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集体备课12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抗争历程。

教材通过介绍印度民族大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义兵运动等典型事例,揭示了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共同特点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相互联系、特点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尚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整体脉络,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例,掌握印度民族大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义兵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特点和意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在世界反殖民斗争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和平、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例,印度民族大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义兵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教学难点: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特点和意义。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印度民族大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义兵运动等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4.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地理分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历史地图: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相关地图。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图片等资料。

4.视频资料:印度民族大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义兵运动等相关视频资料。

初中九下历史12课教案

初中九下历史12课教案

初中九下历史12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古代文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和代表性文明;
3. 认识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代表性文明;
2. 认识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古代文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 古代文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代表性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三、探究(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了解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四、总结(10分钟)
总结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古代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掌握古代文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文明,对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川教版《世界历史》下册第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节教材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战争最后的胜利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新旧世界格局交替的重大事件。

以时间为主轴,由二战中的重大战役和重要会议组成,除了一些会议的内容较多较复杂有一定的记忆难度外,其他重大事件都较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记忆。

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了解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重大事件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知道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探讨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列表比较等方式,化繁为简对已学知识进行整合、应用,最后用对比表格的形式归纳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经过。

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现象的方法及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

2、教学目标分析(1)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运用地图,图片说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事件。

2)、能说出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法掌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理解二战给你的启示(难点)(2)、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努力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充分利用地图、图片、文献资料等,提高学生的读图判图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课时安排一个课时(40分钟)五、教学流程12345。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教案

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表现,主要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学生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形式、特征、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非暴力”与“不合作”之间的关系,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埃及华夫脱运动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异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领导民族民主运动的事例,感悟他们身上那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教学难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怎样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结局如何?该运动在印度历史上有何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一战带来的灾难;(2)民族矛盾深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1920—1922年、1930—1934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概况。

(1)图一与哪一次反英运动有关?这次运动的结果怎样?你怎样看待“手工纺织运动”?提示:图一反映了1922年甘地号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由于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下令停止此运动。

“手工纺织运动”实际上起到了打击殖民者、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的作用,但是它排斥西方物质文明的做法客观上不利于印度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精品教案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教学难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怎样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结局如何?该运动在印度历史上有何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一战带来的灾难;(2)民族矛盾深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1920—1922年、1930—1934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概况。

(1)图一与哪一次反英运动有关?这次运动的结果怎样?你怎样看待“手工纺织运动”?提示:图一反映了1922年甘地号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由于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下令停止此运动。

“手工纺织运动”实际上起到了打击殖民者、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的作用,但是它排斥西方物质文明的做法客观上不利于印度社会的发展进步。

(2)图二与哪一次反英运动有关?“食盐进军”是怎么回事?这次运动结果如何? 提示:图二反映了1930年印度“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拥护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概况,评价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评价运动】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九年级历史十二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历史十二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历史十二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以及西罗马的灭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共和国的衰亡与帝国的建立- 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 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 教学难点:- 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 斯巴达克起义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俗语,引导学生思考罗马的历史发展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以及西罗马的灭亡。

3. 课堂讲解:-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讲解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制度,以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扩张。

- 共和国的衰亡与帝国的建立: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社会矛盾,讲解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的过程。

- 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讲解罗马和平的背景,以及和平时期罗马的经济、文化、政治状况。

- 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析斯巴达克起义的背景,讲解起义的过程,以及起义对罗马社会的影响。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以及西罗马的灭亡。

2. 请学生思考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斯巴达克起义在罗马历史中的地位。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罗马历史的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抗争历程。

教材通过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殖民地、民族解放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细节和背景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他们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历程,掌握相关历史事实和人物;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历程和成果;2.难点:分析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2.案例教学法:以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为例,进行分析讨论;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2.教材:准备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3.参考资料:收集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相关资料,以备学生查阅;4.网络资源:下载与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殖民地人民要进行抗争?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第12课亚非拉是奋起(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战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全面崩溃。

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课程标准“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三、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还需教师进行点拨,得出正确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2)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本课地图概述亚、非、拉独立运动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结合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六、教学准备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等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三幅图片,教师:这三幅图中的人物是谁?发生在什么时期?他们又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2、讲授新课:本课共分三个板块:亚洲抵抗风起云涌非洲独立汹涌澎湃拉美革命奋力拼搏板块一:亚洲抵抗风起云涌课件展示小知识:“亚非拉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与振兴教案1中华书局版1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与振兴教案1中华书局版1

第12课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与振兴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了解二战后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振兴、非洲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捍卫主权的斗争、中东战争和矛盾;二、分析中东地域动荡局面形成缘故;提高全面熟悉历史现象的能力;二、进程与方式:一、引导学生试探:二战对殖民主义国家产生的要紧阻碍是什麽?对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由此导入新课;二、通过图书、网上查找有关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和振兴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借此机遇提高搜集、处置、运用材料得能力;3、引导探讨性学习:如何有效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实现中东和平,以历史的目光观看和现实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熟悉到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二、博得了民族解放的国家和人民必需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新的表现形式与残余,成立公正、合理得新秩序而奋斗;2学情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人民开始觉醒,争取民族独立,掀起了招架殖民压迫的斗争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最终走向崩溃.3重点难点重点:二战后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振兴难点: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的本源4教学进程活动1【活动】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和振兴导入:学生朗诵导言,教师介绍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和振兴背景.学生了解二战对殖民主义国家产生的要紧阻碍一.亚洲国家的觉醒二战后,第一开展民族独立运动的是:亚洲,印度的独立超级具有代表性1.印度的独立率领学生回忆印度招架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1857--1859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圣雄”甘地印巴分治“印度独立法案”(蒙巴顿方案)分析:印巴冲突和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介绍印度经济进展情形(1)初期,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道路;(2)20世纪90年代,开放和经济“自由化”政策2.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域的进展“亚洲四小龙”(新加坡和韩国)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一、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暴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本课主要介绍了亚洲殖民地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抗争历程,包括印度民族大义、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抗日战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抗争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印度民族大义、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抗日战争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抗争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抗争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激情教学法:通过讲述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基本史实。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呈现印度民族大义、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抗日战争等基本史实。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学案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概括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简述甘地领导的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意义。

(重点、难点)目标3:阅读教材,概括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背景、目的;简述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进程及结果;归纳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意义。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甘地领导的食盐运动这是甘地带领拥护者步行3周到达海边,自取海水制盐的场景,甘地为什么这么做,印度爆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结局是什么?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识记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等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概括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过度压榨;●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一战后,英印政府令印度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印度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根据PPT图示讲述甘地生平【合作探究】2.简述甘地领导的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设计意图:表格展示,使历史问题一目了然。

师讲述甘地生平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合作探究】3.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意义。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九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九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九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三、教学要点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1、印巴分治2、印度经济的发展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古巴革命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展示板书: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内容组织】师:亚非拉地区长期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但是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亚非拉地区纷纷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以及为摆脱经济上压迫的斗争道路,其中亚洲走在最前列。

(展示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1、印巴分治)师:战后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历史上看,二战前,除日本以外的亚洲诸国,都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奴役,它们具有要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愿望。

其次,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疯狂侵略,被侵略地区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抗击侵略者。

九下历史教案(12课)

九下历史教案(12课)

第5课时课题亚非拉的奋起(九下第12课)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

【思想教育】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能力培养】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印度独立非洲民族独立教学难点印巴分治教学方法比较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学篇1、请同学们阅读P70正文第2段,了解印巴分治。

_________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把印度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阅读P71正文最后一段和P72第1、2段,了解非洲的民族独立情况。

(1)埃及独立运动领导人是谁?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哪一条运河主权?(2)为什么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3)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结束的标志是什么?3、请同学们阅读P72正文最后一段和P73正文,了解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斗争的情况。

(1)1959年拉丁美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___________。

(2)_________年巴拿马从__________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二)导学篇【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板书本课课题)【讲授新课】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板书)组织学生讨论。

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史上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

(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例展现了各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和伟大成就,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力量。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他们可能对一些具体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了解不深,对各国斗争的相互关联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历史脉络,深入分析各国斗争的共同特点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掌握各国斗争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解放运动的正义性和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成果。

2.难点:各国斗争的相互关联性,以及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解放运动的激情。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详细剖析其民族解放斗争的过程和成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

2.资料:准备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视频:寻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区。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趣,如:“你们知道这些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吗?”2.呈现(15分钟)分别介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2.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3。

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2.当今世界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而继续努力.【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重点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学案,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文字、地图、插图)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尽可能多角度地拓展思维空间,掌握印度以及非洲其他国家的独立情况。

难点突破方法:1.积极创设情境,再现“1947年,英国公布印巴分治方案"的情景,小组讨论,教师重点讲解,了解印巴分治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卡斯特罗等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直观形象的认识到巴拿马运河的重要地理位置,能多角度看问题。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印度、亚洲其他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情况;搜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物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准备课上讲解【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集团》片段,教师做简单介绍:(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是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

初中历史下册第十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十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十二课教案1. 了解地中海文明的特点和影响;2. 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3. 理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共和政治的制度和特点;4. 理解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在西方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地中海文明的特点和影响;2.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学难点:1. 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共和政治的制度和特点;2. 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下册教材第十二课;2. 课件:包括地中海文明发展历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图表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地中海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二、学习新知识(25分钟)1. 地中海文明的特点和影响:通过课件展示地中海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地中海文明对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影响。

2.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分别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共和政治的制度和特点,以及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

三、活动与讨论(15分钟)1. 小组讨论: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就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讨论,并结合课件中的图表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学生发言:任选若干学生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复习练习题,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合理的导入、讲解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地中海文明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继续强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相关内容。

初中历史第12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2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2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主要事件;
2.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 掌握20世纪初各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 理解20世纪初各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科书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20世纪初世界政治格局和主要事件;
2.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 探讨各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20世纪初各国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关系,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总结(5分钟)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主要事件,使他们对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
和细节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包括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但要注意讲清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政权的诞生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方面,“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

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
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3、巩固政权
4、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一、新时代的曙光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故事会: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年国内战争极其艰苦,胜利来之不易。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知识结构:
1、过渡时期:(1)政策调整
调整:背景:内容:意义:
(2)建立苏联
情况:1922年;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经济建设政策方针:实施成果:
(2)政治生活订新宪法: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标志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三、教学过程:导入
焦点访谈: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一试身手:让学生设计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线索梳理:新经济政策。

(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2、苏联的成立你知道吗:观看苏联地图、说明苏联国徽的含义、听苏联的国歌。

想一想: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三方面的内容。


小组讨论:搜集苏联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方面的成就。

知识梳理: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

思考与讨论: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特征;给我们什么启示?
思维拓展:
动动手: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