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浅谈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谈⼩说《三国演义》中⼈物形象的塑造2019-10-12摘要:豫剧是华夏⽂明传承的载体媒介之⼀,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化,是在中华⽂化的⼟壤⾥发芽⽣根的,⼜是伴随着民族⽂化成熟和发展的,本⽂浅谈豫剧⼩说《三国演义》中⼈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豫剧;《三国演义》;⼈物形象;塑造众所周知,中国的戏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世界戏剧⽂化中也占有独特⽽⼜重要的地位,它是融⽂学、⾳乐、舞蹈、美术等为⼀体的⾼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它犹如⼀种⾎脉,融化和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肌体⾥,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舞台上的豫剧《三国演义》根据不同年代,不同性格,不同⾝份的⼈物,利⽤优美飘逸的⽔袖技巧,表现⼈物的风流倜傥,利⽤造型丰富的扇⼦组合,衬托⼈物的内⼼秀玲,利⽤灵巧儒雅的台步功夫,体现⼈物的超凡脱俗,塑造出了栩栩如⽣的⼈物形象,使每个⾓⾊都个性鲜明,有⾎有⾁,神态鲜活,光彩照⼈。
⼀、豫剧中⼈物的定型化表现(⼀)曹操的奸雄形象塑造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清楚地明⽩⼩说中的⼈物塑造,是不可能⼀次性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叙事,以多⾓度、多层⾯的叙事风格才能够把⼀个⼈物的形象进⾏强化与定性。
这也是在《三国演义》中,主要⼈物在出场时,需要利⽤情节的渲染来配合对⼈物形象的塑造。
这样的⼀种⼈物塑造技巧,不仅能够让⼈物的基本性格与故事的发展情节表现⼀定的联系,同时也能够增强其⼈物形象在读者⼼⽬中的印象。
⽐如:在⼩说的第⼀回合中,就有关于许劭对曹操的相⾯中指出了曹操在乱世中是⼀代奸雄。
这也为后续对曹操⼈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定的叙事铺垫,让作者能够通过叙事层⾯来对曹操的⼈物形象进⾏强化。
在⼩说中,许多情节的叙事描写都表现出了曹操在封建统治者中所具有的奸诈、残暴、不仁不义,⽽且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篡权谋逆者。
(⼆)诸葛亮名⾂贤相形象的塑造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个较为重要的⼈物――诸葛亮。
这个⼈物在真实历史中是⼀名杰出的出将⼊相⼈物。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专业班级: 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一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它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历史小说蔚然成风。
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近年《三国演义》的研究,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研究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些单一方面,视野更加广阔,学者们纷纷主张从整体上系统的研究《三国演义》第二,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逐步增强。
例如关四平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进而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东西。
这样的著作,就是在吸收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本人潜心钻研而得,反映了研究水准的整体提升。
【开题报告】《三国演义》陆逊形象论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三国演义》陆逊形象论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大众对于陆逊的了解与研究主要来源于《三国志·陆逊传》与《三国演义》,其主孙权赞他“怀文武之才”、“有超世之功”,朱子彦在《论陆逊》一文中道“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由此可以看出,其眼中的陆逊对于吴的作用不亚于诸葛亮对于蜀的作用。
金庸评价陆逊是“陆逊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负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
目前国外对于《三国演义》中陆逊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较少,在此不作介绍。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首先自身对于《三国演义》的兴趣,并且比较关注陆逊这一人物,再者在“三国”中,陆逊的军事才华和治国能力都是顶尖的,在我看来在三国时期能与之媲美的也只有诸葛亮和郭嘉了,但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近乎被神化形象太过耀眼,反而让我望之却步,而郭嘉是英年早逝,其对三国整体局势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我选择了陆逊作为研究对象。
2、整部《三国演义》,由于全书的核心围绕在蜀,诸葛亮那被神化的文才武略,关羽是同样被神化的道德忠义化身,似乎桃园三结义,五虎将才是人们讨论《三国演义》的重点;就算在东吴,陆逊的功绩和才华被太多的掩盖,《三国演义》的最重要一战赤壁之战功劳在周瑜,甚至还被在战前无甚作为的诸葛亮一个“借东风”抢去了太多功劳;夺荆州,擒关羽本是出自陆逊的计谋,但是一个白衣渡江,将功劳缺都归到了当时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名下;直到一把“火烧连营”才让陆逊这位才华横溢的将领被人们所惊叹,可以说陆逊是左右三国中期发展的关键人物,也正是他的火烧连营让当时国势如日中天的蜀汉走向衰弱,而其在刘备兵败后的及时撤军更是用他那杰出的洞察力使东吴免去了一场覆国之灾。
分析=陆逊对于战场的把握能力,他对于战局的认知能力,以及他获得这些战场功绩的原因。
3、《三国演义》中陆逊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名儒将,但是他的儒将才华不仅在于常胜的战场,同样的,在治国之道上,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
明清说书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以《三国演义》为例【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明清说书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以《三国演义》为例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书”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如《墨子·耕柱》篇中就有“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的记载,但那还是属于瞽矇之伎,主要是指引经据典,为君王提供历史借鉴,不完全与后世说书相同。
唐代出现“说话”之称,宋代出现了不同的家数(是否有“说书四家”暂且不论),但一直未再见“说书”的提法(宋代民间虽有“讲史书”与此有些相似,但不是对说话的泛指),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在民间多年的发展,至金代又重新出现“说书”之称(如《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三引《神麓记》中有“有说书者刘敏,讲演书籍至五代末帝以弑逆诛友珪之事”),元代以后与现代意义相似的“说书”在各地流行,自元末明初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形成以来,又为民间说书艺人提供了规范的演出蓝本,促进了说书艺术向“归路”发展。
但由于清代以前资料较少,只在有些当时人的笔记中能见只言片语,对其说演的具体情况无法知详;自清初以来,在这方面陆续有了一些记载,使我们能够了解比较具体的一些情况。
在说书表面“火爆”的背后,说书艺术的濒危,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他们把说书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王晨波的《当评书成为往事》描述了评书危机的现状,现在的评书演员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从事评书工作,有的评书演员甚至改行,冲进影视圈,评书的断层不只断了一代,而且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也很罕见。
王晨波的另一篇文章《田连元:“评书不会死”》B46则让人稍微有点乐观,田连元认为评书主要通过一个人、一人多角的形式讲述故事,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因而评书具有不可取代性,评书自有它固定的受众群,只要人类存在,评书就会存在,因为人不能不听故事。
吴文科的《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认为缺少具有经典品格的新节目、缺少高素质的创演人才、艺术传承的传统机制被破坏、对曲艺传统的误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对曲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不够、曲艺理论和评论的薄弱等是包括评书在内的曲艺目前面临的大问题,并提出了国家政策扶持、兴办各级各类曲艺学校、营造正确舆论等一系列的措施。
试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试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写政治、军事斗争为主,以描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为中心的男性小说,但也描写了不少女性人物,其中明确记录的有八十多位。
可是一直以来在对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研究过程和研究历史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发现,在各时期的众多研究著作和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以研究、探讨或者分析《三国演义》中男性形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而对于有关女性形象的研究著作和研究成果却少得可怜,特别是以《三国演义》中全部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与以其他的内容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加稀少。
正如清代毛宗岗所评的一样“人但知《三国》之文是叙龙争虎斗之事,而不知为风、为鸾、为莺、为燕,篇中有应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杰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对人性认识的加深,对有关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研究也随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故本文将综合叙述前人对《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分类;对《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不同评价、看法和观点,以此为自己的论文做好基础,并为将来之所用。
目前学界对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评价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悲剧否定说、积极肯定说、矛盾说。
悲剧否定说的观点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是充满悲剧性的,是可悲的,是不被人所认可赞颂的,只是让人觉得惋惜。
正如梁燕、于蕴华在《失去自我的生灵——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女性》中所说“在父系文化意识的支配下,作家按照他们的想法塑造了女性形象,当我们撩开加在她们头上的各种面纱之后,发现无论是高贵的皇族成员,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还是温柔美丽的小女子,她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完全迷失了自我,或成为男子的附属和泄欲的工具,或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她们的生活中毫无人格、人权、人道可言,只有悲剧,没有喜剧,生存在男权统治的重重樊篱之中,完全失去了自我。
《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魏的替代者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一统。
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
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
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三国演义》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通过对史实、传说等进行融合,以历史的真实背景为基础,加上虚构的方式,描绘恢宏的战斗场面,刻画众多人物形象,为人所称道。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曹操便是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
罗贯中把曹操塑造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者形象。
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又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
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但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又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多疑,自私残忍,收罗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征,,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英雄形象【Abstract】:Three Kingdoms" is the outstanding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a long masterpiece. Luo Guanzhong in this work of shaping a large number of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Cao Cao is one of the pivotal figure, is also the shape typical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rt. Cao Cao Luo Guanzhong to shape the image of a typical feudal rulers. Cao Cao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treacherous cunning, good at Machiavellian crafty, but also a "treacherous, fraud false, treacherous, cruel," the peerless Jianxiong. He also wrote the other character, his desire to have an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but again "I would rather negativ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teach people of the world bear me off," the soul of selfish cruelty hide it, with the hypocritical, petty favors to win , enlist talent for his own use. In this paper, Cao Cao's main aspects: not only has the ingenious and intelligent, there are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like, paranoid, selfish, cruel, enlist personne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 traits, so that China's Cao Cao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world's rich literary history rarely seen original art image.【Key words】: Cao Cao;statesman;military strategist;Jian Xiong;heroic image.《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
浅析《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以诸葛亮为例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219文化天地浅析《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以诸葛亮为例潘 宁(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作者简介:潘 宁(199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摘 要】《三国演义》中的诸多人物都被大家所熟知,作者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们,从而刻画出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除了展现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外,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也是十分巧妙,该文选取了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形象来作为参照,从出场定型、追叙补充、反复强化、侧面展示这四个方面着重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诸葛亮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219-02《三国演义》反映了从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到太康元年吴主降晋这长达九十多年的历史,其中描绘了数以千计的三国人物形象以及数不胜数的精彩战争场面。
这部小说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种影视剧也翻拍了不少,可见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喜爱。
周婧(2018)指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①,有如此广泛的受众,《三国演义》的成就才能如此之高。
关于《三国演义》中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塑造,关四平先生曾提出“多层展现”的塑造手法。
他曾提出,“所谓多层展现的人物性格表现法,其内涵包括互相关联、融为一体的出场定型、追叙补充、反复强化、侧面展示这四层含义。
”②小说中大部分的人物形象都是依据这四类手法塑造而成,尤其是一些主要人物。
笔者选取了《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号谋士,同时也是小说中形象刻画得最为丰满的人物之一——诸葛亮,作为例子来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他是小说中的主角之一,更是正面形象的代表。
由于罗贯中个人的情感取向是“拥刘反曹”,所以他在诸葛亮身上花费的笔墨最多,更是神化了诸葛亮,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开题报告--《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塑造
1、以《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特别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该形象的理解进行深入解读,寻找共性和差异。
2、根据规划,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论述我的观点:
第一部分,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其他文献的参考,深入探究曹操的“奸诈”
第二部分,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其他文献的参考,深入探究曹操的“残暴”,中间适当穿插其他学者的观点,加以比较分析。
2、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
在这一时期,《三国演义》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学者们多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致力于探讨作品中对人民有认识和教育意义的东西,而分析和评价曹操形象也是为了发掘其包含的思想和认识价值。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郭沫若、翦伯赞等。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曹操形象研究。
[10]黄钧.真假曹操辨[J].北方论丛.1982,(3)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一﹚、实行方案:
1.搜集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一些书写材料,包括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教育教学刊物以及通过网络而获得的一些有关论文等。
2.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以求了解一些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据此理清行文思路。
在分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塑造。
20世纪以来,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大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曹操形象研究
在这个时期的《三国演义》研究逐渐经历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涉及了文学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表述等多方面。表现在对曹操形象的研究上,学者们在继承传统批评方式的同时,运用西方现代的理论来分析、评价曹操等人物形象。代表人物有冥飞的《古今小说评林》、胡适、李辰东等。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与义 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与义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
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
其浓厚的悲剧色彩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他勇武超群、人品出众、义薄云天。
他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
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忠;义;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
该书将许多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
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
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
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
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
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
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
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
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
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
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当时农民运动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为平台,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在纷杂的政治矛盾中,展现其智慧,实现了报国治天下的宏大理想,诸葛亮身上集聚了知识分子所希望的忠孝礼义的道德理想。
诸葛亮在当时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诸葛亮,也脱离不了历史的局限性。
在当时文化背景下,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为阶级社会封建主服务。
只能是历史封建道德的维护者,而不能是封建道德的批评者。
总体来讲,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上知识分子塑造的完美主义的化身。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述,超阶级的阶级是不存在的。
诸葛亮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希望的命运,摆脱不了其最后死而不已的命运宿命。
这对深刻理解封建社会文化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诸葛亮身材伟岸、儒雅、洒脱,气度轩昂。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罗贯中先生笔下的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对照这两段描写,可以分析出,诸葛亮很高,身材伟岸,符合中国美男子标准的条件之一。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身披鹤氅。
让诸葛亮的神人的形象更具有了依托。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这样描写诸葛亮,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
诸葛亮这样的打扮,完全是古代儒雅的文人形象,也正是这样的打扮,代表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儒士的形象。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描写的不同之处在于《三国志》说,诸葛亮有英霸之器,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是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虽然是不同的描写,都是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诸葛亮是一个气度轩昂的人物,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
一、智慧的化身(一)善观大略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
三国演义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三国演义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一:三国演义研究性学习作者:尼泊尔水果刀创建时间:20XX-6-516:34:00《三国演义》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
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选择了名为《的研究》的课题,。
经过同学们的研究硕果累累,成果如下。
一.作者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晰。
与余为忘年之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致正甲辰复会,别后又四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名《录鬼簿续编》罗贯中(约1330年—?年)名本,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鲁迅推断他生活的年代为1330年—1400年。
二.艺术成就1.《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还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范文
浅谈《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并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尤其在是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作者在全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各有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等,这些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
在作者的笔下,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智慧、忠贞贤相的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政治理想的完美化身。
在他身上作者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做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来塑造其艺术形象,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也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作者是如何塑造诸葛亮的艺术形象的?本文将对《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作粗浅的探讨。
一、精心设计诸葛亮的出场一个人物出场写得好,不仅可以使形象先声夺人,而且能为人物在作品中占据其应有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三国演义》中心人物之一的诸葛亮登场,作者别有用心,从人物登场的局势、氛围、时机、环境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构思,颇劳神思。
可以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从其登场之初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状态和形象。
对于其他文人或谋士登场,或靠别人举荐,或毛遂自荐,而诸葛亮的登场在魏、蜀、吴的纷争中是一个历史转折。
作者先以三十四回的篇幅,尽力渲染一种“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的局面,然后让刘备跃马檀溪,惊魂未定之际,汉室江山频临灭亡之时出场,以显示诸葛亮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伟力。
但是,在“刘备跃马檀溪,路遇水镜先生,司马徽(水镜先生)见诸葛亮,刘备访诸葛亮,诸葛亮登场”这条情节的主线上,作者也没有轻易让诸葛亮直接与读者见面,而是打开缺口,扩展回旋之地,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刘、关、张等为创立基业而作不懈的斗争,却始终东投西靠立不住脚,扎不住根。
《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课题报告
《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课题报告D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地扭曲了。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
鲁肃: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
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
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
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
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
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
张飞: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赵云: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标题】《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作者】邵志强【关键词】三国演义孙权形象雄主负面性【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三国是个产生英雄的时代,也是英雄创造业绩的时代。
短短百年,人物毕集。
英雄辈出,成为古今人才一大奇局。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创业君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招贤纳士,开疆拓土,将东吴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堪称一代雄主。
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君主,孙权形象也存在负面性。
一直以来,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形象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对孙权形象的研究却很薄弱,大多数人只就他识才用人等某一方面展开分析,而没有全面客观系统的对孙权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分析也零星的存在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各种著作中,但是孙权形象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文立足《三国演义》文本,对孙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形象完整的孙权。
一、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182,253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父亲是孙坚,兄长为孙策。
公元200年,孙策死于非命,他秉承父兄遗志,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安抚百姓,很快稳定了局势。
曹操听到消息后,为了笼络孙权,以汉献帝名义,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
《三国演义》中对孙权有不少精彩的描绘。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江东六郡危急,朝野上一片惊慌,一时主降求和声四起。
他力排众议,怒将奏案一角砍掉,厉声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
”(四十四回)[1]遂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校尉,联合刘备军队,在赤壁大战曹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率领40万大军再次南下攻打吴国。
年仅31岁的孙权指挥东吴水师沉着应战,拒曹操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
曹操见他英姿勃勃,指挥水师进退有序,士气高昂,由衷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不久,便撤军回国。
孙权联合刘备,战胜曹操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专业班级: 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一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它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历史小说蔚然成风。
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近年《三国演义》的研究,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研究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些单一方面,视野更加广阔,学者们纷纷主张从整体上系统的研究《三国演义》第二,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逐步增强。
例如关四平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进而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东西。
这样的著作,就是在吸收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本人潜心钻研而得,反映了研究水准的整体提升。
第三,《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已经初见成效。
几年来,这一方面的实际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一、实现了毛本、嘉靖元年本、叶逢春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钟伯敬评本、黄正甫本、李渔评本等八个重要版本的数字化,包括文字版、图像版和图文对照版三种形式。
其中文字版采用文本方式,可用于检索。
二、出版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
三、建立了初步的《三国演义》电子史料库,包括上述八个重要版本和有关文献四、绘制了比较系统的《三国演义》地图。
这些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欢迎和好评。
第四,学风比较端正。
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能注意掌握资料,实事求是,避免凿空之论。
尽管在许多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争鸣不断,但多数学者都能遵循学术规范,互相尊重,平等讨论,并能注意吸收对方意见的长处。
这种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整个研究发展比较平稳,很少有游谈无根、哗众取宠的所谓“热点”,很少有逞才使气、惟我独尊的无谓之争。
尽管《三国演义》研究的成就突出,但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
主要有:第一,研究的系统性、深刻性仍嫌不足。
例如:尽管有关毛宗岗父子和毛评的研究比之过去大有进步,但至今尚无一部全面研究毛宗岗父子和毛本《三国》的专著;尽管已有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进行研究,但至今尚无一部全面梳理《三国演义》接受史的专著。
第二,题目陈旧、内容浮泛、缺乏新意的平平之作相当多。
一些文章,一望而知是“炒冷饭”,作者既无卓异的见解,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他人的启示意义。
平庸之作之所以频频出现,原因当然很复杂:有的是由于学术功力不足,有的是由于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或为了评职称而临时拼凑,或为了取得某次学术会议的入场券而草草应付,或对论题浅尝辄止,率尔操觚);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
第三,研究的思路不够开阔,方法不够多样。
例如:母题学的方法、原型批评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就使用得不够。
第四,部分学者的思想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在考察取证材料的时候往往主观性较强,因而使研究工作出现问题。
第五,中外学者的交流渠道仍然不够畅通,有效的合作更是少见。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我国学界对于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的研究,近年来呈现繁荣和多元的趋势,全国众多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和研究者都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在《三国演义》研究的许多方面都有所进展和突破,并且出现了研究界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商榷的良好气氛,为《三国演义》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三国演义》研究发展健康,成绩突出,为整个古代文学研究界所瞩目。
其主要标志是:其一,学术成果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公开出版《三国演义》研究专着、专书上百部;发表研究文章大约上千篇。
其中包括一批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成果。
其二,学术会议接连举行。
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区域性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研讨会不断。
这些会议,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其三,学术团体纷纷成立。
继1984年4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之后,一些省、市、县级学会也陆续成立,有的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
它们是《三国演义》研究事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中国《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取得了若干新的突破。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有下列几个问题:第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籍贯。
这个问题,以往研究不多。
80年代以来,人们对罗贯中的籍贯、交游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主要围绕其籍贯问题的“东原”、“太原”两说展开争鸣。
第二: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
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元末明初”的笼统提法,对《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
此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难以成立,因而至今无人赞同。
二、“成书于元代中期”说。
三、“成书于元末”说。
四、“成书于明初”说。
五、“成书于明中叶”说。
面对上述诸说,著名学者沈伯俊曾经提出:要确定《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
上述诸说,大部分把嘉靖壬午(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壬午本”)视为最接近原本面貌的版本,甚至径直把它当作原本,在此基础上立论。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壬午本乃是一个加工较多的整理本,这样,以往论述的可靠性就不得不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
第三,对作品(包括注文)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
直到今天,我们尚未充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因此,要真正形成令绝大多数学者信服的结论,仍有待于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研究。
第三:关于《三国演义》版本的整理与研究。
1、版本的整理。
《三国》版本的整理出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按照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影印、排印两大类别。
关于影印本,比较系统地影印《三国》版本者主要有四家:一、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的《明清善本小说丛刊》。
其中的“《三国演义》专辑”共收书8种,二、陈翔华主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的《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
三、中华书局影印的《古本小说丛刊》,包括,种《三国》版本。
四、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古本小说集成》,包括2种《三国》版本。
此外,还有一些出版社影印了某些《三国》版本,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的《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书店分别影印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
2、关于排印本。
《三国》的各种排印本纷纷问世,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未经过认真整理,缺乏学术价值。
不过,确有一些排印本贯注了整理者的研究心得,在底本选择、整理方法、整理质量等方面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其中值得注意的有这样两类:一、底本具有较高价值者。
除了毛本《三国》已有多种标点本、校注本之外,若干重要版本都已有了标点本或校注本。
如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有汪原放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沈伯俊校注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周曰校本(有刘敬圻、关四平点校本,北方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有宋效永、奚泉民整理本,黄山书社1991年版;沈伯俊校理、李烨注释本,巴蜀书社1993年版)、《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有李灵年、王长友校点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二、在整理方法上有所开拓者。
如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毛本《三国》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以很大力量校正底本中的大量“技术性错误”,得到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第四: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有关讨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关于《三国》主题的多种概括。
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等十余种观点。
二、关于主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由于对主题的概括一时众说纷纭,曾有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和否定,认为主题根本就不存在,对主题的研究毫无意义。
三、关于主题的观念和研究主题的方法。
沈伯俊认为:“主题乃是作者通过作品内容所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因此,我们对主题的概括既要提挈作品的全局,又要反映作者的思想。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感受,往往是大相径庭的。
人们可以阐发自己各不相同的感受,却不应该把这些感受都称为‘主题’。
欧阳健则认为:“主题这个概念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既可以指作家想告诉人们什么,也可以指作品实际上提供了什么,还可以指读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以及这三者的统一。
”“主题探究的模糊性就相应地造成了主题研究成果的相对性。
”“从这个意义说,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说法的五花八门,正标志着研究的深入。
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第五: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一千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
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所公认的典型。
80年代以来,《三国》人物形象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范围明显扩大。
对过去很少论及的人物,如刘备、张飞、赵云、魏延、庞统、司马懿、孙权、周瑜、鲁肃、陆逊,以及谋士、使者等群体形象,出现了一批专题论文。
二、研究的深度、角度、方法都大大拓展,新见迭出。
如刘上生运用系统论方法分析曹操的性格结构,认为它是由相互联系的追求、掩盖和调节三种机制和相互渗透的心理、伦理、政治三个层次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以追求机制为轴心的性格机制相互作用的平衡和失控,形成性格基本稳态特征和动态变化的矛盾统一,便颇有新意(《试论曹操性格的整体结构及其意义》,载《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