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合集下载

运动和静止说课课件

运动和静止说课课件

运用参照物 的概念解释 生活中运动 与静止的现 象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
教学 手段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重点难点
单击添加大标题 说学情
Your text
具备 学生 情况
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 象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
教学 手段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发展
不足
说教材
说学情
a、通过观察和体 验生活中的一些 现象体验运动的 相对性。
b、通过分析机械 运动的实例,培 养观察能力。
通过对运动情况 的描述,增强对 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和日常生活中 的物理学原理。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
教学 手段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教学目标
机械运动的概 念 物体运动和静 止的判断 物体运动的分 类
说教法
说学情
说教法 单击添加大标题
Your text
讲授法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
微课视频 游戏法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
教学 手段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说教法
教学手段 单击添加大标题
Your text
现代化教学
多媒体 PPT课件 视频 图片 展台展示 微课 微课视频 游戏 趣味游戏
说学情
说教法
教学 手段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利用身边的物体,进一步 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能参与的活动,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说教材
说学情

初中物理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和静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和静止”这一章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初级阶段,主要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以及速度的计算。

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力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这些概念,最后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够灵活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例如,让学生在火车上和站台上分别观察同一物体,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速度。

强调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v= \frac{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

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

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教学分析(一)设计理念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

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

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看完VCD,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1.1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1.1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4.定期进行学习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5.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多样化的物理实践活动,如科技制作、小实验等,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课堂练习:设计一系列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及时巩固知识点。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测量物体速度、研究加速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分析讨论:提出与运动和静止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参照物的选择、速度和速率的概念等。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各种运动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判断物体运动状态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
(2)掌握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能运用速度和速率描述物体的运动。
(3)了解速度和速率的概念,能进行速度和速率的基本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反思教学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实验环节、改进讲解方式等。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返回
二、说教法: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
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
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小游戏、讲授和讨论等多
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
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
3、出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a、汽车 在乘客图片。b、电梯运动图片。要求学生 分析其中运动与静止的现象。 4、老师唱《在乡间的小路上》,举例引导 学生分析歌中运动和静止。引导学生分析引 入新课的疑问。举例讲解参照物如何选取, 选取标准是简单、方便。 5、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的时 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 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
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返回
三、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 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 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 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 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 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 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 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返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与同学们一起欣赏《红星照我去战斗》的 歌曲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歌曲意境,带着 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 1、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学生思 考得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的概 念。教师讲解:物体位置改变,物体就是 运动;物体位置不改变,物体就是静止。

初中物理八上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初中物理八上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初中物理八上运动与静止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速度、加速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 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能够区分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明确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 掌握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对于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和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加以巩固。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现象,加深理解。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行驶的汽车、静止的树木,引出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 提问学生: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它们是如何定义的?2. 探究活动- 实验观察:使用小车和斜面,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并记录数据。

-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不同观察者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描述。

3. 概念讲解- 定义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 引入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4. 应用拓展- 讨论相对运动:在不同的参照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 举例说明相对运动的应用,如地球绕太阳转动,而太阳也在银河系中运动。

5. 课堂小结- 总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 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物理现象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习题,加强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计算的理解和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第1节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第1节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第1节运动与静止说课稿摘要文章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这一课为例。

现在分别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操作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认识和理解及处理。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教学理念倡导团结合作、勇于实践的精神;提倡师生平等,体现课堂合谐、民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又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教材(1)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包含参照物、机械运动、运动的分类。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第一节,是本章的基础。

学生学完前面两章的内容后,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本节内容的顺序,①指出一切物体都在做永不停息地运动,说明运动的普遍性(或绝对性)。

②通过图3-1和图3-2实例运动描述引入参照物概念,进一步分析图3-3,引出运动和静止,总结出机械运动的含义;归纳上面的内容,提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用一些实例验证由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而物体的运动描述也就不同,又提出了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③按运动的路线把运动分为直接运动和曲线运动。

知识排列顺序为:运动的绝对性——运动描述的相对性——按运动路线把运动分类。

我以前按上述顺序讲解的,但效果不好,表现在学生刚接受了运动的绝对性,接下来又要学“静止”,对较差的同学思维上造成一定混乱;同时讲解运动的绝对性时,实质也用了参照物内容,但参照物后面才讲,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教材处理:由于我们生活中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对物体运对的描述,所以我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放在运动的绝对性前面讲,很容易过度,又可以突出参照物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接受,减少学生的思维上的混乱。

我增加了手抓子弹的内容突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顺利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会对运动进行分类。

小学科学《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小学科学《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小学科学《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小学科学《运动与静止》说课稿一、教学分析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教学设计。

《运动和静止》说课稿之欧阳与创编

《运动和静止》说课稿之欧阳与创编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锦州市第二中学,我叫徐希坤。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与静止》。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中的第一节课,内容包括参照物、机械运动和对机械运动的分类三部分内容。

“运动与静止”这一节课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的作用。

2、教材的内容: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学生也最熟悉,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等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学习。

本节要研究的“运动”只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机械运动。

教材引用大量的机械运动的事例,表明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

为了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材列举了乘客坐在行驶列车上的例子、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运输机给战斗机加油、宇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等事例介绍参照物的概念。

本节教材最后介绍了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描述的核心是选择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学习,应让学生观察录像片段或动画,设计物理情景,交流生活中的体会,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学习参照物概念,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描述物体运动和运动分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要通过设计学生能参与和活动,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习本节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我从以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运动和静止说课

运动和静止说课

运动和静止说课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运动和静止”这节内容是《物质的简单运动》这一章知识学习的基础。

运动现象是常见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的环境中,但学生对运动的物理概念和运动的相对性是不清楚的,甚至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让学生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知道什么是参照物,弄清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能够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定所选的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渗透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意义。

(2)情感目标: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事实,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烈的学习兴趣。

(3)能力目标:通过研究,讨论,猜想,设计,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科学的结论,渗透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观摩和探究,让学生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1)教学观念的更新,反映现代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①教学设计的科学性,②课堂教学气氛的民主和活跃,③师生关系的和谐,④学生能力的培养,⑤现代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融洽。

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做到四个导:诱导→引导→辅导→指导。

在能力培养中注意: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教学技术的改革,体现现代教学的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上采用了多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通过多个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在设计上要注意教学性,科学性,智能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本堂课的多媒体设计采用了多种方式,有利用软件直接制作的,有拍摄录象转制的,更有学生实地操作现场拍摄。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会宁县枝阳中学贾宏芳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中的第一节“运动与静止”。

我的教学理念是:注重科学探究和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的精神,以及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理念,我从下面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了解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认识物理现象所必需的。

本节主要介绍机械运动的知识,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应用于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探究和领悟的过程,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B.知道什么是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会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C.知道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D. 能够运用参照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以不同的参照物讨论同一物体的运动,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材的重难点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二、教法和学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运动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在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1. 教学目标
- 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和静止状态的描述
- 能够区分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教学内容
-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 静止的定义和特点
- 运动形式的描述和举例
- 静止状态的描述和举例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环节
-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3.2 知识讲解
- 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实例,讲解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如物体的
位置、速度、方向的变化。

- 讲解静止的概念和特点,如物体保持不变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3.3 运动形式的描述
- 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等展示物体运动的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3.4 静止状态的描述
- 通过图片、实物或场景展示物体的静止状态,如站立、躺着、停止等。

-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静止状态下物体的特点和形状。

3.5 深化理解
-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并记录其特点和描述。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运动和静止状态有何区别。

4. 教学评价
- 设计简单的练题,检验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程度。

-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运动形式和静止状态的描述能力。

5. 教学延伸
-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原理、静止状态下的力和压力等。

以上是《运动与静止》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静止和运动的说课稿

静止和运动的说课稿

静止和运动的说课稿静止和运动的说课稿系统分类:教研活动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静止和运动》,,下面我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课标科学课程主要以科学知识和探究为主要内容,本课选自“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系列,属于观察探究方面的内容,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本课属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系列。

二、说教材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18课《静止和运动》,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是整个单元学习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静与动的相关知识,学会了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接下来章节的学习。

从学生实际来看,静止和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但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在以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参照物,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感到陌生。

因而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形象地介绍了什么是运动、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问题,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也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为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模拟试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是:运动、静止含义及描述三、说教法和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

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

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动与静》说课稿1《动与静》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

是“位置与运功”单元中的一课。

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在学习了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运动。

在本课中,将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重点和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设计(一)、设计特色:围绕“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师生交流。

(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本课开始,我首先由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学生很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基本信息•课本名称: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名称:物理•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章节名称:运动和静止2. 教材内容概述《运动和静止》是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一章,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和物体的相对静止•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速度和位移的计算•不同速度运动的特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速度和位移的概念,并学会运用简单的速度和位移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了解不同速度运动的特点2. 能力目标•运用速度和位移计算公式解决简单问题•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并分析不同速度运动的特点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物体的相对静止的概念•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相对静止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日常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事例,如自行车行驶、书本放在桌上等。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和兴趣。

2. 引入新知识2.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用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图示,通过比较物体在不同位置的状态来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2.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回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通过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3. 知识讲解与学习3.1 速度和位移的计算通过实例和公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计算物体的速度和位移。

教师可以通过多个不同速度运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3.2 不同速度运动的特点通过图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速度运动的特点,了解不同速度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3. 能够描述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 运动的特征:速度、方向和轨迹。

2. 静止的概念和特征- 静止的定义:物体位置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

- 静止的特征:位置不变。

3.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 观察物体的速度是否为零。

- 观察物体的轨迹是否直线。

4. 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描述- 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 描述不同环境下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认知和兴趣。

2.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中的状态和变化。

3. 展示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

4.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总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5. 练: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场景和物体图像,让学生判断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6. 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状态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场景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速度、加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2. 探索不同物体的运动特征,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力和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能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添加更多实例和案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概念应用能力。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现象的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例子。

互动法: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经验。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1.4.2 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例子。

1.4.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经验。

1.4.4 总结: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教案第二章:运动的种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往返运动。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观察法: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类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类的运动。

2.4.2 讲解:教师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特点。

2.4.3 观察: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类型。

2.4.4 总结:教师总结不同种类的运动。

教案第三章:静止的意义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静止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静止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静止的定义。

静止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静止的定义及意义。

分析法:学生分析和思考静止现象的意义。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静止的概念。

3.4.2 讲解:教师讲解静止的定义及意义。

3.4.3 分析:学生分析和思考静止现象的意义。

3.4.4 总结:教师总结静止的意义。

教案第四章: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4.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概念及例子。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平动和转动”和“静止和位置”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物体的外观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概念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一段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大家看,这个小球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并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展示每组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共同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3.概念归纳:(1)在黑板上绘制运动和静止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指物体的静止,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指物体的运动。

4.实践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2)方案一:让学生站立不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物体,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3)方案二:放置一个小球在平整的台面上,观察小球是否发生运动。

5.概念巩固:通过板书总结和再次对概念的澄清,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6.课堂小结: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运动和静止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不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静止和运动

静止和运动

《静止和运动》说课稿大夼中心中学刘永祥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静止和运动》,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鲁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中的第一节课,内容包括参照物、机械运动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部分内容。

2、“运动与静止”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对后面的学习力、机械能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常见的运动现象:彗星、天体的运动、飞驰的猎豹……。

等说明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

通过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1、本节是学习物理学的开端,需要保护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具体实例,但对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却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参照物的含义。

由于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名词,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此定义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我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进行讲解,这将对学生理解本课所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内容,结合我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目标如下: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3、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而要求一名八年级学生从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中,到出其中所包含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种能力,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分析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锦州市第二中学,我叫徐希坤。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与静止》。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中的第一节课,内容包括参照物、机械运动和对机械运动的分类三部分内容。

“运动与静止”这一节课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的作用。

2、教材的内容: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学生也最熟悉,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等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学习。

本节要研究的“运动”只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机械运动。

教材引用大量的机械运动的事例,表明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

为了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材列举了乘客坐在行驶列车上的例子、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运输机给战斗机加油、宇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等事例介绍参照物的概念。

本节教材最后介绍了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描述的核心是选择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学习,应让学生观察录像片段或动画,设计物理情景,交流生活中的体会,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学习参照物概念,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描述物体运动和运动分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要通过设计学生能参与和活动,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习本节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我从以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各个角度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本节课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而要求一名八年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从学生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中意识到其中所包含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种能力,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总结。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境,分组探究,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学法:运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

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因而通过这节课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课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闪闪的红星》主题曲,一首悠扬婉转的歌曲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瞬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歌曲中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所描述的意境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新课讲授
在参照物、机械运动概念介绍部分,首先请班中三名国旗手到讲台前面来重现升国旗前的正步走。

然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三名国旗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向其中一名国旗手提出问题:你认为身边的这两位国旗手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通过学生直接观看,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学生观看小车运动的FLASH动画之后再次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司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参照物概念。

同时认识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接下来,学生用手中物品亲身体验
(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橡皮和课本各自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一方面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更好的理解参照物概念,理解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从而有效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由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分析。

从而促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在个性化认识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理性化的理解认同。

最后,让学生举出若干生活中相似的例子,教师可通过视频短片和图片介绍一些运动与静止相对性在生活、军事、文学、电影等方面应用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讨论“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退了吗?”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利用这一规律回过头来解释课前的歌词“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境,学生就可轻松自如的进行解释。

观看动画并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这件事比较罕见,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引发思考。

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

而像地球同步卫星这样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同向、同周期即相对静止。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技术中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问题,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当运动的相对性明确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参照物选择的原则,使学生明白在研究问题时应怎样正确的选取参照物。

同时总结出“物体相对于参照物
位置发生了改变,这种运动被称为机械运动。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一切物质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

对这个重要的科学观点的认识,不仅使学生建立了科学世界观。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

再一次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在机械运动分类介绍部分,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乒乓球经过的路径是怎样的?使学生清楚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按照物体经过的路径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例子。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下几节课的内容讲解埋下伏笔。

3、扩展练习:练习1:解释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练习2: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练习3:观看FLASH动画,同时向前运动的两条鱼,大鱼游动速度比小鱼的快。

大鱼若以小鱼为参照物是向哪个方向运动呢?反过来,小鱼若以大鱼为参照物又是向哪个方向运动呢?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4、课时达标:学生小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改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5、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收集歌曲中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的资料,并作解释。

此作业既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6、板书设计。

五、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

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这个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当堂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还理解不透,教师应在课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最后,对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这节课,我在课堂教学结构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与尝试。

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尝试探讨,让学生探究质疑;联系实际,让学生感悟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