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 1耐药检测技术规范
HIV-1抗原检测技术规范
HIV-1抗原检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章规定了HIV-1P24抗原检测的方法和用途。
适用于对人血液标本和病毒培养上清液中HIV-1P24抗原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NIAID,Virology Manual for HIV Laboratory, NIH Publication,No.97-3828, Jan 19973 HIV-1P24抗原检测的意义3.1 HIV-1感染窗口期、HIV抗体不确定或HIV-1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鉴别诊断。
3.2 第四代HIV检测试剂的阳性结果的辅助诊断。
3.3 监测病程进展或抗病毒治疗效果。
3.4 HIV分离培养,病毒复制状况的监测。
4 实验室要求同HIV抗体检测。
5 检测方法及程序5.1 试剂:抗体夹心ELISA方法,应使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试剂。
5.2 样品:血清、血浆或病毒培养上清液。
5.3 定性检测5.3.1 筛选试验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标准判断有反应或无反应。
5.3.2 确证试验是P24抗原的中和试验,用于排除筛选试验的假阳性。
待检样品先与中和剂(P24 抗原的抗体)共同孵育,如果样品中存在P24抗原,中和抗体将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不能与固相载体上的捕获抗体结合。
然后,用这样处理过的样品重复筛选实验的步骤,同时做一孔未中和的原始样品对照,将中和与未中和孔的OD值进行比较,如果中和孔的OD 值下降50 % 以上,认为样品中的P24 抗原是真正的阳性;如果中和孔没有出现OD值的下降,认为P24抗原的反应性可能是假阳性,需要做RNA检测或随访做进一步确证。
5.4 定量检测将 P24抗原的标准物质稀释成包含0.0和125pg/ml 二个浓度在内的六个不同浓度的系列标准,进行检测。
以横坐标为P24抗原的浓度(pg/ml ),纵坐标为OD值,绘制出标准曲线。
测出未知标本的OD值以后,在标准曲线上查出抗原的浓度。
如果未知标本的OD值超出标准曲线上最高抗原浓度的OD值,则需用正常人血清将标本稀释以后再行检测。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肖瑶
性艾中心参比实验室 xiaoyao@
章节
1. 样品采集和处理 2. HIV抗体检测 3. HIV-1新发感染检测 4. HIV-1抗原检测 5. HIV 核酸检测 6. 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策略 7.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 8. CD4+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 9. HIV-1的分离培养 10. 附表1-7
不区分抗原抗体的检测试剂
有反应 抗体检测*
无反应
均有反应 一有反应,一无反应
均无反应
补充试验
HIV-1核酸试验 或P24抗原试验 或2-4周后随访
报告HIV抗体阴性 P24抗原阴性
图3 使用不区分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的筛查检测流程
*抗体检测:双份或双孔检测
区分抗原抗体检测试剂
抗体有反应 抗原有反应
HIV核酸定性与定量、基因型检测和HIV-1分离培养。
尿液和口腔黏膜渗出液
尿液:推荐使用专用采尿管,保持尿液稳定。尿液样品可采集随机 尿,女性经期应取中段尿。 口腔黏膜渗出液:使用试剂盒提供的容器收集样品。存放时间和是 否冻存以试剂盒说明书为准。口腔黏膜渗出液应采集口腔渗出液,不 是唾液。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7)取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质量管 理两个章节。 附表的检测报告仅供使用实验室参考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样品种类及相应的用途 全血、血清、血浆、唾液、尿液以及干血斑样品可用于HIV抗体
检测。 血、血清、血浆可用于HIV抗原检测。 抗凝全血可用于CD4+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 血浆、DBS 可用于HIV-1病毒载量、基因型、耐药检测 淋巴细胞富集液、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及全血可用于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提高艾滋病检测技术水平,本文档旨在提供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以便各地开展规范的艾滋病检测工作。
本规范旨在明确艾滋病检测技术的要求、方法和结果判断原则,提高检测质量,为防治艾滋病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中心等开展艾滋病检测的相关单位。
检测前要求:开展艾滋病检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包括合格的人员、设备、实验室设施等。
检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艾滋病检测技术和相关政策法规。
检测中要求:艾滋病检测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使用经国家认证的试剂和仪器。
检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质控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保护受检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检测后要求:检测结束后,应将检测结果及时告知受检者,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转介服务。
同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艾滋病疫情信息。
血清学检测:常用方法包括HIV抗体筛查试验和确认试验。
抗体筛查试验包括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等方法;确认试验常用免疫印迹法。
病毒载量检测:用于监测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常用方法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等。
细胞学检测:通过观察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常用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
病理学检测:通过活检或尸检观察艾滋病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对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学检测: 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需进行确认试验。
确认试验阳性者即可判定为HIV感染。
病毒载量检测:病毒载量高于正常范围即可判定为HIV感染。
细胞学检测:根据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治疗不理想。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修订版).docx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1
3
HIV-1
耐药检测的意义,,,,,,,,,,,,,,,,,,,,,,,,,,,
31
3.1
耐药监测,,,,,,,,,,,,,,,,,,,,,,,,,,,,,
31
3.2
耐药检测,,,,,,,,,,,,,,,,,,,,,,,,,,,,,
19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9
3
HIV-
1P24抗原检测的意义,,,,,,,,,,,,,,,,,,,,,,,,,
19
4
实验室要求,,,,,,,,,,,,,,,,,,,,,,,,,,,,,,,
19
5
检测方法及程序,,,,,,,,,,,,,,,,,,,,,,,,,,,,,
9.1
9.2
抗体检测的统计学室内质量控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快速检测质控,,,,,,,,,,,,,,,,,,,,,,,,,,,
15
18
第三章
HIV-1
抗原检测
19
1
范围,,
1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19
5.4
定量检测,,,,,,,,,,,,,,,,,,,,,,,,,,,,,
19
5.5
结果报告和解释,,,,,,,,,,,,,,,,,,,,,,,,,,,
20
6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及质量保证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2013年版)Guideline for HIV-1genotyping drug resistance testing and qualityassurance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3月20日前言随着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日益深化,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耐药检测的实验室也日益增多。
截至2012年底,共有30余家实验室从事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实验室参与其中。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是对操作人员、实验室环境和设备有很高要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了对开展该项检测工作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的技术和质量控制指导,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制定《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自2011年12月开始编写,参与编写的人员为我国实验室检测、抗病毒治疗领域的专家和有富有实践经验的检测人员,同时聘请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及技术指导手册。
经过编写组多次修订、补充和审定,于2013年3月完成《指南》终稿。
《指南》分为八章,包括: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的人员要求、实验室环境与设置、样品管理、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指南》参加编写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中心,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艾滋病关爱中心,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指南》编写主持人:蒋岩本《指南》编写组人员:姚均、邢辉、尚红、李敬云、钟平、徐建青、马艳玲、杨绍敏、韩晓旭、张旻、潘品良、蒋岩、汪宁、康来仪、朱红、邢文革、肖瑶、邱茂锋、吴亚松。
本《指南》技术顾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春富、GAP北京办公室Chin-Yih Ou,齐明山。
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采用HIV耐药检测了解患者的HIV耐药性,对治疗艾滋病患者和控制疫情十分重要。
常用检测方法有基因型和表型耐药检测,基因型耐药检测是间接法,针对已被证实的突变位点,不能发现潜在的耐药突变点,不能解释多种耐药突变位点的协同吉抗效应。
表型耐药检测可克服其不足,准确检测HIV病毒的耐药性。
本文对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学进展作一综述。
1.HIV-1表型耐药检测原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HIV抗病毒治疗药物分三类: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融合抑制剂。
HIV表型耐药检测就是针对这些药物而进行。
表型耐药检测是病毒耐药性分析的标准方法,运用体外药敏分析法,在逐渐增加药物浓度下对HIV复制能力直接评价。
结果以50%抑制浓度(IC50)来表达,并与同类野生株的IC50或临界值(CUT-OFF值)相比,通过其倍数改变评价耐药程度[1]。
2.常用的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2.1 传统表型耐药检测方法(即标准表型检测)其实质是体外药敏试验,从病人体内分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与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正常人的PBMC共培养,分离出病毒株并计算其50%组织培养感染计量(TCID50),用一定的病毒量(1000 TCID50)体外感染PHA活化的正常人PBMC,在梯度稀释的药物浓度下孵育病毒,7天后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P24抗原量,以此计算IC50,与野生株IC50或cut-off值进行比较得出病毒株的耐药程度[2]。
该法检测的病毒是通过分离培养患者PBMC获得,不是直接来自患者血浆的病毒。
但前者中的HIV-1耐药突变迟于后者。
2.2 C8166-R5细胞替代PHA活化PBMC的表型耐药检测 Krowick H等人通过对10种细胞系表达CD4受体、CCR5、CXCR4辅助受体的能力、HIV感染力及耐药检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认为C8166-R5细胞具备替代PHA活化PBMC用于表型耐药检测的效果,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预此种培养增殖周期短(倍增时间<16h),易于长时间稳定培养[3]。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修订版)及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修订版)及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修订说明
2020年4月27日,《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规范》)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批准发布实施,《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同时废止。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93-2019)和《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版)明确规定:除了传统常用的艾滋病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后经艾滋病抗体确证试验阳性的检测策略外,增加了三个核酸检测相关标准:
1、艾滋病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和核酸定性试验阳性;
2、艾滋病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和核酸定量试验>5000CPs/ml;
3、有流行病学史或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及质量保证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2013年版)Guideline for HIV-1genotyping drug resistance testing and qualityassurance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3月20日前言随着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日益深化,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耐药检测的实验室也日益增多。
截至2012年底,共有30余家实验室从事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实验室参与其中。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是对操作人员、实验室环境和设备有很高要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了对开展该项检测工作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的技术和质量控制指导,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制定《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自2011年12月开始编写,参与编写的人员为我国实验室检测、抗病毒治疗领域的专家和有富有实践经验的检测人员,同时聘请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及技术指导手册。
经过编写组多次修订、补充和审定,于2013年3月完成《指南》终稿。
《指南》分为八章,包括: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的人员要求、实验室环境与设置、样品管理、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指南》参加编写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中心,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艾滋病关爱中心,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指南》编写主持人:蒋岩本《指南》编写组人员:姚均、邢辉、尚红、李敬云、钟平、徐建青、马艳玲、杨绍敏、韩晓旭、张旻、潘品良、蒋岩、汪宁、康来仪、朱红、邢文革、肖瑶、邱茂锋、吴亚松。
本《指南》技术顾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春富、GAP北京办公室Chin-Yih Ou,齐明山。
医院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医院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范围本章规定了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的血清、血浆。
2.样品种类及相应的用途血清、血浆可用于HV抗体检操作步骤一、采样前准备根据检测项目的具体要求,确定采集样品的种类、处理、保存及运输的时限和方法,按照临床采血技术要求操作,遵守生物安全相关要求。
检査所需物品是否已备齐,是否在有效期内,有无破损,是否足量,特别应检查受检者信息与样品容器表面的标记是否一致,并注明样品采集时间及唯一编码。
采集血液样本宜诜择合适的室内(外)采血空间,受检者坐(卧)于合适的位置,准备采血用具、皮肤消毒用品、采血管及试管架、硬质废弃物容器等。
二、样品的编码和记录1应制定规定样品编码的原则和方法,为样品制定唯一性编码(编号),保证其唯一性。
2.应使用专门的样品记录本或登记表记录样品,同时录入电脑保存。
三、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血浆:将采集的抗凝全血1500~3000r/min离心15分钟,上层即为血浆吸出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2.血清:根据需要,用不含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抽取5~10ml静脉血,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无抗凝剂的试管中,室温下自然放置1~2小时,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1500-3000rmin离心15分钟,吸出血清,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3.样品采集后处理、保存、运输的时限和条件,因不同的检测測项目而异,应参见不同检測项目要求。
4.采血完成后的穿刺针头必须丢弄于放置尖锐危险品容器自,妥善处理,防止发生职业暴露。
四、样品的保存1.用于抗体和抗原检的血清或血浆样品,短期(1周)内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2-8℃,一周以上应存放于-20℃以下。
2.筛查阳性样品应及时进行补充试验,筛查阴性样品,可根据具体需要决定保存时间,建议至少保存3个月。
五、样品的运送1.全血、血浆的运送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2.随样品应附有与样品唯性编码相对应的送检单。
送检单应标明受检者姓名、样品种类等信息。
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质量控制
样品的接收
打开包装,注意生物安全,个人防护
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
记录 一般记录,另外记录有无严重溶血,微生物污
染、血脂过多及黄疸等情况
开盖 生物安全柜中,个人防护
主要内容
艾滋病诊断标准
样品的采集、处理、保存、运送及接收
HIV抗体检测
ELISA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
各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
Ⅰ期 (急性感染期) 分两个阶段
由高病毒血症引起的急性HIV 感染综合征,持续1-3周后
自愈,部分感染者可以无临床症状,HIV抗体-或±,核 酸检测+,病毒载量很高, CD4+ T淋巴细胞计数> 500/mm3或一过性降低。
由急性期转入慢性期的演变过程,持续6-12个月,临床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影响因素
洗板机的检定、使用及维护
检定:注液量和残留量
使用:设臵程序(注液量、洗板次数、浸泡时间、洗
板位臵)
维护:蒸馏水冲洗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影响因素
显色
加底物时,应悬空加液,避免触及板孔内壁造成交叉污
染。
应先加底物缓冲液再加TMB底物,加入顺序不能颠倒。 已显浅蓝色的TMB底物坚决不能用。
个别试剂要求A、B液先混合后再加。 温度与时间的控制。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影响因素
终止及读板
读板前应保证板孔底部干净,无异物,无水气,无气泡,
HIV耐药性毒株检测方法和应用 共86页文档
反应体系: 10XBuffer dNTP 外侧反向引物 RNase inhibitor M-MuLV RT DEPC水 RNA模板
1l 0.5l 1l 0.25l 0.25l 2l 5l
42℃水浴1小时,95℃ 5分钟灭活RT
逆转录 RNA cDNA
反应体系: 10XBuffer dNTP 外侧反向引物 RNase inhibitor M-MuLV RT DEPC水 RNA模板
• 病毒的复制适应性、病毒抑制的程度以及接受治疗 病人危险行为的类型是影响耐药毒株传播的重要因 素。
复制适应性影响耐药毒株的传播
• 在博茨瓦纳,数学模型研究的结果 • 即使获得耐药毒株的概率很高,但如果耐药毒株
的复制适应性是野生毒株的一半,到2009年,耐 药HIV毒株的流行率也达不到WHO提出的15%的警戒 线水平 • 如果耐药毒株的复制适应性与野生毒株相同,到 2009年,耐药HIV毒株的传播率将超过警戒限水平
NNRTIs 导致的逆转录酶基因突变
NVP
1
DLV
EFV
L KV V
100103
106 108
I NAI
103
100 103
108
Y YG
181
188 190
CI C LH A
181 C
188
190
L SA
Mutation
560
P 236
L
P 225 H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 NVP、DLV和EFV • 最常见的突变是Y191C、K103N和G190A等 • 特点:
HIV RT和PR基因片段 序列测定 结果解释
RNA提取 逆转录 PCR扩增
HIV-1耐药检测技术规范
HIV-1耐药检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章规定了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的实验室条件、方法、结果判定及质量控制,适用于血浆、血清和滤纸干血斑样品的HIV-1耐药基因型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Antiretroviral drug resistance testing in adult HIV-1 infection: 2008 recommendat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USA panel. Clin Infect Dis 47(2): 266-85.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HIV-1-Infected Adults and Adolescents. DHHS 2008; Available at: /guidelines.Update of the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s in HIV-1: Spring 2008, Top HIV Med. 2008;16(1): 62-68.3 HIV-1耐药检测的意义3.1 耐药监测用于HIV-1感染人群和抗病毒治疗人群的耐药性监测和检测。
用于新近感染人群的耐药性监测,了解耐药毒株流行的情况,并采取防控措施,用于治疗前人群的监测,指导制定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用于抗病毒治疗人群的耐药性监测,进行HIV-1耐药发生、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导和完善大规模公共卫生模式抗病毒治疗的程序,以及制定二线治疗方案。
3.2 耐药检测用于个体患者的耐药检测。
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耐药检测,可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进行耐药检测,可指导临床医生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制定补救治疗方案。
4 HIV-1耐药检测实验室要求4.1 实验室功能分区实验室原则上应分为4个独立工作区:试剂准备区、样品处理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并设在不同房间。
艾滋病检测技术HIV-1核酸检测规范
艾滋病检测技术HIV-1核酸检测规范1 范围本章规定了HIV-1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病毒载量)的意义、实验室要求、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及结果判定标准,适用于HIV-1核酸的定性检测和定量的测定。
2 核酸检测的意义核酸检测可用于HIV感染诊断、血液筛查、病程评估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
2.1 感染诊断2.1.1 作为补充试验:用于筛查试验有反应但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或阴性样本的判定;对筛查试验有反应但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或阴性的疑似艾滋病晚期患者需将核酸检测、临床病史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对于抗体筛查试验阴性但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可进行核酸检测,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1.2 急性期诊断:对近期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个体,包括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有同性和异性性接触不安全性行为,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有医源性暴露史,有职业暴露史,HIV/AIDS 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HIV/AIDS 母亲所生子女等,如抗体筛查试验无反应,可通过核酸检测判定是否为急性期感染。
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或低于最低检测限不能排除HIV-1感染。
2.1.3 HIV-1暴露婴儿感染早期诊断HIV-1感染母亲所生小于18个月龄的婴儿,不同时间的两次HIV-1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即可作出诊断。
18个月龄以上儿童诊断与成人相同。
2.2 血液筛查:对献血者及采供血机构的原料血浆进行核酸检测,可及时发现窗口期感染,降低输血的“残余危险度”,减少二代传播。
2.3 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定期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可判断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
病毒载量结果动态分析,对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原定的治疗方案以及是否需要更改治疗方案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启动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应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以监测治疗效果,每年应检测一次。
治疗前进行检测可了解病人的病毒载量基线,有助于评价治疗后效果。
如适时重复检测病毒载量,没有低于检测限,需要考虑治疗是否失败。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
变异系数(cv)
• 是反映各次S/CO值相对于均值离散程度的 一个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检测的重复性或 精密度。
控制限
• 由实验室根据对外部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均 值和标准差来确定。例如2S质控规则的控 制限为外部质控品S/CO均值加减2个标准 差;3S质控规则的控制限为外部质控品 S/CO均值加减3个标准差。
• HIV-1抗体阳性 • HIV-2抗体阳性 • HIV抗体不确定 • HIV抗体阴性
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报告(一)
注意:
• 符合HIV抗体阴性判断标准,报告“HIV抗体阴性 (-)”。如疑似“窗口期”感染,建议进一步 做HIV核酸检测,尽早明确诊断。
• 符合HIV抗体不确定判断标准,报告“HIV抗体不 确定(±)”,在备注中应注明“4周后复检”。
② 在HIV抗体检测中,增加了免疫荧光法和 化学发光法,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情况下的 检测策略;
修订版(二)
③ 在HIV核酸检测中,增加了HIV感染产妇 所生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流程和适 用于窗口期的集合核酸检测方法;
④ 根据临床治疗需求,增加了HIV-1的耐药 检测;
修订版(三)
⑤ 进一步完善了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安全防护 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使其更 加符合目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求,更加 具有可操作性;
报告阴性 报告 HIV-1 阳性
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检测 HIV-2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在 4 周后随访检测,如带型没有进展或呈阴性 反应,则报告阴性;如随访期间出现阳性反应,则报告阳性;如随访期 间带型有进展,但不满足阳性标准,应继续随访到 8 周。如带型没有进 展或呈阴性反应则报告阴性;满足 HIV 抗体阳性诊断标准则报告阳性, 不满足阳性判断标准可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随访。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检测方法课件
25
那些因素促使耐药性病毒株出现?
最后一次用药
3. 药物配伍不当— 药代显著不同药物配伍
第一天
第二天
药物浓度
潜在病毒复制区
0
12
24
时间 (小时)
单药治疗
IC90 IC50
36
48
S. Taylor et al. 11th CROI Abs 131
艾性病毒株出现?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检测方法
4
HIV基因组模式图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检测方法
5
我国及国际两种不同抗HIV治疗方案 效果比较
治疗方案
国内治疗病毒抑制效果
平均治疗 时间(月)
载量<LDL 例数
总例数
病毒抑制率 (%)
AZT+ddI+NVP
7.5
19
70
27.1%a
697,445
3,062,636
湖南
2,487,791
724,450
3,212,241
江西
1,735,176
506,211
2,241,387
四川
2,623,645
771,136
3,394,781
新疆
3,137,663
922,739
4,060,402
云南
4,470,664
1,310,954
5,781,618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检测方法
35
突变点的表示方法:
基因的突变通常以字母-数字-字母的书写方式 来表示,第一个字母代表野生型病毒株特定密码子处 的氨基酸,第二个字母代表在特定密码子处替换了的 氨基酸,中间数字表示突变点的位置。例如:逆转录 酶(RT)K103N的突变表示逆转录酶第103位密码子 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K)变成为赖氨酸(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IV-1耐药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章规定了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的实验室条件、方法、结果判定及质量控制,适用于血浆、血清和滤纸干血斑样品的HIV-1耐药基因型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Antiretroviral drug resistance testing in adult
HIV-1 infection: 2008 recommendat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USA panel. Clin Infect Dis 47(2): 266-85.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HIV-1-Infected Adults and Adolescents. DHHS 2008; Available at: /guidelines. Update of the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s in HIV-1: Spring 2008, Top HIV Med. 2008;16(1): 62-68.
3 HIV-1耐药检测的意义
3.1 耐药监测
用于HIV-1感染人群和抗病毒治疗人群的耐药性监测和检测。
用于新近感染人群的耐药性监测,了解耐药毒株流行的情况,
并采取防控措施,用于治疗前人群的监测,指导制.
定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用于抗病毒治疗人群的耐药性监测,进行HIV-1耐药发生、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导和完善大规模公共卫生模式抗病毒治疗的程序,以及制定二线治疗方案。
3.2 耐药检测
用于个体患者的耐药检测。
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耐药检测,可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进行耐药检测,可指导临床医生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制定补救治疗方案。
4 HIV-1耐药检测实验室要求
4.1 实验室功能分区
实验室原则上应分为4个独立工作区:试剂准备区、样品处理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并设在不同房间。
前两区为扩增前区,后两区为扩增后区。
见第四章“HIV核酸检测”。
4.2 人员
进行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的人员须具有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上岗资格,接受过省级以上艾滋病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须具有国家级实验操作技术培训合格证。
4.3 设施和设备
HIV根据检测项目配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见第四章“
核酸检测”,其中扩增产物分析区增加测序仪等设备。
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各项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见第四章“HIV 核酸检测”。
5 HIV-1耐药检测方法及程序
5.1方法
5.1.1 HIV-1耐药检测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因型检测法,另一类是表型检测法。
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法基于对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利用耐药基因型解释系统判断是否耐药以及耐药的程度;HIV-1耐药表型检测法基于体外培养技术,通过检测抑制病毒生长所需的药物浓度(IC50或IC),并与参考株进行比较,判断病毒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90常用的HIV-1耐药检测方法为基因型检测法,其优势在于周期短、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且花费较少。
本章主要介绍
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方法。
5.1.2 通常使用逆转录PCR(RT-PCR)和测序方法,商品化试剂盒一般采用一轮PCR扩增,实验室自建(In-house)方法一般使用套式PCR方法两轮扩增。
5.2 试剂
5.2.1 引物
和测序PCR、RT应根据所测目的基因的序列设计,包括
引物。
可使用商品化试剂盒配套的引物,也可根据参考文献和HIV-1流行毒株的序列自行设计引物。
根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二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三大类,分别为:蛋白酶抑制剂(PIs)、核苷类或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
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针对这三类药物,耐药pol基因区,目的基因片段应覆基因型检测需扩增HIV-1的盖蛋白
酶区4-99位氨基酸和逆转录酶区38-320位氨基酸的基因区域。
5.2.2 主要试剂
实验室自建方法需配置病毒核酸提取、逆转录、PCR和测序
反应等步骤所需的试剂。
商品化试剂盒使用其配套的试剂。
5.3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及测序
5.3.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要求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或国际单位。
采
用血浆、血清或滤纸干血斑样本,见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5.3.2 核酸提取
按照核酸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提取RNA时应注意防止RNA 降解。
DNA于-20℃保存,RNA和需长期保存的DNA应℃保存。
-80在.
5.3.3 逆转录反应和PCR扩增
将RNA模板、逆转录引物、dNTP、逆转录酶、RNA酶抑制剂、缓冲液和适量无RNA酶的超纯水加入反应管中,在适宜温度下进行逆转录反应,合成cDNA。
将模板(DNA或cDNA)、Taq 酶和适量灭菌纯水加入反应管中,dNTP、引物、缓冲液、置于扩增仪上,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PCR扩增。
建议使用RT-PCR 一步法试剂进行第一轮扩增反应。
5.3.4 序列测定
通常采用Sanger法进行DNA测序。
将扩增产物、dNTP、ddNTP、测序引物、缓冲液、Taq酶和适量灭菌纯水加入反应管中,置于扩增仪上,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测序反应,在测序仪中读取序列数据。
5.4 耐药分析和结果报告
5.4.1 耐药分析
5.4.1.1 将所测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或共享序列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出现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并根据HIV-1耐药基因型解释系统的规则来评判对特定药物的耐药程度。
5.4.1.2 HIV-1耐药基因型解释系统
提供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数据分析和解释系统(HIVDRDB)的主要机构有:国际艾滋病协会(IAS,
),美国斯坦福大学(HIVDB,,法国国家艾滋病研究署) (ANRS,
/index.html),和比利时Leuven大学Rega医学研究所(REGA,
http://www.kuleuven.ac.be/rega/cev/)。
实验室自建方法通常使用HIVDB系统,商业化试剂盒则使用与试剂盒配套的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数据分析和解释系统。
5.4.2 检测结果的分析解释
5.4.2.1 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
应分基因区报告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如将蛋白酶(PRO)和逆转录酶(RT)两个基因区的基因突变分开报告(见附表8)。
基因突变以“字母-数字-字母”的书写方式来表示,第一个字母代表野生型病毒株特定密码子处的氨基酸,第二个字母代表在特定密码子处替换了的氨基酸。
5.4.2.2 耐药程度分析
各种HIV-1耐药基因型解释系统对耐药程度的划分不同:HIVDB系统分为敏感(S)、潜在耐药(P)、低度耐药(L)、中度耐药(I)和高度耐药(H)五个水平;Rega、ANRS和商品化试剂盒所采用的系统则分为敏感(S)、可能耐药(I)和显示耐药(R)三个水平。
5.4.2.3 当耐药毒株在个体内病毒群体中的比例低于10~20%时,通常检测不到其存在。
因此,当在HIVDB、Rega或,只可报告本次实验结果为“未发现”S系统中报告为“ANRS.耐药”,不可报告为“敏感”。
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的目的是持续为监测及检测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包括从样品接收到发出检测报告的全过程。
详见本规范第九章。
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控)和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控)。
6.1 室内质控
6.1.1 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6.1.1.1 除待测样品外,还应设立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
阳性对照为与待测样品同质、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样品;阴性对照为与待测样品同质、不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样品;空白对照为不含模板的扩增试剂。
6.1.1.2 从样品核酸提取开始加入阴性和阳性对照,每次检测应至少加入一个阴性对照和一个阳性对照,建议阴性对照与待测样本的比例不小于1:22 ,其中阴性对照应随机放置在待检样品中。
从RT反应开始加入空白对照。
6.1.1.3 将同一批次和上一批次检测所产生的序列,以及阳性对照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
6.1.1.4 只有在阳性对照扩增出预期片段,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没有任何扩增片段,并且分子进化树分析没有交叉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才成立。
.
6.1.2 试剂质量控制:试剂批号变更时,可增加阳性对照
数量,将本次试验阳性对照的结果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试剂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6.1.3 定期进行实验室内部质量评价:随机选择经耐药基因型检测过的样品,送实验操作者进行盲样检测, 比较序列以及耐药位点图谱。
扩增效率低、序列或耐药位点不一致,表示测定的重复性差,应检查所有的实验步骤,进行质量控制。
6.2 实验室能力验证
开展HIV-1耐药检测的实验室每年至少接受二次国家级实验室能力验证(PT),通过考核后方可进行检测。
鼓励参加国际PT,如美国的RUSH大学VQA中心和澳大利亚的国家血清学参比实验室组织的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