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中村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者:袁燕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城中村”是我国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在其他国家很少出现类似情况,加上城中村现象出现时间不长,国外学者尚没有针对中国城中村做专门的系统性研究。
虽然国外城市不存在本质上与我国“城中村”完全相似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述,如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窟、都市村庄等。
关键词: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区;都市村庄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1.城市边缘带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地带概念的学者。
他在1936年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研究柏林城市地域结构时发现,某些原属于城市外围的地区,但被城市的扩展所侵吞,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他将这一地域称为城市边缘带。
安德鲁斯在1942年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它包括路易斯所说的城市边缘带,认为这才是整个城乡过渡带。
普莱扭于1968年根据安德鲁斯的思路,明确定义“乡村—城市边缘带”,即这是一种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nater首次把将城乡边缘带的传统形态学研究与城市建设周期、地理理论及社会资本相联系,探讨城乡边缘带的空间结构及演变机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nater和wheatley又开始注意到传统城乡边缘带研究己经不能适应地区的功能变化,于是提出了新的视点和方法:(1)城市边缘带不能只理解为城市地域内的一种独特景观类型,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独特区域,其特征既不像城市,也不同于乡村,土地利用具有综合性;(2)应从多方面研究城乡边缘带的演变,特别注重城乡边缘带人口和社会特征的城乡过渡性。
2.城市蔓延城市蔓延指的是城市化区域向未城市化地域的(与其规模)不相称的扩张其特征是在城市边缘大片的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住宅开发,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
城中村现象分析及其改造策略
制定合理的安置方案,保障居 民的合法权益和生活需求。
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对因 改造而受到损失的居民和企业 进行合理补偿。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未来城中村的发展趋势
城市更新与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中村将逐渐被城市更新和改造所取代, 原有的村落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人口流动与聚集
资金筹措与使用
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包括政 府投入、企业投资、居民自筹
等。
建立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 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合理分配资金,优先保障居民 的合法权益和生活需求,同时
兼顾城中村的整体发展。
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安置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 ,充分听取居民、企业、政府 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城中村文化的保护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城中村 的文化特色,让城中村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
3
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注重改善居民的居住环 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
教训总结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诉求,避免强制 拆迁和安置不当引发的社会问题,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 城市整体规划。
05
城中村改造的策略与措施
政策与法规支持
01
制定和完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改造的目标、原则 、程序和标准,为改造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02
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出让金优惠等,吸引社会资
土地权属复杂
城中村土地权属关系复杂,涉及 多方利益,改造过程中需要协调
各方利益。
拆迁安置困难
城中村居民多以低收入群体为主 ,拆迁安置难度较大,需要妥善
城中村治理现状与思考
2023-10-29•城中村概述•城中村治理现状•国内外城中村治理经验目录•城中村治理思考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城中村概述定义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在土地权属、户籍和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农村聚集体。
特点城中村具有城乡复合性、土地权属复杂、人口构成混杂、流动频繁、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城中村的定义与特点分布城中村广泛分布于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形成原因城中村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制度的限制、城市规划管理的缺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保护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
城中村的分布与形成原因在城市化起步阶段,城中村现象并不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中村开始逐渐出现。
城中村的历史演变早期阶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中村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政府开始重视城中村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治理阶段02城中村治理现状改造项目政府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改善了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如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等。
政策制定政府部门针对城中村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规划审批、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以改善城中村的环境和设施。
管理规定政府部门对城中村的管理制定了相关规定,如房屋建设标准、卫生标准等,以规范城中村的管理。
治理政策与措施通过改造项目和政策措施的实施,城中村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环境改善政府对城中村的设施进行了完善,如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设施完善在城中村的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混乱、违规建设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管理问题治理成效与问题社会各界对治理的评价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政府治理城中村的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有益的。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作者:韩斌,李笠来源:资源网浏览:582∙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贫困和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
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曾在发达国家发生;同时,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
正因如此,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使用权保障。
而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最早的“城中村”现象开始出现,而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膨胀,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土地获得扩展的空间,农村土地逐步被蚕食,大量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村落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中村”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而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
在这个渴望和谐的时代,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1 国外城中村(贫民窟)改造历史和经验1.1 巴西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
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
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
1.1.1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
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
城中村简介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
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人口杂乱,“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
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
治安形势严峻。
(2)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风景独特。
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差。
(3)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
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
街巷狭窄、拥挤,存在严重消防隐患,(4)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管理混乱,等。
“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因而对城中村的改造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缔造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问题透视:中国的城中村与拉美的贫民窟之类比-最新文档
贫民窟”问题, 而且这种问题还在拉美等国家与地区一直蔓延 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城中村”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城市被城中村”和边缘杂乱的建筑所包围,是我国城市的真实写照, 我国的“城中村”是一种拉美式的贫民窟。
在国外, “贫民窟” 是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的不 同,其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 目前广泛地存在于比较典型的拉美、 非洲、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种“城中村”或“贫民窟”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城市居住区, 为农村人口转移和吸纳到城市 带来了便利化, 像城市化率很高的拉美地区就是基于此,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当然,自 19 世纪以来,在先行的西方发 达国家,“贫民窟”问题也曾严重地困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长达 一个世纪之久。
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 也再现了传统城市化中的诸多问题, 其中就出现了类似于国外城 市“贫民窟”的“城中村”现象。
蓝宇蕴( 2007)将这种人口聚居区称为“类贫民窟”, 认为从城中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状态和社 会结构特征看, 具有类似于国外城市贫民窟的基本特征。
本文试图对这两类城市病问题做一个简要的描述,进行两者的对比分 析,并从空间正义的伦理视角来阐述城市化发展应坚持的价值取 向问题。
、对我国“城中村”问题的认识城中村, 有学者称其为“都市里的村庄”, 是中国城镇化发 展过程中特有的现象, 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转型 发展,城市数量快速增长、粗放型城市空间拓展,城市近郊、边 缘农村区域,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 逐步演化为既非农村又非城市 社区的风貌, 它是在城乡二元社会城市化问题透视: 中国的城中村与拉美的贫民窟之类 从空间演变的角度看, 在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病”城中村问题,也很凸显,尤其是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同时也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结果。
城中村改造培训课件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对策略,提高风险应对 效果。
加强风险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 潜在风险。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项目参与者的风险管 理意识和能力。
06
CATALOGUE
城中村改造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某市城中村改造项目背景与实施过程
总结词
项目背景复杂,实施过程困难重重
城中村改造策略探讨
规划先行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规 划,明确改造目标、范围、方 式、时序等,为改造提供指导
和依据。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城中村 改造给予政策支持,包括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 。
公众参与
加强公众参与,充分听取村民 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村民的合 法权益,提高改造的透明度和 公信力。
产业引导
通过产业引导,优化城中村的 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促
进经济发展。
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平衡
政府利益
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追求的是城 市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包 括城市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发展等。
企业利益
企业在城中村改造中追求的是经 济利益最大化,通过改造获得土
地资源、开发建设权等。
村民利益
市场风险应对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 和竞争状况,制定合理的市场
定位和营销策略。
财务风险应对
加强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合 理安排资金筹措和收益分配。
社会风险应对
充分了解居民利益诉求,加强 沟通与协调,采取合理安置和 补偿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城中村改造风险控制与管理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落 实责任分工。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空间重构引起国外学者高度关注。
国外期刊专门研究城中村的文章不多,集中在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及土地利用两方面。
国外城中村研究十分关心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社会学研究方法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的利弊,并通过制度因素寻找现状形成的路径和发展趋势。
国外没有与城中村内涵相同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但都市村庄、贫民窟、贫民区等自助型居住区(Self-help Housing)与之有较强的类比性。
被学者广泛应用于与我国城中村的对比研究中。
美国学者Berner在《从信息市场学习》一文中认为自助型居住区表现形式多样,但本质特征一致:社区的房屋、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配套都由居民自己提供,政府不进行资金和行政投入。
国外自助型居住区多是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地,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或者乡缘维系的非正规社区。
它与中国的城中村同样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城市建设、管理问题。
同样是大量来自农村或国外的移民的失业、低收入和城市基本服务的缺失所引起的。
1、1996年底,美国的住宅和都市发展局提出“模范城市计划”,将150个需要急迫解决问题的城市拟为“模范城市”,鼓励他们提出改善当地贫民窟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规划以及实施更新的计划,并提出实施规划所需援款的申请。
2、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社区“自愿式更新”为特征的邻里复兴计划,分析当时城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东北部和中北部备受折磨的老城区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当然贫民窟问题的治理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3、1993年,巴西开始贫民窟改造计划,努力将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
2007年,巴西政府投资35.79亿美元用于全国12个州和首都地区贫民区的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3、印度中央政府日前正积极推动各地方政府为保障房立法,规定每位无房户至少获得24平方米住房,以实现在印度全国范围内逐步清除贫民窟的目标。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
大冲村作为深圳的典型城中村,其改造推进策略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大冲 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改造后将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其次,大冲村人 口流动大,改造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最后,大冲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改 造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然而,改造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资金筹措、拆迁安置、居民生活质量保障等。
城中村策略研究
1、城中村改造策略选择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本次演示提出以下策略选 择:首先,制定整体规划和统筹,确保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其次,重视基础设 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后,注重文化和历史遗产 的保护,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
城中村改造模式
1、城中村改造背景及现状
城中村改造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为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而开展的 一项重要工作。但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首先,改造 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其次,政府在改造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导致改 造成本较高。最后,缺乏对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意识,许多传统建筑和文 化遗址遭到破坏。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 深圳为例
0式
03 城中村策略研究
04 深圳为例
05 参考内容
引言
城中村是指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些地区往往 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等问题。城中村改造是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重 要环节,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城中村问题尤为突出。本次演示将探讨城中村改造模式和策略在深圳的应用,以 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深圳城中村改造面临的挑战 和对策
尽管深圳市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 这些挑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城中村改造提 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加强政府统筹和规划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国内外城中村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
国内外城中村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在我们的城市里,流动儿童就像小小的阳光,洒在城中村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的笑声清脆动人,像清晨的鸟鸣,充满了生活的希望。
但说到关爱和保护这些孩子,哎,那可真是个不小的挑战。
想想那些在城市打拼的父母,白天忙着工作,晚上还得担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心情,别提多复杂了。
我们看国外的做法,真是有点儿让人眼前一亮。
他们对于流动儿童的关爱,简直可以用“心细如尘”来形容。
比如说,有些国家专门设立了流动学校,像移动的小火车,把知识送到孩子们的身边。
老师们开车带着书本,去到那些偏远的社区,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学习。
这种“搬家上课”的方式,简直让人觉得这就是个活生生的“校园快递”。
老师们不单教书,还和孩子们一起玩,带他们去户外,像大朋友一样陪伴,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真是看了让人心里暖暖的。
再说说心理关怀,国外的做法也很有意思。
很多地方会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去学校和社区,帮助孩子们排解压力。
小朋友们常常会面临家庭变动、朋友离别,心里难免有些小情绪。
可要是找个大人说说,很多时候他们又不好意思,觉得不被理解。
但是,心理咨询师就像是那温暖的港湾,让孩子们能把心里话轻松地倾诉出来,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
这种关怀,真是让人想说一声“太棒了”。
国内的做法也在逐步改进,很多地方开始探索新的模式。
比如说,一些城市利用志愿者的力量,开展课后辅导班。
志愿者们像小天使一样,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陪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
他们教孩子们写字、画画,还会和他们聊聊天。
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真是比阳光还灿烂,给人一种“有你真好”的感觉。
咱们也得提提那些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努力。
他们会发起一些公益活动,像是关爱流动儿童的夏令营。
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城中村,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还能交到很多新朋友。
在那里,他们不再是孤独的小小流浪者,而是团结一心的小战士。
大家一起玩游戏,分享快乐,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盛大的聚会,热闹得让人心都暖了。
【毕业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中村也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在综述国内外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郊区城市化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针对广州市城中村的类型、改造现状等情况,探讨广州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为了避免新的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此进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二元管理结构;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 OF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TAKING GUANGZHOU AS ANEXAMPLEABSTRACT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he universal and unique phenomen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urban siz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speed,villages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lso forms gradually。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a city of modernization way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城中村城市更新案例
城中村城市更新案例城中村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的村庄进行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一项工作。
下面是10个城中村城市更新的案例:1. 北京三里屯北村:三里屯北村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城中村,经过城市更新,村庄内的老旧房屋得到拆除和改建,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宇。
更新后的三里屯北村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购物者。
2. 上海七宝老街:七宝老街是上海市闵行区的一个传统城中村,通过城市更新,老街上的老旧建筑得到了修缮和改造,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更新后的七宝老街成为了一个具有浓郁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3. 广州华林寺村:华林寺村是广州市越秀区的一个城中村,经过城市更新,村庄内的破旧房屋得到了修缮和改建,村里新增了公共设施和绿化景观,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更新后的华林寺村成为了一个宜居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 成都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市青羊区的一个历史城中村,通过城市更新,宽窄巷子得到了保护和修缮,村庄内的老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
更新后的宽窄巷子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5. 武汉汉口江滩:汉口江滩是武汉市江汉区的一个城中村,经过城市更新,江滩地区进行了整体改造和提升,新增了休闲步道、公园和文化广场等,打造了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空间。
更新后的汉口江滩成为了武汉市的标志性景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
6. 深圳布吉村:布吉村是深圳市龙岗区的一个城中村,通过城市更新,村庄内的老旧房屋得到了改造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住宅和商业建筑。
更新后的布吉村成为了一个宜居的社区,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7. 杭州西湖区:杭州市西湖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中村区域,通过城市更新,西湖区进行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修缮,同时也新增了休闲公园和商业街区等现代化设施。
更新后的西湖区成为了杭州市的标志性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城市化-城中村ppt教程文件
人口流动与住房需求
人口流入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和生活机会,但城市住房 供应不足,导致部分人口租住在城中村。
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城中村提供的低廉租金住房吸引了大量低收入群体,他们选择在城中村居住以 降低生活成本,进口占比很小,城市人 口高度集中,城市区域不 断扩大。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 构、就业机会等对城市
化有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
人口迁移、教育水平、 医疗条件等对城市化也
有一定影响。
政策因素
政府政策、规划、投资 等对城市化有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技术因素
制约经济发展
由于存在大量违法建筑和安全隐 患,城中村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
展。
加剧社会分化
城中村居住着大量城市低收入群 体,加剧了社会分化的程度。
03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
土地征收制度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通过征收农村土地来实现城市扩张, 但征收过程中可能存在补偿不足、安置不到位等问题,导致 农民失去土地后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形成城中村。
国外城中村改造案例
日本东京中野区城中村改造
中野区通过政府主导,将原有的城中村进行拆迁,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和商业设施,同时注重保留历 史文化遗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城中村改造
布鲁克林区通过政府引导,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造,将原有的城中村变为现代化的商业和住宅区,成 为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
城市化-城中村ppt教程文件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1.引言介绍城中村的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说明研究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和必要性。
2.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分析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常用模式,包括完全拆迁、部分保留、整体改造、旧区改造等,并重点讨论其优缺点。
3.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概述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包括居民嵌入问题、补偿机制问题、资金来源问题、规划协调问题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别进行分析和探讨。
4.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从政策法规、土地资金、社会投入等多个层面提出对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如优化政策法规、多渠道筹措资金、构建社会合力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5.结论与展望对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城中村改造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注:本文共分为5个章节,第1章先引入了城中村改造的概念及其意义,第2章探讨了城中村改造的常用模式,第3章重点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第4章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对策,第5章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
第1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中村一直是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城中村成为城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中村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对城中村改造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建议。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对城中村改造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为后续研究做出铺垫。
第2章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中村一般指一个未经规划建设而集中聚居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城市片区,也称为“穷区”“细胞”等。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包括:高密度住宅、住房安全、环境卫生、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等,极大地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城中村改造城市名单(21个)
最新城中村改造城市名单(21个)城中村改造城市名单城中村改造城市名单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城中村改造的影响的思考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改善城市环境:城中村改造可以改善城市的形象和环境,使城市更加整洁、美观、宜居。
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管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提升城市品质:城中村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使城市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拥有更好的商业、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推进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规划和发展,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城中村改造可能会涉及到居民拆迁安置、就业等问题,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改造后的城中村也可能会因为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变化,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城中村改造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拥有更好的商业环境和投资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入驻,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城中村改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问题:资金筹措困难: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拆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开发等。
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可能会导致改造计划无法实施或者进展缓慢。
社会稳定问题:城中村改造可能会涉及到居民的拆迁安置和就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同时,改造后的城中村也可能会因为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变化,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需要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
规划管理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度,但现实中往往存在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我国城中村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城中村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一、学者对城中村的定义我国对于城中村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有关城中村的概念和提法目前还不完全统一。
根据文献可以看出,城中村被约定俗成地广泛运用于学术论文、媒体报道、政府文件是在2000年前后,早期研究把城中村称为:都市里的村庄(李增军,1 995)、都市里的乡村(田莉,1 998)、城市里的乡村(敬东,1 999)等,房庆方(1999)开始称其为“城中村”。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才逐渐统一为“城中村”这样的提法。
城中村研究开展时间短,国内的研究者依据各自不同的研究重点,从不同角度对城中村进行了描述。
①从建筑布局角度认识城中村。
认为城中村是一种介于传统农村聚落单家独户的单层住宅和城市多层建筑之间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具体就是建筑密度高、层次低,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规划,各种用地犬牙交错、杂乱无章,村屋密布犹如蜂房,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
②从人口学的角度认识城中村。
认为城中村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很少;流动人口集中,人日职业成分复杂;居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意识,小农思想严重。
③从城中村引起的社会闯题角度,认为城中树治安混乱,社会问题众多,具有浓厚的农村社会特征,又存在严重的城市病。
④通过比较城中村与城市及农村的经济方式的不同,认为城中村具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第三产业比较发达,村民以出租房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分析国内外研究者对城中村的研究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认为,城中村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位于城市的边缘区,总体上还是农村社区。
比较著名的观点是:张建明(1998)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李钊(2001)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村庄划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就是城中村;李培林(2002)教授认为城中村是存在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李俊夫(2004)认为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李诚(2005)年认为,城中村不仅是空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它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人员身份及管理方式等方面依然传承农业社会特点的农村聚落点。
城中村现象分析及其改造策略
广州“猎德村”的拆迁安置经验
• 概述:猎德村是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的一个城中村,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政府决定对猎德村进行拆迁 安置。
广州“猎德村”的拆迁安置经验
拆迁安置措施
1. 政府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拆迁户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了 拆迁户的合法权益。
2. 多元化安置方式:政府提供了多元化安置方式,包括货币补偿、房屋置换、租房补贴等,以满足拆 迁户的不同需求。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由于城中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使得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公共 设施匮乏,居住环境恶劣。
阻碍城市整体发展
城中村的存在限制了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城市整体规 划和建设。
城中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
缺乏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
01
城中村往往缺乏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使得当地居民难以获得
稳定的收入来源。
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 方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社会管理
政府应加强社会管理,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 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
05
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案例 分析
北京“浙江村”的成功改造
• 概述:北京“浙江村”位于朝阳区三间房乡,是一个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存在违章建筑众多、 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自2002年起,政府开始对浙江村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城中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普 遍不足,如教育、医疗、 文化等,影响居民生活品 质。
卫生环境问题
城中村卫生环境较差,存 在垃圾堆积、噪音污染等 问题,影响居民健康。
城乡二元结构与土地制度
优秀城中村改造案例
优秀城中村改造案例
1. 深圳市田厦村改造案例:深圳市田厦村是中国著名的城中村改造案例之一。
通过与开发商合作,村庄进行了全面改造,原有的低矮老旧房屋被拆除,新的高层住宅楼和商业建筑被兴建。
改造后的田厦村成为了现代化居住和商业中心,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2. 北京市七里庄村改造案例:北京市七里庄村是中国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之一。
该村庄位于北京市中心,通过政府引导,村庄逐步进行了城市规划和建设。
原有的老旧房屋被拆除,新的现代化住宅和商业建筑被兴建。
改造后的七里庄村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居住和商业区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商业机构入住和投资。
3. 上海市安亭村改造案例:上海市安亭村是中国城中村改造的典范之一。
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安亭村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重建。
原有的老旧房屋被拆除,村庄内建设了现代化住宅、商业建筑和公共设施。
改造后的安亭村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
这些城中村改造案例展示了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下,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城中村可以变成现代化的居住和商业中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仝德’,冯长春(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518055;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我国城市在空间扩展过程中避开或绕过近郊农村居民点,利用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农地、空地进行城市新区开发,结果形成城市包围农村,城乡混杂的二元城市景观和空间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城中村现象】。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城中村研究的起始时间和关注角度不同,本文分国内外两条线开展城中村研究综述。
1国内城中村研究进展1.1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国内学者对城中村的关注从1980年代城乡边缘带研究开始,随着城中村问题越发显著,研究逐渐深入,在城中村概念界定、特点归纳、类型划分以及对城中村的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不同学科研究城中村更深层次问题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1.1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研究开展时间短,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基于自身学科背景给城中村下定义[41:有根据城中村外部形态和建筑特征定义的,有从城中村土地利用形态角度定义的,有从城中村土地、户籍和社会关系角度定义的,有从产权和经营角度定义的,有从区位和社区特征角度定义的,还有从地域与城中村形成过程角度定义的[~4,gSl。
虽然不同学科有不同见解,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已经形成以下共识,即:①涉及‘城”和‘村”的概念,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②城中村的实质是一种农村社区,实行的是农村典型的集体管理体制 ]:③城中村在物质形态构成和生活结构方面已经明显非农化 12]:④原著民在城中村居住者中占有很小比例,城中村的居住主体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11,11.1.2城中村的特征概括而言,城中村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①空间形态和内部功能与周围城市环境格格不入;②人口特征极为混杂,既居住着大量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又集聚着大量外来流动人口⋯,13]:③经济实力主要依靠非正规经济维系,包括村集体和村民违规出租土地及房屋,以及村内各类非正规经营项目㈣;④城中村社会特征十分复杂,丰裕的物质生活与落后的价值观念和管理体制形成强烈的反差。
1.1.3城中村类型划分关于城中村类型划分,学术界一直较关注。
研究者根据切入点不同,进行过多种划分,主要包括: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基于城中村相对区位的划分,基于城中村发展阶段的划分㈣,基于各种因素叠加效果的划分【8],以及基于城中村社会形态的划分同等。
关于类型划分方法,早期学者们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法,首先确定划分标准、预设种类特征,再将不同城中村对号入座。
该方法对宏观把握城中村某方面特征较有效,且易实现,但存在以下问题:①种类和划分标准的人为预设可能造成分类的主观性;②容易被某方面直观信息误导而忽视更本质的差别:③适用于单指标类型划分,基于综合指标划类时,难以判断指标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
随着地理学界计量统计分析的推广,城中村类型划分逐渐引入数理方法,如王如渊【7]和张建明日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法,从综合特征方面较好地揭示了城中村之间的差异性特征。
1.1.4对城中村的评价早期,有关城乡边缘带的研究认为城中村是一种特殊地理现象『l8】,这种农业和非农业混合布局的土地利用类型及产权体制增加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难度,导致城乡结合部经济利益与行政管理的矛盾,从而引发管理体制混乱㈣。
随着城中村高密度人口和建设形态集聚特征的显化,学者们从土地利用效益、房地产市场秩序、社会治安环境、社会公平、城市形态等方面阐述了城中村的负面影响,认为其是城市发展的‘毒瘤”,必须尽快铲除 2.2o-~。
城中村各种负面评价导致改造论的迅速兴起,但一系列措施并未取得显著实效ll“,于是对城中村存在客观性和长期性的反思逐渐展开,城中村在提供廉租住房、降低城市发展门槛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证实[17,26],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流动人口对廉租房的巨大需求逐渐被正视。
学术界对城中村研究热点转向社会空间统一体的特征和本质领域。
诸多学者认为城中村具有原住村落社会和低收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双重特性”,若不探寻有效的替代住区模式,城中村只会向更远的郊区平移。
于是学术界开始尝试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研究[3,11 1-33]。
吴明伟等对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了中西方比较,从优化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角度探讨城中村发展问题。
黄怡从城市社会分层和居住隔离产生机制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中村发展演变的规律p习。
张京祥等将城中村纳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转型重构过程中的阶段性空间现象,提出城中村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在我国二元规制环境中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pq。
冯健、刘玉则在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提炼中加入了城中村要素,指出其是我国城市功能地域日趋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体现。
至此,对城中村的研究开始纳入较规范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畴。
1.2城中村形成机制研究在较透彻地辨析了城中村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侧重研究城中村形成机制。
城市地理学界将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一类特殊现象看待,认为城市化是总动力、城市蔓延是导火索fll捌。
规划界和城市管理学界认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本原因[】3删。
社会学学者认为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利益驱动逻辑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7~&41】。
另有学者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更微观解释,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博弈形成了城中村、而产权界定和维系中高昂的交易成本是城中村延续的关键原因删。
基于人口学的研究则倾向于通过剖析流动人口的流动机制来探讨城中村形成的过程p 舢】。
尽管不同学科对城中村形成机制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基本共识已达成。
城中村地处城市内部,其内土地延续着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模式,这一制度安排使村民具有建房出租的能力和机会。
与此同时,城市快速增长导致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他们既无法公平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又由于技能、户籍等原因处于较低收入水平,工作和住所更换频繁[删。
由于支付能力弱,多数低收入流动人口将‘价格便宜”作为择居的首要标准,相对不在意居住条件。
在这种市场背景带来的。
需求和体制背景带来的供给机会共同作用下,城中村快速发展起来【3 ]。
1.3有关城中村改造及发展建议的研究城中村改造研究虽起步晚,但硕果累累。
该类研究基本思路是先归纳城中村的特点及问题,再以不同角度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每类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和政策建议,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改造模式付诸实现[46491。
此类文章的研究结论通常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改造模式选择、改造思路阐述和改造政策建议。
1.3.1改造模式研究改造模式研究针对不同城中村类型提出改造方式。
敬东根据城中村更新目标提出高、中、低三档次改造模式/21。
程家龙根据改造主体不同提出村集体主导的非市场化模式、政府主导的半市场化模式和开发商主导的市场化模式。
李俊夫根据改造工程量不同提出推倒重建、局部整治和环境治理模式[4,15]0也有学者主张先进行社会文化等软环境改造,后开展物质空间改造,如闫小培等介绍了广州城中村先改制再改造的经验【11],喻燕等以武汉为例提出城中村改造可以先完成土地流转,再进行物质空间改造[51】。
1-3.2改造思路研究改造思路类文章侧重于剖析各类城中村的共性问题,力求寻找平衡政府、开发商和村民间利益的经济及政策策略[17,52]。
杨爽等和运迎霞等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了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制约条件,得出博弈情境下多方协作的城中村改造策略[53,s41。
闫小培等和魏立华等针对现有改造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了解决‘转制”后村集体管理和村民出路问题的思路[11,33]。
李俊夫从土地管理和资产经营角度提出了破除城中村二元管理体制、实现城中村彻底城市化的管理途径。
张建明主张树立规划权威并加速土地使用市场化,快速实现城中村与城市管理体制的融合。
1.3.3改造政策建议研究政策建议是应用性研究的普遍落脚点,城中村改造研究也不例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改造措施[3]。
城市规划学者较关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建设景观等问题,建议多基于物质景观和建筑形体改造蜘。
社会学研究焦点是城中村人口生存状态和社会文化,改造建议多基于如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异和社会边缘性及阶层分异问题嘲,还比较强调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571。
而公共管理学研究则强调公共政策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组织管理体制和政策框架,从加强城市整体管理的角度妥善处理城中村问题。
总之,城中村改造属应用性研究,横向上涉及不同城市、不同类型及发展阶段的城中村,纵向上涉及城中村发展的各方面。
由于此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多是针对城中村具体问题为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实践性的政策建议,学者们普遍持有‘l改造”的思维惯性,较少客观评价城中村正负面作用,更少有跳出城中村本身谈其优化和改造。
另者,城中村改造研究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村民、政府及开发商三者,长期忽略其内流动人口的利益[27,59]。
随着对城中村认识的深入和对其改造效果的反思,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单谈改造而不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只能治标不治本。
因此,近两年来,研究城中村改造的文章开始强调城市政府应通过提供多样化、低成本的廉租房来降低对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需求,从而逐渐完成对城中村的改造/29,331。
2 国外城中村研究进展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空间重构引起国外学者高度关注,城中村研究是其中一个新兴分支。
国外期刊专门研究城中村的文章不多,集中在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及土地利用两方面。
国外城中村研究十分关心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社会学研究方法评价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的利弊,并通过制度因素寻找现状形成的路径和发展趋势。
2.1自助型居住区研究国外没有与城中村内涵相同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但都市村庄、贫民窟等自助型居住区(Self-help Housing)与之存在较强类比性,被学者广泛应用于与我国城中村的对比研究中。
自助型居住区表现形式多样,但本质特征一致:社区的房屋、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配套都由居民自己提供,政府不进行资金和行政投入嘲。
国外自助型居住区多是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地,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或乡缘维系的非正规社区(Informal Settlement)嘲。
目前,自助型居住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过度城市化地区[331。
自助型居住区多为无合法产权的临时搭建棚户,缺乏必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治安最混乱的地方,不仅空间上、而且社会经济活动上与其他城市社区隔离。
其形成被认为由经济变化引发的社会极化和政府面向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短缺共同作用[66-68]。
政府对自助型居住区的改造方式有两种[65,69]:①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提升社区居住环境,使其合法化并逐渐纳入城市正规房地产市场:②进行推倒重建式改造,为低收入居民建设新住所。
由于后者严重干预了市场运作,不仅造成政府资源浪费,且效率较低,学者普遍支持对低收入者进行货币补贴,提升其住房支付能力,在住房消费市场则主张市场化,不提倡对自助型居住区进行强制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