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
龙源期刊网 纪伯伦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8年第06期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先知》是他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
他1883年出生,当时黎巴嫩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了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
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的生命。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纪伯伦25岁时得到贵人相助,申请到了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
在法国学习绘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此后一直从事文学与绘画工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待了2年,在美国生活了31年,因此,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寄寓对祖国深厚的恋情。
【白洁/供稿】。
纪伯伦 生命的意义 出处
纪伯伦生命的意义出处纪伯伦(Khalil Gibran)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哲学家和艺术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富有启迪性的思想而闻名,他的作品《先知》被译成世界上近一百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纪伯伦生命的意义》是他的一篇文章,虽然不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但却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思和对人类存在的观察。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他对于生命意义的个人哲学的精华所在。
文章一开始,纪伯伦提出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一个无端的奇迹,被赐予我们时我们无法预料其长度和过程。
”他强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充满了神秘和奇迹。
然后,他回顾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不同解读和追求,从宗教到哲学,从科学到个人经验,他试图通过各个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真谛。
纪伯伦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个人的体验和感知。
他写道:“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寻找意义,真正的意义却在正在发生的时刻。
”他像是在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未来某个理想的状态,而是要珍惜此刻和此刻所经历的一切。
作者提醒我们要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是独特而神圣的。
他描述了人们常常迷失在世俗的琐事和欲望之中,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和灵性的追求。
他写道:“我们总是试图通过外在的东西来满足我们内心的空虚,而忘记了我们真正的目标和追求。
”纪伯伦试图激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内心的平静。
他写道:“寻找生命意义的旅程是一种持久的修行,这是我们进步和成长的动力。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经历自己的旅程,寻找对于自己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并在其中找到满足与平静。
纪伯伦还谈到了生命与爱的关系。
他认为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和最深层次的体验。
他写道:“通过爱,我们融入了宇宙的力量,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他强调爱的力量和重要性,认为爱是人类存在的最大目的和意义所在。
文章的结尾,纪伯伦给予了读者一个深思的问题:“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你是否在寻找过程中明白自己的存在的目标和意义?”他提醒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自我成长的渴望。
黎巴嫩诗人哈利勒生平及简介
黎巴嫩诗人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一座高峰。
他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奠基者。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诞生在黎巴嫩北方美丽的山乡贝什里。
他的家庭属天主教马龙派。
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心地善良,她是纪伯伦心目中爱与美的化身。
父亲是个粗犷的山民,兼做山乡牲畜统计工作,因交游不慎,吃了官司,导致全家赤贫。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母亲带着四个孩子,来到美国的波士顿,栖身于最贫穷的华人区,这年纪伯伦12岁。
1898年,纪伯伦又背负着全家的希望,回到祖国,进了贝鲁特的“希克玛”(睿智)学院。
他利用假期深入社会,记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这一时期,他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政治专制、宗教欺骗和陈腐传统有了本质上的认识,在校内刊物上发表过揭露和批判的文章。
1902年纪伯伦完成学业后再次赴美。
他的小妹妹、哥哥和母亲在一年内相继去世,为他们治病欠下大笔债务。
从1903年至1908年,纪伯伦一边作画,一边为阿拉伯侨民杂志写稿。
女校校长玛丽·哈斯凯尔自此成为他的知音和挚友,对他的创作起过重要作用。
1905年纪伯伦的第一部作品《音乐短章》出版,这是一本论述音乐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小册子,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他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比喻,以拟人化的描写,把音乐的本质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把音乐称作“心灵和爱的女儿”,“盛放爱情苦汁和甘泉的容器”,“人类心灵的幻像”,“悲愁的果实和快乐的花朵”,“从收聚的感情花束中升起的芬芳”。
他把抽象的音乐变成了可触摸的具象。
他用一连串惊叹句呼唤音乐,从而把音乐对爱情生活、对文学艺术、对世界历史的作用揭示出来。
《音乐短章》的浪漫艺术风格,预示了纪伯伦未来创作的走向。
1906年纪伯伦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
第一篇《玛尔 塔·巴尼娅》 描写一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少女,被骗到城市,成为被人践踏的烟花女,最后在贫病中惨死。
语文《花之歌》课堂笔记
语文《花之歌》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采用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情感和伟大的理想。
二、课文概述•文体:散文诗•主题:诗人以花自喻,通过第一人称的写法,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三、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1~4自然段):o以“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如“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等。
o描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2.第二部分(5~7自然段):o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如“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等。
o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如“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四、重点句子解析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o两个“又”写出了花儿们周而复始、四季轮回的生命旅程。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o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星星,突出了花的高洁夺目。
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o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暗示了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4.“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o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利用花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5.“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纪伯伦是近代黎巴嫩的一位杰出诗人
纪伯伦是近代黎巴嫩的一位杰出诗人,也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和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虽然只活了48个春秋,但他一生著述甚丰,总计有20多部著作问世。
也的前期用阿拉伯文写作,后期旅居美国则用英文写作,其中以散文诗的成就最高,出版的散文诗集有14部(包括几部散文诗与小诗的合集)。
1923年出版的散文诗集《先知》是纪伯伦散文诗的代表作。
“爱与美”曾被认为是纪伯伦散文诗的基本主题,并把纪伯伦看作是“爱与美的诗人”。
其实这是不完全的。
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对腐败权力的揭露,对宗教偏见的鞭笞,对传统和民族性中的消极面的挞伐,也是非常凌厉而深刻的,“爱与美”只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一部分。
关于“美”,在纪伯伦的散文诗中有很多篇,如《先知》中的《美》、《泪与笑》中的《美》和《在美神的宝座前》等。
纪伯伦认为,“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宝座的阶梯”,因为,他对美是他对人生对哲理的深沉思考。
他以激越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富有启发性的比喻以及新颖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对一个抽象事物的认识,能为人们提供出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新视角,并表达出他对和谐完美理想境界的向往。
《美之歌》选自1913年出版的散文诗集《泪与笑》。
本集中有一组散文诗总题为《组歌》,如《浪之歌》,《雨之歌》、《幸福之歌》等,共5首,《美之歌》是其中的第4首。
1911年,纪伯伦虽然已正式迁居纽约,并宣布“我生命中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结束了赞颂、倾诉和哀恸哭泣”,但是他此时并没有完全由绚丽型转向力量型、由激情型转向哲理型,他还在积极寻找通向心灵和人性完美的道路,他仍然满怀激情地歌颂爱、歌颂美,认为爱与美是世间万物完美的象征,是理智的成果,是人世的好的归宿和结局。
因此,他将爱与美当作宗教来崇拜。
在《美之歌》里,诗人把美当成上帝、真理。
她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其力量也非常神奇,可以主宰生死存亡,可以令你获得爱情、灵感,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美丽,净化人的心灵,使社会变得崇高起来。
纪伯伦诗歌欣赏
纪伯伦诗歌欣赏纪伯伦是一位超有魅力的诗人呢!他的诗歌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光芒。
一、纪伯伦的简介纪伯伦啊,他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呢。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丰富的故事集。
他出生在黎巴嫩,后来又到了美国。
他的经历让他的诗歌有着多元文化的交融。
他的思想很独特,就像一个在尘世和精神世界之间自由穿梭的精灵。
他对爱情、对生命、对自然都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二、纪伯伦诗歌中的爱情他笔下的爱情是那么的纯粹又复杂。
他会说“爱情是一个光明的字,被一只光明的手写在一张光明的册页上的。
”这就好像爱情是神圣的,被上天特别眷顾着。
他写的爱情不是那种俗套的你侬我侬,而是有着灵魂的碰撞。
就像两个在黑暗中寻找彼此的灵魂,一旦相遇,就会擦出耀眼的火花。
他也会写爱情中的痛苦,“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将你钉在十字架上。
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
”感觉爱情有时候就像一场冒险,有甜蜜也有伤痛。
不过这种伤痛不是让人绝望的,而是让爱情更有深度,就像伤口愈合后的疤痕,是一种成长的印记。
三、纪伯伦诗歌里的生命感悟纪伯伦对生命的理解那叫一个深刻呀。
他觉得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他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
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生命中最美的事情就是发现身边的美好。
不要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路,而忽略了路边的花朵、天上的云彩。
他也会提到生命中的苦难,他说“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
”这就是说,哪怕生命中有很多坎坷,我们追求梦想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
就像爬山,也许我们爬不到山顶,但是攀登的过程中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汗水和努力,那都是生命的财富。
四、纪伯伦诗歌中的自然之美他对自然的描写简直绝了。
他把自然当作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存在。
他写“你们微睡时,清晨的山风轻拂你们的衣袂,你们清醒时,林间的小鸟轻诉友情。
”在他的诗里,风就像温柔的朋友,轻轻抚摸着我们;小鸟就像亲切的伙伴,在跟我们诉说着什么。
他能把自然的那种宁静、那种力量都写出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4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4课课堂笔记
一、作者简介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 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二、多音字
冠:guān(鸡冠)guàn(冠军)
三、词语解释
苍穹:天空。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花的形象的描写和对花的精神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 (第 1-4 自然段):写花是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
第二部分(第 5-7 自然段):写花对大自然的奉献和对人类的贡献。
六、课文笔记
1. 第 1 自然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和诸元素之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形态和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 第 2 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各种形态,表现了花的灵动和美丽。
3. 第 5 自然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拟人化,表现了花的无私奉献。
4. 第 6 自然段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优美,写出了花的作用。
5. 第 7 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各种用途,表现了花的乐观、奉献精神。
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被誉为与泰戈尔齐名的“东方智者”,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口中“横扫西方”的东方风暴。
他的名作《先知》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以博爱情怀和哲思智慧治愈着经历一战的人们,也成为了20世纪以来读者最多的作品之一。
他是逃避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纪伯伦作为第一代移民美国的阿拉伯人,在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反思宗教戒律对阿拉伯人,尤其是对女性的束缚。
他以身边的故事为蓝本,使用街区生活中口语词汇,写出了一批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
以《叛逆的灵魂》为代表,纪伯伦的文字受到了阿拉伯移民的追捧。
但纪伯伦对于自己初到美国时的贫民窟生活却极力回避,甚至在别人问起时,编出一套虚构的故事作为回应。
在他的故事中,他有着出身高贵的父母和享有特权的童年。
而实际上,纪伯伦11岁时因为父亲涉嫌欺诈入狱,被迫跟随母亲移民美国,在阿拉伯移民聚居的波士顿南恩顿区长大。
纪伯伦不愿意与移民区的人来往,家里来客人时,他总是躲到各种隐蔽的地方,跟母亲说他不在家。
他一有空就往隔壁充斥着美国文化的后湾区跑,光顾那里的廉价剧院、公共舞厅、品种很少的水族馆。
他结识了摄影师戴伊,被他放纵不羁的生活方式吸引。
纪伯伦在镜头中竭力扮演着“亚美尼亚王子”或是“年轻的酋长”,满足这位美国艺术家对神秘东方的想象,同时也幻想自己拥有高贵的出身,以此抵御现实的窘迫。
纪伯伦的作品抨击宗教的刻板,但也总是离不开东方的文化因素,开辟了叙美派的文学风格。
对于纪伯伦的理解
对于纪伯伦的理解许多人都熟悉纪伯伦(Gibbon),他是一位英国历史学家,以《失落的帝国》(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一书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历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同时也被认为是文学手法的经典。
本文从纪伯伦的生平、历史思想、文学方法三个部分展开讨论,希望由此加深读者对纪伯伦及其作品的理解。
纪伯伦出生于1737,是英国一个乡绅的子孙。
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军队官员,一直照顾着纪伯伦的教育,尤其是培养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厚兴趣。
他在175818岁时开始学习法律,1762被考取担任官职,被派去管理各庄园,并在此期间发表了《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和《罗马帝国历史简介》等著作。
他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当时著名人士都有一定的交往。
1776,纪伯伦因失去爱妻而深受打击,故事回到了英国,并开始着手着写《失落的帝国》。
1788,纪伯伦的《失落的帝国》在英国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一夜成名。
纪伯伦曾严厉抨击过贝多芬、波拿巴等人,他认为这些人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才散播错误的历史观念。
然而,他本人的历史思想却极其健全,他肯定了历史学家应当对对待历史的客观性,正确和合理地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
此外,纪伯伦还提出了历史非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有多种解释,这也成了今后历史学家的重要思想基础。
同时,纪伯伦也注意到历史的发展趋势,认为世界上的所有文明最终都会走向衰落,这是他对古代罗马帝国衰落进程的见解。
综上,纪伯伦拥有完整和客观的历史看法,深刻影响了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
在文学方面,纪伯伦吸收了古典戏剧的影响,将各种文体融合在一起,给历史写作带来了新的形式,使《失落的帝国》更具有可读性。
他的叙述方式具有流畅性,深刻揭示历史的发展,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也深入刻薄,将历史上重大事件和细节事件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并充满活力的历史景象。
此外,纪伯伦还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其历史观点。
纪伯伦简介 作品集
彼此相爱;却不要做成爱的系链: 只让他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一个流动的海 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个杯中啜饮 彼此递赠着面包;却不要在同一块上取食 快乐地 到处舞唱;却仍让彼此静独; 连琴上的那些弦也是单独的;虽然它们在同一的 音调中颤动 彼此赠献你们的心;却不要互相保留 彼此赠献你们的心;却不要互相保留 因为只有生命的手;才能把持你们的心 要站在一处;却不要太密迩: 因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两旁;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树荫中生长
你可以努力仿效他;但不要企图让他变得像你 一样 因为生活不走回头路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你是一把弓;孩子是勇往直前的生命之箭 那弓箭手瞄准远之又远的一个目标;用力使你 弯曲;让他的箭能够射得迅捷且远 请为你的弯曲感到高兴吧 因为他既然爱射出的箭;肯定也爱手中的强弓
名句赏析一
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 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 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 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 1931年冰心女士翻 译了 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 阔了文学的窗扉 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 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 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 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先知被认为是纪伯伦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 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 生与死 婚姻与家庭 劳 作与安乐 法律与自由 理智与热情 善恶与宗教等
الأرواح
我
诫
告
灵
心
的
我
咏
之
花
音 乐 短 章
散 文
纪伯伦黎巴嫩最著名的诗人与作家
纪伯伦黎巴嫩最著名的诗人与作家纪伯伦:黎巴嫩最著名的诗人与作家黎巴嫩的文化艺术界素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而在这个美丽的国家中,有一位独具才华的诗人与作家备受瞩目,他就是纪伯伦(Kahlil Gibran)。
纪伯伦以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成为黎巴嫩最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之一。
纪伯伦于1883年1月6日出生在当时还是奥斯曼帝国的黎巴嫩村庄比沃特(Bsharri),他是一个黎巴嫩基督教家庭的成员。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家族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纪伯伦从小就展示出了他的文学才华,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生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入思考。
尽管纪伯伦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
这使得纪伯伦能够在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学院圣心学校和贝鲁特高级学院接受教育,并在此期间积极参与文学和艺术活动。
他的才华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他的作品频频在当地报刊上发表。
纪伯伦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但他也尝试过其他文学形式,例如小说和散文。
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涉及哲学、爱情和人类命运等多个层面。
纪伯伦的文字富有感染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更是一种对人生及其意义的深度思考。
他的作品秉持着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观,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平等的赞美。
纪伯伦的作品也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先知》,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销售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册。
《先知》探讨了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涵盖了爱、友谊、家庭、教育、宗教等众多主题,给人们带来了深刻而启迪性的思考。
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纪伯伦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
他的文字也被广泛地用于绘画、音乐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中。
纪伯伦的创作灵感与诗意语句不仅仅可以感染人的内心,更能够为人们提供力量和启示。
他的作品经常被引用,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被用作演讲或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然而,纪伯伦的辉煌创作之路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简介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简介文章一:关于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简介大家好,我今天要介绍一下黎巴嫩作家纪伯伦。
纪伯伦于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的比鲁特,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和艺术家。
他的作品涉及爱情、友谊、自然和宗教等多个方面,被誉为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纪伯伦的作品风格细腻、叙述自然,充满着阿拉伯特有的浪漫主义与超验主义,既含义深刻又浪漫唯美。
他的动人诗歌作品《流浪者之歌》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许多国家都被译成了多种语言。
除了诗歌外,纪伯伦还创作了一系列的散文和小说作品,其中包括了《托鲁·纳布丽的先生》和《摩托车上的人》等。
纪伯伦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作品不仅在阿拉伯地区走红,也受到了西方文学爱好者的欣赏和推崇。
总的来说,纪伯伦是一位极有才华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深受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人们喜欢,也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写作重点:本文是一篇关于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简介,文章主要介绍了纪伯伦的生平和创作以及其作品的特点和影响力。
用词分析: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所选的关键词汇恰当生动,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让读者快速掌握纪伯伦的基本情况。
文章二:纪伯伦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首先,纪伯伦的作品不仅以阿拉伯文化的深沉和浪漫为基础,还在其中融入了他的艺术观念和哲学思考。
他的诗歌之美大多出自于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探索,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赞颂。
其次,纪伯伦的作品追求的是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灵性之美。
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出现了很多神话和象征性的意象,同时也有许多充满哲学意味的引导性的语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最后,纪伯伦的作品对阿拉伯文学和全球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被广泛地传阅和阅读,在阿拉伯地区和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和推崇,他的艺术思想也对后来的很多诗人和作家产生了影响。
纪伯伦哈利勒 纪伯伦
感情生活
纪伯伦早年结识约瑟芬,但于1903年分手。
1 9 0 4 年 5 月 , 纪 伯 伦 在 波 士 顿 画 廊 个 人 画 展 时 结 识 马 尔 莱 布 鲁 街 女 子 小 学 校 长 玛 丽 ·伊 莉 莎 白 ·哈 斯 凯 尔 , 两 人结为挚友。1906年,纪伯伦与玛丽开始交往,但玛丽因年龄关系不能与纪伯伦成婚。玛丽和纪伯伦成为了一生 的挚友。二人延续一生的通信,是研究纪伯伦创作和生活的重要文献。
1898年9月至1902年4月,纪伯伦返回黎巴嫩的贝鲁特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化知识;1903年返回美国后,纪伯 伦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一系列短篇散文,这些文章不仅给生活困顿 的纪伯伦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帮助,而且使他开始在美国的阿拉伯移民读者中赢得声誉。
文学生涯
纪伯伦(4张)
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论集《在文学世界》。其后,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包 括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等人。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
1926年,正式发表《沙与沫》 ;开始写《人之子耶稣》,18个月后完成,并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 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同年,纪伯伦应邀出任纽约《新东方》(The New Orient)杂志的编委。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20世纪初黎巴嫩作家
01 人物生平
03 创作特点 05 后世纪念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人物评价
基本信息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文:;ناربج ليلخ ناربج英文:Gibran Kahlil 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 年4月10日)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诗人纪伯伦的简介
诗人纪伯伦的简介诗人纪伯伦的简介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 )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逝世。
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纪伯伦的诗歌风格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
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
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
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
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纪伯伦的历史评价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纪伯伦—读书笔记
纪伯伦—读书笔记第一篇:纪伯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纪伯伦全集Ι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画家,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旅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世界文坛一颗不朽的巨星,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作家。
他有一颗流血的心,一颗宽容的心。
他一生孤独坎坷,颠沛流离,亲人早逝、遭祖国放逐、贫病交加、终身未婚,48岁英年早逝。
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
冰心先生作为曾经为纪伯伦著作作译的文学泰斗,也被它深深折服。
纪伯伦绝对是写散文的高手,我怕除了泰戈尔,真的找不到像纪伯伦这样优美抒情,温柔委婉的文字了。
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他的全集,其中《折断的翅膀》,更是让我深深着迷。
据说很多人都以为《折断的翅膀》是记述纪伯伦过去的一段恋情。
不过纪伯伦也说了,只是结局一样,过程并不同。
他的小说都是那种散文化的文字,通篇下来,你还可以当是诗那样吟诵。
最不可思议的是,纪伯伦的比喻太艺术了。
要说一篇也就算了,但是一整本都如此,我还真的被深深折服了。
只消随意翻一页,找一段落,就可以看出他的文学魅力如此大气。
《折断的翅膀》如果可以简述,这不过是:“有一对两情相悦的男女,女子的父亲被迫把女儿嫁给富人,两人犹如被折断的翅膀,悲伤哀叹。
”便是这样的故事,在中国里算是滥觞之作。
可是纪伯伦却不是这样表述它的。
整个气氛几乎是缠绵感伤的,情感也是压抑孤独的,他写故事,可是通篇都是对一些事物的比喻,凸显自己的哀伤心绪,他们就好比维特,感伤多情又单纯浪漫。
而最终,在这么感人的悲剧下,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当时封建势力的一种控诉和指责。
不管你相不相信,纪伯伦的文字是有气质的,高贵的。
我无意一直抬举他那样在歌功颂德,而是说我的感受。
也许有的人觉得千篇一律,也就那样子,但是我更相信,这些浪漫的文字下,开出来的花朵并不是邪恶病态的,只是为了更好的呼唤人去爱去寻觅去珍惜。
关于纪伯伦生平故事介绍
关于纪伯伦生平故事介绍纪伯伦是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那关于纪伯伦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纪伯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纪伯伦故事提起纪伯伦故事,很多读者都知道纪伯伦与玛丽、梅娅两位女子的柏拉图式爱情故事。
除去这段爱情经历来说,纪伯伦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一则故事便是讲述纪伯伦成长。
纪伯伦于1883年在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村出生。
纪伯伦的父母都是典型的普通百姓。
纪伯伦在黎巴嫩生活时,恰好是黎巴嫩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时期。
纪伯伦因不堪奥斯曼帝国对黎巴嫩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纪伯伦12岁时便跟随母亲前往美国波士顿生活。
纪伯伦和母亲并没有充足的钱财,所以俩人一直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年仅15岁的纪伯伦回到祖国黎巴嫩上学。
4年之后,纪伯伦再次回到美国生活。
当他回到美国仅一年多的时间,纪伯伦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肺病夺走了纪伯伦妹妹的生命,此时纪伯伦的妹妹年仅14岁。
纪伯伦的妹妹临死之前,想要见到父亲和纪伯伦一面,但是这个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纪伯伦的妹妹便离开人世了。
不久之后,纪伯伦同父异母的哥哥也病倒去世了,纪伯伦虽然和哥哥不是一母同胞,但是纪伯伦非常喜爱哥哥。
得知哥哥去世消息之后,纪伯伦深受打击。
纪伯伦的母亲在陆续失去两个孩子的打击之下也一病不起,随后撒手人寰。
这对纪伯伦来说,无疑是巨大地打击。
正是因为纪伯伦早年经历了生死离别,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欲望。
后来,纪伯伦对人生反复无常的感慨,也在《先知》中展现了出来。
纪伯伦的爱情故事纪伯伦的爱情十分凄美而动人。
众所周知,纪伯伦一生并没有娶妻生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纪伯伦没有感情经历。
相反,纪伯伦的爱情如同柏拉图式的爱情,他和玛丽、梅娅的爱情美好而动人。
纪伯伦爱上的第一个女子名叫玛丽,比纪伯伦大十岁。
当纪伯伦落魄时,玛丽慷慨解囊地帮助了纪伯伦,为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在玛丽的帮助下,纪伯伦还前往巴黎学画画。
等到纪伯伦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后,立马就向玛丽求了婚。
识人丨纪伯伦
识人丨纪伯伦“20世纪的布莱克”“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这就是纪伯伦纪伯伦生平少年时代1883-1894纪·哈·纪伯伦于1883年1月6日生于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名叫贝什里的山村。
父亲哈利勒(1844-1909)曾是负责征收牲畜税的乡官。
母亲名叫卡米莱(1864-1904),以精力旺盛、聪明干练闻名乡里,与哈利勒结婚之前,曾嫁给堂兄哈纳·阿卜杜·萨拉姆(客死巴西),卡米莱曾随他去巴西,生下儿子布特鲁斯。
第二次嫁给一亲戚优素福·伊里亚斯·吉阿基阿。
但此次婚姻一开始便不顺利,不到一个月时间,丈夫便撒手人寰。
之后,她嫁给了哈利勒·纪伯伦,生下纪伯伦、玛尔雅娜和苏尔丹娜。
母亲对纪伯伦的影响是巨大的。
纪伯伦5岁时,被送进距离贝什里很近的以赛亚修道院小学,接受读、写规则训练。
使纪伯伦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得以发展的是赛里姆·达希尔医生,纪伯伦对他的恩泽牢记不忘。
这位医生逝世于1912年,纪伯伦曾以动情的言辞哀悼他,发表文章在《西方明镜》上。
纪伯伦写道:“雪杉青年逝去了。
雪杉的儿女们,来吧,让我们用月桂树叶和玫瑰花做的尸床抬着他,遍游山谷和坡地吧!”在故乡,纪伯伦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里度过了快乐、多趣的时光。
那里有黎巴嫩最神圣、最美丽、最引人入胜的风光;神杉和卡迪沙谷地的美景,曾给予过他的心神和想象力以无数启迪,给他的文章言词与绘画色彩注入了数不清的美。
迁居波士顿1895-18981895年,纪伯伦刚满12岁,家庭生活遭遇重大灾难,父亲被控侵吞所收税款,被投入监牢,财产被查封。
母亲卡米莱竭力挽救局势,但毫无结果。
后来,她带着4个孩子离开贝什里,前往巴黎,通过一位亲戚,要回了部分财产。
继而从法国巴黎举家前往美国。
1895年到达波士顿,定居在华人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著名。
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
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
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
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
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
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
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
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评价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我的心灵告诫我》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热爱人们所憎恶的事物,真诚对待人们所仇视的人。
它向我阐明:爱并非爱者身上的优点,而是被爱者身上的优点。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爱在我这里不过是两根相近的立柱间一条被拉紧的细线,可是现在爱已变成一个始即终、终即始的光轮,它环绕着每一个存在着的事物;它慢慢地扩大,以包括每一个即将出现的事物。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看被形式、色彩外表遮掩了的美,去仔细审视人们认为丑的东西,直到它变为在我认为是美的东西。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所看到的美不过是烟雾间颤抖的火焰。
可是现在,烟雾消失了,我看到的只是燃烧着的东西。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倾听并非唇舌和喉咙发出的声音。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的听觉迟钝,只听到喧闹和呼喊。
可是现在,我能倾听寂静,听到它的合唱队正唱着时光的颂歌和太空的赞美诗,宣示着隐幽的奥秘。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从榨不出汁,盛不进杯,拿不住手,碰不着唇的东西中取饮。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的焦渴是我倾尽溪涧和贮池中的水浇熄的灰堆上的一粒火星。
可是现在,我的思慕已变为我的杯盏,我的焦渴已变为我的饮料,我的孤独已变为我的微醉。
我不喝,也决不再喝了。
但在这永不熄灭的燃烧中却有永不消失的快乐。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触摸并未成形和结晶的东西,让我知道可触知的就是半合理的,我们正在捕捉的正是部分我们想要的。
在我的心灵告诫我之前,我冷时满足于热,热时满足于冷,温和时满足于冷热中的一种。
可是现在,我捕捉的触觉已经分散,已变成薄雾,穿过一切显现的存在,以便和隐幽的存在相结合。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闻并非香草和香炉发出的芬芳。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每当我欲亭馨香时,只能求助于园丁、香水瓶或香炉。
可是现在,我嗅到的是不熏燃和不挥发的馨香,我胸中充溢的是没经过这个世界任何一座花园,也没被这天空的任何一股空气运载的清新的气息。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在未知和危险召唤时回答:"我来了!"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只在熟悉的声音召唤时才起立,只在我踏遍走熟的道路上行走。
可是现在,已知已变成我奔向未知的坐骑,平易已变成我攀登险峰的阶梯。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不要用自己的语言——"昨天曾经……"。
"明天将会……"——去衡量时间。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以为"过去"不过是一段逝而不返的时间,"未来"则是一个我决不可能达到的时代。
可是现在,我懂得了,眼前的一瞬间有全部的时间,包括时间中被期待的、被成就的和被证实的一切。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不要用我的语言——"在这里"、"在那里"、"在更远的地方"——去限定空间。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立于地球的某一处时,便以为自己远离了所有其他地方。
可是现在我已明白,我落脚的地方包括一切地方,我所跋涉的每一段旅程,是所有的途程。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在周围居民酣睡时熬夜,在他们清醒时入睡。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在自己的睡榻上看不到他们的梦,他们在他们的困盹中也寻不到我的梦。
可是现在,我只是在他们顾盼着我时才展翅遨游于我的梦中,他们只是在我为他们获得自由而高兴时才飞翔于他们的梦中。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不要因一个赞颂而得意,不要因一个责难而忧伤。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一直怀疑自己劳动的价值和品级,直到时日为它们派来一位褒扬者或诋毁者。
可是现在,我已明白,树木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并不企盼赞扬,秋天落叶冬天凋敝并不害怕责难。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明白并向我证实:我并不比草莽贫贱者高,也不比强霸伟岸者低。
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曾以为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我怜悯或鄙视的弱者,一类是我追随或反叛的强者。
可是现在我已懂得,我是由人类组成一个集体的东西组成的一个个体,我的成分就是他们的成分,我的蕴涵就是他们的蕴涵,我的希冀就是他们的希翼,我的目标就是他们的目标。
他们如果犯了罪,那我也是罪人;他们如果做了某件好事。
那我也以这件好事而自豪,他们如果站起身来,那我也一同起立;他们如果落坐,那我也一同落坐。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知道:我手擎的明灯并不专属于我,我唱着的歌也不是由我的材料谱成。
如果说我带着光明行走,那我并不就是光明;如果说我是一把被上好弦的琴,那我并不是弹奏者。
兄弟!我的心灵告诫了我,教育了我。
你的心灵也告诫过你,教育过你。
因为你我本是彼此相似的。
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除了我谈论着我,在我的话语中有一点争辩;你掩饰着你,在你的隐匿中有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