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发展史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发展历史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72ccbd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8.png)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发展历史1.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
17世纪中叶,英国的胡克和荷兰的列文胡克,都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
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1673~1677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今。
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
1827年阿米奇第一个采用了浸液物镜。
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
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并因此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古典的光学显微镜只是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观察放大的像。
后来在显微镜中加入了摄影装置,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录和存储的接收器。
现代又普遍采用光电元件、电视摄像管和电荷耦合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整的图像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进入21世纪后,显微镜的发展除了在光学系统上改进和完善外,还呈现出光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互结合的趋势,将先进的光路系统与电子控制、采集元件进行整合,提高显微镜的性能并大大改善显微镜操作的便捷程度。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2b19eb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1.png)
引言: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仪器,它以放大的方式使我们能够观察微小物体的细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微镜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早的简单光学设备到现代高级显微镜,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本文将详细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并重点分析其中的五个重要阶段。
概述:1.早期显微镜:早在17世纪,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光学显微镜,如单透镜显微镜和复合透镜显微镜。
这些显微镜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们只有一个透镜,无法提供高放大倍数。
2.高分辨率显微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者们开始尝试使用高分辨率显微镜。
这些显微镜采用了更复杂的光学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放大倍数和更高的分辨率。
其中包括波长更短的紫外显微镜和超分辨显微镜等。
3.电子显微镜:20世纪2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轰动。
电子显微镜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观察物体,并且可以观察非常小的微粒,如分子和原子。
4.共焦显微镜:20世纪60年代,共焦显微镜的问世彻底改变了生物学研究的面貌。
共焦显微镜利用激光扫描物体表面,可以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并且对活体观察非常有效。
5.原子力显微镜:20世纪80年代,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原子力显微镜可以以原子尺度观察物体的表面,对于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正文:1.早期显微镜1.1单透镜显微镜的原理和结构1.2复合透镜显微镜的优缺点1.3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4早期显微镜的局限性2.高分辨率显微镜2.1紫外显微镜的原理与使用2.2超分辨显微镜的工作原理2.3高分辨率显微镜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2.4高分辨率显微镜的挑战与发展3.电子显微镜3.1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与种类3.2电子显微镜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3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3.4电子显微镜的局限性与改进4.共焦显微镜4.1共焦显微镜的原理和构造4.2共焦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4.3共焦显微镜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4共焦显微镜的发展和未来趋势5.原子力显微镜5.1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和工作方式5.2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技术研究中的应用5.3原子力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5.4原子力显微镜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总结: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简单光学显微镜,经过高分辨率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共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多个阶段的发展,科学家们得以以更高的分辨率观察微小物体的细节。
显微镜发展史发展阶段
![显微镜发展史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36aa678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9.png)
显微镜发展史发展阶段
显微镜的早期发展
显微镜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
1590年,荷兰眼镜商亚斯·詹森和汉斯·利珀希分别发明了简易的显微镜,但这些早期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较低,主要用于观察昆虫等小物体。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制作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并首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为细胞这一概念命名。
同时,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发明了单式显微镜,并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菌。
显微镜的重要发明和改进
18世纪,随着光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质量和分辨率有了显著提升。
1830年,约瑟夫·杰克逊·利斯特通过透镜组合减小了球面像差,进一步改进了显微镜。
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比对透镜设计进行了重要改进,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
20世纪,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科学家能够观察到更小的物体,推动了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
现代显微镜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显微镜与摄像系统、显示器或电脑相结合,实现了对被测物体的实时观察和记录。
随着数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功能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在医学领域,手术显微镜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特别是在眼科和耳鼻喉科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荧光显微镜等高级显微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也越来越普及。
显微镜发展简史
![显微镜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83c9e2c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3.png)
显微镜发展简史显微镜的研制,从十五世纪开始并发展起来。
最初的显微镜是在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放大率还不高,技术性能比较简单。
后来设计出二次放大图象的复式显微镜,放大率、分辨率及其他性能不断地得到提高,成为现今各类显微镜的基本形式。
我国伟大科学家墨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研究了放大和缩小的作用,也就是说,研究了放大的基本原理。
中国人戴眼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
因此,可以说显微镜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科学文化不能迅速发展,致使目前在世界上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根据国外文献记载,显微镜近四百多年来的发展简史如下:1550~1600年荷兰人于1590年制造了第一台由二块透镜组成的复式显微镜。
1600~1650年伽利略进一步发展了显微镜技术,制造了几台更完善的显微镜,并提出“显微镜”这一术语。
1650~1700年建立了第一架显微镜镜架,有螺旋调焦机构,并用油灯作人工光源,在油灯前放集光镜使光线会聚,作被观察物体的反射照明。
在1695年惠更斯设计成功二片式目镜,这就是至今仍采用的惠更斯目镜。
1700~1750年制成了透射光显微镜,利用平面和凹面反光镜使光线自下往上进行照明。
1750~1800年发明消色差透镜,制造了具有粗调及微调的调焦机构,并出现了聚光镜,载物台上标本可借助螺杆进行移动。
1800~1850年制造了成套消色差物镜,其中有高达100X的消色差物镜,利用皮腔照相机进行显微摄影,提出要观察细小物体需要大的数值孔径。
1847年蔡司耶拿厂成批生产了2000台直筒显微镜。
1850~1900年已能成批生产带“C”型弯臂及马蹄型底脚的直筒显微镜,弯臂可倾斜,出现了暗视野聚光镜,并制造了反射照明器,光学设计上计算成功高质量消色差物镜。
1886年阿贝计算成功复消色差物镜,出现斜筒目镜,并利用库勒照明照明标本。
1900~1950年出现了波长λ=275纳米的紫外光显微镜,利用它观察生物标本对紫外线的吸收性,并提高分辨率。
显微镜的发展史
![显微镜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e8f06a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5.png)
显微镜的发展史显微镜(microscope)是一种借助物理方法产生物体放大影象的仪器. 最早发明于16世纪晚期.至今(2001年)已有406年的历史. 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科学仪器, 广泛地用于生物,化学,物理,冶金,酿造等各种科研活动,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而卓越的贡献. 根据显微镜是否含有物镜,目镜. 显微镜分为单式显微镜(只有一个透镜)和复式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两类. 本文集将向您详细介绍显微科学的发展史.==============================================十六世纪的显微科学单式显微镜的出现:在3000多年以前,欧洲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边第一次制成了人造玻璃.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 到1291年, 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玻璃是制造显微镜的基本材料.早在公元前,我国人民就发展出了透镜制造技术.当时的材料是水晶. 13世纪,著名的马可.波罗将中国的眼镜传入欧洲.欧洲人学会了磨制眼镜的技术. 当时,玻璃制造业已经很发达, 欧洲人用廉价的玻璃来磨制眼镜,是眼镜成为了一种相对廉价的商品. 眼镜制造业兴盛起来.那时戴眼镜的人大都是富翁, 他们的年纪多半很大,所以他们需要老花镜,也就是凸透镜.人们很快发现,凸透镜可以产生物体的放大影象. 于是,一些人开始使用凸透镜来观察细小的物体,凸透镜在科学研究中开始发挥它巨大的作用.凸透镜因其具有放大功能而被叫做放大镜,多透镜的复式显微镜发明后又称单式显微镜,意思是只有一个透镜的显微镜.第一个复式显微镜:单式显微镜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焦距与透镜直径成正比,而焦距又与放大倍数成反比.也就是说,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而透镜直径又越小.如果放大倍数是100倍,透镜的焦距为0.25毫米,透镜直径大约为0.33毫米! 这个比大头针头还小的透镜在当时根本制造不出来.因为这个缘故,当时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多不过25倍.众所周知,体积较大的一些纤毛虫的长度也不过0.1毫米,放大25倍后也才2.5毫米大.而它内部的细微结构就根本看不清了.因此,为了观察更多的细微物体,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好的放大工具.1595年,荷兰的著名磨镜师詹森(Janssen)发明了第一个简陋的复式显微镜(如图,其真品已经遗失).这个显微镜是由三个镜筒连接而成.其中中间的镜筒较粗,是手握的地方.另外两个镜筒分别插入它的两端,可以自由伸缩,从而达到聚焦的目的.镜头两个,都是凸透镜,分别固定在镜筒的两端.物镜是一个只有一个凸面的单凸透镜.目镜是一个有两个凸面的双凸透镜. 当这个显微镜的两个活动镜筒完全收拢时,它的放大倍数是3倍;当两个活动镜筒完全伸出时,它的放大倍数是10倍(其实这也是最早的变焦镜头).*关于复式显微镜的发明过程,一说是Janssen在他父亲Hans的帮助下完成的;另一种说法较为有趣:詹森有两个淘气的儿子.一天,他们溜进了爸爸的作坊里摸摸动动.哥哥顺手拿起了两个镜片放到铜管的两端,发现通过这个铜管看书时书上的字大得显吓人.詹森知道后很高兴.让他们帮助他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架复式显微镜.复式显微镜在性能上明显优于单式显微镜.一是它的放大率可以做得很高,可以把几个放大倍数较小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获得很高的放大率.二是制造工艺较简单,不必磨制一个个极小的透镜...复式显微镜的发明,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人类从此开始认识微观世界.不过,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16世纪的显微镜放大倍数都不高,因此在16世纪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方面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发现十七世纪单显微镜的发展十七世纪的单显微镜与其说是科学仪器,不如说是艺术品似乎那时的显微镜制造者所追求的并不是高的性能,而是视觉上的享受.比如下面的这个显微镜.它制造于十七世纪晚期.很明显,它的作用已不再是单纯的放大物体以方便研究,更重要的是它那光亮美丽的黄铜色,精美的装饰还给人以一种高贵典雅的美感.结构:这个单式显微镜的镜头镶在一个圆盘形金属眼罩的中部.两个金属手柄一长一短,长的那个手柄是手握的地方.在其末端还设置了几个突起,方便使用者握住.在这两个手柄的中间,夹着一个有六个圆孔可以转动的圆盘,那是它的载物台.使用:在使用前,把样品切成薄片放到载物台的圆孔上.然后拿起显微镜将圆孔对准光源,同时把金属眼罩放在眼窝上以挡住周围的光.用大拇指按压较短的那个手柄(那相当于一个杠杆),以此调节镜头与标本的距离使成像最为清晰.如果切片较多,可以依次放到每个圆孔上.在观察时转动载物台即可观察到每个切片.从这个显微镜镜头的大小来看,它的放大率应该比较大.---------------在十七世纪中叶,出现了一种滑杆显微镜.它们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灯塔形的镜身,顶端是一个凸透镜.在镜身中部穿过一根长长的可以水平滑动的横杆.在横杆前端固定着一根顶端削尖,与横杆垂直的长"针"----奇特的载物台.使用时,先将针尖刺入标本,使标本固定在针尖上.然后前后移动滑杆,调节标本与透镜的距离而使成像最清晰后,即可进行观察.从这个显微镜的透镜大小可以看出,该显微镜的放大率不大.缺点:标本放在针形的载物台上实在不稳定,因此观察时的实际操作很麻烦.因此,后来的显微镜就没有采用这种针形载物台.单式显微镜的顶峰----列文虎克的显微镜真正观察活细胞的是胡克同时代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Avon Leeuwenhoek,1632-1723),他在1677年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原生动物,蛙肠内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后又在鲑鱼的血液中看到红细胞的核.1683年,他又在牙垢中看到了细菌.他把观察的现象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肯定.列文·虎克出身于布商,他最初磨制透镜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布的质量,但他在掌握了高水平的磨制透镜技术后,进而利用透镜组装成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前人未曾见到过的一些活细胞,这些成就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一生亲自磨制了550个透镜,装配了247架显微镜,为人类创造了一批宝贵的财富,至今保留下来的有9架,现存于荷兰尤特莱克特大学博物馆(University Museum of Utrecht)中的一架的放大倍数为270倍.分辨力为1.4μm.在当时,这个水平是很高的,直到19世纪初所制的显微镜还未超过这一水平.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他对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所做贡献的重要性.列文虎克一生制造了数百个显微镜,它们都非常小,设计和功能也相似.他的显微镜的尺寸几乎是一个常数:长2英寸,宽1英寸.镜身大多是用黄铜制造(左图:经历了三百多年,镜身已锈蚀).结构:一个典型列文虎克显微镜是由两个螺钉,(其中较长的一个是手柄.其长度可以调节;通过调节较短的那个螺钉可以改变标本与透镜的距离.)几个铆钉,一个镜头,一个宽大的镜身,一个针形载物台(连接在手柄上,通过调节手柄长度可以调节标本的高度).镜身的结构较为精巧:首先在两块同样形状的黄铜薄板上对称地凿两个孔,然后把镜头放在其中一个孔上,再把另一块黄铜板放在上面,对齐这两块黄铜板,使这两个孔刚好把中间的透镜镶住.最后用铆钉固定住铜板即可.使用:同样先将标本固定在针尖上.然后拿起显微镜对着光源,同时调节那两个螺钉使标本的位置,影象最佳后即可进行观察.----------------------------十七世纪复式显微镜的初步发展在十六世纪晚期,第一个复式显微镜由荷兰人詹森(Janssen)发明.此后复式显微镜开始被人们使用.但是,一直到十七世纪末,复式显微镜都使用得没有单式显微镜广泛.因为当时的复式显微镜有一个极大的缺点:由于当时的透镜制造技术不高,因此制造出的复式显微镜的像差和色差都很大,这使人们大都不喜欢使用复式显微镜.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人制造,使用了一些复式显微镜.比如意大利人伽利略(Galileo)和英国人胡克(Hooke).--------------------功能强大的电子显微镜1933年,德国人鲁斯卡(Ruska)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其性能远远超过了光学显微镜.后来经过人们的努力,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由最初的500纳米(百万分之五米)提高到现在的1埃(十亿分之一米);放大率已达到几十万倍以上.从5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应用电子显微镜相继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可以说,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人类的科学研究.:虽然显微摄影术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当时照相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十九世纪的显微摄影术并没有被广泛地使用.直到二十世纪初,由于在胶片和相机的制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显微摄影才开始被广泛地使用起来,逐步成为了记录显微图象的主要方式之一.新兴的数码成像技术更是把显微摄影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使显微科学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牢固地结合起来,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总观显微科学四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它学科的支持.各种学科的互相穿插,交融在今天的科学研究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更多的新型显微镜层出不穷,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产生更多更好的显微成像系统。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8b0aa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f.png)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第一章最早的显微镜早在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安东尼·范·李温霍克发明了第一台简单显微镜。
范·李温霍克使用双凸透镜和凸面聚光镜组成的简易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微观生物体,比如细胞、红血细胞和微生物。
他的发现为微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显微镜的新时代。
之后,英国天文学家罗伯特·伏德发明了复合显微镜,用两个透镜组合的方式增强了放大倍数。
这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高,观察更加清晰,成为后来显微镜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光学显微镜的演进18世纪,显微镜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光学工匠们开始使用更高级的透镜材料,提高了透镜的质量和精度。
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发明了用于观察透明物体的倒置显微镜,提高了显微镜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埃尔南·冯·贝尔解决了透镜镇定的问题,设计出了高分辨率的近视镜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的分辨率更高,可以观察更小的微生物体和细胞结构。
同时,冯·贝尔还开发了差衍射技术,使显微镜的成像更加清晰和精确。
第三章电子显微镜的诞生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成为一种全新的显微镜技术。
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发明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使用电子束替代了光学透镜,使得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放大倍数大幅提高。
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更小的微生物体和更细微的细胞结构,对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改进,现代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类型,比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这些电子显微镜在原子级别的材料分析、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帮助科学家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
浅谈显微镜的发展史及其在生物学中的用途
![浅谈显微镜的发展史及其在生物学中的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e98dd49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0.png)
浅谈显微镜的发展史及其在生物学中的用途显微镜是一种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它通过放大物体的图像,使我们能够看到肉眼观察不能看到的微观结构和细胞。
下面将会浅谈显微镜的发展史及其在生物学中的用途。
显微镜的发展史:早期的显微镜是基于光学原理的,最早出现在17世纪。
这些显微镜通常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通过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和焦距来实现放大效果。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镜片质量的限制,早期的显微镜只能提供较低的放大倍数和较低的分辨率。
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使用复合显微镜,也就是使用两个或多个镜片组合在一起来增加放大倍数。
在此期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逐渐提高,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发明了位相对比和调焦装置。
这些改进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可视性和使用性能。
20世纪初,发明了经典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经典光学显微镜使用光线来放大图像,而电子显微镜使用电子束。
电子显微镜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看到更小的细胞结构,但它们对样本制备的要求更高,需要使用真空和金属薄片。
另外,在近年来,发展出了一些高级显微镜技术,如共焦显微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单分子显微镜等。
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图像的增强和放大,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和研究更细微的生物学结构。
显微镜在生物学中的用途:显微镜在生物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研究和理解生物学过程以及发现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显微镜使科学家能够观察和研究细胞结构。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科学家能够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从而进一步研究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其次,显微镜在研究生物多样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研究不同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科学家能够了解生物体的分类并研究其进化过程。
此外,显微镜在病理学和临床医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检测组织和细胞的变化,医生能够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后,显微镜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和动态过程,科学家能够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显微镜发展历程
![显微镜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0df416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d.png)
显微镜发展历程显微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以高分辨率观察微小尺寸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微镜经历了多次革新与发展。
以下是显微镜发展的主要里程碑:1. 17世纪中期,荷兰人安东·凡·李渊发明了第一台复合显微镜。
这是一种使用两个凸透镜来放大图像的仪器,它大大改善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观测能力。
2. 19世纪早期,德国物理学家欧仁·冯·诺依曼(Eugen von Nussbaum)改进了显微镜的设计,他增加了一对望远镜,使目镜与客镜的位置可以调节。
这种改进使得显微图像更加清晰,并提供了更大的观测灵活性。
3. 1830年代,德国光学工程师卡尔·人斯(Carl Zeiss)与冯·诺依曼合作,开创了现代显微镜制造的先河。
他们使用优质光学玻璃和精密加工技术,制造出高品质的物镜和目镜,使得显微镜的分辨率大幅提高。
4. 1873年,英国生物学家约翰·马修斯·伯克(John Matthew Burgess)改进了显微镜的照明系统,他使用了凹面镜来聚焦光线,从而实现了更好的照明效果和更高的图像对比度。
5. 1931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尔(Ernst Abbe)提出了一种数学模型,即“阿贝原理”,用于描述物镜与目镜的设计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续的显微镜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6. 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哈里·尤茨(Harry R. Yutz)发明了一种倒置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的设计结构将物镜放置在样品的下方,目镜放置在顶部。
倒置显微镜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细胞培养和组织观察中得到广泛应用。
7. 1980年代至今,显微镜的发展进入了数字时代。
高速、高灵敏度的电子图像传感器取代了传统的目镜,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实现了数字显微镜的出现。
数字显微镜能够实时获取高质量的显微图像,并具有图像处理和分析的功能。
显微镜发展史
![显微镜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5911157c850ad02de804148.png)
显微镜发展史上海缔伦光学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1年,Kepler(克卜勒):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65年,Hooke(虎克):「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上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年,Leeuwenhoek(列文胡克):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
1833年,Brown(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1838年,Schlieden and Schwann(施莱登和施旺):皆提倡细胞学原理,其主旨即为「有核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Kolliker(寇利克):发现肌肉细胞中之线粒体。
1876年,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1879年,Flrmming(佛莱明):发现了当动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其染色体的活动是清晰可见的。
1881年,Retziue(芮祖):动物组织报告问世,此项发表在当世尚无人能凌驾逾越。
然而在20年后,却有以Cajal(卡嘉尔)为首的一群组织学家发展出显微镜染色观察法,此举为日后的显微解剖学立下了基础。
1882年,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将微生物组织进行染色,由此他发现了霍乱及结核杆菌。
往后20年间,其它的细菌学家,像是Klebs 和Pasteur(克莱柏和帕斯特)则是藉由显微镜下检视染色药品而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Golgi(高尔基):首位发现细菌中高尔基体的显微学家。
显微镜的发展史
![显微镜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31bfcb1e009581b6bd9ebbd.png)
显微镜,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光学放大成像,显示物体微观结构的一种光学仪器,它是由多个透镜组通过设计组合构成。
显微镜成像是一种光的艺术,在配合各种不同的光源时,可形成各自不同类型的影像,演变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显微镜。
下面,爱科技就给大家讲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一、单目生物显微镜:(显微镜发展的初期阶段1.0)由于显微镜发展初期,光学技术不发达,因此当时制成的显微镜为单光路直筒设计,只能使用一只目镜进行观察,因此常被称作单目显微镜。
单目显微镜受当时的电子、机械、信息等技术的局限,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点:①采用反光镜反射自然光提供照明;②粗、细准焦螺旋采用分离式手轮;③载物台为单层结构,且不可移动;二、双目生物显微镜(显微镜发展的第二阶段2.0)由于使用单目生物显微镜时需将一只眼对准目镜,长时间观察极易疲劳。
电灯的出现使得显微镜的照明得到大幅度改善,特别是光源的亮度充足且亮度还可不断提高,从而促使人们能够利用分光棱镜将物镜上来的光信号一分为二,便于使用者通过两只眼睛进行观察,这样便大幅减轻眼睛负担,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因此这种显微镜也被称作双目生物显微镜。
双目生物显微镜除了具备双目观察筒外,得益于当时光学、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显微镜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如:1、运用折光棱镜,将原本直上直下的光路进行方向上的转折,使得目镜的位置与观察者眼睛的位置及角度相拟合。
进一步降低使用者长时间使用的疲劳度。
2、随着零件加工及机械技术的提高,精密传动技术也被运用于生物显微镜。
3、电器的高速发展,使得各种点灯广泛应用于显微镜的照明中,这革命性地改善了显微镜的照明条件,观察效果得到质的提高,且不再受到自然光线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显微观察。
显微镜发展至这一阶段,是光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可控的电灯取代自然光使得显微镜的使用不再受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
另外由于电灯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滤光镜的运用,光学技术的进步,促使荧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相衬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等多种类型显微镜得以面世。
简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简述显微镜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467c0738e9951e79b89271c.png)
1.简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答:
14世纪:眼镜首先在意大利诞生
1590:荷兰眼镜制造商和父亲和儿子的团队,汉斯和撒迦利亚扬森,创建了第一个显微镜。
1667:罗伯特胡克的著名的“Micrograph”出版,其中概述了虎克使用显微镜的各种研究。
1675:输入安东列文虎克,用一个镜头显微镜观察昆虫和其它标本。
列文虎克是第一个观察细菌。
18世纪:随着技术的改进,显微镜成为科学家之间更受欢迎。
这部分是因为发现两种类型的玻璃相结合,减少了色差的效果。
1830:约瑟夫杰克逊制表人发现,在不同距离的弱镜头一起使用,提供了清晰的放大倍率。
1878年:一个数学理论,光的波长将决议恩斯特阿贝发明。
1903年:理查德Zsigmondy发明了超显微镜,允许的光的波长下观察标本。
1932年:透明的生物材料研究弗里茨Xernike相衬显微镜的发明第一次使用时间。
1938年:相衬显微镜发明后短短六年来在电子显微镜下,由恩斯特鲁斯卡,他们意识到,使用电子显微镜增强分辨率开发。
1981年:标本图像的3 – D可能由Gerd Binnig和Rohrer海因里希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
2.介绍显微镜发展史上重要的几位人物及其事迹
答:。
简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简述显微镜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4931ad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2.png)
简述显微镜的发展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显微镜的发展也是不断演进的。
从最早的简单显微镜,到现在的高端电子显微镜,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
最早的显微镜可以追溯到16世纪,荷兰的安东·范·李文虎克发明了一种简单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一个凸透镜将物体放大,另一个凸透镜将这个放大后的物体投影到人们的眼睛中。
这种简单显微镜只能放大到30倍左右。
17世纪,英国的罗伯特·胡克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提高到了60倍,且他还发现了显微镜的分辨率问题。
他发现,显微镜的分辨率是由光线的波长和物镜的数值孔径决定的。
这个发现极大地促进了显微镜的发展。
18世纪,德国的卡西米尔·冯·魏尔发明了另一种显微镜,即暗场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通过在物镜前面放置一块黑色圆形光阑,使得被观察物体周围的光线都被挡住,只有中央的光线能够通过,从而使得被观察物体显得更加鲜明。
19世纪,法国人拉沙发明了相差显微镜,这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无法被普通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节。
相差显微镜通过利用光线的相位差异来放大物体,从而使得物体的细节更加清晰。
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通过利用电子束代替光线来观察物体,从而使得分辨率更高,放大倍数更大。
电子显微镜主要有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两种。
透射电镜可以将物体放大到百万倍以上,而扫描电镜则可以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形态。
总的来说,显微镜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科技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最早的简单显微镜,到现在的高端电子显微镜,显微镜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技术,使得观察物体的能力不断提高。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显微镜的未来也会更加精彩。
显微镜简史
![显微镜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bd4e6464f5335a8102d22066.png)
显微镜简史1.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1年Kepler(克卜勒):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65年Hooke(胡克):「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上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年Leeuwenhoek(列文胡克):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
1833年Brown(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1838年Schlieden and Schwann(施莱登和施旺):皆提倡细胞学原理,其主旨即为「有核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Kolliker(寇利克):发现肌肉细胞中之线粒体。
1876年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1879年Flrmming(佛莱明):发现了当动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其染色体的活动是清晰可见的。
1881年Retziue(芮祖):动物组织报告问世,此项发表在当世尚无人能凌驾逾越。
然而在20年后,却有以Cajal(卡嘉尔)为首的一群组织学家发展出显微镜染色观察法,此举为日后的显微解剖学立下了基础。
1882年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将微生物组织进行染色,由此他发现了霍乱及结核杆菌。
往后20年间,其它的细菌学家,像是Klebs 和Pasteur(克莱柏和帕斯特)则是藉由显微镜下检视染色药品而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Golgi(高尔基):首位发现细菌中高尔基体的显微学家。
他将细胞用硝酸银染色而成就了人类细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与原理解析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与原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801a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8.png)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与原理解析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始于古代,然而直到17世纪的进步才催生了显微镜的诞生与发展。
本文将从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原理解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显微镜的发展历程1. 早期光学显微镜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便发现了近似放大效果的水滴放大镜,开启了观察微观世界的尝试。
后来,13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哈芬·伊本·阿里·塔巴里成功制作了双凸透镜,进一步改善了显微镜的放大效果。
2. 安东尼·范·李文虫虫镜17世纪的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李文利用了当时先进的磨镜技术,成功制作出一种具有10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用于观察虫类昆虫。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显微观察。
3. 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改进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对显微镜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他使用高质量的凹透镜替代了范李文的双凸透镜,使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进一步提高。
4. 巴塞尔的兄弟19世纪初的德国巴塞尔,冯·罗伯特和雅各布·奥古斯特兄弟将显微镜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他们改进了透镜制造技术,使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高,观察更加清晰。
5. 发展至今的现代显微镜20世纪之后,显微镜在光学、电子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它的功能进一步提升。
例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凭借其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微观世界。
二、显微镜的原理解析1. 光学显微镜原理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和光源等组成。
当光源射向被观察物体时,光线会因为物镜的存在而发生折射,从而形成放大的倒立实像。
这个放大的实像再经过目镜的放大作用,使得人眼能够观察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2. 电子显微镜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主要利用电子束取代了光束,该束会通过被观察物体,并与之相互作用。
根据电子束经过样品后的散射情况,电子显微镜能够生成高分辨率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显微镜发展史
![显微镜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41cc1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5.png)
引言概述: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显微镜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高。
本文将对显微镜的发展史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起源、初期发展、光学显微镜的兴起、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以及现代显微镜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起源1.古代显微镜的起源:古代人们使用简单的光学透镜来观察放大镜下的世界。
2.单透镜显微镜的出现:17世纪早期,荷兰物理学家赫维略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透镜的放大效果,开创了单透镜显微镜的先河。
3.客观镜与物体镜的引入:17世纪中期,荷兰科学家李文虎布鲁克首次使用双透镜来观察样品,创造了客观镜和物体镜的组合方式,使观察更加清晰。
二、初期发展1.赫维略显微镜:赫维略设计并制造了可以放大数十倍的单透镜显微镜,成为显微镜的起源。
2.Leeuwenhoek显微镜:李文虎布鲁克进一步改进了显微镜的设计,制造出了更高放大倍数的显微镜,可以观察更小的物体。
三、光学显微镜的兴起1.双物体镜显微镜:18世纪,英国科学家兜爷改进了显微镜的设计,将物体镜和物体镜交替使用,显著提高了放大倍数。
2.玻璃棒法:19世纪初,罗斯科发现将玻璃棒放在熔融金属中制作物体镜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透镜,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
3.亚微米尺度的观察:19世纪中期,奥地利物理学家阿贝尔发展了现代光学理论,使得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亚微米尺度的物体,如细胞和细胞器。
四、电子显微镜的发展1.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取代了光线,通过电磁透镜对电子束进行聚焦,从而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2.传递电子显微镜: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卡尔·盖因茨发明了传递电子显微镜,首次实现对原子和分子的观察。
3.扫描电子显微镜:20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埃尔文·穆勒发明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对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
五、现代显微镜的应用1.生物学研究:显微镜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显微镜发展史
![显微镜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73bb0c00c22590102029d3b.png)
显微镜发展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1年Kepler(克卜勒):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65年Hooke(胡克):「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上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年Leeuwenhoek(列文胡克):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
1833年Brown(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1838年Schlieden and Schwann(施莱登和施旺):皆提倡细胞学原理,其主旨即为「有核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Kolliker(寇利克):发现肌肉细胞中之线粒体。
1876年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1879年Flrmming(佛莱明):发现了当动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其染色体的活动是清晰可见的。
1881年Retziue(芮祖):动物组织报告问世,此项发表在当世尚无人能凌驾逾越。
然而在20年后,却有以Cajal(卡嘉尔)为首的一群组织学家发展出显微镜染色观察法,此举为日后的显微解剖学立下了基础。
1882年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将微生物组织进行染色,由此他发现了霍乱及结核杆菌。
往后20年间,其它的细菌学家,像是Klebs 和Pasteur(克莱柏和帕斯特)则是藉由显微镜下检视染色药品而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Golgi(高尔基):首位发现细菌中高尔基体的显微学家。
他将细胞用硝酸银染色而成就了人类细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滴水中的世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古至今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类显微镜的特点以及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于显微镜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就目前显微镜的发展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局势,结合实际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设想,文章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光学显微镜人机交互隧道扫描一、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即是再微小的事物也有其内部的一片天地。
从三千大千世界到微观原子。
许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然展现了对微观世界不断探究的萌动。
从西方先哲到中方佛陀,从球面放大规律,到隧道扫描的精妙。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不懈探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性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DNA双螺旋横空出世,还是如今原子级别的探究,显微镜正以其先驱者的形象不断开拓着人类的视野,架起了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就其历史而言,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
发明者可能是一个叫做札恰里亚斯·詹森的荷兰眼镜商。
1590年,在天朗气清的清晨,享受玩乐的詹森恰好将两片凸玻璃片装到一个金属管子里,无意间发现通过这个管子看到的事物要比平时大很多,于是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父亲,不过由于当时纯粹是好玩,并没有将之运用到科学领域。
再加上其放大倍数不高,被称作“跳蚤镜”。
紧接着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法,但并没有付诸实践。
后来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1610年前后,他通过显微镜对于一种昆虫的复眼进行了描述。
1665 年,胡克制作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显微,他用一个半球形单透镜作为物镜,一个平凸透镜作为目镜。
镜筒是完全可以拉伸的,整个长度达到了6英寸。
镜底有一个带有球形聚光器的照明灯,可以在昏暗条件下仍旧进行观测,已经初具现代显微镜的形态。
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通过自己亲手磨制的透镜观察到了很多前所未见的微小生物。
1673 ~1677 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今。
九年后,他成为首位发现“细菌”的人。
之后的布朗,施莱登和施旺,寇利克等人都借助于显微镜在细胞学说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不久以后,恩斯特·卡尔·阿贝以显微镜为中心,提出两个重要理论:①几何光学中的正弦条件,确定了可见光波段上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极限,为迄今光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②波动光学中的两步成像理论——阿贝成像原理(A.B.波特1906年以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
它成为近年以激光为实验条件的光学变换基本理论之一)。
在其他光学领域上也颇有建树,他在1867年制成测焦计,1869年制成阿贝折射计及分光仪。
1870年后又制成数值孔径计、高度计和比长仪等。
1879年与O.肖托合作,研制成可用于整个可见光区的复消色差镜头,为光学发展做出非常巨大的贡献。
1886年卡尔•蔡司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打开一扇新的光学大门。
1930年,莱比戴卫设计并搭配第一架干涉显微镜。
1926年汉斯·布什研制了第一个磁力电子透镜。
1931年厄恩斯特·卢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研制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
1938年他在西门子公司研制了第一台商业电子显微镜。
1934年锇酸被提议用来加强图像的对比度。
1937年第一台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推出。
另外由卓尼柯在1932年发明出相位差显微镜,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显微镜的广延性。
1952年,诺马斯基发明干涉相位差光学系统。
此项发明不仅享有专利权并以发明者本人命名之。
1981年,艾伦及艾纽,增强了光学原理的影像,进一步推动的光学显微镜的发展。
之后由格尔德·宾宁及海因里希·罗雷尔在IBM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苏黎世实验室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
在其之后还发展了原子力显微镜(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
简单来说,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而光学显微镜又分为暗视野显微镜(无需透明光即可观察物体),相位差显微镜(运用相位差法检测物体),视频显微镜(运用CMOS镜头技术通过PC机的屏幕显示出来。
荧光显微镜(由于在特定光波长下才能正常工作,故常常用来选择特殊光波),偏光显微镜(用于观察双折射物质,将普通光改为偏振光),超声波显微镜(能够精确的反映出声波和微小样品的弹性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从样品内部反馈回来的信号进行分析),解剖显微镜(可以具体显示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应用在医疗领域比较多),共聚焦显微镜(通过移动透镜系统可以对一个半透明的物体进行三维扫描),金相显微镜(摄取金相图谱,并对图谱进行测量分析),生物显微镜(观察生物切片、生物细胞、细菌以及活体组织培养、流质沉淀等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可以观察其他透明或者半透明物体以及粉末、细小颗)。
而电子显微镜只不过是把普通光学显微镜需要的光源改为电子束,从而得到大得多的放大倍数。
通常的光学显微镜多是通过凸透镜多次的放大形成图像,其他的大多从这个原理出发加以改进。
二、显微镜的发展趋势首先从发展方向来说,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是不同的,一方面由于光学显微镜本身放大倍数是不可能赶上电子显微镜的。
因此其必须在人机互动方面做文章,而电子显微镜由于本身的研究特殊性,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最前沿的科学,解决理论物理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观测问题,必须要在观测尺度上有所提高。
考虑到如今即使是隧道显微镜也只不过能观测到原子级别,要知道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比起原子大小来不知道差了多少个数量级,而诸如“上帝粒子”等微观粒子的自旋情况要想观测就更加困难了。
对于电子显微镜,其能在原子--纳米尺度上对材料的原子排列和种类进行综合分析完全得益于其场发射枪透射电镜能够提供高亮度、高相干性的电子光源。
然而。
传统的的热钨灯丝电子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最高只能达到 3.0nm;而近几年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更为先进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甚至已经达到了0.1nm。
若要全面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球差以及色差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球差是由于电境中心对于电子汇聚能力的不同。
而色差指的是成像过程由于光线不均所导致的光晕光斑现象,这两者都极大影响着观测的效果,因此倘若能够通过球差修正器以及色差修正器的共同作用,势必能够很好地改善电镜的性能。
过去的常规的透射电镜的球差系数Cs约为mm级,色差系数约为0.7;现在的透射电镜的球差系数已降低到Cs<0.05mm,而色差系数已减小到0.1。
利用单色器,能量分辨率将小于0.1eV. 但倘若采用了单色器,很可能大幅度削弱原来电子束的能量规模,极端情况下甚至是十分之一不到,这点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在生物研究方面,目前主要着重在病毒的三维结构以及蛋白质膜的生长。
新一代生物显微镜主要是研讨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其中还包括了液氦冷台低温电镜的应用)和计算机三维像重构技术重构生物大分子的三维机构,从而解决诸如端粒酶的生长变化等前沿问题。
在理论物理方面,能够观测单个原子像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一方面由于当尺度到微观世界时,物理规律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薛定谔的猫,还是粒子的不确定性一直困扰着理论物理界,特别是当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互相矛盾时如果能够将尺度延展到夸克级别,也许就能对这一问题提供确凿的证据,要知道即使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都仅仅只能通过撞击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判断粒子的存在性,倘若考虑的误差本身,也许有的问题永远也无法解决,而如果能够亲眼见到这个粒子,比起任何理论都要有说服力。
还有就是近年来很风靡的超弦理论,作为一个最有希望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理论,由于弦本身的十维特性,想要凭借肉眼显然不可能,而其作为最为基本的物质组成又决定其超微小尺度,若是电子显微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也就是能够结合计算机模拟出超弦的形态,对理论物理又是一次巨大的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显微镜通常只能在真空下工作,这也决定了其难以观测活的生命体,因此也就无法取代光学显微镜了,那对于光学显微镜,为了继续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舒适性上,目前大多数用光学显微镜的的都会为那种一层不变的姿势苦恼不已,由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连续观测上,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如果保持一种姿势,不仅会造成研究者的疲惫不堪,还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无目镜显微镜也由此诞生,和普通显微镜最大的不同就是你无须通过目镜观测物体的活动,而只需要通过液晶屏幕观察,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其拥有极高分辨率的摄像头,你只需将显微镜通过传输线与外设连接,直接通过鼠标就能够操控摄像头的拍摄频率以及外部光强。
甚至可以设定一个固定时间采样,最后还可以送进电脑进行分析,这一方面解决了人的舒适性问题,另外一方面提高了对于图像数据的处理效率,非常适合于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研究工作。
现在显微镜已经逐步走向小型化,便捷化,高速化,精确化。
不远的将来相信显微技术能够直接集成到随身携带的仪器设备上,这样研究工作或许能够取得更加耀眼的成果,如同电影里可以直接通过眼镜进行分析一样,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不远将来,也许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检测出原子级别的微小物体。
目前我国就已经研制成功“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
相信会逐步赶上其他发达国家的。
如同霍金著作《果壳中的宇宙》一样,我们在探究浩渺宇宙的同时依旧不忘对自身的探索,也许宇宙诞生的奥妙并不在别处,而是深深藏匿于某颗粒子当中。
而如今看似矛盾的物理现象,当我们的仪器进步到一定程度时也将会迎刃而解,科学的进步依赖于仪器的进步,而仪器的进步也许藏匿于你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中。
参考文献【1】Egerton.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能量损失谱. 2011【2】姚琲.扫描隧道与扫描力显微镜分析原理.2009【3】郭素枝.电子显微镜的技术及应用.2008【4】百度百科.显微镜.2012【5】梁显鉴. 电子显微镜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