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说课材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环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组具有毒性、持久性,并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机化合物;他们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和沉积,且对源头附近或远方环境与人体产生危害。
2.电动力学技术:向土壤施加直流电场,在电解、电迁移、扩散、电渗透、电泳等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使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附近富集从而被除去的技术。
3.多环芳烃: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4.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5.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6.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N2O、N2的过程。
7.根际降解作用:就是指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根际微生物的活动而被降解的过程,是一个植物辅助并促进的降解过程,是一种就地的生物降解作用。
8.化学定时炸弹:环境的延缓效应及其危害。
指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使长期储存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活化,而导致突然爆发的灾害性效应。
9.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
10.磷的闭蓄机制:有效P被难溶性化合物包被。
11.生物固磷:土壤水溶性无机磷因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而转化为难效或缓效的有机磷。
当土壤有机质的碳磷比<200:1,不大可能产生磷的生物固定。
12.生物质炭:在厌氧或者绝氧的条件下对生物质进行热解,产生的含碳丰富的固体物质。
13.替代种植技术:利用农业经济作物及其他产业代替罂粟及所有可制成毒品原料的作物,即用有益的经济作物替代有害经济作物。
14.碳负效应:CO2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质中,生物质分解释放CO2,生物质炭间接阻止了生物质的分解过程,使碳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储存起来,阻止碳向大气的再释放。
15.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学复习材料
土壤学复习材料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3*10=30分)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小本p273)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240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RX+H2O ROH+HX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P259)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docx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土壤学是农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改良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土壤学的复习总结。
首先,土壤的形成是土壤学的基础。
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物理作用包括风化、冻融和重力作用等;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作用、酸碱作用等;生物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生长等。
这些作用共同作用,使得硬质岩石逐渐转变为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土壤的性质是土壤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和颗粒分布等;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吸附性等;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
土壤的性质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壤的性质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分类也是土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土壤利用分类、土壤侵蚀分类和土壤税序分类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特点和利用价值。
土壤改良是土壤学的应用方向之一、土壤改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来改善土壤的性质,使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
土壤改良的方法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肥料的施用、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和水肥的管理等。
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农作物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土壤改良方法。
最后,土壤利用是土壤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土壤的利用涉及到农业生产、建设工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建设工程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保证基础设施的稳定和持久。
在环境保护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环境土壤学复习材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材料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起特殊作用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5,土壤资源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土壤:指在地球表面由气候、母质、生物、地势、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净化力: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过程。
岩石:为矿物的集合体,以自然界中的一种或多种或似矿物(煤,玻璃物质等)所组成。
1,火成岩(岩浆岩):非碎屑状的块状结构;没有规则的层次结构;不含化石。
2,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矿物成分复杂并呈碎屑状组织;有时含有化石。
形成: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3,变质岩变质岩变质岩变质岩:一般具片麻或片理结构;质地致密、坚硬;不易风化。
岩石的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类型:1,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融冻以及盐类的重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1)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2)冻融作用—冰劈作用3)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2,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破碎,更重要的是使岩石的成分发生变化,生成新矿物。
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氧化作用4)碳酸盐化作用5)水解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融冻以及盐类的重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包括: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冻融作用—冰劈作用;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破碎,更重要的是使岩石的成分发生变化,生成新矿物。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学第三版复习要点总结
土壤学复习1,土壤的概念p3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主要功能p4(1)生产功能——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3)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4)工程功能——工程基地与建筑材料(5)社会功能——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3,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各种比例类型p18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物质组成,其余为有机质,土壤微生物。
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土壤的矿物组成: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则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原生矿物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4,粘土矿物p20粘土矿物分为:(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基本结构单位: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两种晶片的配合比例不同可构成1:1(高岭石)、2:1(蒙脱石)、2:1:1三种晶层同晶替代现象: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很大。
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征:(1)高岭组1:1型,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2)蒙蛭组2:1型,膨胀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3)水化云母组2:1型,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大(4)绿泥石组2:1:1型,同晶替代现象较普遍,颗粒较小(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氧化铁、氧化铝、水铝英石、氧化硅5,土壤有机质p29种类:微生物、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物质、腐殖质(腐殖物质和非腐殖物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百分之二十为有机质土壤,反之则为矿质土壤。
耕作土壤表层的有机质通常低于百分之五。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分享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和在合成的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1、土壤环境质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2、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积聚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5、土壤环境问题: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
6、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哪些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境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2)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7、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8、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潜伏性,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 后果的严重性,4 治理难而周期长(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9、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1)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2)外源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反应行为,包括迁移、转化、效应、归属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10、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土壤的重要:○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在植物生长的作用:○1营养库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2m左右作用:○1支撑植物生长○2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水、肥、气、热等要素○3人类生存的资源4.土壤环境: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组成:○1固相(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2液相○3气相作用:○1净化功能(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生产)○2肥力功能(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5.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土壤资源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2耕地损失不断增加,土壤资源整体质量下降○3土壤退化严重(在各种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下,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经过长期的积累后,超出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性状和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作物产品和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性的特点8.土壤污染表现在几方面:○1对水体的影响○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导致严重经济损失9.土壤环境有机物存在形式: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10.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阶段:○1包气带渗漏○2包气带向包水带扩散○3进入包水带污染地下水11.污染物迁移的分类:○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以及吸附和解吸作用○2化学迁移:重金属难溶电解质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离子多相平衡,包括重金属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非专性吸附或专性吸附,络合或螯合作用,以及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3生物过程:是指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或对植物的有效性12.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者少受人类活动及及工业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元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1影响因素:母岩、气候、地形、植被、淋浴、沉积等○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一个确定值○3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相对清洁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研究的意义:○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研究和确定土壤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化学行为的依据13.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14.区分环境本底值和背景值:○1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它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由于该数值比较容易获得(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并且也客观地反映着目前全球环境普遍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状况,因此该值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2本底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原始含量○3土壤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土壤中某些成分的代表性背景含量15.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土壤背景值元素来源于母岩、母质,因此,土壤背景值是母岩、母质化学特征的反映,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背景值异常,可能是成矿元素的指示标志,是区域找矿的依据16.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未造成环境污染时,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之间的差值分类:○1静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2动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2土壤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3是联结土壤容纳污染物能力和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纽带13.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目的:○1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收到污染的程度○2分析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地下水污染及对生长其上和周边生物的关系○3对人类的危害监测类型:○1区域土壤污染环境背景监测○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土壤○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14.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是指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物理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的分离与去除15.基本的物理分离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开来的技术。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
Sq=f(L,H,B,A,i)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交叉的方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
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
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石砾>2 >2 > 1 >1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环境学基础》土壤污染 复习资料
土壤组成 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经风化形成的风化物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发育而成。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所需水分、养分、部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组成的多相疏松多孔体系。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按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砂 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胶体性质
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源控制 建立控制废气、粉尘、废水、污泥、垃圾等的排放标准; 严格执行污水灌溉的水质标准; 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严格农药管理,制定农药的禁用和限用范围,制定农药在农 产品的最大残留量;
污染土壤的修复 化学修复:加入化学修复剂,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被降解和 毒性去除或降低地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作用 吸附作用:土壤胶体吸附; 络合-螯合作用: 吸收作用:生物吸收 气体挥发扩散作用 淋滤溶解作用 降解作用:微生物降解、化学降解; 沿食物链的转移作用
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食物链、饮用水和直接接触。 导致食物品质下降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 题。
隐蔽性或潜伏性:从污染到产生危害后果有一逐步积累的过程; 不可逆性和持久性:持久性污染物 POP(多氯联 S 苯、多环芳烃等)具有高稳 定性、低水溶性和抗微生物降解的特性,土壤一旦受污染,很难根除。 局域性; 治理的艰难性:重金属、放射性核素物质。 土壤污染源: 工业和城市的污水及固体废物 农药和化肥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大气沉降物 土壤污染物: (1)有机污染物
(2)无机污染物 重金属; 放射性元素:锶(Sr)、铯(Cs)、铀(U)等; 有害的氧化物、氟化物 其他物质:酸、碱、盐等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2.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在土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CO2、H2O和能量;所含N、P、和S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式方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4.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
每千克土壤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5.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站土壤固相总量的90%以上。
10. 土壤机械组成: 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1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10012. 土壤剖面: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是土壤内在特征的外在表现。
13. 土壤电荷:无机胶体用过胶体基面的断键或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名词解释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 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I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 一是在土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彻底分解而 最终释放出CO2 H2O 和能量;所含 N P 和S 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式方 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 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比。
I 阳离子交换量I :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 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 ,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 )。
每千克土壤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矿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0g /kg 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矿质化过程I:是指土壤动、植物残体及腐殖质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 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17.腐殖化过程I: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装 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 化过程。
18. 有机质土壤土壤容重I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 19. 土壤孔性:土壤孔径是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1. 2. 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C 时同体积水重之4. 5. I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 ^萎焉点。
: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 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 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 荷量。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环境土壤学》讲义.doc
《环境土壤学》讲义SATELLITE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壤与生态系统1.土壤的概念定义1: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含有生命物质,植物可以生长的自然集合体。
定义2: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产物,是在母质(岩石及其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土壤圈Pedosphere:地球陆地表层由所有土壤所构成的具有重要特征的圈层。
土壤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圈层,界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
成土条件Siol Forming Condition:s = f(cl,o,r,p,t)式中:s土壤soilcl气候climateo生物organism (Vegetation)r地形reliefp岩石或母质rock or parent materialst 时间(年龄) timeThe type of soil develope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a parent material on a specific topography is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Why do I have so many different soil series on my land?"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f you had three parent materials on five topographies developed under two vegetations, one climate, and two periods of time, you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number of soil series: 3 parent materials × 5 topographies × 2 vegetations × 1 climate × 2 time intervals = 60 soil series(土系).土壤的作用Role of Soil:They help supply our food, support our homes and highways, act as buil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nstruction, absorb our waste materials, and give us many beautiful and scenic area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The wealth of a nation lies in her soils and their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 Richard Gordon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砖红壤,红壤,黄壤,暗棕壤,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荒漠土。
土壤学复习资料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总结绪论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的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2.土层: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
3.土壤剖面: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4.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的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了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5.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6.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7. 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8.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9. 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10.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11.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气、热。
12.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固相(矿物质95%;有机质5%)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a.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李比希)b.土壤地地质学派(德国—法鲁)c.土壤发生学派(俄国-倒库切耶夫)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3.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同晶替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 一 ) 原生矿物1. 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为主;以氧化硅和硅酸盐矿物占绝对优势。
常见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
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
3、土壤环境容量
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pH值不因土壤酸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化,而是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这种特殊的抵抗能力,称为缓冲性。
11、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空隙)的烘干重。
12、土壤自净作用
土壤自净作用是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地球表面五大圈层分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2、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酸性类型:(1)活性酸(2)潜在酸影响因素:(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①土壤胶体的极限PH值②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K对PH值的影响(二)土壤盐基饱和度(三)土壤空气中的CO2的分压(四)土壤水分含量(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性的调节: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改良。
沿海地区可以用蚌壳灰、草木灰,它们既是良好的钾肥,同时也起中和酸性的作用;沿海的咸酸田在采用淡水洗盐的同时,也能把一些酸性物质除掉。
土壤碱性的调节:(1)施用有机肥料(2)施用硫磺、硫化铁及废硫酸或黑矾(FeSO4)。
3、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由四个评价指标:
放射性活度、放射性粒子的能量、吸收剂量以及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半衰期t1/2 4、土壤污染物包括哪些
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含: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体现,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6、根据存在状态可以将土壤水分为:
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
7、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指标:交换性H+与AL3+的饱和度
因素:气候、地形、母质、植被、人类耕作活动。
三、简述题
1.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①对生物圈
②对大气圈
③对水圈
④对岩石圈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高岭组:水铝片和硅氧片相间重叠组成的1:1型矿物。
蒙蛭组:2:1型膨胀性矿物。
水化云母组:2:1型非膨胀性矿物。
绿泥石组:具有2:1:1型结晶层结构、同晶置换较普遍和颗粒较小等特征。
氧化物组:其电荷的产生都不是通过同晶置换获得的,而是由于质子化和表面羟基中H+的离解。
3.简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性。
①对环境的影响:土壤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
生存环境有着很大影响。
②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中各种有机化合物影响黏粒矿物的组合、土粒的聚集
状态离子移动、土壤持水量、通气性和盐基交换等各种性质。
③
4.简述土壤退化类型。
①地沙化和荒漠化。
②土地盐碱化。
③水土流失。
④土壤污染。
⑤土壤肥力下降
5.简述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转化
动植物残体的转化;腐殖质组分的转化;微生物生物量的转化。
6.简述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因素
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土壤水分条件、温度、质地和土壤PH等因素影响。
7.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有哪些?简述其优缺点。
主要有客土、翻土、热处理、淋洗、固化和填埋等。
①
②
③
④
8.简述超富集植物的特点。
是指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100倍以上的植物,积累Cr,Co,Ni,Cu,Pb含量一般在110mg/L,积累Mn,Zn含量一般在10mg/L(干重)以上。
超富集植物应同时具备以下3个基本特征: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地上部,即具有较高的地上部/根浓度比率;体内某一元素浓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是普通植物在同一生长条件下的100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能正常生长,不会出现重金属毒害现象。
9.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来源: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
含量: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
主要组成:主要元素组成是C、O、H和N;主要化合物组成是类木质素和蛋白质。
10.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萎蔫系数为土壤有效水下限,田间持水量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有效水在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水断裂量之间,土壤中水分容易被植物吸收;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毛管断裂量,植物根系吸水困难。
11.简述土壤生物污染的来源。
土壤生物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 of soil,病原体和带病等有害生物种群从外界侵入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
有害生物种群来源是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作农田灌溉或作为底泥施肥),以及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等。
通过上述主要途径把含有大量传染性细菌、病毒、虫卵带人土壤,引起植物体各种细菌性病原体病害,进而引起人体患有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威胁人类生存。
12.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的解离、H2CO3的解离、有机和无机酸的解离、酸雨。
互相关系:土壤潜在酸是与固相有关的全部滴定酸,大小等于交换酸与非交换酸之和。
补充:土壤中H+的来源。
由 CO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
四、论述题
1.论述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生态效应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论述防治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措施。
其实土壤中本来就有很多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有益微生物,不仅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拮抗抑制,而且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的作用。
江木兰等从油菜
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Y-2可以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和菌核萌发,其抑制率高达60%~70%。
Boer等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菌株Pseudomonas WCS358可以强烈分泌嗜铁素,与病原菌竞争Fe3 ,从而抑制萝卜枯萎病。
赵国其等用绿色木霉处理西瓜幼苗,能有效增强瓜苗长势,使其根系发达,以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生长。
另外毛壳菌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对土壤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某些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
根系分泌物包括大分子有机物,如糖、蛋白质、酶和凝胶,还有小分子酸、酚、铜以及一些生长激素和黄酮等,其中有一部分或其进一步的分解产物具有化感作用。
如小麦根系分泌物能直接抑制小麦全蚀病原菌的菌丝发育。
化感物质还可以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对一些通过硝化作用获取物质和能量的病菌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以SARS(非典型肺炎)为例,阐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4.论述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
5.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