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沪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的领悟。

3. 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分析。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

3. 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伤仲永》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伤仲永》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旨寓意。

(2)教师强调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整理学习笔记。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失去亲人的痛苦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和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3. 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 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讨论。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3)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文言文句式的掌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展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课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课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作者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伤仲永》,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预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讨论和分享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表达技巧。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精炼、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积累词语】1.参看课文注释。

2.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讶,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结合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异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

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并把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形。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缘故是什么?即如何明白得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预习指导1、朗读课文,力求读顺,克服读音障碍2、查找王安石的有关资料,课上介绍导入我们学过«世讲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慧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讲讲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慧才智,将收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讲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介绍〕这些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能够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雄出青年。

然而一个人即使专门聪慧,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假如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如何样?〔可不能成才〕什么缘故?但他假如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谁能用一句名人的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然而那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如何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怜悯之心。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

(3)认识人生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泊船瓜洲》等王安石的诗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探究学习:(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仲永、仲永的父母等。

(2)讨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朗读、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心得体会。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人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僻词语,查找其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友情的看法。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的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友情、人生等主题的思考。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生僻词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分析能力,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八、拓展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关于友情、人生等方面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以扩展他们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
2.汇报分享: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互相学习。"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和指导。
"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积极,大家都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伤仲永的悲剧命运。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从这篇文章中汲取人生哲理。"
(四)课堂练习,500字
4.知识梳理:整理本节课所学到的重点字词、文言文句式、修辞手法等内容,制作成知识卡片。要求:内容清晰、条理分明,便于复习和回顾。
5.家庭讨论:与家人分享《伤仲永》这篇文章,讨论伤仲永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以及文章所传递的人生哲理。要求:积极参与讨论,倾听家人意见,拓宽自己的视野。
1.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工整、内容完整。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2.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修辞手法,并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3.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事例,学会如何用事实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同学们在《伤仲永》这一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运用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以“假如我是伤仲永的朋友”为主题,写一封信给伤仲永,字数在300-400字之间。要求:表达对伤仲永的关心、鼓励和期望,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伤仲永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对友情、忠诚和牺牲等价值观的弘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成果。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3.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引发对课文《伤仲永》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自主查找课文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资料,整理并分享其含义。

3. 合作交流:(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仲永的故事。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个与仲永命运相似的角色,并描述其故事。

四、教学评价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生僻词语和典故的解释,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命运的思考。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故事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伤仲永》原文。

伤仲永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伤仲永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伤仲永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应该注重后天的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整理的伤仲永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认作者写作意图。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表现形式,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讲义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忽啼求之:索要。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借旁近与之:给。

即书诗四句:马上。

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赡养、聚,团结。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是一个词)从此。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其文理亦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意动用法“以……为奇”稍稍:纷纷。

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伤仲永》说课稿大家好!我们是第十一组,那时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不知道大家对《伤仲永》这篇课文是否还有印象。

首先就让去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

它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全文通过作者王安石所见所闻写了方仲永从一个天才到和一般人无异的悲剧。

作者通过叙述和议论让大家知道后天采写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大家都除非回忆起这篇课文了吧,那我们进入今晚的说课吧!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强调指出板书设计五部分,而教学将会贯彻我整个说课过程。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伤仲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伤仲永》的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王安石的生平介绍、文言文阅读指导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课文阅读和分析,第二课时进行练习和总结。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理解友谊的可贵。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和总结。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教育。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情况,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适时提问,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伤仲永》语文教案

《伤仲永》语文教案

《伤仲永》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友谊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学会珍惜友情,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对仲永命运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友情和生活的思考。

(2)如何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发学生对友情和命运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回答预习题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业的书写、答案的准确性等。

(2)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伤仲永》这篇课文时,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通过启发学生对友情和命运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也注意了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分析并解读《伤仲永》的主题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伤仲永》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概括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探讨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3 文化背景介绍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特点。

探讨课文中的封建礼教和人性冲突。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学技巧。

3.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增强互动性。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评估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2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六章:教学安排6.1 课时分配本篇课文教学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背景、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主题。

第三课时:解读课文细节、学习修辞手法。

第四课时:总结要点、进行写作练习。

6.2 教学步骤课时1:引入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分发课文,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大意。

课时2: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关系。

课时3: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技巧和寓意,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难点。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

(2)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

(2)体会作品对人生、友情、爱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友情观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全文理解与背诵。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2)对作品深层次主题思想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品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阅读王安石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伤仲永》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作者王安石的文学地位和文学风格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展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朗读与背诵。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如何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标记生字词。

(2)组内交流,共同解决生字词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4. 深入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全班交流答案,讲解错误原因,指导解题技巧。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3. 预习下节课文,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
【积累词语】
1. 参看课文注释。

2. 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

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课文写方仲永从“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

“伤”是全篇的文眼,有多层意蕴:
㈠为天资聪明的仲永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

㈡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放弃了后天的学习。

㈢批评环境不利于仲永的成长。

文中对“其父”和“邑人”的叙写,含有对人才环境的批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
1. 方仲永“奇”在何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从本文看,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五岁“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表现平庸,“泯然众人矣”。

3. 几个阶段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是“闻”;写仲永少年时期才思衰退,是“见”;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以“闻”的形式出现,“见”和“闻”有机结合,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年幼聪慧,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阶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4. 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什么?
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学业。

5. 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告诉我们什么?
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要勤奋学习,即使天资聪慧,也要重视后天学习。

【课外预习】
1. 读几遍《周处》,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勤奋能塑造最好的自己,也能创造卓越的伟人。

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勤奋的硕果。

27724 6C4C 汌f32913 8091 肑 39164 98FC 飼
31127 7997 禗9%35677 8B5D 譝928171 6E0B 渋@22004 55F4 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