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外营养使用规范

合集下载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一、总则1、肠外营养药物ICU临床应用较广。

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

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二、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

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

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5、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A)6、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宇文皓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含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须和非必须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弥补肠外营养。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克不及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缺乏(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克不及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缺乏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克不及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缺乏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克不及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缺乏时需行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一、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肠功能不全、吸收障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无法通过口服摄取足够营养的患者。

2.禁忌症:急性胃肠道出血、高度心衰等严重胃肠道疾病、重度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二、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方案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方案,包括成分选择、剂量、输注速度等。

2.根据患者的能量需求和营养状态调整肠外营养方案,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营养供给。

三、注意肠外营养过敏反应1.在肠外营养开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对一些成分存在过敏或不耐受反应,并避免使用这些成分。

2.在肠外营养开始后,定期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如过敏反应、皮疹、恶心、呕吐等,及时调整方案或停止使用。

四、维持适当的水电解质平衡1.输注肠外营养药物的同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包括血钠、血钾、血钙、血镁等指标。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肠外营养药物中的电解质含量,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

五、防止感染并减少并发症1.在输注肠外营养药物前,需进行皮肤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2.定期更换输注管道,避免管道感染。

3.定期监测患者的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和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并预防相关并发症。

六、监测营养治疗效果1.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血液指标、尿液指标等,评估肠外营养治疗的效果。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七、适当的肠外营养药物停用措施1.患者恢复了正常的肠道功能和吞咽功能,能够通过口服途径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时,可以逐渐停用肠外营养药物。

2.在停用肠外营养药物前,需逐渐减少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以确保患者可以逐步过渡到口服摄入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的制定和贯彻,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及时调整和监测,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注意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个体化制定营养方案,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XX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

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

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26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N组成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27页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28页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29页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30页
谢 谢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31页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9页
(一)导管相关并发症
3、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该并发症主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难以解释严重临床症状。预防办法有在拔管前注意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垂头仰卧位,当患者有脱水症时应防止拔管,导管拔出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同时注意夹闭导管腔或用手指压在拔管皮肤切口上,但要防止过分按压或用力摩擦颈动脉,切口处涂抗生素软膏,并嘱患者静卧 30 分钟。
第20页
营养液配制次序
5、将配制好脂肪乳加入已装有氨基酸液及葡萄糖营养袋内。6、将配制好溶液轻轻摇匀。7、注意钙和磷不能加入同一配置溶液内,且最终混合次序为先磷后钙,确保二者都充分稀释后最终相互接触。8、维生素C量普通在1-2g适宜,确保每升溶液中配置维生素C不超出2g。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21页
1
2
3
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4
严重营养不良肿瘤病人: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效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5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5页
二、TPN 禁忌证
胃肠道功效正常,适应肠内营养。
心血管功效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需急诊手术,不因应用TPN而耽搁时间。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
第25页
十、养监测指标
1、体重:体重改变可直接反应成人营养情况,可每七天测量1~2次; 2、人体测量:测量上臂围,即测量上臂中点周径,可反应全身骨骼肌蛋白含量改变,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可反应全身脂肪储量改变,每七天测定1次; 3、氮平衡:可天天测算,并计算某段连续时间内累积氮平衡量; 4、肌酐/身高指数:搜集患者24h尿液,测定肌酐排出量,除以理想肌酐值,可求出数值。如小于0.8提醒有营养不良。可每2周测定1次; 5、血清氨基酸谱分析:可每七天测定1次,以指导调整肠外营养配方; 6、血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浓度:怀疑患者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时可作测定; 7、尿3- 甲基组氨酸含量: 尿中3 一甲基组氨酸含量能反应肌肉蛋白质分解程度,其排出量增加是蛋白分解代谢加重可靠指标。 可动态观察患者尿中 3- 甲基组氨酸含量改变。

肠外营养药物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使用规范

**县医院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指南全肠外营养(TPN)药物是经静脉途径供应患者所需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细胞、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需要。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肠外营养剂的选择、营养液的配制及输注方法、途径、护理都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治疗,因此,规范化的营养支持模式势在必行,从而避免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发生不合理现象,最大程度保证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营养支持。

一、肠外营养的适应证(一)重度营养风险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经口或经肠道营养素摄入不足,且短期内(10~14天)无法恢复正常进食者。

(二)胃肠功能障碍。

(三)胃肠道梗阻、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

(四)重症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支持。

(五)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出现不良反应或热量供应不足时,须联合应用肠外营养。

(六)重症胰腺炎,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

(七)放射性肠炎。

二、肠外营养的禁忌证(一)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二)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

(三)下列情况慎用肠外营养:1、无明确治疗目的或已确定为不可治愈而盲目延长治疗者:如广泛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恶病质的患者,生活质量差、任何治疗方法均无明显改善作用,此时肠外营养也无明显益处,反而会增加患者生理和经济负担。

2、胃肠道功能正常或有肠内营养适应证者:对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时有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3、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预计需要肠外营养少于5天者。

4、原发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

5、预计发生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者。

6、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尚未控制或处于纠正期间。

7、脑死亡或临终或不可逆昏迷。

三、TPN合理配方设计原则(一)静脉营养支持的模式是个体化给药,在配方上应突出个体化的特点。

(二)TPN的配方没有统一的处方,处方设计应全面考虑,包括是否有使用TPN的指证、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或体表面积及病情。

肠外营养用药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用药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用药管理办法
肠外营养液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成分,按比例混合于特定的配液袋中。

肠外营养液的配置要求较高,规范、合理的配置技术对于提高肠外营养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
1.肠外营养(PN)包括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微量元素、磷等。

2.临床应用肠外营养液,需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

应针对患者的疾病与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案。

3.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临床肠道内和肠道外营养操作指南。

二、肠外营养药物的配置
肠外营养药物的配置应按照规范的操作要求进行配置,具体参照药品说明书配置要求和规定。

三、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
1.加强对肠外营养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化的培训和学习。

2.加强处方点评和病历医嘱点评。

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非适应症,无适应症和超适应症情况的发生。

对滥使用的临床医师视情况给予处分、警告、处罚、停职等处理措施。

3.药学部门要加强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重点关注肠外营养液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配制管理规定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为了规范肠外营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合理,控制医保费用的支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一、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简称TPN)是指用完全的营养要素由胃肠外途径直接输入到血液中,起到营养支持作用。

TPN必须包括所有必需营养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水、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二、严格掌握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天的病人,都是胃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一)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道瘘、气管食管瘘,高位小肠瘘等。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

3、广泛小肠切除后的短肠综合征。

4、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5、胃肠梗阻,如贲门癌、幽门梗阻、高位肠梗阻、新生儿胃肠闭锁等。

6、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者。

(二)、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破感冒、大范围的手术等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存在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5-7天内胃肠道无法使用者)。

(三)、严重感染与败血症。

(四)、中度以上营养不良患者必须进行重大手术时,尤其是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病人,应给予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建议术前营养治疗7~10d。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

(六)、妊娠剧吐与神经性厌食。

早孕反应所致的严重恶心、妊娠呕吐超过5~7天。

(七)昏迷病人。

(八)晚期肿瘤病人化疗和放疗引起的胃肠管反应等短期内不能由肠内获得营养的患者。

(九)其他无肠外营养的禁忌症的:如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功能衰竭等;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施行营养支持者。

三、肠外营养药及配合肠外营养药包括:肠外营养药:氨基酸类,脂肪乳剂类;配合肠外营养药:有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丙氨酰谷氨酰胺等;4、使用上述二类药物时,在病历中应有使用理由的记录。

不符合使用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使用上述二类药时,应按自费处理,并做好患者或家属的知情赞成并签字。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x x x x x x x x x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一、总则1、肠外营养药物使用科室较多、临床应用较广。

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

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二、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

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

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5、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肠外肠内营养操作规范

肠外肠内营养操作规范

买书肠外营养支持规范激素65页第二部分肠外营养支持规范一.适应证参见《指南适应证》相关部分。

二.禁忌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

●胃肠道功能正常且可接受足量的肠内营养者。

三.支持途径(一)周围静脉由四肢或头皮等浅表静脉输入的方法,适合短期(10~14天)应用。

优点: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轻;缺点: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输注,长期应用会引起静脉炎。

(二)中心静脉1.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适合长期(>2周)应用。

优点: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的优点,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可输入高渗液体缺点:护理不当,可能引起导管阻塞、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注意:严格按规范护理(详见输注途径规范相关章节)2.锁骨下静脉置管优点:置管时间长,可输入高渗液体。

缺点:易引起导管有关的败血症、血管损伤、血栓等。

四.输注方式(一)多瓶输液氨基酸与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混合后,以Y型管或三通管与脂肪乳剂体外连接后同时输注。

优点:适用于不具备无菌配制条件的单位。

缺点:工作量相对大,且不利于营养素充分利用。

注意:单瓶脂肪乳剂输注时间应>6hr。

(二)全合一(All-in-One)将所有肠外营养成分在无菌条件下混合在一个容器中进行输注。

优点:易管理,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利用,并节省费用。

缺点:混合后不能临时改变配方,无法调整电解质补充量。

(三)二合一(Two-in-One)附:全合一肠外营养液配置步骤、保存及注意事项:●配制:肠外营养支持所用营养液根据当日医嘱在层流室或配制室超净台内,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

混合顺序:①电解质溶液(10%NaCl、10%KCl、钙制剂、磷制剂)、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先后加入葡萄糖溶液或/和氨基酸溶液;②将脂溶性维生素注入脂肪乳剂;③充分混合葡萄糖溶液与氨基酸溶液后,再与经步骤②配制的脂肪乳剂混合;④轻轻摇动混合物,排气后封闭备用。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一、前言营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合理的营养摄入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肠内肠外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范。

二、肠内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1.肠内营养适应症:(1)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如口腔、咽喉部疾病、食管癌等。

(2)胃肠道功能不全或部分丧失的患者,如重症胰腺炎、胃肠道手术后等。

(3)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患者。

(4)需要增加营养摄入的患者,如烧伤、创伤、感染等。

2.肠外营养适应症:(1)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患者。

(2)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道手术后等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

(3)重症胰腺炎、重症感染等严重疾病患者。

(4)新生儿、早产儿等特殊情况。

3.禁忌症:(1)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2)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者。

(3)急性胃肠道穿孔、梗阻等。

三、肠内肠外营养管理流程1.营养评估:(1)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营养状况、疾病情况等。

(2)定期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了解营养状况变化。

2.营养治疗计划:(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等制定个性化营养治疗计划。

(2)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

3.营养制剂选择:(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

(2)肠内营养制剂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配方。

(3)肠外营养制剂包括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配方。

4.营养支持实施:(1)肠内营养:通过鼻胃管、胃造瘘、空肠造瘘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2)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给予营养支持。

5.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为规范我院肠道内外营养治疗,更好的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依据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制定的《肠内肠外营养临床指南》,制定本规定。

一、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指南--推荐意见1.NRS 2002采用评分的方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医患有沟通,有临床RCT的支持。

(A)2.在临床上,医生/营养师/护士都可以进行操作,目前是有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适应证的有用工具。

(A)二、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三、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1.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A)2.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

(A)3.重症疾病状态下是否需要增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供给量,目前无确定性结论。

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可依据FDA推荐剂量,根据医生的判断,结合患者需求,调整部分维生素的应用剂量。

(D)四、肠外营养素肠外营养的配制必需在洁净区内进行,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

(一)、氨基酸-推荐意见1.对于有重度营养风险,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如果没有特殊代谢限制的话,推荐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平衡氨基酸溶液(C)。

2.对于需要PN支持的外科术后患者,推荐在PN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双肽(A)。

接受PN支持的重症患者,PN配方中也应包括谷氨酰胺双肽(A)。

(二)、脂肪乳-推荐意见1.应用肠外营养的成人患者其肠外营养配方中常规推荐使用脂肪乳。

(A)。

但对于有严重高脂血症或脂代谢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代谢状况决定是否应用脂肪乳,使用时应充分权衡其可能的风险与获益(D)2.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供能比例应根据患者的脂代谢情况决定,一般为20%-50%。

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
(B级
现在是23页\一共有37页\编辑于星期五
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严重应激状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胃肠功能障碍; 机械性、麻痹性肠梗阻; 肠瘘早期; 急性肠道炎症; 肠内营养过程中出现严重腹泻、腹胀,处理后不能缓解;
严重的消化道出血呕吐者;
腹腔间室综合征;
现在是24页\一共有37页\编辑于星期五
现在是11页\一共有37页\编辑于星期五
微量元素
在人体内量很少,却是体内代谢的重要物质,缺乏时,将引起 各种症状与不适。主要有9种,现使用多为复方制剂。多种微 量元素注射液(安达美)、微量元素磷(格列福斯)。
现在是12页\一共有37页\编辑于星期五
7丙氨酸谷氨酰胺注射液(力肽) 20%力肽是一种高浓度溶液,不可直接输注。在输注前,必须与可配伍的氨
现在是2页\一共有37页\编辑于星期五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无法从胃肠道正常进食者:如短肠综合症、消化道先天性畸形、 严重腹泻、肠瘘等。
消化道需要休息或功能障碍者:如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大出血、长期 腹泻等 。
高代谢状态者:如严重烧伤 、多发性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 。
特殊病情,如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肾衰、肝衰等。
6、一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开水反复冲吸,有条件时可将胰酶溶于碳 C 酸氢钠后冲管。
7、妥善固定,定期更换喂养管可有效预防堵管的发生。
C
现在是30页\一共有37页\编辑于星期五
腹泻的护理指南
推荐 级别
1、进行肠内营养时,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从少到多、 原则。
速度由慢到快的 A
2、在配制、使用肠内营养的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做到现配现用。
脂肪乳
是PN中另一重要营养物质每克可提供热量9Kcal,尚可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节约机 体蛋白质的消耗,纠正负氨平衡,应用时需要监测血脂水平及肝肾功能,高甘油三脂血 症患者不推荐使用。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XX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

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 ml),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BO-BS KCa1/ 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 %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 1 o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

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

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

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
每次鼻饲前应证实胃管在胃内且通畅,并用少量温水冲管后再进行喂食,鼻饲完毕后 再次注入少量温开水,防止鼻饲液凝结。
鼻饲液温度应保持在38~40℃,避免过冷或过热。 新鲜果汁与奶液应分别注入,防止产生凝块。药片应研碎溶解后注入。
一、肠内营养
(三)肠内营养实施途径——鼻饲法
注意事项
多数患者可耐受间歇滴注。 分次推注主要用于经胃内喂养的非危重患者。
感染性并发症
✓ 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脓毒症。 ✓ 肠源性感染。
代谢性并发症
✓ 糖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肠黏膜萎缩、胆 汁淤积等。
二、肠外营养
(七)肠外营养注意事项
加强配制营养液及静脉穿刺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配制好的营养液储存于4℃冰箱内备用,若存放超过24h,则不宜使用。 输液导管及输液袋每12~24h更换一次;导管进入静脉处的敷料每24h应更换一次。更换时
一、肠内营养
(三)肠内营养实施途径——鼻饲法
操作前准备
评估患者并解释
✓ 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鼻 腔的通畅性。
✓ 解释: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 配合方法。
患者准备 环境准备:环境清洁,无异味。 护士准备
用物准备
✓ 治疗车上层:无菌鼻饲包(内备:治疗碗、镊 子、止血钳、压舌板、纱布、胃管、50ml注射 器、治疗巾。胃管可根据鼻饲持续时间、患者 的耐受程度选择橡胶胃管、硅胶胃管或新型胃 管)、液体石蜡、棉签、胶布、别针、夹子或 橡皮圈、手电筒、听诊器、弯盘、鼻饲流食 (38~40℃)、温开水适量(也可取患者饮水 壶内的水)、按需准备漱口或口腔护理用物及 松节油、手消毒液、医嘱单、一次性清洁手套。 采用滴注方式灌注流食者还需备带有输注管的 肠内营养容器。
非要素制剂
✓ 匀浆制剂 ✓ 整蛋白为氮源的非要素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和肠外营养的使用规范
由于不良的营养状态直接影响了许多疾病的发展,并造成了各种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高,故需要对蛋白热量性营养不良的病人,或正发展为蛋白热量性抑扬
不良的病人的及时认识和评估,并加以适当的营养支持。

在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时
要考虑以下因素: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目前的营养摄入方式是否能够供给足够的
营养;决定合适的总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比例;发生营养性并发症的危险等。

一、成人营养不良的评估见表1
表1 成人营养不良程度估计指标
监测指标标准值正常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标准体重% 100 >90 80~90 60~80 <60
血清白蛋白(g/L)45 35~45 30~35 25~30 <25
血清转铁蛋白(g/L) 2.5~3.0 >2.0 1.5~2.0 1.0~1.5 <1.0 前白蛋白 (mg/L) 150~300 >150 100~150 50~100 <50 氮平衡(g/d) ±1 ±1 -5~-10 -10~-15 <-15
淋巴细胞总数(×109/L) >1.7 >1.7 1.2~1.7 0.8~1.2 <0.8
二、营养不良的类型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消瘦型):总能量不足,内脏蛋白产生维持正常,体重下降。

肿瘤病人。

(二)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营养不良):分解代谢应激及营养素摄取量不足,内脏蛋白消耗,ALB、前白蛋白降低、免疫功能受损,人体测量值正常,
严重应激。

(三)混合型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及由于高代谢应激导致饥饿状态的病人。

三、营养支持的途径:
(一)完全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二)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 PN);
(三)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
(四)混合性营养支持(PN+EN)。

四、营养支持的原则:
(一)当胃肠道有功能时,应采用肠内营养;
(二)给予充分的蛋白质较摄入热量的多少更为重要。

五、肠内营养支持:
(一)肠内营养的优点:简便;安全;经济;高效;多种不同的肠道营养剂;符合生理功能;可能保护肠粘膜,防止细菌移位。

(二)肠内营养适应证:
1.经口摄食不足或禁忌:因口腔、咽喉炎症或食道肿瘤术后;厌食,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
者;
2.胃肠道疾病:肠内营养对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有利,其有改变肠道菌丛、无渣、无乳糖以及对肠道与胰外分泌刺激较轻等优点。

3.其他:术前或术后营养补充;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衰竭;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

(三)肠内营养禁忌证:
1.小肠广泛切除后;
2.胃部分切除后;
3.空肠瘘的病人;
4.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腹膜炎,或腹泻急性期;
5.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衰弱的病人;
6.症状明显的糖尿病人或接受高剂量类固醇药物治疗的病人。

(四)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1.机械性:胃管误入气管;胃管堵塞;胃管误吸。

2.胃肠功能相关的: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

3.代谢方面:高血糖;低血糖;低磷血症;高碳酸血症。

六、肠外营养支持
(一)肠外营养的优点:
1.可调节的补液配方:纠正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
2.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胃肠道营养的不适应;
3.可靠的提供营养的途径;
4.很快达到所需的蛋白/热量补充比例;
5.相对方便;
6.病人容易忍受;
7.减少误入气管的可能。

(二)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1.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胃肠道梗阻;
●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广泛小肠切除术后(短肠综合征);
◆小肠疾病;
◆放射性肠炎;
◆严重腹泻;
◆顽固呕吐;
●大剂量放疗、化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
●中重度急性胰腺炎;
●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
●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

2.有疗效的中度适应证:
●大的手术创伤及复合性外伤;
●中度应激;
●肠瘘;
●肠道炎性疾病;
●入院后7~10天内不能建立充足的肠内营养;
●炎性粘连性肠梗阻。

(三)肠外营养支持的禁忌症:
1.无明确治疗目的,或已确定为不可治愈、无复活希望而继续盲目延长治
疗者;
2.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期间需要控制或纠正者;
3.病人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可适应肠内营养者;
4.病人一般情况好、只需短期肠外营养、预计需要的时间少于5天者;
5.原发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
6.预计发生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者。

(四)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1. 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中心静脉插管所致的气胸、置管位置错误、血
管糜烂、穿孔和出血;中心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2.感染性:插管感染;导管败血症等。

3.代谢性:高渗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低血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
代谢性骨病;微量元素代谢异常等。

2005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