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xx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经典著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分析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节选或解读材料,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或口头报告,展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讲课讲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讲课讲稿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重要事件。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4. 第四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 第五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要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内容、形式、价值、影响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图片:收集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合适的场所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六、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教学要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重要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教学活动:1.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2017年七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课博学于文(大全5篇)

2017年七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课博学于文(大全5篇)

2017年七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课博学于文(大全5篇)第一篇:2017年七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课博学于文第二课博学于文【教学目标】1.流畅、准确地诵读,将经典熟记于心。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本内涵,学习古人的刻苦精神。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学识,为将来立足于社会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故事很多,可选择引入,告诉学生:人生重在学习,学习是成长的基础;要广博地学习,同时要讲求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二、教学过程1.走进经典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大意,充分感知“好学”这一道德主题的要求。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交流心得体会。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联系过去所学,分析本课的四则经典是从哪些方面教导我们学习的。

(提示:四则经典都兼具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老师来补充,解决问题。

(5)思考:通过四则经典的学习,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发?让学生充分思考、表达。

2.拓展延伸(1)学生活动①讨论:小组讨论,看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身上有没有展现出与本课所学相符的品质,分别对应哪一则章句所表达的哪一种品质。

小组讨论之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

②论文答辩:选择教材中的任意一则章句,做深入性的理解与阐述。

③辩论赛:博学与专精,哪个更重要? ④给出一组古代名人的书高名称,猜一猜这些名称有何用意;给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6姓名中的学习。

你身边有没有同学的名字与学习有关?这些名字的含义是什公试着说一说。

⑥古代勤奋博学故事接龙。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

问题:以下章句分别对应孔子的哪些教育理念? B)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中华传统文化之——对联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中华传统文化之——对联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之——对联
一、敎學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联的来历。

2、明确对联的含义。

3、弄懂对联的特点。

4、學会正确张贴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敎學,通过敎授与训练相结合的形式敎会學生对联的含义与特点。

2、弄懂对联的正确张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學生对对联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學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敎學重难点:
1、理解对联的特点。

2、學会接对联。

三、敎學过程:
(一)以一首古诗词引入春联;
(二)简要讲述一个对联的来历故事,激发學生的學习兴趣;
(三)了解对联的含义;
(四)让學生猜对联类型;
(五)结合古诗词对联讲解对联的特点;(六)做对联练习;
(七)讲授张贴对联的方法。

最新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入孝出悌【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孝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孝”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镜鉴的故事或学生可感知的身边故事引入课题。

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分小组交流彼此对“孝”的感受和理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的。

之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交流。

二、了解中国的孝道、孝文化1.走进经典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让学生做到学习经员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道酸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补充,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1 ) 学生活动: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谈谈孝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最美孝心少年”的评比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①你如何评价“二十四孝”的传说故事?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孝, 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辨别伪孝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②独生子女如何理解“悌”的含义?3.小结教师补充齐鲁孝文化资源: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补充, 既可以是讲故事、播放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材料的方式等。

教师总结: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已传承了几千年,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 1 课入孝出悌【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孝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孝” 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镜鉴的故事或学生可感知的身边故事引入课题。

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分小组交流彼此对“孝”的感受和理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的。

之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交流。

二、了解中国的孝道、孝文化1. 走进经典 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 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 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让学生做到学习经员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道酸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 学生提出质疑之处 ,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 ,之后由老师补充 ,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 (1 ) 学生活动 :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 ,谈谈孝在社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如“最美孝心少年” 的评比等。

(2)教师提出问题 ,引发探讨 :①你如何评价 “二十四孝”的传说故事 ?设计意 图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孝 , 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 要辨别伪孝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②独生子女如何理解 “悌” 的含义 ?3.小结 教师补充齐鲁孝文化资源 :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补充 , 既可以是讲故事、 播 放视频的形式 ,也可以是文字材料的方式等。

部编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部编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部编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第11课日新其德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两则2、积累部分日新其德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1课(板书课题):日新其德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大学》简介: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一)博学多闻:《大学》两则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什么?b.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C.这个道理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三)乐学深思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以日记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陋习和性格上的缺陷,(2)公开自己的日记,让亲友监督自己的言行,加以批评和鼓励。

(3)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善变明理座右铭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找一找你所熟知的古诗、家训、语录等,为自己设计一则座右铭。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两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2课综合实践教学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君子淑女”的意义2、积累部分写自律自新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2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各个领域的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教学方法:1. 实例展示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

2.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与融合。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第六课时: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和课题研究: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应用和传承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十、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拓展知识。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教育班级七年级8班人数45班级活动题目、背景、目标、准备活动题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教育背景分析(从学情、主题两方面)七年级8班45名学生,女生22,男生23人,多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大概有10余名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今天服装文化主题内容。

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曾出现过许多优美的服装款式,如中国的旗袍,形成了自己特有服装文化。

今年,盘扣作为旗袍、唐装、新中式又风靡一时。

长袖盘扣、短袖盘扣、对襟盘扣、斜襟盘扣,就连后开衩的直筒连衣裙也缀上了几颗盘扣,恰似一只只欲飞未飞的蜻蜓"。

应运而生的盘扣虽小,却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因此,为了更好的传承文化遗产,将盘扣结艺引入主题班会课堂,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传统工艺,只有青少年积极传承、自觉参与,才能使传统文化开出绚烂之花。

活动目标(简洁、具体)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盘扣的相关知识2、学习盘扣制作,设计新式盘扣,牢记文化传承要点活动准备(从学生、教师等方面)上网查阅资料、准备盘扣制作材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准备奖状奖品活动过程(每个环节的过程要具体展开,有生成材料)环节一:设计意图:【课前暖身】做手指操,灵活双手,激发学习热情【板块一】明传统——服章之美谓之华一、(活动一)欣赏设计,觅精妙1、观看视频,感受氛圄【盘扣结艺欣赏】,欣赏传统服饰的变化,展示盘扣的精妙之处。

2、走进【结艺知识】,畅谈结艺内涵,感受结艺的魅力。

二、(活动二)细赏样式,通内涵1、PPT展示精美的时装,别致的盘花布扣,古朴典雅,颇具神韵,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而唐装、旗袍等正是以盘花扣的点缀而愈显东方魅力,并风靡全球。

2、“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组织学生猜测讲解PPT中的三种不同盘扣寓意,学生难以回答时,适时点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很多不了解之处,使得传承造成较大困难,传承传统文化迫在眉睫,重点在青少年。

环节二:设计意图:【板块二】品传统——“扣”出华服之美(活动一)实践探究学制作以“攀缘结”为例,学习编制结扣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编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编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诗经》(二首)之《木瓜》教学目标:1、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2、了解《木瓜》中所表现的纯洁爱情。

3、从男女之爱中扩大开来,引导学生了解爱是美好的情感,她使得世界变得美丽。

4、明白真正爱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导语: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

一般交往中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

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

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

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

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二、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木瓜【原文】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③。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④。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投送。

②琼:美玉。

琚(ju)佩玉。

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

美玉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

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

琼玖不单是匈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三、讨论:《木瓜》一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总结: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四、出示: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讨论总结:深挚的母爱。

五、出示: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日新其德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两则2、积累部分日新其德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1课(板书课题):日新其德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大学》简介: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一)博学多闻:《大学》两则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什么?b.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C.这个道理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三)乐学深思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以日记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陋习和性格上的缺陷,(2)公开自己的日记,让亲友监督自己的言行,加以批评和鼓励。

(3)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善变明理座右铭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找一找你所熟知的古诗、家训、语录等,为自己设计一则座右铭。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两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2课综合实践教学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君子淑女”的意义2、积累部分写自律自新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2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解字:亲,亲人,血缘最接近的人统称。

源于周笔畅对笔亲的称呼,也用于笔亲之间互相称呼,后来80后和90后们用来对“亲爱的”的简称,之后广泛被淘宝卖家引用,后发展为淘宝体广为使用。

可以理解为“亲爱的”“亲爱的顾客”之类。

新 (1) (形声。

从斤,从木,辛声。

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

指用斧子砍伐木材。

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

“新”是“薪”的本字)。

(2) 砍伐树木 [fell (trees)]。

新,取木也。

——《说文》(3) 更新,使之新 [renew;make new]。

(4) 又如:新民(使民更新);新美(刷新使之美好);新醮(改嫁);新梢(新长出的树梢)。

薪 1.柴火:~(打柴割草)。

~尽火传(chuán )(柴火烧完,又引燃了后一根柴,火永远不灭。

原指人形骸有尽而精神未死,后亦用以喻思想学问、技艺代代相传)。

莘,多音字。

一可作“shen”,二可作“xin”。

出处可追溯到先时期《诗经》、《国语》、《左传》、《庄子》等历史文学著作。

莘,先古国名,夏禹之有莘氏。

现位于省合阳县洽川乡(原称:东王乡)。

是远古三皇五帝中帝喾的埋葬之地(现有墓地遗址;也是前贤士伊埋葬之地(文革中毁);还是《诗经》开篇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黄河大峡谷中河西之滩地,就是描述“窈窕淑女”太姒和周文王的爱情故事,古莘国是古代关中文华丰盛之地,有“好女不嫁十里之说”。

(二)力学笃行: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实践:a.向家人、老师或同学承认一个你曾经说过的谎言。

b.结合生活,编一出情景剧,和同学一起演。

(三)实践篇:以“日日新”为主题,记录每天的收获、进步,并想一想今天还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

四、练习与作业1、记录每天的收获、进步,并想一想今天还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3课格物致知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一则《中庸》一则2、积累部分写格物致知的名言、古诗词一、导入新课点题:学习第四单元修身正己第13课(板书课题):格物致知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中庸》简介:《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

为战国时子思作。

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二)博学多闻:《大学》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朱熹的“格物致知”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穷其理”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格物只是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 致知便只是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 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

(三)乐学深思《中庸》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1)古人提出的学习步骤第一步是什么?(博学,也就是广泛的学习、研究事物的道理。

) 2)为什么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活动要从观察万物、钻研学习、获得知识开始呢?(四)善变明理《二程遗书》《二程遗书》又称为《程氏遗书》,共二十五卷。

该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其中言论居多。

本书是天地人丛书中的一册,收入了宋代程颢与程颐撰写哲学著作数篇。

书前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勾勒出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等。

以期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一代宗师的学术个性。

通读本书,可使读者对宋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2.分享:通过日积月累豁然贯通,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的经历。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一则《中庸》一则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4课正心诚意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一则2、积累部分正心诚意的名言、古诗词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4课(板书课题):正心诚意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大学》简介: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三)博学多闻:《大学》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大学〉问》乃阳明重要教典也。

阳明者,中国明代之大儒王守仁是也。

文武周公,孔孟朱熹,阳明承前启后,其地位、作用若斯也。

纵观中国三教九流之学,阳明乃一颗璀璨明珠,此喻决不为过也。

在三间圣殿中,孔子居中,左释迦右老子,反之亦然,此阳明之公开观点也。

阳明儒学功底深厚,有能力及胆识出入佛老,不仅辨析名相而且身体力行,最后融三家于一炉,拈出“致良知”之三字以为万能钥匙,谓时时处处按良知行事,则适得其所、百发百中,真乃大明咒、无上咒也。

阳明乃罕见全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作家、诗人、书法家集于一身,继陆九渊之后集中国心学体系之大成,其成果丰硕,《全集》两大卷,然要言之,其中心思想皆在《〈大学〉问》之中也。

请先阅其入室弟子钱德洪之序言,再读《〈大学〉问》问答体言简意赅、优美流畅之原文,若不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必觉心明眼亮、神清气爽也。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结合上面容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正心?(从心出发点开始端正。

)(五)乐学深思祁黄羊举贤不避亲仇《吕氏春秋》是在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的黄老道家名著,是道家的代表作,成书于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孔子为什么称赞祁黄羊大公无私呢?(推荐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大公无私。

)(六)善变明理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讨论:这些学生的所作所为“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为什么还被钱理群教授批评呢?(因为他们只注重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将自己套在“名利缰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一则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5课修身养性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一则2、积累部分修身养性的名言、古诗词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5课(板书课题):修身养性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四)博学多闻: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敕后主辞》《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修身”与“正心”有什么关系?修身先正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七)乐学深思《德育古鉴》是2011年水利水电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洁珵。

本书由清代史玉涵先生所辑,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本书经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校订后,成为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

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