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文言文初一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初一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初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按时)B. 不亦说乎(愉快)C.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D.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答案:A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温故而知新A.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B. 吾日三省吾身C. 学而不思则罔D. 传不习乎答案:C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温故而知新A. 学而不思则罔B. 人不知而不愠C. 吾日三省吾身D. 传不习乎答案:B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亦说乎A. 人不知而不愠B. 吾日三省吾身C. 学而不思则罔D. 传不习乎答案:A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亦说乎A. 人不知而不愠B. 吾日三省吾身C. 学而不思则罔D. 传不习乎答案:D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 __________ 的书。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2. 《论语》中“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论语》中“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学习要经常复习。

(温故而知新)4. 《论语》中“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5. 《论语》中“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

(学而时习之)三、翻译题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了知识之后,能够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复习旧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传授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四、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文言文必做题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先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1)先公:指欧阳修(2)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3)闾里:指街坊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尊君在不(4)抄录未毕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3、读了(甲)(乙)两文后,请你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悟。

答案:1、(1)期:约定。

(2)去:离开。

(3)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示“吗”的意思。

(4)毕:完成2、(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3、通过(甲)文,我了解到了文中那个仅仅七岁的元方是那么的聪明机智,反应是多么的灵敏,并且他还很有礼貌。

我认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元方的聪明,可以做到反映灵敏。

同时我也知道了文中的有人虽然不守信,不礼貌,但是,他却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多学习。

解析:1、(1)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2)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3)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初一的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的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的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篇。

3. 《出师表》是______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出自《论语》的______篇。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史记》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子路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A. 诸葛亮B. 曹操C. 刘备D. 关羽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是什么意思?A. 愤怒和困惑B. 激动和困惑C. 激动和不满D. 愤怒和不满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B. 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C. 学习与休息的重要性D. 学习与健康的重要性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含义。

2.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3. 《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翻译:“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翻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 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阅读理解题(每题10分,共30分)1. 阅读《论语》中的“学而”篇,分析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初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______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答案:202.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______、《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答案:《大学》3.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习之后经常实践它,不也是很高兴吗?答案:√4. 《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答案:√5. 《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答案:√二、选择题1.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下一句是()。

A. 为人谋而不忠乎B.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 传不习乎D. 以上都是答案:D2.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

A. 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B. 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C. 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发现D. 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体会答案:A3.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

A.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B.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危险,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C.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D.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危险,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答案:A4. 《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

A.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B.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苦的人C. 知道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苦的人D. 知道的人不如以此为苦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答案:A5.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

A.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B.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对手C.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敌人D.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朋友答案:A三、翻译题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实践它,不也是很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测试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测试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2.课内阅读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本文选自________,六年级第二学期所学的古文________也出自这本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完整)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考试试题-

(完整)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考试试题-

童趣(历年中考题选)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项为之强强:___________(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____(3)捉虾蟆,鞭数十鞭:_______(4) 徐喷以烟徐________________二、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三、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五.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中考题、(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初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3)俄而..雪骤.俄而:骤(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6)太丘舍.去若: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1)去后乃.至乃:(2)相委而.去而:(3)则.是无信则:(4)下车引之.之: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________”同“____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前往,与“来”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顾忌;理睬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人门不顾。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8.《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2)吾日三省.吾身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5)传.不习乎传:(6)三十而立.立:(7)四十而不惑.惑:(8)五十而知天命.命:(9)不逾矩.矩:(10)学而不思则罔.罔:(11)思而不学则殆.殆:(12)人不堪.其忧堪:(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14)曲肱.而枕之肱:(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16)子在川.上曰川:(17)逝.者如斯夫逝:(18)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夺:(19)博学而笃.志笃:(20)切.问而近思切:(21)仁.在其中矣仁: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初一期中语文考试文言文试卷

初一期中语文考试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0题。

郑国之俗,男子重冠,女子重笄。

冠笄之礼,所以别男女,别长幼,异尊卑也。

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女子十五而笄,笄而字之,有适人之道也。

古者,生十年,射礼始行;生二十,冠礼始行;生三十,昏礼始行;生四十,祭礼始行;生五十,茶礼始行;生六十,寿礼始行;生七十,祭酎始行。

此古之制也。

古之君子,必知礼,然后能自立。

不知礼,无以立。

故《礼》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万物之统也。

”是以圣人观其象而制其器,考其德而化其俗。

是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五者,天下之大经也,所以行之者,礼也。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故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不行,求诸其身而已矣。

(节选自《礼记·冠义》)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生十年,射礼始行(开始)B. 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字之(成年)C. 古者,生二十,冠礼始行(举行)D.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限制)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这是成人的礼节。

)B. 古之君子,必知礼,然后能自立。

(古代的君子,必须懂得礼,然后才能自立。

)C. 故礼之用,和为贵。

(所以礼的作用,和谐是最宝贵的。

)D.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知道和谐就追求和谐,不加以礼的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的冠笄之礼,以及礼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B. 文章通过描述古代的冠笄之礼,强调了礼在区分男女、长幼、尊卑方面的作用。

C. 文章认为,君子必须懂得礼,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D. 文章指出,礼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但如果不加以礼的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初一必考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必考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必考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吾欲之南海C. 此之谓大丈夫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C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道家思想B. 儒家思想B. 佛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B二、填空题1. 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

”(必填:必有我师焉)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学习态度,其中“罔”的意思是_________。

(必填:迷惑)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孟子》,其含义是_________。

(必填:尊敬老人并推己及人)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到了哪三种快乐?答案:学习并经常复习知识的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访的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的快乐。

2. “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字是什么意思?答案:“愠”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生气或恼怒。

3.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答案: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宽容和自我修养的思想。

四、翻译题将以下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孔子说:“复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试题及答案,同学们可以检验自己对初一必考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文言文,不仅为了考试,更为了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希望同学们能够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题专项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题专项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PS :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3.先则恐逮于臣(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 )
2.术未尽也(
)
4.夫诱道争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 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 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 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 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初一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时常)B.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C. 不亦说乎(高兴)D. 知之为知之(知道)答案:C2. “温故而知新”中,“故”的意思是()A. 故事B. 事故C. 旧知识D. 原因答案:C3. 以下句子中,属于倒装句的是()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吾日三省吾身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 温故而知新答案:B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厌”的意思是()A. 厌倦B. 讨厌C. 满足D. 厌恶答案:A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知之为知之D. 学而不厌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的__________篇。

答案:述而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知道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迷惑;危险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不惑”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不迷惑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耻”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以……为耻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了然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孔子说:“复习旧知识而能够从中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含义。

七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请填写《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______乎?答案:乐2.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其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形容的是______。

答案:洞庭湖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句诗出自《出师表》?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B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篇文章?A. 《醉翁亭记》B. 《岳阳楼记》C. 《桃花源记》D. 《滕王阁序》答案:B三、翻译题1. 请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通过复习旧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 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为现代汉语。

答案:你那青色的衣领,让我的思念悠悠不绝。

四、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描述了怎样的一个理想世界?答案:《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们生活安宁、自给自足、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

2.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哪些愿望?答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希望国家统一和兴盛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先帝的怀念和对后主的期望。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赞美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

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追求精神富足、与有学问的人交往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物质条件的淡泊。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吾爱之,吾敬之C. 之乎者也D. 之于彼答案:C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佛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二、填空题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________》。

答案:《论语》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是《________》中的诗句。

答案:《诗经》三、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2. 翻译下列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别人做。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准则。

2. 请解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表达的生活态度。

答案: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超脱物欲和个人情感的生活态度,即不因外界物质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悲伤,也不因个人遭遇而感到过分的悲伤或喜悦。

结束语:通过本次文言文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初一简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简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简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吾将上下而求索C. 之乎者也D. 此之谓失其本心答案:C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二、填空题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_________》。

答案:论语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出自《_________》。

答案:孟子三、翻译题1. 请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2. 请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识。

五、论述题1. 请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答案:《论语》中的“君子”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学识渊博、行为端正的人。

君子应当以德行天下,以礼待人,以智治事,以信立身。

君子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道德修养,能够自我反省,不断进步。

结束语:通过这次试题的练习,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精髓,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进步,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积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其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止.有剩骨(只、仅)B.顾.野有麦场(看、视)C.屠暴.起(暴怒)D.屠自后断其股.(大腿)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投以.骨静以.修身B.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乃.悟前狼假寐去后乃.至D.而.顷刻两毙温故而.知新3.翻译下面句子,错误的一项是()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文: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的很。

C.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4.下面对文章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文笔简练,情节曲折。

B.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语言、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C.“顾”、“奔”、“倚”、“弛”、“持”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请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1)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 (2)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____(3)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 (4)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答案】(4分)(1)朝服衣冠,窥镜___照___ (2)今齐地方千里___土地方圆____(3)臣之妻私臣,__偏爱___ (4)闻寡人之耳者__使……听到___【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1)照(2) 土地方圆(3) 偏爱(4)使动用法,使……听到【2】翻译下面句子:(4分)(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文言文阅读 (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是 ______(朝代)文学家。

(2分)【答案】欧阳修宋代【解析】此题考查对著名作家的识记。

平时要多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擅长)B.但微颔之(下巴颏)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放箭)D.睨之(斜着眼睛看)【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释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次多用、古今异义的情况。

本题中B项“颔”这儿是名词做动词,“点头”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徐以杓酌油沥之以钱覆其口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D.康肃笑而遣之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A项中的“以”都是“用”的意思,B项中“而”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但,却”的意思,C中“尔”前一个是“你”,后一个是“同‘耳’,罢了,而已”的意思,D中“之”前一个是代词“他,指卖油翁”,后一个是助词“的”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C【解析】应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本文中陈尧咨自大,卖油翁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历年中考题选)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项为之强强:___________(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____(3)捉虾蟆,鞭数十鞭:_______(4) 徐喷以烟徐________________二、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三、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五.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中考题、(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4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3分)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5分)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

()()⑸凹者为壑()()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4分)明察秋毫:鹤唳云端:怡然自得:庞然大物:4.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3分)有想象之趣,比如:有细察之趣,比如:有童稚之趣,比如:5.各写一个含有下列词的成语:(3分)张()昂()素()6.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7、“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分)9.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3分)10.“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3分)11.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 。

(3分)12.第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 。

(3分)13.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 。

(3分)14.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4分)15.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4分)16.文中的一个被动句是 。

(3分)17.与课文首句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 。

(3分)18.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

(3分)19.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3分)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20.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

(3分)21.文章叙述了幼时的趣事,体现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3分)22.“双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的意思是 。

(3分)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

(15分)[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 ī):倾斜。

②宥(y òu )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 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 (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分)(1)诲女知之乎?(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11.简答(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简要说明。

(1分)(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阅读理解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 ③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pi án p 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pi án n 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16. (4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17.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上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頂;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选自作者,字留仙,世称“”,代文学家。

文中“惟危楼一座”中的“危楼”两字,我们不由地联想到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的“,”两句诗。

2、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的含义。

(1)相顾惊疑(2)始悟为山市(3)念近中无此禅院(4)然数年恒不一见(5)逾时,楼渐低(6)窗扉皆洞开(7)惟危楼一座(8)或凭或立(9)高插青冥(10)市肆3、通假字:(1)裁如星点()(2)一切乌有( )4、一词多义:A、然数年恒不一见()B、始悟为山市()尘气莽莽然()可以为师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项为之强()C、见宫殿数十所()D、又闻有早行者()数至八层,裁如星点()中有楼若者,堂若者()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数年恒不一见(2)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4)忽现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6、“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这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7、文中有一个成语,把它找出来,并进行解释。

8、选文第二段写山上的“鬼市”,这在文中有何作用?9、问题探究(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3)文中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课文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6)运用科学知识,请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解释?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世说新语》(一)课内选段一、2004年大连市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9.“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

(2分)10.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1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二、2004年恩施市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请读下面这则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