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人格与网络使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社会支持、人格与网络使用的相关研究

1 社会支持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1社会支持的定义

学术界对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定义的角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从行为的性质定义,即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人际网络或社会支援中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1](colvin,cullen,Thomas,2002);二,从作用定义,即来自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2](Gottileb,1981);三,从社会关系定义,即社会支持是任何可能促进个人健康与幸福的社会关系[3](Cohen,Underwood,Gottlieb,2000),或者说客观存在或个体所感知到的、能使其与他人交流、被关心、有价值感,并在需要时给予的帮助的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4](sarason,1991,);

1.2社会支持的分类(内容)

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将社会支持作不同的分类,从内容上分,可以将社会支持分为以下五类:一,情感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包括个体从他人身上得到的关怀、了解、爱以及同情;二,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个体从他人处获得的金钱、物质等实质性帮助;三,信息性支持(information support):个体从他人处得到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引导、建议及意见等;四,尊重支持(esteem support),个体从他人处感到自己有能力及被尊重;五,社会陪伴(social companionship):个体获得他人的陪伴及共同参与社会活动。[4] [5] [7](cutrona,C;sarason;Cohen;wills;…)

从来源分,可以将社会支持分为主观支持及客观支持[6](tichon),这也是当下最为简便和常见的分类。主观支持即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情绪、情感及尊严上的支持,客观支持则是指具体的物质、信息、社会联系等客观存在的支持。

1.3社会支持的作用

各项研究普遍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尤其是对缓解各类压力

有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而关于其作用机制,最具代表性的是Cohen和wills在1985

年提出的直接效果假设(direct effects hypothesis)和缓冲假设(buffering hypothesis)[7]:

1直接效果假设(direct effects hypothesis)

社会支持的直接效果假设认为,社会支持的增加能够直接减少环境中的压力源对

于个体的冲击,通过提供接纳、引导、情绪情感支持,以及其他各种频繁的互动,满

足个体的各类需求(如安全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情感需要等),使个体感受到充分的支持和自我价值感,从而降低其精神上的压力(无论压力的数量和强度)及随

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改善个体的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即是说它的作用是直接

和泛化的。该假设特别强调,无论个体是否处于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都能对其起到

正面的影响,其来源通常是初级支持系统(the primary support system),即亲朋好友等紧密连结的社会网络。

2 缓冲假设(buffering hypothesis)

相对于直接效果假设指出无论个体是否处于压力之中,社会支持都具有有益的效果,缓冲假设则认为社会支持只在个体处于压力情境下时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起到

一个缓冲的作用,减缓压力对个体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产

生正面的影响,即是说该假设只有在个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时候才有意义,其作用表

现于两个方面:一,社会支持度高的个体趋向于低估压力情境的不良后果;二,社会

支持可能从生理水平方面影响身心健康。

该假设得到较多研究的支持,如 Cooper等就曾经在研究中指出[8],当个体面对压力源,如果缺少社会支持的中介,将产生各种浮想的反应,而相对的,若个人能获得

社会支持,将使压力产生的负向影响大大降低。缓冲假设中的社会支持来源通常是次

级支持系统(the secondary support system),如各类社会团体等连结较弱的社会网络,一般网络上的支持也被归为此类。

1.4总结

无论是直接效果还是缓冲效果,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都毋庸置疑,几

乎每个人都有在面对压力时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或精神支持的而令心情得到改善的经验,而即使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如国内曾

有关于社会支持和幸福感的研究指出,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子[9]。国

内有研究指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人格之间相关性显著,即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

生对支持的利用度不同。[23]

2 社会支持与人格、网络使用的关系研究

21世纪,网络在中国大部分城镇已经相当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聊天、论坛、blog等方式与人交流,提供及获得社会支持,因此,网络社会支持成为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很多学者都认为网络社会支持已经成为传统社会支持的重要补充,扩展了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且较线下生活更加有助于人们社会支持的获得和给予,而且,网络社会支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支持行为中的两个结构性方面:一,沟通渠道;二,支持寻求者与提供者间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关系。因此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寻求和提供支持行为不再受性别,年龄等外在特征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交往对象上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个体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情感和隐私上会更为直接和无所顾忌,而此种高程度的坦诚和自我暴露能够使双方更容易提供和获得社会支持。当然,也由于网络社会支持渠道的特殊性,限制了物质方面的支持,而以信息性和情感性支持为多。而研究也表明,网上的社会支持同样能够减少压力和寂寞感,提升幸福感[10] [11] [12]。(morahan-martin,Schumacher,2000;黄政昌(,ll9);梁艳(,ll9))

与此同时,网络社会支持的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提到最多的是网络成瘾,如吴佳辉[13]对193名台湾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发现,现实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负向预测效果,而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正向预测效果;此研究还指出,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现实社会支持对于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另外有研究(Young,1998)[14]指出网络依赖者主要是依赖Email聊天室等高社会互动的媒介来获得社会支持感。同时有不同的研究都证实生活中缺乏较强的社会连结的个体更容易利用网络寻求即时的社会支持(Cummings,sproull,&kiesler,2002;gross,juvonen&gable,2002)[15] [16]。

除了网络成瘾,网络社会支持的过度使用会增加个体在现实社会的孤立感。国外有很多研究指出,单独与网络上的陌生人沟通的时间越长,个体的社会疏离越强

(nie&erbring2000;nie,2001;turkle,1995)[17] [18] [19],同时与家人、朋友的关系质量也会下降[20] [21](Sanders,field,Diego&kaplan,2000;kraut et al,1998);而国内也有研究者指出(郭欣怡,1998)[22]每周使用网络超过20小时以上的个体的感到非常显著的寂寞。同时研究表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人格之间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