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政策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所得税法律制度案例分析(3篇)

所得税法律制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法律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得税作为我国税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也日益加强。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所得税法律制度案例,分析我国所得税法律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和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简介甲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9年,甲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总额2亿元。

根据我国相关税法规定,甲公司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然而,甲公司在申报所得税时,对部分业务收入确认存在争议,导致税企双方产生纠纷。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焦点1. 甲公司对部分业务收入确认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2. 税务机关对甲公司所得税的核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二)案件分析1. 关于甲公司对部分业务收入确认的问题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确认收入。

甲公司在申报所得税时,对部分业务收入确认存在争议,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1)甲公司认为,部分业务收入应按照完工进度确认,而税务机关认为应按照合同约定确认。

(2)甲公司认为,部分业务收入应计入营业收入,而税务机关认为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针对这两个问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甲公司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

具体到本案,甲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对于第一个问题,若合同约定与完工进度存在差异,甲公司应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合理性。

对于第二个问题,甲公司应根据业务性质确定收入所属类别。

2. 关于税务机关对甲公司所得税的核定问题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税务机关在核定纳税人所得税时,应当依法进行,确保公平、公正。

本案中,税务机关对甲公司所得税的核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1)税务机关是否充分考虑了甲公司的实际情况。

(2)税务机关的核定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一:1999 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会免职,从此选择了自己创业的历程,同年8 月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最初的启动资金仅仅900 万元,通过整合内蒙古8 家濒临破产的奶企,成功盘活7.8 亿元资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 730 万元。

2001 年开始,他们开始考虑一些上市渠道。

首先他们研究当时盛传要建立的深圳创业板,但是后来创业板没做成,这个想法也就搁下了。

同时他们也在寻求A 股上市的可能,但是对于蒙牛当时那样一家没有什么背景的民营企业来说,上A 股恐怕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蒙牛根本等不起。

他们也尝试过民间融资。

不过国内一家知名公司来考察后,对蒙牛团队说他们一定要求51%的控股权,对此蒙牛不答应;另一家大企业本来准备要投资,但被蒙牛的竞争对手给劝住了;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对蒙牛本来有投资意向,结果又因为该公司的第一把手突然被调走当某市市长而把这事又搁下了。

2002 年初,蒙牛股东会、董事会均同意,在法国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上中国香港二板。

为什么不能上主板?因为当时蒙牛历史较短、规模小,不符合上主板的条件。

这时,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私募基金)通过相关关系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见面之后摩根士丹利等提出来,劝其不要去中国香港二板上市。

众所周知,中国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流通性都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感兴趣,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

摩根士丹利与鼎晖劝蒙牛团队应该引入私募投资者,资金到位,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大到一定程度了就直接上中国香港主板。

牛根生是个相当精明的企业家,对摩根士丹利与鼎晖提出的私募建议,他曾经征询过很多专家意见,包括正准备为其做中国香港二板上市的百富勤朱东(现任其执行董事)。

眼看到手的肥肉要被私募抢走,朱东还是非常职业化地给牛根生提供了客观的建议,他认为先私募后上主板是一条可行之路(事实上,在这之前,朱东已向蒙牛提到过中国香港主板的优势)。

这对私募投资者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为切入点。例如,我会展示一位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单,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位工人的收入单,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这样的收入分配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能够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并能够更好地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此外,我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在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中,学生应能在实践中学会倾听、理解他人观点,并能够就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提出有见地的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树立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观念,认识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学生应能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关心国家在改善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亮点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本案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使得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的重点知识。
5.亮点五: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
本案例以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为依托,围绕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展开。通过结合时政热点,如“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在改善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亮点二: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共鸣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教学中,针对“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这一章节,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以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为依托,围绕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认识其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感。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2)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2)
接着,我通过一组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这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我国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以及近年来收入分配改革取得的成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学生们提出了诸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让学生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每个小组分享了他们对于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我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了点评,并总结出了几个关键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结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这道作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需要共同探讨并提出建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提出建议等方式,共同完成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其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我问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我国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其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案例资料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

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

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

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

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

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

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

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

问题分析: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解答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

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

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

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

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

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

个税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个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偷税漏税、避税等。

本案例以一起个人所得税纠纷案件为切入点,分析个税法律问题,以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税收征管提供借鉴。

二、案情简介(一)基本案情甲公司系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业务。

2016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利润总额200万元。

根据我国税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

甲公司于2017年1月向税务机关申报2016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适用15%的优惠税率,应纳税额为30万元。

在税务机关审核过程中,发现甲公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在以下问题:1. 2016年度甲公司支付给乙公司的技术服务费100万元,未计入成本费用。

2. 2016年度甲公司支付给丙公司的研发费用200万元,未计入成本费用。

3. 2016年度甲公司支付给丁公司的广告费用50万元,未计入成本费用。

税务机关认为,甲公司上述三项费用均符合税法规定,应计入成本费用,扣除后应纳税所得额为150万元,适用15%的优惠税率,应纳税额为22.5万元。

甲公司不服,认为上述三项费用不属于税法规定的成本费用,不应计入。

双方就此发生争议。

(二)争议焦点1. 乙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是否属于税法规定的成本费用?2. 丙公司提供的研究开发费用是否属于税法规定的成本费用?3. 丁公司提供的广告费用是否属于税法规定的成本费用?三、案例分析(一)乙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是否属于税法规定的成本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下列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一)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支出;(二)无形资产的购置、开发支出;(三)长期待摊费用;(四)已计入成本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五)其他不得扣除的支出。

案例:生态旅游地的收入与分配问题分析

案例:生态旅游地的收入与分配问题分析

生态旅游地的收入与分配问题分析一、生态旅游地的旅游收入、分配构成1、生态旅游地的收入来源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旅游区门票收入;(2)政府拨款;(3)社会捐赠投资;(4)旅游区内旅游企业上缴税收及特许经营费;(5)旅游产品收入和专利使用收入。

2、生态旅游地的收入通常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在主体间分配:(1)上缴上级政府机关;(2)经营者提取利润;(3)社区居民收入;(4)用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5)用于景区的资源环境保护。

旅游者带来的所有花费构成了生态旅游地的直接旅游收入,直接旅游收入扣除漏损额(区外人力资源工资、区外产品引进费用等)之后,剩下的旅游收入可以称为二次旅游收入。

只有这一部分收入才可能在旅游地内进行分配,进一步产生旅游间接收入和旅游累加收入。

二、生态旅游地的旅游收入、分配障碍1、生态旅游地收入障碍有以下几种:(1)经济与环境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门票收入与可容纳游客量的矛盾上,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必然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控制游人数量又使经济收益受限;(2)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局限,即在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促动其它行业部门而产出的间接经济效益远远大于旅游直接收入,而生态旅游地通常位于生态条件优越、人工干扰程度低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态旅游地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局限,对于旅游的强拉动力的反馈水平低,最终间接收入低。

(3)旅游收入漏损,由于旅游地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不完善,对旅游经营所需产品的数量、质量供给能力不足,需要大量向外购买产品和服务,致使旅游供给市场为区外经济实体控制。

世界上优秀的生态旅游地多位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的局限,旅游收入的漏损现象尤其普遍。

2、生态旅游地分配障碍:生态旅游地的诸多收入障碍必然进而导致分配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对经营者服务者分配不足会导致决策不合规范、服务质量下降、欺诈宰客行为增加,败坏旅游地的形象等;对景区分配不足会造成资源环境保护得不到物质保障,进一步的开发建设无法实施;社区居民参与分配的不足,旅游地达不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的目标,而旅游者进入旅游地对自然人文生态的干扰,造成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纠纷增加,此外,由于生态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低,可能出现伐木、偷猎等现象,造成对旅游资源环境的压力。

财政收入案例

财政收入案例


• (1)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 (2)改善国有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 • (3)扩大资产所有权在英国人口中的分布。
案例五:英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
• 虽然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从出售这些企业中获 得最大化的财政收益,但仍然取得了很好的财政 效果,创造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1980 年,国有企业曾在一周内花掉了9000万美元的政 府财政预算。然而到了1990年代中期,实施了民 营化之后,这些企业一周内上交的利税就有9000 万美元。 • 英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中,根据企业的 状况和经营环境,采取了不同政策。这包括:(1) 业务出售;(2)管理层和员工收购;(3)股票 上市;(4)授予特许权。
面效应实例
案例一:美国政府在交通方面的收 入比例结构
• 尽管政府能从许多不同的渠道获取收入以满足交通开支 的需要,但从使用者身上征得的税费构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来自美国交通部的资料表明,1992年政府耗费于公路支出的 近61%直接来自于对公路使用者的税收和通行费。 • 在美国,联邦政府对汽车燃料、轮胎、卡车和挂车、飞 机票等征收国内消费税,同时也对公路使用者、空中航道使 用者和水路使用者收费。州和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汽车燃料的 销售征收特别消费税。某些州还对汽油销售征收一般销售税, 并把这种收入专款用于交通开支。州—地方政府筹集交通使 用费,既体现了管理的职责,又是一种交通收入来源。他们 用这些收入给车辆及其使用者颁发牌照。州—地方政府也向 使用公路、机场、港口、停车场的使用者征收通行费。即使 我们提到对交通使用者征税收费的范围包括很多方面,但是 汽车燃料税至少占使用者所交费用的60% 。
案例二:或税或费——在供水服务 的资金供给上的国际比较

以往,供水服务一直主要通过财产税来提供 资金。大多数消费者支付一种独立的水财产税 (地方水税),随后允许消费水在达到一个年限 额内之前都不再有另外的使用费。水使用费运用 于超过限额的部分。但是,因为限额通常相当高, 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用水付费取决于房子或财 产的价值,而与水的实际使用量无关。因此,毫 不奇怪,生活在高价值房子里的消费者支持转向 水使用费,因为他们坚信他们的水财产税是大于 以使用为基础的直接水使用费的。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案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

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同样,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

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

另外,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

初次分配的这些特征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有关数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约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

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此案例涉及书本第一章的内容,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所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

材料中,“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是由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书上P17讲到市场缺陷,这与市场缺陷是有关系的,主要包括1.条件性市场缺陷。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如“谁劳动谁受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前社会,分配制度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机制,而按劳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旨在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借鉴和学习。例如,在探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展开小组间的交流与辩论。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案例以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背景,通过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收入差异,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同时,结合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引导学生探讨各种分配方式的适用场景和利弊,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配制度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理论案例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

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现象和事物。

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案例二: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胡锦涛在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简要分析: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

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中共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并无争议。

新收入准则与实务案例讲解

新收入准则与实务案例讲解
20
履行每一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 对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点确认收入。 在判断客户是否已取得商品控制权时,企业应当考虑下列迹象: (一)企业就该商品享有现时收款权利,即客户就该商品负有现时付款义务。 (二)企业已将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拥有该商品的法定所有 权。 (三)企业已将该商品实物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实物占有该商品。 (四)企业已将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取得该商 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 (五)客户已接受该商品。 (六)其他表明客户已取得商品控制权的迹象。
分析:
根据新准则规定,必须区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本例中有两个履约义务,一个 是W公司销售整体式淋浴房给小张,另一个是W公司提供淋浴房的安装服务给 小张。当W公司履行了合同义务,也就是将淋浴房交给了小张,并安装调试完 毕,小张确认收货后,分别确认销售淋浴房的收入和安装服务的收入。
18
履行每一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5、明确了企业应该根据其在交易中的角色是主要责任人还 是代理人来确定其收入的金额是总额还是净额。【这将使很多企 业的收入金额产生数量级变化影响巨大】
7
一、概览
•该项新准则适用于大多数与客户间合同的收入确认,它取代了 企业会计准则中现有的相关指引。 •该项新准则有两种收入确认的方法:在某一时点上确认收入或 在一段时间内确认收入。 •该项新准则采用以合同为基础的五步法进行交易分析,关注控 制权的转移。
21
案例4
A公司是湖南一家生产辣酱的企业,B公司是南京一家商贸企业。 A公 司承诺销售给B公司100箱辣酱(每箱50罐),合同总价100,000元。 20x8年3月31日A公司开票,并于20x8年4月1日将该批货物交给承运 商,20x8年4月3日B公司收到该批辣酱。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2)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2)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选择一个分配方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政策及其影响。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问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样的?”“不同收入层次的生活水平有何差异?”激发学生的思考。
3.总结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社会保障分配等。
2.讲解各种分配方式的运行情况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3.阐述个人所得税政策、最低工资制度等与个人收入分配相关的政策及其作用。
4.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并介绍其背后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情况及其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针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补充。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2.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以及从不同角色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提高其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认识到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表达的精神,鼓励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其公共演讲能力。

第四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第四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个人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入生动的现实案例,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收入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新闻、政策变革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关注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5.人性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人性化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这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互补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四)反思与评价
1.个人收入分配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
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3.个人收入分配公平性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概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分类。
2.详细讲解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分配方式。

第二章 工资理论与收入分配政策

第二章 工资理论与收入分配政策

第二章工资理论与收入分配政策第一节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第二节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第三节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第四节效率工资理论第五节分享经济工资理论第六节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第七节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人力资本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了解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系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

【重点概念】边际生产率均衡价格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效率工资分享经济工资利润分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橄榄型分配格局【引例及分析】H公司是一家广告公司,主营业务是体育用品连锁店店铺设计与装修。

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已经从成立之初几个人组建的“小作坊”式广告公司发展成为旗下具有多家生产加工企业,融生产、设计、策划和建造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公司近几年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向社会广纳贤才。

2007年3月,该公司集团总部欲组建××部,人力资源部在某招聘网站上发布用人信息,面向社会招聘该部部门经理。

随后,有应聘者来面试。

在应聘者与公司0></a>人力资源总监洽谈薪酬待遇的问题环节,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并没有直接提出该岗位的薪资水平,而是问了应聘者的薪资要求,应聘者R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薪金——××××元/月。

事后,经过各个环节的面试,最终该公司录用了R先生为部门经理,工资待遇为R先生应聘时提出的期望薪资水平。

上面这个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一般情况下,企业和就业者对某一岗位的工资水平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那么,究竟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同企业短期内和长期内工资差别变动现象遵循哪些一般规律?又是哪些因素决定和影响了个人工资差别?请你带着上述问题开始本章的学习。

第一节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次??克拉克(1847—1938)提出的。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个人收入分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当前存在不公平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高;另一方面,一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对策:1、加大福利改革力度。

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待遇,增加社保质量和养老金的覆盖面,这样可以让低收入阶层在退休之后得到更好的照顾。

2、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

为了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我们应该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以提高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

3、推行稳健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使经济增长稳定,激励企业创新和扩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对有价值的的劳动力的补贴。

对于涉及科技创新领域、社会公益及大众健康领域的有价值的劳动力,可给予政策支持,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5、改进税制。

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情况,设计更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以帮助改善收入分配,减少差异。

二、问题:个人劳动报酬不足的问题在我国,许多低收入工人的工资并不高,很难够资让他们过得舒服。

这些工人的收入可能比经济城市生活成本低至少一倍,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通常是相对贫困的。

对策:1、建立全面和可持续的工人舒适基准。

建立全面和可持续的工人舒适基准以解决低收入劳动者收入不足的问题。

这个标准应该考虑到当地的生活成本和相关因素,确保工人的收入水平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2、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加强对企业的质量监管以确保他们不会削减员工福利,降低劳动报酬。

同时,对于压低员工工资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

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护。

3、加强劳动力组织和工会的支持。

劳动组织和工会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定来帮助解决缺乏收入保障的问题,并支持集体谈判通过和解决工资纠纷。

4、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村地区支持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创新和投资,以提高农民的劳动力市场获取能力。

个人所得税法的法律案例(3篇)

个人所得税法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三,男,35岁,某市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员工。

2021年,张三因公司业绩突出,年终奖为10万元。

然而,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张三与税务机关发生了争议。

张三认为,自己应该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而税务机关则认为,张三的年终奖不属于工资、薪金所得,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张三的年终奖是否属于工资、薪金所得,能否享受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等所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包括以下各项:(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年终奖、提成、奖金、津贴、补贴等所得;(三)其他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所得。

”四、案例分析1. 张三的年终奖是否属于工资、薪金所得?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年终奖属于工资、薪金所得。

因此,张三的年终奖应计入其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2. 张三能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一)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二)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所得;(三)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征的所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的规定:“下列所得,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一)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二)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所得;(三)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征的所得。

”本案中,张三的年终奖不属于上述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的情形。

因此,张三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五、判决结果法院审理认为,张三的年终奖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应计入其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同时,张三的年终奖不属于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的情形,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据此,法院判决税务机关胜诉。

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企业薪酬管理案例分析一、H 公司薪酬管理现状在目前房地产行业蒸蒸日上的市场经济中建材行业的市场也日渐红火起来,H 公司便是在这样的对经济背景以装修装饰公司的身份起家,公司筹建于2003年,经过五年的市场运营于2008年正式成立为H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之后在市场的驱动下,公司开始成为美国某品牌家具在中国西北地区集生产、销售、售后为一体的独家代理商,公司还主要承接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等。

经调查及走访总经理得知,在这近十年的经营中,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年产值突破一千万元.公司全体员工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赞扬,并且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二、H公司员工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H公司的薪酬管理中的问题:公司薪酬满意度现状调查中显示有80%的员工对薪酬状况不满意,其中生产车间工人占到70%左右,销售人员占30%。

1。

薪酬制度不健全H公司的薪酬结构公司没有切实明确的薪酬制度,人员薪酬主要分三个部分:1)一般生产车间员工采用岗位工资加计件工资的薪酬形式;2)管理人员按职务高低支付工资,有全勤奖金,考勤是考核的唯一因素,没有其他考核内容;3)销售人员按年销售额提成,加上一定的基本工资(占总收入的90%)。

2.薪酬构成不合理公司现阶段实行“以岗定酬”的薪酬管理体系,即按员工所属岗位确定薪酬.各岗位薪酬固定,无上下浮动范围,员工考核的唯一凭借便是考勤,并未与员工岗位绩效挂钩,既不会因业绩突出收入上升的情况,也不会因业绩低而导致收入下降。

基层员工薪酬构成过于单一,完全与公司效益脱节.这种薪酬体系缺乏激励机制,且对同岗薪资面言,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有点吃“大锅饭”的现象,随即产生想留的人留不住,不想留的人一个也不走;员工工作积极性低的问题.3 缺乏内部公平性由于缺乏以工作业绩为重心的指导方向,非计件人员的调薪就只是依靠员工资历和熬年头地长期工作,不鼓励竞争,也不鼓励脱颖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入分配政策案例分析
据统计,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占总体20%的最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9177元,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水平之比有2008年的4.01:1扩大到2011年的4.61:1;20%的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则有1.87:1上升为2.0: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3倍。

行业间差距也是巨大,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反映出我国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这说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2)关于收入分配,你有什么建议,
一是加强收入分配法制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规,例如《反垄断法》《劳动合同法》等,并且争取近期能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工资条例》,进一步规范工资分配行为。

二是要加大收入分配执法力度。

要做到;加大依法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力度;依法控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进一步依法维护农民增收权益;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

三是进一步改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要改革完善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和公务员工资制度,要该个税收制度从而充分发挥税收调节行业、企业、阶层、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巨大作用,还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其他收入分配制度。

四是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要.运用经济、信息等手段健全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并且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协助加强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