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血栓调节蛋白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意义

血栓调节蛋白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意义

血栓调节蛋白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意义张雷董志恒1(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摘要〕目的探讨STZ 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M )的表达及意义,为糖尿病心肌病(DCM )的防治提供新的靶向。

方法从50只SD 大鼠中随机选取32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剩余18只作为正常对照。

每日观察大鼠进食、饮水等一般状况,每周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血糖及尿糖。

分别在2、8、12w 末分批处死一定数量两组大鼠。

分别检测各批大鼠的心脏指数(HW /BW )、血糖、血脂;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组织中TM 的蛋白表达;通过RT-PCR 检测TM mRNA 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w 末模型组心脏指数无明显差异;8、12w 末心脏指数均显著增加,且12w 高于8w (P <0.01)。

模型组各时间段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各项指标变化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2、8、12w 末。

2w 末模型组大鼠未见明显病理变化;8、12w 末模型组大鼠出现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细胞外间质增多,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等病理变化;12w 末模型组大鼠上述病理变化较8w 末模型组更加明显。

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TM 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组间比较阳性表达由低到高顺序依次是2、8、12w 末。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M mRNA 的表达明显增高(P <0.01),其中,12w 末表达最强,其次是8,2w 末表达最弱。

结论TM 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呈时间依赖性高表达,并与病程呈正相关,显示其可能在DCM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向。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血栓调节蛋白〔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5-3229-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5.044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资助(吉科合字〔2007〕第自52号);北华大学校管课题资助1病理教研室通讯作者:董志恒(1968-),男,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

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和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相关性

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和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相关性
pa r a me t e r s wi t h a c u t e r a di at i o n p ne u mo ni t i s
Zh a o Y a n h a i , Z h a n g C h u n, De n g Xu e y i n g, C h e n g
别是 : ( 1 2 ±2 )u .( 9 ±2 ) 、 ( 5 8 ±1 0 )v s .( 4 3 4 - 1 0 )、 ( 4 2 ±8 )- o s .( 3 0 士8 ) 、 ( 2 3 ±3 )- u s .( 1 9 1 - _6 -) 、 ( 1 5 ±4 )" u s .( 1 1 ±4 ) , 差 异 均 有 统
3 O Gy后 T M 降低 组 与 增 高 组 分 别是 8 w s .6 2 、 7 w s .6 9 、 2 1 v s .7 5 、 2 8 " u s .5 6 、 1 5 7 ) 5 .5 7 、 5 0 .1 3 , 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 6 . 8 3 、 2 2 . 2 9 、 1 4 . o 5 、 3 . 9 7 、 1 o . 0 8 、 6 . 4 6 , P<o . 0 5 ) ; 在 AR P和 无 A RP组 , ML D、 V5 、 V1 。 、 Vz 。 和V 3 。 大 小分
wi t h a c u t e r a d i a t i o n p n e u mo n i t i s ( ARP) . Me t h o d s 5 4 p a t i e n t s wi t h l u n g c a n c e r we r e g i v e n t h e r o u t i n e 3 一d i me n s i o n a 1 c o n f o r ma l r a d i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 3 DCRT)a n d c h e mo t h e r p y, 2 O c a s e s r e c e i v e d t h e c o n c u r r e n t r a d i o c h e mo t he r a p y a n d 3 4 c a s e s we r e p e r f o r me d t h e t h e s e q u e n t i a l c h e mo t h e r a p y . Th e s e r u m TM l e v e l wa s me a s u r e d wi t h e n z y me - l i n k e d i mmu n o s o r h e n t a s s a y ( ELI S A) b e f o r e r a d i o — t h e r a p y ( B - RT)a n d a t 3 0 Gy ( M— RT)i n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 Th e ARP g r a d e wa s e v a l u a t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r i t e r i a o f t h e Co m mo n Te r — mi n o l o g y Cr i t e r i a f o r Ad v e r s e E v e n t s ( CTCAE v 3 . 0 )b y t h e Na t i o n a 1 Ca n e r I n s t i t u t e ( NCI ) , g r a d e 2 o r mo r e wa s t a k e n a s ARP.

肝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代偿 的可 能 , 这些 病 人往 往预 后 较差 。综 上 所述 , TM 作为 凝血 和 纤溶 的调 节 蛋 白 , 肝 脏疾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密切 相 关 , 既可 以 作 与 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1 .4 , 7 5 4P<0 0) I .5 l 、Ⅱ期病 人术 后 1 d『浆 T 水平 较术 前均 明 0 f n M 显降低 , 别为 (.6 分 4 8 8± 02 0 ̄(.0 .2 )H49 0±0 92p / , .3 )g L 与术前比 . 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 .6 、83 2P< .1; T 水平与肝癌 f 236 .7 , O 0)血浆 M
大 量释 放 入 血 , 内皮 细 胞损 伤 的特 异 性 分 子标 志物 之 一 。 肝窦 是 内皮 细 胞( E 是 肝窦 壁 的主要 细 胞 , S c) 占肝脏 非实 质细 胞 的 4 %。 0 正常 时 体外 分 离 的 S EC仅表 达 少 量的 TM , 在肝 坏死 及肝 再生 而
国传染病 、寄生虫病学 术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进行诊断分
型 ; 癌病 人 1 肝 4例 , 经影像 和病 理 学检 查确 诊 , 照全 国肝癌 防 均 参 治研 究协 作 会议 肝 癌临 床分 期 方案 分 期 , 中 I 病 人 4例 , 其 期 Ⅱ期
TM 是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 存在于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内皮细胞表 面。生理状态下 可少量 从内皮细胞表面水解脱落 , 游离于血浆 中。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
供。 1 4 统计 学处 理 .
脏 内血液循环紊乱 , 表现为血管床缩小 、闭塞和扭 曲, 血管受到
再 生 结 节 的挤 压 , 而加 重 血 管 内 皮 细胞 的损 伤 。 从

血浆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实验 室 检 测 前 、 、 3 过 程 都 十分 重要 , 其 是 实 验 操 中 后 个 尤

个案 与短篇 ・
血 浆 D一 聚 体 、 栓 调 节 蛋 白联 合 检 测 对 脑 梗 死 患 者 的 临 床 意 义 二 血
张 立 中 ,陈 洪 山 , 华 俊 ,靳 楠 ( 东省 高 唐 县 人 民 医 院 检 验 科 山
弃物 进 行 进 行 分 类 收集 , 严 格 按 医 疗 废 物 的管 理 程 序 进 行 处 并 理 。 医疗 废 物 须 由专 人 安 全 运 至 消 毒 室 经 高压 处 理 后再 焚 烧 。 使用消毒液对所有相关场所 ( 括台面和地面) 包 进行 消 毒 。
4 结 语
理 委 员 会 . 9 8 — 2 0 GB1 4 9 0 8实 验 室 生 物 安 全 通 用 要 求 E ] 北 京 : s.
2 08, 5 4): — 0 0 1 ( 69 7 . ’
血站 基 本标 准 [ . 0 0 R] 2 0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 . 6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卫 生 部. 7 血站 管 理 办 法 E . 0 5 R] 2 0 .
( 稿 日期 : 0 00 7 收 2 1 - 50 )
2 结

2 1 脑 梗 死 患 者 不 同 时 期 及 对 照 组 检 测 结 果 见 表 1 . 。
2 2 不 同梗 死 灶 大小 组 检 测 结 果 见 表 2 . 。
表 1 脑梗 死 患 者 不 同时 期 及 对 照 组 检 测 结 果
映凝 血 和 纤溶 系统 的激 活 , 反 映 血 栓 前 状 态 和血 栓 形 成 的 分 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1年 2 01 月第 3 鲞笫 塑 !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凝血异常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凝血异常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 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凝血异常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张 鹏综述,聂时南审校 [摘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死率达35%~40%。

ARDS常由创伤、严重感染、休克、中毒或手术等因素进一步继发瀑布性全身炎症所致,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异常贯穿ARDS整个病程,早期促凝机制增强,介导微血栓产生及炎症放大。

随着病程发展,纤溶系统的功能障碍致使纤维蛋白沉着增加。

凝血及纤溶异常的预防和治疗在病程的转归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文章主要就近年来ARDS中凝血功能及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凝血功能;炎症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199(2021)05 0555 06 [DOI] 10.16571/j.cnki.1008 8199.2021.05.022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张 鹏(医学硕士研究生)、聂时南]通信作者:聂时南,E-mail:shn_nie@sina.comResearchprogressonabnormalbloodcoagulationandtreatmentinARDSZHANGPengreviewing,NIEShi nanchecking(DepartmentofEmergency,JinlingHospital,Nanji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GeneralHospitalofEasternTheaterCommand,PLA,Nanjing210002,Jiangsu,China) [Abstract] 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isoneofthemostcommoncriticalillnessesintheclinic,withacasefatalityrateashighas35%-40%.ARDSisoftencausedbytrauma,severeinfection,shock,poisoningorsurgeryandfurtherseconda rywaterfallsystemicinflammation.Thepathogenesisiscomplicated,andtheabnormalitiesofcoagulationandfibrinolysisfunctionin volveintheentirecourseofARDS.Intheearlystage,theprocoagulantmechanismisenhanced,mediatingthegenerationofmicro thrombosisandtheamplificationofinflammation.Asthediseaseprogresses,thedysfunctionofthefibrinolyticsystemleadstoanin creaseinfibrindeposition.Therefore,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abnormalbloodcoagulationandfibrinolysis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rognosisofthedisease.ThearticlewillsummarizetheresearchprogressoncoagulationfunctionandtreatmentinARDSinre centyears. [Keywords] 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coagulation;inflammation0 引 言 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virusdisesse,COV ID 19)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患者最终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此过程不仅是凝血酶清除途 径之一 , 且还 是调节 P 而 C活 化
的 机 制 之 一 , 有 重 要 的生 理 意 义 。 具
讨逐 渐 受 到 了重 视 , 如 血 管 紧 张 素 Ⅱ受 体 、 管 紧 张 素 转 例 血 换 酶 、 脂 蛋 白 E、 激 素 受 体 、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抑 制 剂 I, 载 雌 纤
13 T 的 功 能 . M
TM 位 于 细 胞 表 面 , 凝 血 酶 的 受 体 , 是 它
主要 作用 有 : 1 与 凝 血 酶 以 1:1结 合 形 成 复 合 物 后 , 血 () 凝
表达下调 , 功能 异 常 , 而 成 为 脑梗 死 的 重 要 危 险 因 素 , 尚 从 但
未 形 成 统 一 认识 , 此 , 文就 此 及 相关 内容 作 以综 述 。 为 本
武 岭” 综述 孟 强 校 审 尬
1 昆 明 医 学 院 昆 明 6 0 3 2 云 南 省 第 一人 民 医 院神 经 内科 昆 明 6 0 3 ) 502 ) 50 2 【 要】 血 栓 调 节 蛋 白是 位 于 内皮 细胞 膜 表 面 的一 种 糖 蛋 白 , 过 与凝 血 酶 结 合 形成 凝 血 酶一 摘 通 血栓 调节 蛋 白 复 合 物 , 活 激
价, 预后 都可 能存 在 着 指 导 意 义 。 【 关键 词 】 血 栓 调 节 蛋 白 ; 因 ; 梗 死 基 脑
【 图分 类 号 1 R 4 . 3 中 73 3
【 献 标 识 码】 B 文
【 章 编 号】 1 7 10 2 1 )40 8—3 文 635 1 (0 0 2 —0 70 合 部 位 。第 三 区 为 富 含 丝/ 氨 酸 区 , 点 中 的 硫 酸 软 骨 素 苏 位 对 TM 与 凝 血 酶 的 结 合 起 稳 固 作 用 。第 四 区 为 2 个 氨 基 酸 3 残 基 组 成 的 跨 膜 区 。第 五 区 为 3 8个 氨基 酸 残 基 组 成 的 羧 基

血栓调节蛋白在肝脏疾病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在肝脏疾病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在肝脏疾病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进展
谌翠容;陈亚岗
【期刊名称】《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4(031)005
【摘要】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内皮细胞膜糖蛋白,是某些疾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在凝血和纤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M作为凝血和纤溶的调节蛋白,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同时可以预防和治疗肝缺血损伤,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TM在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301-303)
【作者】谌翠容;陈亚岗
【作者单位】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血栓调节蛋白在肺血栓栓塞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聂晶;孔英君
2.血栓调节蛋白在凝血功能调节及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宋立成;孟激光;韩志海
3.血栓调节蛋白在凝血功能调节及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宋立成;孟激光;韩志海;
4.血栓调节蛋白在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成曦;孙宝兰;苏张瑶;张玉泉
5.肝脏疾病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江彩玉;杨敬茂;崔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栓调节蛋白在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在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2 6 6 X . 2 0 1 5 . 3 4 . 0 4 6
中 图分 类 号 : R 3 6 3
文献标志码 :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6 6 X( 2 0 1 5 ) 3 4 - 0 1 0 4 - 0 2
P C的关键 辅助 因子 , 生 理情 况 下 , P c在 T M一 凝 血酶
织均 见 T M 阳性表 达 , 且H S P N患儿 血浆 T M 与 肾组
织T M 呈正 相关 。提 示 H S P N患 ) L  ̄ t - 周 血 血凝 状 态 与 肾脏 局 部 血 凝 状 态 相 平 行 l O l , H S P患 儿 的 血 浆 T M 在一定 程度 上 可 以反 映 肾脏血 管 受损 情 况 。T M 在L N 中可 预测 肾脏 血 管 病 变及 判 断病 变 程 度 ¨ 。 L N患者 肾组织 中 T M 的表达 明显增 加 , 其 表 达强 度
1 T M 的作 用机 制
肾病 综 合 征 中最 常 见 的 类 型 。S h a r ma等 报 道 , I N S发 作 间期 s T M水 平显 著升 高 , 激 素治 疗 1 2周 后 有 所下 降 , 但 仍 高于正 常对 照组 ; 频 复发组 无论 在发 作 期还 是激 素 治 疗 4周 后 s T M 水 平 均 高 于 非 频 复 发 组 。Z h a n g等 对 临床 有 N s表 现 的 局 灶节 段 性 肾小 球 硬 化 ( F S G S )患 者 进 行 观 察 , 发 现 活 动 期
子, 也是血管 内皮 细胞 受损 的特 异 分 子标 志 之一 , 在

蛋白C抗凝系统及生物学作用最新研究进展

蛋白C抗凝系统及生物学作用最新研究进展

的, 家庭 成员 中有基 因缺 陷者 ,O~ 0岁发 生血 栓 的风 3 4 险约 为 5 % 。 由于蛋 白 C、 白 S缺 陷 引 起 栓 的特 0 蛋 点是 首次 发生 血栓 的年龄 小 , 栓 发 生 次数 多 , 静 脉 且
血栓 形成 易造 成肺栓 塞 。所 以 当临床 上 遇 到有 上 述 特
重脓 毒症患 者 的活化 蛋 白 C水平 发 现蛋 白 c活性 在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成 分 , 参 与 补 体 系 统 的 调 节 , C b结 合 蛋 白 还 与 4 ( 4 P 形 成 高 亲 和力 的 复 合体 , 节 经 典 补 体 途 径 。 CB ) 调
在 体 内 3 % ~ 0 的蛋 白 S以游 离 蛋 白形 式 循 环 , 0 4% 其
蛋白CP ) ( C 抗凝 系统是 调节血栓形 成 、 限制炎症 应
缺 陷是血 栓形 成 的 危 险 因 素 , 别 是 对 年 轻 的血 栓 患 特
者来 说 , 1 % 一1 %是 由于蛋 白 C、 白 S缺 陷 引起 有 0 5 蛋
答 的主要体 系 , 同时亦 能 够降 低炎 症 因子 和局部 缺血 所 致 的细胞凋 亡 。抗 凝 系 统 的主 要组 成 为 蛋 白 C、 白 S 蛋
余 的与 C b结 合 蛋 白结合 。只有 游离 的蛋 白 S可作 为 4 活 化 蛋 白 C的 辅 因子 - J 3 。尽 管 存 在 蛋 白酶 抑 制 剂 , 一 例 如 蛋 白 c抑 制 剂 、 一 胰 蛋 白酶 、 一 1抗 2巨球蛋 白等 抑 制 活 化蛋 白 C, 在 体 内活 化 蛋 白 c 的半 衰 期 相 对 较 但
辅 因子 增强 , 分别 是维 生 素 K依 赖 的蛋 白 S以及 未 活

血栓调节蛋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血栓调节蛋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China Biotechnology,2021,41 (4) :30-36DOI:10. 13523/j.cb.2101031血栓调节蛋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李帅鹏1任和1安展飞2杨艳坤1白仲虎W(1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无锡214122 2江苏拜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盐城224〇05)摘要目的:建立并评价基于板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平台的血栓调节蛋白(TM)定量检测 方法。

方法:以链霉亲和素包被微孔板,加入待检血浆,偶联生物素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配对抗体组成分析体系,采用双抗体夹心模式,建立T M抗原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条件优化和性能评价。

结果:生物素化抗体和酶标抗体的工作浓度分别为0.5 |xg/m L和0.75 ixg/mL,加样后的脖育时间选为15 min,最低检测限为0.2 TU/mL,该检测方法的检测范围为1 ~200TU/mL,批间和批内精密度(C V)均小于8%,37 t10天稳定性良好,207份临床血浆测值与希森美康测值相关性较高(R2 >0.96)。

结论:建立了 TM板式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且各项性能指标良好,可满 足临床检测的需要。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性能评估中图分类号Q819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广泛 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糖蛋白,由557个氨基酸 组成,同时N端有一段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1~。

完整的T M有五个结构域,分别为凝集素样(lectin-like)结构域(TM-D1),六个表皮生长因子样(EGF-like)重复序列(TM-D2),丝氨酸/苏氨酸富集区域(TM-D3),跨膜结构域(TM-D4)和胞质尾(TM-D5 )[4~。

在 凝血酶介导的酶原蛋白C转换为活化蛋白C的过程中 首次发现TM,当T M存在时,该转换速度会提高1 000 倍以上[7\T M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蛋白C,水解凝血因子V illa和V a同时下调凝血酶的生成 发挥抗凝作用[8],活化蛋白C还会激活羧肽酶原,抑制 纤维蛋白溶解[6],通过抑制体内白细胞的滚动粘附等机制发挥抗炎作用[9]。

蛋白C、蛋白S的研究与应用

蛋白C、蛋白S的研究与应用

蛋白C、蛋白S的研究与应用王宗奎李长清林方昭肖小璞4(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1)【摘要】蛋白C抗凝系统主要由蛋白C、蛋白S、蛋白C抑制物和血栓调节蛋白组成.蛋白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血浆丝氨酸蛋白酶酶原,可以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活化的蛋白C;蛋白S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非酶性的血浆蛋白,它可以作为活化蛋白C的辅因子,使活化的蛋白C 发挥抗凝活性;蛋白c和蛋白S的缺陷或缺乏,会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蛋白c和蛋白S的临床检测对血栓、肝病、紫癜、肿瘤等疾病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当前的PC产品主要用来治疗脓毒症、先天性蛋白c缺乏症等.【关键词】蛋白C蛋白S 抗凝系统活化的蛋白C蛋白C(P r ot e in C,Pc)抗凝系统是机体内除肝素—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一Ⅲ,AT-Ⅲ)外的另一重要抗凝系统,主要由Pc、蛋白S(Protein S,Ps)、蛋白C抑制物(Protein CInhibitor,PCI) 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组成n’,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Pc是 Pc系统的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体内重要的抗凝因子,其抗凝活性占全血的20%"-30%,体外只要达到0.2 lI g/m L即可引起明显的抗凝效应,直接影响凝血与抗凝血机制的平衡¨¨铂,而P c发挥生理作用又与PS密切相关,故本文综合有关资料对PC抗凝系统中的PC、Ps 做一介绍。

1.Pc、P s的生化性质及结构P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血浆丝氨酸蛋白酶酶原,主要在肝脏中合成,肾脏、睾丸中也可以合成一部分(分别为肝脏的35%和22%),在血浆中的含量为2一--6m g/L,含糖量25%,等电点4.4"-'4.8,半寿期为10小时。

临床多以占正常血浆PC浓度的百分数来衡量PC的水平,健康成人的下限为65%~ 75%,上限为124%--一165%,成人Pc的浓度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在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凝血与抗凝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血栓调节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

一、血栓调节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血栓调节蛋白由 557 个氨基酸组成,包括一个细胞外结构域、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短的细胞质尾。

其细胞外结构域包含六个表皮生长因子样重复序列和一个富含丝氨酸/苏氨酸的区域,是与凝血酶结合的部位。

血栓调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激活蛋白 C 系统,发挥抗凝作用。

此外,血栓调节蛋白还具有抗炎、抗细胞增殖和保护内皮细胞等功能。

二、血栓调节蛋白与疾病的关系1、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栓调节蛋白表达减少,抗凝功能减弱,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升高,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并且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2、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升高,可能反映了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的活跃程度。

此外,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也可能与脑血管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3、肾脏疾病在肾脏疾病中,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会导致血栓调节蛋白表达异常。

慢性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升高,且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的指标。

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存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和活性也会发生改变。

研究发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三、血栓调节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早期诊断检测血浆或血清中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功能异常,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血栓调节蛋白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血栓调节蛋白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关注 , 是 目前 国 内治 疗 急 性 早 幼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 骨髓 异 常 增 生( 自血 病 前期 ) 的临床首选药物 。 全 反 式 维 甲酸 可 以诱 导 肿 瘤细胞分 化 和凋亡 , 增加癌 细胞对 化疗药物 的敏感性 , 促 进
2 4 个孔 的 平底 试验 盘 中 , 每 个孔 加 入4 0 0 y L溶 液 , 5 0 0 个 细 胞 。我 们 用 在 4 2 ℃平 衡 好 的 琼 脂 作 为 培 养 层 。在 这 步 之 前 。 化 合物 通过 移液管 放入每 个孔 中。 1 0 d之 后 开 始 计 数 集 落 。
( 佳 木 斯 大学 附 属 第 一 医院检 验 科 , 黑龙 江 佳木斯 1 5 4 0 0 3 )
关键词 : 血 栓 调 节蛋 白 ; 全 反 式 维 甲酸 ; 急性 早 幼粒 细胞 白 血病
中图分类号 : R 7 3 3 . 7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0 1 0 4 ( 2 0 1 4 ) 0 1 —0 O 9 5 一o 3
HEI LONGJ I ANG M EDI C I NE AND P HARM ACY F e b . 2 0 1 4 . Vo 1 . 3 7 No . 1
・95 ・
血栓 调节 蛋 白在 全 反 式维 甲酸
诱 导 的急 性早 幼 粒 细胞 白血病 中的作 用
刘 丽秋 , 辛 华, 周奎臣, 崔 国利 , 王 莉
急 性 早 幼 粒 细 胞 性 白血 病 ( a c u t e p r o my e l o c y t i c l e u k e mi 一 a ; AP L) 是急 性髓细 胞性 白血病 中一种不 常见 的亚型 , 它 有 着 高死亡 率 , 绝 大 多 数 死 亡 是 由 于颅 内 出血 所 致 。 全 反 式 维 甲酸 介 入 的 诱 导 性 化 疗 革命 性 地 改 变 了 AP L患 者 的 治 疗 方 法, 接近9 O %新 诊 断 的 AP L患者得到了完全缓解 , 7 O 的 患 者生存期 超过 了5 年。 然 而 ,诱 导 治 疗 过 程 中 出 血 导 致 的 早

2022血栓新四项在心脏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血栓新四项在心脏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血栓新四项在心脏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4J I ⅛ I 刖百临床上将血液中异常物质在血管壁沉积,造成血管闭塞或发生狭窄而导致的一类疾病称为血栓性疾病心脏血栓性疾病是动脉或静脉管壁炎症和增生性反应导致的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和再栓塞。

随着血栓与凝血纤溶标志物研究不断深入,其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 TAT )、纤溶酶-α2 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 , PIC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mplex , t-PAIC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 TM )等,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⑵。

本文主要对血栓新四项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简单介绍。

TM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可结合凝血酶并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同时促进蛋白C活化,抑制凝血因子V、Vln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 PAI-I) o 血浆TM正常值范围为3.8 ~ 13.3TU∕ml o血管内皮损伤时,TM释放入血导致血浆TM水平明显升高,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敏感指标。

凝血酶活化后可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TAT o TAT的血浆正常值<4ng∕ml , TAT升高表明凝血酶生成增多,灵敏度较高。

PIC是纤溶酶活化后与α2-抗纤溶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是直接反映纤溶系统激活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其升高理论上早于D-二聚体及FDP ,是目前监测纤溶酶活性最敏感的指标。

PIC血浆正常值<0.8μg∕ml°血浆PIC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纤溶亢进。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c e c s r k ,a d p o i e t e t e r t a a i f r e ry i t r e t n p e e t n a d c n r lo s h mi to e o y e - h mi to e n r v d h h o e i lb s s o a l n e v n i r v n i n o to fi c e c sr k f h p r c o o tn in e so .M e h d r s e t t d t o s u e , 9 c s s o y e e so a in s wi s h mi to e we e s lc e t o s P o p c i su y me h d wa s d 6 a e fh p r n i n p t t t ic e c s r k r ee t d e t e h a h x e i n a r u , 9 c s so e l e p e a h o to r u , a t g c b t e o s b o d o e we e c l c — s t e e p rme t l o p 6 a e fh a t p o l st e c n r lg o p f si u i v n u lo ft m r o l t g h n s h e
e , LS to E IA w sfrslbetrmb mo ui f M) ee. sl eoet am n,h x ei e tl ru d E IA me d( LS ) a o ou l ho o d l s h n T lv1 Reut B fr et e t teep r na go p s r m a dc nrl ru ntepam vl o M c m ae (02 _ .6 gm s(3 6 29 ) gmL,h iee c a n o t o pi ls al es fs o p rd[ .1 1 5 )n ] L og h e T 5 +1 1 . _ .8 n/ ]tedf rn ew s 2+ f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阶段血清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阶段血清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分 离 出 的 革 兰 阴 性 杆 菌 主 要 是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和 大 肠 埃 希 菌 , 次是 产气 肠 杆 菌 、 绿 假 单 胞 菌 , 外 还 分 离 到不 动杆 菌 其 铜 此
道 感 染 人 院 者 9 以 上 均 已 使 用 过 抗 菌 药 _ ] 导致 采 集 标 本 O 5 , 中 的肺 炎链 球 菌 很 可 能 已 灭 活 , 替 的 就 是 上 述 的 革 兰 阴性 代 菌 , 些细菌多是抗菌药使用后“ 择” 来的_。 这 选 出 4 ]
糖 尿 病 肾病 ( N) 糖 尿 病 一 主 要 的 微 血 管 并 发 症 , 基 D 为 其 本 的 病 理 改 变 为 肾小 球 毛 细 血 管 基 膜 ( B 增 厚 和 系 膜 区 扩 G A) 张 。关 于 D 的 发 病 机 制 十 分 繁 杂 , 今 见 于 各 文 献 的包 括 有 N 迄 血 液 动 力 学 的变 化 、 液 流 变 学 的 改 变 、 化 代 谢 的 紊 乱 以 及 血 生
据药敏提示 作为首选药物 。
赵 晓东 , 仲毅 , 锡强 , . 庆 医科 大 学 儿 童 医 院 19 ~ 卢 杨 等 重 96
20 0 1年抗 生 素 使 用 情 况 分析 [] 中华 儿 科 杂 志 ,0 2 4 J. 20 ,0
( ): 链 球 菌 7株 , 占呼 吸 道 检 出病 原 菌 的 仅 3 7 , 相 关 报 道 不 符 L 。其 原 因 可 能 是 肺 炎 链 球 菌 营 养 要 . 与 4 ] 求 高 、 易 存 活 以及 中 国儿 童 广 泛 过 多 使 用 抗 菌 药 所 致 。呼 吸 不
参 与 DN 发 病 的 可能 机 制 。方 法 选取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5 1例 , 据 尿 清 蛋 白排 泄 率 ( E 分 为 正 常 清蛋 白尿 根 UA R)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彭瑞清【摘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黏附、多聚糖蛋白,分布在血浆、血小板和内皮下,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作为载体蛋白,vWF 可稳定凝血因子Ⅷ,并支持凝血因子的活化.研究发现,vWF分泌障碍、vWF多聚体组装或者蛋白水解异常都会导致vWF浓度降低,这些都是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特征.相反,超大分子vWF导致的vWF降解破坏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vWF参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以及肝移植相关的肝病的发生与进展.除了这些疾病,vWF水平已经被证实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最新研究发现,vWF可以调节血管产生、肿瘤细胞转移以及免疫系统,但其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9)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者】彭瑞清【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多聚体,在静息状态下以二硫键相连的多聚体形式储存在Weibel-Palade小体内,当内皮细胞损伤、异常活化或受到凝血酶等物质刺激时,vWF可以在30 min内被释放入血液循环[1]。

vWF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还可与纤维连接蛋白共同与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黏附。

此外,作为载体蛋白,vWF可稳定凝血因子Ⅷ,并支持凝血因子的活化。

对vWF抗原水平和活性的测定长期以来被应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和分型,由于此类患者数量较少,vWF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vWF几乎仅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因此该指标水平的变化可敏感反映内皮细胞损伤、异常活化或功能障碍的存在。

在病理状态下,vWF不但参与高凝状态的形成,同时各类病理因素对于血管内皮的复杂影响也最终反映在血浆中vWF的水平变化上,所以vWF水平与病情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这一点对于临床检测和评估尤为重要。

血栓性疾病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血栓性疾病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PIC的临床应用
• PIC 升高,提示纤溶酶生成增多。 PIC 特异地反映评估纤溶激活状态 优于α 2PI • 1.DIC时,继发性纤溶亢进,PIC明显增高,TAT也必然增高;
• 2.原发性纤溶亢进,PIC增高,TAT不增高。
• 研究发现,DIC发作前7天,PAP与TAT、D-二聚体联合测定,可以确定前DIC(preDIC)的存在。
临床军医杂志,2015,43(6)
1. 2.
• 血栓调节蛋白(TM) •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3. 4.
•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 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 • 纤溶酶-α 2PI复合物(PIC)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t-PAI-C)
急性 白血病
实体瘤
败血症
n=30
n=23
n=40
J Intensive Care ,2014,2:20
PIC-预测心梗
前瞻性研究18个止血 和纤溶指标与急性心 梗后再次梗死风险的 关系。
(术后发生DVT)
200例心梗幸存者2 年随访,37例再发心 血管事件。 血浆PIC下降与心梗 后再发心血管事件明
fpBβ15-42
PIC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D-dimer
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剂-1(PAI-1)
t-PA・PAI-1 复合体(t-PAIC)
检测方法
TAT PIC TM tPAI-C
化学发光-HISCL
• • • • • • 高敏发光,可达到 10-21 mol/L 检测速度快,17min 结果可靠,误差小 自动化检测 性价比高
凝血系统
(内源性机制)接触反应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栓调节蛋白、11-脱氢血栓烷素B2的变化及相关研究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栓调节蛋白、11-脱氢血栓烷素B2的变化及相关研究
维普资讯

2 ・ 6
20 0 8年 5月第 3 5卷第 l 0期 C i eeJ u n o r ci l dc eMa . 0 8 V 13 N . 0 hn s o r  ̄ f a t a P c Me ii y 2 0 , o. 5, o 1 n
疏 血 通 注射 液 治 疗 非 S 抬 高 型 心 肌梗 者血 栓 调 节 T段 死患 蛋 白、1一脱 氢 血栓 烷 素 B 1 2的变化 及 相 关研 究
侯 拂 晓 王 庆 玲
( . 乡医学院 , 南新 乡 4 3 0 ; . 南省安 阳市人 民 医院 心血管 内科 ) 1新 河 500 2 河
N T MI a et,n esr tel e fho bmoui , hc re fnuyo sua n o e — S E t nsa dm aue h vl o rm o d l w i iamakr jr f aclr dt l pi e s t n hs oi v e hi
【 摘要】 目的
系。方法
观察非 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S E ) N T MI 患者血管 内皮 细胞损伤及血 小板 活化 状态的情况 , 定反 映 内 测
皮 细 胞损 伤情 况的 血 栓 收 缩 蛋 白 ( M) 量及 反 映 血 小板 活 化 状 态 尿 1 T 的 1一脱 氢 血 栓 烷 素 B 的 量 , 并观 察 两 者之 间 的 关
【 关键词 】 疏血通注射液 ; s 段抬 高型心肌梗死 ; 非 T 血栓收缩蛋 白;1 脱氢血栓烷 素 B 1一 2
St dy o hr u n t ombo o uln a d i r m d i n urna y 1 1一 d h dr t r mbo a n te swih n n — S — s g e y oh o x ne B2 i pa int t o T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070413123)作者简介:董 炤,男,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彭代银,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E 2mail:pengdy@ahtc .cn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董 炤,刘秀珍,刘从彬,彭代银(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8)摘要:血栓调节蛋白(thr ombomodulin,T M )是1981年首次由Es mon 等确认并提出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

近年研究表明,T M 普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和激活蛋白C 系统发挥抗凝作用。

正常生理状态下,T M 分布于细胞质膜表面。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后,常常引起T M 的分泌异常和释放入血。

目前在医学研究中已把T M 当成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用于临床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本文就近年来T M 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T M 作为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肿瘤;儿科疾病;心血管疾病T M 是1982年首次由Es mon 从兔肺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具有重要抗凝作用的细胞膜蛋白。

T M 含有575个氨基酸和5个主要基目的完整的膜糖蛋白,大多出现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和淋巴血管的内皮细胞表面,主要是作为凝血酶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1]。

其凝血功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①促进蛋白C 的活化,形成活化后的蛋白APC [2]。

②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促凝性质改变。

T M 也是细胞间黏附分子的一种,参与肿瘤细胞的产生,增殖和转移。

T M 在体内通在细胞膜表面和血浆中稳定表达,当人体内正常内皮细胞病变和损伤时,常发生T M 在膜表面和血浆中表达水平的变化[3]。

近些年的临床研究表明,许多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儿科疾病的发病与治疗前后常发生T M 表达水平的显著变化。

本文就近年来对临床上疾病患者细胞与血浆中T M 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阐明T M 作为疾病诊断,衡量治疗状况的重要指标的理论意义。

1 T M 与儿科疾病1.1 T M 与小儿过敏性紫癜 周欣[4]等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HSP )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其血浆中T M 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对照组。

其中急性发作期血浆中T M 含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经治疗后,血浆中T M 水平逐渐恢复正常。

结果表明T M 可能参与了血管炎症病理生理过程。

1.2 T M 与小儿急性白血病 王菊香[5]等对40例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T M 的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血浆中的T M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水平。

在经治疗病情缓解后,T M 在血浆中水平逐渐恢复正常。

复发时,血浆中T M 水平再次提高,表现与病情一致性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T M 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可作为患儿病情检测的重要指标。

1.3 T M 与川崎病 川崎病(K D )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常引起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

李爱国[6]等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将K D 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患儿静脉血液中T M 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血浆中T M 水平明显升高,其中K D 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

结果表明T M 可能在K D 血管炎性损伤特别是冠状动脉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凤鸣[7]等采用K D 患儿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PCR 技术和E L I S A 法分别检测细胞表面T M mRNA 的表达和细胞上清液中T M 的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用川崎病患儿血清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其表面T M 的mRNA 表达显著下降,细胞上清液中的T M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清培养组。

上述结果显示,细胞表达T M 减少而细胞上清液中T M 的含量显著提高,可能由血管受损病变后导致内皮细胞损伤,T M 释放入血引起。

K D 患儿的血浆中可溶性T M 的水平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2 T M 与肿瘤疾病2.1 T M 与子宫内膜癌 王月玲[8]等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T M 含量进行测定,经染色后观察发现。

子宫内膜癌组中T M 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和子宫内膜复杂型增长过长组,其可能机制是与凝血酶活性有关。

凝血酶通过影响纤溶蛋白系统,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促进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导致肿瘤细胞的转移。

T M 通过与凝血酶结合为1ζ1的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从而间接的阻止内皮细胞同肿瘤细胞间的黏附作用,起到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作用。

T M 的含量可能成为衡量子宫内膜癌治疗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2.2 T M 与肝癌 周俭[9]等对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的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均进行了测定,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明T M 主要在肝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以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而在癌细胞周围正常肝组合和肝良性病灶组织中表达不明显。

B iguzzi [10]等发现T M 在肝脏炎症状态下,表达没有明显的变化,在肝脏细胞癌变后,T M 表达显著增加。

以上实验说明T M 的表达与肝脏细胞癌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肝癌病变的一个标准。

周俭[11]等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肝癌患者血浆中T M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中水平,但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血浆中T M 的水平低于普通肝癌患者水平,T M 还可能成为判断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推测标准之一。

2.3 T M 与乳腺癌 Ki m [12]等对60例侵袭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按照T M 在癌症细胞膜表面和细胞胞浆中的表达水平不同进行分组,将其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

实验结果表明,乳癌细胞中T M 高表达组病人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低表达组病人,且病情复发率远远低于低表达组。

实验结果可能表明T M 在乳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中起抑制作用,可以作为侵袭性乳癌的一个判断预后指标。

2.4 T M 与结肠直肠癌 朱耀明[13]等对结肠直肠癌病人的血浆和癌组织中的T M 的含量分别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发现癌症病患手术前血浆中的T M 明显高于正常组,手术后T M・383・安徽医药 A nhuiM edical and Phar m aceutical Journal 2010Ap l;14(4)的表达比手术前明显降低,说明血浆中的T M水平表达可作为肿瘤进展的判断标准。

实验还通过对结肠直肠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血浆中T M含量进行测量,结果显示随着疾病的加重,血浆中的T M含量不断升高到疾病晚期,T M的含量达到峰值。

实验结果说明,在结肠直肠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T M可作为反映病情的一项指标。

2.5 T M与肺癌 黄伟英[14]等实验结果显示肺癌患者血浆中的T M含量明显增高,而癌组织浸液中T M的水平低于周围正常组织水平,经手术治疗后,血浆中T M含量降低,而癌组织中含量略有提高,表明癌变组织和其周围血浆中T M的水平与肺癌病情相关。

Ta mura[15]等对全肺切除的Ⅰ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标本研究表明,T M在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T M的水平表达高低直接影响到肺癌的治疗结果,可作为肺癌病患治疗状况的良性指标,但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3 T M与心脑血管疾病3.1 T M与原发性高血压 卢兴国[16]等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T M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T M水平与病情有关,Ⅰ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 M 表达无明显变化,Ⅱ期与Ⅲ期患者T M表达明显提高,Ⅲ期患者T M表达远远高于Ⅱ期患者。

可见原发性高血压血浆T M 对评估血管内皮损伤具有参考意义。

3.2 T M与冠心病 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常伴有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刘国良[17]等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对病人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合三支及以上病变组。

实验结果显示该三组血浆中T M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呈依次提高的趋势,其中第3组T M水平与第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T M可以作为冠心病病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的评价标准。

4 T M与血液系统疾病4.1 T M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T M与凝血酶结合,使凝血酶失活参与人体内抗凝生理活动。

当内皮细胞损伤后,T M 大量释放到周围血液中,抗凝作用减弱。

临床研究发现,T M 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密切相关。

邢迎红[18]等通过检测疑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浆内T M含量,结果发现最终确诊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血浆内T M水平在一周时间内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得血浆内T M 值下降趋势比较明显,说明T 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4.2 T M与出血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2种出血性疾病,临床均表现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

罗方[19]等实验发现,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内T M普遍升高,而血小板减少性患者血浆T M水平与健康者无差异。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过敏性紫癜是由毛细血管炎症引起,导致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使得T M大量进入血浆。

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由血小板数量减少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无明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可见,检测血浆中T M的水平,对过敏性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 T M与糖尿病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浆中T M水平与Ⅱ型糖尿病病程相关。

随着病程进展,血管病变加重,内皮细胞加重损伤,测定血浆内T M水平,能有效地帮助监测病情与指导治疗。

丁芳林[20]等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有血管病变者血浆内T M水平与无血管病变者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王涤飞[21]等还发现血溶性T M水平可用于评价Ⅱ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范围。

可见T M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作为监测糖尿病患者并发的血管疾病的一项标准,用于临床上糖尿病病情的诊断与观察。

6 展望T M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在伴有内皮细胞损伤的血管疾病中,其水平检测已广泛作为监测,诊断病情与衡量治疗标准的一项指标。

近年来研究更表明T M在许多肿瘤疾病治疗中发挥重大作用,肿瘤细胞表面T M的表达和血浆中可溶性T M水平检测为肿瘤疾病的鉴别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T M已经成为临床上用于监测疾病与观察病情的重要工具,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血栓调节蛋白在疾病防治中必将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更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 Califano F,Gi ovabbiell o T,Pant one P.Clinical i m portance of thr om2bomodulin serum levels[J].Eur Rev Med Phar macol Sci,2004,4:59-66.[2] Rosenberg RD,Rosenberg JS.Natural anticoagulant mechanis m[J]JCling I nvest,1984,74(1):1.[3] O rbe I,Para mo JA,Pinacho A,et al.Plas ma thr ombomodulin is in2creased in cord bl ood of healthy ne wborns[J].Thr omb Hae most,1995,7(2):326.[4] 周 欣,陈小风,黄自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1-2.[5] 王菊香,李 原,周海霞,等.小儿急性白血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和P-选择素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05,7(12):1315.[6] 李爱国,苏鸿春,杨世伟,等.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3-4. [7] 王凤鸣,王大伟,杨世伟,等.川崎病患儿血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530-1.[8] 王月玲,杨 娜,张峻霄,等.血栓调节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25(5):475-7.[9] 周 俭,吴志全,樊 嘉,等.肝癌病人血浆和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的检测[J].复旦学报,2003.30(1):9-12.[10]B iguzzi E,Franchi F,Bucciarelli P,et al.Endothelial p r otein C re2cep t or p las ma levels increase in chr onic liver disease,while thr ombo2modulin p las ma levels increase only in hepat ocellular carcinoma[J].Thr omb Res,2007,120(2):289-93.[11]周 俭,樊 嘉,李晓明,等.血栓调节蛋白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关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5(6):385-7.[12]Ki m SJ,Shiba E,Ishii,et al.Thr ombomodulin is a ne w bi ol ogicaland p r ognostic marker f or breast cancer:an i m munohist o-che m icalstudy[J].Anticancer Research,1997,17(3):2319-23.[13]朱耀明,胡汉卿,郑 军,等.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结肠直肠癌预后的关系[J].腹部外科,2006,19(5):307-9.[14]黄伟英,欧超伟,王小梅,等.肺癌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和血栓调节蛋白检测分析[J].2006,6(4):585-6.[15]Ta mura A,Hebisa wa A,Hayashi,et al.Pr ognostic significance ofthr o mbomodulin Ex pressi on and vascular invasi on in stage I squmouscell carcino ma of the lung[J].Lung Cancer,2001,34(3):375-82. [16]卢兴国,付国胜,黄连生,等.原发性高血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5):304-5.[17]刘国良,王涤非,曾定尹,等.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测定[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6):527.[18]邢迎红,曹书华,沈中华,等.血栓调节蛋白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33-4.[19]罗 方,黄连生,卢兴国,等.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检测[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4):242.[20]丁芳林,刘 从.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J].临床医学,2006,26(12):81-2.[21]王涤非,曾定尹,吴桂萍,等.糖尿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测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0,29(5):368-9.(收稿日期:2009-11-02)・483・安徽医药 A nhuiM edical and Phar m aceutical Journal 2010Ap l;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