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论和唯理论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比较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 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 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 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第二,经验归纳法和 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 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 成的研究方法。
第三,近代英国和欧 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 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 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 土壤。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1、重新论证了知识的价值 在中世纪,“知识是神学的奴隶”,当理性与信仰发生冲突时,理性服从
信仰。但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重新恢复了希腊人对知识的 尊重,肯定了人对知识的追求。 2、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①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培根揭露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脱离自然,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批判了 经院哲学在方法上的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传统的科学知识的要害在于没 有实用性。 ②培根在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中,深刻地揭露了人类人士产生错误的思想根 源和社会根源,为此,他提出“四假相说”。 假相,即盘踞在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人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主要有四种: A、族类假相(种族假相)——人类天性的普遍缺陷,不以客观事物为尺度, 而是以主观感觉为尺度。 B、洞穴假相——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成见或偏见。 C、市场假相——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词语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 D、剧场假相——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式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2)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长期论争所取得的成果及暴露的理论缺陷,从正反 两个方面揭示了认识论在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实现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辩证结合的必要;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 上才能实现。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 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 的经验,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从而把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并 在此基础上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它认识论问题, 从而彻底克服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立 了完全科学的认识论,从而把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哲学 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验论与唯理论(最全版)PTT文档
经
不
正确: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正确:理性知识是可靠的 “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观察完全是一种欺骗。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Cogito, ergo sum 感觉经验 or 理性推理
唯理论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局限:片面强调感觉经验
院
可
哲
知
学
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局限:片面强调理性思维 “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观察完全是一种欺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孟子
弗
朗 西
“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斯
培 根
·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
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
约 翰
经验”
洛
克
·
勒内·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
先天综合判断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思维无感性则空 直观无概念Fra bibliotek盲”先天的范畴
后天的经验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经验论
保守主义
社 会
倡导改良,反对整体革命
政
治
人为、建构、设计
哲
学
唯理论
自由主义
思
潮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墨子
三表: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国家 人民之利”
经验论与唯理论
可知论
哲
人能否认识世界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
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
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
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
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
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
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
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
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
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
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近代哲学之经验论与唯理论 (唯理论)
身心平行论 身心同时发生论 身心两面论
样式
“样式(modus),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 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按照他的观点,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万事 万物乃是这个实体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们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 幅千差万别的统一图景。
实体与样式的关系是这样的:实体是自因、无 限的、不可分的、永恒的和唯一的。样式则是他因、 有限的、可分的、暂时的和杂多的。一切都在实体 之内,所谓样式亦即实体的属性的“分殊”,也就 是具体存在着的个别事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要么 属于思维属性的样式如个别的思想、观念、情绪、 情感等,要么属于广延属性的样式如一切具有广延 的物质事物。因此,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乃是 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
斯宾诺莎哲学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其哲学的 目的在于道德上的至善,即达到人生最高的完满境界。 他的哲学体系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个部分组 成,其中本体论是基础,认识论是手段,伦理学则是 最高的目的。因此,斯宾诺莎将他的主要著作名之为 《伦理学》。这部著作从定义和公理出发,再到命题, 之后还有推论、解说等等,完全按照几何学的方法构 造了一个哲学体系,真正使笛卡尔将几何学方法改造 成为哲学方法的理想付诸现实,当然也妨碍了他直接 提出并充分论证自己的思想。
首先,实体是“自因”。所谓“自因” 亦即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换言之,“它的 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即属于它的 本性”。因此实体既不可能由别的东西所 产生,也不可能受他物所限制,否则便与 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其次,实体是无限的。由于实体即自因, 所以它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存在,因而是 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 它不是自因,不是在自身内而是在他物内, 因而受别的实体所限制了,而这是不可能 的,所以实体是无限的。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在此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同时也是科学家。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他们在认识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普遍运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是对各种观察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和理性分析、推理的方法。
而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是「外在的经验」。
而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这种哲学产生于对理性自我的反省,这是「内在的经验」。
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
亦即,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其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知识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差异:休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兹的独断论则直接把思维等同存在。
直到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才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辩证综合。
经验论哲学一、早期的经验论产生于17世界的英国,因应当时科学之兴盛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一)培根→知识即力量、四假象说、科学归纳法、双重真理1.经验论哲学的开创者;根据科学的实验精神,首先建立了经验归纳法。
2.他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
3.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材料出发,经过理性的归纳逐步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4.他的名言:「知识即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
此一主张,成为近代科学理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声吶喊。
5.四假象说:培根认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偏见所遮蔽,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1)族类的假象:亦即,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经验论与唯理论引言
经验论与唯理论引言经验论(empiricism)——认为经验或感性认识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轻视,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的认识论。
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另一种是内部经验即内省。
主张感觉论的哲学家否认内省经验,只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经验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经验来源于客观实在,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才引起感觉经验。
唯心主义经验论则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或上帝赋予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或先验论相对立,并长期进行论争。
唯理论(rationalism)——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
又称理性主义。
不承认理性认识要依赖感性认识,认为可靠的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
西方近代唯理论由18世纪法国的R.笛卡尔开创,主要代表有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莱布尼兹等。
笛卡尔主张依靠生来具有的天赋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准确无误的推理。
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具理性认识的对象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从广义来说,理性主义并不仅限于认识论范畴,在思想文化一切领域,凡崇尚理性的观点都可称之为理性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反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正统观念,重新恢复了自然与人在哲学中的地位。
从16 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热情的躁动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
这是西方哲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如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巴克莱和休谟等,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体系。
这种新的哲学一开始就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家们要求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为人类自身谋福利,他们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要做“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等等的口号。
与此相关,认识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的重要内容。
经验论与唯理论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人能否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人如何认识世界
感觉经验
or
理性推理
经验论与唯理论
Empiricism & Rationalism
余成苗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 说”
“离开感觉没有人能 够理解任何东西。”
古 希 腊 时 期
柏拉图的 “回忆说”
“用眼睛、耳朵以及 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 观察完全是一种欺 骗。”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经验论
倡导改良,反对整体革命 人为、建构、设计
保守主义
唯理论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自由主义
社 会 政 治 哲 学 思 潮
墨
子
三表: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国家 人民之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古希腊时期 中世纪时期
亚里士多德
近代西方哲学
英国经验论
唯名论
共相与个别
典 范 形 式
大陆唯理论
柏拉图
唯实论
经验论的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和休谟
近 代 西 方 哲 学 时 期
唯理论的代表: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主要分歧
经验论 知识的来源 认识的方法 认识的可靠性 感觉经验 唯理论 天赋观念 演绎法 理性知识
孟 子
弗 朗 西 斯 培 根
“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 ·
约 翰 洛 克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 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 经验”
勒内·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理石”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以《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为标题,经验论和唯理论被认为是一对对立的学说,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的客观性标准,以解释世界和和评价行为行为。
经验论是以实际的、社会的经验为依据的,它强调研究者必须检验实际的经验来进行认识,不可违背实际经验和普遍的社会经验。
另一方面,唯理论以普遍理论为依据,它强调研究者必须建立一套抽象的、统一的理论结构来解释客观事物,不可仅以片面的经验为依据。
经验论的核心观点是“实践”,实践意味着大量的知觉经验,例如实地调查、实验和大量的数据收集是必要的,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世界。
研究者应先从客观实际中抽取经验,再以此为依据来建立一般原理。
从历史上看,经验论有很多传统,例如古希腊的精英哲学,以及中世纪布鲁姆学派,它们都倾向于受客观实际存在影响。
唯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理论”,它指向抽象的普遍理论,也就是由抽象的普遍规律构成的系统框架。
它强调以普遍的理论建构来解释客观实际,从历史上看,唯理论有很多传统,例如尼采的唯心主义、福柯的唯物史观,它们都倾向于把重点放在普遍理论建构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优势和不足,它们在知识认知中都被广泛应用,它们也都有发展前景,只是唯理论在实践中更多应用于理性活动,而经验论在实践中更多应用于客观实际。
因此,只有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认知的最高水平。
如今,一些人倾向于将经验论和唯理论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加全面的知识认知。
他们强调开展科学研究时,应综合运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优势,以便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比如在认识论研究方面,以实践为依据的经验论和以普遍理论为依据的唯理论,可以相互促进和联系,以实现真正的认知发展。
总之,经验论和唯理论均是重要的学术思想,它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原则和标准,在知识认知中都被广泛应用,只有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客观实际。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
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经验论与唯理论3-16—17世纪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六)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1、把知识理解为观念与观念的符合: 知识就是关于观念之间是否契合的知觉。 2,三个等级: 直觉知识—直觉认识 必然性知识 证明知识(推理)—理性认识 感性知识—感性认识 (观念与外物的契合) 3、“确定的知识”和“实在的知识”(很难达到); 与知识相对应有两种真理: “口头真理”与“实在真理” (一般认识) (真理)
二,托马斯.霍布斯 生平: 1.出身于牧师家庭, 叔叔把他抚养成人。 2.15岁进入牛津大学 学习哲学与逻辑学, 牛津大学毕业后担任 一贵族的家庭教师。 3.代表著《利维坦》奠定 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基础。 4.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奠基人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
哲学思想 (一)哲学的定义、目的与对象 1,哲学是一门由结果求原因或者由原因求结果的推 理的学问(概念、判断与推理) 2,哲学的目标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为人类谋福 利”。 3,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产生(消亡)过程中和具 有某种特性的物体,分为自然物体(自然哲学)和人 造物体(公民哲学)两类。
三、约翰.洛克 生平: 1.出身于商人家庭, 父亲是个清教徒。 2.毕业于牛津大学, 担任过驻外使馆的秘书。 3. 结识辉格党的领袖任其 家庭教师和秘书, 后任政府部长。 4.代表著: 《人类理智论》、《政府论》
洛克的认识论学说 (一)白板说 1、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1),不存在天赋的思辨原则,“普遍同意”的东 西是后天形成的。 (2),不存在天赋的实践原则,道德原则是教化的 结果 (3),不存在天赋的上帝观念,上帝是对自然世界 第一因的推测。 2,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1)“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白板说
1,物体是“实体”,物体的属性被称为“偶性”; 实体是不生不灭的,属性是变化无常的。 2,实体是独立的,偶性依附于物体,但不构成物体 的任何部分;偶性是“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偶 性主观化)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1 定义
经验论:经验论是一种从经验中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研究现象
来形成客观规律,即从研究实践结果获取知识。
唯理论:唯理论是基于认识论,认为至理无需经验而存在,它可
以从几何、算术和其他数学原理中衍生出来。
同时唯理论认为,只有
普遍的原则、规律和概念是绝对的真实的,所以它也被称为非经验认
识论或唯物论。
2 比较
1. 所依据的原则不同:经验论是以实践为依据及研究对象,认为
实践的变化能够创造新的规律,而唯理论以至理及概念体系为依据,
认为至理以及概念体系永恒不变。
2. 所获知识的状态不同:经验论可以获得认识,但并不限于认识,也可以产生实践性的知识。
而唯理论只能获得认识,而不能形成实践
性的知识。
3. 适用范围不同:经验论涵盖不同的领域,任何领域都可以从实
践中获取知识。
而唯理论只应用在哲学、数学和物理学领域,即至理
只能应用在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中。
3 结论
综上,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但是它们在原则、状态、以及适用范围上有所差别。
最后,经验论获得的知识更具有实践性,而唯理论获得的知识更具有理论性。
因此,综合考虑两者的特点,要想获得完整和全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形成更加完美的认识论体系。
经验论和唯理论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
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思想与广延间建立同一性,以确保认识客观有效性:
1、人心灵是神之无限理智的一部分,是能认识实体属性的。
2、思想与广延作为同一实体属性是一致的,认识观念的次序就是认识了事物的
次序。
2:认识论
对实体认识的两条途径:1、从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去认识(对实体本身)
2、从实体样式去认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分类:1、意见或想象:传闻知识二者无确定性不能洞见事物本质
属性
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即思想和广延,二者既相互同一,又相互区别而
独立存在,只是同一实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1、思想和广延同一,借此二者属性认识自然,会得到同一的因果次序联系。
2、思想与广延各自对立,不能互相限制,因其性质不同。
心物同时发生论:通过将笛卡尔的思想实体和广延实体降低为实体属性的方式化解二元论。
1、思想与广延不是两个实体而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因此二者同一始
终一致(因食物次序联系只有一个)
2、两者性质不同,所以又是相互独立的,互不限制的,二者之间无因果
联系。
样式:实体的分殊,即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是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与实体相
比,它是他因,有限的、可分的,暂时的、杂多的。
1、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一般性存在于个别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第七章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理论分歧:1、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经验和理性。
2、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与知识。
3、认识的方法问题。
第一节培根四假相说:即盘踞在人脑中的错误观念形成了偏见,使人不能认识真理,妨碍科学的复兴。
1、族类的假象: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而不以客观为尺度。
2、洞穴的假象:由个人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3、市场的假象:对名称和概念的理解不当,使人相互交往中产生假象。
4、剧场的假象:指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法移植到人心中的假象。
自然哲学以“形式”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而万物本原即原初物质它本身不为其他本原所产生和决定。
2、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特性,物质本身是能动的,并且物质有多样的运动形式。
形式学说:“形式”指事物的运动规律,决定物体的单纯性质的法则和事物的本质规定性。
形式的特征:1、形式与物质不可分离,肯定形式是具体的。
2、形式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3、形式的普遍性。
4、形式是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
5、形式的效用性。
经验论基本原则:主张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也认识到经验的局限性,经验与理性结合。
经验归纳法:1、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全部工作的基础。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第二节笛卡尔笛卡尔重建哲学的基础,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新树立权威的方式。
以否定即怀疑的方式,去寻找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以我思故我在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1:方法论和认识论重建哲学基础的关键:科学和方法。
方法论四条原则:1、绝不把我没有明确认识的东西当做真的接受,即小心避免偏见。
(确定真理的标准)2、把考察的每个难题部分都分成细小部分,直到圆满地解决。
西方哲学史——经验论(串写)
近代哲学概论一、经验论与唯理论1、相同点:(1)方法论: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
(2)目标: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建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发展过程:都不仅有着纵向上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而且在相互论战中也接受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4)结果: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未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5)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辨证综合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1)出发点:经验论强调从感觉经验出发,唯理论则强调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
(2)方法:经验论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而唯理论则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原则或天赋观念作为逻辑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
(3)原则: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无不来自于经验,唯理论则认为一切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都是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通过理性演绎得来的。
(4)理论困境:经验论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无法完全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唯理论则是演绎的前提或出发点的合理性问题无法解决。
(5)归宿:经验论的归宿是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即休谟对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以及因果联系等规律)都采取悬而不决的态度,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得精神对自然的认识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从而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理论则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知识被看作是由天赋观念根据矛盾律推演出来的,否定了对客观世界进行广泛的经验观察的必要性,经验只是诱发理性推理的机缘而已,精神只需根据先验的天赋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建立起全部的知识体系,从而直接将思维等同于存在。
弗朗西斯.培根一、概述培根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探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认识自然,就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而认识自然就是要发现自然的“形式”,即规律。
但要实现对自然“形式”的认识,必须首先消除阻碍我们获得关于自然“形式”知识的思想障碍和更新我们研究知识获得的方法。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唯理论。
西方哲学中研究关于“是什么”的理论。
1.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论”,也称“第一哲学”。
1.“先天论”( Deucitalism)。
在这种认识论和宇宙论中,认为知识来自上帝;灵魂在肉体之前就存在,但两者结合时,则是最高的生物形式;上帝赋予了世界以数目、尺寸、形状、颜色等。
2.“可知论”( Visigoship):不仅承认有客观的知识,而且相信能够通过教育使人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去认识真理。
由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初,在英国兴起,后扩及欧洲各国。
3.经验论( Empirism)。
英国哲学家洛克所创立的哲学派别。
认为感觉经验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从而把经验主义推向极端。
4.理性主义( Conformism):认为现象是不依赖于理性的心灵所能把握的那种形式,因此,它不承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源于理性。
二、两种哲学观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两种哲学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人类理智有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这些真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因而可以把他的见解传授给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后者则认为人类理智不是普遍的,甚至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凭借个人的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在哪里?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在于两者的世界观和知识论。
经验论把世界万物都归结为可以感觉到的外部特征,因而它以可感觉的外部事物为基础。
唯理论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些无法直接感觉到的事物或“普遍的概念”,因而它把理智作为世界万物的惟一认识者。
四、为什么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呢? 1、由于两种哲学观点所坚持的真理标准不同,因而导致他们对人类认识的正确性评价的不同。
经验论所确定的标准是感觉经验,在它看来,认识真理不需要依靠理智的帮助,只要凭借人们的感觉就能达到。
因此,它认为经验是真理的惟一源泉。
唯理论所确定的标准则是思维经验,在它看来,人们认识真理离不开理智的指导,没有理智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它认为理智才是真理的惟一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10月11日
第六章经验论和唯理论
第一节早期资产阶级哲学的基本内容和一般特点
一、历史背景:近代哲学是继古代哲学和中古哲学之后,西方哲学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按照西方学术界一般的划分方法,近代哲学从17世纪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后是“当代哲学”(现代哲学)。
习惯上划分19末20初称为“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是在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变革中形成的,它不仅是朝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
时代的基本特征:
1、“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15末16初新的航路的发现和新大陆的发现,一面促进了欧洲工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速度提高,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终于摆脱了中世纪那种狭义的地域观念,人们的眼界扩展到世界性的范围,在欧洲人面前出现一个充满了新奇事物及充满魅力的广阔天地。
2、“人的发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改革的内在性原则将人们的思想目光从天国拉回了人间,从神转向了人。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近代哲学的思想准备,也是西方哲学从中古哲学走向近代哲学的过渡阶段。
3、“科学的发现”:这个时期正是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树立了理性的权威,而且为哲学提供了思想的材料和内容,为哲学解释和说明自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人们不再用神学的态度及语言来看待、解释自然了。
二、近代哲学与希腊基督教哲学的比较:
(一)相互交融的产物:希腊哲学关注与现实生活,其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
基督教哲学所关心的则是理性与信仰的调和,它开辟了一个超经验的精神世界,并把哲学的思辨统统贡献给这个超凡的精神领域。
近代哲学一方面继承了希腊哲学的精神,注重知识,发展科学,以自然为认识的对象,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另一方面亦继承了基督教哲学的内在精神,同样关注那个超验的精神世界(伟大的两栖动物)。
(二)不同性质的哲学状态:希近比较1、希腊哲学以朴素直观为其基本特征,而近代哲学是“反思的”,它以主体性原则为其基本特征;2、希腊哲学虽崇尚知识,确立了西方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但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及认识论的深入研究。
近代哲学是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它的科学精神有其坚实的基础。
3、自然观的不同——希腊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的整体存在,自然是神圣的,只认识它而不改造它。
而近代哲学中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非生命的自然,对它进行分解成部分加以研究。
认识又改造它,人从自然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的主人。
基近比较近代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其基本特征,与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是不同的。
经院哲学尤其是唯实论的思想可称为理性主义,但是一种以神学为最高权威、教义为研究对象、抽象空洞烦琐思辨的理性主义。
近代哲学以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因而有丰富思想内容和基础知识的理性主义。
在前者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权威及哲学的基础。
三、近代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最初表现为理性与经验的矛盾,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继而展开为主体与客体、知识与对象、理想与现实、自由
与必然等和思维与存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近代自然科学的速度发展不仅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近代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前提,同时亦向哲学提出了概括总结科学的成果,为之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持的任务。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确定了理性的权威,而且向哲学提出了认识论问题。
而哲学在吸取科学知识的内容,对其成果进行概况和总结的同时,对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唯物论和唯心论;2、经验论和唯理论;3、新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理论。
第二节经验论和唯理论
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即经验论和唯理论。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基本特征的比较一般说来,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
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
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
最后是认识的方法问题。
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一般来说”——是因为实际上既不存在“纯粹的”经验者,也不存在“纯粹的”唯理论者而言。
二、两论的代表人物经验论者——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和休谟;唯理论者——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培根是经验论的创始人,笛卡尔是唯理论者的创始人。
他们通常被看做是近代哲学的开端,不过实际上培根的思想更多地具有过渡性的特征,笛卡尔的思想才真正代表着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从地域上看,经验论主要集中在英国,唯理论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所以习惯上亦被称为“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
(一)培根的经验论
1、基本原则(认识论)科学知识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感觉经验。
一切认识都起源于经验,表象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另一方面感觉有其局限性并带有主观性,因而认识不能达到事物的本质。
只有感觉得到适当的论证和实验,才能接触到自然和事物的本身。
他把科学实验引入认识论,不仅给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有实践是真理标准的思想萌芽。
2、经验归纳法(方法论)经院哲学旧逻辑脱离经验和自然,专门玩弄抽象概念,不能帮助人们去发现真理。
经验归纳法的组成:1)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的和实验的历史,这是全部工作的基础;2)整理材料——“具有表”,“接近中的缺乏表”,“比较表”;3)进行真正的归纳——排除法,得出正面结论,纠正偏差。
评价:他创立了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但他的唯物主义仍带有朴素性和自发性;他提出了科学知识起源于感性经验的基本原理,强调经验的归纳法,开创了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先河。
他的唯物论和经验论带有神学色彩,既承认科学真理又赞同神学真理,提出了“双重真理论”的主旨在于把科学和神学分开,以便限制神学为科学争取地盘,使科学在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二)笛卡尔的唯理论
1、方法论的基本内容1)决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2)考查每一个难题,尽可能的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得以圆满的解决的程度为止;3)按照秩序引导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的认识对象开始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认识;4)把一切情况尽量全部的列举出来及普遍地加以神视,使我们确信毫无遗漏。
评价:他首先确立的是普遍怀疑的出发点、理性的权威和衡量真理的标准。
他要求对一切知识采取怀疑的态度,只接受那些被心智(理性)明确地认识为真的东西,而且确定了真理的标准,那就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
所谓“清楚”就是对象界限分明,与其他对象判然有别,不混杂。
2、理性演绎法按照他的观点,哲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必须是从一个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出来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他以几何学为模型,将演绎法看做哲学的根本方法。
一般来说,他的理性演绎法包括两个部分,即直观(既不是感性直观也不是神秘的直觉,而是“理智直观”,它是一个清晰而周详的心灵的无可置疑的概念;它比演绎更确实可靠,因为它更为简单,虽然演绎也不可能被我们错误地使用)和演绎(就是从业已确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
评价:理智直观的作用是为演绎提供进行推理的基本原理,演绎就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形成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推理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知识的体系。
3、笛卡尔哲学基本原理的特征他要求哲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意思考它们时,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第二,我们关于别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识一定是完全依靠那些原理的,以至于我们虽然可以离开依靠于它们的事物,单独了解那些原理,可是离开那些原理,我们就一定不能知道依靠于它们的那些事物。
它称这基本原理为“天赋观念”,这是他的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
思考题: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