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

合集下载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依存与互动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能超越自然的边界。

他指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且要善于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他主张人类不能盲目剥削自然资源,否则将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启示。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人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将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

我们应当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也对于我们理解当代城市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土地开发、水资源消耗、空气污染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城市化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我们应当倡导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和自然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首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植根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依赖于自然资源。

因此,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赢,提出了人的活动应该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和使用价值。

但是,这种改变和利用的同时也对自然界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和符合这些规律,不能违背它们。

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还注重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但是,这种改造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且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只有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全局来思考问题,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阐述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当代意义

阐述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当代意义

阐述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当代意义1. 生态自然观说呀,我们得把大自然当作亲密伙伴呢!就像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一样,要相互尊重和爱护呀!比如我们保护森林,不滥砍滥伐,这就是对大自然这个伙伴的珍惜呀!你想想,要是你好朋友被伤害了,你得多难过呀,大自然也是一样的呀!2. 它还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呢!这就好比比赛要有规则,没有规则那不就乱套了嘛!像四季更替,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呀,我们不能去强行改变呀!要是违背了,那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呢!3. 生态自然观觉得生物多样性超重要的哟!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呀!比如蜜蜂能传粉,要是没有蜜蜂了,那好多植物都没法繁殖啦,这舞台不就不精彩啦!4. 它还提醒我们要注重生态平衡呀!这不就跟天平一样嘛,一边重一边轻可不行呀!像草原上狼和羊的关系,要是狼都没了,羊太多了,草原也受不了呀!5. 还有呀,要珍惜自然资源呢!水、空气、土地,这些可都是宝贝呀!就像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没了这些我们咋活呀!比如节约用水,别让水龙头白白流水呀!6. 生态自然观也让我们明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呀!不能只看眼前,得为子孙后代想想呀!好比盖房子,得打好基础,才能住得长久呀!要是现在把资源都用完了,以后的人咋办呀!7. 它还主张我们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呀!这就像我们要保持家里干净整洁一样,不能乱扔垃圾呀!像那些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得好好处理呀,不然我们的环境就变差啦!8. 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呀!这不就是一家人嘛,要和和睦睦的呀!比如我们去野外游玩,不要乱丢垃圾,不要破坏植物呀,和大自然友好相处呀!9.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呀!不能只想着自己,得为大自然考虑考虑呀!就像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一样呀!要是我们都爱护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给我们更好的回报呀!10. 总之呀,生态自然观太重要啦!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和大自然友好相处的道路呀!我们可得好好照着做呀,让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美丽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人类和整个地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积极践行,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裙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功能集合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整体性。

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通联,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将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而要求人类应当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二、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生态自然观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物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网络。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各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保护整个生态平衡。

三、生态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应当实现协调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好状态。

四、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当以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不断完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五、生命尊重和平衡发展生态自然观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权利。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不断完善自然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强调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生态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主张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强调生命尊重和平衡发展。

这些基本特征为人们认识和实践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贯彻生态自然观,共同为构建美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和滋养。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

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撒哈拉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 面积约92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目前正 以每月0.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移,而有的地方最高的速度竟然 高达3.2公里。

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 而事实上,这五大问题实质上都是生态失衡问题,广 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 问题引起所谓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 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 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超越了国界 而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要 求各国采取共同的行动。
资源问题
森林资源锐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 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 森林被喻之为地球之肺。它的 急剧减少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 机。如:

绿洲沦为沙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繁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资源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 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 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 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 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 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 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 每年减少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其中1100 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 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 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 了。
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专家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地球上的洪 水、暴雨、旱灾、森林大火、致命热浪等极端的 气候变化,将日趋频繁且愈演愈烈。 流行性传染病会大量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未来25年内,全球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种形态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照现在的增长速度,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照现在的增长速度, 到20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 年左右,世界人口将达到 亿 年左右 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之间的矛 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盾,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自然资源消耗、 自然资源是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的总称。 的总称。 自然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 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 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 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 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森 生物、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林、生物、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 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 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漫 一厘米厚 的土壤需要 年的漫 长岁月。 长岁月。然而全球土壤流失量已增加到每 年600亿吨,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其结果 亿吨,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 亿吨 是土层瘠薄,肥力下降。目前全球大约 是土层瘠薄,肥力下降。 30%的陆地发生沙漠化现象,平均每年有 的陆地发生沙漠化现象, 的陆地发生沙漠化现象 600万公顷土地成为沙漠。 万公顷土地成为沙漠。 万公顷土地成为沙漠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 (1)人口激增 ) 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2、 亿 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 、3亿,1830 年达到第一个10亿 年达到第一个 亿,当时的人口出生率增 长率不过是0、 。 长率不过是 、5%。到1930年,世界人口 年 总数也只有20亿 真正的高速增长, 总数也只有 亿。真正的高速增长,出现 在二战后, 在二战后,1950——1987年,世界人口平 年 均增长率为1、 年为30 均增长率为 、89%。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1960年为 年为 亿,1974年40亿,1987年50亿,1999年是 年 亿 年 亿 年是 60亿。第二、三、四、五、六个 亿分别 六个10亿分别 亿 第二、 用了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 用了 年 年 年 年 年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人类的新进化可以分为体外进化与体内进化
①体外进化
体外进化表现为人以各种各样的工具延长肢体感觉器官 和思维器官,或弥补综合生理机能的不足。
例如,人的体力是极其有限的:
奔跑、游泳、攀岩、搬运的能力比许多动物均有所 不如,人更不具备在空中自由翱翔的本领。但人可能用 船只、汽车、起重机、飞机等延长自己的肢体,使得任 何其他动物的力量、速度均相形见绌,人甚至可以借助 于航天器,达到任何动物所无法企及的外空间。
应当说明,人可以主动地改变自然界,可是这种改变的 后果不太可能全部被事先预计到。在人对自然界的影响中, 有一部分是人类有意识地造成的,而更多的却是无意识造成 的。例如: 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 人类活动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后果,使作为人改造对象的 自然界不仅按自身的趋势演化,也按人类活动的指向而演化。 这些后果对人而言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人有意识地为自 己创造了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受人影响的自然 界的某些演化趋势又直接危及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景。
还有:人的综合生理机能也出现了体外进化趋势
人抵御寒冷不再仅仅依靠毛发隔热、内脏和肌肉产 热,而是利用房屋、衣服等可能延长人维持体温的功 能,如此等等。
②体内进化
人的体内进化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进化。 精神世界的内容不是天生的,当然也不是大 脑结构、机能水平决定的,而是后天习得。 体内进化的内容包括思维方式的嬗变和知识 水准的提高。这些具体的进化是以全社会的知识 积累和教育为动力的。其中,教育对人类知识水 准提高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
无论是体内进化还是体外进化,与传统生物学 意义上的进化均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人类的新进化不是靠基因改变来实现的,新进化 依据的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主体的人类知识的全面进步;因 而新进化是无法遗传的,人类只能通过学习、实践来持续新 进化。 其次,从进化的速度看,人类生物属性进化的某些关键 步骤可能是突然发生的,但整个过程却肯定是要经历长的时 期。相形之下,新进化则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新进化的 加速度来自于不断增长的知识提供的越来越大的原动力。 第三,人类的新进化具有社会性特征,新进化与知识进 步密切相关,只有当专属于某一个人的知识得得相当程度的 普及,并与其他社会化的知识构成网络时,才会引起新进化。 (如高明的计算机专家若回到远古,他能做些什么?)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现实价值马哲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现实价值马哲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现实价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②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③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④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⑤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整体的观念,是说生物(包括人在内)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自然观是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价值,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通过和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目标。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类须尊重、合作和谐共生。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其次,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需要尊重自然的节制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进行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只有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再次,生态自然观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

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生态自然观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推动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通过实践的探索,我们也可以深化和丰富对生态自然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理念转变,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了条件。

简要概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辩证关系

简要概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辩证关系

简要概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辩证关

1、系统自然观:系统就像一锅水一样。

反馈体从外部看烧开与不烧开完全不同,从内部看烧开与不烧开完全相同。

就像腐败,体制外的体会是体制内体会不到的,体制是一个系统,人在里面的观念就是系统自然观。

2、人工自然观:人工的东西必定需要人去理解,需要信息的双向妥协,里面有强制性和被动性,带有非自然和反人类特征。

3、生态自然观:我不知道系统与生态有多大的差别。

生态也许比系统更狭义,但不会超出系统范畴。

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How long is forever? Who can tell me自然辩证法1、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答:生态自然观的产生:第一;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第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科学是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通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口激增..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3环境污染;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因所以被称为生态困;就是因为它普通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困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苦药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着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雹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购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铭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万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天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家;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利演化的动态过程..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冈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厂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之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世界观,强调生物、环境和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的生物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平衡。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在于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等,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规律。

生态自然观认为,生物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关系,如食物链、生态位、生态演替等。

生态自然观还强调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如森林砍伐、水污染、气候变化等。

生态自然观认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的责任,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和保护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基于生态学研究成果的世界观,它认为生物、环境和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生态关系、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基础。

- 1 -。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在理念和实践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则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和共生。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应当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马克思主义提倡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之适应自然规律,促进可持续发展。

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人类应当谦虚对待自然,不要过分侵占自然资源,而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大自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注重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环境的恶化,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马克思主义主张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则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倡“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应该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地为公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带来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则更强调了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共生,注重精神层面的和谐、修身养性,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自然观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濒危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一)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之中。

生态学研究表明: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生态理念整体的观念是指生物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了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环境;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二)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

物物相关、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自然界任何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保持生态多样性,使人与生物协同进化,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能流物复、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内在保证。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使得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整体。

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人口、能源和生态问题是人类的活动接近或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所致。

时空有宜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

人类在规划人的生产、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生物环境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的输入维持。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所决定。

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再回到环境。

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就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而积极地保护自然。

总之,生态系统是一个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仅要尊重共同体的其它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的任何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的提出(之一)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

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

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

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

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于1968年成立以后提出的第一个研究报告。

这一报告于1972年公开发表后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唤起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

这些讨论是围绕着这份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展开的,即经济的不断增长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退化和社会解体。

到70年后期,经过进一步广泛的讨论,人们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即经济发展可以不断地持续下去,但必须对发展加以调整,即必须考虑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最终依赖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的提出(之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在国际上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他所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了系统论述,指出:解决人口爆炸、经济衰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难题的出路在于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会。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有的未来》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接受、使用,对开展国际性的环境保护合作,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的提出(之三)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和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计划。

京都议定书(或译「京都协议书」)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参加国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会议上制定的。

京都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

相对于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世界总体排放要减少5.2%,包括6种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利昂(氟氯碳化物)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召开。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回顾《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一项新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10周年。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复杂谈判,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的提出(之四)莱斯特·布朗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获马里兰大学农业经济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1974年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的构想,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并且不断地对我们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行评估。

他是《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和《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的作者,“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首倡者之一。

因其在环境领域的不凡表现,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曾获多项国际大奖。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所谓的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这里的公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二)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这里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公平性,同时也要求具有和谐性,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指出的,“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占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这间的和谐。

”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三)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性原则:传统发展模式以传统经济学为支柱,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增长,它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立足于市场而发展生产。

而可持续发展则坚持公平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

可持续发展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的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四)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和需求性原则实际上已经隐含了高效性原则。

事实上,前四项原则已经构成了可持续发展高效性的基础。

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这里的高效性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