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利率传导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利率传导机制
[摘要]随着金融业发展的进一步全球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也显得日益突出。本文分析我国现阶段利率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及障碍,提出完善利率传导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利率的可测性与可控性系数均十分良好地处于中央银行的调控之下。我国现阶段利率传导机制不甚畅通,原因如下。
1.1 利率管制是主要原因
(1)利率管制制约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机制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利率管制是制约利率传导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客观地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利率管制仍广泛存在,并且越来越阻碍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
(2)利率管制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首先,在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条件下,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并不能推动利率下降,从而必然导致通胀压力增大及信贷的过度扩张。
(3)利率管制导致利率结构失衡。我国利率管制造成的利率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市场利率高于国家法定利率水平,尤其是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发行利率较高,不符合资金市场运作规律。第二,国债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第三,由于各种金融工具价格的比例关系不合理,影响了市场机制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扭曲了市场资金价格。
(4)利率管制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在利率市场化国家,基准利率一般指央行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然后以此为参照标准通过货币市场利率中介,形成对存贷款利率的调节。但在我国,基准利率更大意义上是居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这样,我国利率体系出现特有的形态:存款利率充当基准利率的职能,结果是利率变动难以通过其期限结构影响长期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消费等来调节总需求,当然也就不能适应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和结构。
1.2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3个传导链条存在着障碍
(1)中央银行利率制定非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实行的是人民银行制定,国务院批准后由商业银行执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其缺陷是:在制定上,确立利率水平的经济指标难以精确测定,存在时间滞后,使得制定的利率难以体现市场均衡;在执行上,主要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因此,在管制利率的条件下,利率的经济效应得不到发挥。
(2)商业银行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商业银行需要其根据市场利率积极开展信贷,将利率效应传导下去,但由于过度放贷或者“惜贷”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出现阻塞现象。比如近年来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都与商业银行过度放贷有着密切的关系。
(3)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从微观层面看,首先利率作为投资成本,是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与收益率相比较的基准,而我国的贷款利率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资金成本,这实际上是造成投资利率弹性偏低的根本性原因。再者货币政策最终要通过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才能真正影响需求,居民和企业的利率弹性不高,投资、消费的欲望受抑制,货币政策的效果自
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2 完善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对策
2.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疏通利率机制的关键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提高利率机制效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利率机制的畅通传导需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也体现在畅通的利率机制上,现阶段我国应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2.2 建构利率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
要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首先要改革银行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其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其对利率的反应程度,从而使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行为的基础之上。其次要改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扩大利率传导机制。我国既要发展直接融资,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又要大力改变银行贷款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重。现阶段国务院在温州试行的金融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
2.3 完善金融市场与金融结构
首先是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建立统一、高效、灵活的货币市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要协调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其次是要完善利率的期限结构,健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和联通机制,解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问题,提高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利率传导的有效性。
2.4 完善利率传导机制的主体建设
(1)深化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已全部改组成功上市,其他专业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在体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仍需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完全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才能保障利率信号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2)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利率传导机制要真正起作用,最终都要通过促进投资来增加产出,所以,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加强其对利率的弹性极为重要。特别是存在严重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3)完善和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管理,利率市场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必须依靠中央银行强有力的监管来化解风险,确保稳健经营。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6(8).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陈仲常,蒲艳平.西方经济学(下):宏观经济理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尚明.当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