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学
浅谈高等医学教育现状及创新性人才培养
新, 就是 要抓 住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力 这
个 关键 _ 8 ] , 深 化教 育 教 学 改 革 , 全 面 实施 素质 教 育 , 培 养数 以千 万计 的人 才 和一大 批拔 尖创 新人 才 。 2 . 1 改变传 统教 育模 式 。 积极 开展教 育 改革 我 校积 极开 展 医学教 育改 革 , 深 入探 讨 、 研 究 教 育 现状 及可 采取 的措 施 , 逐 步完 善课 程安 排 , 开设 多
1 高等 医学教 育现 状 1 . 1 理 论教 育体 系的 现状
解释 , 使 其 能充分 配合 医生 的工 作 , 理 解 患者 心理 的 重 要性 不亚 于对 疾病 本 身 的掌 握 , 而 学 生 相关 沟 通
能 力较差 , 不 能 充分理 解患 者 的疾 苦 , 医 患关 系更加
紧张, 形 成恶 性循 环 。 2 创新 型 人才培 养 的探 索 创新 是 高 水 平 大 学 建 设 的 灵 魂 。人 才 培 养 创
邢 影 , 刘 洪 雨
( 吉林 大学 中 日联 谊 医 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在我 国 , 由于 人 口基 数 大 、 人 口老 龄 化严 重 , 对 于 医疗 资源 的需求 逐 渐 增 加 , 并 且 随 着人 们 生 活 水 平提 高 、 生活 方式改 变 , 疾 病种 类在 变化 等 因素使 得 现代 医学 正在 经历着 空前 的挑 战 和机遇 口 ] 。高 等 医 学教 育是 培养 优 秀 医疗 工 作者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是 医学生走 向临床 岗位 前 的 基 础 学 习过 程 , 为满足 日
~
1 7 3 2 ~
Ch i n J La b Di a g n, Se p t e mb e r , 2 01 3 , Vo l 1 7, No . 9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P r a c i t c e a n d Ex p l o r a t i o n o f Ne w Ed u c a i t o n a n d T e a c h i n g
息技 术, 进行 人类学测量 活动, 学生 利用课余 时间使用照 相 机将被测量者局部进行拍摄, 利用计算机进行局部结构的分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c r e a t e n e w t e a c h i n g mo d e l s , f o c u s o n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me d i c a l s t u d e n t s ’ i n n o v a t i v e a n d r e s e a r c h a b i l i t y , S O a s t o i n- p r o v e t h e o v e r a l l q u a l i t y o f me d i c a l s t u d e n t s , a n d c u l t i v a t e i n n o -
类工作, 这不仅可 以提 高学 生对人体体 表结构 的认 知, 又 可 促进 学生对全息生物学 的理解 与掌握 。时代要求 建立一种 新型医学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具 有创新意识 、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 。
Mo d e s i n Hi g h e r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s/ /Ya n g J i n g , Z h a n g L e i , L e i Z h a n g h e n g , J i a Ho n g
医学教育学概论ppt课件
祝建波 主任医师
医学教育学概论
1
第一节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
• 层次结构; • 专业结构; • 学位结构; • 类型结构; • 管理体制结构
医学教育学概论
2
一、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一)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 标;
(二)高等本科医学教育:以培养高级医学人 才为目标;
医学教育学概论
15
4.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问题:质量不高、人才层 次结构不合理、地区间不平衡;
5.我国医学教育的弊病: (1)课程体系仍以生物医学学科为主,以学
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课程多, 学生负担重;
(2)教学内容滞后;
医学教育学概论
16
(3)教学计划安排基本是基础、临床、实习 三段式,基础与 临床割裂,理论脱离实际;
2.教育观念;
3.教育理论。
医学教育学概论
23
二、教育是思想的形成: 1.教育思想的形成:赫尔巴特、孔子;
2.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出现:约翰 杜威
医学教育学概论
24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凯洛夫教育思想。
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赞科夫、布鲁纳 1.强调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 2.重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互补协调的发展; 3.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 4.重视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的学习; 5.提倡全体学生协调发展,重视对优秀学生的
13
四、医学考试成绩评定: 1.绝对评分法;
2.相对评分法;
3.学分制评分法。
医学教育学概论
14
第四节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1.世界经济发展,人才竞争激烈;
医学教育教学
高等本科医学教育
培养高级医药专门人才 学制4-6年,5年制为主,授予学士学位
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七年制本硕融通医学教育, 毕业后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八年制本硕博融通医学教育,毕业后授予医学 博士学位
近年我国重大高等医学教育问题的研究
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03年联合设立了4项医学 教育研究课题:
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 终身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 思想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 四、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 五、医学模式及其观念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习”。John Nhomakorabeaewey
传统教育思想的强化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建国初期具有广 泛影响。
当代教育思想的形成
赞科夫、布鲁纳、霍姆林斯基和布 卢姆等
强调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 能力
重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互补协调 地发展
Jerome S. Bruner
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 重视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的学习
提倡全体学生协调发展,重视对优秀 学生的培养
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影响
医学模式
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观念
健康观 预防观 保健观 治疗观 康复观 道德观
高等专科医学教育与高等医学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面向基层医院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 学制一般为3年,强调实践能力
中等医学教育
培养中等卫生技术人才 学制为3年或4年。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严谨而完善,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
本篇将从历史沿革、教育体系、教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等方面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1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所现代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标志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起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多个层次。
目前,全国各地设立了众多医学院校和医学类专业,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育体系包括医学本科和医学研究生两个层次。
医学本科的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而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则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深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级医学人才。
此外,我国还设立了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医学专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教学质量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各大医学院校拥有一支优秀而专业的师资队伍,几乎每个学科都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
此外,教学设施和实验室也在不断改善和完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医学研究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医学创新的不断涌现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有力证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关注,我国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在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中,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将是重要的方向。
此外,促进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和合作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深化国际合作,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完善的体系。
在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未来的发展中,高等医学教育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创新和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专业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医学教育学ppt课件
4
2002医学教育白皮书:
⑤ 世界先进诸国的医学院评鉴过程特别谨慎而 复杂;
⑥ 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国际交流活动比任何其他 学科热络;
⑦ 医学教育为医学通才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年 限因各专科而异;
⑧ 一个国家每年需要培育多少医师,应受到政 府人力评估与调整,国际医学界认为医师过 多,会导致医疗品质的下降;
⑨ 医学系毕业生,与任何其他行业相比,很少 跳出医学领域。
5
2006年北京大学王德炳教授:
①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医学教育的质量要求 更高,医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
② 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实验室、 临床教学基地等;
7
三、未来医学教育的新视野和目标
2010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教育医师-号召 医学院校和住院医生教育改革报告》指出:
3、具备卓越的责任感,培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健系统质量 的思维习惯,包括机构和个人。医学院和教学医院应该支持培 训医师的系统革新需求。 4、职业素质的形成:加强职业价值行为和精神-医学教育。其 基础包括临床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伦理和法律等,致力推动 培养成绩卓越、具备责任感、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医师。
简言之:追求科学化、标准化、个性化、整合化、卓越化、职 业素质化,这是今后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8
四、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60年来,初步建立了包括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 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连续统一的高等医学教育体 系,规模、数量和质量、效益均有很大的提高。
高等医学院校由新中国成立时的44所,发展到2008 年的184所,在校生由1.52万增加到2008年的165万 多,毕业生40多万。
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探索
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探索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探索随着我国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也成为了医生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医生的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近年来,我国开始探索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
本文将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挑战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作为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技术要求。
传统的继续教育形式对医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安排较为随意,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因此,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旨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针对性的学分制度,通过积累学分来评价医生的继续教育成果,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学分体系,包括学分的获取和认定、学分的使用和转换等环节。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对医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培训课程、科研项目等活动进行学分认定,将医生参加的活动与学分相对应,形成继续教育积分制度。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难度,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分课程,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此外,为了保证学分的质量和有效性,改革还涉及相关的质量评价和监管机制,确保学分的积累与医生的学习成果相匹配。
然而,高等医学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确定学分的价值和权重是一个难题。
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对医生的专业能力提升程度有所不同,如何量化这种差异并确定学分的分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其次,改革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
目前,医疗机构在医生的学习和培训方面的投入还不足,改革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最后,学分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
改革需要明确的法规和规范,以确保学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医学 与哲学 ( 人文社会医学版 )0 7年 6月第 2 卷第 6 20 8 期总第 3 4期 3
. 医学教育 ・
对 我 国高 等 医学教 育 学制 与 学位 改革 和 发 展 的 思考
文冠 华① 丁 康①
摘要 : 通过对 国内外 医学教 育学制与学位的比较 , 以及对我 国 目前试行 的住 院 医师培训制度 存在 问题 的分析 , 出我 国六 提
学位是一种学术 称号 , 它与 高等 教育有 密 切 的联 系。高等 学校所授予的学位 , 志高等 教育各 层次 所达 到 的学 术水 平或 标 从事某种专业技术职业工作能力 的认 定。 国家为促 进各类 专 门 人才 的成长 , 对受过某一层 次高等教育 、 达到该层 次学术水 平或
专业技术职业工作能力者 , 予相应的学术称号 。 授
4 0 7 。 hn 3 0 2 C ia
E p o a i n i h f r a d De eo me t o g e e ii e Ed c to a y tm n g e W E x l r to t e Re o m n v lp n f Hi h r M d cn u a i n lS se a d De r e n N G ・ u DI h a。 NG
学制 的因素很多 , 包括 当代科 学技 术 、 人文科 学等 的发 展水 平 , 国家政治 、 经济 、 文化发展的需要 以及 国际医学教 育的发展 趋势 等 。各 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与本 国的国家制度 和文 化传统有 着密 切 的关系 , 从不 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属地 关系来看 , 世界各 国高 等 医学教育 的学制主要有 以下 四种类型 :
Ka g.G a u t S h o o n rd ae c o l fW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是中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医学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的西医传教士开办的医学学堂。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各地纷纷设立医学院校,如北平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南京医科大学(现南京医科大学),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相辅相成的培养体系。
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近300所医学院校和相关专业院校,培养各类医学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
其中一些高水平医学院校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国强调以医学思想、医学道德和医学技术为核心,培养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培养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学实践活动,提高诊断与治疗能力。
此外,高等医学教育还强调医学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也积极变革和创新。
不断完善医学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除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外,医学生还接受人体解剖、临床技能训练、临床实习等实际操作的训练,以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此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还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
许多高水平医学院校与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
这种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国医学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推动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然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医学生源稀缺,导致医学院校招生竞争激烈,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医学人才供给仍然不足。
浅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模式
一
无 限期 延 长 , 最多 可延 长 3年 。
3 3 课 程 安排 在课 程安 排 上 , . 普通 全 日制 的各 专 业 本 科 学生 前两 个 学 年 的课 程 基 本 一 致 , 为各 类 基 础 医学 课 如生物 学 、 理学 、 剖学 等和思 想理 论课 病 解
更 好地 服务 于人类 的健 康事 业 。
是 面 向完成 l 年 学业 , 过 高考试 并 被 录取 的高 中 2 通 生 源 。入学 后学 生通 过任课 教 师 的授 课 与 临 床实 践 的培训 , 成 国家规定 的必 修科 目, 通 过 学 校组 织 完 并 的毕业 考试 与 临床技 能考试 方 可毕业 。 3 2 学制 设 置 我 国 高 等 医学 院校 的学 制 基 本 分 . 为 三年 制 、 五年 制 和 七 年 制 , 且 规 定 修 业 三 年 , 并 暂
作 者单 位 : 尔滨 医科 大学 公 共卫 生学 院在 读硕 士 , 齐齐 哈尔 医学 院 哈 现 邮 编 1 14 收 稿 日期 2 0 — 1 — 1 602 o7 1 2
中的 医学 院 ) 约 占全 国高等 院校数 量 的 9 2 ; , . % 医学 生 在校 人数 达 8 万余 人 , 占高 等 院校 在 校生 人 数 l 约 的 7 4 。医学教 育 已经 成 为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一 支 . 不 可忽 视 的 重要 力 量 。据 有关 资料 记 载 , 目前 我 国
不 授予 学位 的为 医学 专科 教 育 ; 业 五 年 , 修 授予 医学 学 士学 位 的为 医学本科 教 育 , 修业 七 年 , 予 医学 硕 授 士学 位 的 为 高 等 医学 教 育 , 有 部 分 院校 设 有 八 年 另 制 。弹性 学 制是 目前 我 国很 多 高 等 医学 院 校实 行 的 种 学 制 , 生 可 以 比规 定 的正 常 修 业 年 限提 前 完 学 成 学业 , 因休 学 、 考试 科 目不及 格 等各 种 原 因而 造 成 不 能 按 时 完 成 学业 的可 适 当延 长学 业 年 限 , 不 能 但
高等医学教育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以七年制学生的培养为例
培养 目标定位于临床 医学专业学 位 , 规定 “ 并 临床 教学时 间应不少于 4年” “ 加临床 实践时 间不少 于 3年” 、参 。因
此 七 年 制 医 学 生 的 培 养 应 该 加 强 基 础 教 育 , 高 综 合 素 提 质 , 后 面 向 临床 为 主 要 目的 。 最 二、 多种 新 型 教 学 模 式 的 综 合 运 用
GUAN Ll GoNG CHE NG Hl s
高等 医学教 育新 型教 学模 式研 究
— —
以七 年 制 学 生 的培 养 为 例 杨 振 , 李 鑫 ,姬 云 华
摘 要 : 文章 以七年制 医学生临床 医学教 学 实践 为 内容 , 着重从 七年制 学生特 点、 学 目标 , 教 多
统 医学 模 式 的转 变 , 境 一 心 理 一 工 程 一 生 物 医 学 模 式 要 环 求 医学 教 育 从 单 纯 注 重 规 模 效 益 向“ 固 、 化 、 高 、 巩 深 提 发
学 生主动学 习 , 提倡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其 目的在
于 提 高 学生 主 动 学 习 能 力 、 析 和 解 决 问 题 能 力 以 及 独 立 分
P L教学前 , 求学 生 做好 预 习 , 阅大 量资 料 , 理 知 B 要 查 整
识 , 到答 案并 提 出 一 些 新 的 问 题 。这 个 过 程 中提 高 了 分 找 析 和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知 识 的 理 解 也 更 加 深 刻 , 时 增 对 同 加 了临 床 思 考 能 力 。 但 在 教 学 过 程 中我 们 也 发 现 , 不 是 并
《 七年制高等 医学教育基本 培养要求及 授予临床医学硕士
专 业 学 位试 行 办 法 》 此 提 出 了 明 确 要 求 , 定 七 年 制 高 对 规
医学导论-第六章-医学教育学概论与-by-tan
国际及我国 医学教育标 准的建立
近年来我国 重大高等医 学教育问题 的研究
第五节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 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一、教育思想的概念
什么是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象、本质、 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实施教育的理解、认识和 看法。
孔子提出设置课程的理论,提倡因材施教,强调以 “诗、书、礼、乐”分科教育学生,提出课程设置必须有侧 重点。
实用教育主义思想的出现
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主张 “教育即是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 中学习”。
缺点:全面否定了传统教育思想,否定学 校、否定课堂、否定书本、否定教师在知识传 授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思想内容:
教育指 导思想
反映某一社会 和国家办教育 的根本性质、 目的、基本方 向。
教育 观念
教育 理论
教育者及其他 社会成员对教 育的看法。
系统化的教 育思想的一 部分,可以 揭示教育规 律。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
传统教育思想的产生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分科教学、系统讲授、重视知识 和知识的传授;提倡教学的教育性,注重强制性纪律;主 张教学过程阶段化;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体制改革:
1、打破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 2、改变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 3、确立有效且具有权威的教育监督 体制; 4、改革招生和毕业就业制度; 5、改革教育投资体制; 6、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1、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强化教学质量; 2、调整医学教育层次结构; 3、调整医学专业结构; 4、调整医学教育区域分布结构。
关于改革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思考与建议
、
规 范 学 校 性 质 。 视 医学 教 育 特 殊 性 重
时 , 科性 医学 院将 逐 步 整 合 到 综 合 性 大 学 , 展 最 高 层 次 单 开
的 医 学教 育 。
目前 我 国 医学 院 校 类别 杂 、 次 多 的现 象 将 使 参 差 不 齐 层 的医 学 毕业 生 进 入 社会 , 是 对 医学 专 业 特 殊 性 认 识 不 全 的 这 表 现 , 不 利 于 高 质 量 医 学 人 才 的 培 养 , 解 决 目前 什 么 学 也 要
展 , 此来 调 节 我 国卫 生 人 才 队 伍 的 比 例 , 大 力 发 展 本 科 以 即
医学 教 育 , 为本 科 以上 医 学 教 育 做 准 备 。 到 22 00年 左 右 , 人
均 G P达 到 40 D 00美 元 时 , 消 5年 学 制 医 学 本 科 教 育 ; 取 同
有 着 重要 的 影 响 。 目前 , 国高等 医 学教 育 学 制 存 在 结构 不合 理 、 次偏 低 、 我 层 学制 混乱 等 不 足 。 为提 升 我 国 高等 医 学教 育 的 整体 水平 , 决 定 医 学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学 制进 行 改革 势 在 必 行 。 对
【 键 词 ] 学制 ; 关 高等 医 学教 育 学制 ; 议 建 [ 图 分 类 号 ] G 4 .1 中 69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210 (09 1. 5. 0 —7 120 )00 03 0 0
医科类本科生开设公共必修课《高等医学教育学》的思考
西北 医学教 育 2 6 月 第l卷 第2 0 年4 0 4 期
NRHET EI L DCT N Ar 0 o1 N. OTW SMD A EUAI p 26V. o C O . 0 14 2
医科类本 , 院校 教师和学 生必 须按照 医学 教育 规律完成 教 与学 任 医学 务, 就必 须学 习和研究 高等医学教育的理论和管理知识 , 在教与 学的实践 中, 觉 地贯 彻执行党和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针 和政 策, 自 遵循教育原则 , 不断改进方法 , 避免工 作中的盲 目性 。 13 学 习和研究 《 . 高等 医学教育学》是实现教 师和教育管 ,
14 学习和研究高等医学教育学 , . 有利于医务人员开展健
康教育活 动
健康教育是指 医务 工作 者运用教 育学 的理论 与方 法 , 传授
健康知识 , 使人们 自愿采取 健康 的生活方式 和维 护 自我 健康 的
开展了高等教育学、 心理学知识的岗前培训 , 那只是为拿教师资 格证书而进行短期的、 蜻蜓点水式的、 履行程序的“ 扫盲” 培训。
教师 的医学教育知识主要靠 继承 、 模仿 本学科 前辈 或高年 资教 师, 以类似跟 师学徒 的方式 , 边干边学 , 系统性研究 ; 个学科 无 一 或一个教研室 的教学方法 , 由该学 科或教研 室创始人建立后 , 就
方法 , 最终达到改善人 的健康状况 , 提高生活质量的 目的。要知 道, 今天 的医学生是 明天的医务 工作者 ,五星级 医生” “ 角色 目 标 之一就是健康教育 者。有效 的健康 教育 , 了要求掌握 广博 的 除 医学 与健康 知识外 , 更关键 的是看 其是 否掌握 了科学 的健康教 育方法 。学 习高等医学教育 学 , 以帮 助医学 生选择适 当的教 可
浅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模式转换
制 模 式 的 转换 似 乎 走 了 一个 大 圆圈 , 多 元 到 单一 , 从单 一 到多 元 , 复 循 环 。这 一 历史 变迁 从 再 往 给 医学教 育 学 制 的改 革 带来 了一定 的启 示 。
影 响着 医学 学制 的变迁 , 是一 个本 土性 和外来 性 这 双 重原 因作 用的结果 。 11 教会 医学校 的医学教 育学 制(0世纪初 ) . 2
学博 士证书 。 北京协 和医学校 11 年 改组为 协和医 95
学院, 学制定 为 6年 。 1 1 9 4年湘雅 医学 院开始 2年
—
—
22 9
医学教育探索 2 1 年 3 00 月第 9 第 3 卷 期
R s r e i M d a E ua o , a h 2 1 , o9 N - ee c sn ei l d ctn M c 0 0 V 1 , o ah c i r . 3
・
理 论 研 究
・
浅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 的模式转换
s se i i a y tm n Ch n .
【 y w rs Hg e m dcleuao ; E ua o yt C rcl r rm cag; Ke o d 】 i r e i d ctn h a i d ctn ss m; ur ua po a hne i e i r g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是指中国国内的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专业人才方面的教育体系和工作流程。
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自20世纪初开始发展,并且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本篇文章将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回顾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医学教育兴起。
当时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医生在中国开设了医学院校,对中国的医学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包括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投入,推动了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提升。
目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体系的设置,医学教育可以分为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并且在各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考核要求。
中国也拥有一些知名的医学院校,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等。
这些院校在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的医学生和研究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够均衡,一些地区和院校的医学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存在差距。
其次,医学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市场化倾向,一些医学院校以盈利为目的,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和职业道德问题。
此外,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需要和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引入前沿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未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激励,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其次,要完善医学教育的质量评估和监管机制,确保医学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此外,要加强与医疗实践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培训机会。
同时,要关注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顶尖医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以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导向
疼痛 , 减轻疾病痛苦; 对病患治疗和护理, 对不能治愈患者的照料 ; 防止过早死亡, 遵 循临终关怀。 高 等医学教育是 为社会和卫 生机 构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基地 , 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医 学目标能 否顺利实现 。 医学院校必须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 国卫生服务的发展 要求 , 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 , 改革课程体系,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 学相结合的知识、 能力、 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 习模式 , 确立学 生在教学 中的主体地位 , 着力推进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 加强学生终身学 习能力、 批判性思 维能
教育 是 “ 医学 以 人 为 本 ” 性质的彰显、 贯彻和落实, 也 是 实现 医学 生 全 面 发 展 的 过 程 。 医学 教育 必须 重视 职 业 道 德 教 育、 医 学人 文 教 育 , 将 医患沟通、 心 理学、 伦理 学、 医学 史 、 卫 生 法 学 等课 程 纳 入教
育计划 , 使学生在具 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 具有一定 人文素养, 在医疗实践 中能够 自觉地树 立尊重人、 关怀人的意识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
随 着 医 学 教 育规 模 的 迅 速 扩 大、《 医 疗 事 故 处 理 条 例 》的实
施, 患者 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 养巳逐渐成为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
节。 医学院校必 须积极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早临床 、 多临床 、 反复临床的全程渐进式实践 教学 , 构建 临床技 能培训 中心 , 为学生提 供实践教学平台, 探索 “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一计算机模拟
力和 创新能力的培 养。 加 强学 生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学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 基础
中国与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比和启示
中国与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比和启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医学教育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医学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对中国和美国高等医学教育进行对比,并探讨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一、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主要分为本科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大类,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可以分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从课程设置上看,中国的医学教育注重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学生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进行大量的临床实习和经验积累。
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需要进行科研训练和学术研究,完成学位论文。
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相对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主要包括预医学教育、医学院本科教育、医学院专业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
医学院专业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学生需要经历不同的科目学习和临床实习,完成医学学位和专业认证。
二、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医学教育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授课、实验室教学和临床实习为主。
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为被动接受和单向传授,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
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了解医学基础理论、掌握临床技能为主,以满足医疗实践的需要。
美国的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采用问题导向、病例教学和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具备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床判断能力为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需求。
三、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中国的医学教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中国医学院校的科研力量较为分散,科研资源不足,科研环境不够开放和自由。
在学术成果方面,中国的医学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发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文和专利成果的数量仍然不足。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与美国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医学院校与国际合作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但整体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高等医学教育应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于一体
子 生物学 、实验 免疫学技 术 、实验动 物学 、免疫遗
纯 生物技 术是 一种错 位 。与 此相 应 ,现 代 高等教 育 中, 医学教 育定位 于 纯科 学教 育与 纯技 术教 育 ,引导受
教育者关注人的体质属性 ,而忽略人 的心智属性 ,体现在教学体 系中,忽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 学与人
文精神 的培 育也 是一 种 对人 的背 离。 因此 ,至 少可 以从 三 个层 次来构 造 高等 医学教 育的 内容 :深层 次 的仁 心培 育 、 中层 次的 济世 意识树 立 、表 层 的妙 手 塑造 。 关 键词 :高等 医学教 育 ;定位 ;人 文教 育 ;科 学教 育 ;技 术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G 4 68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1 1 (08 5— 0 7—0 6 1 60 20 )0 0 9 5 生 物科 学 与生 物技 术都 将人 视为 纯粹 生物 或纯 生物 现 象 ;现代 医 学 ,及 建 立在 现代 医学基 础 上 的种 种
医疗技 术 与技术 过程 ,主要关 注 与纯 生物体 相关 的
现代科 学 技术 的飞 速发展 ,给现代 医学 带来 一 系列 巨大 的成 就 ,为人们 打开 一条 条认 识生 命 、挽
救生命 的通 道 ,但 同时导 致一 些新 的 问题和新 的困
境 ,以至于 “ 医学成为 自身成功 的囚犯” J ¨ 。为医
科 学或纯 技术 内容 。
西 方 医学 传人 中国 的时期正 是西方 生物 医学模
式 形成 和成熟 的时期 ,也 是科学 技术在 课外 ,某著 名大学
免 疫学硕 士研究 生课程 包括 免疫生 物学 、生化与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 教学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一)教的原理 (二)学的原理
二、教学形式的种类
(一)个别教学 (二)课堂教学 (三)现场教学 (四)分组教学 (五)课外教学
三、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一)实行多种教学形式的优化组合 (二)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三)逐步增大个别教学
第二节 学生评价
一、学业成就测量与评定 (见教学测量) 二、临床能力评价
(一)范围与内容 (二)种类与方法 (三)影响评价的要素及控制方法
三、非学业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 二、教师评价的种类及特点
(一)成果评价 (二)行为评价 (三)素质评价
三、教师评价的方法
(一)教师自评 (二)学生评教 (三)同行评议 (四)观察与会谈
二、教学管理人员的任用、培训和考核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五节 教学管理基本内容
一、教学计划管理
(一)制定 (二)执行与管理 (三)检查与修订
二、教学质量管理
(一)教学质量控制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三)教学质量反馈
三、教学督导
(一)作用 (二)实施
四、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管理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的师生
第一节 医学生的本质特征
一、医学生的概念 二、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医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 (二)医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三)医学生具有创造价值的潜能 (四)医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第二节 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三)近代教育 (四)现代教育
三、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四、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思想史基础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
(一)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心智的全面发展
(三)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第三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结果具有评价作用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前教育目的的演变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结合 (三)直线式系统性 与同心圆式系统性的结合
第四节 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
(一)符合教育方针和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和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 (三)体现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 体现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部分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要素)
1.主要矛盾;2.本质;3.规律
教学活动
教学原则: 教学模式:
人(主体) 对象(客体)
教 学 师 生 管 理 者 ﹁ 影 响 ﹂ 教 学 内 容 ﹁ 教 学 场 景价 法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五、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一)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 (二)评审 (三)管理
第六部分 教育教学评价与测量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概念与辨析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
四、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历史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实效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民主性原则
第四节 教师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一、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一)教师的主要作用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教师的任务
(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二)开展科学研究 (三)为社会服务
第五节 教师的特点与素质要求
一、教师角色的多样化 二、教师工作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三)教师劳动的群体性 (四)教师劳动的复合性
(一)功能上有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二)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 废止注入式 (三)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 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
第三节 教学管理的意义、任务与原则
一、教学管理的意义 二、教学管理的任务
(一)确立合理的教学管理目标 (二)建立和维护教学工作秩序, 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锐意创新,积极促进教学改革 (四)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节 临床教学管理
一、临床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课堂教学 (二)临床见习 (三)毕业实习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管理
(一)课堂授课 (二)病案导入+讨论式教学 (三)临床诊疗思路教学
三、临床见习的实施与管理
(一)分类 (二)步骤
四、毕业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一)基本内容 (二)准备工作 (三)形式和方法
三、医学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 自觉性、创造性与独立性的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 (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
(一)课程设置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三)教学主要环节 (四)学年编制和时间分配
第五节 教学大纲与教材
一、教学大纲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教学大纲基本结构 三、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 (二)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 (三)教材的运用
(一)大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征 (二)大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的意识倾向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意识倾向性的外部环境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意识倾向特征的主要表现
四、医学学习的三个主要转变期
(一)由中学进入大学一年级期间 (二)由基础医学课程学习转入 临床医学课程学习时期 (三)进入临床毕业实习期间
第三节 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其培养
一、医学生全面素质的内涵
(一)思想道德素质 (二)业务素质 (三)文化素质 (四)身心素质
二、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一)从内容“维”来看医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 (二)从形式“维”来看医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 (三)从空间“维”来看医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 (四)从时间“维”来看医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
四、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第四节 教学测量的作用与原则
一、教学测量的作用
(一)反馈作用 (二)评定作用 (三)激励作用
二、教学测量的原则
高等医学教育学
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
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董晓建
2011年09月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与高等医学教育 第二部分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医学院校的师生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育教学评价与测量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 与高等医学教育
第二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特点、原则和要求
(一)高效率地传授知识 (二)反映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三)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的统一 (五)重视发挥与学生需要有关的 情感性心理因素的作用
三、医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医学教学方法分类的依据 (二)医学教学方法分类的原则 (三)医学教学方法分类系统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质上是教师引导下 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 (二)实质上又是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接受式教学 (二)发现式教学 (三)两者的优缺点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教学原则的依据
(一)教学客观规律 (二)广大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五、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按评价内容分
(二)按评价目的、作用和时间分
(三)按评价标准分
六、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 (二)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 (三)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样 (四)评价观念由收敛转为发散 (五)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 (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七)日益注重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一)教学大纲的管理 (二)教材的管理
五、档案管理
(一)教学档案 (二)教务档案 (三)档案的科学管理
六、教学资源的管理
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的原则 (二)超前的原则 (三)优化的原则 (四)效益的原则
七、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一)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同步发展, 构建信息化、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 (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网络技术开展 教学管理的能力,建设具有现代信息 素养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 (三)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要求, 转变教学管理职能
二、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一)健全教师培养制度 (二)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三)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三、教师管理的改革
(一)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 (二)通过教师调整与合理流动, 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 (三)健全人才市场调节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二、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教学模式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