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利他帮助他人

合集下载

利他:帮助他人

利他:帮助他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进化理论 1、亲缘保护 基因使我们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能够 提高基因存活的一种方式就是为孩子多做风险。 亲缘选择:偏袒那些和自己拥有共同基因的人。亲 缘选择不是说我们在发出帮助之前先计算基因的相关性, 而是说帮助近亲是我们的本性。 除了亲属,我们还和很多人有共同的基因,比如黑眼 睛、黄皮肤等。 我们一般倾向于帮助与我们相似或与我们居住比 较近的人。 符合进化逻辑的帮助顺序:先年轻人后老人,先家 人后友人,先邻居后陌生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交换理论 内部回报: 2、消极心境。 如果你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闷闷不乐,这时看到一 个人手上拿的报纸散落一地,你会比平时更可能去帮助 他呢,还是更不可能帮助他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需要区别对待,首先,如果是 儿童,在消极心境中,会减少帮助;其次,如果是成年 人,在消极心境中,会增加帮助。 利他行为对成年人来说是一种自我满足, 当成年人 处于内疚、悲伤或其他消极心境时,帮助行为有助于抵 消不良的感受。而儿童不会从助人中得到很多快乐,帮 助行为来自于社会化过程。 恰尔迪尼及其同事认为,最初的帮助行为使因为物 质回报而产生,其后是社会回报,最后是自我回报。 如果是极度悲痛或者愤怒的心境,则不会产生帮助行为。
二、利他行为Biblioteka 理论解释(二)社会交换理论 外部回报: 商人捐献行为能提高企业形象,让顺路的人搭车能 获得称赞或友谊。 98年大洪水、汶川地震、日本大地震等都会有很多 企业进行慈善捐款,他们的善行是为了更多的回报,很 多企业把慈善行为作为一种公关活动。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交换理论 内部回报: 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几乎所有的 献血者都承认献血“使你对自己感觉良好”和“给予你 自我满足感”。 1、内疚感。痛苦并不是我们要减轻的唯一的消极情 绪。内疚感一直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情绪。 提供帮助可以消除和避免内疚感的产生。很多人犯 错之后,有种行善的愿望,主要减轻个人的内疚感。 内疚感有许多益处,它能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 助、避免犯错误,它还使人们更敏感,并使亲密关系能 够持久。 内疚感会增加帮助行为

社会心理学“利他”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利他”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课程模拟实验报告实验人员:第十小组全体组员2012年12月16日目录一、实验名称与主题二、实验背景与目的三、实验计划与准备(一)参与成员(二)实验设计(三)实验方法(四)实验分工四、实验内容与过程(一)实验过程(二)实验相关数据统计(三)图表及相关结论五、实验结论与分析(一)实验结论(二)原因分析六、实验总结一、实验名称与主题实验名称:社会心理学关于“利他”的社会模拟实验实验主题:通过向陌生人求助,学习“利他”知识理论二、实验背景与目的实验背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助人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于“利他”的一个知识点。

但是随着社会科技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上的助人行为慢慢成为了一种“难得”的事情。

而当我们谈论关于“助人利他”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又常常忽视了其深层原因。

鉴于此,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时,我们为了充分了解“利他”知识理论,按照老师要求,同学们组队完成了相关社会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校园同学对“利他”助人的态度与行动,统计结果,进而了解分析助人行为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增加社会经验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让自己准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助人利他行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也想用此来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三、实验计划与准备参与成员:社会心理学第十小组成员实验设计:情景一:在校园内,假设自己是一名手机丢失或没带手机的同学,急于找回手机或者联系紧急事情,借用陌生同学手机,向其求助。

观察被求助者的反应。

情景二:在校园门口公交车站点,假设自己忘带钱包或者找不开零钱又急于上公交车,不得已向陌生同学借点车费,向其求助。

观察被求助者的反应。

情景三:在校园内,假设自己是一名外校来的同学,认不得路,向校园内陌生同学求助,若得到其指路帮助,再请其帮忙带路,观察对方的反应。

情景四:在校园内,假设自己是一名位同学庆祝生日的策划者,请陌生同学对着镜头说句“生日快乐”或者将其写在本子上,观察被求助者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 帮助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  帮助行为

第十二章帮助行为什么是亲社会行为?答: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什么是利他主义?答:利他主义(altruism)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的回报,甚至没有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

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义。

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社会经济学:人们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还交换社会性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

2.内部回报(1)内疚感:消除内疚感,减少不良的感觉,并恢复自我形象,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助、避免再犯错,使人们敏感,使亲密关系能持久。

(2)坏心情——好行为的例外(3)好心情,好行为:快乐的人更乐于帮助别人,好心情使我们看到光明面,增加积极想法和积极自尊,更可能根据价值观与理想行事导致积极行为。

帮助行为能缓解不好心境,维持好的心境。

二、社会规范(一)含义:符合社会期望适宜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1.互惠规范:对于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2.社会责任规范: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考虑以后的交换。

3.性别与受助:男性性别角色包括骑士风度和英雄主义;女性则被希望成养育和关怀。

被知觉为柔弱和具有依赖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三、演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1.亲缘选择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帮助近亲是本性(文化)2.互惠—期望得到回报在小的、与外界隔离的群体中更好地起作用。

经常看到帮助自己的人。

只发生在相熟且同甘共苦的同住者中。

偏远乡村的互惠行为比大城市多。

3.群体选择当群体之间进行竞争时,互相支持的、利他的群体比不利他的群体会存在更长久。

真正的利他主义真正的共情和怜悯驱使我们为了别人的切身利益而帮助他们。

当我们去评估他人的福利,发现他人需要帮助,并站在他人的立场时,我们就体会到了同理心式的关怀。

第二节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旁观者效应”:“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当旁观者的数目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更少地把它解释为一个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助人行为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2.社会契约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Cosmides & Tooby,1992)提出了社会
契约理论来解释人类合作性交换活动的进化过程,并特别致 力于探究人类如何来解决欺骗问题(参见巴斯,2007),认为 人类已经进化出了5种能力来解决社会交换中的欺骗问题,从 而确保交换活动得到保障,包括:人类必须识别其他的个体、 记住与不同个体的交换 、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需要 和愿望、识别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并用代价和收益来对各 种不同的交换事物进行表征。
• 二、人帮助别人的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解释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更好的种族存留机会,从而使它们的物种能够留存下来。 (二)社会交换论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 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 明紧急情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 报告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 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 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 显降低至38%~10%。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
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 小隔间里以 系统讨论更好。

prosocialbehavior

prosocialbehavior

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 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研究的起因• 引发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的事件, 是发生在1964年3月13日纽约市的一个清晨, 吉蒂刚从工作的酒吧下班回家,当她停好车正 往自己的公寓走去时,一个男人拿着尖刀顶助 她,她努力的跑开,但随即又被歹徒追上。

吉 蒂于是大声尖叫,好几间公寓的灯都亮了起 来,虽然歹徒闪躲了一阵,但随即又走向淌在 血泊中的吉蒂,她又再度大声尖叫,但歹徒依 然不断的用尖刀砍她,直到吉蒂断气方停手。

后来警方发现这整个过程约四十五分钟,总共 有三十八位目击者观看整个过程,然而没有一 个人伸出援手,甚至也没有人拨电话报警。

一、利他行为概述• 区分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利他行为(altruism)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 在社会心理学界,最早使用“亲社会行为”一词 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L.G.Wispe),他在 《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用“亲 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来代表所有与攻击、欺 骗、戕害等人类的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 如同情、分享、协助、慈善、捐款、自我牺牲 等。

这些行为表现各异,具体情境也不同,但 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 获得益处。

• 1976年,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将亲社会 行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利他行为,即不期待外来酬赏,帮助别人是唯一目的;–二是助人行为,虽然以利他为目的,但其动机不同于利他行为,而是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

利他行为的定义•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 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 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 为。

• 特征:–以帮助他人为目的——利他性–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无偿性–完全自愿的行为——自愿性–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损失性• 助人者的意图是判断利他行 为的重要标准。

12助人与社会行为

12助人与社会行为

助人的动机形式
同理心—利他假说(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
虽然我们可能因利己心理而救人,但只要对于需 要帮助的人具有同理心,就可以产生利他动机与 行为。
可采取对 方的观点
情绪反应
主要 满足动机 动机形式 的方式
行为倾向
知觉到有人 需要帮助

同理心关 怀

自己感到 难过
利他
降低他人 的难过
提供帮助
利己
降低自己 的难过
避开
提供帮助 (无法避开时)
助人的动机形式
• 替代电击实验(Baston et al., 1981) 参与者来到实验室,工作是观看其他参与者(实验同谋某 甲)进行实验。 接着某甲在「实验」过程中受到随机电击,被电击数次之 后,某甲表示他从小害怕电击,不过仍想完成实验。 实验者试探询问参与者是否愿意代替某甲完成实验?
你同意上述观点吗?
助人的动机形式
演化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人们仍可能帮助陌生人,演化心理学 家认为,这是因为演化发展出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人们在帮助他人时,会预期未来可能 得到对方帮助。
许多生物都可见到互惠行为。
• 观察七千多次黑猩猩的互动发现:普遍而言,黑猩猩A帮 黑猩猩B梳毛之后,B更会和A分享食物或帮忙梳毛。而且 在B提供互惠之前,A不会和他分享食物(de Waal, 2003)。
助人的动机形式
利他与利己究竟孰是孰非? • 利他观点的研究是强调利他动机可能存在,但并
非指所有助人行为都完全出自利他动机。 • 即使有利他动机,也不保证必然出现助人行为
(可能因代价极高等原因而未伸出援手)。 • 当助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时,利己动机较能

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

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


时间压力:匆忙使得人们不易注意到一个需要帮助 的人。 相似性:相似容易引起喜欢,喜欢又会引起帮助行 为,相似也容易产生共情,也更加乐于实施帮助。 例如:外表相似或者信仰相似。

人格特征 1、助人性的个体差异和时间差异 2、积极情绪、共情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更加容 易提供帮助 3、对特定情境的反应: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如果 认为助人能够得到社会赞许的话,就会倾向于实施 助人行为

我们为什么会有帮助行为? 我们何时会实施帮助? 谁会提供帮助? 如何增强帮助行为?




自私 利他主义:即 使在无利可图 或者不期待任 何回报的情况 下,也会关心 和帮助他人。


获得回报,避免惩罚 进化心理学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真正的利他行为




社会性的交换:爱、服务、信息、地位等等。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 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 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 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 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斯金纳认为: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 好事的原因时,我们才会因此相信他们。 只有当我们找不到任何外在的解释时,我 们才会把他们的行为归于他们内在的品质, 当外部原因明显时,我们就会相信外部原 因,而非个人品质。

也会存在内在的原因:帮助者的情绪状态或者个人 品质。



内疚感:为了消除内疚感带来的痛苦,人们会实施 帮助行为,例如祭品、供奉等等。 消极心境:儿童——消极心境减少帮助 成人——消极心境增加帮助 悲痛的极端将会是例外。 好心情——好行为:快乐的人更加愿意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同时也能维持好心情。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有的时候,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的助人行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他却仍然选择了助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例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然而,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人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利他行为有何不同呢?利他行为是不是源于本能呢?人类的利他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行为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利他(altruism)是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却能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利他行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出理论观点,并用实验加以验证,逐渐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本章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第十二章 利他行为

第十二章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情况的紧急程度,助人的得失,助人者, 求助者和助人情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
3.1 情况的紧急程度
情况的紧急程度直接决定利他行为是否会被唤起.研究证明,情况 越紧急,利他行为越有可能发生.
紧急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紧急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1)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 (2)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 (3)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 (4)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 (5)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
没有自 私动机 对他人 有好处
自觉自 愿发生
可能对 自己有 损失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
1.2 利他行为的研究范畴
1.2.1 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 (1)帮助别人——道义感 (2)克制别人——正义感 (3)克制自己——责任感 (4)补偿别人——公平感
社会心理学教学课件
第十二章 利他行为
课 班 教
程:社会心理学 级:社工1051,1052 社工1051, 1051 师:许加明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
内容概要
1 2 3 利他行为的含义及研究范畴 利他行为的产生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
1 利他行为的含义及研究范畴
1.1 利他行为的含义
不求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
3.2 助人的得与失
助人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助人行为发生地越少.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
3.3 助人者因素
(1)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利他者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他成人以 后所做出的利他行为的重要原因. ①个人在家庭中的早期社会化对成年之后的利他行为有非常重要的 影响. ②模仿是儿童学习利他行为的重要途径. ③外部的奖励和惩罚也是学习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为什么在生死关头会有人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把生留给战友在社会心理学上是一种“利他行为”,而“利他行为”从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上来看利他是生物的本能,有助于物种保存。

动物往往帮助那些有保存基因价值的对象,使得这一物种的传递更有可能。

助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只有互相帮助,物种才能更好地战胜环境威胁,在竞争中胜出。

这被保存并在基因中传递下去,成为该物种赖以生存的本能。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理论的解释:助人是被社会认可并受到鼓励的行为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对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为了自身的声誉和社会责任而采取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

比如有人会在生死关头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

在动物身上一样如此,比如,汤姆逊瞪羚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

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

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

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

这一行为看上去颇似我们前面提到的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

因为汤姆逊瞪羚所保护的并非是它的子女或亲属,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项没有任何收益的投资。

这一行为与吸血蝙蝠的“互惠利他”有着更明显的区别,对个体来说这一行为的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而且也不可能通过识别机制来剔除那些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搭便车”者。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 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

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用来涵盖所有与攻击、欺骗、谋害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一类行为,如同情、协助、善举、分享、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

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出现的利他行为,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主动打扫公共卫生、为残疾人服务等等,这些利他行为通常是利人不损己的。

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心理学2010-2-12

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心理学2010-2-12

摘要:人的原始本能实则上无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之分,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培养的结果,受后天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含义、利他行为的类型、利他现象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学依据,并介绍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利他行为含义原因培养人类社会尚未强大到以单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他行为的缺乏,不断出现一些严重的冷漠行为,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造成了财产、生命损失,为什么利他行为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生活需要利他行为,如何能够让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才可以根据它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去培养利他行为,使利他行为能够更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1.利他行为的含义: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共同之处—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有别于一般的助人行为(助人行为包括要求回报的行为,助人行为不能等同于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的类型:2.1按利他行为的实现方式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在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时的利他行为,②人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一方面这种行为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使犯罪者不能得逞而得到惩罚,③个人节制自己,以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效果的行为,如戒烟、驾驶员驾前不饮酒等,④偿还行为,回报他人的恩惠,⑤补偿行为,补偿自己曾经使他人蒙受过的损失。

2.2按利他行为发生的情景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一般没有生命或财产的威胁,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情,不存在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帮助他人不需要紧急措施,②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有危害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危险性,面对紧急的情景,人们缺乏经验,此时的利他行为需要付出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二是情况比较特殊,如落水、触电等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他人;三是不能预见后果,并且无法预先制订计划,往往措手不及,需要当机立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社会交换、社会规范和进化理论对利他的 解释具有相似性。
真正的利他主义
关于利他的本质,自私论者认为人们为了 心安而利他。 心理学家认为,既有利己的考虑,也有无 私的考虑:因某人不幸而感到的痛苦既能 驱使我们逃离这种情境,也能驱使我们提 供帮助,从而解除我们的痛苦。 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有所关联时,就会 产生共情。
别说谎,否则你会活在内疚里。
我们在犯错之后(不管别人知不知道)的 行善愿望反映出我们既需要减轻个人的内 疚感,也需要恢复动摇了的自我形象和期 望确立积极的公众形象。
解除内疚感的其他方法,如坦白,会减少 内疚引起的助人行为。
内疚有很多好处,促使人们坦白,道歉, 帮助,避免再犯错误,使亲密关系能够维 持。
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内部的回报可以解释为什么献血能让人对 自己感觉良好,离家在外的人会帮助那些 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的陌生人。
研究发现,经常帮助他人的人,更少犯罪, 更可能成为良好公民,有利于精神健康。
内部回报
接近一个痛苦的人,我们也会感到痛苦, 给予帮助能让我们得到安慰。
内疚感:是一种我们总是设法回避的、令 人痛苦的情绪。
这个规范要求人们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人,而不考虑今后的交换。
实验表明,即使帮助者不为人知,或他们 不能期望任何回报,人们也会帮助那些需 要帮助的人。
然而,人们的帮助是有选择的。 只有人们将需要帮助对象的困难归因为不 可控因素的时候,才会帮他。
性别与助人规范 女性更容易得到男性的帮助,而女性对男 性和女性一视同仁。
消极心境 内疚感是消极情绪,那么其他的消极情绪 能够引发助人行为吗?
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助人行为减少, 对成人而言,助人行为增加。
利他主义对于成人是一种自我满足,可以 带来自己内在的回报。
而帮助行为对儿童不能起到类似的奖赏作 用。他们不能从帮助他人中体验到快乐。
人生来自私? 最初帮助他人是因为物质回报,然后是社 会性回报,最后才是自我回报。
坏心情-好行为的例外 坏心情并不能总是诱发好的行为(利他)。
在愤怒和悲伤的心情下,会经历强烈的自 我关注时期,会抑制对别人的付出。
好心情,好行为
快乐的人愿意帮助别人吗?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好心情更容易诱发 好行为。
车主发现车有张纸,(罚单常放的位置, 广告常放的位置)。如果车主在罚单的位 置发现了广告,会松口气。这时他会更耐 心地帮助别人。
如果你不出席别人的葬礼,别人也不会出 席你的。
当人们不能给予回报时,会因接受了援助 而感到威胁和被贬低。骄傲、自尊心强的 人通常不愿意寻求帮。
接受别人主动提供的帮助会打击他们的自 尊心。
社会责任规范
对于一些依赖性很强,又无力回报的人, 比如孩子,非常贫困的人,残疾人,一些 被认为是不能够全部回报期所受恩惠的人, 那么,社会责任规范就发挥作用了。
(优选)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
我们为什么有帮助行为
利他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哪些事情会激发 人们的帮助行为?
获得回报,避免惩罚
几种关于帮助行为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从 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与接受者 同样受益。
有一种解释假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社 会经济学”指引。人们相互之间不仅交换 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 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
自己的愉快是副产品
假被试遭受假的电击,让真被试在一旁观 看,间歇期,假被试报告自己很痛苦,还 有童年的生活阴影,对电击很敏感。
告诉一半被试,这个受害者与他们有很多 相同的地方。
结果,这一组被唤醒的被试,都愿意代替 那个假被试接受剩下的电击。
我们何时会帮助
什么环境促使人们提供或不提供帮助?为 什么在场的他人数量、个人的情绪状态、 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帮助行为? 他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为什么经常会发生大群的观众面对需要帮 助的%的人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助。
外表具有吸引力的女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女性也更喜欢寻求帮助
进化心理学
生命的本质就是使基因存活下来。我们的 基因驱使去我们采用某些能使其存活机会 最大的方式。
那些为了陌生人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基因 是会被淘汰的。而这种自私性却以两种无 私的方式体现:亲缘保护和互惠。
亲缘保护 基因使我们更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 的人。因此,我们愿意为下一代奉献。
文明进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方 式来缓解内疚感:用动物和人做祭品、供 奉谷物和金钱、忏悔、认罪、否定等。
被试等待实验的时候,来了一个假被试, 说自己参加过这个实验,测验的时候答案 基本上都是“B”。
实验时,主试问被试有没有得到过实验的 一些消息。
被试基本上都撒谎说没有。
实验后,主试让被试帮个小忙,结果,撒 谎的人平均付出63分钟,而没有撒谎的被 试只愿意拿出2分钟时间。
社会规范
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不是因为我们有意 识地去算计那样的行为符合自身利益,而 是由于自身利益的更为微妙的一种形式: 因为某些东西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做。
这种东西就是规范,它们规定了我们生活 中适应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
两种驱动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互惠和责 任规范
互惠规范 对于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 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基因的利己主义促使了父母的利他主义。 父母对孩子的奉献远多于孩子的回报。
除了亲属,我们还和很多人拥有共同的基 因。我们怎么区分哪些人和我们拥有共同 的基因呢?
外表的相似性,地域的接近性……
互惠
一个有机体帮助他人,是因为它期待得到 回报性的帮助。
在偏远的乡村比在大城市更容易发生互惠 行为。在小的学校,城镇,教堂,工作团 队,宿舍中,所有的人都容易形成互相关 心的共同信念。
社会交换理论并不主张我们要有意识地去 监控花费和收益,只是表明这类因素能预 测人们的行为。
以献血为例,人们肯定会权衡献血的代价 和不献血的代价,以及收益。
社会交换
催生帮助行为的回报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外部的报偿可以解释企业为了提升形象而 捐款,…… 我们的付出是为了收获。
因此我们会热心帮助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 的人,帮助那些我们渴望得到其赞许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