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面是《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师:现在正是秋天。

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

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

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

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生:因为”感时”和”恨别”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

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

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

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

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

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

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

付诸笔下。

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

(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小石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随笔散文,通过对身边小石潭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偶遇小石潭,而后在一些琐碎事物的启发下产生的感慨与思考。

读这篇文章,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能从中体会到生活中细枝末节之间蕴藏的无限哲理。

一、作者简介袁枚,字伯坚,号东篱,江苏扬州人。

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以其洗炼俊逸的文风和独特的文学见解而闻名于世。

《小石潭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刻领略其文学魅力。

二、文本赏析故事背景:在一次旅途中,作者偶遇了一个小石潭,潭水澄澈,石底如鎏金,令人赏心悦目。

描写手法:作者通过描绘潭水的澄澈、石底的明亮等细节,展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

同时,他还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突出了小石潭的孤独、宁静之美。

感悟启示:作者在欣赏小石潭的过程中,若有所思,感叹石底的金光并非器之光,而是物之性,认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哲理。

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引发人们的思考。

三、艺术鉴赏《小石潭记》以其简洁明快的文笔、深刻细腻的情感表达著称,描绘了一幅幽静清澈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小石潭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感悟,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引导读者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汲取智慧,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尽奥妙。

四、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旨在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他以细密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小石潭的宁静之美,表达了对生活中琐碎事物的重视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作者引导人们积极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五、延伸阅读《小石潭记》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读者可以通过细读、品味,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独特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作品,深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升华。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提早优化,导入情景柳宗元字,山西人,世称,唐朝闻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有《》、《》等。

《小石潭记》是《》之一。

二.认定目标推动任务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2.学习依照必然的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式3.学习和积存文言词语。

4、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合于自然风光的刻画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域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自主学习解惑质疑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原文回答)1、作者是如何发觉小石潭的?二、小石潭的全貌是如何的?3、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中的鱼儿的?4、作者是如何描述小石潭的的?五、纵观全篇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上的景物的?6、第四段作者的情感有无转变呢?那些语句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四、合作研讨点拨升华1.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如何来写的?2、明白得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了哪些漂亮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伙儿说说吗(2)、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若是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乐)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体会人物的“忧”(1)、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咱们从文章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示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结合时期背景试着分析一下五.展现点评拓展延伸1.主题的明白得: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明白得?2.咱们曾经学过一些柳宗元的诗句请写出两首六.诊断纠正纳入系统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看的对象或同一对象观看的角度、距离也不断转变。

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结:《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七.评判鼓励布置作业1.说明划线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3)明灭可见•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6)为屿2.古今异议一、乃记之而去二、佁然不动:3、崔氏二小生:4、不可久居:3.一词多义(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清)水尤清冽其境过清(而)西南而望记之而去4.翻译下列句子卷石底以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影布石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6. 《小石潭记》导学案

26. 《小石潭记》导学案

我的疑问:探究来自案感情朗读,体会心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认为文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实战演练— 反馈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从小丘西行 . B、斗折蛇行 . C、可百许头 . 2、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 字
, 世称


3
文学家。他与 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被 列入“唐宋八大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写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的句子 是 , , 。 2、文中侧面写出水清澈的句子 是 , , 。 3、文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溪流形态的句子 是 , 。
2
⑵ 同游者: 吴武陵„„ (游: 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26.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
课堂流程 学法指导 双基拓展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学习难点)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难点)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7)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及用法,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要深入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写作手法,提升我们的写景状物能力。

我们要能够体会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热爱自然山水、欣赏自然美景的情趣。

通过学习《小石潭记》,我们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欣赏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更要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关键。

这些词汇和句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之美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是学习的难点。

柳宗元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小石潭的景致展现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需要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环境,深入体会文章背后的情感内涵。

掌握文言知识、欣赏自然美景、理解作者情感是《小石潭记》学习的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家。

2. 文章描绘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游鱼和______,写出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气氛。

3. 文章在描写景物时,既写出事物的静,又写出事物的动,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写静,“______”是写动。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磬(磬:古代的一种乐器)B.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忽然)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游小石潭的过程,描写了小石潭石奇水清、游鱼活泼、幽静深远的景色。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石潭记》;(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作者柳宗元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文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小石潭记》的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潭记》,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3)分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朗读,体会文本意境;(2)组织小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3)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文本主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阐述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5. 练习巩固:(1)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2)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练习;3.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程度,包括文本内容、词语解释、句式结构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石潭记》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2、通过推敲、揣、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括小石潭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通过推敲、揣、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积累字词。

自测: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⑵尔远逝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⑵斗折蛇行斗:蛇: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⑷凄神寒骨凄:寒: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课堂学习】1. 交流预习内容。

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 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 ------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提示:(1)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竹,闻水声”,用“鸡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为屿,为,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给人以孤寂的感觉。

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快乐、忧伤……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

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

谁能为大家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译课文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的相关段落。

(2)理解《小石潭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小石潭记》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小石潭记》的深层含义。

(3)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的相关段落。

(2)理解《小石潭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小石潭记》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石潭记》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2)探究《小石潭记》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

(2)学生齐读《小石潭记》的开头部分,感受文章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遇到的生词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石潭记》的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小石潭记》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小石潭记》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的相关段落。

2. 写一篇关于《小石潭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的相关段落;(2)理解《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3)分析并欣赏《小石潭记》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石潭记》的文意;(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古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的相关段落;2. 理解《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3. 分析并欣赏《小石潭记》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石潭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2. 深入分析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3.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小石潭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石潭记》;2. 运用朗读、默写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 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小石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3. 教师讲解《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4. 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小石潭记》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5. 学生朗读、默写《小石潭记》的相关段落,提高语文素养;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朗读和默写情况,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2.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运用能力;3.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情况。

《小石潭记》导学案[工作范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工作范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赏景怡情-----寻找石潭美景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美的地方,3分钟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用“我认为小石潭美,采用方法写出特点。

通过学习,小石潭让你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作者的感受和我们一样吗?为什么呢?
三、背景查情---体会作者心境
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交流,3分钟后,看谁的回答最让大家满意。

四、知识检测-----考察学习成果
文中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O
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写水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是,
小石潭因何而得名?
作者写小石潭中的游鱼采用了的写法。

试举例说明。

作者写潭中游鱼的作用是什么?
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是本文的写作方法,你也用此法描写一段你心中的胜景吧!。

《小石潭记》学案5篇

《小石潭记》学案5篇

《小石潭记》学案 5 篇 《小石潭记 》学案 1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 和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 的思想内容,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烘托和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悲凉 凄苦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柳宗元 , 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亦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 《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 涧记》《小石城山记》 2.写作背景:唐永贞元年(805 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 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 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 革新集团失败了, 柳宗元被 贬为永州司马。

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 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 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1 / 17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 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 2.背景 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 批注。

)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①全石以为底 为: ⑵1 潭西南而望 而: ②为坻,为屿 为: 2 乃记之而去 而: ③全石以为底 为: 3 隶而从者 而: ⑶ ①卷石底以出 以 ⑷①隶而从者 从: ②以其境过清 以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 ⑸①乃记之而去 乃: ②乃不知有汉 乃: 2.词类活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 近岸,卷石底以出其岸 势犬牙差互 3.文言句式 4.古今异义 5.重点词语(书上批注)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回答。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

小石潭记教案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怀,确立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学质疑】1.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翠蔓.()参差..()佁.然()俶.尔()翕.忽()寂寥.()悄怆..()幽邃.()龚.古()3.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第一课时【合作激疑】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2、组长组织朗读。

3、朗读展示。

4、全班齐读。

二、疏通课文大意1、小组讨论,理解重点字词,试译课文。

要求:不准参考资料书,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参差..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蒙络摇缀..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远逝;往来..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可见。

其.岸势犬牙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2、小组间互动,解答疑问,教师补充。

3、小组内解决课前预习的问题,并生成一个小组内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是新问题,也能够是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探究析疑】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试着理解作者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更新: 2009-04-16 10:15 来源: 本站原创作者: admin 人气: 182
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预习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下列生字注音。

篁竹()卷石底()为坻()为嵁()佁然()俶尔()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悄怆幽邃()3.柳宗元,字(),山西人,世称(),()代著名()家,()之一。

他和()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

代表作有《》、《三戒》、《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教堂过程:
导入新课: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

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就让我们追寻他的脚步,去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改革家。

4.默读课文,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5.解释下列“以”字的用法。

是以谓之“文”也以君之力以观沧海
以虫草为林以其境过清
6.解释下列多义字。

①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
7.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潭西南而望,
②动词作名词:如鸣珮环
③意动用法:心乐之
8.课文是按()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
9.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10.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2.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课堂小结: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当堂检测:
13.用原文填空: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

写潭中游鱼的语句是:。

潭上景物:。

14.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句小石潭旅游景点的广告语,对小石潭的景致作简要概括。

课外拓展: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与柳宗元邂逅,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他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结合写作背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这一形式与作者展开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