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的兴起与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语言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1-05-26

作者简介:王爱青(1967—),女,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与经济管理。

浅论两汉经学的兴起与衰落

王爱青

(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两汉经学的确立、发展、衰微的历史发展过程体现了经学虽被立为官学,但仍逃脱不了由昌盛到衰落的历史规律性。两汉时经学极盛,作为官方哲学的经学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学术思想现象,并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传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经学;儒学;确立;衰微[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05-02

经学是两汉主流的学术思潮。既然是学术思潮就具有时代性,

就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以及衰落的过程。与先秦的原始儒学大不相同的是,两汉的儒学是以经学的形式呈现于世。孔孟荀论道则从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治国方式两个方面,为经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两汉经学的兴起

两汉经学是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随着其自身思想的积极演进而发展成为的儒家经学。儒家学说在汉代以经学的形式出现,这与先秦原始儒学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主要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

首先,从内在理论上说,经典,顾名思义,其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必须具有不容置疑性,尤其表现在“五经”即《诗经》、《尚书》、《礼》、《易经》、《春秋》。这些都是上古三代的政治、历史、文学、宗教、制度等文献资料汇编,是儒家继承和弘扬上古三代的价值理想和完整价值观的系统理论存在形式,儒家思想就是随着整理和解释上古三代文献而产生的。经典内容还具有真理性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性。儒家经典不是简单的文字资料,

而是中华民族发展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先秦诸子时代思想家们将自己投身于国家政治当中,力图使自己所在地国家国富民强,使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作用于现实社会。儒家王道思想经历了“礼坏乐崩”和各国统治者的多次婉拒之后,适应了汉王朝政治统一需要,进而逐步使用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高居显学,成为官方哲学和意识形态。《五经》的文字内容毕竟有限,但因其内涵丰富,内容涉及广泛,有继续发挥和学习的必要性。要使有限的经书文字提供无限的理论资源,这必然要通过继续注释、解释经典达到其多意性。孔孟荀都通过解释经典继承五经的文化沉淀

和总结,且为后世的儒家思想者提供了阐发自己思想的路径,

注经解经,后辈相继效仿。其次,从外在表现上说,汉代儒家经学的兴起不仅是原始儒学自身思想的积极演进,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秦王朝彻底的执行法家的治国政策,实行严刑酷法,丧失民心。“焚书坑儒”导致文化断层,使得统一六国的秦王朝迅速灭亡。汉王朝以秦为前车之鉴,通过运用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使民众从无休止的战乱中休养缓冲过来,

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复苏和发展。并且汉统治者认识到政治上必须通过道德教化来收拢民心,巩固统治者的权威。而儒家的思想理论和治国之道则能帮助汉王朝达成长治久安和稳定民心的政治目的。在社会众多的思想流派中,只有儒家能够让汉王朝得到最迅速的扩大和发展,而汉王朝对儒家学说的需要和认可也成为经学地位确立的外在推动力。

儒学的复兴和经学的兴起过程复杂,众多儒士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在汉初黄老盛行的政治中,叔孙通提出“舍桴鼓而立一王之仪”(《佛陆朱村叔孙传》),根据儒家思想为汉朝制订了一套朝廷礼仪,

为儒学的复兴和经学的兴起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而陆贾以“行仁义、法先圣”和“长久之术”谏言,在叔孙通的基础上加强了经学实用性和政治性的进谏(《肆陆味刘叔孙传》);贾谊则提出“定制度、兴礼乐”的主张,构架出一整套实用的治国方略,这些都潜移默化的被统治者的接受,这都为经学的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尊崇效法尧、舜、文王、武王等先圣,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综合儒家、法家、阴阳家以及秦汉之际方士神秘汉化的“阴阳五行”学说,

吸纳和融合了法、道、阴阳各家的经典思想和民间信仰,5

构建起以神学为基础的新儒学,巩固汉朝的统治。后来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政权与经学相结合,儒生与士族相结合,使经学正式被确立为官学,宣告儒学成功复兴,使经学在汉代具有的最深厚的社会政治根基,立于不败之地。

经学被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借助当时盛行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行政途径,使儒家思想再次盛行于世。而经学被立为显学,也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在经学兴起的汉代,五经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经典,它不仅是上古三代文献的集结,也是儒家圣人思想体悟升华而形成经典诠释。第二,由于经学官方的地位突显,标志着统治者对儒家经典的认可,并且经典作为上古三代文化和文明的精华,能够以官方的形式得以传承和传播,意义重大。第三,汉武帝时确立五经博士,使得儒家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社会理想得到了标榜,更多的有志青年可以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和经典来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第四,儒家经学所确立的圣人的道德修养价值、儒家王道治国思想的精神追求、以及儒家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都成为儒家士人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信念和最初目标。最后,两汉经学的兴起和地位的确立,同时确立了中国传统文明的一套基本的系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后世经学的演变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二、两汉经学的衰落

经学的显学地位确立以后,先后经历了剧烈的学术思想浪潮。先后有注重师法、家法和阴阳灾异说经的今文经学;重考据、训诂的古文经学;以及掺杂古人神学迷信观念和宗教心里的谶纬神学。这三种经学学术思想在两汉并称三大经学思潮。随着三大思潮的影响两汉经学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首先,自汉武帝初至汉成帝末年,今文经学极盛阶段;其次,汉哀帝初至东汉明帝末年,今古文对立表面化及谶纬兴起直至极盛阶段;再次,自章帝初至和帝末年,古文增强声势、今文趋于衰落,及二者于对立中开始走向融通的阶段。

两汉经学的三大思潮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斗争、相互碰撞,使得两汉经学的学术活跃性和创新性空前加强,在经学成为汉代官方哲学领导学术主流的同时,也为其他各家融入官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经学学术思潮空前活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事件终究要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事件都有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经学发展也是如此。

自汉安帝初至东汉末年,两汉的经学进入了总结和集大成阶段。处在官学地位的今文经学大势已去,难再呈现当年思想繁荣的景象,东汉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应该算是何休了,他作《春秋公羊解诂》注《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为今文经学楷模。而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非郑玄莫属了,他师承诸位大师,注遍群经,今古文道通为一,以注重字句训诂的古文经学为宗,同时将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附于古文经学之上,不在固守一家一学之说,而是兼综百家、融会贯通。郑学兴盛,一方面标志着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终结,另一方面也为两汉经学的衰微埋下了伏笔。

两汉经学思想发展到顶峰之后,还没有享受登峰的愉悦,随着社会风气的败落,经学思想也随之开始衰微没落,直至魏晋玄学之风兴起。东汉社会严重的政治危机,儒学的官学功能得不到基本的发挥,失去了个人价值的儒士们,只能将情志寄托于道家思想,回归本源,向往大自然,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不满。立于汉代官学的经学有由极盛转向衰落,在理论上探讨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首先,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任何的学术思想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战乱的时代不能延续兴盛的学术思潮。当人民的生命和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思想只能先行让路了。东汉后期开始的战乱导致了大量的经典文献损毁,使得今文经学的部分师承和家法断层,国家无暇顾及思想学术,这是经学衰败的客观现实。永嘉之乱和王敦之难直接导致了今文经学家法消、师法遂绝。

其次,东汉政权的动荡不安也是经学衰微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权稳固是经学思想活跃的基石,是经学顺利发展的政治保障。儒士的使命是将上古三代的制度适用于现世,实现儒家王道的崇高理想和政治制度,达到学以致用。而东汉末的政权衰落不稳固,直接导致经学失去政治权力的支持和支撑,维系经学的社会力量削弱了,从而使经学官学地位也就随之削弱。

再次,王肃之学的兴起成为经学衰落的另一个催化剂。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经书地位登顶。经书的地位和内容不许任何人提出怀疑和批评,就连对经书的解说也成为不能改变的家法与师法,形成强大而僵化的思想体系。东汉末年郑学说占了经学学术统治地位,王肃通过伪造《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籍,欲借圣人之口,发挥他的治国思想和治国理念。王肃之学作为一种兼通今古文家法的学术形态,与郑学的对立而相标榜,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当时的学者埋头于郑王两家经学之争,而忽略了经学被立为官学的真正意义。

经学的衰落不仅有外在社会环境和政权的影响,也有经学内部的思想原因。首先,从学术角度上来说,西汉着重义理层面直至注重训诂层面,从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转向,以至于使经学沉溺于文字训诂等小学功夫,失去儒学思想中的大道之学的精神活力。加之注经出现极端繁琐、僵化、不注重精神实质的现象,失去经学的学术活力。其次,经学在自身的学术思想上有矛盾,五经是上古三代的王道制度虚无传说,没有形成实用的定论。因此,现实的政治制度是没法完全遵从这种不定论的经学。但是,儒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又必须遵守儒家的王道理想和政治制度,这就是经学和儒者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在。

三、总结

经学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过程,也是盛极而衰的自然现象。天下思想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学两汉处于显学的高位上,一种统治思想长期占领主流位置,这种高调的传播和继承就必然会导致后生对其思想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差异,形成自己的学说,这是一种任何学术派别在历史上出现的必然规律。

两汉经学为封建政权提出了传统社会所尊奉的基本伦理道德理念,明确了封建制度下的历史观、天道观和价值观。两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无一例外的按照汉代的套路治理国家,遵从两汉经学所提出的封建制度和传统巩固自己的王权统治。因此,两汉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两汉经学的衰落,不是经学的消亡,而是经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延续的新开始。

(责任编辑:宋绪芬)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