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发展史

合集下载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水泥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材料之一,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可塑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

本文将探讨水泥的历史与发展。

1. 古代水泥的起源古代文明中,人们早已开始使用与水泥类似的材料。

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开始使用含有石灰和黏土的材料代替砂岩进行建筑。

这种材料在曝晒后可以硬化,被认为是一种早期的水泥。

2. 罗马水泥的发展古代罗马帝国是使用水泥的先驱之一。

罗马人发现,将石灰与矿石混合并加热后,可以得到一种称为"pozzolana"的新材料,它可以在水中硬化。

这种材料在罗马帝国的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罗马人能够建造更加耐久的建筑,比如大型的拱桥和圆形竞技场。

3. 现代水泥的发展在18世纪,人们开始研究如何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控性的水泥。

英国人约瑟夫·阿斯帕登(Joseph Aspdin)于1824年发明了一种称为"Portland"水泥的新材料。

这种水泥以英格兰的波特兰岛命名,它的烧制温度和成分比古代水泥更为精确和可控,因此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质量。

4. 工业水泥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水泥的生产方式得到了革新。

法国人路易·韦兰(Louis Vicat)于1817年发展出了一种称为"hydraulic"水泥的新材料,它在水中可以硬化。

到了19世纪末,人们开始使用旋转窑的方式生产水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5. 水泥的广泛应用水泥的发展使得建筑工程的规模和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现代的建筑中,水泥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水泥砂浆、砌块等材料的生产。

水泥还可以用于修复和加固老旧建筑,提高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6. 水泥产业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然而,水泥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水泥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二氧化碳排放等。

其次,水泥的生产与能源消耗较高,对资源的压力也日益增加。

因此,未来的水泥产业需要朝着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探索新的材料制备和能源利用方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介绍水泥发展的历史

介绍水泥发展的历史

介绍:水泥发展历史cement一词由拉丁文caementum发展而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

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

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磨细后制成料球,在高于烧石灰的温度下煅烧,然后进行磨细制成水泥。

帕克称这种水泥为“罗马水泥”(Roman Cement),并取得了该水泥的专利权。

“罗马水泥”凝结较快,可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在英国曾得到广泛应用,一直沿用到被“波特兰水泥”所取代。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加热炉泥的专利权。

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硅酸盐)水泥。

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从而一举成为流芳百世的水泥发明人,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

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水泥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水泥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有一个不断进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今天,人们把水泥的生产过程形象的概括为“二磨一烧”,即按一定比例配合的原料,先经粉磨制成生料,再在窑内烧成熟料,最后通过粉磨制成水泥。

世界水泥史话

世界水泥史话


两份重量白垩和一份重量黏土混合后加水湿磨成泥浆,送入料槽进行 沉淀,置沉淀物于大气中干燥,然后放入石灰窑中煅烧,温度以料子 中碳酸气完全挥发为准,烧成产品呈浅黄色,冷却后经细磨制成水泥。

“英国水泥”由于煅烧温度较低,其质量明显不及“罗马水泥”,尽 管售价较低,但销售量不大。这种水泥虽然未能被大量推广,但其制 造方法已是近代水泥制造的雏型,这是水泥制造工艺中的又一次重大 飞跃。
20世纪

1975年,多伦多CN电视塔建成。 这座混凝土建筑是目前世界最高 的单体建筑物。

1980's,混凝土减水剂开始应用。

1985年,中国水泥总产量达1.46 亿吨,产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20世纪

1990's,法国FCB公司开发出HOROMILL(又叫卧式辊磨)。 这种HOROMlLL磨是继辊压机、立式磨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 水泥粉磨技术。
19世纪

1824年英国利兹城的泥水匠阿 斯谱丁发明了世界最早的硅酸
盐水泥——波特兰水泥,获得
英国第5022号的“波特兰水 泥”专利证书,从而成为了被
后世永远牢记的水泥发明人。
19世纪

“波特兰水泥”的制造方法 把石灰石捣成细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掺水后以人工或机械 搅和均匀成泥浆。置泥浆于盘上,加热干燥。将干料打击成块,
有石灰会使水泥硬化后开裂。

根据这些发现,强生确定了水泥制造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烧窑的温度必 须高到足以使烧块含一定量玻璃体并呈黑绿色;第二是原料比例必须正确而 固定,烧成物内部不能含过量石灰,水泥硬化后不能开裂。

这些条件确保了“波特兰水泥”质量,解决了阿斯谱丁无法解决的质量不稳 定问题。从此,现代水泥生产的基本参数已被确定。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混凝土发展简史当代建筑用量最大、范围最广、最经济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发展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1824年英国工程师阿斯普丁(Aspdih)获得第一份水泥专利,标志着水泥的发明。

这以后,水泥以及混凝土才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上。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进步人士掀起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的高潮,并在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家水泥厂,当时,称水泥为“洋灰”。

19世纪中叶,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哀(1823-1906)制造出钢筋混凝土花盆,并在1867年获得了专利权。

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莫尼哀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枕木,另一名法国人兰特姆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小瓶、小船。

1928年,美国人Freyssinet发明了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解决了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折、抗拉强度较低的问题,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早期混凝土组分简单(水泥+砂+石子+水),强度等级低,施工劳动强度巨大,靠人工搅拌或小型自落实搅拌机搅拌,施工速度慢,质量控制粗糙。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广泛应用,是混凝土发展史上有一座里程碑。

外加剂不但可以减少水用量、实现大流动性,使混凝土施工变得省力、省时、经济。

1962年日本服部健一首先将萘磺酸甲醛缩合物(n≈10)用于混凝土分散剂,1964年日本花王石碱公司作为产品销售。

1971-1973年,德国首选将超塑化剂研制成功,流态混凝土出现,混凝土垂直泵送高度达到310m。

混凝土外加剂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使混凝土泵送成为可能。

泵送混凝土的出现,20世纪二战后,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混凝土生产运输、浇注施工带来了又一场革命。

20世纪末期,出现了集中搅拌的专业混凝土企业,使泵送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搅拌供料有保证。

1978年,在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建成第一家混凝土搅拌站,当时每盘混凝土只能搅拌1立方。

中国近10年水泥发展

中国近10年水泥发展

中国近10年水泥发展简介:2001年到2009年,是中国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了国家建材局等9个工业口委管国家局,重组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建材行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新的转变。

重组后的建材协会、水泥协会,成为企业、行业、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并在加强行业自律、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中国水泥协会在安徽芜湖市召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改造高级管理人员研讨会,近40家企业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提出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先进性和在结构调整中的不可替代性;希望水泥企业要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好新型干法水泥“国债”贴息项目与“双高一优”计划项目的实施,学习海螺发展经验,练好内功,优化设计,为产业结构调整做贡献。

这次会议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可以说是一次思想动员会,从此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驶上了快车道,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

这一阶段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颁发的文件和出台的政策也是最多的时期。

这些政策和文件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加快了水泥工业淘汰落后,发展了新型干法,推动了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国家宏观调控与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这一关键阶段,中国水泥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积极作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把行业和企业的呼声传递给政府,得到了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提供了依据。

为国务院103号文对水泥投资热提法的关键词是“关于防止”而不是“关于制止”付出了努力,这也为后几年新型干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随后中国水泥协会又与中国建材联合会、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联合调研,呼吁国家出台政策,培育和支持一批大企业集团,通过重组兼并,加快调整水泥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

水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水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水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一1824年。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Joseph Aspdin)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

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

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扩展资料:水泥最早的发现过程: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

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期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

二水泥是英国人发明的,发明的时间是1824年,一开始使用的就是粘土和石灰石,材料比较简单,但也有相应的配比,经过煅烧那就可以形成熟料,再经过研磨,那就可以直接形成水泥,水泥硬化之后的颜色跟建筑石头的颜色差不多的。

后来科技越来越进步,水泥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里面也可以添加其他的一些材料,这样也可以增强水泥的性能。

现在中国水泥的生产量还是比较多的,在全球占据地位也比较高。

三水泥是我们现在生活中建造房屋大量需要使用的,而水泥最初是在18世纪中叶发明的,是英国的一位工程师为了建造导航引路的灯塔,经过多次的反复试验之后,用石灰石以及粘土、沙子还有铁渣,这些不同的东西放到一起粉碎之后用水调和创造出了水泥。

之后英国的另一位石匠又重新再加,所制作出的这种水泥,不同的原材料进行比例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混合料,到1824年终于获得了专利,而且还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波特兰水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人造石头。

水泥发展史

水泥发展史

道路和桥梁建设
道路材料
水泥是制造公路、街道、停车场等道 路材料的主要成分,具有高强度、耐 久性和稳定性。
桥梁建设
水泥可用于制造桥梁的墩柱、梁板等 结构,具有优良的抗压和抗拉性能, 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
水利工程
水利设施
水泥可用于制造水坝、水库、堤防等水利设施,具有优良的 抗水侵蚀和稳定性。
航道整治
工程应用
水泥在工程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19世纪,水泥被用于建造铁路、公 路、运河和桥梁等基础设施。水泥的强度和耐久性使其成为这些工程项目的理想 材料。
03 水泥的现代化发展
波特兰水泥的发明
总结词
19世纪中叶,波特兰水泥的发明为现代水泥行业奠定了基础,成为建筑业的重要支柱 。
详细描述
19世纪中叶,英国工程师约瑟夫·阿斯普丁发明了波特兰水泥,这种水泥以石灰石和黏 土为主要原料,经过高温煅烧后研磨成粉状,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耐久性。它的发明 为现代建筑业提供了可靠的材料支持,广泛应用于桥梁、道路、房屋等建筑物的建设和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 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水利等领
域。
水泥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化学 稳定性,能够与水混合后硬化成
坚硬的建筑材料。
水泥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国家基础设 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02 水泥的起源
古代水泥的发明
天然水泥
古代人类在建筑和工程中,利用天然硬化的粘土、石灰石等材料作为胶结剂, 形成了最早的水泥。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水泥的种类和特性
通用水泥
通用水泥是最常用的水泥类型,主要用于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和砂浆制备。
通用水泥的强度等级通常为32.5、42.5、52.5等,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 水泥品种。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

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

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

在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块粘合在一起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

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

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

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

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这一事件催生了建筑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罗马砂浆。

古罗马人在继承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基础上,对石灰的使用工艺进行了改进。

这种工艺不仅要在石灰中掺入砂子,而且还要掺入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

水泥发展史

水泥发展史
抗战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癿水泥厂全部惨遭日本侵占,而长江以北水泥厂也 几乎全部沦落。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内战爆发,一些遭到破坏癿工厂无力修复,惨淡经营。
到1949年,全国只有14家水泥厂,年生产能力丌足300万吨,而实际年产 量仅有66万吨,占当时总生产能力癿16.3%。
1889-1949 引进技术 发展生产
2000至今
步入新丐纨 践行科学发展
三、克服困难 坚定发展
1958年,第一个采用国产窑的水泥厂——湘乡水泥厂开工建设,该 厂采用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华新窑。“华新型窑”和“小屯 型窑”被确定为当时我国水泥工业干、湿法发展的主导窑型,这是中国 水泥生产技术的第二个里程碑。
建设时期的湘乡水泥厂
1998年,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扩建日产25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 干法生产线建成投产,使日产2000吨级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 投资首次大幅下降到3亿元以下。
1889-1949 引进技术 发展生产
1949-1957 百废待丼 支援建设
中国水泥发展史
1958-1978 克服困难 坚定发展
走出动荡 走向改革 1978-2000
唐廷枢
一、引进技术 发展生产
1893年,唐山细棉土厂因产品成本高、质量差丌得丌关闭停产。 1906年,唐山细棉土厂由开平矿务局总办周学熙恢复生产,幵改名
唐山洋灰公司,继又定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该厂采用当地北大城山石灰石和唐坊黑粘土为原料,幵购进了丹麦史 密斯公司2台φ2.1m×30m回转窑,采用干法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 (俗称马牌)水泥,年产约25万铁桶(约4.25万吨)。启新洋灰公 司癿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癿诞生和百年我国水泥工业史癿 开端,启新洋灰公司因此也被誉为“我国水泥工业癿摇篮”。

水泥发展史

水泥发展史
新型建筑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节能、环保等优点,满足现代建筑发展需求。
水泥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新型水泥产品和应用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 。
智能化生产技术在行业应用前景
智能化生产技术能够提高水泥生 产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
染。
智能化生产技术有助于实现水泥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
能化管理。
辅助原料的引入
为了改善水泥的某些性能 ,如提高强度、降低热量 等,引入了矿渣、粉煤灰 等辅助原料。
煅烧技术改进及设备更新换代
煅烧技术改进
从最初的间歇式煅烧到连续式煅 烧,再到现在的预热器-回转窑煅 烧系统,煅烧技术不断改进,提 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设备更新换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泥生产设备 不断更新换代,如高效破碎机、 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的应用,提高 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发
研发更加环保、节能、高效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替代传统水泥材 料,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旅游业发展
修复后的历史建筑成为旅游景点,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 增长。
当代建筑设计理念融合创新
绿色建筑理念
当代建筑设计注重环保 和可持续性,水泥作为 建筑材料,也在不断探 索与绿色建筑理念的融 合。
创新结构设计
水泥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为创新结构设计提供了 可能,建筑师们能够创 造出更加独特和具有挑 战性的建筑形态。
国际贸易政策对水泥市场影响
关税壁垒
各国对进口水泥征收不同 税率的关税,影响水泥的 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
反倾销措施
针对进口水泥的低价倾销 行为,采取反倾销措施, 保护国内水泥产业。
贸易自由化

水泥及玻璃的制备应用讲解

水泥及玻璃的制备应用讲解

各物质的作用
熟料:主要胶凝物质,能水化硬化;
石膏: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
混合材:调节水泥的强度等级;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
60
化学组成:
主要50成分:CaO(=C),SiO2(=S), Al2O3(=A), Fe2O3(=F)
少量杂质:MgO、K2O、Na2O、SO3、P2O5等。
凝结硬化过程
初始反应期
初始的水解和水化,约持续5~10分钟。
潜伏期 凝结期 硬化期
流动性可塑性好凝胶体膜层围绕水泥颗粒生长,1h。
凝胶膜破裂、水化产物长大并连接,水泥颗粒进一步水化 6h。多孔的空间网络-凝聚结构,失去可塑性。
凝胶体填充毛细管, 6h ——若干年硬化石状体密实空间网。
凝结硬化过程示意图
水泥的种类有哪些? 酸根盐据系水水泥泥、的硫主铝要硅酸矿酸盐物盐系成系水分泥水,、泥有磷:酸硅盐酸系盐水系泥水等泥。、铝

酸磷
盐酸
系钙
水 泥

硅酸钙 水泥中的主要矿物
硫铝酸钙

铝 酸
酸 盐 系
钙水

硫铝酸盐系水泥
概述
什么是水泥(cement)?
水泥是以水化活性矿物为主要成分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水泥净浆是指水泥加水拌和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能的混合物。 标准稠度用水量一般在 24%--30%之间。
2、标准稠度
:BS67-NJ-160水泥净浆搅拌机
水泥标准稠度及凝结时间测定仪
3、凝结时间
(1)定义:水泥加水拌和起至水泥浆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 称为凝结时间 (2)两种状态
初凝状态:水泥加水起至水泥浆刚刚失去可塑性 所需的时间——初凝时间 终凝状态:水泥加水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终凝时间 (3)工程意义 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宜过早,以便施工时有充分时间搅拌、运输、浇注和砌筑 等操作;否则在施工前已失去流动性和塑性而无法施工。 水泥的终凝不宜过迟,以便施工完毕后尽快硬化,达到一定的强度,以利于 下一步施工工艺的进行;否则将延长施工进度和模板的周转率。 (4)标准要求 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不得迟于390min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

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

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

在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块粘合在一起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

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

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

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

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这一事件催生了建筑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罗马砂浆。

古罗马人在继承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基础上,对石灰的使用工艺进行了改进。

这种工艺不仅要在石灰中掺入砂子,而且还要掺入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

中国水泥发展史

中国水泥发展史

中国水泥发展史
中国水泥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当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水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开始进入中国。

最初,中国的水泥生产技术落后,依赖进口。

但是,在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水泥工业。

20世纪初,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日本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开办了一批日资水泥企业。

同时,中国的民族水泥工业也逐渐兴起,一批小型水泥厂开始涌现。

在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水泥工业得以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水泥工业遭受了重大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对水泥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建设了一大批水泥企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水泥企业纷纷诞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水泥发展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水泥工业体系,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水泥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水泥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文内容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水泥工业的历史背景、当前的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水泥工业的历史背景1.1 水泥的起源:水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埃及,当时人们发现了由石灰石和黏土烧制而成的水泥。

1.2 工业化生产:19世纪初,英国工程师发明了早期的水泥生产工艺,标志着水泥工业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

1.3 技术革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泥生产工艺得到了不断改进,新型水泥材料的研发也不断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发展。

二、当前的发展状况2.1 全球水泥产量:目前,全球水泥产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中国、印度和美国是全球三大水泥生产国。

2.2 环保压力: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大环保问题,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对水泥工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

2.3 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水泥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3.1 绿色生产:为了应对环保压力,水泥工业将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

3.2 新型水泥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水泥材料的研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高性能水泥、自修复水泥等。

3.3 数字化转型:水泥工业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

四、面临的挑战4.1 能源消耗:水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较大,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和供应的不稳定,水泥工业将面临能源问题的挑战。

4.2 环境污染: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如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一个重要课题。

4.3 市场竞争:随着全球水泥产能的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水泥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寻找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中国水泥发展史

中国水泥发展史
年生产能力为245.1万吨。这些企业大都购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 如湿法回转窑,在生产技术上我国有自己的技术人员和水泥专家。我国水泥 在国际上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抗战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水泥厂全部惨遭日本侵占,而长江以北水泥厂也 几乎全部沦落。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内战爆发,一些遭到破坏的工厂无力修复,惨淡经营。

毛泽东主席视察启新水泥厂
1954年唐山启新水泥厂工 人庆祝公私合营
1889-1949 引进技术 发展生产
1949-1957
百废待举 支援建设
中国水泥发展史
1958-1978
克服困难 坚定发展
走出动荡 走向改革
1978-2000
2000至今
步入新世纪 践行科学发展
三、克服困难 坚定发展

1958年,第一个采用国产窑的水泥厂——湘乡水泥厂开工建设,该 厂采用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华新窑。“华新型窑”和“小屯 型窑”被确定为当时我国水泥工业干、湿法发展的主导窑型,这是中国 水泥生产技术的第二个里程碑。

1921年,中国最早投产的湿法水泥厂——中国水泥厂开始建设,采用德 国湿法技术,于1923年建成。

1939年,采用国产设备建设立窑生产线的昆明水泥厂开始建设,这是中 国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一、引进技术 发展生产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抗日战争爆发的20多年间,当时我国共有16家水泥企业,
四、走出动荡 走向改革

1992年,第一条吸引外资建设的“大连华能-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 (现更名为“大连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000吨熟料预分解窑 新型干法生产线建成投产。
大连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水泥发展史

水泥发展史

水泥发展史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它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久性强等特点,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水泥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下面我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简明扼要地介绍水泥的发展历程。

1.古代水泥的起源(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000年):在古代,人们发现了一种由石灰和黏土混合后形成的水泥物质。

最早发现这一技术的是古埃及人,他们使用这种水泥制作了众多精确的建筑物,如吉萨金字塔。

此外,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也使用了类似的水泥材料。

2.罗马水泥及其衰落(公元前300年-公元5世纪):古罗马帝国发展了一种称为“波托兰水泥”的新型混凝土材料。

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凝结技术,可以在水中硬化,并与粘合材料混合。

这种水泥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古罗马城市的建设,并使其成为西方世界最发达的文明之一。

然而,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波托兰水泥的生产和应用逐渐消失。

3.现代水泥的发展(19世纪):现代水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824年,英国发明家Joseph Aspdin研制出了一种烧结的水泥,他将其命名为“波特兰水泥”(Portland Cement)。

这种水泥与古罗马时期的水泥相似,但与古代相比有更加稳定的性能和更高的强度。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并逐步把水泥的生产和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4.水泥的现代化(20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水泥的生产和应用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Wilhelm Michaelis发明了“氧化镁砂水泥”(Magnesia Cement),这是一种能在高温下硬化的新型材料。

随后,人们还发现了其他种类的水泥,如高炉矿渣水泥、硫酸盐水泥和磷酸盐水泥。

这些新型水泥材料在建筑和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建筑物的强度和耐久性有了显著的提升。

5.现代水泥技术的发展(20世纪后期至今):20世纪后期至今,水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水泥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

水泥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

水泥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不仅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将探讨水泥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以及如何保护水泥文化遗产。

一、水泥的历史渊源水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时期。

古埃及人使用含有石灰和黏土的混合物来建造坚固耐用的建筑,这就是早期的水泥。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的制造工艺逐渐完善,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全球各地。

二、水泥的文化价值1. 历史见证:水泥所建造的建筑物,如古罗马的斯多克拉桥、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等,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 工业遗产:水泥工业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泥工业遗迹和文物可以展示人类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3. 艺术创作:在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中,水泥被用来表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念,如现代建筑的简约美学、雕塑创作中的精细纹理等,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保护水泥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保护历史记忆:水泥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建筑技术和文化,保留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智慧。

2. 维护城市形象:水泥建筑和水泥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这些遗产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 可持续发展:通过保护水泥文化遗产,可以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保护水泥文化遗产的方法1. 文物保护:对于历史悠久的水泥建筑和文化遗产,应加强保护工作,采取专业的修复方法,保持其原始风貌和独特性。

2. 教育宣传: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泥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关注度,增强保护意识。

3. 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泥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保障,严厉打击非法破坏行为。

4.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共同保护水泥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对话。

综上所述,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发展历程

有关“水泥”的发展历程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有关“水泥”的发展历程如下:1.石灰石水泥时期:最早的水泥是用石灰石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石灰石水泥在早期的建
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强度较低,后来被其他水泥所取代。

2.粘土水泥时期:粘土水泥是用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混合制成的。

这种水泥在19世
纪末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其成本较低、强度适中,至今仍然在某些场合被使用。

3.火山灰水泥时期:火山灰是一种良好的活性掺合料,加入火山灰的水泥具有很好的水硬
性,因此火山灰水泥在早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火山灰资源逐渐减少,使得这种水泥逐渐被淘汰。

4.高炉矿渣水泥时期:高炉矿渣是钢铁工业的副产品,将它磨细并加入适量的石膏和碱性
激发剂后可以制成高炉矿渣水泥。

这种水泥具有较高的后期强度,主要用于大型工业厂房和桥梁等结构的建造。

5.特种水泥时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特种水泥相继问世。

如快硬水泥、抗硫酸盐
水泥、油井水泥等。

这些特种水泥在特定的工程场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厂实习报告(一)、水泥发展史水泥是建筑用胶凝材料,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

硅酸盐水泥是普遍常用的水泥,又称波特兰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是特种用途的水泥。

有人戏称水泥是建筑的“粮食”,在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水泥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在古代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西方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在水泥发明的数千年岁月中,西方最初采用黏土作胶凝材料。

古埃及人采用尼罗河的泥浆砌筑未经煅烧的土砖。

为增加强度和减少收缩,在泥浆中还掺入砂子和草。

用这种泥土建造的建筑物不耐水,经不住雨淋和河水冲刷,但在干燥地区可保存许多年。

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埃及古金字塔的建造中使用了煅烧石膏。

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物。

古希腊人与古埃及人不同,在建筑中所用胶凝材料是将石灰石经煅烧后而制得的石灰。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同时继承了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传统。

罗马人使用石灰的反复是将石灰加水消解,与砂子混合成砂浆,然后用此砂浆砌筑建筑物。

采用石灰砂浆的古罗马建筑,其中有些非常坚固,甚至保留到现在。

古罗马人对石灰使用工艺进行改进,在石灰中不仅掺砂子,还掺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

这种砂浆在强度和耐水性方面较“石灰-砂子”的二组分砂浆都有很大改善,用其砌筑的普通建筑和水中建筑都较耐久。

有人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称为“罗马砂浆”。

罗马人制造砂浆的知识传播较广。

在古代法国和英国都曾普遍采用这种三组分砂浆,用它砌筑各种建筑。

在欧洲建筑史上,“罗马砂浆”的应用延续了很长时间。

不过,在公元第9-11世纪,该砂浆技术几乎失传。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砂浆采用的石灰是煅烧不良的石灰石块,碎石也不磨细,质量很差。

到公元第12-14世纪这段时期,石灰煅烧质量逐渐好转,碎砖和火山灰也已磨细,“罗马砂浆”质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中国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有着自己的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白灰面”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建树胶凝材料。

黄泥浆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在公元前403-221年的战国时代,出现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

在中国建筑史上,“白灰面”很早就被淘汰,而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石灰公元前7世纪的周朝出现了石灰,周朝的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

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

《左传》中有记载:“成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

蜃灰就是用蛤壳烧制而成的石灰材料,在周朝就已发现他具有良好的吸湿防潮性能和胶凝性能。

在崇尚厚葬的古代,在墓葬中将蜃灰作为胶凝材料来修筑陵墓等。

在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有“烧砺房法的图示”,这说明蜃灰的生产和使用,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到秦汉时代,除木结构建筑外,砖石结构建筑占重要地位。

砖石结构需要用优良性能的胶凝材料进行砌筑,这就促使石灰制造业迅速发展,纷纷采用各地都能采集到的石灰石烧制石灰,石灰生产点应运而生。

那时,石灰的使用方法是先将石灰与水混合制成石灰浆体,然后用浆体砌筑条石、砖墙和砖石拱券以及粉刷墙面。

在汉代,石灰的应用已很普遍,采用石灰砌筑的砖石结构能建造多层楼阁。

中国的万里长城修筑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7世纪,先后有20多个朝代主持或参与建造。

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最长,在总长5万公里的长城中修筑了5000余公里。

在这三个朝代,石灰胶凝材料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大量用于修建长城。

所以,长城的许多地段,后人发现它是用石灰砌筑而成的。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记载了石灰的生产方法。

清代《营造法原》一书中,则记载了石灰烧制工艺与石灰性能之间的关系。

这些记载说明我国到明、清时代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石灰生产和使用知识。

三合土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出现一种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

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

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渣和砂子组成的“三合土”。

清代《宫式石桥做法》一书中对“三合土”的配备作了说明:“灰土即石灰与黄土之混合,或谓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掺合,石灰四成,黄土六成”。

以现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后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

“三合土”与罗马的三组分砂浆,即“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

“三合土”自问世后一般用作地面、屋面、房基和地面垫层。

“三合土”经夯实后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还有较好的防水性,在清代还将他用于夯筑水坝。

在欧洲大陆采用“罗马砂浆”的时候,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也在采用类似“罗马砂浆”的“三合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巧合。

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采用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如“石灰-糯米”,“石灰-桐油”,“石灰-血料”,“石灰-白芨”,以及“石灰-糯米-明矾”等。

另外,在使用“三合土”时,掺入糯米和血料等有机物。

据民间传说,秦代修筑长城中,采用糯米汁砌筑砖石。

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邓县的画像砖墙是用含有淀粉的胶凝材料衬砌;河南登封县的少林寺,北宋宣和二年、明代弘治十二年和嘉靖四十年等不同时代的塔,在建造时都采用了掺有淀粉的石灰作胶凝材料。

《宋会要》记载,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修筑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米粥调灰辅砌城面兼楼橹,委皆雄壮,经久坚固。

”明代修筑的南京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石城垣,以条石为基,上筑夯土,外砌巨砖,用石灰作胶凝材料,在重要部位则用石灰加糯米汁灌浆,城垣上部用桐油和土拌和结顶,非常坚固。

采用桐油或糯米汁拌和明矾与石灰制成的胶凝材料,其粘结性非常好,常用于修补假山石,至今在古建筑修缮中仍在沿用。

用有机物拌和“三合土”作建筑物的工法,在史料中屡有所见。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在中国建筑史上看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北京卢沟桥南北岸,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建筑河堤数里,使北京南郊从此免去水患之害。

在石桥建筑史中记载,用糯米和牛血拌“三合土”砌筑石桥,凝固后与花岗石一样坚固。

糯米汁拌“三合土”的建筑物非常坚硬,还有韧性,用铁镐刨时会迸发出火星,有的甚至要用火药才能炸开。

中国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创造过程中有过辉煌成就,作出过重要贡献。

英国著名科学家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这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那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杂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的过程是,从“白灰面”和黄泥浆起步,发展到石灰和“三合土”,进而发展到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

从这段历史进程可以得出与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相似的结论,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在与西方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基本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广泛采用石灰与有机物相结合的胶凝材料而显得略高一筹。

然而,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落后了,尤其是到清朝乾隆年间末期,即18世纪末期以后,科学技术与西方差距愈来愈大。

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到达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阶段后就停止不前,未能在此基点上跨出一步。

西方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则在“罗马砂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朝着现代水泥的方向不断提高,最终发明水泥。

现代水泥的发明现代水泥的发明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水硬性石灰18世纪中叶,英国航海业已较发达,但船只触礁和撞滩等海难事故频繁发生。

为避免海难事故,采用灯塔进行导航。

当时英国建造灯塔的材料有两种:木材和“罗马砂浆”。

然而,木材易燃,遇海水易腐烂;“罗马砂浆”虽然有一定耐水性能,但尚经不住海水的腐蚀和冲刷。

由于材料在海水中不耐久,所以灯塔经常损坏,船只无法安全航行,迅速发展的航运业遇到重大障碍。

为解决航运安全问题,寻找抗海水侵蚀材料和建造耐久的灯塔成为18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对此,英国国会不惜重金,礼聘人才。

被尊称为英国土木之父的工程师史密顿(J. Smeaton)应聘承担建设灯塔的任务。

1756年,史密顿在建造灯塔的过程中,研究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中不同石灰石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发现含有黏土的石灰石,经煅烧和细磨处理后,加水制成的砂浆能慢慢硬化,在海水中的强度较“罗马砂浆”高很多,能耐海水的冲刷。

史密顿使用新发现的砂浆建造了举世闻名的普利茅斯港的漩岩(Eddystone)大灯塔。

用含黏土、石灰石制成的石灰被成为水硬性石灰。

史密顿的这一发现是水泥发明过程中知识积累的一大飞跃,不仅对英国航海业做出了贡献,也对“波特兰水泥”的发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史密顿研究成功的水硬性石灰,并未获得广泛应用,当时大量使用的仍是石灰、火山灰和砂子组成的“罗马砂浆”。

罗马水泥1796年,英国人派克(J. Parker)将称为Sepa Tria的黏土质石灰岩,磨细后制成料球,在高于烧石灰的温度下煅烧,然后进行磨细制成水泥。

派克称这种水泥为“罗马水泥”(Roman Cement),并取得了该水泥的专利权。

“罗马水泥”凝结较快,可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在英国曾得到广泛应用,一直沿用到被“波特兰水泥”所取代。

差不多在“罗马水泥”生产的同时期,法国人采用Boulogne地区的化学成分接近现代水泥成分的泥灰岩也制造出水泥。

这种与现代恚怒化学成分接近的天然泥灰岩称为水泥灰岩,用此灰岩制成的水泥则称为天然水泥。

美国人用Rosendale和Louisville地区的水泥灰岩也制成了天然水泥。

在19世纪80年代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天然水泥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在建筑业中曾占很重要的地位。

英国水泥英国人福斯特(J. Foster)是一位致力于水泥的研究者。

他将两份重量白垩和一份重量黏土混合后加水湿磨成泥浆,送入料槽进行沉淀,置沉淀物于大气中干燥,然后放入石灰窑中煅烧,温度以料子中碳酸气完全挥发为准,烧成产品呈浅黄色,冷却后细磨成水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