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节1.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义务性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泛性、长期性和系统性。

第一章第二节3.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4.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与党有关)、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动态性原则5.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第一章第三节6.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生物本能);心理起源说(模仿);劳动起源说7.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孔子、墨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教育学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布鲁纳《教学过程》、瓦根舍因、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章第四节8.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9.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10.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第一、三维目标观;第二,综合课程观;第三,内容联系观;第四,学习方式观;第五,发展评价观;第六,校本发展观。

(二)核心理念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2.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一章第五节1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三阶段发展: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汇总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目的: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以及不同教育目的论的观点和特点。

4、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课程理论:掌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3、教学方法: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生发展知识1、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情感发展:掌握情感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情感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3、品德发展:了解品德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品德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发展:掌握个性发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个性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四、班级管理知识1、班级管理理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班级组织建设: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班级日常管理:了解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五、教育教学技能知识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应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实施学校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要手段,根据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研究、谋划、制定、实施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

2.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可以理解为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旨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以便根据课程评估结果对课程设计或课程实施进行优化及继续完善。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一种运用估量理论、统计方法等方法,根据学校和课程特性,综合考察教师上课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实验教学效果等内容,以便得到合理、客观的评价结果,从而为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依据的一种系统的活动。

二、教育学1. 教育需求调查:通过各类调查方法,考察社会各个阶层的学习和教育需求,形成相结合的需求特征,完成对教育发展重要决策的科学性分析,为做出及时、合理的政策决策、教学运行管理保驾护航。

2. 课程分析:是对现有教学系统进行专业化的逻辑分析和讨论,将课程的内容、组织和实施方式合理地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教学过程方案,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 教育质量管理: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机制,以满足客观学习和教育需要,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要求,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秩序以及师生关系的一种活动。

三、教师与学生管理1.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通过完善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班级民主管理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成长等方法,促进学生合作、勤奋学习、创造性思维、优秀表现的过程。

2. 学习策略:是指有系统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出现的认知行为问题进行释义、分析、诊断、控制、监控等策略,以便培养学生就某一有关学习的问题,有效的、合理的、有规律的采取行为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3. 学生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指学生从职业倾向、现实能力和个性特质等因素出发,制定准确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可操作的职业路线图,完成职业规划的过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①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②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④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4.教育产生的原因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5.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射、御、书、数。

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1.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庶、富、教”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整理修订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启发)②因材施教: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谓之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摩(观摩)5.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西方最早启发)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教育的形态:P41.家庭教育2.社会教育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导形态。

三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完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P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偏向;2.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P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61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3.选择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要依据。

P8小学教育的培养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信息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小学生的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重点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2. 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 学习的类型和因素- 学习策略与方法- 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3. 教学设计与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分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4. 课堂管理与组织- 课堂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学生行为管理的策略- 课堂组织与课堂氛围的建设 - 学生参与与合作的促进5. 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英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社会与生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艺术与体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6. 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 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伦理与教育的关系- 教师职业发展与提升7. 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 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班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发展与个性特点的认识- 学生心理健康与解决方法- 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帮助总结: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涵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课堂管理与组织、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以及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等方面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同时,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1.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分层及其作用
-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评价原则
2. 教育教学原则
- 个别差异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原则
- 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原则
- 实践性教学原则
3. 教学设计与教具使用
- 微教学设计的要素
-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组织形式
-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与教具的搭配和使用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矫正与引导
5. 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
- 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 教材分析与教材评价
- 教材使用中的教学策略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 合作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讨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7.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
-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生产力文化教育内在:成熟和需要佛洛依德:性本能是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生就的,环境起引发作用格赛尔:成熟机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复演说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外在: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及学校教育等,注重教育的价值荀子:今人生性…顺是…洛克:白板华生:健康婴儿→总统到小偷------------------------------------------------------------------------------------------------ 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教育是特殊的环境和实践;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一、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2.专门的教师3.能控制调节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做出社会性规范2.开发特殊才能和个性功能3.对个体发展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二、促进作用:个体个性化(体现在:主体意识,个体特征、价值观;心理内化)和个体社会化(内容:遵守规范、树立理想、掌握双基。

方面:政治、道德、性别、语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导向、②激励、③评价的重要标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定义?教育目的体现的精神实质: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基本途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机智的三个关键词: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的情境性;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机智的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教师的人格特征包含:职业信念和职业性格职业信念:①教学效能感(包含一般和个人)②教学归因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很重要:1.教师要有热心和同情心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一、教师自身1.形成科学教育观,学习并实践;2.学习他人,观摩等3.教学反思,总结二、社会环境1.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2.学校制度与培训3.校风建设与福利待遇的提高职业性格知识点:优秀教师的性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即对别人的行为有帮助;促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理解学生2.了解自己3.和学生相处,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哪些?1.专业学科2.教育教学、3.心理学4.实践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哪些方面?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集中体现3.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教师的认知特征有哪些方面?1.注意力特征,2.思维特征,思维能力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3.观察力特征,善于观察学生是教师教育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必背考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必背考点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能力差异
(1)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智力的性别差异
2.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型: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型: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影响
沉思型: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精度而非速度
冲动型: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速度而非精度
辐合型: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3.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①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②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④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⑤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
考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一个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方法
2.教育学的发展史、流派和理论体系
3.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教育学的实践意义和问题
二、教育学专业知识
1.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
2.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特点和规律
3.儿童行为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4.儿童与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关系
5.教育评价与测量的方法和原则
三、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育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组织
3.学生评价和激励的方法和原则
4.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和技巧
四、教育教学的研究与
1.教育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2.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3.寓教于乐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4.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和解决方法
五、课程与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1.教育课程的基本原理和体系
2.小学各学科课程的要求和特点
3.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4.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教育教学的政策与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
2.教育教学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行为准则
4.学校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以上归纳的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的主要考点,但仅仅知道这些知识点是不够的,还需要考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来掌握这些知识。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为了关心考生备考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这门科目,今日,我为大家整理了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复习知识点,以供考生复习。

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复习知识点(一):班集体的培育1.确定班集体的进展目标是集体进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熟悉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

才能推动班集体的进展。

为此,老师要细心设计班级进展的目标。

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乐观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老师四周的乐观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进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育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班集体中的乐观分子有多种类型,可以是全面进展的,也可以是单项突出的,而且,乐观分子的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

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的要求:第一,老师要擅长发觉和培育乐观分子。

这就需要老师在了解同学的基础上,准时发觉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乐观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肯定管理力量的同学当班干部。

其次,老师应把对乐观分子的使用与培育结合起来。

既要鼓舞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急躁关心他们提高工作力量;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确定他们的工作成果,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掌握同学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老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肯定的活动节律。

老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殊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老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气,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去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复习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

一、区别(一)概念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故课程计划的概念侧重点在于:一是制定主体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二是规定的内容是各级各类学校里的教育教学的相关工作。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故课程标准的概念侧重点在于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科的教学工作来进行。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易混点:1.课程计划:重点在于指导学校。

2.课程标准:重点在于指导学科和教师。

(二)内容1.课程计划: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易混点:1.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教学科目的设置2.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目标3.教材的主体:讲义和教科书(课本);教科书的主体:课文(三)地位1.课程计划:①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3.教材: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易混点:1.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2.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二、联系1.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

2.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练习题:1.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教科书2.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课时分配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C.学科顺序D.学科设置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一、教育基础知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2. 教育的功能(2)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使人类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包括学生、儿童、成人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等。

(4)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4. 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科学性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符合科学规律,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材施教,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

(4)实践性原则:教育应注重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5. 教育的主要类型教育的主要类型包括:(1)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为儿童入学打好基础。

(2)初等教育:指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小学教育。

(3)中等教育:指对1218岁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

(5)成人教育:指对成年人进行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

(6)特殊教育:指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如对残障人士、问题儿童等的教育。

二、教育能力1. 教育能力的基本概念教育能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技能等。

2. 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信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定义,教育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分期。

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情感发展的基本阶段,意志行动的发展过程,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人格特质的发展与变化。

3、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分类,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迁移的定义与分类,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

4、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理品德的含义,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论,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5、教育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二、学生指导1、心理健康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2、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基本概念,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级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3、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概念与意义,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三、课程1、课程论课程的定义,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编制的基本要素。

2、教学论教学的定义与其首要任务,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分类,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四、教育教学组织实施1、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的定义及其制定要求,教学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及其内容。

2、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及其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作用。

3、课外教育活动课外教育活动的定义和特点,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及其组织形式,课外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求。

五、教育教学评价1、测试与评价测试与评价的定义,测试与评价的分类,测试与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和使用范围。

2、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学反思的概念及其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一、简答题:(3X10)1.教师专业进展的内容2.教师专业进展的时期3.教师专业进展的途径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进展的关系6.简述全面进展的内容7.怎么运用经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8.简述妨碍咨询题解决的因素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0.简述四种别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别同气质类型怎么指导11.妨碍课程开辟的要紧因素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要紧内容14.人的身心进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妨碍15.小学生心理进展的特点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17.建构主义学习观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9.讲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20.简述美育的任务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22.班主任怎么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啥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怎么举行个不教育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27.说授法的基本要求28.教学实施的环节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30.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20XX年下半年】: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进展的特征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20XX年上半年】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XX年上半年】1.简述妨碍个体进展的要紧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办法的明白。

【20XX年下半年】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要紧内容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以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举行安全教育二、材料分析题(2X20)(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别利于、促使、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截了当用知识原理举行阐释。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总结归纳汇总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总结归纳汇总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总结归纳汇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目,其涉及范围广、题量大、涵盖的知识综合性强。

要想得高分,只要方法用对了,什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老师通过历年真题总结归纳出来的必考知识点,背下就是赚到,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没有人考不了高分,只要你坚持,每个人都可以逆袭成为教资考场上的黑马!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一1.近代教育的变化: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20 世纪后教育特征: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民主化;③教育的多元化;④教育的全民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 调查研究步骤:①明确调查目的;②制定调查计划;③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④实施调查;⑤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4.行动研究步骤:①发现问题;②分析问题;③设计研究方案;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⑤总结与反思;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5.生产力对教育影响: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7.人口对教育作用:①人口数量与增长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③人口的结果影响教育的发展;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8.学校教学独特功能:①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④互补性→长善救失;⑤差异性→因材施教。

10.教育目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激励功能;③选择功能;④评价功能。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大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该科目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等。

2.教育思想和流派:孔子思想、兴学、新教育、人力资本理论等。

3.教育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发展。

4.教育原则:社会主义教育原则,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等。

5.教育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等。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

2.学习心理学:学习的条件与要素、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

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1.课程与课程标准: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国家课程标准等。

2.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法。

3.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知识的呈现、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等。

4.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评价等。

四、教育信息技术1.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网络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教学方法。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3.教育软件:教育软件的类型与特点、教育软件的运用。

五、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1.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常见疾病、饮食与营养、心理健康等。

2.小学生安全问题: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

3.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策略。

4.学生突发疾病的处理与急救知识。

六、小学德育教育1.德育的基本任务与方法:示例引领、言传身教、激励教育等。

2.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等。

3.小学生道德教育:学生个性培养、行为规范培养等。

七、小学语文教育1.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等。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一、简答题:(3X10)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17.建构主义学习观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20.简述美育的任务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28.教学实施的环节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2014年下半年】: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2014年上半年】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二、材料分析题(2X20)(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

(不做硬性要求)(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1.新课改内容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赞赏,帮助、引导。

2.德育有关原理①德育四大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②德育的八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③德育六大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3.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教学四大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②.教学八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冷处理原则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5.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①自身原因:小学生有意注意已经发展,但是有意注意总会受到其他周围事物的干扰;②课堂内容比较枯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③学生还没有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老师,而影响听课;策略:①.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上课时多采用直观教学法比如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②.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部动机。

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提问题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③上课前帮助学生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

⑤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该给予较多的关注和辅导,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

6.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7.成败归因理论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能力)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

所以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归因到内部的、不稳地和可控制(即努力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或者成功归因到努力程度而不是能力。

8.学习迁移理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9.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理念:①.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②.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③.评价主体上,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④.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⑤.评价内容上,全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⑥.评价方法上,评价方式多样化⑦.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设计题(10+10+20)(一)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知识点:①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衬托;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扼要、连贯、得体;③写作特点:a表达方式的特点: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b语言特点:语言清新,朴素,平实,活泼,幽默,含蓄等;c 结构的特点:前后呼应、首尾呼应、层层深入、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详略得当;d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借古讽今、对比、衬托、伏笔和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二)教学目标设计①知识与技能:(核心知识与学科基本知识:字词句篇)答题示范:掌握几个生字,读准几个生字字音,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注重语言积累,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及背诵哪个段落。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答题示范:学习哪种写作手法的使用,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体意思,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内容,通过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与他人合作讨论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对什么自然风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人物或者事件】: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表达出……思想品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和培养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环节设计题题型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设计题目1:用哪几个词语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造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课中的词语进行简单的写话。

设计题目2:让学生按照语文小组的形式讨论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文章的核心段落,一方面段落了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掌握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设计题目3:学生课后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资料,并在下节课堂分享给大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

题型2:设计教学环节(题目设置比如“根据重点设计环节、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阅读环节或者是要求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要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作答)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方法:实物教具演示法、实验引导法、视听导入法、提问分析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故事事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等)(1)间接导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2)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①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2)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畅。

(倾听+范读)(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1)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课堂总结的方法包含: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