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培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对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该案例是国内一所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该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开设实训课程、举办实践创新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际经验,还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第二个案例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案例是一所国内中学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该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设计全方位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该学校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

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第三个案例是以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案例是一家国际企业的人才培养实践。

该企业注重员工的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企业鼓励员工参加培训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和参与项目,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领导力。

企业还注重知识的共享和传承,在内部设立了知识管理平台,员工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和学习经验。

这种模式下,员工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学校和企业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活动。

这些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和员工的专业能力,还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和员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开放教育工学人才培养的开放教育模式

开放教育工学人才培养的开放教育模式

开放教育工学人才培养的开放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开放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手段,为教育工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开放教育工学人才培养的开放教育模式,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开放教育模式简介开放教育模式是指以开放的教育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资源共享和社交学习的方式,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和灵活的学习机会。

二、开放教育模式在工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1. 网络平台的建设开放教育模式的核心是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利用。

通过建立在线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材料。

这为工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和灵活性,并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开放教育模式倡导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通过开放教育平台,学生可以从丰富的教育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且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在线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促进了工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3. 自主学习和评价开放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进行学习,灵活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在学习完成后,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测验和评估工具进行自主评价,从而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开放教育模式的优势1. 扩大了学习机会和学习范围开放教育模式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专业知识,拓宽了学习的范围。

2. 促进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开放教育模式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促进了学习者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国家示范建设专业为

“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国家示范建设专业为
向、 职业 能力 导 向的职 业教 学 理念 指 导下 , 职业 从
教 育教学 发 展 基本 规律 和 园林 技术 人 才成 长 规 律 资格考试 ( 如建造师 、 监理师 、 造价师 、 规划师等 ) , 人手, 构建 并 实 施 了园林 技 术 专业 “ 位 一 体 ” 三 工 使 学生 在专业 上 有所发 展 。
学 结合 人才 培养新 模式 ( 图 1 。 见 )
较 好 的心 理 素质 , 岗敬 业 、 爱 吃苦 耐 劳 、 团队精 神 ;

二、 实施 “ 三位 一体 ” 工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 一 以职 业 能 力 为切 入 点 , 建 以 “ 目标 ” 构 四
岗位 技 能为核 心 的课 程 体 系
展 , 国 园林 设计 、 工 、 理及 材 料 应 用 将 逐 步 替 的教 学 模 式 。其 中 ,校 内 生 产 性 实 训 比例 占 我 施 管 与 国 际接轨 。根据 2 0 0 5年 1 O月 2 8日《 国务 院关 8 %, 0 实行 专业 统一 安排 和学 生 自主选 择 实训 场所

圈 # 耱 恂 葬 栌商惶 . 庄 幢 内 固
i \ \
圈# 捌 坷 l 设 计 南 惶 . 庄- 檀 困 # 工 垃 .庄 檀

要: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技 术专业以职 业能力为切入 点, 构建 了“ 三位 一体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
式 , 索 了 以“ 目标 ” 探 四 岗位 技 能 为核 心 的课 程 体 系和 实施 途 径 , 取得 了显 著 的成 效 。
关键词 : 三位一体” 四 目标” “ ;“ 岗位 ; 才培养模 式 人
培 养 目标 , 成 了 以“ 目标 ” 形 四 岗位 技 能 为 核 心 的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s i be p ro n ltann d y c mbnn e r ig wi r ig t e tte d ma d o h g e ut l es n e r iig mo e b o iig lann t wo kn o m e h e n fte Hih r a h
第 1 2卷 第 4期 20 0 9年 l 2月
沙 洲 职 业 工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h z o r f s i n l n t u eo T c n l g o r a a h u P o e s a si t f e h o o y o S o I t
V 1 1 , . o . 2 No4
中图分类号 :G 1 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8 2 (0 90 0 5 0 9 4 920 )4— 0 2—0 3
S u ya dP a t eo P ro n l r iigM o e t d r ci f e sn e T ann n c d -Co i aino L a nn wi mbn t f e r i g t o hW o kn r ig
1 构建专业群 ,形成 新的人才培养平 台
专业群 内专 业 的行业基 础或 行业 背景 相 同、 技术 领域 及专 业学 科基 础相 近 ,反映在 课程 内容上 有相 当一 部分共 同的理论 、技术 、技 能基 础 ,因此 , 通过 “ 业基 本素 质教 育平 台 ”和 “ 业专 业素质 教育 职 职 平台 ”的模 式构建 基于专 业群建 设 的课 程体 系 。 “ 业基 本素质 教育 平 台”是根据专 业群对 高等技 术应 用性人 才所 必备 的共 同基 础知识 和基本 技能 , 职 以及各 专业 技术 的共性 发展 和学 科特 征要求 而 设置 。通过 两年 的学 习 ,学生可 修完 “ 台 ”课 程 ,获得 平 专业 群共 同的职业 基础 理论和 基本 技 能训练 ,具 备在 行业 内从 事专业群 所 包含 岗位 的基本 职业 能力和 适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已成为每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当前的高科技时代,如何创新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来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一、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又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校时,除了接受基础课程的教育外,还需要参与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

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

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研究能力的增强。

而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职业素养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掌握。

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实用性和适应性,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职位。

二、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进行的创新。

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实验教学,增加实践环节。

学生要在实验室里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通过实践来掌握关键技能和提高操作能力。

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能力的检测。

在实验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实验结果作出评分,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

学生学习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学习和实践都在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下展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进入社会后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的岗位。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 C P EE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 人才培 需求的不一致。同时,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人才培 养往往滞后于企业用人需求。
2 人 才培 养标 准与企业 用人 标 准不一 致 .
养模式必然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 , “ 是 做的教育” , 必须与工作、职业 融为一体 ,专业 建设、课程设计 以及整 体的 教育,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 岗位变动连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 业角色、职业 选择、职业实践的 教学 团队,而建设高水平的稳健 的 “ 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 双 认识,帮助他们开展学业 生涯 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一方面 可 在密 切产学合作 的基础上 才能实施与完成。 目前国内由于校企 以使学生进 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让学 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院校 “ 双师素质”教师数 生为 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去学 习 ,另一方面,它还 能拓 宽学 生 量不足,理想中高水平 的稳健 的 “ 双师结构” 教学团队尚在继续 就业的选择途径 , 为有针对性地教学、 实践、 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 建设 中,造成师资队伍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
CE E中国电力教育 P
20年 9 0 9 月上 总 第1 4 4 期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钟 苹 莫勇明
摘要 :高职院校要 办出高职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 标,必须对高职人 才 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以南宁职业枝术学院为例,
通 过对 高职院校 在 实施 工 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过 程中出现 问题 的探 索与实践 ,逐 步构建 基 于工学结合 的高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杨德永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9期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尤其在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更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关系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我校早已进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第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学校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工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将使职业学校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紧密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加强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确定 工 作 领域 、工 作 任 务和 职 业能 力 , 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 业素 质培养
( 3)高 等职业 教育 人才 培养模 式所 涉 及的 人才培 养 活动 ,既 包括 学校 的教 育、教 学和 管理 活动 ,也 包括 由学校 设 计 并组 织的 校外 教育 教学 活动 。 虽然教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伴随经济建设与 社会发展而出现 的一种新型 的高等教育类 型 ,是高等教 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职业
人 ”。
放 性和 职 业 性 为 重 点 , 企合 作 创 新 “ 校 三
统 一 、多样 化 ”的 工 学 结合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积极 推 行 精 湛 技 能证 书案 度 ,强 化 学 4 生 职 业 能 力培 养 。 高 职 工 学 结 合人 才培 对 养模 式 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 改 革 探 索 。
确 定 专 业 的 服 务 面 向 、 就 业 部 门 、就 业
高职教 育;工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 教
职业 教 育的认识 ,主要 包括 高等 职业 教
育 主张 、教 育理 论 和教 育 学说 等 。

( 2)高等 职业 教育 人才培 养模式 是 种 有 明 确 目标 的 活 动 , 以 培 养 生 产 、
( )高等职 业教 育人 才培养 模式 是 1
各 专 业 成 立 由 行 业 专 家 、 企 业 技 术
蒜瓣谰 『 0 囊 l ◆
学 改革 ;教 学实 践


种 教育 思想 ,凝 聚着 教育 主体 对高 等
人 员 、专 业教 师共 同组 成的 专业建 设指 导 委 员会 ;“ 出 去 ”开 展 行 业企 业 人 走 才需 求和 人才 规格 的调 查研 究 ;通过 走 访 工程 建设单 位 等方式 ,校企 合作共 同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学结 合的 内涵
工学结合是将 学习与工作结合 在一起 的教育模式 , 职 是 业学校人 才培养 的一种模式。这种模 式是通过学校 与企业合 作共同培养人 才, 人才培养 过程 中由学校与企业 共同制定 在
人 才 培 养 方案 , 采 取 灵 活 的教 学 形 式 和 时 间安 排 , 生 一 部 并 学
“ 双证书” 制使 “ 工学结合 ” 进一 步落实 并使其结 果得 以 考核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取得毕 业证书 , 还要获 取与专业 相 关 的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按照 职业 岗位能力 的要求 , 考 参 国家职业标准 , 调整课程体 系 , 合教学 内容 , 整 将相关 职业技 能要求融入到教学计划 和教学 内容中 , 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 ,
近市 场 的现实需 求 。 ( ) 据 企 业 需 求 , 整 课 程 结 构 。 现 课 程 设 置 与 企 二 根 调 实 业需求的“ 距离” 零
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推进工学结合, 是我 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 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
重要方 向 , 快职 业教 育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根 本 出路 。 是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 养的是技 能型人才 , 这类 人才 的知
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 校的课堂 学习是远远 不够 的, 应有足够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 中学 习才能获 得 , 就要 大力 这 推进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 、 堂教学和工作 实践相结 课 合、 培养过程灵活的“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
合、 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 , 校企合作的培养 模式 , 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推进工学 结合、 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 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提高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通过优化教育途径和方法,可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和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需要根据 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领域和层次的需求。
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
国家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学习者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 学习,获得了相应的学历和职业能力,提高了社会竞争力和满意度。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差异较大
由于学习者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学习效果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完 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方法
采用“三结合、一突出”的方法,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 二课堂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构建内容和特点
内容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 系,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特点
多元化、个性化、灵活性、综合性。
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发挥, 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05
未来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 展趋势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 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作者:安希杰海梅俞金贵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4期安希杰1,海梅1,侴金贵1,颜炳玲1,刘利恒2(1.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工程系,内蒙古赤峰 024000;2.包头交通运输局,内蒙古包头 014000)摘要: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实践综合能力,在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是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专业之一.运用工学交替、理实融合,遵循公路工程施工季节性规律,制订“1.75+0.5+0.25+0.5”教学结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际应用能力.探索“行业主导、校企共建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学运行机制改革和社会服务新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组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2-0258-03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现有的产学合作模式,是基于项目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中国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始于1903年,英国的桑得兰德技术学院的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开创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长期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切合社会实际需求,为社会创造技术型人才提供了运作平台.1 科学运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1 加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经验总结,是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基本教学方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始终如一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为指导,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起到了关键性的把握作用.在理论中指导和推动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理论,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核心.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的掌握,在实践工作中发现理论知识存在的不足,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和完善理论知识进而使其能够为实践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在于掌握和发掘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精通它,精通它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加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的应用和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不但要在整个专业上设计实践教学大方案,而且还要在大专业的范围内设计具体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小方案.因此,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得到全方位的运用,从而保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2 大力发扬教、学、工创新精神理论学习是实践社会的基础,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实践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学校应鼓励广大教师发扬发散性思维,在教学领域开拓创新,不但要在教学的方法上创新,而且要在教学的内容上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完善,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努力进取.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科学基本原理的能力,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新是学校培养人才、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努力发扬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和在工作中追求创新的勇气.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充分发扬创新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取得进步和胜利的保障.1.3 加强工学衔接的紧密性科学的运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体系设置以及实践体系设置能够充分做到“工与学”的衔接和结合,需要学校对目前一段时期内的社会就业情况、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季节招供分配情况等内容具有较为准确的推测和把握,依此制订相应的符合社会客观实际情况的招生政策和培养方案.加强工学衔接的紧密性是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的正常运行和在办学质量上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 以工学结合为主导,优化教学及课程体系建设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大力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系统的分析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准确及时的制订课程改革措施、课程设置标准以及具体的课程安排计划.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不仅要适应需求的变化,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应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实训,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1].2.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2011年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需求情况的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2010年与2011年比较,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时做了较大幅度调整.基础必修课的学时从2010年的552学时减到2011年的456学时,学分由2010年的34学分减到29学分;专业必修课的学时从2010年的356学时增长到2011年的426学时,学分由2010年的23学分增长到2011年的27学分.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系以市场格局变化情况为导向,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分配比例,适应了市场发展状况,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功底的技术性人才,有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践“1.75+0.5+0.25+0.5”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的教学结构制订的三学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从教学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2.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分类和就业需要,明确核心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内容”[2];根据上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新一年的社会就业需求状况,及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2.3 优化公共课程设置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高等院校,公共课程的开设都是不可避免的.公共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使学生能够在阳光、快乐、充实的生活、学习环境下成长,是每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的体现.所以,公共课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学生在紧张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的紧绷的神经.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自我调节状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学生自身喜爱的特长得到发展,就要加大优化公共课程的设置,使公共课程穿插到专业课程中去,起到一种调节、平衡的作用.3 以校企共建为内容,加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可以摆脱学校培养人才就业不对口、就业压力大的难题,也可以提高企业提升理论创新、企业的科研能力.校企共建办学具有经济双向节约性.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对接,实现了“教、学、做”合一,招生-培养-就业相统筹,[3]加速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3.1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实际是一个模拟基地.它不但是具有教授和演示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内容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模拟实际岗位的技能操作训练,而且是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最直观表现,是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最基本的教学场所.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讲,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在建立校内培训基地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同时,做到成本节约,尽可能使所建的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体现新时代、新工艺和技术的基本要求,针对缺乏实际操作人才的行业以及具体职业岗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以及操作的规范技能.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4].3.2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已经不是一个实验性的实践性质,而是真实的岗位工作.学校可以对企业招商引资的方式,通过与企业谈判、磋商,签订校企共建协议.通过企业向学校投资,在学校外部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学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解决了自己招工培训和招工难的困境.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首先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试点,在试点参加实践工作的学生,实际是一个实习的过程,在校外实习时的工资以绩效的形式发放.试点成功后,可以大力推广校外实训基地的范围.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共同投资和建设高职实训基地[5].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以及工作表现好的学生,企业可以与学生直接签订就业合同.这样,学校就可与源源不断的给企业输送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4 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反馈机制科学的反馈机制不但有助于及时的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而且有利于建立完善教学体制机制.首先,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反馈评价体系.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参加企业分配的工作的完成情况(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填写);二是学生的工作表现情况(由学生自己填写);三是学校应派指导教师到企业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工作的情况(由指导教师填写).由企业负责人员填写的部分包含工作的基本完成情况、超额完成情况、未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工作能力四部分组成;由学生自己填写的部分包括对工作的认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自我工作表现的认定和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四部分组成;由指导教师填写的部分包括: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对工作的态度、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践)的能力以及教员监督指导中出现的问题三部分组成.其次,制订学生实训工作表现评定等级,并与学生评定奖学金制度挂钩,激励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评定等级分为优、良、中(合格)、差(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的具体标准包括: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企业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的为优;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相互配合,能够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完成企业分配的工作任务的为良;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相互配合,能够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够完成企业分配的工作任务的为中;不能够完成企业分配给的工作任务的为差.最后,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设计实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及时总结反馈信息.调查问卷主主要从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帮助性、作用性着手进行设计,例如实践教学对学习是否有帮助?实践教学能否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愿不愿意参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好处?等等.分析总结调查问卷的答卷结果,找出不足,结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进一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计划.系统全面的对评价、评定结果和反馈信息进行反思,从“教、工、学”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总之,应以行业为导向,与“企业全方位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共育、工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融就业竞争力与岗位职业能力于一体”[6],根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领域“职业岗位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并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就业”[7].——————————参考文献:〔1〕〔2〕卢圣春.浅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J]./view/e279f5d43186bceb19e8bbba.html.〔3〕张德山.高职院校“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5〕卢圣春.浅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J]./view/e279f5d43186bceb19e8bbba.html〔6〕〔7〕周雪梅.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有创新惹识” 的应用型 ^ 才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 要解放思想 ,深人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 当前我 国高 职 院校进 行 “ 工学 结合 ” 才 培养 践, 人 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 优化内外环境。 在 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 , 积累了 推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中, 才 要把学生个性化 大量经验, 发展还非常不平衡 , 但 仍有很多要解决 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重视 学生专业技 的问题 。 能培养, 叉要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 既重视 31 .企业与学校的观 不—致 ,合作层次不到 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叉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 位。 力: 既要培养技术专门人才, 又要培养学生职业道 由于 多数企 业不能 以 战略 眼光认 识发 展教 育 德。只有这样 ,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既 有 生存 的重要意义,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 与企业关系 能力, 又有发展潜力; % 既自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能 不大 , 把支持教育、 校企合作当负担。 企业以实现利 更好 地服务于社 会 。 参考文献 润最大化为 目标,不愿意在教育上牺牲时间和利 1 1 益, 从而导致学生下企业实习进门难、 收费高、 动手 『余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核心竞 少, 企业和学校在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等多方面动 争力的培养路 径探索 l 育与职业 , 0 , ) f 臌 2 8( . 0 5 2 l 开展“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m漯河 发展 力机制不强,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合 1樊军浩等. 作。 职业技 术 学院学报 。O 6. 2 O () 3 附 谈校企合作 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继续 国家就立法明确企业承担教育的义务和责 『 顺东. 2 0 ,5. 任, 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具体内容、 形式、 时间等要 教育研 究 ,0 8() 求,明 确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合作的组织机构, 『陈解放. 明 4 ] “ 产学研结合” 工学结合” 与“ 解读 中国 确企业参与教育的监督 、 考核、 、 评价 管理规范等。 高教 研究 ,o 6 1) 2 o, 2. ( 形成全面支持教育、 适应教育发展的 运行机制。 高德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3 2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改进高职 人才培养评 与探 索『黑龙江教 育 ,0 0() J l 2 1,2. 作 者 简介 : 邢世 海(9 k 业 于黑龙 江矿 业 16 毕 估工作 当前 ,全国实行统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 学院, 现工作于黑龙江科技学院, 主要从事土木工 研究与施 工管理 工作。 养i 估指标体系 , 平 制定标准的专家多数来自高职院 程专业 的教学 、 校, 没有来 自 企业的专家, 评估指标体系是以学校 责任编辑 : 王清波

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进 发展 。
1 0
共享 , 校企 双 方发 挥各 自优势 , 互 参 与对 方 的人 相
人 才培养
才 培养 工 作 和应 用 性技 术 研发 工 作 ,并 承 担 一定 的责任 , 才能 使 学校 与 企业 做 到水 乳 交 融 , 同育新
型 技能 人才 。f 1 ]
2 2 第1期珂 韵t 0年 4 ' 蘑 1
之 中 , 行业 企 业 的理 念 和文 化 引入 学 校 , 能真 共 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 ,将 理 把 才
正实践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连云港市几所 论知识融人 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 。学生 的工作是 中专校都不 同层面开展工学结合 , 订单培养 ” 有“ 、 学校专业培养计划 的一部分 ,除了接受企业的常

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才能实现学校的 自身价值 ,

与行 业企 业结缘 , 搭筑 工 学结 合平 台
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 ,才能实现学 校的可
( ) 源共 享 , 二 资 同育新型技 能人 才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产业升级 、经济结 持续 发展 。
构调 整 与 发展 方 式转 变 ,以及 培养 技 能 型 和应 用
企业冠名班 、 引企入校 、2 1 理论学 习与顶 岗实 规管理外 , “+ “ 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 并给予
习等 , 这些模式既有成功经验也有薄弱环节, 只有 相应学分 。工学结合的质量与效果是衡量校企合 定位准确 , 明确合作方 向 , 实现校企共赢 , 才能促 作运行质量的重要依据 ,只有校企双方实现资源
( ) 学定位 , 握校 企合 作 方向 一 科 把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企业一线技能型应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

收稿 日期 :0O 3—0 2 1 一0 6 基金项 目:0 8 20 年度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 (0 8 2 117 ; 0 20 C 020 )2 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 (09 5 ) 0 2030 。
作者简介 : 夏学文 ( 7 一)男 , 1 1 。 教务处处长 。 9 副教授 oE a : w2@h ueu∞ mix 1 lx 3  ̄养模式提供
借鉴 。


企 国外职 业 教育 主流 工 学 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校完 成相 应 的专 业理 论 和普 通文化 知识 教 育 , 业
简介
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教育工
作 。这 是一种 将 企业 与 学校 相结合 、 论知 识 与实 理
第1 2卷第 2期 2 1 4月 00年
黄 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n l fHu n n oyeh i o ra a  ̄a gP ltc nc o
V . 2 No. d 1 2
A r2 0 p .01
工 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研 究 与 实 践 综 述

2 ・ 5
第2 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与实践综述
第 1 卷 2
学生与学徒 双重 身份结 合 , 实训教 师 与理论 教师 两
理论学习的时候 , 另一组在 当地工厂参加工作 , 一
定时 间后 , 组 学生 互 换位 置 , 此 “ 两 如 学工 交替 ” 循 环下 去 。随后 合 作 教 育 推 广 到其 他 学 校 , 16 到 90 年, 合作 教育模 式又 出现 了两个 方 面的变化 。第 一 个 变化是 合作 教育平 行计 划模 式 的出现 , 典型 的做 法是 学生上 午在课 堂 学 习 , 下午 和晚上进行 兼职 工 作, 这种模 式可 以视 为“ 天交替 制” 半 。第 二个重 要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何继盛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由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1+1+N”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许多职业院校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实践,并在制度文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发布,确定了职教发展要以质量为先,并要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办学。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让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一、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比较单一,多元主体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产教双方权责利界定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一)参与主体动机各异(1)企业。

企业的参与动机表现为储备人才、推广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获得科研成果等。

然而,企业在参与校企育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政策依据、所获取的利益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短期投资回报率低等潜在风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辅助性地位,参与协同育人的话语权普遍不足。

同时,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也存在天然的矛盾。

(2)学校。

学校的参与动机主要体现在: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克服传统办学模式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弊端,形成资源互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等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开封大学“工学结合”发展为例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开封大学“工学结合”发展为例
一 一
和课 程 内容 必须 按 职 业 岗位 的要 求 进 行设 计 和选 择 , 程体 系要 从 学科 型转 变 为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课 课 程体 系 、 单一 的学历 证 书课 程 体 系 到双 证 融通 的 从 课 程体 系转 变 。 ( ) 于工作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开发 一 基 基 于 工 作过 程 的课 程 设 计 方 法 又 称典 型 工 作 任 务 分析 法 , 是 以现 代 职业 工作 整 体 化分 析 和 描 它 述 为 基础 进 行 的工 作过 程 系 统化 课 程设 计 方法 , 是 高等 职 业 教 育 “ 学 结 合 ” 才 培 养 模 式 转 换 中课 工 人 程 体 系改革 依据之 一 。 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 开 发 主要 包 括 三个 基 本 步骤 : 一 步 , 第 典型 工 作任 务 分 析 。通过 “ 工人 专 家 访谈 会 ” 定 某 个 职 业 的 典 型 工 作任 务 , 照 确 按 能 力 发 展 和 职业 成 长规 律 确 定 典 型 工作 任 务 的难 度等 级和顺 序 , 并对 其进 行分 析描 述 。第二 步 , 习 学 领域设 计 。在 对典 型工 作任 务分 析 的基础上 设计 出 学 习领 域 , 对 每 一个 典 型工 作 任 务 , 确 确 定 和 针 准 描 述所 对 应 的学 习领 域 , 出 学 习 目标 、 给 内容 和 基 准学 时要 求 , 将 学 习领 域按 照 学 生 的职业 成 长 规 并 深化课 程体 系改 革与建 设 律 和教学 规 律进 行 时 间上 的排 列 , 到 专业 的学 习 得 领 域课 程计 划 , 成学 习领 域设 计 。第 三步 , 完 开发 编 “ 学结合 ” 工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实施 , 首先 面对 的 制 学 习领域课 程教 学 大纲 。对 整个 专业 每个学 习领 就是 对原有 课程 体 系进行 改革 。 高等 职业 教育要 适 域 课 程 进 行 开 发 ,将 学 习领 域 变 成 可 以教 学 的课 应 区域经济 对专 业技 能 型人才 的要 求 , 其课 程体 系 程 , 开发 编制 学 习领 域课 程教 学 大纲 。

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院校 教学 模式 改革 的热 点 。

究 ,而 不是 直接 面 向就业 ;
第 二 、 多数 企业 不愿 意 提供 工作 岗位供 学 生 实 习, 因为 可 能
影 响其 业务 ,更 不 能为 学生 实习提 供报 酬 ;

“ 学结 合 ”教 育理念 的先进 性 工
( )“ 一 工学 结合 ”教 育模 式 的起 源 与发展 第三 、 工作 与学 习衔 接 困难 ,如 果工 学不 能 很好 结合 ,就会 工学 结合 教育 模 式起源 二十 世 纪初 。 9 3 , 国桑 得兰 德 相互 影 响 ,并且 存在 工 学 内容 脱机 ,所学 非所 用 ,所 用 非所 学 的 10 年 英 技术 学 院 工程 系和 土 木 建筑 系 开 始 实施 了“ 明 治” 育 模 式 。 三 教 现象。 10 , 国俄 亥俄 州辛辛 那提 大 学开始 实施 与英 国基 本相 同的 96年 美 工学 结合 教 育模 式 ,并称之 为 “ 合作 教 育 ” 93年 ,在 美 国成 。18 立 了世 界合 作教 育协会 , 总部 设在美 国马萨诸 塞州 波土 顿 的东 北 大学 ,协 会 成员 来 自 4 O多个 国家 ,每 年召 开一 次 国际性 会议 , 影 响越来 越 大 。目前 ,发达 国家工 学结 合教育 模 式发展 的重点 是 跨 国安排 学 生 的工作 实践 ,以达到 教育 国际化 的 目的。 00年 协 20 会 理 事 会 经 讨 论 决 定 ,将 合 作 教 育 改 为 “ 工 作 相 结 合 的 学 与
成功 “ 工学 结 合 ”模 式一 定 是多 赢 ,即 企业 、 学 生 、院校 都
培 养手 段 ,培养 方 案 以职业 为导 向 ,紧 密结合 具 体工作 岗位 ,在 实 际工 作 中学 习 、理解 、消化 专业 理论 ,积 累工作 经验 。工学 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五步还原”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步还原”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步还原”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代才莉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1期摘要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本文介绍的是我校通信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技能优势,增强毕业生在通信行业和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探索创新出“五步还原”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五步还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1 五步还原,全程职业模拟(1)以通信企业的实际产品搭建实训室,建成通信全网实训基地。

从通信全网的基本组成和运营商真实机房环境出发来进行各平台的设计建设。

其中,既考虑到各平台的独立性,又考虑到各平台之间的合理衔接,保证各平台之间设备的互连互通,以便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

实训基地既能开设各个平台的独立实训项目,又能开设整个系统端到端的实训项目,完全满足学生全程全网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

将实训环境还原为企业工作环境,模拟职业场景。

(2)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还原为真实工作任务;学习情境的实施均以工作任务的方式派发给学习小组,模拟职业任务。

(3)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承接任务,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具体情况分工合作完成。

教师扮演客户,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工程师、客服代表、秘书等,将实训小组还原为企业项目团队,模拟项目团队。

(4)把实训任务实施转化为实际工程的完成,将实训过程还原为真实工作过程,每一个任务实施都包括任务派遣、任务解析、任务计划、任务实施、经验分享、任务评价、任务拓展等七个步骤,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模拟职业工作。

(5)引入通信企业人力资源考核员工业绩的模式,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小组内成员的相互评价,学生对自己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程、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文章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全程、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与实践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多国职教成功经验,以有酬顶岗实习为突破口,在专业调整、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实施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形成开放性合作,积极探索了“全程、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半年期顶岗实习
1.增设半年期有酬顶岗实习,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企业调研并在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学校改革了原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在原来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增设半年期的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如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市场营销专业在“大二”实行半年一期的有酬顶岗实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和企业用人实际情况,实施“2+1”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提出学生应适当获得一定报酬,使企业视顶岗实习的学生为“雇员”,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创造真正的职业环境。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开发、实施工学结合课程。

结合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学生职业岗位和职业环境情况,各重点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15种课程,并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施课程教学。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课程教学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施:一是由企业指导教师(同时是学校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结合岗位工作开展课程教学;二是由学校专职教师深入企业,利用工余时间开展教学;三是学生利用周末,集中返校学习部分理论知识。

同时,工学结合课程在作业和考核形式上均注重形成性评价。

3.以他方为中心,解决顶岗实习中的管理问题。

学校以他方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精细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与企业合作,严格实施过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第一,以企业为中心。

考虑到企业实习岗位上生产的连续性,为减少企业压力,并保证企业由学生顶岗的岗位不会出现空缺,学校“以工期定学期”,采用“分散式、双进程”模式来安排教学。

如数控技术专业采用的有酬顶岗实习方案(见表1),同年级两个班中A进程班级的有酬顶岗实习从第三学期的11月16日至第四学期的5月15日,B进程班级从第四学期的5月16日至第五学期的11月15日,两个班的有酬顶岗实习项目历时各半年,“AB双进程”交替进行。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成立了由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小组,定期商议顶岗实习各阶段任务及教师指导要求,解决或报告学生面临的问题,联合企业定期考核学生各阶段的业绩;推行教师定点联系企业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人定点联系1~3家顶岗实习企业;学校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工学结合教改试点方案”,获取家长的支持;加强动员,开展岗前教育,签订工学结合承诺书,提高学生的认识;关心学生生活,校企协商解决交通、食宿等问题;顶岗实习结束后,向学生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服务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安全问题,开展三级安全教育,为学生购买“第三方责任险”。

第三,以教师为中心。

聘任顶岗实习单位指导师傅为学校兼职教师,提供明晰的企业教师指导手册,帮助他们依据学校顶岗实习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为促进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学校定专题、立项目、拨经费、查实效;为提高学校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给予他们工作量补贴,并发给交通和通信补贴。

二、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1.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借鉴德国课程开发模式,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在原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系列课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如数控技术专业通过江苏省和无锡市机械工业联合会等行业组织,对数控机床操作工、新产品试制工、数控加工工艺员、数控程序员等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归纳出12项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并根据新手、熟练者和高技能从业者的岗位要求进行分类,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

2.建设教学车间,以教学产品为载体,设计专业核心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发了气动机械手、轮式教学机器人、气动爬行机器人、火力风轮、打孔机、四自由度搬运机械手等教学产品,积极探索以教学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计了“常用机构分析与通用零件选择”“液压与气动装置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模块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和“单片机应用”等5门以教学产品为载体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针对相应教学产品进行设计、加工、装配和调试,课程结束时也完成了教学产品制作的全过程,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3.按照汽车总成部件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汽车主要总成部件为载体,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将“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修理”等理论课程及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进行重组,形成了“电控发动机理论与实训”“传动系统理论与实训”“自动变速器理论与实训”“防滑控制系统理论与实训”等新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开发、实施“电控柴油机”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电控柴油喷射技术的应用能力。

4.依托职教集团,根据区域性行业职业标准开发课程标准。

根据行业职业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发课程标准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

学校作为江苏省汽车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依托集团内众多汽车行业龙头企业,主持制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分级专业能力标准,并参照专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标准。

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电控发动机理论与实训”等7门课程与汽车维修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标准,并由汽车职教集团进行推介,在全省二十多所职业院校得到了应用。

三、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保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1.成立市场部,建设校企合作平台。

为了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在原科技产业处、继续教育与培训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市场部。

市场部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负责校企合作,指导教师项目转化,管理科技产业、继续教育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

同时,积极协助各重点建设专业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市场部还承担了无锡太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江苏省电器工业协会和无锡制造业服务网的各项工作。

2.以服务赢得企业支持,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对企业的服务成效是赢得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保证。

学校根据企业发展态势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对于初创
型企业重点开展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与综合信息服务;对于成长型企业重点开展订单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合作、向企业提供新合作伙伴、综合信息等;对于创牌企业重点开展显性与隐形广告宣传、资源互用,如合作开发具有企业新产品信息的课程与教材,用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为载体开展培训等。

3.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

学校制定多项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对专职教师着重提高其教研能力与科研能力,对兼职教师着重提高其教学能力,打造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专业教学团队。

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国内外高职教育理论、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专业实践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主要侧重于教育理论培训与学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实践能力、教学研究水平、专业开发和课程开发能力。

学校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分为骨干教师、能工巧匠(以技师为主)和一般兼职教师三个层次,骨干教师按协议工资或实际教学工作量发放酬金,一般兼职教师、能工巧匠按实际授课课时计酬。

关注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以课程开发等教改活动为载体,专兼职教师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

特别是为了培养毕业生掌握“生产一线”所需的关键技能和了解新技术应用的信息,企业专家承担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是学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7年,修订“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了由课程、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组成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开设了文、理科学生互修课,着力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设立创新教育项目,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并将创新教育项目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举办每周一次的“星期二讲堂”,聘请省内外文化名人、成功的校友等来校开设讲座,同时要求高级职称教师通过讲座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和兴趣。

此外,还通过“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读者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科技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已成为学校全程、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