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4f368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4.png)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知识点是化学必修一的重要学习资料,高一学生从此开启高中新篇章。
下面是由店铺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牢记很重要。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一)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2、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3、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4、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5、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②能量是守恒的;③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放出热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6、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7、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8、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必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767f4e6edb6f1aff001fa5.png)
知识点一电解质及其电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NH3、大多数有机物)3、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强碱、大部分盐、活泼金属氧化物)4、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弱碱、水)5、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SO2 、NH3 、CO2 、NO2等的水溶液虽然可以导电,但电导电的离子不是其自身产生的,故这些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7、金属单质(或石墨)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是因为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知识点二离子方程式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①可以拆成离子形式的有:六大强酸(H2SO4,HCl,HNO3,HBr,HI,HClO4)、四大强碱(KOH,Ca(OH)₂微溶,NaOH ,Ba(OH)2 )、可溶性的盐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能溶于水中间,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类多不溶,易溶只有钾钠铵,碱类能溶钾钠钙钡铵,诸酸多溶解,硅酸不在内。
②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为澄清溶液拆成离子,若为悬浊液写化学式;若为生成物一般写化学式,并且加沉淀符号;③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如NaHCO3能拆成Na+和HCO3-;而强酸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要拆开写,NaHSO4要拆成Na+ 、H+ 和SO42-。
④氨水作为反应物,书写成NH3·H2O;氨水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在浓溶液中生成,则书写成NH3↑+H2O,若无加热条件或在稀溶液中生成,则书写成NH3·H2O。
2、“六查”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①“一查”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如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而不生成Fe3+。
②“二查”“===”“⇌”“↓”“↑”是否使用恰当。
③“三查”电解质拆分是否正确。
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良心出品必属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c8a075d4b73f242326c5f69.png)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2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同位素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Jay_h1218 奉上【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A,?A共7个主族族副族:?B,?B、?B,?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族:三个纵行,位于?B和?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每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每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f1f221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e.png)
高一化学必修一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水的结构和性质
1、两种化学结构式:离子式和共价键式
2、水的结构特性:自由基、分子键的疏松性、双键的角的大小、氢键影响
3、水的性质:沸点和密度、折射率、表面张力、热稳定性及电离常数
第二章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介绍
2、元素周期表分组原理:原子序数、电子排序及属性推测
3、元素周期表周期性:元素原子半径、电负性、价态数等
第三章离子
1、离子定义及离子结构
2、离子组成: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及根离子
3、电荷、大小、稳定性及形成离子的方式。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2e4243890c69ec3d5bb7592.png)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Fe(oH)3胶体的制备: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89dfcbc856a561253d36f0a.png)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实行,并注意对尾气实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实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即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持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相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二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能够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能够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能够对化学变化实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能够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绝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但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实行或反应产物是否准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三)看化学用语是否准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准确(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六)看与量相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准确(过量、适量)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三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能够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能够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能够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能够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够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四、Na2CO3和NaHCO3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与酸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HCO3—+H+CO2↑+H2O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H2O+CO2HCO3—不反应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Ca2++CO32—CaCO3↓不反应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转化关系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品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7fb42c4866fb84ae55c8d67.png)
----Δ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 《优化方案》P27 知道各种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的物质。
2、分散系的分类(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2)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可以分为九种。
比较三种分散系的不同:《优化方案》P31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1、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分子胶体 如:蛋白质胶体(蛋白质溶液)、淀粉胶体(淀粉溶液)粒子胶体 如: AgI 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气溶胶 如:烟、云、雾、灰尘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液溶胶 如:AgI 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 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 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2)硅酸胶体的制备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 2SiO 3溶液(饱和的Na 2SiO 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
静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 (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方程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2ac5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d.png)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方程式总结
本章方程式之多,可谓课本上的晶体簇,也被视为高一化学必修一课程的重点内容。
不仅要浏览一波长长的方程式,更需要运用思维完成一项项复杂的加减乘除,拼接出全面的化学反应轨迹。
首先,本章最易上手的便是加氧反应的方程式。
氧原子成为所有加氧反应的核心,当还原剂被氧化就会出现接触等温反应甚至气体反应,大多数可以与酸反应合成盐,比如AI、铜和氧的水解反应:2AI + 4H2O =2AI(OH)3 + 3H2 ;铜和硫酸的
反应: 2Cu + S2O32- = 2CuS2O3 。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的离子方程式,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着极大的力量,同种
离子之间的相斥力与离子中电荷的大小有关,通过反应可以更好地体会出来,例如铝离子(Al3+)和碳酸离子(CO32-)可以组成碳酸铝: Al2(CO3)3 。
本章还有几种特殊的方程式,需要运用到热力学知识,比如前面提到的氧气的
水解反应,总反应是:2H2O =2H2 +O2 。
以及氧与氢气可以双向协同反应组成水:2H2 +O2 = 2H2O,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反应的表现形式是决定谁获得能量的载体的。
总的来说,本章的方程式以展示各种种类和种植原子间的氧、氢及离子的化学
反应为主,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聚合反应,还有一些脱水、水解反应等,要总结本章的方程式,不仅要记住其每一种反应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把握各种反应的前因后果,运用起来才会有力,从而使学习更轻松、涨知识更有效。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84ff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f.png)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在我们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基础的化学知识。
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n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一个摩尔的物质的量等于这种物质中有6.022 x 10^23个基本粒子的数量。
这个基本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者电子等。
而摩尔质量则指的是一个物质的质量相对于一个摩尔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单位是克/摩尔(g/mol)。
它的计算方法是将该物质的质量除以物质的量。
第二节:化学式和化学式的计算化学式是用来表示物质中各种基本组分的种类和数量的符号。
而每个化学式则由元素符号和下标数字组成。
元素符号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的字母符号,如氢(H)、氧(O)等。
下标数字表示该元素在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如果没有写明下标数字,则为1。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式计算出化合物的摩尔质量和质量比。
例如,对于二氧化碳(CO2)这个化合物,化学式中的“C”表示碳元素,而“O”表示氧元素。
下标数字“2”表示一个氧元素与一个碳元素结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化学数据手册来得到碳元素的摩尔质量为12.01 g/mol,氧元素的摩尔质量为16.00 g/mol。
因此,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12.01 g/mol + 2 * 16.00 g/mol = 44.01g/mol。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01 g : 2 * 16.00 g。
第三节:摩尔和质量之间的转换在化学计算中,我们经常需要在摩尔和质量之间进行转换。
转换的关键是通过化学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或者物质的量。
例如,对于硫酸(H2SO4)这个化合物,我们知道它的摩尔质量为98.09 g/mol。
如果我们有2 mol的硫酸,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计算来得到它的质量:2 mol * 98.09 g/mol = 196.18 g。
相反地,如果我们有100 g的硫酸,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计算来得到它的物质的量:100 g / 98.09g/mol = 1.0192 mol。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8648a6d48d7c1c708a1450e.png)
必修一第一、二章总结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化学危险品标志(参考书P4图)2.几种物质分离提纯方法①过滤——“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②蒸发——蒸发过程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过热使液体飞溅。
当蒸发皿中产生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③蒸馏——利用两种液体沸点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
重要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
冷凝管中的冷凝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萃取——利用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分离。
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的选择: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它里面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与被萃取的物质不反应。
⑤分液——两种液体互不相溶,通过静置,分层使其分开。
仪器,分液漏斗3.除杂原则:不增,不减,容易分离,即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不消除应该保留的离子,加入的除杂剂与被除去的离子可以形成沉淀或气体等容易除去的物质。
4.Cl-的检验:加入Ag+和HNO3,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SO42-的检验:加入Ba2+和HNO3,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N=nN A其中:N——粒子数目(个)n ——物质的量(mol)N A——阿伏加德罗常数(/mol)在数值上等于6.02×10232.m=nM其中:m ——物质的质量(g)n ——物质的量(mol)M——摩尔质量(g/mol)大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3.V=nV m其中:V——气体的体积(L)n ——物质的量(mol)V m——气体摩尔体积(L/mol)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mol(此公式只适用于气体)4.c B=n B/V其中:c B——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n B——物质B的物质的量(mol)V——溶液的体积(L)5.c(浓)V(浓)=c(稀)V(稀)=n(浓)=n(稀)其中: c——物质的量浓度(mol/L)V——溶液体积(L)6.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其中:P——压强V——气体体积n——物质的量T——温度R为常数根据此公式和已知条件,可以判断两种气体的体积和物质的量的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cf8aa6f121dd36a22d8201.png)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等。
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类一般分为: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金属单质:Na、Fe、Cu等物质单质非金属单质:Cl2、H2、、O2、O3、C60等纯净物酸:HCl、H2CO3等无机化合物碱:NaOH、Ba(OH)2、NH3·H2O等化合物盐:Na2CO3、NaHSO4、Cu(OH)2(CO3)2氧化物:CO、CO2、CuO等有机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练习2、胶体的概念和性质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
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注意: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
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练习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胶体粒子直径为1-100nm,比较稳定,无色透明B、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D、浊液、溶液、胶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第二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等。
化学必修一第1、2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1、2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0e801955270722192ef71f.png)
化学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化学是在,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的自然科学。
2、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其主要步骤为3、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45与氧气反应方程式(常温,加热)、。
与水反应现象;说明钠具有的性质反应方程式。
6、钠的保存方法:。
78(1)与水反应方程式;氯水的主要成份,其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2)与金属反应:与铁,铜、(4)与碱反应(制取漂白粉原理),漂白粉的主要成份,有效成分。
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方程式;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
10、物质的量1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步骤]1.算——通过计算确定所需要的固体药品的质量或液体药品的体积。
2.量——用托盘天平(精确到0.1g)称量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可精确到0.1mL)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3.溶——在烧杯中将固体溶质溶解或将液体溶质稀释(取水的体积约为需配溶液体积的1/2)。
溶解或稀释时可使用玻璃棒搅拌。
注意若是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注入蒸馏水中而不能将顺序搞反,同时要及时搅拌散热。
4.冷——将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
5.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
6.洗——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7.定——即定容,把蒸馏水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当液面距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I~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要保持水平)。
8.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9.转——将配制好的溶液转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写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
[注意事项]1.选用与欲配溶液的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2.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方法是:加水至刻度线附近,盖好瓶塞,瓶外水珠用布擦拭干净,一手按住瓶塞,另一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把瓶倒立2分钟,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27985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9.png)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2.1 化学反应的描述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破裂并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叫做反应物,产物是由反应得到的新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物质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要求,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必须相等。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不等时,需要进行平衡处理,使得反应方程式满足物质守恒原理。
4.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通过调整反应物和产物的系数,使得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相等,从而达到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这个过程叫做配平化学方程式。
5.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用在反应方程式的上下标表示。
2.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反应过程温度升高的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反应过程温度降低的反应。
2.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化焓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热化学基本量。
焓变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焓值的变化。
焓变可以分为焓增、焓减和焓无变化三种情况。
3. 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可以通过反应物和产物的焓值来计算。
当焓增时表示放热反应,焓减时表示吸热反应。
物质的焓变化是其宏观性质的反映。
4.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在恒压下的焓变化。
热效应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放热或是吸热,以及反应的放热或吸热程度。
5. 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表示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是指用焓数值和反应物质量的关系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描述。
热化学图可以通过焓变计算反应物质和产物的热变化。
2.3 化学能及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精品)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总结
![(精品)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f2404e05087632311212c0.png)
一、物质的分类
物 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金属: Na、 Mg 、Al
单质
非金属: S、 O、N
酸性氧化物: SO3、 SO2、 P2O5 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Na2O、 CaO、Fe2O3
氧化物: Al 2O3 等
纯
盐氧化物: CO、 NO 等
净
含氧酸: HNO 3、 H2SO4 等
物
按酸根分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
10-9~10 -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浊液 > 100nm(粒子直
径大于 10-7m)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
合体
石灰乳、油水等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静置分层
如: Fe(OH ) 3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Fe(OH )3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
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
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
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
2)
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
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
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1、2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1、2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1c41d60722192e4536f6f8.png)
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2章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钠:(自然界中无钠单质)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保存于煤油中。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 + O2 == 2Na2O(白色)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Na2O2(淡黄色)2.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实质:钠与水中的H+反应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密度小于水);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熔点低、放热);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嘶嘶响声(放出气体—H2);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产生碱性物质—NaOH)3.钠的化合物性质比较:物质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颜色白色淡黄色化合物类型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生成条件常温和氧气反应加热和氧气反应氧的化合价-2-1与水反应Na2O + H2O = 2NaOH 2Na2O2 + 2H2O = 4NaOH + O2↑与CO2Na2O + CO2= Na2CO3 2Na2O2+ 2CO2= 2Na2CO3+ O2用途制NaOH 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 + 2H2O 2NaOH + H2↑ + Cl2↑2.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MnO2 + 4HCl (浓) MnCl2 + 2H2O + Cl2↑离子反应:MnO2 + 4H+ + 2Cl-Mn2+ + Cl2↑ + 2H2O(2)反应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实验装置如图:①装置中所盛试剂及其作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浓硫酸: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或干燥氯气)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氯气。
①验满方法可在瓶口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来检验,也可以用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来检验。
3.工业制氯气的反应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4.氯气的性质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1:2)化学性质:(1)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2Fe + 3Cl22FeCl3(2)Cl2与非金属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点燃:H2 + Cl22HCl 现象: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氢气和氯气混合、光照:H2 + Cl22HCl 现象:爆炸(3)Cl 2与碱的反应氯气的用途:自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c3e3da9b89680203d82592.png)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1、由组成分类:2、由是否发生电离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粒子胶体2、胶体的分类:分子胶体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液溶胶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固溶胶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e(OH)3溶胶A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物理方法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纯盐氧化物:CO、NO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分散系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1nm (粒子直径小于10-9m ) 1nm -100nm (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 >100nm (粒子直径大于10-7m )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 . 物理方法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① 水解促进法:FeCl 3+3H 2O (沸)= 3)(OH Fe (胶体)+3HCl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 3=AgI (胶体)+KNO 3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 3=AgI↓+KNO 3(黄色↓) 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 、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 、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3)(OH Al 、3)(OH Fe 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 2S 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AgI 胶粒随着AgNO 3和KI 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 过量,则AgI 胶粒吸附较多I -而带负电;若AgNO 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 +而带正电。
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 、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 、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3)(OH Fe 胶体,AgI 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胶体凝聚的方法:(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 ,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 l 3+>Fe 3+>H +>Mg 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 42->NO 3->C 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O H MgCl 222⋅)或石膏(O H CaSO 242⋅)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342)(SO Fe 溶液净水④ 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⑨ 硅胶的制备:NaCl SiO H HCl SiO Na 223232+=+ C SiO H ︒∆====30032减压↑+O H SiO 22 含水4%的2SiO 叫硅胶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6、胶体的提纯净化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 实验步骤(1)把10mL 淀粉胶体和5mLNaCl 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③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
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
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四、离子反应1、电离(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HNO3 = H+ + NO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KCl == K++ Cl―Na2SO4 == 2 Na++SO42―AgNO3 ==Ag++ NO3―BaCl2 == Ba2++ 2Cl―NaHSO4 == Na++ H++SO42―NaHCO3 == Na++ HCO3―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