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
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人口激增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环境污染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一)
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之中。生态学研究表明: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生态理念
整体的观念是指生物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
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了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环境;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二)
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
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
物物相关、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自然界任何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保持生态多样性,使人与生物协同进化,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能流物复、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内在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使得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整体。
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能源和生态问题是人类的活动接近或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所致。
时空有宜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人类在规划人的生产、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三)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生物环境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的输入维持。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所决定。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再回到环境。
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就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而积极地保护自然。
总之,生态系统是一个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
这个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仅要尊重共同体的其它伙
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的任何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
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
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的提出(之一)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于1968年成立以后提出的第一个研究报告。这一报告于1972年公开发表后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唤起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这些讨论是围绕着这份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展开的,即经济的不断增长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退化和社会解体。到70年后期,经过进一步广泛的讨论,人们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即经济发展可以不断地持续下去,但必须对发展加以调整,即必须考虑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最终依赖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的提出(之二)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在国际上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他所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了系统论述,指出:解决人口爆炸、经济衰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难题的出路在于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