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优秀教案
有趣的浮沉现象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教学目标:(一)进程与方式: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式解决问题;2.能够按照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3.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收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不是正确。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愿意合作与交流;2.通过实验探讨,体验科学探讨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适应;3.由于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熟悉到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三)科学知识目标:1.明白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2.熟悉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3.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熟悉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三、活动预备:学生方面:木块、石块、气球、瓶子、钉子、泡沫、牙膏皮、橡皮筋、尺子、刀子等教师方面:水槽、实验材料筐、钩码、潜艇模型。
四、探讨进程:(一)提出问题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1.交流实验材料。
师:同窗们,课前老师让大家预备了很多实验材料,下面请小组同窗彼此介绍一下。
请各小组同窗交流本组的实验材料。
其他小组同窗能够补充。
2.猜想:师:若是咱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猜一下吗?那好,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以为能上浮的物体放在一堆,能下沉的物体放在一堆,可能有一些猜不准,就把它们放在另一堆。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最快。
(1)小组分类。
(2)交流分类情形。
3.验证猜想。
师:大家想不想试一试,看咱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那么咱们就把这些物体别离放入水中验证咱们的猜想。
小组长率领小组成员按顺序进行操作,并注意填好实验记录单。
(1).小组实验,教师参与小组实验。
(2).交流实验现象。
师: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吗?(3)学生提问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物体的浮沉现象作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进行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交流与合作,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的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出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理解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教学用具:水槽螺丝钉棋子木块钩码橡皮筋木块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激兴导入同学们,秋天到了,沂河的景色更美了。
下面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到沂河边去看看。
(课件播放沂河景色图)你看到了什么?(指生回答)师:落叶浮在水面上飘向远方,小朋友扔的石子却沉入了水底,一浮一沉,这两种常见的现象中却蕴含着许多科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研究材料,谁来说说都有什么?(指生回答)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让我们先来猜一猜,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1、学生猜想、讨论,填写记录卡2、学生汇报猜想结果三、观察实验,验证猜想师:同学们你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测,很了不起。
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我们先来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课件要求)1、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浮沉并做好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
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浮沉现象?3、学生交流汇报四、设计实验、理解浮力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木块塑料泡沫等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玻璃球、铁钉等物体却沉入了水底呢?1、(边操作边说)大家看,孟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水槽,我们知道把塑料泡沫放在水中,它会浮上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1:气球、塑料泡沫、铅笔、钩码、塑料方块、石块、曲别针、木块。
材料袋2:皮筋、钩码、塑料直尺。
实验记录卡(两张)、水槽、抹布。
教师:教学课件、直尺、皮筋、钩码、食盐、胡萝卜、水槽。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狼和小羊》的故事吗?我们都知道故事的结尾是狼恶狠狠的扑向小羊。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嗯,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但是老师为这个故事续写了另外一种结局,同学们想不想听?当狼恶狠狠的扑向小羊的时候,就在这紧急关头,小羊看见旁边有一块木板灵机一动,抱起木板,跳进河里,游向了对岸。
狼看到后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东西就能逃走!”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也跳进河里。
同学们猜一猜结果会怎样?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种《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二、设计实验,探究问题活动一:1、师:课前,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袋,现在就请各小组长打开材料袋,大家看一下里面的材料有没有不认识的,如果有,可以问老师。
(生观察材料,师介绍不认识的材料)2、师:材料都认识了,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做一次大胆的猜测,你来猜一猜这些材料如果放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把你猜的结果填在实验记录单猜测那一栏。
3、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研究科学光靠猜行吗?要通过实验验证。
做实验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师出示实验提示)4、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记录员要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填在实验记录单实验结果一栏里。
5、小组交流,师出示实验记录单。
6、师:其他小组结果相同吗? 比较一下,实验的结果跟你实验前的猜测完全相同吗?师: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猜测很重要,但实验更重要。
青岛版科学三上《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设计
青岛版科学三上《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依照自己观看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看、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明白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看、合作与交流的适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浮力的存在。
教学难点:实验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教具、学具】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铁钉、橡皮泥、泡沫、饮料瓶、水槽、胡萝卜、尺子、橡皮筋、钩码等。
教师预备:课件、实验记录卡(每组一张)、皮筋、钩码、弹簧尺、胡萝卜、食盐、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大伙儿讲个故事,大伙儿认真听,故事是如此的:在森林里,一只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
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便大声喊道:“我这就追上你!”因此,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伙儿猜结果如何样?你什么缘故如此认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味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在生活中有专门多如此的浮沉现象,谁能来说一说你明白什么东西是上浮或下沉的?二、猜想假设:1、探究浮沉现象(1)、猜想:现在我们要依照已有的生活体会来推测,猜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咱们要猜的确实是假如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依旧下沉呢?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我的猜想”部分。
(使用实物投影仪)(2)、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
(使用实物投影仪)以上只是我们的推测,科学不能仅仅靠推测,要看我们的推测对不对,我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那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课件显示1.把物体轻轻的放入水中,不要把水溅出来。
2.要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3.验证终止后小组长把实验材料放回材料袋)。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好好欣赏欣赏你从图片当中发现了什么?找生回答。
师:有的物品会下沉,有的物品会上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看到这个课题,你对浮沉都有哪些认识呢?生活中又有哪些浮沉现象呢?既然浮沉现象在生活中这么常见,同学们我们今天就一起研究浮沉现象,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物品,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二、实验探究(一)探究浮沉现象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物品放进水里,会有哪些现象呢?我们一起来利用生活经验来猜一猜,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学具袋,各组取出材料,咱们要猜的就是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告诉老师。
(二)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师:老师把大家猜测的结果贴在黑板上。
(对图钉、橡皮筋、的沉浮各组有争议,还有的不能确。
)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谁对谁错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这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生1:小图钉,小心别扎到手。
生2:要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生3:注意别把水溅到桌面上师:这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忘了。
下面你们就开始做实验吧!师: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多找几个小组汇报)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科学家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开始研究的。
(三)探究水的浮力1. 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师: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木块、橡皮筋、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呢?(多找学生汇报)2. 小实验:师: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气球,你们将皮球放入水槽中:1、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手有什么感觉?2、把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中,松开手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生1:我觉得我往下按球,球偏要往上顶我的手。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修改)精品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修改)精品版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礼物一分(皮兜内有12件典型材料)、100克钩码、水槽等。
2. 学生准备:见教材中活动准备。
四、教学流程:1.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⑴导言: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
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
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
(课件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⑵教师激发兴趣: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皮兜里,请4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到兜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大家的礼物。
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
(学生代表摸礼物)请大家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在水里是浮还是沉?然后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记到实验记录表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教材】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并善于合作交流。
3、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乒乓球、皮球、大头针、木块、钉子、铁块、泡沫塑料、石块、水、水槽、抹布教师准备:课件、实验记录卡(每组一张)、皮筋、钩码、水、水槽【活动过程】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师:做“巧取乒乓球”的游戏:老师这里有个玻璃杯,杯子里有个乒乓球。
我想把这个乒乓球取出来,但不能把手伸进杯子里,也不能把杯子倒过来,谁有办法取出杯子里的球?生:把杯子里倒上水,乒乓球就浮起来了。
(学生演示)师:乒乓球自己乖乖的浮上来了,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些与水有关的有趣现象。
(板书课题)【通过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对物体沉浮现象的探究中来。
】二自行探究,获得新知。
1、认识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
﹝1﹞猜测沉浮:师:乒乓球放入水中就会浮起来,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来认识一下。
(投影展示)同学们猜一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师:把你认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用↑表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用↓表示。
学生猜测并填写结果。
师:现在一组和四组大头针的猜测结果不同,一组认为会上浮,四组认为会下沉。
到底谁猜得对呢?光凭猜测行吗?生:不行,要试一试。
﹝2﹞验证猜想: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1)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2)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3)不要抢着做,要分好工。
师:你们想的太周到了。
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一比那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名师教案青岛版
最新资料推荐(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2. 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3. 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 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愿意合作与交流;2.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3. 由于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三)科学知识目标:1.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2.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3. 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三、活动准备:学生方面:木块、石块、气球、瓶子、钉子、泡沫、牙膏皮、橡皮筋、尺子、刀子等教师方面:水槽、实验材料筐、钩码、潜艇模型。
四、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 交流实验材料。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很多实验材料,下面请小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本组的实验材料。
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
2. 猜想:最新资料推荐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猜一下吗?那好,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认为能上浮的物体放在一堆,能下沉的物体放在一堆,可能有一些猜不准,就把它们放在另一堆。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最快。
(1)小组分类。
(2)交流分类情况。
3. 验证猜想。
师:大家想不想试一试,看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那么我们就把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验证我们的猜想。
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按顺序进行操作,并注意填好实验记录单。
(1). 小组实验,教师参与小组实验。
小学科学三年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课。
【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和假想;2.能通过对比实验定性地描述放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现象,认识到放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4.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放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理解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具、学具】1.学生准备:水槽、钩码、木块、玻璃球、小石块、瓶子、橡皮、尺子、刀子、钉子、泡沫塑料、皮筋、木板、气球、实验报告单等。
2.教师准备:课件、潜艇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当我们在河边或者湖边玩耍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物体浮在水面上,比如木头、泡沫等,可当我们捡起石块扔到水里的时候,却发现石块并没有浮在水面上而是沉入了水底,这是为什么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认识浮沉现象。
(1)同学们,看一看实验桌上准备的材料,想一想这些物品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可以沉入水底?(2)提出自己的猜想,把猜想填入记录表。
(3)把物品放入水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记录表(一)学生疑问:“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呢?”2.探究水的浮力。
(浮在水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1)体验浮力:浮在水中的木块与气球,用手向下压一压,会有什么感觉?(2)探索发现: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托举的力量。
(3)概括小结: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托起的力,叫水的浮力;浮力不仅有方向,而且有大小。
3.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视频播放《捞铁牛》的故事,想一想:和尚是如何把铁牛捞上来的?“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 设计实验方案(可参考课本33页图片资料的提示),全班交流实验方案,主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1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5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材分析】《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活动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所有的活动均采用了导向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分2课时完成。
第1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究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和水的浮力。
【学情分析】本册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刚刚接触科学,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学习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能采用简单的实验材料对物体的浮沉进行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需要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并善于和学生合作与交流;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现象;认识到水有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水的浮力的存在。
难点:实验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教法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和设计实验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了“引探教学模式”,即“观察——猜想——引导——探究”。
首先通过游戏、谈话,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根据物体的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浮沉现象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塑料尺、石头、泡沫、玻璃瓶、水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浮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浮沉现象: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浮沉现象的原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浮沉现象。
2. 学生能分析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实验操作规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浮沉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浮沉现象的成因。
2. 讲解浮沉现象:教师讲解浮沉现象的定义,明确浮沉现象是指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和下沉。
3. 展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演示法: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浮沉现象的原理。
八、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等。
3. 浮沉现象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青岛小学科学三上《15有趣的浮沉现象》word教案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浮沉现象,谁能来说一说你知道什么东西是上浮或下 沉的?
二、猜想假设:
青岛版科学三上:《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
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 流的习惯。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铁钉、橡皮泥、泡沫、饮料瓶、水槽、胡萝
卜、尺子、橡皮筋、钩码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仔细听,故事是这样的:在森林里,一只狼 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小兔子灵机一动,抓 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我这就追上你!”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 果怎么样?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15.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能通过实验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科学探究目标:提出问题并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材料准备第一组材料:汽球、木块、泡沫块、图钉、橡皮、橡皮筋、土豆、钩码、饮料瓶、核桃等。
第二组材料:弹簧称、钩码。
实验记录单2份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呈现“浮沉”1.精彩“小魔术”。
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老师很想和大家交朋友。
作为见面礼,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这个瓶子里有只机器猫,它特别听老师的话,让它浮上来,它就浮上来,让它沉下去,它就下沉下去,让它停,它就停。
2.师生同台表演。
你来先试试,我再露一手。
3.激趣引入,并板书。
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合作探究,认识“浮力”(一)动手实验,感知浮沉现象1.谈话,猜想。
(1)对于物体的浮沉现象,大家有了解吗?哪位同学交流一下。
(积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学生进行简单交流,进行生活经验的迁移)(2)观察材料,猜想“浮沉”。
(完成“猜想梦工厂”中的“我的猜想”部分)2.实验,观察。
(1)动手实验,验“浮沉”。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感知物体有“浮沉”。
)(2)交流实验结果。
(依据小组汇报,课件出示猜想与实验结果,并进行比对,让学生发现“猜想”与“实验”有出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分组材料(水槽、水、木板、石头、吸管、皮筋、钩码、钉子)等。
2. 学生准备:泡沫、气球、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导言: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教师把两个乒乓球放到水槽里)不用手如何把他们拿出来呢?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往水槽中加水,师适时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研究水,前面刚刚讲过《认识水》,在这里通过谈话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好强心”,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激发兴趣: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物体,(木板、石头、吸管、皮筋、钩码、钉子)假如把这些物体都放入水中,哪些会浮上来?哪些会沉下去?进行分类。
2.小组内进行猜测,
教师发实验记录单
让学生汇报结果。
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谁对谁错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A、把物体轻轻的放入水中,不要把水溅出来。
B、分工要合理,注意合作,写好实验记录单。
C、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把实验材料收好。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示组长做好记录。
5.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提出问题:
木板、吸管、皮筋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石头、钩码、钉子为什么会沉下去?
6、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泡沫或气球,用手在水中按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种向上托的感觉
出示:物体在水中收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设计意图:“浮力”这个概念,不能由老师直接说出。
在这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认识到“用手在水中按泡沫或气球,有一种向上托的感觉”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水到渠成。
7、师: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8.小组内讨论方案。
9.分组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小结:
先在空气中测量皮筋挂起钩码的长度,再把钩码放入水中测量皮筋的长度。
10.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
在空气中皮筋挂起钩码的长度在水中皮筋挂起钩码的长度钩码
11.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设计意图: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比较出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让学生理解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变轻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
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2、总结规律,揭示结论。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两次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不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2、投影出示图片,生活中用到浮力的现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水的浮力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
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在课堂的最后设计学生谈这一节课的收获,能养成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继续研究”让学生知道简单的现象中暗藏着科学秘密,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物体在水中收到水向上托起的力浮力↑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课,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好强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
接着让学生猜想一些材料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整节课,在实验、讨论、交流中,我都走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发挥潜能,体会探究的乐趣。
2、未能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思维,老是想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
这样许多学生的探究思维就受到了影响,就等着老师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