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位置和范围》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1节 位置和范围精品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1节 位置和范围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70f72ba417866fb84a8eb9.png)
第1节位置和范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亚洲的纬度、半球和海陆位置、亚洲的主要特征(范围、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案例与图片明确亚洲的区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简述某大洲的半球、经纬度与海陆位置。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简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电影《功夫瑜伽》拍摄的国家图片,中国、冰岛、迪拜、印度。
请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中找到这些国家,并说出哪些国家属于亚洲。
展示世界轮廓图,指出亚洲。
并请学生尝试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1.雄踞东方的大洲(1)快速阅读第一板块内容,,让学生说出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即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展示半球位置图片,学生回忆南北、东西半球分界线,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分析亚洲所在半球位置。
(3)展示亚洲经纬网图,学生找出四至大致经纬度,并延伸所处温度带。
得出东西跨度大,南北距离广的结论。
(4)解释海陆位置。
展示亚洲位置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其分别濒临的海洋与相邻的陆地,分析出海陆位置。
(5)总结亚洲半球、经纬度、海陆位置。
(6)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图6.1和6.3,用刚学习的方法,分别描述北美洲的半球、经纬度和海陆位置。
2.世界第一大洲(1)板书学习问题,学生按问题自主学习“世界第一大洲”框题内容,并回答问题。
A.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B.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C.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D.亚洲共分为几个亚?分别是?(6个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展示亚洲分区地图,带领学生分别认识各大亚区域的位置、范围、国家。
(3)交流探究活动:“猜一猜:下列景观或活动可能出现在亚洲的哪个区域。
”学生在观察、思考、探讨的过程中了解亚洲不同区域存在的显著差异,并掌握一些常见国家所处的亚洲分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案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案5](https://img.taocdn.com/s3/m/17e382b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c.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位置和范围》教案5,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我国具体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实例,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利用地图和实例,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实例资料。
2.准备投影仪和白板,用于展示地图和实例。
3.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我国地图,说一说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地图,介绍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同时,利用实例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进行解释,如我国的最北端、最南端、最西端和最东端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学习任务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 6.1 位置和范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 6.1 位置和范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b62a8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9.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 6.1 位置和范围》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第6.1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能够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2.能够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2.案例:准备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3.小组任务: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位置和范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位置和范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3d3b2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f.png)
位置和范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通过解析世界地图、国家地图、中国地图以及大区地图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制图方法,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同时让学生了解地图的使用和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知识讲解1. 世界地图世界地图是地球表面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分布。
现在用的世界地图一般采用万圣体等面投影,这样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地球表面的真实面貌。
2. 国家地图国家地图则是按照国家的范畴建立的地图,通常采用政治和行政界限为底色进行绘制。
在地图的范围内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和关系。
3. 中国地图中国地图是展示中国领土范围的地图,通常绘制时会结合中国的各种地理区划进行制图,比如不同省市、自治区的边界线、河流分布等。
4. 大区地图大区地图是指在一个大的地理范围内进行制图,比如亚洲地图、欧洲地图、非洲地图等。
这种地图不仅涵盖单个国家的面积,而且也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视频解析:使用电脑或投影仪播放世界地图、国家地图、中国地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图上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特点。
2.听讲解析:讲解地图的制图方法,让学生了解地图上的尺度、经度、纬度等基本概念。
3.记笔记:让学生记笔记,掌握地图上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内容。
4.分组讲解: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世界地图、国家地图、中国地图等,进行地图分析。
四、教学评估1.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形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图上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地图的制图方法。
2.学生可以制作自己的地图,并在展示中进行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3.对于不理解或掌握不好的内容,老师可以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
五、课程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图上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概念,并可以正确使用地图制图方法。
同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图,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和国家之间的地理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8853039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0.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表和文字,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我国的位置和范围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地图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难点:理解经纬网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经纬网的作用。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和地图。
2.准备相关案例材料。
3.准备教学道具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不同纬度和经度上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经纬网确定我国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和范围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因素对我国的影响。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我国地理位置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258e255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4.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范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理位置的判断和领土范围的掌握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能够判断我国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掌握我国的领土范围,能够绘制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3.培养学生对国家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判断和领土范围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对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图片和地图。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包括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并展示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判断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判断,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
位置和范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位置和范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e6e32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6.png)
位置和范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1.位置的意义和方式
2.范围的概念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位置的意义和方式
2.掌握经纬度的测定方法
3.理解范围的概念和分类
4.熟悉使用范围为识别地理位置提供依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经纬度的测定和使用
2.难点:范围的概念和分类
四、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法
2.视频教学法
3.实地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 理解位置的意义和方式
1.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了解地理位置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2.介绍独立定位方式和地图定位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一个地理位置。
2. 掌握经纬度的测定方法
1.介绍经纬度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视频教学法演示,让学生看到实际测量经纬度的过程。
3.通过实地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测量经纬度,并互相核对数据的准确性。
3. 理解范围的概念和分类
1.介绍范围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范围的常见分类,并且明确每种分类的应用场景和意义。
4. 熟悉使用范围为识别地理位置提供依据
1.通过视频教学法,演示使用各种范围识别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实地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使用各种范围确定地理位置,并核对数据的准确性。
六、教学评价
1.提供小组作业,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经纬度测量和范围使用的实际任务。
2.带领全班一起评价各组实际任务的完成情况,明确各小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提高。
3.针对每一位学生完成的实际任务,进行评分和写评语,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提前鼓励和表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ec6f6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3.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学习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领土完整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难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断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地图:准备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相关地图,以便学生直观了解。
3.教学资源:收集与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相关的案例素材,用于教学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相关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我国在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方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ac564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7.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领土范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掌握我国的四至点,了解我国领土的面积和分布情况。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明确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我国的四至点,知道我国领土的面积和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会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提高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四至点,领土面积和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领土范围的识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和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实例和图片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道具:地球仪、地图等。
3.教学资料:相关地理知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地球仪,呈现我国的四至点、领土面积和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举例说明我国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6.1《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6.1《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166b7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c.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6.1《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础知识,对地理位置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我国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国的领土范围。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2.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产生对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图片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我国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引导学生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3cf6b9a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9.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能够运用地图准确标出我国的地理位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来直观地感受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能够运用地图准确标出我国的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实际案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准确标出我国的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领土范围。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地理实践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实际案例,用于展示和解释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地图和标记工具,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地图和实际案例,向学生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领土范围。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领土范围。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实际案例,回答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00caa37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10.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对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掌握相关地理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难点:理解经纬网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和图表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表: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图表,用于直观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分析经纬网的概念和运用。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地图和图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图和图表,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让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向学生讲解经纬网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位置和范围》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位置和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f9da653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d.png)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位置和范围》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位置和范围》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位置和范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位置和范围》1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具挂图、地形名称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他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上)三、新授课(一)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区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之为Eer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教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4f32ca5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d.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地理的第一节,主要介绍我国的位置和范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基本信息。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简单的地理概念和信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和信息,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够准确地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准确地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我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具体数据。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讲解法:对于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和信息,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互动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和地图,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准备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国在哪里吗?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是什么?让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同时,讲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如我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对于描述不准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纠正。
教学设计3:位置与范围
![教学设计3:位置与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868a866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6.png)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与范围》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范围;并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 运用相关数据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 了解亚洲分东亚、南亚等6个地区,懂得这6个分区因自然环境不同导致居民的生产、生活有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春节后、也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祝福同学们新的一年喜气洋洋没生活快乐,学习地理快乐!接着让他们说一说这个寒假都去过哪些地方,由此引入今日的话题: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二)主要教学过程1.雄踞东方的大洲。
让学生阅读图1和图2,想一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接着,引导学生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三方面来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图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2:亚洲的范围指导学生一起描述出亚洲的地理位置(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活动】:试一试,用类似的方法读图简述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的方法。
图3:北美洲在世界的位置图4:北美洲的位置与范围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描述出北美洲的地理位置:2. 世界第一大洲展示各大洲面积及轮廓图,得出亚洲无论从面积上、东西跨度及维度跨度上都是最大的,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内部划分: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亚洲各地理分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图5:亚洲分区图【活动】读图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据你所学、所游,你还知道其它差异吗?(通过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分区的意义,并根据学生所答,再补充亚洲部分国家过年的习俗。
)(三)知识小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303f193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我国地理位置及领土范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我国地理位置及领土范围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2.难点:理解经纬网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资料。
2.设计好导入、操练、巩固等环节的问题。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我国位于哪个大陆的东部?我国的最北端、最南端、最西端、最东端分别在哪里?”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地理位置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同时,呈现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让学生了解我国领土的范围。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如:“请同学们根据地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说明理由。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cacf0b1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2.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位置和范围》,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的位置,认识我国的疆域范围。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具体情况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地理术语描述我国的位置。
2.认识我国的领土范围,了解我国的海陆分布。
3.培养学生的地图识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
2.我国领土范围的具体情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地图识读法、实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实例资料。
2.制作PPT,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等。
然后引入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同时,展示我国的海陆分布,使学生对我国的疆域范围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PPT中的地图和实例,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互动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测自己对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的变化,如近年来我国领土的新增和调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bf6f759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c.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关于地理位置和范围的介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以及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大小和范围。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描述,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自己总结地理位置的特点,以及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大小和范围。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2.学会描述一个地区的大小和范围。
3.能够通过地图,判断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2.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大小和范围。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地理位置的特点。
2.讲解法: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实践法: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描述。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幅我国地图,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
2.准备一些关于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实例,用于讲解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让学生自己发现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操练(10分钟)通过讲解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大小和范围。
例如,可以讲解我国与印度的面积和人口对比,让学生了解如何描述两个国家的大小和范围。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己尝试描述一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地图,判断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给予评价。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系列:6.1 《位置和范围》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系列:6.1 《位置和范围》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f4d39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1e.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系列:6.1 《位置和范围》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位置和范围》,属于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地球》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纬网的概念,以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纬网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纬网的使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概念,了解经纬网的作用。
2.培养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掌握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点位置的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球仪模型,用于展示和解释经纬网的概念。
2.准备一些实例和练习题,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知识。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经纬网,让学生思考经纬网的作用和应用。
2.呈现(10分钟)使用地球仪模型,展示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经纬网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可以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地点,利用经纬网确定该地点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航海、航空、地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季风气候显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大陆性气候强。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
学生活动:找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风向和性质。
总结列表:
项目发源地风向性质
冬季风高纬度内陆偏北寒冷干燥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学生活动:(1)找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在亚洲,在亚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分析亚洲人口特征。
总结:1、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东亚有中国和日本,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有印度尼西亚。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增长最快的是非洲,亚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长快。
2、河流特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海洋。长江、澜沧江等流入太平洋;叶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找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位置和范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位置和范围》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明确亚洲的范围。
分析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位置和范围。
展示亚洲的范围及分区
学生活动:(1)总结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最南:11
②最东:170最西:26 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展示亚洲人口分布图
分析: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亚洲人口分布规律,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
总结: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图片
讲解: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展示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学生活动:做课本14页读图题。
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沙特依靠丰富的石油发展很快,新加坡和韩国发展成新兴的工业国。
展示新加坡示意图。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点,总结其发展经济是怎样因地制宜的。
总结: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中,地理位置优越,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航运和旅游,利用中东的石油发展炼油业,成为发展很快的国家。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线和主要分区。
总结讲述:亚洲跨三带,临三洋和二洲,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相望,主要位于北温带。共分为6个分区,我们中国位于东亚。
展示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
(2)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根据其流向分析特征。
总结: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 ,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 ,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夏季风低纬度海洋偏南温暖湿润
补充: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播放洪涝灾害的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资料,分析季风气候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结:1、有利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2、降水不稳定,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和数量柱状图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