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储量级别划分

合集下载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周维刚(黑龙江省煤田地质二0四勘探队,黑龙江七台河154600)[}商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煤田地质复杂程度的类别,煤层程度类别,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

饫键词]煤田地质;构造;煤层;储量;分类根据煤炭资源勘探程序,经找煤、普查后,就进入矿区煤田详查和精查阶段。

根据我国煤炭工业建设的布局和发展规划的需要,在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以及先富后贫、先近后远、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要求下,在对煤田地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勘探区。

在勘探区内,根据对矿床的地质研究和勘探经验的总结,以及影响矿床勘探的主要地质因素,对勘探区进行勘探分类。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地质规律,指导煤田地质勘探实践,合理选择勘探手段,合理布置勘探工程,确定勘探程度,预算勘探成本,查明地质情况和开采技术条件,获得各级煤炭储量,为矿区开发建设提供地质勘探资料。

1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类别依据地质构造形态、断层和褶曲的发育情况,以及受火成岩影响程度并田(勘探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四类。

1)简单构造。

区内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不大,断层稀少,没有或很少受火成岩的影响。

主要包括煤(岩)层倾角接近水平,很少有缓波状起伏;呈现缓倾斜至倾斜的简单单斜、向斜或背斜构造:只有为数不多和方向单一的宽缓裙皱。

2)中等构造。

区内含煤地层沿走向和倾向的产状有一定变化,断层较发育,有时局部受火成岩的一定影响。

主要包括:煤{岩)层倾角平缓,沿走向和倾向均发育宽缓褶皱,或伴旮一定数量的断层;发育有简单的单斜、向斜或背斜,伴有较多断层,或局部有小规模的褶曲或地层倒转:发育急倾斜或倒转的单斜、向斜或背斜构造,或为形态简单的褶皱,伴有稀少断层。

3)复杂构造。

区内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很大,断层发育,有时受火成岩的严重影响。

主要包括:受几组断层严重破坏的断块构造:在单斜、向斜或背斜的基础上,次一级褶曲和断层均很发育;为紧密褶皱,伴有—定数量的断层。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最新,免费)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最新,免费)

(标准的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说明: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 2=预可行性研究, 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 2=控制的, 3=推断的, 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 ………………………………………………………………………. ……………………………………………………………………. ……………………………………………………………………. ………………………………………………………………….. ………………………………………………………………………. …………………………………………………………………. …………………………………………………………………. …………………………………………………………………. …………………………………………………………………. ………………………………………………………………………………………………………………………………….. ………………………………………………………………….. ………………………………………………………………….. ………………………………………………………………….. …………………………………………………………………………………(标准的附录):指标的定义可供详查的矿产地:通过矿产资源普查(定义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矿区,或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地段,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普查要求,矿床规模达到中型以上,具备开展详查工作的条件。

验收标准:1已经大致查明矿区地质、构造情况,矿点、矿化、各类异常的含矿性以及矿体分布和成矿远景。

2对已知主要矿体已有稀疏地表工程控制,深部也有少量工程控制,大致查明了矿体(层)的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大致查明了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自然类型等地质特征。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 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什么是储量分类分级

什么是储量分类分级

什么是储量分类分级?储量级别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的,统一区分和衡量矿产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与技术经济可利用性的标准。

储量类型与级别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国家与矿山企业正确掌握矿产资源,统一矿产储量的计算、审批、统计和用途,更加经济合理地做好矿产地质勘探工作。

一般说来,储量按地质控制精度分级,按技术经济可利用性分类。

目前大多数国家均统称为储量/资源分类,把地质精度与经济可行均作为储量/资源分类的因素考虑。

储量分类最早起于英国,1944年美国矿业局与地质调查局共同提出了一个储量分类方案,这个方案经过1976、1980年两次修改,形成了在北美和南美广为流行,世界其他国家均参照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

这个原则有两个坐标:横坐标代表地质工作的程度,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由高至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两被冠以“探明的”、“推测的”、“假定的”、“假象的”形容词;纵坐标代表储量或资源的经济可利用性,随着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由高到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被冠以“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和“次经济的”形容词。

为了区别能从地下体回收的矿产物质与地质圈定的矿物物质,美国这一分级方案又将查明的地下储量分为“储量”和“储量基础”两个概念,前者是可以从地下真正采出的部分,后者是地质圈定的部分,它包含了可采出的储量和由于设计、开采、安全等原因不能采出的部分。

按照这一分类体系,矿产资源被分为以下主要类型:储量(探明的、经济的)、推测储量(推测的、经济的)、边界储量(探明的、边际经济的)、推测边际储量(推测的、边际经济的);探明的次经济资源量、推测的次经济资源量、假定的资源量、假想的资源量。

1979年,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储量资源分类方案。

199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了“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量分类国际框架。

这是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固体矿产矿床而建立一种广泛的和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所作的最新尝试。

同美国1980年的分类方案相比,这个方案用三个坐标轴而不是两个坐标轴来框定储量/资源的类型。

最新储量资源级别划分细则

最新储量资源级别划分细则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特邀咨询委员胡魁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2007年3月23日,专家建议第2007—14期,总638期; 1 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2005年3月,专家建议第2005-8期,总488期; 3 三、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2002年5月,《地质与勘探》2002—3期,第64页; 4四、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2001年12月,专家建议第2001-55期题目为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工作的一点建议,《资源•产业》2002-1期发表题目为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识;13五、规范漫话,2007年5月6日稿;17六、对“关于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2006年12月稿23七、联合固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中国矿业》l998年第7卷第2期24 八、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1996年7月13日出版,《中国地质》1996年第7期总230期6-8页,28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标准)制订实施七年多了,由于套用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同时统一了不同矿种之间的口径,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标准也存在重大缺陷,既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出现分歧,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

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议修订。

欣闻修订1999分类标准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特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原则建议一、坚持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坚持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

储量分类标准

储量分类标准
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讲 稿
1999-06-08发布 1999-12-01实施 主讲人:王 鹰(评估师)
一、历史的沿革
所谓固体矿产资源,是指“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 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 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 人类对这种资源的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但起初都是自发的、凭 经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化程度的不断 提高,对矿产资源进行分类已成为必要。最早的分类始于1902年英 国采矿工程学会,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采矿工程计划问题。1927年 以后,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演化成两大不同的体系:一是以苏联为代 表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分类体系;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 济国家分类体系。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一般并行两套资源和储量分类 方案,一套是由政府地矿工作机构制造并执行的;第二套一般是由 其矿业行会组织制定的。两套方案各有其侧重点和管理上的目的。 (一、二套方案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澳大利亚)。
分类中除预测的资源量,因其属于潜在矿产资源,经济意义尚不 确定外,其它各种类型都通过了可行性研究的不同阶段,明确了它 的经济意义。其中作了概略研究的,由于研究程度低,统称为内蕴 经济的,属于这类的是尚未准备开发的资源量。准备开发利用的都 作了预可研或可研,从中分出了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次边际经济 的多种类型,较原分类(A、B、C、D)明显地增强了经济观念。 分类中要求的可研数据,要求是当时的市场价格,评价的结论只适 用于当时,所以分类还强调了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变 化,分类的经济属性也可能发生变化,而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所 以它又是动态的。 4、分类吸取联合国框架的长处,采用编码制,三大类、十六小 类界定清楚(见分类编码表P20) 用三维形式,采用编码制是联合国分类框架的重要特色。用E、 F、G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和地质轴(E、F、G,分别为三轴 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编码利用这三个轴的关系,用三位数表 示。其中第一位数表示研究对象的经济意义,第二位数表示可行性 评价阶段,第三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每一位数用不同的数码表 示不同的程度,如下所示:

矿山地质规范

矿山地质规范

地质测量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根据我国的《矿产资源法》,国家计委、经委颁发的《矿山生产地质和测量工作暂行规定》,全国储委制定的《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原国家黄金管理局制定颁发的《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工作条例》以及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矿山地质与测量工作是从矿山建设开始,到矿山关闭全过程的地质测量工作。

第三条岩金矿山地测工作是矿山生产建设的基础,是矿山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测工作在矿山生产建设中起到保证、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作用,矿山地测部门是矿山采剥、掘作业的技术指导、监督和验收部门。

第四条矿山地测工作在矿山生产建设中的基本任务是:开展地测业务工作和技术管理,正确指导矿山采剥、掘作业,进行生产探矿,做好矿量升级,提供矿山生产建设的地测资料。

通过矿量管理、质量管理和地测监督验收,促进矿山正规作业和充分合理的回收矿产资源。

开展矿山地质勘探工作,不断增加新的储量,以便扩大矿山生产规模和延长服务年限。

二.组织机构第五条公司设立地质测量部,统管公司的地质、测量工作。

第六条地测技术人员是矿山生产人员,其定员不低于矿山全员的2%。

另应配齐钻探、取样、清绘和资料保管等人员。

第七条地测部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经济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

配备必需的设备、仪器、工具和其它装备。

三.职责范围第八条开展矿山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工作,提高矿山勘探程度及工业储量的保有程度。

负责基建和生产勘探的设计计划的编制以及工程施工的地测技术管理,促进矿山建设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开展矿山地质勘探工作,加强矿区边部、深部及外围的勘查工作,不断扩大新增储量,以便扩大矿山生产规模或延长服务年限。

第十条随着采掘工程的进展,督促和检查施工单位及时、准确地进行测量,开展地质编录,取样、加工、化验及化验检验工作,为编制矿山采、掘工程设计和计划提供地测资料。

第十一条贯彻矿产开发的有关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参与矿山采、掘工程设计和计划的编审,负责采、掘工程的测量质量检查和地测技术指导,并对工程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查与验收。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矿井储量管理一、储量的分类和分级1.储量分类根据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煤炭资源状况,按目前煤矿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煤炭地质储量分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

其中能利用储量中又分为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

工业储量包含可采储量和设计损失。

它们的关系可用下表3—7—1形式表述:表3—7—1生产矿井储量分类及其含义如下:⑴地质储量指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地质手段(如物探、钻探、巷探、地质调查)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煤炭储量。

⑵能利用储量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

⑶暂不能利用储量指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困难而暂不能利用的储量。

⑷工业储量是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⑸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⑹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作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发展远景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2.储量分级根据对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不同,并考虑设计、生产的需要,煤炭储量分为四级,即A级、B级、C级、D级。

A级和B 级称为高级储量。

确定各级储量的条件:⑴A级储量指经过精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

它是煤矿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⑵B级储量指经过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A级外推的储量。

它是煤矿建设时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⑶C级储量指对煤层用足够的钻孔在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B级外推的储量。

它也是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⑷D级储量是根据地质调查、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级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或一般矿井建设总体规划的依据。

3.储量类别和级别的关系能利用储量包括A、B、C、D等各级储量,即是A、B、C、D各级储量之和。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1资源量(resource)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

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

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

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1资源量(resour‎c e)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

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

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

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储量定义和分类

储量定义和分类

储量定义和分类媒体上有多种描述煤炭储量或资源量的名词,这些名词实际对应的是地质行业用来描述不同级别矿藏的。

储量级别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的,统一区分和衡量矿产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与技术经济可利用性的标准。

储量类型与级别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国家与矿山企业正确掌握矿产资源,统一矿产储量的计算、审批、统计和用途,更加经济合理地做好矿产地质勘探工作。

一般说来,储量按地质工作精度分级,按技术经济可利用性分类。

目前大多数国家均统称为储量/资源分类,把地质精度与经济可行均作为储量/资源分类的因素考虑。

储量分类最早起于英国,1944年美国矿业局与地质调查局共同提出了一个储量分类方案,这个方案经过1976、1980年两次修改,形成了在北美和南美广为流行,世界其他国家均参照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

图1 美国对矿藏资源的分类这个原则有两个坐标:横坐标代表地质工作的程度,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由高至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量被冠以“探明的”、“推测的”、“假定的”、“假象的”形容词(英文上使用proved,probable, indicated, inferred, hypothetical, speculative,参见图);纵坐标代表储量或资源的经济可利用性,随着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由高到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被冠以“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经济的”和“不经济的”形容词。

为了区别能从地下回收的矿产物质与地质圈定的矿物物质,美国这一分级方案又将查明的地下储量分为“储量”和“储量基础”两个概念,前者是可以从地下真正采出的部分,后者是地质圈定的部分,它包含了可采出的储量和由于设计、开采、安全等原因不能采出的部分。

按照这一分类体系,矿产资源被分为以下主要类型:储量(探明的、经济的)、推测储量(推测的、经济的)、边界储量(探明的、边际经济的)、推测边际储量(推测的、边际经济的);探明的次经济资源量、推测的次经济资源量、假定的资源量、假想的资源量。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资源储量是指地球上存在并能够以经济、技术和环境可行的方法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总量。

资源储量的分类对于资源勘探与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介绍资源储量的类型及其级别。

一、能源储量能源储量是指用于供应能量的资源的总量,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等)。

1.1 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指地质时期生物遗体和有机质经过煤化、成石等过程形成的矿物质,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依据探明储量和探明开采率,化石能源储量可分为可采储量和潜在储量。

可采储量是指已探明的并可经济开采的化石能源储量,潜在储量是指尚未探明或未达到经济可开采条件的化石能源储量。

1.2 核能核能储量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核燃料资源,主要包括铀、钍等。

核能储量的分类常根据探明储量和开采条件进行划分,具体分为已探明储量、潜在储量和未探明储量。

1.3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在人类寿命尺度上持续产生的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

可再生能源储量的评估主要基于能源来源的可再生潜力、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二、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储量是指地球上供人类利用的矿产资源的总量,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固体燃料矿产。

2.1 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或矿体,包括常见金属(铁、铜、铝、锌等)和稀有金属(铅、锡、镍、钨等)。

金属矿产储量的评估基于探明储量、产量、品位等指标,按照其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的多少可分为大型矿床、中型矿床和小型矿床。

2.2 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是指不含金属元素或仅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矿石或矿体,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化肥原料、工业原料等。

非金属矿产储量的评估一般基于探明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其储量等级按照附属矿床规模和资源品位可以分为大、中、小型矿床。

2.3 固体燃料矿产固体燃料矿产是指可供能源利用的固体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煤层气等。

固体燃料矿产储量的评估按照开采条件和探明储量的多少可分为可采储量、潜在储量和前景储量等级。

储量分级管理

储量分级管理

储量分级管理
储量分级管理是指对油气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以便更好地评估其潜力、规划开发和制定战略。

这种管理方法通常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以确定油气田的储量和价值,支持决策制定和资源管理。

储量分级管理一般根据勘探和开发的数据和评估结果,将油气资源划分为不同的储量类别。

具体的储量类别和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分类:
1. 探明储量(Proven Reserves):指在现有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的支持下,有很高的置信水平可以开发和生产的油气储量。

这些储量在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证实,有较高的开发成功率。

2. 可能储量(Probable Reserves):指在现有数据的支持下,有一定的置信水平可以开发和生产的油气储量。

这些储量的开发成功率可能较低,但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3. 可探明储量(Possible Reserves):指在现有数据的支持下,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可以开发和生产的油气储量。

这些储量的开发成功率较低,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4. 未探明储量(Unproven Reserves):指可能存在但尚未被勘探或评估的油气储量。

这些储量的存在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和经验依据,但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储量分级管理有助于公司和政府机构对油气资源进行有效
的管理和决策。

它可以提供关于资源储量和潜力的信息,帮助规划开发策略、评估投资回报、制定生产计划,并为油气储量的报告和披露提供依据。

然而,储量的评估和分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经济、环境等,因此需要谨慎进行并不断更新和验证。

国内外储量标准

国内外储量标准

1. 石油储量分类(1) 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特低产标准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 高产,中产(5-15),低产(1-5),特低产(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高丰度,中丰度(100-300),低丰度(50-100)特低丰度(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石油地质储量(1x108t)特大油田,大型油田(1-10),中型油田(0.1-1)小型油田(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油气藏埋藏深度(m)浅层油气(田),中深层(2000-3000)深层(4000)超深层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40℃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

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石油储量级别2.1国内三级储量:2.1.1预测储量predicted reserve(Inferred Petroleum Initially In Place):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预测地质储量的估算,应初步查明了构造形态、储层情况,预探井已获得油气流或钻遇了油气层,或紧邻在探明储量(或控制储量)区并预测有油气层存在,经综合分析有进一步评价勘探的价值。

含油面积和含油边界上不清楚。

预测储量最大风险,断层分割、断块不含油。

2.1.2控制储量controled reserve(Indicated Petroleum Initially In Place):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储量的概念

储量的概念

矿产保有储量指探明的矿产储量(包括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扣除已开采部分和地下损失量后的年末实有储量,是反映国家矿产资源现状的重要指标。

地质储量1959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根据地质和矿产的研究程度及相应的用途所划分的一类储量。

是指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

这类储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

在矿山设计及生产部门,为区别于生产矿山的三级矿量(又称生产矿量),一般都将矿山建设和生产以前,由地质勘探部门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统称地质储量。

对于在矿山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新矿体的储量,有时也称地质储量。

欧美各国的储量分级中,有时也将可能储量称作地质储量。

前苏联的地质勘探工作中,有时把C2级储量也称地质储量,但有时又把根据地质勘探工作查明的矿床的总储量称地质储量。

[1]地质储量又称预测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探手段,查明埋藏地下的资源数量,指根据区域地质测量、矿产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并结合已知矿产地的成矿规律进行预测的储量。

是矿产资源储量中探明程度最差的一级储量。

根据矿床勘探和研究程度,岩金矿床地质储量目前分为B(331)、C(332)、D(333)四级。

其中B、C、D三级称工业储量,E(334)级称远景储量。

地质储量在矿产储量中属第四类——不列入探明储量的级别。

它只能作为编制普查工作远景时的参考,或作为地质普查找矿设计及矿山企业远景规划的依据。

油气藏地质储量——一个特定地质构造中聚集的油气数量,如油区地质储量,油田地质储量和油藏地质储量等。

探明储量在中国通常是指经过一定的地质勘探工作而了解、掌握的矿产储量,以区别于未经任何调查或仅依据一般地质条件预测的,其质和量、赋存状态及开采利用条件均不明的矿产资源。

探明储量是进行矿山建设、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合理规划工农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A(标准的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 2=控制的, 3=推断的, 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附录B(标准的附录):指标的定义可供详查的矿产地:通过矿产资源普查(定义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矿区,或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地段,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普查要求,矿床规模达到中型以上,具备开展详查工作的条件。

验收标准:1已经大致查明矿区地质、构造情况,矿点、矿化、各类异常的含矿性以及矿体分布和成矿远景。

2对已知主要矿体已有稀疏地表工程控制,深部也有少量工程控制,大致查明了矿体(层)的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大致查明了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自然类型等地质特征。

3已知主要矿体已经过取样分析,取样方法及分析方法正确,质量可靠。

4已经通过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对比研究,对于组分复杂、颗粒较细、工业利用尚无成熟经验的矿产或新类型矿产,已经进行了可选(冶)性能试验。

5顺便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并通过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证实具有投资机会。

6已经实际估算了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开采技术条件符合现行矿产工业评价要求,其规模达到现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中型以上。

7附有相应普查报告或相应地段的地质勘查简报及图件,并经审查认可。

规定提出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定主要编写人:严铁雄、邵振国、侯向东、王启友、薛迎喜、龙宝林规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编制说明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年底下达了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编号:1199209020,项目名称:固体矿产预查、普查暂行规定,工作年限1999~2000年。

目的任务:以《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对预查、普查的要求为依据,遵照中国地调局“关于暂行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要求,编制《固体矿产预查、普查暂行规定》。

预期成果:(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送审提交时间:2000年12月。

依据地调局下达的任务,组成了以严铁雄为主编、邵振国、侯向东、龙宝林、薛迎喜、王启友为成员的暂行规定编制组,于2000年1月开展了工作。

首先学习、讨论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及地调局《关于暂行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几点意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原则通过了暂行规定提纲和主要内容、工作进度,并编制了设计。

3月5日地调局资源评价部组织专家审查了设计,强调暂行规定的格式参照《标准化工作导则》,预查、普查和勘查规范总则的格式要一致。

3月底向地调局主管部门提交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地调局资源评价部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并先后几次组织专家就普查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尤其是与预查工作的衔接进行了讨论。

编制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原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三次修改。

编制组分工:严铁雄负责协调、技术把关,起草编制说明;邵振国、王启友起草“普查工作”部分;侯向东起草其余部分;薛迎喜、龙宝林参与汇总、讨论及调研。

8月初,中国地质调查局向有色、冶金、煤炭、核工业等地质总局的总工、原地矿系统18个省局的新、老总工以及有关专家共34位发出了7月6日的征求意见稿。

到9月下旬共反馈了17份意见。

此外,编制组还到云南、内蒙古两省区组织座谈会,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专家们肯定了“暂行规定”,认为“基本可行”、“实用性强,适当修改后尽快出版”、“尽快定稿发行”等。

经汇总,归纳出113条意见,编制组对每条意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遵循“不违背新分类的原则,尽可能地采纳专家意见”的精神,对“规定”再次进行了修改,作为送审稿,提供审查。

一编制的原则1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已经多元化,国家应起的作用是根据矿产资源的储备情况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要求及长远规划,对需要的矿产投入适量的资金进行预查、普查,为社会提供资源信息,引导矿产勘查工作。

2充分吸取我国普查工作的成功经验。

50年来,我国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提高了我国国土的地质研究程度,并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此次编制暂行规定,要充分吸取普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3 要将国际惯例的作法纳入暂行规定中。

矿产勘查工作是要把资源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

我们将国际上惯用的可行性评价,作为一个主要部分列入其中,将经济效益的观点植于暂行规定的始终。

普查阶段工作程度、预期目的也与联合国分类框架基本一致。

二两个重要概念的转变1 普查工作的新内涵:《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规定: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4个阶段,比1987年三委暂行规定中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3个阶段多了一个阶段。

普查阶段的目的任务,也有了明显的不同。

三委暂行规定中,普查阶段的任务是对已发现的矿点和地质、物化探等异常进行普查工作,强调的是点上工作,还要求“一般探求D+E级储量,为是否进行详查阶段工作提供依据”。

新分类则明确普查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数量有限的各项野外工作,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与原暂行规定在内涵上完全不同。

结合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矿产勘查的投资已多元化、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仅限于公益性的预查、普查,为投资者(业主)提供资源信息,着重在普查区内含矿性的整体评价。

对普查区内的矿(化)点,运用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稀疏控制是为了解剖麻雀,并据此评价面上整体的含矿性,不再像原来那样重在矿点异常的评价,探求D+E级储量。

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不可能花大量投资用在公益性的勘查工作上,只能是通过有限的投入,为矿业市场提供资源信息,供投资者(业主)投标。

由于普查工作的内涵已不同于前,此次制定的普查暂行规定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中普查工作的新内涵:重在找矿及面上的整体评价,不急于圈矿。

2 推断的资源量的内涵: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是经过露头检查,地质填图、物化探工作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的控制等普查工作,依据实测的和假设的参数及一般工业指标或合同确定的指标,估算的矿产资源数量。

由于取样工程点有限,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无代表性,开采技术条件资料很少,仅据经验数据作了概略研究,对投资机会进行了评价,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只能包容在内蕴经济中。

由于受普查阶段工作性质的制约和工程量的限制,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的精度范围较原来的D+E级要宽,其中包括了地表有稀疏工程控制、深部有坑、钻工程了解,精度较高、是实测的部分;也有地质背景、矿床成因类型、综合物、化探异常特征与已证实的矿体(点)可类比,而有依据推断的。

由于普查阶段并无工程间距的要求,推断的距离可依据矿化强度、类型及异常规模确定,这部分的精度是较低的。

因此,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绝不等同于原来的D+E级储量。

三修编的主要内容1 普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普查任务由重在已发现矿点和地质、物化探等异常的工作,改为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作出评价。

2 章节和内容较原标准作了调整,突出和充实了普查工作的地质研究程度、控制要求和技术方法及质量要求;新增了普查阶段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的具体要求及普查工作应提交的成果。

3 调整了普查工作程度。

普查以1/5万地质填图为基础,其成果达到了基本查明地质、构造、岩浆岩的特征,比原普查总则中要求的大致查明的程度要高,且符合实际情况。

普查时通过1/5万填图只达到大致查明,则详查、勘探时的重点是解决矿床、矿体或矿山开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详查、勘探时再要求达到详细查明地区地质、构造、岩浆岩是不妥的。

详查、勘探只能依据新资料,不断的充实、完善这部分内容。

取消了“大致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其它开采技术条件”,改为顺便收集这方面资料。

新分类中普查工作重点在找矿,对面上含矿性进行整体评价,不急于圈矿。

因此,顺便收集即可,只有当局部矿化强度大,已能看到良好的前景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可适当作些水文地质工作。

4 普查工作部署上有别于原总则,不是“筛选圈定出供评价的矿点和异常,对筛选、圈定出的矿点或异常,按普查工作程度要求进行评价”。

而是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最终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评价的价值,或圈出详查范围。

原总则中重在点上工作,现在则重在面上评价。

5 适当减少了野外勘查的工程量。

普查工作属公益性,主要由国家投入为主,由于任务大、不可能有很多投入。

新总则中要求对矿点、矿化点用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稀疏控制以及有依据的合理推断,取消了“普查的钻探工程网度应以能控制矿体(层)远景为限的要求”。

可以说新总则中对矿点、矿化点的控制程度总体低于原总则的要求。

6 充实了普查阶段的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的圈算要求。

根据新分类给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的定义,普查区内经稀疏控制的矿点、矿化点,结合地质背景、矿床成因类型及综合物化探异常,可进行合理的推断,不受工程间距的限制,并提出了推断的资源量的圈算具体要求,这样便于验收推断的资源量。

7 严格质量要求。

对采样、加工、测试以及各项工作的质量,除按有关规范要求外,也可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在合同和协议中注明,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应逐项详细说明,不得回避、简述或归纳。

8 增加了普查工作应提交的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和附图、附表、附件的名称,图件及比例尺、具体要求等,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在报告的格式、内容、侧重点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强调了探矿权人的资质、法律地位、矿权、调查历史,在地质方面,着重详述调查方法、精度及成果的质量,在矿床方面更应详述所获资料的可靠程度、取样、分析化验的详细情况及资源估计等。

并应附有相应的附图、附表,附件等。

四几点说明1 关于将估算预测的资源量(334)作为任务的问题,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普查区内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在普查区内本应达到大致查明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不应有预测的资源量(334)。

因此,不能在任务中专写估算预测的资源量,否则与分类原则不符。

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部分地段达不到(333)的要求,则可灵活处置,在6.3中已有体现。

2 关于“基本查明普查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与“分类”不一致的问题。

普查阶段一般进行1:5万地质填图,这种中比例尺填图对地层、构造、岩浆岩的查明程度都比较高,地层都到了组、段,区内主要构造及分布特征也实际已达到基本查明程度,但在过去都用大致查明概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