡希恕、陈慎吾、刘渡舟。

这三位“星”成倒“品”字形排列,胡希恕、陈慎吾位于前,刘渡舟位手后。

所谓“北”,小者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者指北京,大者指中国北方。

胡希恕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学的研究对刘渡舟有较大的影响,刘渡舟先生对胡、陈两位前辈也十分尊重,十分推崇。

在我们跟诊过程中,他常向我们讲到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关于《伤寒杂病论》与经方运用的学术见解。

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始研读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的《伤寒论》之学。

由于胡希恕的门人近些年来出版了较多的胡希恕著作与音像资料,因此我们更多地专注于胡希恕先生著作、音频资料的学习与研究。

此将胡先生对我们影响最大,也是我们感悟最深的学术见解略述如下。

1.《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法》而与《黄帝内经》无关(《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

这就提示我们,临床上不能用《内经》与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运用经方,而要以《伤寒论》自身的理论指导经方的运用。

例如,运用五苓散,如以《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此方为利水之方,用于气化不利的水肿。

而以《伤寒论》的理论用此方,其用方指征是,太阳病,表之阳证;根据第71、72、73、74条,以口渴、小便不利为辨方证的着眼点;其效应是“多用暖水,汗出则愈”,而不是水肿消退。

2.《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仲景发展者,是在表证与里证之间增加了半表半里证,又分辨阴、阳,从而形成了辨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有独特的辨证体系,这就是,在辨明六经八纲基础上,再辨方证。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绪论》《经方传真·绪论》)3.“六经”与经络脏腑无关。

299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299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术研究的著作多达15部,在学术界掀起了“胡希恕研究热潮”。胡老是何许人也?他对《伤 寒论》研究有何独到之处呢?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早年学 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1936年,拜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唐宗海入室弟子) 为师,解放前,在北京自设诊所行医,擅用经方,疗效卓著,活人无数。解放后,曾自办“求 实中医学校”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当时北京中医教育的空白。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 院任教,任中医内科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 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伤寒 金匮约言录》、《温病条辨按》等书。晚年,曾指导日本留学生考察团,颇受日本行友的欢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段治钧先生,代表著作《胡希恕越辩越明用伤寒》。 还有北京市中医院,李惠治教授,胡老的女儿胡跃女士,河北石家庄市张舒君先生参加 了胡老多部遗著的整理工作。 再传弟子中知名的有:王利军,彭景章,张立,张峥,赵丽,曹利,石应轩,邹芷均, 闫志安,鲍艳举,赵厚睿,李海天,李清峰,刘观涛,许明星,孙彦鹏,肇永前,廖立行, 陈思颖,洪裕峰等数十人,他们正在张、冯、段诸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提高疗效,志 在将胡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胡(希恕)氏伤寒学派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可以非常自豪地认 为胡氏伤寒学派已经正式形成了,并在成长壮大之中。 学术思想探渊源 受业师王祥徵先生的影响:胡老早年随河北乐亭的国文教师王祥徵先生学医,王系清末 迸士曾学医于某太医,王师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推崇唐容川,陈 修园的学术观点。胡老1919年参办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为胡老成为经方 大师奠定了理论基础。 受挚友陈慎吾先生的业师——河南名医朱壶山先生的影响:据恩师陈大启教授(陈慎吾 先生的哲嗣)讲,朱先生是中两汇通学派唐容川的高足,唐又对清代伤寒学家陈修园推崇备 至,著有《伤寒论浅注笺正》, 《金匮要略浅注笺正》,使胡老医术更加精迸。 受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影响:据恩师张长恩先生所述,胡老的早期著作《伤寒金 匮论言录》.就是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摘出,当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使胡老抓出了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小柴胡合方陈雁黎】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小柴胡合方陈雁黎】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小柴胡合方陈雁黎】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陈慎吾89岁母亲感冒发烧手记世人每以石膏大寒,畏而不用,即用亦不尽其量。

尤其对老弱患者,更加戒心重重。

其实药因证施乃治疗之大法,医者主观反致误事。

再举陈慎吾老母亲的治疗案例,以证上述斯言。

初诊:今年(1963年)七月,陈老正在江西开会,其89岁的老母突然感冒,孙志洁大夫约我往诊,症见头晕且痛,胸胁逆满,心烦喜呕,但发热不恶寒,口干口燥,脉数苔白,纯属温热证象,以柴胡汤证具,当与小柴胡汤原方加生石膏一两半,服之,一付病解。

二诊:过五六日,因食不慎,而出现心中烦憹坐卧不宁之情,与枳实栀子豉汤,一付而安。

三诊:又六七日,因连进肉面食物,病复发,尤甚于初。

有大汗出,心烦躁,颇似虚脱景象。

但舌燥苔黄,脉弦细而数,再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连进二付,又复痊愈按:两次因多食而作复(《伤寒论》有劳复、食复),不能消谷。

且告家人,多加注意,迄今甚为健康。

以89岁高龄出现石膏证确不多见。

然既有此证,若不放手用之,岂能收如此之速效。

——(1963年10月6日抄胡老手记)2、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病毒性肺炎吴某,男,22岁,上海籍学生,住院号59。

初诊:1964年12月5日以肝炎住院。

曾患骨结核、肠结核,长期大便稀溏,现症又两胁疼痛疲乏,饮食睡眠尚可,盗汗,脉弦。

治以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意在通阳行气,补血利水,三付。

药后胁痛便溏好转。

因仍有盗汗,予黄芪建中汤补虚,三付二诊:12月13日:发热恶寒,头痛咽疼,咳嗽,胸闷胁痛,予辛凉解表。

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杏仁二钱,芦根四钱,连翘三钱,桔梗三钱,薄荷二钱,淡豆豉三钱,羌活二钱,炙甘草二钱。

二付。

检査:WBC:8000,中性:70%,胸透:右肺下野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肺炎)。

三诊:12月14日:药后烧退,自汗,恶风,咳嗽,胸满胁痛,用抗生素及输液,至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并见鼻翼扇动,头汗出身无大热,为瘀热在肺之征,予麻杏甘石汤合栀子豉汤一付(处方未记录)。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治重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熟读《伤寒论》,驾轻就熟,进出无方。

他善于用经方治重病,读他的医案,令人赞不绝口!这类手段与气魄,只有像胡老这样的大师才有!1、治小儿急性胆囊炎得速效“阑尾炎独自用大黄牡丹皮汤的时机少,适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多。

临床上碰到呕恶、胸胁满、不吃东西,这是最一般的柴胡证,你假如适用大黄牡丹皮汤,是特别有效的,这个我治过的例子也好多好多。

大柴胡汤和大黄牡丹皮汤的合方不只治阑尾炎,也治胆囊炎、胰腺炎,我都试验过。

我刚刚说叫小明的那个儿童子,得的就是这个胆囊炎,他那个胆囊肿到手能摸到,挺厉害,就吃这个药好的,快得很,这个药在该病急性发生时最好使。

疼得那样强烈,特别是胸胁这个部位胀气,显得胸胁满、胸胁痛,这都是柴胡证。

”2、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治胰腺肿物“我有一个外甥,他的胰腺这儿长了一个东西,此刻也没确定是癌变物仍是其余的囊肿,据医生说是发生了癌变。

可是他患这个病已经近一年了。

我就给他吃这个药,痛苦早消逝了,这个肿也消了好多,从吃药后的结果看唯恐不像是癌。

”3、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我刚刚讲了葛根汤。

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子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因此在临床上假如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类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假如症状没有浮躁,就用葛根汤;假如有浮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由于大青龙汤中有石膏。

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次日又发热,这么频频了两三天,最后仍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以。

其实假如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以后发生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说起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 83 岁时,冬月发热℃,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

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

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建立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按语】一位反复感冒久治不愈的学生,为了自救救人,毅然在西医本科毕业后转学中医,潜心胡希恕经方医学,在自身得以痊愈的同时,还获评北中医优秀毕业生。

这来之不易的一切,都源于其对理想和学术的虔诚和不懈努力。

在此,我们再一次为中医祝福,为左黎黎同学祝福!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左黎黎,张家玮【摘要】经方治疗痹证不是辨病论治,也不是某一经验方,而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六经方证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病。

文章结合临床常用方证阐释了胡希恕先生提出的“痹证多在少阴,但痹证六经均有”的治疗思路,同时结合冯世纶教授的临证验案对此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正文】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最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来自八纲,而非《黄帝内经》中脏腑经络的六经,胡老在临床中有其独特的辨证思维体系,即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将经方运用得出神入化,临床疗效卓著。

冯世纶教授是胡希恕先生亲传弟子,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成果,并考证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

在临床中,继承了胡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独特的辨证思维体系,且在胡老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证进行了六经类证的探讨,从医五十余年,精通内、外、妇、儿、皮肤各科,尤擅男科,活人无数。

本文试图探讨总结胡老、冯老运用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以资后学学习借鉴。

【痹证多在少阴】在胡希恕先生倡导的六经八纲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中,认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分争的动态症状反应分类,以病位和病性的统一为标识,即六经病(证)按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按病性分阴与阳,则太阳病(证)为表阳证,阳明病(证)为里阳证,少阳病(证)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阴病(证)为表阴证,太阴病(证)为里阴证,厥阴病(证)为半表半里阴即无论何种症状反应,在病位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性不出于阴和阳,三而六之,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也即八纲的体现。

胡希恕师徒三代经方医案解析

胡希恕师徒三代经方医案解析

胡希恕师徒三代经方医案解析胡派三代经方病案解析思路子子归水无香辛卯兔年冬月复兴中医经典医案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仅限内部交流严禁外传板权归原有作者所有目录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一、大阳病(表阳证)医案一桂枝汤类方二麻黄解表类方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一正阳阳明二大阳阳明三少阳阳明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一小柴胡汤方二柴胡桂枝汤方三四逆散方四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四、大阴病(里阴证)医案一四逆汤方二获苓四逆汤方三甘草干姜汤四理中汤方五附子汤方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七吴茱萸汤方八旋复代赭汤方九芍药甘草汤方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一麻黄附子细辛汤二桂枝加附子汤方三甘草附子汤方四真武汤方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医案一乌梅九方二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三半夏泻心汤方四甘草泻心汤方五生姜泻心汤方嫡传弟子冯世纶教授医案解析一、大阳病(表阳证)医案一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二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三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四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五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皮肤瘙痒六小青龙汤治咳喘案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一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治小儿咳嗽案二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鼻渊案三附子泻心汤治胸脘痞闷案四大承气汤治神昏谵语案五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肺部感染、胸胁胀满案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一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获苓丸治胁痛案二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官肌瘤) 三柴胡桂枝汤治感冒案四、大阴病(里阴证)医案一枳术汤治左下腹包块案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一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二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三当归四逆汤合附子乐嗡轮笸獠嘁窗噶 ?室醪。

ò氡戆肜镏ぃ?桨?一乌梅汤治蛔厥案二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腰背痛案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腰背痛案再传弟子案一、石应轩医案一四逆汤治贲门癌术后亡阳案二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心悸案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面部黄褐斑案二、赵厚睿医案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鼻窒案三、清峰医案一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发热案四、鲍艳举医案一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二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三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四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五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 经方大师胡希怒先生案解析一、大阳病(表阳证)医案一桂枝汤方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熊某,女56 岁,1964 年 8 月 20 目初诊。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桂枝汤方【辨证要点】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

歌诀: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上五味,水煎温服,服已须臾,进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似有微汗出,不宜出大汗。

服一煎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

若不见汗出,可依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息恶等物。

按:《医学金鉴》曰:“桂枝汤,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

”后世注家皆认为是去皮外之粗皮,宜从后世注家。

注:方剂中的各药物剂量,皆遵仲景原著,参考汉代原量折合现代用量,并用现代剂量单位名称。

煎服法亦用近代习惯用法。

【方解】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姜,二者均属辛温发汗药,有健胃作用,并且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气而滋津液,增强荣卫之气。

这里要特别注意,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的性能,升发之力不强,合起来用,不至大汗。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对于精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表。

少食稀粥,更有益精却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健胃滋液调和营卫之方,也就是后来医家所说的“甘温除热”的良方。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致使营卫不和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邪气也。

胡希恕[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

胡希恕[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

胡希恕[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胡希恕其他百科词条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代表作《经方传真》胡希恕(1898年3月—1984年),男,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毕业于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

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擅用经方,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

[1]基本信息别名胡禧绪出生日期1898年3月去世日期1984年视频百科人物经历早年经历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

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

1919年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

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

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

工作经历胡希恕画像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

1936年逃到北京,悬壶行医。

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

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同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

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

受王祥微影响,其主张《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

已故著名老中医胡希恕:在北京中医学院我有一个老朋友叫陈慎吾(著名

已故著名老中医胡希恕:在北京中医学院我有一个老朋友叫陈慎吾(著名

已故著名老中医胡希恕:在北京中医学院我有一个老朋友叫陈慎吾(著名已故著名老中医胡希恕:在北京中医学院我有一个老朋友叫陈慎吾(著名伤寒学家),当年他的母亲得痢疾,经一两个月的治疗,这个痢疾老不好,后来他找我给他母亲看。

老太太说胡话,舌苔非常黄而且干,脉偏迟,下重得很,我一看就是大承气汤证,但是这老太太70多岁了,我也不敢贸然用,我让他儿子按按她的肚子,一上手她就嗷嗷叫唤,明显的拒按,不只是心下坚满,也疼。

我说没问题,吃大承气汤,虽然是猛药,但你给她少量服、频服,你注意观察啊,为自己的妈妈,你这一宿没得觉睡了。

他一会给她吃点,一会给她吃点,就这样开始她也不泻,全剂吃完了才泻。

我第二天去,南方人有恭桶,就听当当当三响,泻的什么?竟是干大便,都那个样子了。

泻完了就好了。

所以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病要注意腹诊,心下痞硬也有实有虚,真正的实证用大承气汤。

注家都没这么讲,其实在阳明病篇里是讲了的。

后世注家都说承气汤泻腑不泻心下,这是错误的。

这种病人一方面泻肚,一方面胃里头凝固起来了,结实了,这就是'胃家实’,说明这个病来得相当猛,要不加以急治,危险得很,容易给人耽误,应该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

”白虎加人参汤证误治致死“有一个山东人,女的,姓马,患糖尿病,主要用白虎增液汤加人参之类治疗,很快就控制住了。

这个病人家里穷,住在我学生家,后来感冒了,流感,住院打针但发热不退,又吃阿司匹林等发汗,一吃热退,今天退明天就又热起来,就又发汗,反复治疗一个多月。

后来我那个学生去医院看她,人已经不行了。

他跟我说坏了,她得感冒住医院了,老治不好。

也请了别的大夫,后来叫我去看,我是私人诊所开业的,在大医院受歧视,开始我说不去,后来去了。

我去一看,是不行了,此人骨瘦如柴,穿袜子那腿就像根棍子似的,瘦得没形了,这就是反复发汗的结果。

之前请的那个中医,也是个好大夫,开的方子是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病人脉浮而无力,虚数无度,还是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缅怀】深切缅怀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按语:冯老常跟我们讲,能学好、用好、传承好经方,就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整理了近十年(2008—2017年)祭扫的资料,传承胡老为人为学之道,深深缅怀一代经方大师!有一位老人,你可曾知道?有一位老人,他生平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还是节选。

但你可曾知道,他曾多次自办或合办中医学校、编著系列教材、培养学生不下数千人。

有一位老人,他的学术见解在当时曾一度被说成“只是少数人的观点”,以至于其学生们有的竟有过怀疑、甚至动摇。

但你可曾知道,多年后,他的讲稿一经公开刊行,应者云集,大道至简,行证有验,时至今日,已掀起一轮高过一轮的经方热潮!有一位老人,他丰富的临证实践,由于种种变故,留存下来的并不丰富。

但你可曾知道,有那么多前辈名家如任应秋、谢海洲先生等对其推崇备至,伤寒名家刘渡舟教授称赞“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有一位老人,他在一口口烟圈中,口传心授,诲人不倦,阵阵咳嗽,苦心一片;他在一招招对弈中,神集思聚,敏学用精,默默不语,壮志满怀!在经方的道路上,有过形单影只,那是志者的雄姿;在经方的世界里,有过旷野绝响,那是觉者的先声!2008年祭胡公讳希恕老师仙逝二十四年文维戊子年六月初三日,值胡公讳希恕老师驾鹤西游二十四载,弟子冯世纶率门人弟子若干人等至诚奉祭于恩师胡公讳希恕先生陵前:枕莽莽燕山兮,松涛滚滚;抚苍苍大海兮,烟霞渺渺。

风物寥廓兮,寰尘大美;老师仙逝兮,英灵长眠。

迎晨光万道兮,诵读《伤寒》,趁月华泻银兮,精研“汤液”。

挂虹霓丽天兮,刀圭以施;邀星斗为客兮,经方问对。

大哉,胡师!伟哉,明医!仁术济世,德泽百姓。

语门生弟子兮,精进勤求,教诲谆谆;念后生学子兮,苦读博采,期望殷殷。

呜呼!睹草枯木荣兮,逝川不息;叹乌飞兔走兮,廿四有年。

先生音容笑貌,未曾稍忘,平脉处方,犹在目前。

先生之学,高山崔巍,后学仰止;先生大德,日月同辉,苍生普被。

奈何冥阳相隔,音讯杳无;人天路遥,答问难有。

夜梦相顾,伤怀潸然。

然静观今日先生学术,承继不绝如缕,发扬风正蔚然。

以八纲表里解六经兮,《伤寒》六经真相大白;以方证相合释经方兮,“汤液”经方古义昭然。

端本正末,溯流讨源。

披沙沥金,汰伪存真。

杏林奇葩,香袭遐迩。

经方古技,道接古今。

今我等后学,追忆不绝,情思绵绵,习业不辍,报恩涓涓。

先生夙愿已成,可含笑九泉,弟子奋斗不止,当任重道远。

心香一瓣,万语千言;热泪双行,信念唯坚。

经方古学,代代钻研,中医学术,光大流传!备礼洁诚,伏维尚飧。

2009年深深缅怀胡希恕先生2009年4月12日,我们一行13余人驱车前往河北,祭拜了葬于燕山余脉的胡老希恕先生。

胡老希恕先生生于1898年,师从于王祥徵先生。

东北沦陷后,来北平开业。

初在北京东城区的北新桥附近坐诊,后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医疗。

胡老因与陈老陈慎吾先生学术观点相近而遂成为好友,相交甚深,二老常在周末于中山公园品茶下棋,棋余则互相探讨《伤寒论》,大多是胡老侃侃而谈。

如今听来让我辈欣然神往。

胡老希恕先生一生致力于经方事业,读伤寒、用伤寒,临床善用经方,疗效非凡。

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由此可见胡希恕老先生的经方疗效。

胡老其一生研读伤寒,勤于临证,跳出了内经的圈子,读懂了伤寒论的实质,给我们指示了明路。

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给日本中医研修团系统讲解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日本中医界称为“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老一生致力于传承经方事业,解放初期曾办学讲授《伤寒论》,后在东直门医院工作期间,其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反复给大家讲解《伤寒论》。

晚年文革期间赋闲在家,便以家为讲堂,给大家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方剂等。

让我们对胡老肃然起敬的不仅是因为他当时门诊量极大、疗效颇佳,更是因为他一生学伤寒,用伤寒,教伤寒,以期更多的人掌握经方的实质。

这不是“江南诸师秘而不传”的做法,这是真正中医的胸怀,是真正希望中医事业辉煌人的做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伤寒论》只是一本薄薄的书,内容不多,历代公认其为经典,就在于《伤寒论》398条之中蕴含着经方的理。

读懂伤寒、读透伤寒,临床加减化裁之间便可批郤导窾而恢恢乎游刃有余也。

读懂伤寒需要正本清源,澄清经方、《伤寒论》的原始,还原伤寒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终日以内经释伤寒,困于《难经》伤寒有五的论述,则始终跳不出《内经》、《难经》的大手掌,犹如孙猴空有一身的本领施展不出一般。

内经、经方家门派不同,《汉书·艺文志》早有明述。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医理界同样有争鸣,而不是一统天下。

至汉代,张仲景“宿尚方术”为农伊传人,论广经方汤液经,王叔和编撰称为《伤寒杂病论》。

仲景论广汤液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亦有论述。

而民国杨绍伊先生、当代钱超尘先生更是以详实资料、史料考证出来了“撰用素问九卷……”一语乃叔和撰入之语。

辨不清内经与伤寒的关系,则把握不住伤寒的实质,《伤寒论》成书于汉代,语言朴素,理论简单当不深奥难解,但为何历代诸位先贤,文医俱佳之士,学术争鸣却纷无头绪,著书立说解释伤寒,洋洋洒洒百余著作,却至今仍无定论。

只是因为陷入了王叔和撰入《伤寒论》序言中的“撰用素问九卷……”一语,后又误入成无己用内经释伤寒的歧径之故。

胡老虽然没有从文字考究,却由临床的敏感性感知了伤寒、内经理论的不同。

归纳其学术核心思想如下,其一:伤寒体系理论与内经体系理论不同,不能用《内经》的带色眼镜看伤寒。

其二:六经来源于八纲,即六经和八纲实质相同,六经和八纲可以一一对应。

其三: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其四:明确了半表半里观,归纳了病位类证……胡老学验俱丰,勤于临证,不仅有不同于众说的经方理论体系,更是留下了丰富的宝贵临床验案资料。

胡老一生淡泊名利,生前埋头于临床,虽笔记甚多,但出版者寡,幸由冯世纶教授传承经方事业,光大胡老学术思想,使我辈能有机会学习经方。

我辈追随冯老,系统学习经方理论,冯老言传身教,诊余空暇之时讲述胡老往事,追忆往昔、感慨万千。

胡老在中医经方事业的功绩必定会为我辈铭记于心。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燕山脚下,翠柏掩映,松涛阵阵,胡老安眠于此。

初胡老一人之观点,至今已演绎为数十人的学术继承。

随着冯世纶教授擎起的经方旗帜高高飘扬,经方事业必定会代代传承!2010年二十六年祭维公元二零一零年五月三十日,胡希恕经方传真研究会冯世纶、段治钧携再传弟子代表若干谨以鲜花之仪致祭于先师之陵。

(备注:胡希恕经方传真研究会是2010年12月胡希恕名家研究室成立之前的团队称谓)词曰:先生之风,徳逾百年;潜心经方,笔记皇皇;精勤忘忧,愤启悱发;仓廪后学,医界柱梁;昭明根本,廓清源流;六经八纲,方证精详;发蒙解惑,承前启后;学界蜇惊,世人明朗;月季续开,二十六载;传真伊始,传灯以继;著作迭出,学人幡醒;志存经方,益加笃定;半表半里,校园论始;期明要论,学子拄天;学术研讨,更兼念怀;俾及京华,同仁共赴;全国论坛,紧张筹备;乘勇协力,远播列邦;建室设站,薪火传承;有教无类,弟子百千;社会教育,匡正学统;独特体系,科研本色;师生奋力,发古融新;临床基地,救我黎苍;自主开放,互通有无;争鸣析赏,复兴在望;农伊正道,沧桑浩远;行达理明,方家正眼;生等不敏,履任于肩;日新其德,砥砺志坚;惟道是瞻,和乐且耽;只此情怀,永矢弗谖。

尚飨!2011年2011祭拜胡希恕先生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今日一行15人,前往河北省遵化市燕山余脉的燕山塔陵祭拜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胡希恕先生生于1898年,卒于1984年,是近代著名经方家、临床家。

目前有关胡希恕先生学术著作多达10余本,为了更好的传承经方学术,北京中医管理局于2010年底成立了胡希恕名家研究室,致力于胡希恕先生经方学术思想的研究和经方传承。

胡希恕先生一生致力于经方事业,读伤寒、用伤寒、教伤寒,临床善用经方,疗效非凡。

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由此可见胡希恕老先生的经方疗效。

经方一脉虽源远流长,奈何屡屡被后人蒙上内、难的面纱,而使人误读伤寒、终不能窥得经方之真貌。

胡老其一生研读伤寒,勤于临证,跳出了内经的圈子,读懂了伤寒论的实质,明确提出经方与内经属于不同学术流派,不能用内经释伤寒,同时也提出了著名的六经来自八纲的学术观点。

临床强调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胡老学术观点鲜明,验之临床多有奇效,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给日本中医研修团系统讲解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日本中医界称为“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数年来,胡希恕经方传承团队在冯世纶等教授的带领下从事经方学术研究,并多次举办经方学术会议,如2007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半表半里研讨会”,2009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胡希恕学术思想研讨会暨胡希恕先生诞辰110周年”,2009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经方治疗皮肤病研讨会”,2010年“全国经方应用论坛暨高级研修班”,2010年“经方师承班面授暨学习交流会”等,举办上述会议,普及了经方学术思想,推动了胡希恕经方学术思想的传播。

今年5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北京武警第三医院、北京中医医院、东直门医院等承办的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即将召开,相信会有利的推动经方事业的传承。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表示:胡老将经方传真于我等,我等努力将经方之灯长明!并表示今后在冯世纶教授、张长恩教授、李惠治教授、段治钧先生等指导专家的带领下,将继续高举经方旗帜,为经方传承继续努力!燕山余脉,群山莽莽,松柏长青,愿胡老精神永存、学术常青!愿经方事业代代传承!2012年2012年祭拜胡希恕先生公元二零一二年九月九日,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携再传弟子代表若干谨以鲜花之仪致祭于先师之陵。

时逢2012年第二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经方论坛暨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2012经方师承班面授圆满结束之际,来自五湖四海的经方学子代表,在冯老带领下,来到河北省遵化市燕山余脉的燕山塔陵祭拜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晚生后学,虽未曾有幸亲聆先生教诲,但录音讲稿,谆谆教导,萦绕于心。

先生精研《伤寒》,廓清源流,独特体系,明辨六经,方证尖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