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反射和散射光的干涉来获取生物组织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 简介眼底疾病是指影响眼球后部结构及其功能的各种疾病,如黄斑变性、青光眼等。
传统的眼底检查方法如眼底照相和病理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准确诊断疾病。
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通过其高分辨率和无损伤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眼底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原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利用低相干光源发出的光束,通过与所测物体的反射和散射光发生干涉,形成一种称为“干涉图”的光谱信号。
通过对光谱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无损伤、非接触等优势,成为眼底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黄斑变性是一种导致中央视觉丧失的眼底疾病,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进展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黄斑区域的解剖和病理变化,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此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还可以评估黄斑区域的厚度和血管密度变化,有助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因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黄斑变性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导致视野缺损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实时观测和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提供早期青光眼诊断的重要依据。
此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还可以实现青光眼的定量分析,如眼压、房角和瞳孔大小等,有助于指导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前景除了黄斑变性和青光眼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其他眼底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眼科影像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眼科 OCT 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技术在眼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各种眼部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视网膜疾病诊断
OCT 可用于多种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 、视网膜脱离等。
OCT 可以提供视网膜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 度,并监测治疗效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的结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 是一种复杂的仪器,由多个关键组件组成,这 些组件协同工作以生成高质量的视网膜图像。 OCT 系统主要包含光源、干涉仪、扫描系统、图像处理系统等。
光源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使用低相干光源,如超发光二极管 (SLED) 或可调谐 激光器,以产生用于扫描眼睛结构的特定波长的光束。
本高
眼科 OCT 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较高,包括仪器本身、耗材、软件升级等 方面的支出。 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和医疗机构来说,可能会成为一个负担。
操作复杂
OCT 设备的操作需要专业的培训和经验。操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设备的各 项功能,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和操作模式。此外, OCT 设备的校准和维护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
SLED 提供宽带光谱,从而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而可调谐激光器则提供更好 的灵活性,允许在不同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
干涉仪
干涉仪是 OCT 系统的核心部件,用于产生并测量光束的干涉信号。 干涉仪通常采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它将光束分成两束,分别照射到参 考镜和样品上。 两束光束反射后发生干涉,干涉信号被探测器接收,用于重建样品的结构 信息。
屈光手术评估
眼科 OCT 可用于评估屈光手术前后的眼部结构,例如角膜厚度、形状和视 网膜结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医学影像中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医学影像中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通过测量组织反射光的幅度和时间延迟来获取组织内部结构信息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自从OCT技术问世以来,其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突破,成为临床医学中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之一。
一、基本原理及仪器构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通过使用激光器产生强度稳定的光源,然后通过光纤传输光束到组织目标区域。
光学探测器接收从组织反射回来的光,并测量光的时间延迟信号和光的幅度,再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和重建技术得到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
OCT仪器的基本构成包括:光源、光纤光束分束器、光束扫描器、光学探测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等。
其中,激光光源的特点是高亮度、窄线宽和短调制时间,这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成像效果。
光束扫描器通过用来控制垂直和水平扫描的镜片组件,实现对光束方向的快速变化。
光学探测器接收反射回来的光并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信号处理、图像重建和显示。
二、在眼科领域的应用1. 视网膜疾病检测与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它可以用于检测与诊断各种视网膜疾病,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
通过OCT成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视网膜层次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变化,帮助医生准确确定疾病类型和进展情况,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2. 角膜疾病的评估与手术规划OCT技术对角膜疾病的评估和手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角膜层次结构复杂,常常需要进行手术,如角膜屈光手术、角膜移植等。
OCT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手术部位、判断手术效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三、在皮肤疾病领域的应用1. 皮肤病诊断与监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皮肤病诊断与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皮肤病诊断依赖于肉眼观察和组织活检,而OCT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皮肤影像,清晰显示皮肤表层的结构,辅助医生判断皮肤病类型和程度,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分频幅去相干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的原理
分频幅去相干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的原理哎呀,说起这个“分频幅去相干”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真是让人头大。
不过,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保证你听得懂。
首先,咱们得知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一种用光来“看”东西的技术。
它有点像医院的B超,不过不是用声波,而是用光波。
这光波能穿透皮肤,看到皮肤下面的结构,比如血管啊、组织啊什么的。
但是,光波有个问题,就是容易“相干”。
啥叫相干呢?简单说,就是光波之间会互相干扰,结果图像就模糊了,看不清楚。
这时候,“分频幅去相干”就派上用场了。
分频幅去相干,其实就是把光波分成不同的频率,然后去掉那些互相干扰的部分。
这样一来,图像就清晰多了,血管里的血流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想象一下,医生用这个技术,就像拿着一个超级放大镜,能清楚地看到你血管里的血流情况。
要是血管堵了,或者有啥异常,立马就能看出来。
这可比传统的检查方法方便多了,不用开刀,也不用打针,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进步。
不过,这技术也不是万能的。
比如,要是血管太细,或者血流太慢,可能就看不清楚了。
而且,设备也挺贵的,不是每个医院都能用得起。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那次去医院检查的经历。
医生拿着那个小机器,在我眼睛上晃来晃去,嘴里还念叨着什么“分频幅去相干”。
我当时心里那个紧张啊,生怕自己眼睛出啥问题。
结果医生看完,笑着说:“没事儿,挺健康的。
”我这才松了口气。
总之,这“分频幅去相干”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在用高科技帮我们看病。
希望以后这技术能越来越普及,让更多人受益。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概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根据光在组织中传播的反射与衰减的差别,实现对组织不同深度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的无创检测技术。
该技术通过光学干涉原理,将扫描反射光与参考光之间的光程差转换为强度信号,从而生成组织结构的图像。
OCT技术具有无创、高分辨、高灵敏等特点,在医学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
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底部的一层具有感光功能的组织。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光线转变为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图像的处理和识别。
视网膜病变是指在视网膜或其周围组织中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视力受损的病理状态,如黄斑部病变、静脉阻塞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视网膜病变的检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1.黄斑部病变的检测黄斑部是视网膜的中心区域,是眼睛感知光线信息最清晰最细致的部位。
如果该部位出现问题,如年龄相关性黄斑部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则会影响人的中心视觉。
其中,AMD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晚期病变包括湿性(wet)和干性(dry)两种类型,起病快、进展快、损伤明显,给视力带来的影响也比较严重。
OCT技术可以对黄斑区域及其下方的组织结构进行精细的检测,如黄斑上皮层、视杯、视盘等。
并可以实时进行动态观察,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和病变程度,判断疾病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
2.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检测视网膜是全身最丰富的供血组织之一,其血管系统紧密地联系着眼球内各个组织。
因此在各种疾病发生时,血管系统的改变往往是其中最早的表现之一。
例如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容易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或中央静脉阻塞,病理性改变后的血管变细、变形或消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原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原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可以在生物组织中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断层图像。
OCT技术的原理基于光学干涉,利用光的相干性来获得生物组织的内部结构信息。
OCT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光的干涉来获取样品的反射和散射信息。
在OCT系统中,一束光被分成两束,一束照射到样品上,另一束作为参考光与样品的反射光进行干涉。
通过调节参考光的光程差,可以获得不同深度处的干涉信号。
利用这些干涉信号,可以重建出样品内部的断层结构。
在OCT系统中,光源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用的光源包括超连续谱光源和频域光源。
超连续谱光源可以提供宽带的光谱,使得OCT系统可以获得较高的深度分辨率。
频域光源则可以通过调节光源频率来获取不同深度处的干涉信号,从而实现快速的扫描速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成像原理是基于光的干涉,通过测量不同深度处的干涉信号来重建样品的断层结构。
在OCT系统中,通过扫描样品和调节参考光的光程差,可以获得多个A扫信号。
这些A扫信号可以用来生成二维的断层图像,也可以通过多次扫描来生成三维的断层图像。
OCT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无损伤和实时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在眼科领域,OCT技术可以用来观察和诊断眼部疾病,如黄斑变性、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等。
在皮肤科领域,OCT技术可以用来观察皮肤的结构和病变,如皮肤癌和湿疹等。
此外,OCT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牙科、神经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医学成像提供了一种高分辨率、无创伤和实时性的方法。
随着光源和探测器技术的不断进步,OCT系统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有望在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的原理与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OCT的原理和一些常见的应用。
OCT的原理基于光学干涉技术。
它利用光的干涉现象,通过测量光束与参考光束之间的干涉信号来获取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
OCT系统由光源、分束器、参考光路和样品光路组成。
首先,光源产生一束宽谱光,通常是一束窄带的激光。
然后,光束通过分束器被分成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束,另一束经过样品后再与参考光束进行干涉。
干涉信号被接收器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
OCT的关键在于测量光束与参考光束之间的光程差。
通过改变参考光束的光程,可以得到不同深度的样品内部结构信息。
利用干涉信号的强度和相位信息,可以重建出样品的断层图像。
OCT的分辨率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远超过传统的超声成像和X射线成像。
OCT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眼科领域,OCT可以用于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通过扫描眼底,医生可以获取视网膜的断层图像,观察血管、神经纤维层等结构的变化,从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此外,OCT还可以应用于皮肤病学、牙科学等领域。
在皮肤病学中,OCT可以提供皮肤表面以下的组织结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皮肤病变。
在牙科学中,OCT 可以用于观察牙齿的牙髓、牙根和牙周组织,辅助牙科医生进行治疗。
除了医学领域,OCT还在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中,OCT可以用于观察小鼠胚胎的发育过程,研究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在材料科学中,OCT可以用于观察材料的内部结构,例如纤维材料的纤维方向和分布情况。
然而,OCT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OCT对样品的透明度有一定要求,对于不透明的样品,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才能进行成像。
其次,OCT的成像深度有限,对于较厚的样品,只能获取表面的结构信息。
此外,OCT的成像速度相对较慢,对于动态变化的样品,可能无法实时观察。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引言眼科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使得眼科医生在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眼底成像技术之一,已经在眼科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与认可。
本文将重点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I.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原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用于获取眼底结构图像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其原理基于光的干涉现象,在扫描过程中测量反射光的干涉模式,通过计算反射光的时间延迟来重建组织结构的三维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无创伤等特点,适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与监测。
II.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青光眼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健康的眼科疾病,早期的诊断对于预防视力损害至关重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以提供有关前房角、视神经头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组织结构的信息,帮助医生早期发现青光眼的迹象。
此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还可以定量评估眼内压、角膜形态等指标,为青光眼的治疗与监测提供依据。
III.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黄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黄斑病变是导致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患者的视力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通过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可以清晰显示黄斑区结构,包括黄斑色素上皮、脉络膜和视网膜等组织层次。
该技术能够定量评估黄斑区的厚度、血管密度等指标,帮助医生进行病变的定位和进一步的治疗计划。
IV.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干预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视网膜层次结构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血管损伤、水肿和渗漏等病变,并定量评估视网膜的厚度变化。
这对于早期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评估病变程度和监测疗效非常重要。
V.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眼底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三维成像能力和非侵入性等优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与眼科诊断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与眼科诊断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通过测量反射光的干涉模式来获取物体的准直截面图像。
其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快速扫描速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眼科领域。
本文将介绍OCT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
一、工作原理OCT技术基于光的干涉原理,通过测量光束在样本中的反射和散射,确定样本内不同深度处的反射率和反射强度。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光源发射:OCT系统通常采用光纤光源,发射出一束相干光。
2. 光束分割:发射的光经过分束器分为参考光和待测光两束。
3. 参考光干涉:参考光经过干涉仪后,形成一干涉光束。
4. 待测光与参考光干涉:待测光照射样本后,与参考光发生干涉,形成干涉图像。
5. 干涉图像检测:利用干涉图像的强度和相位信息,生成图像。
二、眼科诊断应用OCT在眼科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将介绍其在眼科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跟踪和手术导航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1. 视网膜疾病诊断:OCT可用于检测眼底病变,如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
它通过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情况,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2. 青光眼监测:OCT可以定量测量眼内结构的形态和尺寸,特别是视神经头和视网膜纤维层。
这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跟踪非常重要,可以辅助医生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3. 白内障手术导航:OCT可生成眼前房的三维图像,提供了白内障手术的实时定位和尺寸测量。
医生可以根据OCT图像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手术风险。
4. 角膜病变评估:OCT在评估角膜病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测量角膜的厚度、弯曲度和分层结构等信息。
这对于角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规划非常重要。
5. 眼底血管成像:OCT可用于眼底血管成像,可以观察到眼底各血管的血流情况。
这对于一些眼底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有着重要意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医学诊断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医学诊断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一种高分辨、无创、无放射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通过测量光的干涉信号,实现对组织结构的高分辨率剖析,为医学领域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OCT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一、OCT的工作原理OCT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相干干涉效应。
当一束光束入射到生物组织表面时,一部分光被组织反射,一部分光则被组织吸收或穿过组织。
通过对这两部分光的相干干涉,可以获得反映组织结构的干涉信号。
1. 光源与干涉光束的形成OCT系统的光源一般采用窄谱宽、波长可调的光源,如超光谱光源等。
光线经过一系列的光学元件,如分束器、偏振器、光纤耦合器等,最终形成两束强度相等、相位相同的干涉光束。
2. 参考光束与样本光束的干涉其中一束光束作为参考光束,经过反射镜或反射光栅等反射元件,被接收器接收;另一束光束作为样本光束,经过二选一光开关控制,进入被测物体。
当样本光束与参考光束在被测物体内的特定位置发生干涉时,会产生干涉光信号。
3. 干涉光信号的检测与处理接收器接收到干涉光信号后,可以通过光电转换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然后,通过快速的信号采集与处理,获取干涉光信号的振幅(幅度)与相位信息。
最终,利用这些信息生成OCT图像或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OCT的医学诊断应用OCT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中。
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多个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1. 视网膜成像OCT在眼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视网膜成像。
通过OCT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视网膜的各个层次结构,并实现对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测,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等。
2. 血管成像OCT还可以用于非侵入性的血管成像。
利用OCT技术,可以实现对血管的微观结构进行成像,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以及毛细血管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一、概述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微创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发展,为临床冠脉介入医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提供了更加丰富信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为近几年新兴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模式,自2000年哈佛大学的IK Jang教授首次应用于冠状动脉内的检查以来,OCT以其检查的安全性和极高分辨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开创了冠状动脉内检查新的里程碑。
二、OCT的种类及组成OCT系统主要由光源、参照镜和光电探测器所组成。
目前,该成像系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TD-OCT();另一种是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缶口-。
肾)。
而目前应用的OCT成像系统主要是FD-OCT,临床使用的是M4(C7)。
三、OCT的原理OCT是采用低相干技术,利用波长为1300nm左右的近红外线的光波作为光源,通过分光器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样本光束和参照光束,采用距离相同的参照光束和样本光束反射波相遇后的产生的光学相干现象,用光波反射时间和光波延迟时间来测量距离,光波强度代表深度,经计算机处理成信号后,从而获得组织图像。
OCT是分辨率最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其分辨率接近10W,比IVUS 大约高10倍,能清晰的分辨血管内组织,被誉为“体内组织学显微镜”。
四、OCT的成像优点和缺点1、OCT的成像优点①具有无辐射、非侵入、高分辨率及高探测灵敏度等特点;②可清晰显示内膜下的病变或斑块,识别易损斑块、稳定斑块、血栓、钙化、夹层、支架及支架表面的内膜增生和支架内再狭窄,因此,在评价斑块的性质、介入治疗的指导、再狭窄机制临床研究和疗效评价方面,有着其独到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2、OCT的成像缺点①OCT组织穿透力较差,仅为1 — 2mm,而且不能穿透红细胞,因此,需要通过冠脉内注射造影剂排空血液;在有冠脉病变的情况下,常常不能观察到冠脉外膜及冠脉外病变情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指尖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英文: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一种光学信号获取与处理的方式。
它可以对光学散射介质如生物组织等进行扫描,获得的三维图像分辨率可以达到微米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通常采用近红外光进行拍照。
由于选取的光线波长较长,可以穿过扫描介质的一定深度。
另一种类似的技术,共焦显微技术,穿过样品的深度不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使用的光源包括超辐射发光二极管与超短脉冲激光。
根据光源性质的不同,这种扫描方式甚至可以达到亚微米级的分辨率,这时需要光源的频谱非常宽,波长的变化范围在100纳米左右。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光学断层扫描技术的一种。
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这种扫描方式的信噪比较高,获得信号的速度也比较快。
商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有多种应用,包括艺术品保存和诊断设备,尤其是在眼科中,这种断层扫描系统可以获取视网膜的细节图像。
最近,这种技术也被用于心脏病学的研究,以对冠状动脉的疾病进行诊断[1]。
目录[显示][编辑]简介一个肉瘤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数个研究组织从采用白光干涉对活体内人眼进行测量开始[2][3]对人体组织,尤其是眼睛的成像进行研究。
1990年的ICO-15 SAT 会议上,首先展示了一张基于白光干涉深度扫描原理的对活体内人眼眼底沿眼水平子午线的二维图像[4]。
1990年,丹野直弘对这个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5][6],随后日本山形大学的一位教授也对此展开了研究[7]。
这些研究使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拥有了微米级的分辨率和毫米级的穿透深度,还拥有产生截面图像的能力,因此它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8]。
1993年,首次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活体内的视网膜结构成像[9][10]。
眼科常用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科常用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目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十余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非接触性、非损伤性对眼内组织结构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是继X线、CT、MRI、超声诊断之后又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
目前已广泛用于视网膜疾病和青光眼的诊断和研究,对黄斑病变的揭示更显示其独有的临床应用价值。
【适应证】1.常见黄斑疾病OCT图像(1)黄斑裂孔1)特发性黄斑裂孔。
2)外伤性黄斑裂孔。
(2)黄斑视网膜前膜。
(3)黄斑囊样水肿。
(4)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6)视网膜劈裂症。
(7)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
(8)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劈裂。
(9)先天性视盘小凹。
2.青光眼的OCT图像(1)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2)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析。
(3)视盘的定量分析。
【准备工作】OCT处于备用状态,告知被检者操作的目的。
【操作方法】1.将受检者相关资料输入电脑,保存数据。
2.图像扫描(1)自然瞳孔或散瞳后检查。
(2)根据扫描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OCT固视模式(前段、黄斑、视神经)、扫描方式(线性扫描、三维扫描、放射状扫描)、扫描长度及分辨率。
(3)受检者面向眼底摄像头,下颌置于颏架上,额头顶住前方,将光线通过瞳孔射入眼底,将镜头对准被检眼。
(4)嘱受检者用被检眼注视内固定点(或对侧眼注视外固视点),调节内/外固视点,直至在眼底成像监视器上获得欲扫描部位的清晰眼底图像及OCT图像。
(5)扫描开始后,上下调节OCT控制版面上的interferometer 滑轮,直至在电脑监视器上显示出扫描部位的OCT图像,冻结图像,储存。
【注意事项】1.检查前应当询问病史,便于选择正确的扫描部位和扫描方式。
2.了解受检者的屈光状态,并根据屈光状态适当调节扫描轴深。
3.开始扫描前,前后移动裂隙灯显微镜,调节调焦旋钮和背景照明灯亮度,以获得清晰的眼底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血管造影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血管造影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和血管造影术(Fluorescein Angiography,简称FA)是两种广泛应用于眼科领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本文将对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应用和优缺点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
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1.原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一种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通过测量光束在生物组织中的反射和散射特性,以及光的时间延迟和振幅变化,可以重建出组织的三维结构。
OCT的分辨率可以达到数十微米,能够清晰显示组织内部的细微结构。
2.应用:OCT广泛应用于眼科领域,如视网膜、脉络膜、视盘等结构的检查。
通过OCT可以观察到眼底的显微结构,如视网膜分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黄斑区等,对于诊断视网膜疾病如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具有重要作用。
3.优点:OCT具有非侵入性、无创、快速、高分辨率等优点,无需注射造影剂,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风险。
4.缺点:OCT对于血管结构的显示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一些血管性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瘤等诊断能力有限。
二、血管造影术(FA)1.原理:血管造影术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造影剂随血流分布到眼底血管中,然后通过特定的光源激发造影剂发出荧光,利用摄像头捕捉眼底荧光图像,从而显示眼底血管结构的一种检查方法。
2.应用:FA广泛应用于眼科领域,主要用于观察眼底血管的异常情况,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FA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眼底血管的异常改变,对于诊断和评估眼底血管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优点:FA能够直观地显示眼底血管结构,对于眼底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
4.缺点:FA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注射造影剂,存在一定的过敏反应和肾功能损害风险。
此外,FA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一些细微的眼底结构显示能力有限。
三、OCT与FA的比较1.成像原理:OCT基于光学干涉原理,通过测量光的反射和散射特性重建组织结构;而FA则利用造影剂在眼底血管中的分布,通过荧光激发显示血管结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指尖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英文: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一种光学信号获取与处理的方式。
它可以对光学散射介质如生物组织等进行扫描,获得的三维图像分辨率可以达到微米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通常采用近红外光进行拍照。
由于选取的光线波长较长,可以穿过扫描介质的一定深度。
另一种类似的技术,共焦显微技术,穿过样品的深度不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使用的光源包括超辐射发光二极管与超短脉冲激光。
根据光源性质的不同,这种扫描方式甚至可以达到亚微米级的分辨率,这时需要光源的频谱非常宽,波长的变化范围在100纳米左右。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光学断层扫描技术的一种。
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这种扫描方式的信噪比较高,获得信号的速度也比较快。
商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有多种应用,包括艺术品保存和诊断设备,尤其是在眼科中,这种断层扫描系统可以获取视网膜的细节图像。
最近,这种技术也被用于心脏病学的研究,以对冠状动脉的疾病进行诊断[1]。
目录[显示][编辑]简介一个肉瘤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数个研究组织从采用白光干涉对活体内人眼进行测量开始[2][3]对人体组织,尤其是眼睛的成像进行研究。
1990年的ICO-15 SAT 会议上,首先展示了一张基于白光干涉深度扫描原理的对活体内人眼眼底沿眼水平子午线的二维图像[4]。
1990年,丹野直弘对这个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5][6],随后日本山形大学的一位教授也对此展开了研究[7]。
这些研究使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拥有了微米级的分辨率和毫米级的穿透深度,还拥有产生截面图像的能力,因此它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8]。
1993年,首次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活体内的视网膜结构成像[9][1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视光特检技术十三2007-06-15 08:54 A.M.第十三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工作原理、正常OCT图象、黄斑裂孔的OCT表现和OCT在青光眼中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光对生物组织进行高分辨横截面成像的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这一新兴的光学诊断技术是非接触式、非侵入性眼科影像诊断技术,利用干涉仪、近红外光、低相干光可对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盘进行横切面断层成像,轴向分辨率高达10 μm。
OCT的工作原理与超声波的工作原理非常相像,只是它使用光而不是使用超声波,因此,检查时不需直接接触眼球,从而大大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光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比超声波高得多的分辨率,现有OCT显影图象的分辨率比标准B超图象的分辨率高约10倍。
光学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在大部分生物组织中光被明显的散射或吸收,因此,光学成像技术一直局限应用于光能直接到达或经内窥镜、导管可到达到的组织。
由于光极易到达眼部组织,因此眼科是OCT的理想应用领域。
根据眼内显微结构对光波的反射不同,OCT可测量不同组织的相应距离和显微结构。
OCT技术使用低相干性光或白光(可见光)干涉测量仪来完成高分辨率成像和测量,利用各种组织对光的反射、吸收及散射能力的不同对组织成像以清晰分辨组织结构。
这一系统的核心是Michelson干涉仪。
光源发出波长?850 nm的一束低相干光,投射向分光器,分光器将光分成两束,一束光射在参考反射镜上被反射,另一束射入眼内,参考镜的位置?已知。
参考镜的反射光(参考光)和从眼球各界面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光)脉冲序列在光电探测器上会合。
当参考光脉冲和信号光脉冲序列中的某一个脉冲同时到达探测器表面,便会?生光学干涉现象。
这种情形,只有当参考光与信号光的这个脉冲经过相等光程时才会?生。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一、概述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微创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发展,为临床冠脉介入医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提供了更加丰富信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为近几年新兴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模式,自2000年哈佛大学的IK Jang教授首次应用于冠状动脉内的检查以来,OCT以其检查的安全性和极高分辨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开创了冠状动脉内检查新的里程碑。
二、OCT的种类及组成OCT系统主要由光源、参照镜和光电探测器所组成。
目前,该成像系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TD-OCT();另一种是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FD-OCT)。
而目前应用的OCT成像系统主要是FD-OCT,临床使用的是M4(C7)。
三、OCT的原理OCT是采用低相干技术,利用波长为1300nm左右的近红外线的光波作为光源,通过分光器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样本光束和参照光束,采用距离相同的参照光束和样本光束反射波相遇后的产生的光学相干现象,用光波反射时间和光波延迟时间来测量距离,光波强度代表深度,经计算机处理成信号后,从而获得组织图像。
OCT是分辨率最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其分辨率接近10µm,比IVUS 大约高10倍,能清晰的分辨血管内组织,被誉为“体内组织学显微镜”。
四、OCT的成像优点和缺点1、OCT的成像优点①具有无辐射、非侵入、高分辨率及高探测灵敏度等特点;②可清晰显示内膜下的病变或斑块,识别易损斑块、稳定斑块、血栓、钙化、夹层、支架及支架表面的内膜增生和支架内再狭窄,因此,在评价斑块的性质、介入治疗的指导、再狭窄机制临床研究和疗效评价方面,有着其独到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2、OCT的成像缺点①OCT组织穿透力较差,仅为1-2mm,而且不能穿透红细胞,因此,需要通过冠脉内注射造影剂排空血液;在有冠脉病变的情况下,常常不能观察到冠脉外膜及冠脉外病变情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原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原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光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其原理是利用光的干涉性质,通过测量光的相位差来获取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从而实现高分辨率的断层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通过光源发出的高度相干光束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经过样品后被探测器接收,另一部分直接进入探测器。
探测器测量两束光的干涉信号,利用干涉信号的变化来推断样品的内部结构。
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光源发出的光束经过分束器被分成两束,一束被引导到样品上,另一束直接进入探测器。
样品上的光束与参考光束在探测器上产生干涉,形成干涉信号。
通过改变参考光束的光程差,可以在探测器上获取一系列干涉信号。
这些干涉信号包含了样品内部的光学信息,通过对干涉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样品的断层结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常用的光源是激光器,因为激光器具有高度相干性和较窄的光谱宽度,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成像效果。
通过调节分束器和反射镜的位置,可以控制参考光束的光程差,从而改变干涉信号的特性。
探测器接收到的干涉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可以得到样品内部的断层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分辨率取决于光束的相干性和探测器的灵敏度。
相干性高和灵敏度高的光束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光源和探测器,以及优化系统的光学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眼科诊断中。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医生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到眼球的各个结构,如视网膜、视神经等,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
此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还可以用于皮肤病变的检测、牙齿病变的诊断等。
除了医学领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还在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生物学中,它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了解生物过程的变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介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ptical Coherence mography, O CT)是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像技术,它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
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可得到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正常值:
正常人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图呈马蹄形,上下对称,鼻侧网膜较厚,这种外形与视网膜组织的结构特点及神经纤维层的分布相吻合,图中的垂直与水平的不对称性主要是由神经纤维层造成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黄斑裂孔、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和青光眼。
需要检查的人群:视网膜异常的患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眼睛其他炎症患者。
检查前禁忌:屈光间质浑浊。
检查时要求:要先散大瞳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过程:
清晰的显示眼后段主要是黄斑和视乳头的形态特征、视网膜的层间结构、视网膜及其神经纤维层正常厚度变化,另外还可以观察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眼前段组织,并准确测量相关数据。
光锥医学的名词解释
光锥医学的名词解释光锥医学,也称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非侵入性生物成像技术。
通过使用光束与组织内部反射或散射光子的干涉来获取具有亚细胞分辨率的断层图像。
可以应用于眼科、心血管疾病、皮肤病等领域,为医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生物学信息。
一、光锥医学的原理和技术光锥医学技术基于光的干涉原理。
当光波通过组织时,它会与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结构相互干涉,形成一种称为光的回波信号。
这些回波信号被导入光锥系统,通过光学器件进行处理,并转化为数字图像。
利用干涉性图像处理算法,我们可以获取目标组织结构的高分辨率截面图像。
二、光锥医学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眼科是光锥医学最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光锥扫描眼底,医生可以观察视网膜、玻璃体、视神经等眼部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这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解剖学和病理学信息,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眼科疾病,如青光眼、黄斑变性等。
三、光锥医学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除了眼科,光锥医学还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的两大健康威胁。
通过光锥技术,医生可以实时观察血管壁的构造和动力学特性,了解血管病变的情况,为病人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光锥医学在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皮肤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疾病之一。
光锥医学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多种皮肤病,如皮肤癌和痤疮等。
通过光锥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到皮下毛细血管的分布情况,检测和分析细胞层次的改变,从而提供准确的皮肤疾病辨识和诊断。
五、光锥医学的优点和挑战光锥医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具有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供亚细胞级别的结构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组织和细胞的特征。
其次,光锥成像速度快,适用于实时成像。
此外,光锥技术使用无害的红外光,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光锥医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MD干性软性玻璃疣
ARMD湿性渗出型
3. 脉 络 膜 新 生 血 管 膜
Ⅰ型CNV(常型CNV)
RPE/CC 断裂,纺锤状局部增厚和边界清楚的高反射 区。
临床应用3
纤维血管RPE脱离
II 型CNV(隐匿型CNV)
II 型CNV(隐匿型CNV)
经黄斑区水平扫描的OCT 图,图像显示神经上皮层增 厚,中间有光反射减弱区,在旁中心凹下色素上皮层 向脉络膜侧弯曲,两侧均有中等光反射,表示为向神 经上皮层侧生长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自定义等
主要结构
• 眼底摄像机,低相关干涉仪 • 监视器 • 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组成
显示方法
• 高反射区:RNFL,RPE,脉络膜毛细 血管层,炎症浸润,硬渗,色素增生
• 低反射区:感光细胞层,脉络膜,玻璃 体,浆液,色素脱失
视网膜组 织切面图
正常视网膜各层图像
正常视网膜OCT断层像描述
• 正常视网膜OCT断层像从上至下依次排列 各层结构,最上端的黄绿色薄光带是玻璃 体-视网膜界面反射光,其下见一条红色高 反射宽光带,代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再 下的中反射带是视网膜的内、外丛状层反 射光,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和内外颗粒 层反射最低。再下又见一高反射的红色光 带,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 管层的反光。
特发性黄斑裂孔
牵引 手术
IMH分期(Gass)
I
III
II
IV
分期
Gass根据临床表现将IMH分为四期 • I期:孔前期,中心凹脱离,呈黄色点或环
Gass IMH 2期
早期裂孔形成 <350um
小、偏心全层 裂孔
半月形 马蹄 形 圆形
视力下降
Gass IMH 3期
黄斑裂孔形成 视力 0.05-
≤0.05 —— 外固视点(绿灯) • 扫描中心:黄斑
视盘
临床应用
1)视网膜疾病 ➢ 各类黄斑裂孔(特发性、板层、假性) ➢ 黄斑水肿 ➢ 中浆 ➢ 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 视网膜前膜,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遗传性黄斑变性, ➢ 视网膜挫伤、 ➢ 视网膜脉络膜肿瘤等。
2)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析 ➢视盘三维结构参数 3)视盘疾病:视盘形态学病变 ➢先天性视盘小凹 ➢视盘水肿 4)眼前节疾病:角膜(角膜厚度、上皮
灰阶与伪彩
正常视网膜黄斑区OCT图像
图像显示
定量测定
黄斑、视网膜厚度图
视 网 膜 厚 度 表 格 报 告
黄斑正常值分布表
视 盘 分 析 图
垂直整合盘沿面积 水平整合盘沿面积 视盘面积 视杯面积 盘沿面积 杯盘面积比 水平杯盘直径比 垂直杯盘直径比
视盘分析结果
使用
• 瞳孔:可自然瞳孔,≥5mm • 视力:>0.05 —— 内固视点(红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基本知识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 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低相干光传到干涉仪( interferoneter)后被分为两束,一束进入探 测光路,另一束则进入参照光路。由于不同 深度被检组织的空间结构不同,其对光的反 射或反向散射的特性也不相同,此光线与参 照光路反射回来的光线之间会产生时间差
、基质)、虹膜、前房、晶状体等病变 定量分析。
1. 黄斑裂孔 macular hole
• 是指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 织缺损。
• 病因: 眼外伤、高度近视、炎症、变性 ,特发性。
• 机理:玻璃体黄斑牵拉
玻璃体牵引学说
Gass JD AO 1988, 106:629~639
Gass JD AJO 1995, 119:752~759
青光眼- 窄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窄房角的生物测量
青光眼-III度浅前房
青光眼-结膜滤过泡
手术-青光眼引流装置
的限制 ➢红外线扫描无闪光感,轻度屈光间
质浑浊不受影响 ➢图像量化测定
设备分类
• 根据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源,可分为眼前节 和眼后节OCT
• 前节OCT:特定的1300nm波长 • 后节OCT:830nm波长
眼后节OCT技术参数
• 信号源:超级发光二极管 • 轴向分辨率:组织中≤10µm • 扫描模式:重复、线性、环形、十字型
• 屈光/调节 : +20D~-30D • 内 /外固视
临床应用
❖眼前节病理成像和测量 ❖ 青光眼 ❖ 眼前节手术(青光眼、phakic IOL等)成像和测量 ❖ 外伤 ❖ LASIK/角膜屈光手术 ❖ 角膜成像和评估 ❖ 白内障/IOL ❖ 调节刺激下的眼前节的解剖变化
前节图像
青光眼- 窄角型青光眼
0.3裂孔大小 500um 盖膜形成 玻璃体牵引 无后脱离
Gass IMH 4期
全层黄斑裂孔 玻璃体后脱离
小结
• I期黄斑中心凹变形或消失,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呈现暗区与空腔,未见全层组织 缺损,或伴视网膜前膜或玻璃体黄斑牵引。
• Ⅱ期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光带部分缺损,伴小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或仅 有神经上皮光带全层缺损,裂孔直径<350微米,裂孔周缘神经上皮有囊样水肿的空腔 。孔缘翘起处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减弱。
• Ⅲ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反光带全层缺损,直径达500微米,缺损区上可见带状 黄绿色带(盖),孔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空腔,孔缘相应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反光减弱。
• Ⅳ期 Ⅲ期黄斑孔的OCT特点,同时伴有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完全分离。
2.老年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
• 根本保证:各种组织对光的反射、吸收及散 射能力的不同
基本原理
OCT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 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的入射弱相干光的背 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可得到 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
特点:
➢非接触式、非侵入性断层成像 ➢分辨率高,成像快,重复性好 ➢穿透深度几乎不受眼透明 渗
5. 中 浆
中浆
中浆
6.高度近视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膜
眼前节OCT介绍
• 扫描速度: 8 幅/秒(2000次 A扫描/秒) • 扫描深度: 3mm ~6mm可调 • 扫描宽度: 16 mm • 分辨率:
– 轴向: 16um – 水平: 60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