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Guo MoruoGuo Moruo郭沫若(郭希孟),生于1892年11月16日,逝于1978年6月12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文学的多个领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郭沫若的人品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评价。
1. 正面评价在正面评价中,人们普遍认为郭沫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品质:1.1. 爱国精神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用自己的作品宣传抗战事业,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他的诗歌《在延安、在陕北》和《伟大的斗争》等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
1.2. 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众多方面。
他的作品《牡丹亭》和《文成公主》等戏剧作品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1.3. 教育贡献郭沫若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为该校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提倡教育革命,推动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子。
2. 负面评价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以下是一些人们对他的负面评价:2.1. 政治倾向郭沫若在政治上持有浓厚的共产主义倾向。
尽管他在中国共产党中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但他的政治信仰常常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他忠诚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有人认为他为了迎合政治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信仰。
2.2. 历史扭曲有人批评郭沫若对历史事实的扭曲和编造。
他在《文成公主》一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戏剧性的改编,这引发了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质疑和争议。
他这种对历史事实的篡改被一些人视为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2.3. 个人生活郭沫若的个人生活曾经饱受争议。
郭沫若
• 诗人主观世界、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充分表 现。如《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 等 • 塑造了富有判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改造利用,也是浪漫主 义的一个方面。 • 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 用。 • 诗歌形式的大解放。 • 创造性的继承了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 传统。
第三 表现崇高的爱国情思 郭沫若《女神》中的大部分诗歌 都表现了他的反帝爱国思想,代 表作如《晨安》《太阳礼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但最能 代表他崇高的爱国情思的诗是 《炉中煤》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表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风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炉中煤》的艺术特点
• 自比于物,物我合一的隐喻式的抒情 方式; • 抓住炉中熊熊燃烧着的煤的形象和形 象的特征,作为燃烧辐射的凝聚点, 并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现 爱的崇高、亲热、炽烈。 • 韵律和节奏同全诗的思想感情和谐一 致的形式美。
第四 对于劳动、对于工农群众的敬 仰和颂扬,具有初步的社会主义思 想 代表作《地球,我的母亲》,其中诗 人深情的赞美“田地里的农人”是 “全人类的保姆”,“炭坑里的工 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 《巨炮之教训》中肯定了列宁“为阶 级消灭而战”和“至高的理想只在 劳农”的思想。
第二节《女神》—新史诗上的第一座丰碑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屠场》 《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战争与和平》 《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 《隋唐燕乐调研究》 《华伦斯太》 《赫曼与窦绿苔》
时间
1929 1930 1931 1934 1936 1942
体裁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米海里斯(德国)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马克思(德国)
这正是郭沫若笔下英雄性格的特质,也是他的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理想的生命归宿和自我道德的最高实现。郭沫若的作品在对 现实的抨击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的深沉思考,融入了冷静成熟的睿智和对历史反思的沉。
03
创作特点
CREATIVE FEATURES
结构艺术
1
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用心别致,一开始就已牵动观剧人的眼、耳、心。戏剧结构通常有多种组织安排方式:或用开放式、 线条式,或用闭锁式、团块式,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或追叙,或明写,或暗写,或详写,或略写。
第二章节
主要作品
— MAIN WORKS —
02 主要作品 MAIN WORKS
名称
《牧羊哀话》
《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
《炉中煤》 《三叶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
《女神》 《卓文君》 《星空》 《卷耳集
《王昭君》 《聂嫈》 《文学论集》 《瓶》
时间
1919
1920 1922 1923 1924 1925
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 •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同年,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 。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0月17日-1978年3月19日),字公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文家和戏剧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领导者和代表人物,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
郭沫若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文化研究和翻译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祝福》、《我的祖国》等,也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出使天竺》、《春日里的梦》等。
他的诗歌作品以热情奔放、雄浑激昂的笔调,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炎黄子孙》、《三个声名狼藉的人》等,以叙事性、描写性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撰写了大量该领域的著作。
他的历史研究作品有《国史新论》、《南京条约释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大义》。
这部著作是郭沫若对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研究和理解,他提出了“封建秩序转型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思路。
郭沫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视野和思想深度。
郭沫若还热衷于戏剧创作,他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戏剧作品中。
他的戏剧作品有《龙须沟》、《激浪青春》等,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和人物形象。
郭沫若通过戏剧作品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民族大义。
他曾参与中国革命,积极投身于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无产阶级文化战线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号角,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奋起反抗。
郭沫若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他将中国文化引入国际舞台,并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他多次出访各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14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7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沫若
•
•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 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 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 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 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 与实践历时 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郭沫若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 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 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 幅 1.42米×3.57米的宣纸上,郭沫若用苍劲有力的行书,书写了“自力更生奋 发图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市场拍卖时底价为 10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 319万元的价格改写了郭沫若书法作品成交记录,同时也刷新了近现代书法单 件作品的成交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乐山日报和乐山晚报的报头字体,也是 集郭沫若手书作品而成。
著作集锦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 《新华颂》《迎春曲》《 天上的街市》《雷电颂》 诗歌代表作品 1、天狗2、笔立山头展望 3、凤凰涅盘4、战声 5、罪恶的金字塔 6、天 上的街市 7、骆驼 8、晨安 9、夜步十里松原 10、黄浦江口 11、血肉的长城 12、太阳礼赞 13、春莺曲 14、莺之歌 1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6、我是个偶 像崇拜者 17、诗的宣言 18、炉中煤 19、霁月 20、郊原的青草 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 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回忆录 《洪波曲》 评论集 《雄鸡集》 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 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1—1978.06),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沙湾区)观峨乡沙湾镇人,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石沱、鼎堂、麦克昂、杜徵、易坎人、高汝鸿、杜荃等,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
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2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5日),字笃球,原名丕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青年时期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臧榨镇河阳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六个。
幼年时,郭沫若生活贫困,但他早有文化追求。
在家里读书的郭沫若常常背着书本趴在竹席上读书。
在家乡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独立上课,并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经文,表现出了他超过年龄的聪明才智。
1909年,郭沫若考入黄冈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并在学校就读初中。
1912年春,黄冈举办了政治运动,郭沫若积极参加,在运动中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会,并是第一次发表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件事使郭沫若的名字传遍了黄冈、武汉、上海,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郭沫若考入了武汉中国西学男塾高级中学。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并在《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向阳花》。
郭沫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学期间的自修任务,起草了一篇长篇小说,并且读了全站的文学和历史书籍。
郭沫若个性崇高独立,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他于1919年顺利通过了旧制的北京大学文科状元考试。
二、文学与诗歌创作郭沫若以诗为主要文学形式,尝试过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从传统的格律诗到新诗、白话诗,从武则天到咏史诗,从抒情到叙事,使他的创作在内涵和外在形式上都有了各种变革。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雁群诗概》于1918年出现在上海《文学评论》杂志上。
这部诗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的诞生。
他以独特的视角,把写实、感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吸收了近代西方文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歌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直抒胸臆、雄心勃勃之态。
郭沫若中学课文
郭沫若中学课文郭沫若的中学课文包括《雷电颂》、《静夜》、《天上的街市》等。
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感受和对于自由、理想的向往。
《雷电颂》是郭沫若于1942年12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首诗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静夜》是现代诗人郭沫若于1921年创作的一首新诗。
此诗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借此表达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这些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和独特的想象,适合在中学阶段进行学习和欣赏。
除了上述提到的诗歌,郭沫若还有其他的中学课文,例如《炉中煤》、《七绝·经火山》等。
这些诗歌也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适合在中学阶段进行学习和欣赏。
《炉中煤》是郭沫若1920年创作的一首新诗。
全诗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煤的外形内蕴,写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革命的热情。
《七绝·经火山》是近现代诗人郭沫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的是中国西部的一座火山,它像一支巨大的火炬,照亮了周围的群山和原野。
诗人通过火山这一象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诗歌在中学阶段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不仅具有文学艺术性,还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一本集合了郭沫若先生代表性诗作的诗集。
郭沫若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美术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郭沫若先生的生平、诗歌创作、代表诗作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郭沫若的代表诗集》进行深入探讨。
一、郭沫若的生平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17日),原名郭独若,字沫若,号青年,江苏吴县人。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后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日本、法国、苏联等国学习和生活。
他曾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和爱国主义者。
他的诗歌作品多次被选入《新月》、《诗刊》、《人民文学》等著名文学刊物,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创作始于1915年,当时他还在日本留学。
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初期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到后期的现代主义、民族主义,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初期的诗歌创作,以爱情、自然、宗教、死亡等主题为主,风格上较为浪漫,形式上较为传统。
如《月夜忆舟中》、《夜》、《秋霁》等诗,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中期的诗歌创作,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主,风格上具有更多的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元素。
如《黄河颂》、《烽火集》、《长征》等诗,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
后期的诗歌创作,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风格上更加简练、朴实。
如《赤壁怀古》、《出师表》等诗,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三、《郭沫若的代表诗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一本汇集了郭沫若先生代表性诗作的诗集。
这本诗集包括了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品,如《黄河颂》、《长征》、《赤壁怀古》、《出师表》等。
这些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年5月15日-1978年10月31日),原名郭润田,字颐之,后改名沫若,字澄甫,男,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人”和“文艺界泰斗”。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沫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他曾在北洋政府工作,但最终选择离开公职,转而致力于文学事业。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激进思想,如《临江仙》、《神州行》等,成为了众多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他的小说作品则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如《平凡的世界》、《晚霞》等。
而他的剧本则以《白毛女》、《海瑞罢官》等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他还是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以外,还致力于历史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的历史著作《中国历史新编》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的翻译作品《奥德赛》等也广受好评,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
郭沫若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创作的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积极呼吁和倡导人民的觉醒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他用他的笔触诉说着自己对中国民族复兴的热爱和坚定信念。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当代的读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978年10月31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
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偶像。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903-2000),南京人,著名文学家、诗人、词曲作家,汉
藏文明传播家,享受国务院挂职特殊津贴。
中学教育的郭沫若崇拜陆小夏、吴宓等士大夫,擅文学创作,尤其善诗词述评。
20岁就以《宗派统编》一书问世;21岁出版《西江漫谈》,赢得宗
派统编奖;24岁出版詩集《憶明月湖》,受到蔣中正总統褒奖;31岁出
版散文《忆林和靖》,出版《贤良淑德》,先后受到蒋中正、蒋介石夫人
厚礼;55岁发表《汉藏文明史》、《汉藏文明对照》、《汉藏文明对话》等新书;60岁发表《佛与中国文化》,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郭沫若擅长文学、史学、宗教学、哲学、民歌创作等,被誉为“中国
第一诗人”。
他坚持以汉藏文明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优秀精神和文化遗产
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对推动新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的作品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艺术家。
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诗歌、戏剧和美术等。
以下是对郭沫若主要作品的简要介绍:文学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这是郭沫若最著名的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
《临江仙·满江红》展现了作者爱国情怀和对中国历史的热爱。
这首诗描述了岳飞抵抗金兵入侵时的壮丽场面,寄托了希望中国能够重新振兴的愿望。
《白求恩诗选》这是郭沫若为纪念加拿大医生白求恩而创作的诗集。
白求恩是一位在中国奉献自己一生的医生,他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备受赞赏。
郭沫若通过这本诗集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敬意和对医疗事业的关注。
戏剧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郭沫若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爱情故事的经典之一。
该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青年的爱情故事。
郭沫若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对爱情、友情和正义的追求,深受观众的喜爱。
《海瑞罢官》这是一部反映明代官员海瑞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戏剧作品。
通过这部剧,郭沫若表达了对正直和公正的追求,呼吁人们勇于反抗不义,维护社会正义。
美术作品《长征》这是郭沫若创作的系列油画作品,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丽景象。
这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一。
《诗词手稿》这是郭沫若整理出版的一套收录诗词手稿的作品。
通过整理和研究这些手稿,郭沫若向读者展示了的诗词才华和领导风采,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郭沫若的作品不仅丰富多样,而且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他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和美术作品都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瑰宝。
郭沫若介绍
太阳的光威 要把这全宇宙来熔化了! 弟兄们,快快! 快也来戏弄波涛! 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 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 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 全盘洗掉! 新社会的改造 全赖吾曹!
1919年9月间作
沫若兄: 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 手后,整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研究机会,故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 《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 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 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 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 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 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 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 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近情,当已 获悉,兹不一一。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谨祝 健康、愉快与精神焕发! 毛泽东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于延安。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⑴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
寄生树站在一株古木的高枝上,在空气中洋洋得意。它倨傲地俯瞰着下面的 细草说道: "你们可怜的小草儿,你看我的位置是多么高,你们是多么矮小!" 细草们没有回答。 寄生树又自言自语地唱道: "啊哈哟,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有大树做我庇护,有大树供我养料。我是 神不亏而精不劳,高瞻科宇宙,君临乎小草,披靡乎浮云,揖友乎百鸟。啊哈哟, 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 一场雷雨,把大树劈倒了。寄生树和古木的高枝倒折在草上。细草儿们为它 哀哭了一场。 寄生树渐渐枯死了。每逢下雨的时候,细草们便追悼它,为它哀哭。 寄生树被老樵夫捡拾在大箩筐里,卖到瓦窑里去烧了。每逢下雨的时候,细 草们还在悼它,为它哀哭。 1924年,在上海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4年以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
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学术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创建颇多,影响很大。
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选全国文联主席。
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时代》等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邓小平语)。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沫若全集》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三种,于1982—1992年陆续出版。
二、关于郭沫若的散文既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散文自然不同凡响。
从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动海内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到中年时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颇具唐宋大家之风的《〈鲁迅诗稿〉序》《黄钟与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写下的那篇诗情澎湃、大气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学的春天》,无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笔。
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你无法不着迷。
…………这恐怕是杰出诗人的气质与才气使然,杰出学者特有而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厚学养使然,杰出社会活动家一生的非凡经历使然。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郭沫若一、生平及文学活动郭沫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才华曾博得许多人赞扬;他的学术观点又曾引起种种不同看法,在达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中,他惹人注目的表现,也激起过褒贬不一的议论。
其实,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特殊环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些特性。
1、童年时期郭沫若1892.11.6出生于四川乐山沫水、若水相交汇处的沙湾镇,故笔名“沫若”。
在家排行第八,称“八儿”,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郭开贞”。
父亲郭朝沛,是精明的商人,善于经营、思想开明。
母亲杜邀贞乃“零落的官家之女”,聪慧贤淑,擅长刺绣,偏爱诗歌,培养了郭沫若的诗趣。
“影响我最深的当然是我的母亲。
……假使我也算得一个诗人,那这个遗传分子确也是从我母亲来的了。
”(《三叶集》)1897年春,郭沫若入私塾,1906年,考入乐山县高小,1907年秋升入嘉州中学,打下坚实丰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在学期间,接触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对旧民主主义制度产生了热切向往。
又因不满于黑暗现实、参加反清、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因而三次被校方开除或斥退。
2、留学日本1914年夏,考取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日语。
次年,转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预科,1918年毕业后升入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拟以医道“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切实贡献”,1923年3月毕业回国,在日共逗留10年。
1922年,与安娜的长子“和夫”出生。
留日生活对郭沫若思想和创作的影响:(1)广泛接触各国文艺(2)接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泛神论的主要观点——“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泛神论其实是披着“泛神”外衣的“无神论”思想。
郭的“泛神论”吸收了“万物皆神”的观点和张扬自我、大胆破坏、敢于否定偶像的精神,被周扬称为“自我表现主义的极致,是个性主义之诗的夸张。
”3、20年代文学活动和《女神》的诞生诗歌创作的爆发期(1919—1920年)五四时期,身处异国的郭沫若感到“个人的淤积,民族的淤积,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郭沫若的小故事
郭沫若的小故事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云深,字沫若,号南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家和翻译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郭沫若的小故事。
郭沫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对郭沫若的文学才华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培养。
在家庭的熏陶下,郭沫若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年少时的郭沫若就读于长沙的一所私立学校,他在学校里表现出色,成绩优异。
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的决心。
1910年,郭沫若考入了北京的清华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在清华的四年里,他不仅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的文学社团和戏剧社团。
他的文学才华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毕业后,郭沫若决定去法国留学,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在法国的几年里,他广泛阅读了西方文学名著,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他的作品多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1921年,郭沫若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文学界的各种活动。
他的作品《祝福》、《临江仙》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的文学地位也逐渐稳固起来。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对历史学和美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深入研究过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剧和美术作品。
他的历史剧《白毛女》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广受演出和赞誉。
郭沫若一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翻译家。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将它们引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保持了原作的风采,还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郭沫若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文学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民国时期作家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与创作思想
民国时期作家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与创作思想简介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深具爱国情怀的作家。
在民国时期,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激情澎湃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表达了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关切与热爱。
本文将从郭沫若的个人经历、主要作品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进行探讨。
一、个人经历郭沫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村家庭,通过自学考入北洋大学法科和文科两个系别,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
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在革命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
二、主要作品1.《临江仙·满江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赞美和呼唤,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2.《祝福》:这部小说以对家国忧患之情感人的文字,刻画了一群充满爱国热情的青年在抗日战争前夕投身保家卫国斗争的故事。
3.《智取威虎山》:这部话剧通过威虎山起义的故事,将英雄主义与爱国精神融入到剧作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三、爱国情怀郭沫若对祖国有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他坚定地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和发展的基石。
他始终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在诸多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命运和复兴的关切。
他鼓励青年追求真理、追寻人类解放,并引导广大读者思考如何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创作思想郭沫若倡导"艺术为人民"的创作原则,认为艺术应该立足于人民、反映人民的群体生活和历史进程。
他提倡文学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同时兼顾艺术美感的追求。
在创作中,他致力于塑造有血有肉、饱含情感的角色形象,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对爱国主义和革命奋斗的赞美。
结论郭沫若作为一位具有爱国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民国时期以其优秀的作品和深厚的思想影响了无数读者和后来的文学家。
他通过文字向世人传达了对祖国民族命运关切与热爱。
今天,我们依然应该铭记并传承郭沫若那份坚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努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
集中最早的诗写在一九一八年初夏。
除一小部分为一九二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 两年里。
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古老的中国,五四运动的浪潮正在国内汹涌澎湃。
人们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击和破坏;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和一切新事物则受到了自觉的热烈的追求。
这是一个生气蓬勃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
《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女神》中很多诗篇以极大的激情抒写温暖、光明、太阳,这正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也是诗人郭沫若的追求。
这些诗从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古老民族在“五四”高潮中的伟大觉醒作了色彩鲜明的象征性的反映,而“五四”的时代精神反过来又赋予诗人以激越的情调。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象《女神之再生》和《凤凰涅盘》那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女神》中许多重要的诗篇,都饱含着郭沫若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这也正是对“五四”的礼赞。
五四运动是一次新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民族革命运动在新形势下的新高涨。
五四运动首先激动起身居异国的郭沫若的,正是这种深切的爱国之情。
从这些爱国诗篇奔腾澎湃着的热情里,始终可以看到再生女神和火中凤凰的身影。
《在“五四”前后的中国,部门群众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桎梏,还未能认识自身的力量而迅速觉醒,这种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立场提出的发展个性、强调自我的主张,具有反对偶像崇拜、冲决罗网的作用。
无论是火中自焚的凤凰,创造新的太阳的女神,还是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囊吞宇宙的天狗,蕴藏在这些形象中的自我都交融着诗人个人的感愤和长期以来民族所受的屈辱。
因此,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个人主义狭小天地里的狐独高傲、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
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凤凰涅盘》中的“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正好道破了这一点。
诗人是同他的祖国和人民一起受难、一起战斗、一起共享胜利的快乐的。
在那些歌唱自我的诗里,不仅充满了诗人自我崇拜、自我赞美的激情,有时也表现着他自我解剖、自我改造的思索。
由于诗人感情的饱满,艺术修养的深厚,所以无论是粗犷的或是婉约的,都使人感到是信手写来,不事雕琢,而能达到和谐铿锵的境地郭沫若广泛地阅读了我国古典诗歌和某些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而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郭沫若对屈原有深深的爱好。
他在诗剧《湘累》中所表达的那种沛然若决江河的反抗丑恶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于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时期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这种精神贯串在《女神》的很多诗篇里。
李白也是郭沫若所喜爱的诗人,他曾将李白的《日出入行》按照新诗的款式分行写了出来,诗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幸同科”的风格、精神和气质,与郭沫若息息相通。
这些都说明了他同两位古代诗人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也说明了《女神》正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在新的革命年代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里最具特色、最能激动人心的篇什,它们真正为“五四”后的自由诗开拓了新的天地。
这些诗篇的出现,一方面是诗人自己阔大不羁的襟怀和丰富强盛的想象力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涛奔浪涌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产物。
郭沫若的自由诗突破了从来诗歌的樊篱和束缚,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脚韵也不押,但是诗的内在的旋律与诗人感情的节拍是和谐一致的。
诗歌感情与抒情形象上,具有青春性。
《女神》诗歌,始终洋溢着浓厚的青春气息。
《女神》用煤一样的热情,高唱反帝反封建的激昂战歌,表现了对祖国新生的渴望。
《女神》不仅在当时的革命青年中影响强烈,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智光点燃”,而且我们今天读来,也能激起心中的层层波澜,为强烈、激越而深厚的诗情所感染。
《女神》青春性的最显著的特色是感情炽烈、具有浓烈的青春气息。
这里所谓青春气息,是指春来时那种磅礴寰宇的气势,那种破旧立新的动感,是源自中华民族逢迎青春的时代气息。
这正如唐王湾所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情感是立文的主体,从古至今,历来如此。
《文心雕龙·情采》中有“古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的表述。
郭沫若曾自陈心曲:“我那时候的诗实实在在是涌出来,并不是做出来的,像《凤凰涅槃》那首长诗,前后怕是写了三十分钟光景,写的时候全身发冷发抖,就好像中了寒热病一样,牙关只是震震作响,心尖只是跳动得不安,后一半部还是临晚的时候摊在被盖里写出来的”。
诗人激情冲击,直泻无遗,如火山爆发,如狂涛巨浪,荡涤一切污泥浊水;诗作如洪钟巨响,春雷顿发,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名篇,是一支主歌。
诗人怀着满腔怒火,诅咒腐朽、黑暗、民不聊生的旧中国: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军阀混战,民无安身之地;官僚地主拼命吮吸民脂民膏。
到处是“屠场”“囚牢”“坟墓”和“地狱”。
祖国的前途,人民的活路,究竟在哪里?诗人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抒发了当时的革命知识青年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并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勇于献身的思想感情。
诗的最后一段,写了“凤凰更生歌”: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切,更生了,一切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切,芬芳,一切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透过奇幻的画面、奇特的诗句,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人火热的感情、反抗的斗志和奔放的精神,同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热烈、新鲜而幻丽的图景。
这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是《女神》这部诗集的主流,在《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女神之再生》《太阳礼赞》《晨安》《地球,我们的母亲》等诗篇中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按照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的叙述,郭沫若《女神》的创作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泰戈尔时期、海涅时期和惠特曼时期。
其实,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风格上来说,前两个时期的分期不是很明显。
归纳起来,前两个时期的诗作主要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欲望。
这些诗作或直接抒情,或借物抒怀,通过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品努力于寻找一种宁静、冲淡、隽永的诗味,在用词、韵律方面都没有摆脱旧体诗或早期新诗的样式。
但是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已经展示出一个青年冲破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要求,以及受到世纪末情怀影响的多变情绪。
这些情感与情绪都是当时的青年们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正好契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青年们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吸收了世纪末果汁的心态。
惠特曼时期的到来改变了郭沫若诗歌风格。
诗作不仅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也走向彻底自由的新诗。
此时《女神》以一股浮躁凌厉之气,发出了“男性的粗暴的声音”,进一步开掘了青年的情绪。
其中贯穿《女神》始终的是郭沫若自我表现的抒情方式。
《女神》以个人的自我表现应和了时代精神。
郭沫若不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的社会问题,也不停留于一己的情爱的追求,他的步伐跨越了从细微到宏大的种种精神追求,从自我出发去应和时代的节拍。
我们可以从郭沫若早期论诗的文章中了解郭沫若早期的诗歌主张。
郭沫若认为:“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是“生之颤动,灵的喊叫”。
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和模仿,艺术只是自我的表现,艺术的出发点和真正对象是精神的心灵的东西,是作家这一创作主体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黑格尔曾经说过:“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可以说情绪化,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的一个特色,也是他以《女神》诗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一个方面。
《湘累》为例,“就在那一年所做的《湘累》,实际上就是‘夫子自道’。
那里面的屈原所说的话,完全是自己的实感。
”因此,郭沫若特别注重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
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
与这种注重主观自我,自由抒发情感的要求相适应,郭沫若最大程度地解放了诗体。
他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在诗歌的“形式方面”,郭沫若“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因此,《女神》中的诗是情感解放的典型表现,“人”的任何情感都通过自我抒情得到了尊重和表达。
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精神欲求的自由表达,使人的自由个性、欲望需求遭到压抑。
《女神》的出现根本打破了这种状况,给新诗带来了新的东西,《女神》的自我表现性很强,不仅开拓了思想和道德意义上人的解放的内容,而且还开辟出了情感和审美意义上的人的解放的新内容,着重表现了作家来自切身体验的、由社会现实中感应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绪。
想象胜于客观描写是郭沫若青春气息的另一个方面。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自己觉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象一匹奔马,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有好象一只死了的河豚。
”郭沫若从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把整个大自然当作了自己的书写对象。
前两个时期,想象的作用初露端倪,《死的诱惑》、《Venus》等篇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此时作者热衷于即景式的感悟和抒情,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惠特曼时期的诗作中飞腾着郭沫若奇特的艺术想象。
《地球,我的母亲》中地球被充分人化,“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雷霆是你呼吸的声威,雪雨是你血液的飞腾”,“缥缈的天球,是你化妆的明镜”,“昼间的太阳,夜间的太阴,只不过是那明镜中的你自己的虚影”,具有一种博大的包罗万象的气势。
《天狗》中的天狗具有一种超迈的气概和吞吐宇宙洪荒的胸怀,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
宇宙被看作一种“动的精神”——力的化身,“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在郭沫若的想象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一些伟大的形象:地球、海洋、太阳等表明了空间上的无边无垠,女神、凤凰、天狗等表明了时间上的悠久绵长,甚至诗中的比喻和联想也离不开这些伟大的形象,这些形象负载着他的主体精神,展示了诗人世界的眼光、破坏和创造的激情、时代的躁动情绪,以及对自我和民族理想的热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