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2-6《琵琶行》精品导学案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2-6《琵琶行教案》精品教案
6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 “予出官二年 ................ 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闫春霞审稿人:【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016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6琵琶行并序
6琵琶行并序,[学生用书P32])诗海拾贝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赏析】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当时的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
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全诗紧扣“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寒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诗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思考】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安闲”二字展开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二、白居易名句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3.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长恨歌》)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学生用书P32])1.字音荻.花(dí) 铮.铮然(zhēnɡ) 贾.人(ɡǔ) 悯.然(mǐn) 管弦.(xián) 轻拢慢捻.(niǎn) 幽咽.(yè) 水浆迸.(bèng) 钿头银篦.(bì) 哑呕..(ōu)(yā) 嘲哳..(zhāo)(zhā) 2.一词多义(1)数⎩⎪⎨⎪⎧①使快弹数.曲 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名词,数量③范增数.目项王 副词,多次,屡次 (2)言⎩⎪⎨⎪⎧①东船西舫悄无言. 名词,说话的声音②感斯人言. 名词,话③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字④自言.本是京城女 动词,说 (3)暂⎩⎪⎨⎪⎧①凝绝不通声暂.歇 副词,短暂②如听仙乐耳暂.明 副词,忽然,一下子③卿但暂.还家 副词,暂且,姑且 (4)为⎩⎪⎨⎪⎧①委身为.贾人妇 动词,做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动词,创作③呕哑嘲哳难为.听 副词,无实义④为.君翻作《琵琶行》 介词,给,替 3.词类活用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名词作动词,作歌 ②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商人重.利轻.别离 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④遂命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 动词作名词,眼泪 4.古今异义①明年..秋 古义:指第二年。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6《琵琶行》导学案(2)
【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在课前书面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训练案】(或等拓展)一、文本拓展按语: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教案韩晓蓉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解题:1、《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人教版语文高二-《琵琶行》学案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学案陕西延安中学杨建青学习目标:1、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探索古诗阅读鉴赏语言的方法。
(知识与能力)2、学习诗中运用大量鲜活的比喻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知识与能力)3、把握以音乐为主线串连情节、结构全诗的特点,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知识、能力与情感)4、形象化地解读诗人与琵琶女的人物形象,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内涵,探索并总结古诗阅读中叙事诗主旨解读的方法。
(能力与情感)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字词诗句意思2、自主研读根据鉴赏目标设置的相关问题3、教师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点拨4、交流明确,完成学习目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把握叙事结构,赏析人物形象,品味主旨句“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全诗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的结构特点。
2、理解音乐在诗中沟通情感的桥梁作用,赏析诗人与琵琶女命运的相似处,领悟主旨。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研读、点拨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吕氏春秋·本味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
这个发生在春秋时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和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同样,在唐朝也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今天,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来聆听这个感人而又让人感伤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一)指定六位同学依次诵读序文和全诗(每人一段),并正音。
(二)教师范读全诗(配琵琶乐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序文和全诗,自主研读,整体把握。
问题:1、请找出序文和全诗对应的部分。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3、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问题1: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前两句对应;第三、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节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节对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二、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入仕以前(772—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 2.6 《琵琶行》第二课时
3、在诗的第二节中,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可以说是一部交响乐,此中有前奏,有高潮,有结尾,曲调变幻多端,曲中隐含着琵琶女生活的状态。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前奏曲:
动作、心理描写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欢乐曲:
比喻摹声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青年时代,色艺超群,名动京华,醉酒欢歌。
(4)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描写和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沉思曲:
比喻、通感、叙议结合
冷涩凝绝、幽愁幽咽
家庭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嫁作商妇。
悲愤曲:
比喻、正侧结合
刚劲急促、高亢激越
丈夫薄情,独守空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
4、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通感)来刻画不同的乐调,化无形为有形,还恰当
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音乐的其他手法
(1)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2)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
(3)听众的感受与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琵琶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琵琶行》
年级学科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 第2课时 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2班级姓名【学习目标】■欣赏诗中运用比喻、通感、烘托等手法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积累·训练】1.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B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
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3.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C )①篇幅较长②篇幅较短③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⑤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⑥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A.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C.①④⑤D.①③⑤4.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梦啼妆泪红阑干D.暮去朝来颜色故5.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解析】“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6.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C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 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
)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
)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
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法指导】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张金波)(人教版高二必修)_高一语文教案.doc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张金波)(人教版高二必修)_高一语文教案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把握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激趣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今天我准备再给大家讲一个“知音”的故事。
故事就是我们今天准备学习的课文《琵琶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诵读鉴赏:(一)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6(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琵琶行(并序)(创意版)[目的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眩眩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得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口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二、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三、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教学时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
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
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唐朝有一位皇帝,为白居易写了一首有名的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 琵琶行并序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命⎩⎪⎨⎪⎧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③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⑤拨⎩⎪⎨⎪⎧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点拨 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 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③数词,几/名词,数量 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 ⑤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2.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整顿..衣裳起敛容。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①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后一年。
②“因为”古义:于是写了。
今义:连词,表示原因。
“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
今义:长句子。
③古义:整理。
今义:整治,治理。
④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的。
⑤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超出一般。
⑥古义:刚才。
今义:朝前面。
⑦古义:突然,一下子。
今义:暂时。
3.词类活用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人重.利轻.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虚词1.于⎩⎪⎨⎪⎧ 转徙于.江湖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为⎩⎪⎨⎪⎧ 委身为.贾人妇 霓为衣兮风为.马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初为.《霓裳》后《六幺》点拨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动词,弹奏三、句式1.送客湓浦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转徙于江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感斯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长安倡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
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4.判断句。
本来是长安倡女。
5.省略句。
使其快弹数曲。
四、名句积累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五、课文理解1.阅读小序和第一段,说说这个小序和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拨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②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乐声描写是第二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点拨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
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
感情由激愤而凄厉。
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3.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呢?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一谈。
点拨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琵琶女“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密,过去在朝廷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琵琶女年老色衰,本不是她自己的过错;诗人惨遭贬官,原因是他正直敢言,同样不是自己的过错。
琵琶女晚年是“嫁作商人妇”而独自“守空船”;诗人现时的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女与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
悲人,怜己;伤人,伤己。
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悲怆满怀,忍不住泪洒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4.如何评价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点拨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
“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不但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
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5.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点拨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一、中心主旨《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借一个年老色衰、漂泊江湖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反映、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才志士的打击和迫害。
二、写作特色1.以喻写声。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2.侧面烘托。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例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曲中含情。
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明暗线索。
本文运用明暗两条线索,扩大了写作空间,并且结构严谨。
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
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
也可以说是一条反映民间的变化,一条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
一虚一实,虚实相连,使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
三、结构图解同是天涯沦落人⎩⎪⎪⎪⎨⎪⎪⎪⎧⎭⎪⎪⎪⎬⎪⎪⎪⎫出自京都⎩⎪⎨⎪⎧ “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才华出众⎩⎪⎨⎪⎧ “名扬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第一次⎩⎪⎨⎪⎧ 送客忽闻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 歌女奏曲叙身世诗人自述“迁浔阳”第三次⎩⎪⎨⎪⎧ 歌女促弦又一曲江州司马青衫湿落魄失意⎩⎪⎨⎪⎧ “年长色衰嫁商人”“犯颜直谏贬浔阳”相逢何必曾相识四、文白对译⎦⎥⎥⎤朝来:一天过去,也即岁月流逝。
颜色故:形容容貌衰老。
故,旧,衰老。
门 前 冷 落 鞍 门前冷清下来,很少有车马稀, 老大 嫁 作 商 人妇。
马光顾,年纪大了,出嫁做了商人的妻子。
⎣⎢⎢⎡⎦⎥⎥⎤老大:年纪大了。
商人重 商人看重利 轻 别离,前 月 浮梁买茶 去。
钱财不在乎别离,上个月去浮梁县买茶做生意。
⎣⎢⎢⎡前月:上个月。
浮梁:我闻 琵琶 已叹息,又闻 此 语 重 我听了琵琶的弹奏已经深为叹息,又听了这一番话更加为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