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甫及申。”之后的元稹《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生出文君与薛涛。”手法也如出一 辙。对于这种写法,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 此未为合作。”但是,联系下文,联系昭君的遭遇,能做出出塞决定的王昭君,决不仅仅是一 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丈夫,这一 点是杜甫最钦佩的,所以诗的背景伟岸阳刚。这两句诗,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 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 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紧接人逝村存之意,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渲 染昭君生前死后的凄凉。 上句从空间落笔,写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 “紫台”,即紫宫,汉代 宫名,此指汉宫。“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此指匈奴。“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暗含昭 君虽远嫁朔漠,但心念汉宫。 下句从时间着墨,写昭君葬身异域,犹眷恋祖国。“青冢”,即昭君 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 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向”字写出了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紫台”、“朔 漠”,写自汉宫直到匈奴的空间距离,而前者雍容华贵,后者地远荒凉,彼此又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远嫁异国的悲哀。 “一去”、 “独留”,写自古及今的时间间隔。 在如此漫长而寥廓的时空中,却以“青冢”这个特殊形象,集中地表现昭君悲剧的全部过程。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又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 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朔漠”、“黄昏”用的是叠韵、双声,更使诗思摇漾,增强了感人的 力量。上联写的是生地,此联写的却是死地,生死两极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昭君一生的 起点与终点。诗句意境辽阔,叙事含情,引人愁思。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可以作为这两 句诗内容的补充。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笔下有神。”此联可谓字字有神。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 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 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 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 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及翻译
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
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连绵不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村庄至今犹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都在流传着她作的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昭君的怨恨。

赏析: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爱国抱负。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诗歌为传达某种艺术感受,往往需要营造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各种景象的连续,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气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共情的体会。

要想深切体会诗歌的美,就要细细品味诗歌中的景象和氛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背景:本诗原是一组诗,共五首,为<咏怀古迹五首>。

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写成的。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一组诗里有全首咏怀的,有单咏古迹的,也有借古咏怀的。

本篇是第三首属第三类,当时作者因寓居在王昭君的故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咏叹的题材,杜甫此诗独以深刻感人而*动千古。

诗人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

首联发端突兀,气势极盛,点出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颔联述昭君遭遇,不发议论而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格。

后四句指斥君王昏月贵,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又一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名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省",即省约、省略的意思。

[省识",约略地看着。

[春风面",形容青春美貌。

此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视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道。

[环珮"句是说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此句除讽刺汉元帝之外,也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园之心永远不变。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中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及注释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如下: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如下: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 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 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 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 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 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 同感焉。”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昭君不幸
诗人不幸
元帝不辨美丑 唐皇不分忠佞
咏明妃,为千古负才不偶 者十分痛惜—金圣叹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 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 悲昭以自悲也—王嗣奭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 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 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 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 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 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 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 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 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 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 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 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 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
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 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 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 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 “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 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 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 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 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 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 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 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 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 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 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 尽致。
昭君怨恨 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 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昭君和亲
•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 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 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 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 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明 妃 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全文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全文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全文《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本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是咏昭君村的。

王昭君是汉元帝宫人,由于她的特殊遭遇,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在以昭君为题的连篇累牍的诗文中,杜甫的这首七律是皎皎者。

诗的首联“用形家寻龙问穴之法,大奇!”(《杜诗解》)起句如大江东去,撼山摇谷。

“赴”字拟人,将群山万壑写活,欲伴诗人齐去访古,其情之殷,其行之疾,不言而喻。

第二句如涓涓细流,轻声低语。

在这秀美的山水之间,还有王昭君出生成长的村庄,“尚”字透出诗人对灵秀钟斯的赞叹,既点出所怀之人,又交代所咏之迹。

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一疾一徐,一重一轻,可谓摇曳多姿。

颔联写昭君出塞的故事。

十四字,抵得上一部王昭君传记,这是何等高超的概括凝炼之功,昭君辞汉,远嫁匈奴,葬身荒漠,只留下一抔黄土朝着衰草斜阳。

工巧对仗,双声迭韵,推敲语词,饱含深情,诗人在倾全力歌唱。

“一去”、“独留”都寓有无边的感慨。

“连”字写出昭君虽远行千里,却心系故国;“向”字表现了孤魂异域的悲怆凄凉。

颈联再写昭君出塞,从而讽刺汉元帝昏庸,寄托对昭君的哀怜。

凭画图而辨宫女容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可想而知。

“春风”般的美貌反遭嫉妒暗算,确实令人不平,而诗人杜甫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如此!昭君葬身他乡,只有玉饰丁当作响,在凄凉的月夜,伴孤魂随北风飘归汉朝。

怀古伤情,哀思缕缕,一个“空”字,寄托无限惆怅。

这两句明暗相伴,因果相生,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尾联承上而来,咏叹昭君的哀怨千古流传。

《琴操》云:“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庾信亦有《昭君词》,其诗云:“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这些以咏叹昭君为题的曲子,都在评述当年的故事,诉说昭君的哀怨,寄托作者自己的情怀。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及翻译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诗⼈杜甫于唐代宗⼤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下⾯是⼩编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原⽂及翻译,⼤家⼀起来看看吧。

咏怀古迹(其三)全⽂阅读:
出处或作者:杜甫
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环珮空归⽉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全⽂翻译:
群⼭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这⾥有⽣长明妃(王昭君)的村⼦。

⼀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对照翻译:
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群⼭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这⾥有⽣长明妃(王昭君)的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环珮空归⽉夜魂。

凭着画⼯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赏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是感事而暗喻感怀。

昭君本是宫中第一美女,只因元帝昏庸按图招幸宫女,而昭君不肯行贿,招致遗骨塞外,即使故国,也只有月夜归魂,抱憾终生。

诗人借昭君之怨一是感当时宁国公主之怨。

当时唐朝依靠回纥来平定安史叛军,回纥骄横,唐朝被迫用公主下家来结好回纥,临别时,公主哭道:“国家事重,死且无憾!”肃宗流泪而还。

诗人写昭君怨,正是借来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

二是感恨自己遭遇。

元帝昏庸不识美恶,令昭君远嫁塞外,与诗人因忠谏而遭贬斥的遭遇相符。

正是悲昭君以悲自身。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咏怀古迹·其三》作者: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 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 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 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 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怎 么运用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对仗(对偶):“一去”对“独留”, “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 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 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鲜明。“连”对 “向”, “连”字写出边塞之景的荒凉,“向”字 写出对汉地的思念。 “朔漠”对“黄昏”,“朔漠” 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主要 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黄昏的天幕。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 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 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 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议论,以小见大,抑 扬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马嵬事变、 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吴钩 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 六朝 金陵)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思 知人论世
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年),杜甫漂泊寄居夔州正 从夔州奔赴江陵途中,途经荆州府 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昭 君村时所作。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 唱。”
议: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怎么运用的?体现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4、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 情感?(《咏怀古迹》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 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 【讨论一】
•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
• 昭君在汉宫尚 未跻身宫妃之
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
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 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 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 《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 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
的宫女,而嫁
Hale Waihona Puke 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
到“朔漠”却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咏史怀古诗特点
•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 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 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 发感慨;
归纳咏史怀古诗特点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对比:“富丽繁华的朝廷与荒凉冷落的坟 墓,生前的孤苦不幸与死后的孤寂冷落”相对比。 “去”与“留”的对比。
3)、抒发了昭君内心的孤独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及作者对昭君的同情。
4、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 怎样的情感?(《咏怀古迹》题为咏怀, 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 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 二字不符?)
展+评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怨恨 表达昭君的怨恨之情(可能是对远嫁异 邦,远葬他乡, 思念故乡的怨恨;可能 是对画师毛延寿的怨恨;可能是对汉元 帝昏庸、糊涂的怨恨。)
析赏
2、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 尚有村”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赴”字用得好。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连绵起伏的群山,千万条纵横的沟壑”赋予 人的情感,它们好像是一起奔赴荆门。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 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一个青 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 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 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
封为阏氏(相
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
当于汉皇后),
还有什么不幸 和怨恨可言呢?
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 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 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
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
心!
• 【讨论 二】昭 君的悲 剧是由 毛延寿 造成的 吗?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整首诗手法:借古伤今
4、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 已经铸成,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 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 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 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 达得淋漓尽致。
(怨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怨恨)
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 的情感?
1.表现了昭君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 思念及对君王的怨恨。 2.表现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对自己 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对 家乡的思念。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昭君与诗人的相似点: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 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 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 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 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 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 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 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 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 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 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 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 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