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_詹启生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第九大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第九大发展趋势在中国历史学科中,社会史研究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历史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第九大发展趋势逐渐显现。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我们深化对社会史研究的认识提供参考。
一、引言1.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背景中国社会史研究源远流长,自20世纪初以来,历经几代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历史学科不断分化和整合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史研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
2.第九大发展趋势的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社会史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概括和分析这些趋势,以期为我们把握社会史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二、第九大发展趋势概述1.研究范围的拓展随着历史观的转变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中国社会史研究范围逐渐拓展,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制度、结构,还关注微观的日常生活、心态等方面。
2.跨学科交叉研究在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开始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以期在更广泛的视野中探讨社会历史问题。
3.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在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既强调本土化,挖掘中国历史的特色和规律,又关注国际化,与世界各国的历史研究接轨,提升中国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三、趋势的具体表现1.社会史研究对象的多元化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社会史研究对象日益丰富,包括传统社会结构、地域文化、民族关系、宗教信仰、女性问题、民生问题等。
2.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考古发掘、量化分析等,以期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社会史与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在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致力于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合作成果。
四、发展趋势的影响1.提升中国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关注和参与中国社会史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詹启生 乐国安(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
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
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中图分类号:B 84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2)0520027207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
格根(K .J .Gergen )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
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 )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 .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
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
党领导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演变规律与经验启示
党领导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演变规律与经验启示
何志伟;孙新波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1)2
【摘要】制造业在近现代中国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党领导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主要经历了艰难探索、曲折发展、稳步推进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
从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规划思维三个方面提炼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制造业发展所蕴含的演变规律,即党领导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呈现出由跟随式发展向创新式引领转变、由内生式发展向全球化发展转变、由规范性技术逻辑驱使的生产模式向由整体性技术逻辑驱动的生长模式“跃迁”的规律。
党领导制造业发展的百余年历程所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对中国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改革、制定制造业发展规划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11页(P46-55)
【作者】何志伟;孙新波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9
【相关文献】
1.中国共产党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本质特征、演变历程、发展逻辑和经验启示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装备制造业百年发展与经验启示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脉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毫无疑问,现代化是人类文明长河的最新篇章。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现代化规律和特征的认识,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是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但是,世界现代化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虽然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在20世纪后50年里,从50~6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研究,70~80年代的后现代研究,到80~90年代的新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研究出现三次高潮,理论创新成果非常丰硕。
一、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第一次浪潮在20世纪50~60年代,一批美国科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社会系统》(帕森斯,1951)、《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勒纳,1958)、《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经济成长的阶段》(罗斯托,1960)、《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布莱克,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和以色列学者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艾森斯塔特,1966)等,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关于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
学者们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1、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1)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的定义。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义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锋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20世纪60年代,欧美工业化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工业社会。
所以,当时的现代经济指工业经济,现代社会指工业社会,现代文明指工业文明。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_詹启生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詹启生 乐国安(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
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
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中图分类号:B 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5-0027-07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
格根(K.J .Gerg en)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
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
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影响了全球。
然而,19世纪末期,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近现代化进程。
这一过程带来了许多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其中包括对学术思想的不断反思和修正。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和演变。
一. 传统学术思想的批判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熙熙攘攘的变革中。
世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学术思想。
在这个时期,两位思想家王鸿祯和严复分别对传统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王鸿祯认为,传统学术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他提出了“西施夸比,不如春江花月”的论点,指责传统学术在审美标准等方面局限性过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系统的不满。
在王鸿祯推动下,中国教育逐渐开始深化,有了更为多元化与权衡性的教育理念。
严复则在译著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将大量的西方思想带进了中国,如经院哲学、社会学等等。
他的成就为中国的“汉学”与现代化跨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其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也为整个中国的西化探索揭开了序幕。
二. 新学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到了20世纪初,新学和科学思潮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时,反对儒家思想的声音正在不断增加。
新学思想家梁启超,倡导将“实验和科学”引入学术领域。
这种思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后来的演进过程中,“实验和科学”不断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三. 马列主义的传入与接收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马列主义在欧洲和亚洲的广泛传播,中国的思想界对于它更加关注。
当时,唯物主义崛起,或者说在中国重新被唤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迅速传播。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全体知识分子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里的一个杰出代表。
其对以前的传统学术及发展历程的反思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思想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文化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自此以后一个新时代下的学术思想话语。
中国哲学史系列之目录共四十
第七章 佛教中国化及其在魏晋南北 朝的思想建构
一、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魏晋时人的理解 二 、“般若”学与六家七宗格义 三、中观派与僧肇的“空门”阐释 中 国 佛 教 四、慧远以“业报”为核心的佛学理论 五、涅槃佛性论与竺道生
第二章 汉代早期黄老之学的勃兴
一、河上公与汉初统治者对黄老学的推崇 二、陆贾对道家黄老学的弘扬 三、黄老学派集大成著作:《淮南子》 四、黄老之学在汉代早期繁荣的原因及其历史 作用
第三章 董仲舒的崇天哲学与谶纬
一、思想主流由“道”而“儒”的转轨 二、董仲舒与《春秋》公羊学 三、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四、谶纬流行与《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第五章 李荃的阴符哲学及其历史影 响
一、李荃著述与《阴符经》之流传研究 二、李荃以“盗机论”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与 认识方法论 三、李荃的社会政治理想与“明道修身”论 四、李荃阴符哲学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韩愈、李翱心性哲学与反佛 思想
一、 韩愈生平及其心性道德说 二、 李翱的复性说 三、“道统说”与韩、李辟佛言论之得失
第二章 《周易》的思想体系与历史 影响
一、《周易》的名义与由来 二、《周易》体系及其整体功能 三、《周易》“阴阳五行”与“尚中”思想 四、《周易》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本色的 哲学思想
一、道家的思想渊源与先驱 二、老子及其主要哲学思想 三、从关尹到庄周:早期道家哲学的发展 四、稷下学宫与先秦黄老之学
一、管仲学派与《管子》 二、管仲学派以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 三、管仲学派的“道”“气”论与“因应”说 四、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理论 五、管仲学派“人与天调”思想及其科技政策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世界现代化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对现代社会和文化变革的需求,现代化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现代化研究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浪潮,这些浪潮不仅影响了学术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第一次浪潮:现代化的初探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现代化研究的第一次浪潮。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研究主要关注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以及现代化对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理论家赵九章和社会学家丁仲礼。
第一次浪潮的成果之一是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赵九章提出了现代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
他认为,这些要素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也是现代化的基础。
丁仲礼则通过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化,提出了“封建遗产理论”,强调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作用。
第二次浪潮:全球视野和多元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现代化研究的第二次浪潮。
这一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现代化研究开始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变革和多元化。
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社会学家阿梅尔·西蒙斯和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
第二次浪潮的特点是全球视野和跨学科研究。
阿梅尔·西蒙斯提出了文化元素和文化启蒙的概念,强调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福山则通过对民主化和市场经济的研究,提出了“历史终结”的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
第三次浪潮:后现代化和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现代化研究的第三次浪潮。
这一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现代社会和全球化进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社会学家乔纳森·戴维斯和国际关系学家阿尔贝托·方达拉。
第三次浪潮的特点是后现代化和全球化研究的兴起。
彭康译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起之秀”
人物青楸! RENWUCHUNQIU^方翅之务"□李曙新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尽管总的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时期,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论战 线上,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出现了继五四运动之后又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高潮 期。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 奇曾说:“中国哲学的新时代,中国的有着无限的将来的哲学思 潮,是在1927年后掩蔽了全思想界的唯物辩证法思潮出现时又才 显露头角。
"在这个传播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新高潮中,被郭沫若誉为“后起之秀”的青年哲学家彭康 为之作了突出贡献。
“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改造世界"彭康原名彭坚,字子劭,笔名 彭嘉生,1901年8月26日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双源 村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彭涵 璟是晚清举人,父亲彭松年是萍乡中学的文书。
彭康幼时读私 塾,1914年13岁时考取萍乡中学,1919年夏毕业,由本族祠堂资助 赴日本留学,先考取日本高等学 校预科,1921年考入日本第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3年,1924年考 入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
当时,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拥有西田几多郎、朝永三十郎、田边元、天野 祯佑等众多著名哲学家,在日本 青年学生中流传着“既然立足于 哲学,就必须到京都大学向西田、田边等先生学习”的说法。
与此 同时,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科还拥有河上肇教授等日本著名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
彭康在这里攻读哲学专业的同时,经常去聆听河上肇等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讲座。
由于通晓日、德、英等多国文字,他开始大量阅读有关马列主义的 书籍,"逐步走出唯心论哲学的圈子,向唯物论迈进,最终接受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哲 学可以改造世界”。
在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与彭康同学的还有李初梨、冯乃超、 李铁声三个中国留学生,他们都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另外, 当时在东京帝国大学社会学科留学的朱镜我,也时常"和其他进步学生一起特地赶到京都帝大去听 河上肇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座”。
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郭小凌
所有这些,无疑提出了对于一个世界历史研究者的更高要求。
谁任命他为历史学家呢?他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家究竟又有何根据?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个历史学家的素质,借用一位传记史家的话说,也许应该是: 首先是工作,是不停顿的脑力劳动。
这工作犹如一股取之不尽的泉水轮换转动着 转轮上装水的水桶和给水的水桶。
其次是包括对五大洲、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区的精神文化的好奇心。
他的这种好奇心永远不知疲倦,并且以敏锐、明亮的目光细心观察着最隐蔽的东西。
再次是他的友谊。
他亲切体贴和精神专注地寻求各种建立友谊的机会,并且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给许多人以真正的愉快。
他 任何时候都宽厚,关注,但是也就是对最亲近的人们的轻微缺点也明察秋毫。
再次是他那不可动摇的公正性 在这一切之上和贯彻于这一切之中的是热情,是永不停歇地关心各种事情,关心事物和人,关心把人联系在一起并环绕着看不见的东西的热情,以及关心音乐的热情。
(茨威格: 向罗曼 罗兰致谢 ,载高中甫主编 茨威格文集 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由此可见,惟独世界历史具有了学科赋予它的广度、精度、深度和强度,它才能在今天成为一面最灿烂的镜子。
它可以反映出从古至今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影像,借此让人们互相理解;也可以揭示一个连着一个的演化阶段,使人类脱离野蛮进入文明。
这样的话,世界历史就使得古代的真理成为了崭新的真理,同时,它的逼真性和可信性,也成为一种良好的模范;它在变化中挺立,捍卫微弱的英雄史诗,以便揭示出人的美德,让今人醒悟,因为他们从历史中汲取了许多东西,但是予以了改良,使其生来配享现代的福分。
如果是这样的话,历史著作就不是什么严重剥落了的耀眼色彩,它仍然是人类智慧和纯洁的守护神,在现代的社会中造就伟大。
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3)02-0036-04一门学科的进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和展望中取得的,世界上古史学科也是如此。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戊戌维新运动(整合版)..
2024/9/12
37
2024/9/12
38
2024/9/12
39
2024/9/12
40
2024/9/12
41
2024/9/12
42
2、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3、对维新派自上而下改革的一点认识
2024/9/12
43
第三节、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探析
2024/9/12
44
关于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 几种不同观点:
“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 势难尽去,当奈之何?”
2024/9/12
48
康有为:“请皇上无去旧衙门,而惟增
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 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彼大臣 向来本无事可办,今但仍其旧,听其尊位重 禄,而新政之事,别责之于小臣,则彼守旧 大臣,既无办事之劳,复无失位之惧,则怨 谤自息矣。即皇上果有黜陟之全权,而待此 辈之大臣,亦只当如日本待藩侯故事,设华 族立五等之爵以处之,厚禄以养之而已,不 必尽去之也。”
康有为故居现已被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佛山市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故居北近仙 湖,南邻西樵,区内环 境幽雅、鸟语花香,是 集旅游、教育、文物保 护、学术研讨于一体的 特色旅游胜地。
21
“烟雨西樵乍霁 开,三湖碧水映楼 台。追寻遗迹康南 海,不尽沧桑过眼 来。”这首诗生动 的重现了康有为在 西樵山白云洞三湖 书院苦求变法强国 之路的历史。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 不足,对他们存 在着幻想。
眼睛看不见人民群众,背后没有人民群众。
不敢触动封建社会的根基
2024/9/12
52
二、康有为的文化个性与 维新运动的失败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式学习方法,它具有自主、理解和表达无穷层次的能力。
研究性学
习被用来提升学习者对于学科和个人偏好的了解,及其在实践当中的能力发挥。
研究性学
习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以及中世纪时期,它能够帮助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研究学科,从而促进发展。
研究性学习概念最初由哲学家查尔斯•阿米多•贝洛克提出,他认为学习者需要发现学习
的信息、然后进行反思思考,最终把这些信息和思考反映在实践当中。
他认为,充分考虑
和考虑问题以及学科知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此后,研究性学
习的概念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发展迅速,渐渐形成了在美国更加快速崛起的学术体系。
在20世纪,研究性学习开始把学习者定义为一个学习者,这个学习者要参与探究,并通
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来明白和理解问题。
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拼图中,找到它们自己的位置和内容,并在解决问题时,开发出语言、假设以及发现领域的理论。
在21世纪,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培养学生在学术及社会认知中的能力,而不仅
仅是考察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采取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找到思想发展的对策,以及识别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行动去解决问题。
总之,研究性学习从古代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被认可的学习方法,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
术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发展自身技能。
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的学者认为,作为人的主观活动的高级形 式— — —意识、自我意识等,深刻地体现着 人类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改造环境这样 一个本质属性。所以,自我意识也必然包 含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亦即人 的自我意 识可分 为自我 认识(自我 感觉、 自我评价等)和自我意向(独立性、自信 心、自制力 等)两个辩证 统一的 大方面。 持三分法的学者认为,如同人对客观世界 的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一样,人的自 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所构 成的一种高级的反映形式。知即指自我认 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 等;情即指自我意志的调节,包括自我控 制、自我掌握等等。持四分法的学者认为, 自我意识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 一方面逐渐扩大、分化和丰富,另一方面 逐渐概括化、整体化和统一化。自我意识 的集中表现形式有如下四个 面:自我存 在;自我地位;自我的双重性,即 积极的
(本我) ,其功能一切为生存;其行为表现 多属原始性的冲动;其遵循的原则只为快 乐、肆无忌惮,且个人多不自知。它像 一 个幼儿,容不得紧 张,希望得到满足,易 冲动,非理性,无组织。自我是人与外 部 世界的媒介。它适应环境中的一些条件和 限制,代表人的学 习、训练和经验,遵 循 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规范中是非标准与 价值判断的代表。它遵循道德原则,支配
。杨 心 德的 研 究 发
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 在性别差异方面,� � � � �和 � � � � � �在年 级相同的学生中,没有发现性别不同对自 我概念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 � � � � 的评 � 述论文包括年龄跨度从 6岁到5 0岁的研究 对象。她说在她读到的论文中,没有找到 切实可靠的证据,说明年龄和性别对整体 自我意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国学 者杨心德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 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学生略高于女学 生。杨善堂的研究也发现初中学生自我意 识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韩进 之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中女生自
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一.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研究的特点,可以把它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20世纪以前),二是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三是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1)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总体看来,在20世纪之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主要处于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以及学习和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自主学习思想,但是没有进行实证研究。
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首先提出者。
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
因此,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
在学与教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
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习思想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如亚里士多德强调在读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柏拉图十分强调学生学习中的自我反思等。
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他对命令主义和填鸭式的教学深恶痛绝,认为教师不应该给学生规定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而是应该设置情境,给学生以启发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养成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点要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方法。
他在其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自我概念的多层结构模型
自我概念的多层结构模型摘要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自身的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以及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内容。
该研究仅围绕构成个体自我概念内涵的个人信息对14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同时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自我认知的信息构成中,自我概念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呈现出层次性,具体可分为浅层自我、深层自我与中层自我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多层结构模型,因素分析。
1 引言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概念或观念(a person’s concept or id ea of himself)[1]。
具体说来,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身的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以及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三种成分。
因此,自我概念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面貌的重要成分[2]。
对自我概念的层次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最早的研究还是出现在西方的人格理论中,其中弗洛伊德对人格层次问题就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id、ego、superego 的层次概念[3]。
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所论述的只是人格的层次,而不是自我的层次,他的id、ego、superego与自我(self)是完全不同的概念[4]。
不过弗洛伊德的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的理论对自我概念层次结构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1976年,沙沃森(Shavelson)在对自我概念的层次结构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概念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
1982年他对此模型进行了扩展[5],并对自我概念的层次与自我概念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自我概念的层次越高,其稳定性增加,层次下降,则稳定性降低[6]。
1996年沙沃森与马尔歇(Marsh)对上述自我概念多层次多维度模型再次进行了修正[7]。
但其最大不足仍是主要局限于学业与非学业等层次的分析。
Hetts、Sakuma、Pelham等则从内隐自我评价与外显自我评价的层次上对自我展开了研究[8]。
实事求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珍贵遗产
实事求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珍贵遗产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20世纪中国史学走过了极不平凡的道路。
回眸历史,其中最值得我们总结的,是在百年之中属于不 同流派的几代史家大力发扬了“”的。
他们 新的时代条件,高度 新展 ,物史观理论的指导 中国,创学术—史学为我们提供的 的思 。
中,我们应当增强理论的 学术创 ,推进对以 项的研究:“”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超越时空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与新历考证学派为 根本对立,平行发展的 #与科学 ,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与教条主义两种学风的根本对立”,为正确评价“十七 学”的要方法论。
当前,进发扬前辈学者的科学态度和创新 ,在大 国外学者成果的同时,于、“洋为中用”,我们就新学的新 !关键词#' ”学风;乾嘉时期史学;新历史考证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十七年史学洋为中用”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18)01-0002-12收稿日期#2017-10-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演进路径、优良传统和当代价值研究”(09ZSA001)。
作者简介:陈其,教授,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
一、“实事求是”精神是传统学术的精髓,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实事求是”是最具中国文化特征的学术用语,概括了极为深刻而重要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实事求是”精神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而且对于近现代史学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景十三王传》中河间献王刘德传,云*“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民书,必为好,,以之。
....献王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其学举六艺,立《毛诗》、《》。
”-1]河间献王书 ,,对古文学传的 有重大献,学重历史事实、重文。
而“实事求是”精神的,则是《论语》中的。
学的一个重要内涵,是重,戒盲从。
学术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
学术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摘要:学术研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学术研究的历史演进,包括不同时期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影响,同时分析未来趋势,以期为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引言学术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解释世界的重要手段,它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学术研究的领域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方面,其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术研究的历史演进,分析未来趋势,以期为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
二、学术研究的历史演进1.古代学术研究:古代学术研究以哲学、宗教、文学等为主要领域,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如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学、伦理学、物理学等。
2.中世纪学术研究:随着宗教和哲学的兴起,中世纪学术研究主要以神学、经院哲学为主。
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以演绎法为主,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宇宙的奥秘。
3.近代学术研究: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近代学术研究逐渐转向以实验和实证为主的方法。
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如牛顿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4.现代学术研究:现代学术研究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等。
同时,网络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三、学术研究的未来趋势1.多元化研究方向:未来学术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多个学科领域将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复杂的研究体系。
例如,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2.数据驱动的研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将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研究者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以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现象。
3.人机交互的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
科研和兴趣10
The lesion area was reduced in the proximal aorta and the entire aorta en face of mice deficient for both the SR-AI/II and the LDL receptor compared with SR-AI/II+/+ LDLR-/- mice.
转化医学发展体系以模式动物为基础的实验室研究验证假说以发展生物标记物为特征的临床研究检验提出假说创新型转化医学科学家实验动物基地重点实临床研究中心法律经济管理伦理信息等支撑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的道路创建一流医科大学坚持特色发展的道路创建一流医科大学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生殖医学生殖医学器官移植与再生医学器官移植与再生医学公共卫生与传染病控制公共卫生与传染病控制肿瘤研究肿瘤研究神经科学神经科学依托高水平学科平台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依托高水平学科平台提升整体办学实力高技术平台高技术平台功能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干细胞抗体工程抗体工程实验动物实验动物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一批部省级重点实验室
对于百年医学发展的思考
单纯开展临床研究,也不能保证获得成功。 1990-2003年间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49篇 高引用率文章中,45篇声称疾病的干预方法有效,但 被以后的研究否定的有7篇,最初疗效被夸大的有7篇。 近年来对R&D的重视及投入不断增多,但新医学 的产出却明显下降。
对于百年医学发展的思考
2000-2009年美国FDA新增药物统计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詹启生 乐国安(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
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
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中图分类号:B 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5-0027-07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
格根(K.J .Gerg en)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
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
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
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
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收稿日期:2002-03-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S H029)作者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27·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去寻找。
在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后,真正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与研究自我问题的第一人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 .James ),在此,不妨称他为“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1890年,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将自我分为主我(the “I ”)与客我(the “me ”)两方面,并进一步作出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划分。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主动的自我、进行中的意识流。
客我是作为思维对象的自我,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
詹姆士自我理论的提出,就象对“自我”点了一把火,让“自我”之火燃烧了起来,同时也使心理学之火越烧越旺,从此以后,自我问题的研究就不断被引向广泛与深入。
詹姆士的自我结构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但它对当今的自我研究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1895年:弗洛伊德——“本我”、“自我”与“超我”理论的构建者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S.Freud)与布洛伊尔(J .Breuer)在1895年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一书,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诞生。
在心理学界,没有人不知道弗洛伊德,也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潜意识、前意识及意识的心灵三分法理论以及相应的id ,ego ,superego 的理论。
事实上,弗洛伊德本人所创立的id,eg o,supereg o 的概念指的是人格问题,在心理学的原版书籍中,它们都被看作是人格的组成部分(the parts of personality ),而与自我或自身(self)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弗洛伊德的id,eg o,supereg o 在越洋跨洲、来到中国之后却变成了三“我”——“本我”、“自我”与“超我”。
这就令人困惑了,尤其是eg o 变成了“自我”,迷惑性最大。
我们觉得还是音译为好,就象id,已有把它译为“伊底”的,而且“伊底”这个词也已广泛为人们所认可。
相应地,如果把eg o ,su-pereg o 译为“伊格”与“超伊格”,让它们分别表示“人格的执行者”(the ego is the “ex ecutive ”of perso nality )[3](p.467)与“良心”(the co nscience ),这对于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与开展对自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相反,把ego 翻译成“自我”,这只会给自我研究带来更大的混乱。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与社会心理学大师,是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是杰出的人格研究者,但他并没有对自我做深入的研究。
不过,他的潜意识理论等还是值得自我研究者去借鉴并做深入探讨的。
1908年:社会心理学的创立——自我问题的研究纳入社会心理学之中1908年,罗斯(N.Ro ss)与麦独孤(W.McDougall)同时分别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创立。
社会心理学的创立为自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专用的舞台,这对于自我的研究而言,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不过,不管是罗斯,还是麦独孤,就自我的研究来说,他们主要还是搭了一个台,把自我纳入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对自我进行全面的研究。
麦独孤在心理学上是个机能主义者,他强调对行为进行研究,并且“是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的第一个倡议者”[4](p.224)。
但他又反对行为主义,且把心灵看作是有目的的奋斗过程,重视人的本能,认为本能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
他对情绪、情操以及道德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由此他论述了部分关于自我的内容。
对于人的道德行为,他认为,“这种行为,不是由特殊的道德官能、良心或道德本能衍生的。
它是以社会道德为基础的自我观念的社会发生学,从最低级行为到最高级行为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我的观念和自尊情操,本质上是社会的产物……这种自我观念,不只是一个自我概念,而总是自我和别的自我关系的概念”[4](p.234)。
麦独孤一方面,看到了自我观念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发现了自我来源于社会。
而罗斯对自我的论述就更少,他偏重研究的是群体,是一个群体研究的集大成者。
然而,作为“自我”研究的里程碑,未必都是从正面对它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事件。
同时,也应包括部分对其研究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事件。
其中行为主义就是对自我研究造成极大消极影响的事件,对自我给予否定。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W atson)在1913年发表的《从行为主义看心理学》,其目的就是主张开展行为研究,放弃意识研究。
而自我问题恰恰与意识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随着行为主义的广泛流行,自我的研究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但随着行为主义把其自身的“刺激(S)——反应(R)”理论修正为“S ——O(有机体)——R ”(1918年,吴伟士)和“R=f(S)”(斯金纳)·28·2002年第5期后,意识的研究地位便逐步得以加强,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也在不断下降。
不过,行为主义的这些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时还仍然存在着。
1924年: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有争议的自我研究方法阿尔波特(F.H.Allpo rt)把实验的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他把社会心理学引向了实验的发展之路。
阿尔波特对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行为与个人的社会意识”的描述,对自我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这里说的个人的“社会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事物及社会反应的意识”[5](p .13)。
他认为“不存在群体心理”,其原因是“没有群体的头脑”。
他强调对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并重视用实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自我”并没有由此迅速走向实验室,其原因在于实验法的本质特点就是控制因素[6](pp.161~173),而影响自我的因素很多,控制非常困难。
不过这仍为“自我”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1934年:米德——符号互动论面世,综述“心灵、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库利(Co oley )与米德(M ead )对自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1902年,库利出版了很有影响的《人的本性和社会控制》一书。
他提出了镜像自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指的是当我们与其他人交谈时反射给我们的自我的视象[7](p .84)。
他由此从深层次上探讨了自我的起源,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性本质。
米德去世后的第三年(1934年),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被出版,其中阐述了他著名的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提出了“一般化他人(the g eneralized o ther )”的相关概念,指出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
总之,库利与米德都强调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一个脱离社会孤独成长的人是不能形成自我的,因为自我需要社会经验及其反馈信息。
1951年:罗杰斯——自我概念理论的提出“自我概念”是罗杰斯(C .Rogers )及其他人本主义者的人格理论的核心。
罗杰斯指出,我们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
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的人格来说是最重要的[8](p.474)。
罗杰斯也认为自我的概念是习得的。
他区分了两种自我概念:现实自我(the self )与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
前者是·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后者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认为这两种自我概念都很重要,任何一种出现困难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特别当两者出现严重偏差时,就易于激发心理障碍。
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不准确的自我概念也会引起心理问题,而把我们的情感与信息进行符号化后,我们才会对它们有明确意识。
这明确意识对我们是有益的,否则,就可能以激发焦虑的形式影响我们。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使我们看到了产生心理疾病的部分原因,他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在自我与健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967年: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立——自我研究的新途径1967年,奈瑟(U .Neisser )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此书被认为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正式问世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