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屏蔽》教学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电屏蔽》教学设计
学科:授课年级:学校:教师:
章节名称:课时计划:
【课题】静电屏蔽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高中教材中是一节思维难度较大的典型课例,侧重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但其原理,即从静电感应到静电平衡的动态过程仍是教学的重难点。【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静电屏蔽知识之前,已具备了电场强度,电场线等基础知识,对静电感应现象有所了解,这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感应的原因及静电平衡;
2、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的特征;
3、理解静电屏蔽现象及其应用事例。
(2)情感与能力
1、注重物理思维的方法的培养。
2、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从静电感应到静电平衡的动态过程,着重说明导体部的合场强为零时,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教学难点】
=0的理解。
学生对静电平衡状态条件E0=-E′、E
合
【教法设计】
实验法、CAI课件模拟法、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推理法、讨论法。【学法设计】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法拉第圆筒、金属网罩、收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电场的相关知识
1.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
2.场强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3.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一)静电感应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
静电感应现象:导体的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重新分布的现象(二)静电平衡状态
提问:导体在带电体产生的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荷如何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电场对放入其中电荷的力的作用
(三)实验容
1.实验演示,猜想导入新课
演示1、带电体靠近验电羽,
学生观察到:验电羽开。
演示2、用金属网罩罩住验电羽,且让带电体与网罩接触,验电羽会怎样?
在外电场下,正电荷向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移动,负电荷向逆着电场线的方向移动导体的两侧出现等量异号的电荷,感应电荷产生一个附加电场,方向跟原来的电场E方向相反
提问:自由电荷移动的结果,对导体中的电场强度有何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
随着感应电荷不断增多,附加电场不断增强,最后达到稳定状态,附加电场与原电场大小相等,导体部合场强为零
提问: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
静电平衡状态: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提问:静电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其特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E=E’,故部场强处处为零;
2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
【课堂练习】在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
体壳的球心处放一带正电的带电体,A、B分别是球壳、外的两点,C是金属部
一点,其电场分布是( )
A EA≠0,EB=0,EC=0
B EA≠0,EB ≠0,EC=0
C EA≠0,EB ≠0,EC ≠0
D EA =0,EB ≠0,EC=0
【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一、静电平衡状态
1、定义: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
2、条件:E0=-E′、E合=0
二、静电平衡状态时电荷的分布规律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上,导体部无净电荷。
三、静电屏蔽
1、定义:导体壳保护它部区域不受外电场影响
2、实质: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其部合电场处处为0。
3、应用:①电学仪器、电子设备有外罩(电源、示波器、手机)。
②通信电缆外包一层铅皮。
③电力工人高压作业时,穿戴金属丝网制成的衣帽、手套、鞋子。【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静电感应现象:导体的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重新分布的现象
2.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特点:
(1)部场强处处为零;
(2)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
3.静电屏蔽
金属网罩将外电场遮住,而使其部不受外电场的影响,这是静电平衡下的导体其部场强为零的理论的应用。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