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摘要: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贝津铭。
基于对城市形态设计及场所文脉理论的解析,探讨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及场所文脉理论与城市环境改造设计间的互动关系,并总结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及城市场所文脉常用设计手法在城市环境改造与景观再创造中的应用,而且我们应当看到城市组成因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关键词:城市场所文脉城市设计形态城市规划设计空间形态变化公共空间环境改造景观再创造前沿: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其相关性不像数学中那样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兼容性,即使是较容易被我们认知的城市物质形态也是极其复杂的。
正如亚历山大以数学集合论提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城市形态,他认为城市并非树形结构,不易理解和处理,城市好似关网络形,充满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有机性,难于想象且不理;而从场所文脉理论角度认识城市环境改造设计在现代主义刻板的功能分区和大尺度的非人性城市现代建筑群体造成城市形象特色的衰退、消亡和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城市设计师近年来都已开始关注在城市环境改造中如何保持和发展原有城市形象特征和旧建筑再利用的课题。
为了创造舒适、美观的城市人文景观,发挥建筑、规划、景观的整合作用,开创其共生魅力为了不再让一些有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建筑及其场所从城市空间中消失,为了不让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沦为一些消极的毫无特色的非人性空间场所。
寻找失落的城市积极空间环境,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又能满足物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更新的方式途径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们分别来谈谈城市设计形态及场所文脉理论。
一、城市设计形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设计形态论;另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设计形态论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
中心城市区域化的空间形态、价值与路径研究
[ 注 释]
①F: √ ,其中,P 代表非农人口规模,G 代
表G D P总 量 。
2 0 0 7 .
[ 7 ] 杨俊宴, 陈雯.1 9 8 0 年代 以来 长三角 区域发 展研 究 [ J ] .城 市 规 划 学 刊,2 0 0 8 ( 5 ) :6 8 r -
展[ J ] .地理科学进展,2 0 0 5 ( 2 ) :9 0 - 9 9 . [ 3 ] 于 涛方,李娜,吴志 强.2 0 0 0 年以来珠 三角 巨型城市地区区域格局及变化 [ J ] .城市规划
学 刊, 2 0 0 9 ( 1 ) :2 3 _ 3 2 .
究[ J ] .华 中科技 大学学 报:城 市科 学版,
[ 1 4 ] 罗 良国,李宁辉 .结构调整与区域比较优 势 对我 国粮食主产 区农业增长 的影响 [ J ] .中国
农业 大学 学S E :社会 科学 版,2 0 0 5 ( 2 ) :2 1 -
2 7 .
P o p u l a t i o n s [ J ] .U r b a n S t u d i e s .2 0 0 1 ( 4 ) :
6 5 7 - 6 7 7 .
[ 6 ] 马 晓冬.基 于 E S D A 的城 市化 空间格 局与过 程 比较 研究 [ M ] .南京: 东南大 学 出版 社,
[ 1 5 ] 段学 军,王 书 国, 陈雯. 长江 三角 洲地 区 人 口分布 演化 与偏移增 长 [ J ] .地理 科学,
发达地 区则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 、城市 化动 力不足等 问题,并与发达地区的发
展差异持续扩大。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与湖北省 不 同地 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 、区位 交
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浅谈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姓名:***学号:*********专业:城市规划摘要:随着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人们对其所生活环境更加强调物质以外的功能,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
形态语义本身抽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主观性诉求赋予了环境艺术设计更多的表现空间,并由此造成观赏者的心理共鸣。
为了不再让一些有价值的旧建筑及其场所从城市空间中消失,为了不让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沦为一些消极的,毫无特色的非人性空间场所.寻找失落的积极城市空间环境,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又能满足物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更新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城市设计形体形态规划场所文脉形态的概念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
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
城市形态的概念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在本文中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是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着一个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特征。
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
因此,城市形态可以分为显形形态与隐形形态。
广海卫城空间形态演变与核心价值要素分析
广海称溽洲,是商船往返广州和南洋的必经点,并在此设置巡检司,负责商船的安全往来[1]。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东都指挥花茂奏设广海卫,迁巡检司于望头乡,广海卫城正式建立[2]。
1 广海卫城与明代海防体系1.1 广海卫城在广东海防的作用《明史·兵志》中载:“自世宗世倭患以来……而诸所防御,于广东则分东、中、西三路,设三参将。
”[3]广东海防分为东、中、西三路,在中路是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府地带,设有南海、广海二卫。
广海卫城所控制的为大小金门海,“上川山之左曰大金门海,右曰小金门海”[4],因此,守御的主要为上下川岛与广海之间所形成的海域,即今天的广海湾一带。
南海卫建于东莞县城,广海卫城建于台山广海镇,在我国珠江口的东西向分列,加上其余周边所布设的所城,共同拱卫广州城,形成中路的整体防御体系(见图1)。
1.2 广海卫城防御体系下的相互关系以广海卫城为区域中心,有香山、新会、新宁、海朗四个守御千户所(见表1)及连带下辖的营堡及巡检司等。
《明史·兵志》中同样对卫所人数限定有所记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
”[3]由此可见,在军队人数的设定上,广海卫城中置5 600人,千户所中置1 120人,重点突出,互相联防。
广海卫城位于整个体系中心,香山守御千户所在香山县治东,新会守御千户所在新会县宣化坊左,新宁守御摘要 宋代广海卫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明代因海防需要建立卫城,清代因商业发展功能转变为商业墟镇,到民国时期市政改良后商业化更加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湾继续向南发展。
本研究通过梳理广海卫城的历史沿革与空间演变,研究其因不同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不同的总体布局与空间形态特征,提取其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要素,阐述广海卫城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关键词 广海卫城;南湾;空间形态演变;核心价值要素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8.12Abstract Guanghai Acropolis was an important node of the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due to the need of coastal defense, transformed into a commercial market tow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became more prominent in commercialization after the municipal refor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continued to develop southward in Nanwan. By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Guanghai Acropolis, this paper studies its overall layout and spatial form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riods, extracts the core value elements of its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structs the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hai Acropolis.Key words Guanghai Acropolis; Nanwan; spatial form evolution; core value elements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2、社会空间的组 织以人为尺度, 是人(活动)的 空间的组织
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
化中:
亲昵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个人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 6-18英寸 18-30英寸 30英寸-4英尺 身体控制极限
社会距离 亲近状态 公共距离 亲近状态 才
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一节
一、城市结构
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 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重组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居住和商业相分离; 老建筑拆为停车场;
快速路分割城市;
环境质量下降。
Atlanta城外的Lenox Square Shopping Center ,这是美 国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总用地74英亩。
纽约一公交终点站和相 关的进出的高速公路
波士顿大都市地 区的128公路
2、城市交通战略与空间布局 一个城市的结构,除受到地理上的约束外, 大部分是由相对可达性决定的,除非故意 加以控制。
11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22社会空间的组社会空间的组织以人为尺度织以人为尺度是人活动的是人活动的空间的组织空间的组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亲昵距离亲昵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6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疏远状态疏远状态661818英寸英寸个人距离个人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8183030英寸英寸疏远状态疏远状态3030英寸英寸44英尺英尺身体控制极限身体控制极限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4477英尺英尺处理非个人事务处理非个人事务疏远状态疏远状态771212英尺英尺公开的信息公开的信息公共距离公共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2121515英尺英尺典型的典型的正式正式场合场合有的距离有的距离疏远状态疏远状态2525英尺或更远英尺或更远超出个人的包围超出个人的包围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拼贴图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
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
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
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
“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072.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
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王玉琢摘要:随着城市通讯、交通等新技术的冲击,城市人口、物资、信息的流动日益频繁,城市生活更加高效丰富,城市结构特征更加复杂多变。
与此同时,在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如城市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缺乏、场所认知度降低……这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城市活力消解的难题。
如何“以人为本”地识别并城市空间问题、重塑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城市空间活力形成过程、主客体构成要素及其内涵的深入解析,确定了城市空间活力以人群活动为外在表征、以空间特征为内在机制的双重内涵,从人与空间的双重视角建构了城市空间活力理论框架,并从空间的静态维度、时间的动态维度及主体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提出了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方法,对后续城市空间活力的实证量化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活力,城市空间活力1引言在当今城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多样化的人群活动需求、优化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城市以人为本”是当代众多城市亟待解决却又常被忽略的问题。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重塑活力空间,为多样化的人群活动提供舒适的、充足的、优质的物质环境,建构以人为本的生活秩序是建设健康、生机、魅力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如何认识城市空间活力的现状、探索空间活力的营造要素及内在机制,进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成为一个关键议题。
目前,已有关于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视角局限在微观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
本文以广义上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活力的形成机理入手,对城市空间活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定义与内涵解析,进一步提出城市空间活力的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法。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凯文·林奇的生平及影响林奇曾在耶鲁大学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
他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从而于1960年出版了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最有影响的著作——《城市意象》。
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凯文·林奇的社会及专业背景在19世纪、20世纪交替之际,美国的城市规划以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和花园城市理论为基础。
在这种理论中,强调城市不仅能而且应当进行设计,因为创造美好而有秩序的环境城是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一个美好的城市可反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向市民逐渐灌输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道德和社会的意识。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中的形态决定论面临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中的“”面临着来自社会学家的公开质疑和强烈挑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奇作为MIT的一名年轻教师,开始了他致力于一生的城市设计的研究工作。
计的研究工作凯文·林奇的代表著作一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of the City)一书,提出城市意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来心理的安定。
凯文·林奇的代表著作一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概认为城市要表现下城市形态的概念。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概述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大体上,对城市设计的各种看法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类。
作为理论形态来理解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1,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
2,系统设计,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形体。
3,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
K·Lynch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
Team10 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
特别强调了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题的微观层次。
A·Rapoport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角度,认为城市设计是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
作为应用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更见关注内容的现实性、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在现实背景中,这种解释常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机构和社区有关,具有显见的政策取向和工程取向。
J·Barnett指出: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
城市形体必须通过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来塑造,将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
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s。
H·Shirvani教授指出,城市设计不仅仅与所谓的城市美容设计相联系,而且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齐康院士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义通过图形付诸实施的手段。
包含这样几个意义:1离不开城市;2离不开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3.8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 1、罗杰· 特兰西克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和 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主持工作,现任美 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课程的教授。 代表作 《寻找失落空间》
• 提出了几个理论分析方法 1.图底关系理论分析方法:从理解城市形 态入手,体会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 。通过图底关系分析,从二维角度认识 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交通、视觉方 面的联系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 能与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 系,从而确定城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 视廊。
3.3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埃比尼泽-霍华德 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 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 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开启新城规划的先河。 代表作: 《明日的田园城市》
•
•
2、弗雷德里克-吉伯德
英国著名城市设计师,代表作《市镇 设计》。将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 上去研究。
代表作
• 《明日的城市》、《阳光城》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 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 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 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 阳光和空间;
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 -----伏埃森规划(Voison)
2、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 • •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乔奈森-巴奈特 曾任纽约总城市设计师,现任宾州大 学教授。 代表作《城市设计引介》 从城市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角度探讨城 市设计过程,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 街道家具、城市交通、立法、公共投 资等方面阐述了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 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方法。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对城市规划及其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对城市规划及其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内容摘要: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酝酿了城市规划的诞生。
本文以城市和城市规划的产生为切入点,观察其思想、理论以及实践等的变化,从人类学、生物学的方面探讨了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本质原因;在哲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探究了城市规划的理论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在生物学、环境学的立场论证了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有关生态的问题,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实践规划师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理论正文:1.什么是城市?对于城市,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如在地理学、社会学、法律等方面对其的定义都略有不同。
“概括起来,对城市可有如下认识: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以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发挥城市特有功能;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吴良镛,1988)。
世界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当代或后工业化社会时期。
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
澳大利亚著名史学家蔡尔德(V.G. Childe)称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史上的一次革命,他还强调了在产生古代文明的泛滥平原上灌溉过程与广泛贸易活动的兴起在城市革命上的重要性。
但是,美国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L. Mumford)却认为:“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这是因为从埃及、苏美尔、中国等地城市兴起原因看,王权制度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腓尼基、希腊等城市兴起的因素中,商业的作用更大一些。
城市形态读后感
价值标准的确定——《城市形态读后感》整本书起源于一个简单的也许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什么能造就一个好的城市. 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意即,什么样的城市形态能最好的适应现存的人类聚落.而本书讨论的核心在于"价值标准"---作者对其的定义是:什么是一个好城市,以及如何能造就一个好城市.like this---"任何人都知道什么是一个好城市,但唯一严肃的问题却是如何才能造就一个好城市".本书的结构是:首先从历史中找寻价值标准的存在.然后表述作者认为的现今流行的三种主流理论关于城市规划的叙述---规划理论,功能理论以及作者语焉不详的the 3rd category一般理论.显然作者是第三种一般理论的支持者,其中,规划理论,涉及决策论的内容,且适用面较广,这里没有详细的叙述,第二种功能理论是现今学术界的主流,他们(各种功能理论)的共同点是,试图解释为什么城市会有这种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如何运转的.(各种功能理论利用暗喻来解释城市,其中包含很多假设,当然,不同的功能理论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通常是隐藏的).)常见的功能理论有:1. 历史现象2. 生态系统3. 城市是生产和分配物质产品的地点4. 城市是一个力场5. 决策系统6. 矛盾斗争的舞台各种理论有共同的和自己特别的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包括:忽略了城市的肌理,把人当做被动的接受者,etc.(其中把城市当做是生产和分配物质产品地点的理论,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其中涉及到空间经济学的内容,可以作为深入阅读的内容.)回顾了功能理论和规划理论后(关于规划理论也有较为细致的描述),作者给出了其对人类聚落的定义---人们活动所做的空间组织,视为人,物,信息流通做行程的空间路径,视作为满足上述活动而对空间做出的重大修改.其革命性的意义在于,把城市中的社会学部分和空间现象分开,两者通过人以及人的行为结合联系起来.这个定义,也是作者即将介绍的一般理论的基础.显然,作者对这个即将提到的理论保持了很谨慎的态度---"它应该是一种可能的见解,而不是发展的铁律,应该是一种强调参与者的目的和参与者学习能力的看法".为了确定一种理论,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支撑这种理论的所谓的"价值标准".这也是作者在CH3所做的事情.林奇首先列举出在国家和地方层次上都很有可能出现的所有政策,通过政策的比对,将其分为五组,分别为---强大作用的价值标准,愿望性的价值标准,弱势的价值标准,隐形的价值标准和被忽略的价值标准.在这里,林奇为书第二部分要出现的性能指标打下了铺垫.CH4中,作者列举出三种曾经或现在流行的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即:对恰当的城市形态及其原因的一套想法.这三种标准理论为:宇宙理论,机器模式理论,有机体理论.在这里,林奇再一次表达出对标准理论的强烈的怀疑---"我们的目标是发展一套范围有限而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尽可能囊括所有重要的形态问题."以上的部分都是林奇对标准理论也好,价值理论也好的一系列讨论,其中不乏自谦和谨慎的言语,下面的PART II才是林奇对整个城市形态中价值理论的叙述.首先要确定的是:关于好城市标准的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 效率公平关于性能指标:·场所的质量由场所和其中的社会决定·我们希望得到这样的一个城市的性能指标:一个从空间品质上可以识别出特征的,一个尺度合适的,一个不同群体的人都能够达到其各自目标的城市.接下来来到本书的主要部分,做了近乎半本书的铺垫,终于林奇来讨论他所认为的每项性能指标的内容,相关的操作方法etc.这里对各个性能指标的叙述做一些简单的摘抄和描述.生命力·如果一个环境能很好地保证种族,个体的健康,维持生物种类的生存,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聚落环境.·城市形态中体现生存活力的内容包括:延续性,安全性,和谐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感觉·对于一个聚居地的感知,我的意思是能够感受和认知这个地方.而这种感觉中的元素能够和其相关的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感受相联接,并进而去理解其非空间的观念和价值.这是一个环境的空间形态和人类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交汇点.·常见的感受形式包括:地方特色,场合感,结构,表里一致,透明度,易辨性.·一个聚落是否一定要设计的如此有意义是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感觉是重要的功能性的考虑,因为判断事物的能力,暗示行动的能力,寻找出路和辨识标志的能力,都是我们所必须的.适宜性·关于适宜性的一般性准则:评判一个地方目前的适宜性,是日常的公开的或刻意的活动,以及与其空间组织之间的协调程度.·可以通过修改地方或修改行为或两者兼修而达到适宜性.·时间与空间的划分,使用者的管理,仔细的计划,监督以及协调等,都是增强一个地方适宜性的通用方法.·为未来的适宜性制定一个有弹性的规定更是一个让人迷惑的规定,因此加入两个衡量标准:可操作性&复原性.可及性·城市的特殊优势就是其增强了可及性.现代城市理论把交通运输和通讯看做是城市最有用的部分.·某种程度上,一个理想城市被想象成一个能够方便地获取大量不同的物品,服务,并与其他的人接触的中心地区.·可及性包括的方面有:对活动的可及性,对材料资源的可及性,对地方的可及性,对获取信息的可及性.·对可及性的分析不仅对一个聚落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研究社会平等和区域经济有明显的帮助.·三个重要的可及性辅助指标:科技性对象的多样化,对不同人群可及性的平等性,对科技型系统的控制力.控制·空间和空间里的行为一定要加以规范,人类是有领域感的动物,他们会利用空间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会维护领域的所有权以保证拥有其资源.·空间权包括:到场的权力,使用空间和在空间中活动的权力,挪用的权力,改造修建的权力,部署和处置的权力.·最理想的情况是,一种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和可靠的地方控制,而且这种控制考虑到了潜在的和未来的使用者,并且兼容了很多控制疏松的空间,同时,对于多样化与异端性拥有宽容的态度.效率和公平·效率是一种维持平衡的标准,就是要在某些性能上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不得不降低另一些性能的水平.·有些指标内互相冲突的地方是显而易见的.·公正则是在人和人之间分配代价和利益的一种方式最后一部分,林奇为了证明自己对城市形态好坏评判提出的性能指标,给出了几个实际的例子以及他自己梦想出的一个乌托邦形态.这故事到这里也总算看到点主线剧情了啊...总体来看这本书,核心观点是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我们回答"什么造就一个好城市"的最基本的前提.林奇在寻找价值标准的过程中,分别找寻了历史上的城市标准,流行的功能理论决策理论,以及曾经的和现在的"标准理论".然后林奇在书本的第二部分中,先是给出了对城市性能标准的解释,再根据这些性能标准一一解释,一一论述,这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这些追求性能标准的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的形态,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城市形态,换句话说,城市形态所表现出的性能,需要不断的追求性能指标的完美值.对每一个性能指标的优化,林奇也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在书本第三部分,林奇给出了基于这些性能指标的一些实例,以及作者本人幻想的乌托邦形象.这也是本书的脉络.。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社会2008・2Society 第28卷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吴 宁吴 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摘 要: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
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
关键词:列斐伏尔 城市 空间 社会学 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空间也变得支离破碎,并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转移,现代城市空间经历了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的变迁。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展开了研究,他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对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给予了重视。
一、城市的权利、城市革命与空间《城市的权利》(1968年)是列斐伏尔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00周年而撰写的第一部城市学著作。
他在此书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突出了城市化与重建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实现“城市的权利”和“差异的权利”,来实现“日常生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赋予新型社会空间实践以合法性。
“城市的权利”就是公民控制空间社会生产的权利,城市及其居民有权拒绝外在力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等)的单方面控制。
如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和金融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心的集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迫使・211・居民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而实现“城市的权利”意味着居民可以拒绝服从资本和国家统治的需要,拒绝从原来人际交往、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中心向外迁移,被隔离于外围居住地区而进入“交通-工作-休息”的循环模式。
结构与脉络_好的城市形态的理解_张文辉
结构是城市整体抽象的总称,是组成城市空间 各部分内在的和外在的空间关系。按照德国经济 学家马克思·韦伯( Max Weber) 的理解,城市空间结 构应包含它的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如城市物质 空间环境和城市的文化价值就是这两种属性的典 型代表。同时,空间结构还包括了形式和过程两个 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 的模式[2]。城 市 空 间 结 构 作 为 城 市 存 在 的 理 性 抽 象,虽然难 以 被 直 接 地 触 摸,但 其 内 蕴 有 城 市 各 项 实质的与非实质的要素在功能与时空上的有机联 系,引导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丹下健三曾说: “我
城市发展研究 23 卷 2016 年 3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3 No. 3 2016
1
城市规划
张文辉: 结构与脉络———好的城市形态的理解
们相信,不 引 入 结 构 这 个 概 念,就 不 能 理 解 一 座 建 筑、一组建筑群,尤其是不能理解城市空间。”[3]( 图 1、图 2)
它可以是漫不经心的营造也可以为了某种目的而控制成高度条理化的组合序列能激发运动指示方向创造节奏渲染情绪展现或诠释空间中某个或一系列线性脉络19图14车行主导的建筑上部轮廓总之清晰的脉络要充分考虑静态的线性空间要素构成特征和动态的空间序列的组成最重要的张文辉
【文章编号】1006 - 3862( 2016) 03 - 0001 - 07
从动态的城市形态生长过程来看,城市整体结 构的生长特征可分为三种: 一是整体生长,是由生 长点发源,在中心场的作用下向外扩展。二是轴向 生长,即沿 河 道、交 通 道 路、山 谷、河 岸 等 空 间 轴 生 长。三是蛙跳生长,即通过人为或偶然因素在新的 生长点上发展新空间进而与原有城市通过网络连 为一体,表现为连续性与断续性的统一。点的圈层 扩散常与水平移动的轴向发展共同构成城市空间 的生长轴。同时生长过程表现为无序和有序的交 叠,有序只具有相对性和阶段的合理性。经历着这 样一个过程,完善的结构变异———调整———新结构 的完善———新 的 变 异。 具 有 活 力 的 新 的 空 间 元 素 与原有的整体空间相联系,这些空间元素在“遗传” 或“变异”的同时,为新的生长提供契机[4]( 图 3、图 4、图 5) 。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第 3 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 城市设计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
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1图底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过渡空间③与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
1.2连接理论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
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
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1.3场所理论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的主要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
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②评价的方法。
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
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
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
第 4 节城市公共空间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概念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
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质的成分”。
城市设计原理
目录城市设计的概念 (5)1背景: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 (5)2从认识城市开始 (5)2.1从认识城市开始:关于城市的两种看法 (5)2.2从认识城市开始: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场所 (5)3关于城市设计定义 (6)3.1关于城市设计定义的不同看法 (6)3.2关于城市设计定义的不同看法:从差异到共同点 (7)3.3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 (7)4设计的本质 (8)5城市设计的定义与特征 (8)5.1定义 (8)5.2特征 (8)6“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与“自下而上” 的城市设计 (9)6.1“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 (9)6.2“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 (9)6.3二者之间的比较 (10)7空间形态概念解析:形式与形态 (10)7.1空间形态概念解析:空间的不可捉摸性 (11)7.2空间形态概念解析:空间—意义—场所 (11)7.3空间形态概念解析:意义的意义 (11)7.4空间形态概念解析:意义的传达—从空间到实体 (11)城市设计的历史——城市发展与理想城市的空间模式 (12)1古典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2)1.1远古城市 (12)1.2古希腊城市 (12)1.3古罗马城市 (13)2中世纪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4)3新古典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5)4从工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之后:机器时代的城市 (15)4.1从有限城市到工业城市 (15)4.2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 (16)4.3工业革命与技术理性 (16)4.4工业时代的理想城市模式 (16)5城市发展的四种模式 (17)6传统与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总结 (17)6.1传统城市设计的特征 (17)6.2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 (18)7城市设计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18)7.1美国 (18)7.2日本 (18)7.3英国 (19)7.4中国 (19)城市设计的理论:当代城市设计思想评述 (20)1城市设计理论概述 (20)1.1田园城市理论 (20)1.2卫星城理论(受田园城市影响) (20)1.3郊区化运动与新城运动(受田园城市影响) (20)1.4生态观理论 (21)1.5城市复兴理论 (21)1.6山水城市理论 (22)1.7建设城市的艺术原则 (22)1.8城市触媒理论 (22)1.9场所与文脉涵义论 (22)1.10有机秩序理论 (23)1.11模式语言 (23)2功能主义: (23)2.1背景与来源 (23)2.2CIAM与《雅典宪章》 (24)2.3《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24)2.4The 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1931)(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24)2.5特征 (25)2.6方法 (25)2.7实践 (25)2.8弊端 (26)3系统主义: (26)3.1背景与来源 (26)3.2从分离到整合 (27)3.3理论与实践 (28)4形式主义: (29)4.1背景与来源 (29)4.2类型学的方法 (30)4.3理论与实践 (30)5人文主义: (31)5.1背景与来源 (31)5.2理论与实践 (32)城市设计的方法 (35)1城市设计理论构成 (35)1.1城市设计的认识体系 (35)1.2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 (35)1.3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 (35)2城市设计的认识体系 (35)2.1城市构成要素与城市设计的要素 (35)2.2胥瓦尼城市设计构成元素要点 (36)2.3基于系统整合的城市设计内容 (40)3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 (42)3.1价值的本质: (42)3.2城市设计价值体系与城市发展理想模式 (43)4从价值体系到评价标准 (43)4.1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43)4.2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构成 (43)4.3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 (44)5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 (44)5.1功能分析方法 (44)5.2空间分析方法 (44)5.3行为心理分析方法 (45)5.4视觉景观分析法 (45)5.5界面分析法 (46)6当代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设计 (46)6.1生态文明与城市生态化 (46)6.2信息技术与城市信息化 (46)城市设计的层次过程 (47)城市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 (48)1城市典型空间设计 (48)1.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48)1.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48)1.3街道设施分类 (48)1.4城市广场按照性质分类 (48)1.5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48)参考书目 (50)城市设计的概念1背景: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恶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城市特色日益丧失,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UIA(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次大会“北京宪章”所指出的:“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美丽的环境难尽如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始料未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摘要:书中从价值观的角度研究并提出评价城市空间形态的价值标准理论,本文系统的理解该理论,基于城市的动态化、多元化特性,在价值观的意义及来源、城市形态理论的实践和价值标准理论的应用方法三个方面受以启示。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价值观、标准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空间形态多种多样,大到整个城市,如格网城市、星形城市等,小到单一的功能区,如社区商业中心、CBD、城市商业中心等,然而即使是同一种功能的城市空间也会呈现出不同形态,在诸如繁星般的城市空间形态中,到底是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确无一定论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林奇的《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的著作。
书中对评价城市空间形态的价值标准理论提出五项基础指标,分别是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和管理和两项辅助指标,为效率与公平。
活力:即是生命力价值。
指城市空间形态在人类、自然等生命、种族的延续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持作用,而其最重要的是符合什么样标准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这种支持作用是最为显著的。
活力性能标准所以应包含延续性、安全、和谐等子项,考虑生存条件、物质的供应与弃置、居住密度与资源的相对比例、聚居位置、建筑布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维持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感受:每个居民对于所生活的城市的最为直接的认识,被问及时都针对自己或熟悉或模糊的城市空间好与坏,方便与不方便等。
好的城市空间形态不仅仅是在空间能被感觉,在时间上也能被感觉,并且应该是易辨识的、心理感觉与实际功能是一致的,能够通过感觉认知该地方的某种或某些特色。
适宜性:强调的是人的行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联,一种相互的要求。
既可以改变空间以适应人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以适应空间。
城市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城市多元化的发展,居民行为多样性的需求等,发挥空间在不同行业、不同时间段的功能转换,同时,城市空间的适宜性也必须满足城市动态发展特征,不仅仅是满足于现在,也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保留城市空间的弹性,避免落败和大规模重建。
可及性:这里的可及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于城市空间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空间的布局、社会平等、区域经济等诸多方面,而且提高空间可及性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增强土地使用密度、功能复合、新技术新交通工具的使用等。
控制:城市是需要各种各样的规范加以限定才能正常运作的,城市空间和空间的行为也是一样。
好的空间是能够给使用者可靠、负责任和和谐的感受的,有效的控制可以增强空间的利用效率,维持未来的活力、可操作性和适应力,加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避免冲突等好处,同时也影响着其它指标项所涉及内容的好坏。
因此,在城市空间的控制上应该满足协调性、和谐性和确定性的要求。
虽然该书是论述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的价值标准理论,换个角度思考下,如果我们不是用来评价已建成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是规划设计之初以及城市形态理论运用,因此,除对书中价值标准理论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外,对价值观、城市形态模式实践和方法论三个方面,亦无不有所启发。
启迪之一是对评价城市形态的价值观的理解。
城市的建设就是要被居民来使用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历、不同的行业的居民都拥有着对自己生活所在的城市空间有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评价自身所处的城市空间的好坏就是基于自身价值观而得出来的。
因此,作为职业城市规划师,有时可以在规划设计之前或寻找城市问题解决途径之前,跳出职业城市规划师的角色,以一个普通人、以一个使用者的价值观,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也许会有新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法。
城市空间的形成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和某种主流价值观需求的,就像作者在书中研究的历史上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形成一样,各种
各样的城市形态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的,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在城市形成的过程中背后都一定的秩序和原则。
因此,我们在评价当今城市整体形态或者城市中局部空间形态的标准价值观的选择应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立足于区域乃至国际的发展条件,立足于居民(使用者)的生活细节和习俗。
同时,城市是动态的、多样的、复杂的,也是矛盾的,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体,评价城市形态好坏的价值观不可避免也含有这些方面的因素。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宇宙观(仪典性)、机器观、有机观三种价值观,这三种价值观就是在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并且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呈动态变化和复杂,也并存着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呈多样化。
就像作者在书中用异议的方式来描述城市形态与价值观之间的关联
以及价值观在城市空间形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人既能在乐园岛中悲惨度日,又能在贫民窟中其乐融融”。
基于此,有了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评价城市空间形态的时候做出更加客观、更加准确的判断,在规划设计时提出更加合理、更加务实的方案和方法。
启迪之二对现有的城市形态模式的思考及实践的反思。
各种各样的城市形态模式都有其设计的动机和特定的背景、可取之处,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而且分类也是很随意的。
每个城市及其内部空间都有自己的特性,人的行业模式以及文化背景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每个城市空间形态都应该是独特的,不可生搬硬套,但现实中往往很多规划师就是直接搬过来,形成千城一面、城市缺少特征、剪断本地文化的延承、城市活力缺失等问题,就像社区商业的空间模式一样,内街的形式放在北方就比较合适,而沿街的形式则在南方就比较普遍。
所以我们在应用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的时候,因地制宜,有所发展,就像书中所提的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一样,紧扣城市动态、多元的特性,使之赋予弹性,并与时俱进,构建一个高效、公平的城市空间,也许不久将来真能创造一个乌托邦。
启迪之三对城市空间形态评价价值标准方法论的认知(如表2)。
城市是动态的,多元的,这就要求城市空间形态评价值标准应该是多元素的、弹性的。
书中作者在价值观标准五个类项的基础上,提出效率与公平的辅助类项,是为弹性,提出的五个类项含盖方方面面,是
为多元素,既能满足城市动态发展的需求,又符合城市多元化的特征。
从弹性(即动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个方法还可以与时俱进,运用辅助类项,以效率和公平作为准绳,因地制宜的使五个类项赋予不同的权重。
值此,在规划设计与评价城市空间形态时就有所侧重,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出符合本地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法。
从多元素(多元)方面来看,五个类项基本含城市形态的大方向,又设诸多子因素,在运用该方法时,面对不同功能类型的城市空间,结合不同的价值观,设定不同的子因素及相关考虑因素,同时,在很有必要的情况下,如在可持续城市下,可增加或减少大的类项,作为评价标准的补充,以适应城市多元的需求。
读完此书,深感我们不应仅仅去思考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是好的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是不好,而更应明白去探索如何才能建造一个好的城市空间的重要性,这里也就回到作者在书中开篇所提的问题上。
通过书中的引入价值观的城市形态理论的描述,为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开启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运用书中的城市形态理论为我们实现给居民建立一个有活力、多元的、便捷的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环境这个终极目标提供了一种可能。
(作者:陈丹良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