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融合知识竞赛复习资料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融合知识竞赛复习资料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融合知识竞赛复习资料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融合教育竞赛权威复习资料完整版

融合教育竞赛权威复习资料完整版

考试方法:1进入考试页面2保存考试页面3打开保存的考试页面,复制题目4在本资料中点击“编辑”,“查找”,找到答案5在考试页面答卷搜索每道题目的特有词语,不要把完整的题目打下来进行搜索,这样会降低考试效率。

例如这道题1、“妹--妹喜--欢看--电视”属于何种口吃问题你就输入一个“妹喜”就可以查找到了多选题没有答案,全部选择全选这样分数保证在90左右,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答题时间.教师融合教育知识网络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之一)《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一.是非题:*1.自闭症学生的智力很多是较低,也有一些学生智力是超常的。

()是2.智力障碍儿童没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否3.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

()是4.患有视野狭窄症的个体所看见的景象,就好像他们是透过长管子看东西似的。

()是5.学习障碍是一种遗传疾病()否6.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

()是7.听障学生的教育目标只需适应他们特殊的教育需要,不需考虑一般少年儿童成长规律。

()是或否都是错8.既然自闭症学生有很多是智力低下,那么在普通学校中就读意义不大。

()否9.学习障碍是一种遗传疾病()否10.学习障碍的学生应该独立编班。

()否11.若要鉴定一个学生为单纯的情绪障碍,还必须要排除智力因素,个体必须是智力正常。

()是12.频率越高,人耳听到的声音音调也越高;频率越低,听到的声调也越低。

()是13.物理和职业治疗师对于这些儿童的运动技能和灵活性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并不需要与教师.其他专家.家长们共同协作。

()否14.生活自理是一般儿童发育最早的人类技能,视觉障碍孩子没有大人的指导一样可以掌握好。

()是15.对于那些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困难的肢体障碍儿童,应该为他们提供扩音器或其他替代性的沟通系统,最常见的扩音和语言交流装置是沟通板和带有综合性言语输出能力的相关电子设备。

学前融合教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学前融合教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学前融合教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1. 1.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1. 2.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又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1. 3. 个体间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

它表现在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是指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以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1.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教育对象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

(二)教育内容替代性课程、调整原有的内容、补充必要的内容(三)教育方法调整教学目标、方式、过程、时间;调整评价方法1. 5. 特殊教育义务体系教育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大陆地区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1.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主管机构行政职责:教育部主管全国的特殊教育工作。

7.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一)重视生态学模式传统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特殊性源于其内部的生理条件或疾病。

生态学模式则认为,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

个体的发展要收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

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从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

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

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1)额统统的日常照料,比如脑瘫、多重障碍儿童的日常照料,会给家长增加许多额外的负担,家长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儿童社会适应技能习得;(3)儿童的教育安置与教育过程等等。

融合教育竞赛权威复习资料完整版

融合教育竞赛权威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融合教育复习提纲(精选5篇)

融合教育复习提纲(精选5篇)

融合教育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融合教育复习提纲融合教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都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

2、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就是让具有一定能力的视障、听障、弱智等特殊儿童少年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共同进步。

3、回归主流:回归主流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

4、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是只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5、正常化原则:即强调身心障碍者的个别性和公民权,认为身心障碍者应该尽可能与普通人一样,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并享有自由的权利和公平的机会。

6、零拒绝模式:主张特殊儿童原本就应该在普通班就读,并认为儿童已经统合在普通班不可能被转移到特殊班就读。

不过,此模式必须附设特殊教育教师的咨询服务,并训练普通班教师处理特殊儿童的教育。

7、失败—救援模式: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可看成是一种过滤体系。

首先,普通班教师可要求一位特殊教育咨询人员协助其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一旦不成功,可将特殊儿童转移到资源教室/普通班,如再行不通,可再转移到资源教室/特殊班就读两个学期,待期满后,经过评量再决定特殊儿童是否回资源教室/普通班或特殊班。

如果选择后一种形式,最长以两年为期限,时间一到必须再送回资源教室/普通班再评量。

8、金钥匙计划:即“金钥匙工程”,是由徐白仑先生在1988年发起的,并创建了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

是一个旨在发展视障人士的教育、康复和文化事业,普及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视障儿童的基础教育,使每一个失明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并为当地打下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公益项目。

金钥匙计划先后在我国华东的江苏,华北的河北、山西,东北的黑龙江和首都北京实施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进行一体化教育的实验。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

融合教育研究第一章融合教育总论第二章融合教育服务对象第三章融合教育学校建设第四章资源教室与资源中心第五章融合教育中教师的工作态度、知识、能力第六章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第七章融合教育班级管理第八章融合教育中的辅助技术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第一章融合教育总论第一节融合教育概说一、定义1、“融合”,美国教育部(2007)定义“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发展同伴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旨在强调提供特殊需要幼儿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学习环境”2、融合分类:单向融合;双向融合??3、融合教育越早越好(同意吗?)二、目的1、为特殊需求儿童服务2、弥补教育缺失,追求正义、公正、公平,建设平衡、和谐、高品质常态教育,让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教育环境,并获得教育实效3、让所有参与者(??)获得进步三、发展融合教育的依据1、理论依据:教育机会均等2、法律依据:《残疾人权利公约》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四、融合教育的特点1、融合教育是渐进的(进入班级—观念、环境、教学调整—融合:共同生活、学习)吴淑美老师的融合教育“四级理论”2、每个人都受益,每个人都进步(学校、班级、教师、特殊儿童、普通儿童、家长及家庭、社会)3、融合教育是关怀、接纳、付诸行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4、融合教育贯通于学龄前、学龄、职业、成人生活,贯通于生涯发展全程融合教育发展需要哪些支持?五、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一)支持性行政系统的形成省政府;教育厅;残疾人联合会;民政厅等(二)学校支持学校支持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导向与气氛教学中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资源教室建设评价体系的改革(三)班级支持1、班级所有教师协同合作,尊重随读生及家长2、建立全班同学关心特殊生的合作、相互尊重的班级3、促进特殊生个人成长的班级4、构建学校、班级支持系统(四)家庭支持1、家庭是特殊生重要的自然支持系统2、家庭对融合教育工作的影响3、家庭成长(家长的成长)4、学校班级对特殊生家庭的关照(五)支持性社区、社会环境(六)自我支持:对己克制、对人尊重、对事负责、对物珍惜六、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现状(一)工作成效1、法律政策不断完善;2、服务贯通性加强;3、服务人群类别增加;4、融合教育学校不断增加;5、公办、民办、私立相结合;6、服务区域从城市向农村发展;7、部分城镇、农村融合教育发展成为全国代表云南省融合教育现状王建颖《在2013年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四)经费支持力度持续有力。

融合提纲

融合提纲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小学、初中)讲义
编写准备提纲
教学时间:本次授课共6个课时左右(根据情况可安排1小时上机操作实践)
教学内容:
计划分五个环节进行讲授:
1.融合概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理论概说
2.案例评析:分别评析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和初中语文教学的不同类型案例
3.课件制作:结合课程片断展示PowerPoint课件制作设计方法与技巧。

(了解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音频、交互技术、网页等素材运用)
4.素材加工:学习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简单处理与资源利用
(Photoshop,premier,audition,美图秀秀,格式工厂)
5.微课制作:简要介绍微课制作与录屏软件Camtasia应用
教学准备:
1、从网络或书籍搜集整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相关资料
2、分别到一完小、二完小、卢峰镇中调研,获取相关案例。

3、汇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网页等素材。

4、编写课件制作技术片断和相关软件使用的微课。

5、精心制作本次课件及教案。

6、磨课和探讨。

2015融合教育复习资料共86页(特殊教育学生融合教育题库)

2015融合教育复习资料共86页(特殊教育学生融合教育题库)
三、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 特殊需要学生鉴定是 指根据一定的原则, 通过检查、 测评或其他 方式把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鉴别诊断出来的过程。 特殊需要学生鉴定原则是 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 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 应采取 严肃的态度、 科 学的方法和恰当的工具 。 普校教师的任务 :平时在障碍学生的分类 (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 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 言语残 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 中国台湾 :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 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 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 12 类。 美 国 2004 年 《 残 疾 人 教 育 促 进 法 案 》(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 简称 IDEA 2004) 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 13 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国际上大多数 国家引用 “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 ——主要指有障碍学生 重点介绍 10 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 孤独症学生、 学习障碍学生、 注意或多动症学生、 情绪行为障碍学生、 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第 3 页 共 86 页
中有异常或疑似特殊需要的学生要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 向学校和家 长反映情况,为干预、诊断和评估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四、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 (一)障碍学生的非典型发展 非典型发展又称 异常发展 , 是指个体在 发展的阶段、速率以及身 心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 数学生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地生长和变 化,而是超出了正常发应有的区间范围,呈现出一种 “异常”特征 。 (二)残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残疾影响学生发展的领域: 身体发育、感觉运动、认知能力、语 言沟通、行为交往、生活自理。 (三)残疾可致代偿功能强化 代偿 是指当体内出现代谢、 功能性障碍或组织结构受损时, 机体 通过相应器官、 组织的代谢改变、 功能加强或结构形态变化来补偿的 过程。 (四)残疾引发特殊的教育需要: 学习信息、学习目标、学习内 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 …… 特殊需要学生融合教育的关键: 提供支持服务 ,满足其特殊的教 育需要 !

学前融合教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学前融合教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学前融合教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1.1.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1.2.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又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1.3. 个体间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

它表现在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是指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以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1.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教育对象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

(二)教育内容替代性课程、调整原有的内容、补充必要的内容(三)教育方法调整教学目标、方式、过程、时间;调整评价方法1.5. 特殊教育义务体系教育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大陆地区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1.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主管机构行政职责:教育部主管全国的特殊教育工作。

7.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一)重视生态学模式传统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特殊性源于其内部的生理条件或疾病。

生态学模式则认为,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

个体的发展要收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

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从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

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

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1)额统统的日常照料,比如脑瘫、多重障碍儿童的日常照料,会给家长增加许多额外的负担,家长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儿童社会适应技能习得;(3)儿童的教育安置与教育过程等等。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考试 必过宝典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考试 必过宝典

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融合教育竞赛复习资料20150605

融合教育竞赛复习资料20150605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复习材料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中小学教师融合教育知识点一

中小学教师融合教育知识点一

1、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2、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3、特殊教育需要的条件性: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4、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5、障碍——残疾“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6、障碍学生的分类—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7、障碍学生的分类—中国台湾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即超常或天才)等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8、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9、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鉴别诊断出来的过程。

鉴定原则: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

鉴定过程:筛查、干预、诊断。

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采取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工具。

10、普校教师的任务: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或发现班级学生中有异常或疑似特殊需要的学生要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向学校和家长反映情况,为干预、诊断和评估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融合教育满分(判断、单选)精讲

融合教育满分(判断、单选)精讲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复习材料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融合教育竞赛资料(三合一)

融合教育竞赛资料(三合一)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复习材料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融合教育资料

融合教育资料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融合教育考试知识点

融合教育考试知识点

第一讲:特殊需要学生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障碍学生的分类—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障碍学生的分类—中国台湾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即超常或天才)等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三、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1.概念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鉴别诊断出来的过程。

2、原则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3、过程筛查干预诊断普校老师的任务: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或发现班级学生中有异常或疑似特殊需要的学生要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向学校和家长反映情况,为干预、诊断和评估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障碍学生的非典型发展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发展又称异常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的阶段、速率以及身心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数学生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地生长和变化,而是超出了正常发应有的区间范围,呈现出一种“异常”特征。

残疾影响学生发展的领域身体发育感觉运动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行为交往生活自理第二讲:融合教育概述教育隔离:不同教育体制之间隔离同一教育体制内的隔离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特殊教育即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旨在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我国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残疾学生的教育弊端:标签化排斥歧视低期望不平等隔离:融合排斥接纳标签化去标签歧视尊重不平等平等正常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

融合教育答案

融合教育答案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知识复习材料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

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

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点
1、我国随班就读的三种形式。

①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上课;②普通学校附设辅读班;③一所学校兼有特殊部和普通部。

2、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有三种:积极支持态度、消极排斥态度、中立态度。

3、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机会均等的原则是指那些在物质、经济、社会或文化方面处于最底层者而且应尽可能地通过系统得到补偿;⑤不仅在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本领上的机会均等;等等。

4、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让所有儿童都得到教育,让所有儿童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儿童都得到最佳成长机遇和对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

5、一般来说,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

6、随班就读生每班以人为宜,最多不超过人。

有的地方每增加一名随班就读的学生就减少名普通学生。

7、1994年颁布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融合教育的思想。

二、名词解释
1、融合教育:国外的融合教育定义包括三种:全员教育思想,普通学校安置和就近学校安置。

国内的定义为:融合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没一所普通学校都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

2、全纳教育
3、随班就读:就是让具有一定能力的视障、听障、弱智等特殊儿童少年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共同进步。

4、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积极互动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们一起进行学习活动,达成共同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模式可使普通班级中的特殊学生能与普通学生一样在学业和社会生活方面达到有意义的融合。

5、个别化原则
6、资源教室:在普通学校或特殊学校建立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

1986年,哈里斯和斯库兹定义为“由资源教师为障碍儿童提供直接服务和由资源教师与普通教师合作为障碍学生提供间接服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7、资源教师:规划、建设、运用、管理资源教室的特殊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的人员。

8、插入式教学计划
三、简答题
1、简述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区别。

①随班就读参照了西方融合教育的做法,是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种教育创新。

②融合教育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观念为基础,而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并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教育理念。

③随班就读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简单、粗糙,并不像融合教育那样是一个理想的教育哲学或完备的教育目标、方法体系。

随班就读只是解决我国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

④融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在普通教室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随班就读的对象目前来说还是以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为主,许多中重度残疾、综合残疾儿童以及其他残疾类型的儿童还没有进入普通学校,还没有上学校接受接受教育的机会。

2、简述融合教育的特点。

①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都必须在正常班级里接受所有的教育。

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所有儿童自身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特殊服务。

②融合教育要求教师和其他人员组成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工作小组,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支持。

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等。

③融合教育的课程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同样的机会参与活动,而不被孤立,即每个儿童在课堂中不是“看客”,而是“主人”。

3、简述资源教室模式的特点。

①资源教室模式是一种暂时性的支援教学。

②资源教室模式强调个别化教学。

③资源教室模式具有预防功能。

具有轻度学习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在资源教室中及早地接受辅导,能预防问题向更严重的态势发展。

④资源教室模式具有统合功能。

资源教师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是,应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

⑤资源教室模式可以缓解隔离与标记的不良影响。

4、简述巡回服务模式。

巡回服务模式“是指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教育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

其优点是专门化服务直接进入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社区,但如果服务过于分散则不利于保证服务的质量。

特殊儿童就学于邻近的普
通班级,而由巡回服务人员对其进行特殊教育和提供
所需的其他服务,服务定期为每周1-5次。

巡回服务
人员主要包括语言病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社会工作人员、物理治疗师、医生、特殊教育教师等。

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和特殊儿童人数较少的学校或学区,多采用这一模式。

5、简述融合教育质量的保障条件。

提高融合教育质量,不仅要建构融合教育质量标准,还需要各级政府领导部门站在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前沿来贯彻质量标准的基本精神,制定出一下保障融合教育质量标准得以实施和实践的条件,主要包括:①建立健全的融合教育体制;②加大融合教育经费的投入;③提高融合教育教师的素质;④制定配套的融合教育评估措施。

6、简述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

①明确界定学习任务;②个别化教育;③来自学生高比率的积极反馈;④直接的反馈和对正确回答的称赞;⑤系统的错误纠正;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7、简述随班就读的意义。

①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教育;②方便残疾儿童入学;③利于“一体化”,实现融合教育;
④有利于特殊儿童发展及其社会化;⑤有利于普通儿童理解、关怀他人,完善人格;⑥有利于提高教师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8、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如何做好课前准备?
9、如何为视力残疾儿童创造安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1)创设安全的环境:①教室物质固定;②操场五危险隐患;③道路标志明确;④校园布局合理。

(2)创设宽松的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的环境:①适宜的照明、色彩鲜明、对比度高,容易观察到;②室内粉饰和家具,有利于视力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

(3)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①理解、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人格是接纳他们的最基本要求;②对待他们要有平常心;帮助班级中的普通学生接纳视力残疾学生。

四、论述题
1、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儿童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上。

(1)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包括:①促进儿童的主体意识的发展;②促进儿童个体特征大发展;③促进儿童个体价值的实现。

(2)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①促进儿童观念的社会化;②促进儿童行为的社会化;③促进儿童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④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当前我国随班就读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