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利他帮助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交换理论并不主张我们要有意识地去 监控花费和收益,只是表明这类因素能预 测人们的行为。
以献血为例,人们肯定会权衡献血的代价 和不献血的代价,以及收益。
社会交换
催生帮助行为的回报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外部的报偿可以解释企业为了提升形象而 捐款,…… 我们的付出是为了收获。
因此我们会热心帮助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 的人,帮助那些我们渴望得到其赞许的人
自己的愉快是副产品
假被试遭受假的电击,让真被试在一旁观 看,间歇期,假被试报告自己很痛苦,还 有童年的生活阴影,对电击很敏感。
告诉一半被试,这个受害者与他们有很多 相同的地方。
结果,这一组被唤醒的被试,都愿意代替 那个假被试接受剩下的电击。
我们何时会帮助
什么环境促使人们提供或不提供帮助?为 什么在场的他人数量、个人的情绪状态、 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帮助行为? 他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如果你不出席别人的葬礼,别人也不会出 席你的。
当人们不能给予回报时,会因接受了援助 而感到威胁和被贬低。骄傲、自尊心强的 人通常不愿意寻求帮。
接受别人主动提供的帮助会打击他们的自 尊心。
社会责任规范
对于一些依赖性很强,又无力回报的人, 比如孩子,非常贫困的人,残疾人,一些 被认为是不能够全部回报期所受恩惠的人, 那么,社会责任规范就发挥作用了。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社会交换、社会规范和进化理论对利他的 解释具有相似性。
真正的利他主义
关于利他的本质,自私论者认为人们为了 心安而利他。 心理学家认为,既有利己的考虑,也有无 私的考虑:因某人不幸而感到的痛苦既能 驱使我们逃离这种情境,也能驱使我们提 供帮助,从而解除我们的痛苦。 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有所关联时,就会 产生共情。
基因的利己主义促使了父母的利他主义。 父母对孩子的奉献远多于孩子的回报。
除了亲属,我们还和很多人拥有共同的基 因。我们怎么区分哪些人和我们拥有共同 的基因呢?
外表的相似性,地域的接近性……
互惠
一个有机体帮助他人,是因为它期待得到 回报性的帮助。
在偏远的乡村比在大城市更容易发生互惠 行为。在小的学校,城镇,教堂,工作团 队,宿舍中,所有的人都容易形成互相关 心的共同信念。
帮助行为也能wk.baidu.com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内部的回报可以解释为什么献血能让人对 自己感觉良好,离家在外的人会帮助那些 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的陌生人。
研究发现,经常帮助他人的人,更少犯罪, 更可能成为良好公民,有利于精神健康。
内部回报
接近一个痛苦的人,我们也会感到痛苦, 给予帮助能让我们得到安慰。
内疚感:是一种我们总是设法回避的、令 人痛苦的情绪。
消极心境 内疚感是消极情绪,那么其他的消极情绪 能够引发助人行为吗?
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助人行为减少, 对成人而言,助人行为增加。
利他主义对于成人是一种自我满足,可以 带来自己内在的回报。
而帮助行为对儿童不能起到类似的奖赏作 用。他们不能从帮助他人中体验到快乐。
人生来自私? 最初帮助他人是因为物质回报,然后是社 会性回报,最后才是自我回报。
社会规范
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不是因为我们有意 识地去算计那样的行为符合自身利益,而 是由于自身利益的更为微妙的一种形式: 因为某些东西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做。
这种东西就是规范,它们规定了我们生活 中适应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
两种驱动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互惠和责 任规范
互惠规范 对于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 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优选)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
我们为什么有帮助行为
利他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哪些事情会激发 人们的帮助行为?
获得回报,避免惩罚
几种关于帮助行为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从 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与接受者 同样受益。
有一种解释假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社 会经济学”指引。人们相互之间不仅交换 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 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
坏心情-好行为的例外 坏心情并不能总是诱发好的行为(利他)。
在愤怒和悲伤的心情下,会经历强烈的自 我关注时期,会抑制对别人的付出。
好心情,好行为
快乐的人愿意帮助别人吗?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好心情更容易诱发 好行为。
车主发现车有张纸,(罚单常放的位置, 广告常放的位置)。如果车主在罚单的位 置发现了广告,会松口气。这时他会更耐 心地帮助别人。
外表具有吸引力的女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女性也更喜欢寻求帮助
进化心理学
生命的本质就是使基因存活下来。我们的 基因驱使去我们采用某些能使其存活机会 最大的方式。
那些为了陌生人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基因 是会被淘汰的。而这种自私性却以两种无 私的方式体现:亲缘保护和互惠。
亲缘保护 基因使我们更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 的人。因此,我们愿意为下一代奉献。
文明进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方 式来缓解内疚感:用动物和人做祭品、供 奉谷物和金钱、忏悔、认罪、否定等。
被试等待实验的时候,来了一个假被试, 说自己参加过这个实验,测验的时候答案 基本上都是“B”。
实验时,主试问被试有没有得到过实验的 一些消息。
被试基本上都撒谎说没有。
实验后,主试让被试帮个小忙,结果,撒 谎的人平均付出63分钟,而没有撒谎的被 试只愿意拿出2分钟时间。
这个规范要求人们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人,而不考虑今后的交换。
实验表明,即使帮助者不为人知,或他们 不能期望任何回报,人们也会帮助那些需 要帮助的人。
然而,人们的帮助是有选择的。 只有人们将需要帮助对象的困难归因为不 可控因素的时候,才会帮他。
性别与助人规范 女性更容易得到男性的帮助,而女性对男 性和女性一视同仁。
别说谎,否则你会活在内疚里。
我们在犯错之后(不管别人知不知道)的 行善愿望反映出我们既需要减轻个人的内 疚感,也需要恢复动摇了的自我形象和期 望确立积极的公众形象。
解除内疚感的其他方法,如坦白,会减少 内疚引起的助人行为。
内疚有很多好处,促使人们坦白,道歉, 帮助,避免再犯错误,使亲密关系能够维 持。
为什么经常会发生大群的观众面对需要帮 助的人却无动于衷呢?
旁观者数量
单独在场,90%的人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