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胃痛怎么办?现代生活中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胃痛的原因有很多,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因此我们在治疗胃痛的时候要了解病因,辨证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痛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五、瘀血停胃证胃痛如刀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或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伤胸背,食后痛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以胃痛如刀割、痛处不移、入夜痛甚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六、脾胃虚寒证胃凉隐痛,空腹为甚,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以胃凉隐痛、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七、胃阴亏虚证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食少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渴不欲饮;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王者归来2015-04-27 03:24 来自QQ空间日志当您发生胃痛的时候,说明您的胃部可能有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所以,胃痛可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应当及时治疗。

那么,如何治疗胃痛呢?且看本文分解。

辨证分型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五、瘀血停胃证胃痛如刀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或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伤胸背,食后痛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以胃痛如刀割、痛处不移、入夜痛甚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六、脾胃虚寒证胃凉隐痛,空腹为甚,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以胃凉隐痛、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七、胃阴亏虚证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食少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渴不欲饮;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脾胃湿热
症状
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口干口苦,渴不欲饮, 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病因病机
脾胃湿热蕴结,热灼胃腑 ,脉络失养,胃失和降, 不通则痛。
治则治法
清热祛湿,理气和胃止痛 。
瘀血停滞
1 2
症状
胃脘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 食后加重,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点,脉涩。
病例三:推拿治疗胃痛经验分享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胃痛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胃痛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胃痛的 目的。推拿治疗胃痛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点。患者在推拿治疗过程中需要寻找专 业的推拿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并根据医师的建议进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病因病机
瘀血内停,脉络阻滞,胃络失养,不通则痛。
治则治法
3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胃阴亏虚
症状
胃痛隐作,口燥咽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阴虚内热,热灼胃腑脉络失养而痛。
治则治法
养阴益胃止痛。
脾胃虚寒
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 水、纳食不香、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 白、脉虚弱或迟缓。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药治疗的优点
中药治疗具有整体调节、标本兼治、副作用小等特点。
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遵循医嘱,注意药物配伍和剂量,避免出 现不良反应。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辨证论治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辨证论治 • 胃痛的治疗方法 • 胃痛的预防与护理 • 胃痛病例分析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01
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02
胃痛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及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 胃的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 焦虑,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
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 主,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品 。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如鱼、瘦肉、豆类等,以提供身体所 需的营养。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保护胃 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
情志调护
详细描述
该类型胃痛多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脘胀满疼痛。患者痛 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得嗳气、矢气则舒。伴随舌苔薄白,脉弦。治宜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
病例三:湿热中阻型胃痛
总结词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泛欲吐,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详细描述
该类型胃痛多由于瘀血内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患者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如针刺或刀割样疼 痛。伴随食后痛甚或夜间加重。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 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病例五:胃阴不足型胃痛
总结词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引饮,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舌红少津或有裂纹 、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VS
详细描述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肝气 郁结,横逆犯胃,致胃气不和而痛。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或劳倦 内伤,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导致脾胃虚 弱而痛。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脾胃功能失调
症状
胃痛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舌淡苔 白。
治则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
健脾丸、保和丸等。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胃痛概述 •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 胃痛的辨证论治 • 胃痛的预防与调理 • 胃痛案例分享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胃痛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 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
胃痛的发病原因
胃痛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常因 正气不足、外邪犯胃,或饮食不 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所致。
案例二:饮食伤胃证的调理经验
症状
胃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不 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用保和 丸加减,药物组成:山楂、神曲 、麦芽、莱菔子、陈皮、连翘、
茯苓。
解析
饮食伤胃证胃痛,治疗要消食导 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可消食导 滞,和胃降逆,适合此类患者使
用。
案例三:肝气犯胃证的中医疗法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的、竞技性的运 动,以免加重胃部负担。
按摩腹部
经常按摩腹部,促进胃肠 蠕动,有助于消化和减轻 胃痛。
中药调理
中药方剂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用 针对性的中药方剂,调理胃部功
能。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的穴位,调和气 血,缓解胃痛。
按摩穴位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1。

胃痛而胀,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

2.痛而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3.食后痛甚多实,空腹疼痛者多虚。

4.脉盛气盛者多实,脉虚气怯者多虚。

、..5.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6.新病体壮者多实,爽病体弱者多虚。

7.补法治疗痛剧者多实,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二)辨寒热1.胃痛暴作,遇寒凉过度则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2。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为热证。

(三)辨气滞与血瘀.1。

若以胀痛为主,伴见嗳气者,多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者,多为血瘀。

2.痛处攻窜不定者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3.初病多在气,久痛入络,若痛久不愈者,多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

同时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者应以祛邪为急。

如食滞中阻,则消导以和中,瘀血内阻,宜活血化瘀,肝气犯胃,宜疏旰和胃等,若属虚证当以补虚为先,如脾胃虚寒,当温中健脾,胃阴不足,宜养阴益胃等。

若属虚实夹杂,当以扶正祛邪,并根据正邪的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此外,中医对痛证治疗有。

通则不痛。

之说,但不能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

通。

看作是。

通下。

法。

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

通则不痛”。

还当注意,应用理气药时谨防伤阴。

因理气之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故不宜大量久用,对胃阴不足或肝胃郁热者,尤当慎重。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慢急性胃脘痛具有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病情变化迅速,病程短等特点;慢性胃脘痛具有起病缓慢,疼痛渐发,或反复发作,疼痛可耐受,服药可缓解或症状消失,病势较缓,病程长等特点。

2.辨虚实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若补之则痛剧,大便常闭结不通,多见于新病体壮之人;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若攻之则痛剧,大便无闭结,多见于久病体弱之人。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基本方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 木香、砂仁、甘草等。
加减变化
若胃痛较重,可加延胡索、郁金等理气止痛;若泛吐清水,可加干姜 、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若大便稀溏,可加山药、扁豆等健脾止泻。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
患者张某,男,45岁。因长期饮食不规律 导致脾胃虚弱型胃痛。症见胃痛隐隐,喜温 喜按,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缓 解。
治法方药及加减变化
基本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包括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等药物。
加减变化
若疼痛较甚,可加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若嗳气频繁,可加旋覆花、代 赭石以平肝降逆;若胁肋胀痛明显,可加青皮、陈皮以疏肝破气。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
患者因情志不畅导致胃痛发作,伴有胁肋胀痛、嗳气频繁等症状,舌苔薄白。诊断为肝胃不和型胃痛,给予柴胡 疏肝散加减治疗,疼痛逐渐缓解。
案例二
患者,女,30岁。因胃脘部刺痛反复发作1年余就诊。 症见胃脘部刺痛拒按,痛处不移,夜间痛甚,伴面色晦 暗、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辨证为血 瘀阻络型胃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 物汤加减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2 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两则典型案例 均符合血瘀阻络型胃痛的诊断标准和治法方药加减变化 规律。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治疗后取得显著疗效 。
案例二
患者胃痛多年,常因情绪刺激而加重,伴有胁肋胀痛、口干口苦等症状。诊断为肝胃不和型胃痛,给予柴胡疏肝 散加减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疗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两例典型案例均表明,在肝胃不和型胃痛的辨证论治中, 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较好的疗效。
04

中医辨证治胃痛

中医辨证治胃痛

中医辨证治胃痛作者:来源:《家庭医药》2019年第10期胃痛的基本治法是“通”,但“通”不等于通下法。

胃痛的胃络失养、胃络拘急、不荣则痛机制,提示胃痛治疗同时,应重视补益与缓急止痛之法。

实证胃痛,治当祛邪消导;虚证胃痛,治当补虚和胃;虚实夹杂者,治当虚实兼顾。

胃寒痛,治当散寒;胃热痛,治当清热;寒热错杂者,治当辛开苦降、寒温并用。

另外,气滞胃痛,治当理气;血淤胃痛,治当活血;气滞血淤者,气血两治。

这些都属于“通法”范畴。

而久病胃痛者,更当重视辛润通络治法。

其中,对于实证引起的胃痛,应分以下情况辨证论治:寒积胃痛胃痛较剧烈,多因受寒或进食生冷诱发,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紧或沉弦。

治当温中散寒止痛,方药可用良附丸。

参考处方:良姜、香附各9~12克,肉桂3~6克,乌药6~9克,白芍12~30克,炙甘草6克。

若胃脘拘急而痛,可配合芍药甘草汤;胃脘冷痛或呕吐酸水、质清稀者,可配合吴茱萸汤。

轻症,热敷,或服用生姜红糖水,即可见效。

食滞胃痛胃痛胀满,常因饮食过量诱发,脘腹痞闷或伴头晕,嗳腐吞酸,呕吐未消化食物,嗳气纳减,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

治当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邯郸中心医院老中医杨立生常用消食和胃方,确有疗效。

处方组成: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茯苓、白豆蔻、陈皮各9~12克,姜半夏6~9克,白芍12~30克,炙甘草6克。

药用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和胃,配合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颇适合于急性胃痛存在饮食积滞者。

气滞胃痛胃痛胀满,或支撑两胁,疼痛随情绪波动加重,可伴有抑郁,胸闷,嗳气,善太息,舌苔薄白、边多浊沫,脉弦。

治当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药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参考处方:柴胡、枳壳、陈皮、香附、茯苓、当归各9~12克,白芍12~30克,苏梗、姜半夏各6~9克,炙甘草6克。

若胃气壅滞,症见胃脘胀满,食欲差者,可用香苏散加味。

郁热胃痛胃脘灼热而痛,胀满不舒,烧心反酸,咽干,烦热,舌红苔薄黄,舌苔边有浊沫,脉弦或弦滑、弦数。

胃痛的中医辨治

胃痛的中医辨治

胃痛的中医辨治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

“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并非真正的心痛。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就是很好的说明。

【病因病理】1、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可致胃寒而痛,尤以脾胃虚寒者更易受寒邪而痛发。

《素问?举痛论》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又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也可发生疼痛。

《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2、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不通则痛。

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还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阻络脉,其痛剧烈,甚则便血、吐血。

肝气久郁,化而为火,五脏之火又以肝火最为横暴,火性炎上,迫灼肝胃之阴,其痛往往经久不愈。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胃受伤,均可导致中焦虚寒而胃痛。

若脾阳不足,寒邪内生,脉络失于温养,则为虚寒胃痛;若感外寒,内外合邪,则成寒积胃脘痛;若胃阴受伤,胃失濡养,又可成为阴虚胃痛。

综上所述,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但与脾互为表里,而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故胃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胃痛的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

病邪阻滞,肝气郁滞,均可使气机不利,气滞作痛;脾胃阳虚,胃络失于温煦,或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养,致脉络拘急而作痛;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邪犯胃,可致胃痛。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病例一
陈先生,因胃痛多年,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服用中药治疗一个疗程后,病情 得到明显改善,坚持治疗三个月后基本痊愈。
病例二
王女士,因饮食不节制导致胃痛,采用针灸疗法,辅以中药调理,症状迅速缓解 ,经过三个月的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康复。
西药治愈胃痛病例
病例一
张先生,因胃炎引起的胃痛,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胃 黏膜保护剂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经过三个月的持续治疗 ,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康复。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胃痛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 的中药有香砂六君子汤、逍遥散、理中丸等。
情志调护
情志调护是中医治疗胃痛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 的方法有放松身心、转移注意力、寻求支持等。
03
西医学对胃痛的认识
胃痛的分类
1 2
急性胃炎
多由应激、药物、感染、酗酒等因素引起,表 现为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 。
治疗不足
治疗周期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周期,需要患者耐心坚持治 疗。
疗效不稳定
由于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不稳定, 病情容易出现波动。
治疗费用较高
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同时采用中药和西药进行治疗,因此治 疗费用相对较高,需要患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05
病例分享
中医治愈胃痛病例
慢性胃炎
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表现为上腹 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3
消化性溃疡
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包括胃溃疡和十二 指肠溃疡,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 腹疼痛。
胃痛的诊断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的胃痛诱因、疼痛性质、伴随症 状等。
实验室检查
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等 。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

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

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

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

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

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1)气滞引起的胃痛胃痛会影响到胸胁部位,可能会引起胃病或者是让胃病加重,还会有呕吐、反酸、吞酸、大便不利、舌苔泛白等现象。

主要的治疗方法:舒缓肝脏,调理气血,对胃进行止痛等。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胃痛的概述 • 胃痛的中医辨证 • 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 • 胃痛的预防和调护 • 结论
01
胃痛的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 病。
症状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胀满、痞闷、嗳气、反酸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天然药物
中医治疗胃痛多采用天然药物,如中药汤剂、中 药丸剂等。这些药物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 特点,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和康复。
辨证论治
中医将胃痛分为多种证型,如脾胃虚寒、胃热炽 盛、食积胃脘等。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用不同 的治疗方法,以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效果。
调理饮食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胃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指导患者调整饮食 ,以减轻胃痛症状并促进康复。
嗳腐吞酸
食物消化不良,出现嗳气、反 酸的症状。
大便不爽
胃部功能失调,影响大肠排便 ,导致大便不爽。
肝气犯胃
01
02
03
脉弦细
肝气犯胃,经脉气机失调 ,出现弦细脉象。
脘胁胀痛
肝气郁结,导致脘胁部位 胀痛。
苔薄白
肝气犯胃,津液运化失调 ,出现苔薄白的症状。
瘀血停滞
刺痛拒按
瘀血停滞导致胃部脉络不 通,出现刺痛的症状,且 疼痛拒按。
舌质紫暗
瘀血内阻,舌质呈现紫色 且暗淡。
脉象沉涩
脉络瘀滞,出现沉涩脉象 。
胃阴不足
脉细数
胃阴不足,脉象呈现细数的特 点。
口干咽燥
胃阴不足,机体失去滋润,出现 口干、咽燥的症状。
舌红少津
胃阴不足,舌质呈现红色且缺少津 液。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寒邪客胃:外感寒邪,饮食生冷,寒冷客胃,凝结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中药方选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9克,紫苏9克,荜拨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苍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水煎服。

穴位治疗选中脘、神阙、胃俞,足三里、内关。

补法。

多灸。

饮食积滞:饮食不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失和降。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腐臭,吐后较舒,纳呆不食,大便不爽,矢气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

中药方选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2克,麦芽12克,莱菔子12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枳实9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槟榔12克,厚朴12克。

水煎服。

穴位治疗选下脘、天枢、脾俞,足三里、璇玑。

泻法。

肝胃不和:情志不适,肝气郁滞,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

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烦恼痛甚,痛处游移,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喜长叹息,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中药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9克,香附12克、陈皮12克、枳壳9克、川芎9克、甘草9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

水煎服。

穴位治疗选肝俞、期门,太冲、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

泻法。

肝胃郁热:肝郁化热犯胃,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

中药方选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连3g,吴茱萸6g,甘草6g。

水煎服。

穴位治疗选中脘、期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内关。

泻法。

不灸。

脾胃湿热: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胃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胃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胃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胃脘痛系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因外邪袭侵,恼怒过劳,饮食不节,起居失宜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成。

【范围】西医学中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痉挛、胃粘膜脱垂症、十二指肠炎相当于中医胃脘痛。

胃、十二指肠其它疾病若临床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外袭寒、湿、暑等外邪,既可单一致病为患,也可兼夹入侵机体,可通过口鼻内客胃脘,或经皮毛、经络内传胃脘,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致胃脘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疼痛。

但临床上多见于素有胃脘痛病史之人,因其脾胃功能常不足,卫外不固,故极易遭受六淫之邪的侵袭,外邪循经内传,停于中焦,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诱发或加重胃脘痛。

2.情志所伤思为脾之志,过度深思远虑,犹疑不决,使脾气郁结,胃气不得宣通;情怀不舒,抑郁寡欢,情志不畅,使肝脏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或因遇事烦恼,情志怫逆,甚至暴怒不已或急躁等精神刺激因素,使肝脏气机不和,肝气过盛,疏泄太过,致肝气横逆犯脾胃,影响脾胃生理活动,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悲忧过度则耗伤肺气,而肺与脾同属太阴,脾与肺为母子关系,子盗母气,肺伤则脾亦伤,脾伤则胃失和降,中焦气滞。

总之,各种原因所致情志失调均可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致胃腑气机郁结,引起胃脘痛发作。

3.饮食失调暴饮暴食,胃纳过盛,积滞胃脘,腐化无能;宿食停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脾运艰迟,致使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或因体弱、年老自衰而胃虚,食入难化,积于胃中;或由于地区、季节、生活习惯不同,所食之物粗糙、生硬,或过热过冷,复因素有胃疾,年老和体虚,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力低下,致食滞胃腑,阻碍气机;过食肥甘滋腻厚味,则壅积于胃脘,阻滞气机,湿聚而生痰化热;或嗜食辛辣煎炒或浓烈调味品,直接刺激胃腑,耗伤阴津;或长期嗜饮烈酒,湿热积于胃脘,并耗伤阴液,甚腐蚀胃脘,造成胃腑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胃失和降而胃脘疼痛。

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胃痛

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胃痛

中药灌肠
• 灌肠方: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灌肠方 ,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
05
饮食调理与预防
饮食调理
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胃肠道 负担。
饮食宜新鲜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
饮食宜清淡
少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以免损伤 脾胃。
饮食宜温热
避免过冷、过热的食物刺激胃黏膜。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的理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病因病机, 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中医辨证论治
肝胃不和
症状
胃痛胀满,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胃湿热
症状
胃痛,脘闷灼热,口干粘苦,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胃痛 》
2023-10-28
目录
• 胃痛概述 • 中医辨证论治 • 针灸疗法 • 中药治疗 • 饮食调理与预防
01
胃痛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
分类
胃痛可分虚实两大类,实证多见湿热、瘀血、气滞、寒凝, 虚证多见脾胃虚寒、气血亏虚、胃阴不足。
拔罐疗法
适应症
拔罐疗法适用于胃痛、胃痉挛、胃神经官 能症等疾病,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 消肿止痛等作用。
VS
操作方法
拔罐治疗胃痛主要选用背部和胸腹部的穴 位,如脾俞、胃俞、中脘等,将火罐吸附 在穴位上,留置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 淤血和紫红色斑块为宜。
04
中药治疗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胃 脘胀痛、胸胁胀满、嗳气频作、情绪 不畅。
木香顺气丸
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湿阻所致的胃 痛,症见胃脘胀痛、胸膈满闷、恶心 呕吐、嗳气频作。
中药方剂应用指导
柴胡疏肝散
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胃痛, 症见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嗳
气频作、情绪不畅。
香砂六君子汤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胃痛, 症见胃脘胀痛、嘈杂不适、嗳 气反酸、纳呆少食。
01
02
03
饮食规律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 免过饥过饱,避免暴饮暴 食。
食物选择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稀粥、面条、蔬菜、水 果等,避免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饮水适度
适量饮水,保持口腔和消 化道湿润。
生活起居调护
保暖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 。
休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 度劳累。
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潮湿阴暗的环境。
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 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减轻精神压力。
疼痛缓解
可采用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 疼痛,如疼痛剧烈可适当使用
止痛药。
健康宣教内容建议
疾病知识
向患者介绍胃痛的发生 原因、症状表现、治疗
方法等基本知识。
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如何预防胃痛 的发生,如饮食调理、 生活规律、情绪调节等

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应 注意的事项,如避免过 度劳累、避免情绪波动
等。
随访指导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艾灸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对特定 穴位进行热刺激的治疗方法。胃痛艾 灸治疗主要选取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拔罐
拔罐是通过负压作用,使罐体吸附于 皮肤表面,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的治疗方法。胃痛拔罐治疗可选用背 部膀胱经和督脉穴位,以调理脏腑功 能、缓解疼痛。
持之以恒
坚持运动锻炼,形成良好 的运动习惯,有助于长期 缓解胃痛。
运动与休息相结合
注意运动与休息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 胃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详细介绍了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辨 证分型、治疗原则、选方用药等方面的内容。
常见胃痛证型及辨证论治
患者B,女性,32岁,因工作压力大导致胃痛频发,症见胃 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情绪不畅时加重。中医诊断 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给予柴胡疏肝散治疗。经过两个疗程后 ,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胃痛未再发作,情绪稳定。
疗效评估与总结
中药方剂治疗胃痛具有显著疗效,经典方剂如香砂养胃丸、六君子汤和 柴胡疏肝散等针对不同证型的胃痛均有良好效果。
典型病例分析表明,中药方剂治疗胃痛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同时,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
治疗,提高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04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探讨
02
辩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寒热错杂型
主症
胃痛时作,喜温喜按,口苦口干,大便不调。
治法
寒热并用,调理气血。

胃痛的辨证论治优秀文档

胃痛的辨证论治优秀文档
胃痛的辨证论治优秀文档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胃痛概述 • 辨证论治方法 • 治疗方法 • 预防与调护 • 现代研究进展
01
胃痛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症状
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或刺痛 ,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 吐等症状。
病因与病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连及胁肋, 嗳气后疼痛减轻,情志 抑郁时加重,喜叹气, 大便不畅,舌质淡红, 苔白,脉弦。治宜疏肝 理气,和胃止痛。方用
柴胡疏肝散加减。
湿热中阻
胃痛灼热,口苦口干, 恶心呕吐,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滑数。治宜清 化湿热,理气和胃。方
用清中汤加减。
辨病位
穴位按摩
按摩中脘、气海、关元等穴位,以调 和气血、舒缓疼痛。
04
预防与调护
饮食调护
饮食规律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预
防胃痛。
食物选择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 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避免食 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温度适宜
食物应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过冷 或过热的食物刺激胃黏膜,引发疼 痛。
内伤饮食
多因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或 过食肥甘厚味所致,治宜消食
导滞止痛。
情志失调
多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所致 ,治宜疏肝理气止痛。
脾胃虚弱
多因脾胃功能虚弱所致,治宜 健脾和胃止痛。
03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材,如党参、白术、茯苓等,通过煎煮制成 汤剂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怎么办?现代生活中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胃痛的原因有很多,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因此我们在治疗胃痛的时候要了解病因,辨证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痛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
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
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
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