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合集下载

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

杜 甫 等 人 关 于 诗 歌 的进 步 理 论 ,结 合 时代 的 需 要 ,把 诗 歌 白 诗 的 表 现 特 征 , 可 见 他 对 白诗 俗 浅 特 点 的 不 赞 成 。 同 与 现 实 的 关 系 及 社 会 作 用 阐 述 得 很 明确 。他 认 为 诗 歌 创 作 样 , 陈辅 的 《 辅 之 诗 话 》 记 : “ 老 云 :世 间好 语 言 , 陈 楚 不 能 离 开 现 实 ,必 须 取 材 于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事 件 ,积 极 反 映 已被 老 杜 道 尽 ;世 间 俗 语 言 , 已被 乐 天 道 尽 。 ” 仍 认 为 白 社 会 生 活 和 政 治 状 况 , 提 出 “ 章 合 为 时 而 著 , 歌 诗 合 为 诗 “ ”。魏 泰 《 文 俗 临汉 隐居 诗 话 》 说 : “自居 易亦 善作 长 事 而 作 ” , 明 确 诗 歌 创 作 的 目的 应 是 “ 察 时 政 ”与 “ 补 泄 韵 叙 事 ,但 格 制 不 高 , 局 于 浅 切 , 又 不 能 更 风 操 , 虽 百 篇 导 人 情 ” , 语 言 力 求 浅 显 易 懂 。 白居 易 富有 战 斗 性 的诗 歌 之 意 , 只 如 一 篇 ,故 使 人 读 而 易厌 也 。 ”认 为 白诗 太 过 浅 理 论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历 来 都 为 学 界 所 关 注 , 文 学 界 对 白居 近 , 易 让 人 厌 倦 。许 剀 《 周 诗 话 》 言 : “ 白、 张 籍 、 彦 元 易 的 诗歌 理 论 和 创作 褒 贬 不 一 ,评 价 忽左 忽 右 。 王 建 乐 府 ,专 以道 得 人 心 中事 为 工 , 然 其 词 浅近 , 其 气 卑 早 在 与 自居 易 同时 期 的 作 品 中 ,刘 禹锡 就 在 《 林 白 翰 弱 。 ” 认 为 白诗 浅近 , 气 格 不 高 。 这 些 都 是 在 指 责 白诗 太 二 L 二学 士 见 寄 诗一 百 篇 , 因 以答 贶 》 中这 样 评价 : “ 十 ‘ 郢人 过 浅 近 。 斤 斫 无痕 迹 , 仙 人衣 裳 弃 刀尺 。世 人方 内欲 相 寻 ,行 尽 四维 在 《 贯休 禅 月集 序 》 中评 论道 : “ 厥后 白乐 天 讽谏 五 十 篇 , 进 入 明 代 , 李 东 阳 在 《 堂 诗 话 》 中 说 : “ 而 麓 质 俗 ” ; 王 世 贞 《 苑 厄 言 》 认 为 : “ 为 称 白 乐 天 ‘ 大 艺 张 广 无 处 觅 。 ”肯 定 了 白诗 语 言 的 自然 流 畅 ,不 过 分雕 饰 。吴 融 不 俚 , 是 诗 家 难 事 …… 至 白 乐 天 令 老 妪 解 之 ,遂 失 之 浅 亦 一 时之 奇 逸 极 言 。昔 张 为作 诗 图 五层 , 以 白氏 为广 德 大化 教 化 主 ’ 。用 语 流 便 , 使 事 平 妥 , 固 其 所 长 , 极 有 冗 易 可 教 主 ,不 错 矣 。 ”对 白居 易 “ 美 讽刺 之 道 ”表示 赞 扬 ,从 厌 者 , 少 年 与 元 稹 角 靡 逞 博 , 意在 警 策 痛 快 , 晚 更 作 知 足 颂

诗歌与人生——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

诗歌与人生——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

诗歌与人生——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充满感情和情感表达著称。

白居易的诗歌以婉约派为主,言情怀志,旨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歌经常描述人生中的喜悦、悲痛、爱情和自然之美。

本文将介绍白居易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内涵,探讨它们与人生之间的联系。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白居易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绝句,也有长篇叙事诗。

他的诗歌以优美的字句、精致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为特点。

他追求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以及诗与人的联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深受杜甫和李白的影响。

他细心品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美好与悲哀。

他的《琵琶行》表达了对不幸女子的同情和心痛,以及对命运的怜悯。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述了远离故土的苦涩离别之情,他的其他诗作也对自然、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白居易结合了伦理、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创造出了扣人心弦的艺术形式。

他的诗歌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让读者感到深刻的情感。

他利用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才智,创作出优美的句子,使人们感到流连忘返。

他的诗歌不仅令人感到兴奋和感动,也让人感到深深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热爱。

白居易的诗歌思想内涵白居易的诗歌常带有他深刻的思想和经验。

他的诗歌意义很多时候并不局限于表面形式,包括许多不同的含义。

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心理和情感,全面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白居易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并且人类必须面对和承受许多不幸的遭遇。

然而,他对人生的悲观看法也经常受到他的幽默和淡泊的平衡。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遇到不幸和悲伤的感受。

白居易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思考,成为他诗歌的一大主题。

他的诗歌描述了人在各种情况下经历的情感。

他的《长恨歌》表达了他深深地爱着杨贵妃的感觉,而《长相思》则表现了他热爱乡土和家人的情感。

他的诗歌经常描绘田园中的美景和自然之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成就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成就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成就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大诗人及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文学主张为后人所称道。

本文着重介绍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白居易在《文学领袖论》中曾提出“以正直凝藏情思,以辞赋排遣忧思,用诗招展性灵,以散文随事少为”,即诗予情,赋解怨,散记事,游仙。

他强调诗歌要有表达情感的功用,应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为基础,借助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来;赋则强调排遣心中的愁苦,必须传达出深刻唤起人们共鸣的感觉,尽可能抒发人们的怨恨、痛苦与愿望;散文则强调叙述事情真实、简明、生动,并将主旨情感贯穿其中,以求感人、发人思考;而游仙则是他对诗人的要求,即要保持灵敏的思想触觉,时刻保持对于众生万物的感悟。

二、白居易的成就1.白居易曾被称为“长安最有名的诗人”,对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以富有哲理的诗歌为代表,诗歌表现出了唐代的思想和文化特征。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诠释了白居易深刻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操。

2.白居易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广泛的成就,除了在诗歌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外,他的散文亦受到了广泛的群体的欢迎。

他的散文有三大特点:一是语言简练生动,二是写作为人民服务,三是高度关注社会问题。

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成为了唐代和后人宝贵的文学遗产。

3.白居易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也取得了成功。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曾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社会和人民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和行动。

他的《新乐府》也是他的政治成就之一,以此宣扬君主缺点与社会丑恶现象,呼吁改进治理。

可谓是在为民解忧,为国担当。

4.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将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并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从他的传世的大量诗文中,可以看出唐代文学风气的特点和诗人对于唐朝的观察和思考,他的诗歌也为后人所采纳和传颂。

总的来说,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伟大人物,也是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在这个时期出现,其中白居易是当之无愧的一位杰出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深受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他的作品通常以自然景物、爱情以及社会现象为主题,以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称赞。

本文将就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进行探讨。

一、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1.1 白居易的语言简洁明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以语言简洁明快著称。

他注重语言的凝练,凭借着简短而有力的表达,能够准确地描绘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景物。

例如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别家园处,草木有离披。

怀古欢心怯,落花愁肠儿。

”这四句诗中不仅意境深远,而且字字珠玑,表达了诗人离别家园的心情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另外,白居易的诗歌中还常用到双关和谐的修辞手法,让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琵琶行》中,他用“但令心似金银”来形容琵琶音声中的悲怆之情,既抓住了琵琶声的特点,又加入了比喻,使诗句更富有表现力。

1.2 白居易的写景手法独特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写景描写,且手法独特。

他通常善于以景入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对古原的描写非常生动:“离别家园处,草木有离披。

怀古欢心怯,落花愁肠儿。

”这里的古原草木有离披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情。

此外,白居易还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通过对花鸟虫鱼等常见的自然景物的描绘,并配以人物的情感体验,使诗句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例如他在《长恨歌》中写道:“五陵年少争缠绵,那得清如许。

”以芳草为比喻,抒发思念之情。

1.3 白居易的讽刺与幽默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讽刺与幽默之笔。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嘲讽揭示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例如他在《琵琶行》中,对农民起义进行讽刺:“工师织网恶,机怨雁行稀。

白居易的诗学理论

白居易的诗学理论

白居易的诗学理论白居易的诗学理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集中展现了白居易的诗学观,那么关于白居易的诗学理论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的诗学理论,欢迎阅读!白居易将创作经验总结为诗学理论,详尽地表述《与元九书》中。

本文从《与元九书》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思想情感的重视、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和向通俗化推进四个方面分析白居易的诗学理论。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首先,白居易提出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原则。

白居易推崇《诗经》,因为《诗经》“六义”植根社会,具有现实主义写实的传统,能够让人听诗了解社会现状。

所以白居明确提出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后重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讽谕时政。

用诗反映社会现实在杜甫的创作中多有体现,但还是白居易将这一实践上升到诗学理论高度。

其次,白居易认为诗歌应发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功效。

白居易用“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效:诗歌应该让上位者补救考察政事的`缺失,让平民宣泄疏导感情,针砭时政。

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重视思想感情白居易强调诗歌创作中思想感情的抒发。

感慨于“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开门见山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将“情”,即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而“言”、“声”、“义”都是由“情”衍生出的。

而“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所以语言、声韵使得情见”而“感易交”,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

但“情”不局限于诗人的个人之情。

白居易反对只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他评论屈原、苏武、李陵“各系于志”的诗是“止于伤别”、“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

所以白居易在提出“情根”后又做了补充: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与思想主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与思想主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与思想主张概述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主张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及其反映的思想主张。

写作风格白居易的写作风格鲜明独特,以平易近人、自然流畅为特点,常在情感表达和生活描绘上取得突出成就。

1.语言简练:白居易善于运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情感,使其作品通俗易懂。

他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深奥的词汇和句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生动描绘:白居易能够以细腻准确的描写带动读者身临其境。

他经常通过详实而有情感色彩的描写,将景色、人物、事件等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或悲伤。

3.情感抒发:白居易的诗作充满了情感,表达出他对人生、爱情、友谊等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他通过真挚感人的情感描写,引起读者共鸣并引发共鸣。

思想主张白居易在其作品中反映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主张,以下点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1.唯美主义:白居易崇尚美好和自然之美。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美好的事物和景色,而诗歌是表达这些美好的艺术形式之一。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花草树木等细腻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于唯美主义的执着追求。

2.人生哲理:白居易关注人生意义与价值,并在他的作品中进行了深刻探索。

他常常提及人生短暂、岁月易逝等主题,并以此唤起读者对于珍惜时光、把握机遇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等问题的思考。

3.爱情与友谊:白居易对爱情与友谊也有着极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失恋的痛苦和友谊的珍视等情感,呈现出人类情感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4.社会批判:白居易生活在唐代混乱动荡的时期,他通过作品也不时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对权贵之风、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讽刺和批评,体现了他关注社会公正与道德良知的思想。

总之,白居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主张,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通过对他作品细致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与艺术享受。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与文学批评观点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与文学批评观点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与文学批评观点一、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其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和独特的文学批评观点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理念以及他对其他作品的文学批评观点。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1.自然主义:白居易倡导将自然景物真实地描绘在诗中,追求表现自然之美。

他善于运用典型的自然意象,如山水、花草等,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然主义风格使他的诗歌更加亲近读者。

2.情感真实性: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真实地传递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

他注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并将个人经历和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使其作品具有广泛共鸣力。

3.叙事能力:白居易擅长叙事性诗歌创作,在描述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中展示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使读者对叙事对象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三、白居易的文学批评观点1.真实性与创造力的结合:白居易认为一首好诗应该既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又具备创造性。

他对其他作品的评价往往关注其真实性与艺术构思之间的平衡,同时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2.对抒情诗的批评:白居易对抒情诗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抒情诗缺乏真实感和自然之美,倾向于形式僵化和滥用修辞手法。

因此,他主张注重生活细节、自然景物以及作者个人体验来创作抒情诗,以增加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3.文字与音韵的关系:白居易对文字与音韵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

他强调文字在表达上应该符合音韵规律,并通过使用特定的韵律和格律来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四、总结白居易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文学批评观点,对唐代诗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真实性、自然主义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提倡文字与音韵的紧密结合。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艺术风格,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编写而成,如需进一步详细讨论或者其他相关方面的内容,请提供更多细节进行补充。

诗词名篇解析白居易的诗作风格与思想主题

诗词名篇解析白居易的诗作风格与思想主题

诗词名篇解析白居易的诗作风格与思想主题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醉吟先生,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文学批评家和诗人。

他的诗作风格优美流畅,充满着深情与反思,思想主题广泛而深刻。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白居易的诗作风格与思想主题进行解析,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词名篇。

一、白居易的诗作风格1. 细腻豪放的文学风格白居易的诗作风格既有细腻柔媚之处,又有豪放洒脱之态。

他能够写出绵长柔美的诗行,展现出优美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同时又具备极高的艺术境界和情感抒发的豪放。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简洁而凝练地表达了对岁月更迭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2. 唯美婉约的描写手法白居易的诗作常常以唯美而婉约的描写手法著称。

他善于用淡雅细腻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将情感融入到诗的描写之中。

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的“岳阳楼前水如天,残照残红宫殿间”一句中,通过优美的词语勾勒出了春天的美景和宫殿的宏伟。

3. 以人为本的抒情方式白居易的诗作舞动着人类情感的琴弦,以人为本的抒情方式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岁月更迭的思考,还呈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二、白居易的思想主题1. 对人生的思考白居易的诗作中经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消长,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与思考。

例如《琵琶行》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2.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白居易是一个善于洞察社会现实的诗人,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以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表达对社会弊端的批评与呼吁。

例如《长恨歌》中的“三十六宫态度更,幽媚烟蒙雾绕身”等描绘了宫廷的虚伪和肮脏。

3. 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白居易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及其艺术得失。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及其艺术得失。

题目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及其艺术得失。

答案解析答:(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其诗歌创作主张如下:①.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

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②.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

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③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

即内容,为最重要。

④作诗的标准,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但自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

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再认识

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再认识

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再认识这首诗主要是描写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同时,婉约地表达了箴贬之意。

所以就使全诗的主题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从结构和内容、《长恨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作者个人经历、《长恨歌》中的故事和《长恨歌》题材的选择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述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长恨歌》是一首篇幅宏大,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情节曲折的传世之作,生动地描写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共有一百二十句的长篇歌行体叙事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有三十句,写的是李、杨相爱的经过,充分地渲染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玄宗对她的宠爱。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有二十句,写的是安史之乱暴发,致使明皇入蜀避祸,杨妃马嵬坡惨死。

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有二十四句,写的是安史之乱过后,明皇触景伤情,睹物思人,别梦难成。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四十六句,写的是临邛道士作法,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魂魄,从而引出两人的七夕誓言,生死遗恨。

全诗篇幅宏大、结构谨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围绕两人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精心创作的。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诗人对于两人的爱情悲剧的感叹,是对于爱情受政治伦理摧残的伤情。

《长恨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诗人在创作《长恨歌》中选择了爱情悲剧的主题,但即使是在风气较宽的唐代,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传统道德规范造成了冲击。

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这样的感情问题时,他也不得不进行斟酌。

这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早年的恋爱经历。

在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门第观念和社会风尚的阻碍,没能结婚。

诗人被迫与自己相爱的人分开,乃是迫于世俗礼法和所处环境的无奈。

诗人对此惟有痛苦无奈何地接受,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的选择上也常常陷于困境。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主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主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主张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白居易主张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白居易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白居易主张什么白居易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里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他出生在唐朝经济最繁华的时期,他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自称为醉吟先生,是我们教育课本中最常见的诗句作家。

白居易从小天资聪慧五岁就会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就已经在文坛领域里名声大作。

白居易写了那么多诗句的一直保留在现在,是历史文明里中宝贵的经典之作。

不仅写得一手好诗,长大之后的他进京考试成了进士,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为民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

写了那么多诗的白居易主张什么呢?就像他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作”。

他将自己的诗歌结合了当时的朝政和百姓为中心。

用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昏庸无能,只顾自己的吃喝玩乐。

他用自己的诗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的生死、只顾自己的利益。

当时的白居易没办法,只能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面对白居易的主张,他选用的题材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白居易淡泊名利,从来不参加党派之间的战争。

那时候百姓对他赞赏有加。

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他的主张就是想百姓不在受苦,没有战争的爆发,可能因为小时候经历过战争的白居易一直在为国家做实事。

即使被贬职了,白居易也没有自暴自弃,也在尽自己的所能做好江州的父母官。

白居易的主张就是这么简单。

这就是白居易主张什么的答案。

白居易的诗歌特点白居易的一首《与元九书》,体现出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保持着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把诗歌与人民生活、政治相结合,在内容上要求讽喻美刺,反应百姓生活的疾苦,在功能上强调诗歌教化作用。

诗人追求真诚去伪,在诗中阐释了形式与内容的联系,论述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白诗中又以主题集中突出为特色的讽喻诗为主。

诗人追求诗歌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会选取最典型的一件事,围绕一个主题来写。

白诗大多数是叙述诗歌。

诗人巧妙地结合叙述和议论于一体。

白居易诗感悟

白居易诗感悟

白居易诗感悟
白居易的诗感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感悟:
1. 关注民生,抒发情感:白居易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等,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感悟。

这种关注民生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直面现实,批判时弊:白居易的诗作中不乏对时弊的批判和讽刺,他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黑暗面,呼吁改革和进步。

这种批判精神,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正义感。

3. 追求理想,坚持信念:白居易的诗作中常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无论是对政治、社会还是人生的追求,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世俗所动。

这种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4. 自然与人生的交融:白居易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相结合,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抒发,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自然与人生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5. 简洁明快,平易近人:白居易的诗作语言简洁明快,平易近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使得诗歌更加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感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通过对他的诗作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下面小编是了有关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内容,供大家阅读。

一、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

《与元九书》说:“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此所谓“诗道”,是指儒家关于诗歌的理论和要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是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二脉相承的。

儒家论诗,从孔子开始便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论语阳货》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其主旨是强调诗歌为封建的政治、教化服务。

这就成为儒家诗论的出发点。

《毛诗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中心内容也是阐述诗歌与封建政教的关系。

它认为诗歌不仅是社会治乱、政教得失的反映,而且反过来可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因为诗歌具有感染的力量,所以是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政教的有力工具。

紧接着上面一段话,《毛诗序》又阐述了诗的“六义”。

“六义”是儒家对于《诗经》体制和表现手法的概括,也常被看作是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从《毛诗序》对“六义”的解释看来,不外是说诗歌创作应该通过美刺来维护王政⑴ 。

而刺必须有个限度,这就是“止乎礼义”。

超乎礼义的讽刺,是有损于王政的。

总之:诗歌要维护封建政教,要讽谕美刺,要止乎礼义,这是儒家诗论的主要精神,也就是白居易忽忽愤发所欲扶起的“诗道”。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是这样阐述这“诗道”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诗歌最能够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

他接下去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白居易,唐代豪放派诗人之一,以清新细腻的诗风,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大量涉及现实社会,反映了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和对个人处境的思考。

而在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倡导的一种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创作风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首先,白居易提倡诗歌的功利主义主张。

他认为诗歌应当与社会和现实相结合,服务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在他看来,诗歌如果远离现实,追求某种高远的理想,那就是一种浪费。

他曾在《诗品》中写道:“创作诗歌要结合实际,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

诗人要传达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引导社会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白居易倡导的这种诗歌主张与当时的文学创作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当时的文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白居易的创作风格自然质朴、感慨万千。

他善于利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的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质朴、简洁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格正是他对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的诠释。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功利主义理念的呼唤。

例如,在《浣溪沙·游蕲元池》中,他以淡雅的语言描绘出蕲元池的美景,同时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样的作品既能满足读者对美的追求,又能在感叹世事无常之余,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直击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真实感和冷静的思考方式对那个动荡的年代来说尤为重要。

白居易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审视个人命运,思考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

他的作品中浸透着关怀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可以说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诗歌观点,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为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一些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
1.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社会功能,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

他主张诗歌要关注民生,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而不是仅仅追求文辞华丽和艺术美感。

2. 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讽喻作用,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绘,讽刺时弊,针砭社会弊端。

他主张诗歌要有思想深度和内涵,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思考和反思。

3. 倡导通俗易懂的语言: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生僻字和晦涩难懂的词汇。

他认为诗歌的语言应该简练明快,易于理解和传播,以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4. 重视诗歌的音乐性: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强调诗歌的音乐性,主张诗歌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认为诗歌的音乐性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更具有艺术美感。

5. 提倡“以文为诗”:白居易提倡“以文为诗”,主张将散文的写作手法融入到诗歌中,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思想深度。

这种写作手法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限制,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总之,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讽喻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音乐性和“以文为诗”的写作手法。

这些观点为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极大.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在《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褒贬,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要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

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作的。

白居易诗歌主张

白居易诗歌主张

白居易诗歌主张每个诗人写诗的主张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主张,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

主要体现于他的《新乐府序》和《与元九书》中,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全面、最系统。

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也即《新乐府序》中所说“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的核心。

重为实:再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尚通俗: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

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老妪能解”。

如《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伦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专信也;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强调讽论:认为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论。

如《策林》:”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補察之义废矣。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从事形式。

《新乐府序》云:“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藏也。

……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也。

”所以,他“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齐”,力求做到平易通俗,音节和谐婉转影响:一方面有积极意义:白居易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以其突出。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白居易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作的说明,是其诗歌主张的精华。

他认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

《策林》六十九“采诗”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这就是说诗歌的基础是“事”,即客观的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随着对白居易及其诗歌主张研究的加深,对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有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再认识。

一、白居易诗歌创作理论纵观中国诗史,白居易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到陈子昂、杜甫、元结的现实主义传统,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经验,写下了许多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讽谕诗,以及《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等一系列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这为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而且也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诗歌是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反映社会生活,批判现实状况。

1.诗歌揭露社会矛盾白居易《策林》中有《采诗以补察时政》一篇,提出了传统的采诗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①由此可见,诗歌的基础是“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使诗人有“感”,然后才创作出“歌诗”。

白居易基于这样的认识,联系他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兵荒马乱,民生凋敝,矛盾加剧,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他以“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的勇气创作了揭露社会矛盾的辉煌组诗《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两组组诗有计划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

他的《秦中吟》十首,其中有七首描写了上层统治者的残暴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如《轻肥》描绘了宦官们娇气凌人、挥霍无度的丑态,揭露了唐朝宦官窃取文武高官的黑暗现实。

而“罇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运用对比手法更加尖锐地揭露了宦官穷奢极侈的荒淫无度的生活。

《新乐府》五十首中也有描写统治者的残酷和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诗篇。

如《杜陵叟》描写大旱之时,地方官吏不以百姓的生死为念,不但不据实向上级报告灾情,反而急征暴敛以求得上级的夸奖,结果逼得农民“典桑卖地纳官租”。

白居易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中唐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在经济上极端残酷地剥削,造成了人民的严重的灾难,使得社会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①罗宗强.唐诗小史 [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91.2.诗歌“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强调诗歌要为“时”、为“事”而作,他的《与元九书》被视为最系统、最全面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①所谓“时”和“事”,白居易在自己的诗作和诗序中曾做过说明。

《秦中吟序》云:“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②《伤唐衢》云:“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新乐府序》日:“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由此可见,白居易所说的“时”和“事”都是指有关国家的兴衰、政治的得失、人民的疾苦等大事。

所谓“为时而作”就是要从当前的时代出发,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创作;所谓“为事而作”就是要因事而发,有事实根据,不务虚谈,做到“篇篇无空文”。

从这篇诗歌论著中可以看出诗歌创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生。

“合为时”、“合为事”,既是目的,也是任务。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系统、深刻地阐述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这种观点不仅成为他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南,而且对于纠正六朝以来那种脱离政治的“嘲风雪,弄花草”的诗歌创作风气起着重要作用。

他的这种“为时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有力地打击了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歪风,推动了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促进了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成熟。

(二)诗歌创作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作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③白居易明确地指出诗歌创作必须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作用。

所谓“救济人病”指的是诗歌要反映人民的疾苦生活,让封建帝王对黎民百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和认知,使百姓的病痛能“稍稍递进闻于上”。

“裨补时阙”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揭露社会政治的弊端,引起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注意,这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革除弊端,对广大百姓施行仁政,减轻人民的痛苦。

1.诗歌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策林》中有一篇《议文章碑碣词赋》,提出:“且古之为文者,上以①韩湖初,陈良运.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78.②郭杰.元白诗传(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26.③韩湖初,陈良运.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78.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喻。

……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

”①在这篇诗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诗歌以反映人民疾苦和补察时政为职责的现实主义理论。

他认为诗歌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首先提出了以《诗经》“六义”为基础的“美刺比兴”说。

所谓“美刺”,即美善刺恶,是就诗的政治倾向性而言的,属于作品思想内容的范畴;比兴,是诗歌创作的两种表现手法,是艺术技巧问题,属于形式的范畴。

白居易的“美刺”重在“刺”而不在“美”,即使有“美”的内容也是为治理天下服务的,他主张用诗歌美刺褒贬时政,主要是为了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作用。

白居易在提出“美刺比兴”说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以“刺”为主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作用。

以“刺”为主的创作要求是针对中唐时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人民疾苦益发加深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白居易在《采诗官》中写道:“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②这是要求诗歌以“刺”为主的直接表达,主张诗歌必须直言切刺,使“闻之者足戒”,这就是要求诗歌的内容具有针砭时弊的战斗性。

2.诗歌应发挥“歌生民病,使天子知”的作用白居易提出诗歌创作应该“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提倡直歌其事,以求最高统治者能够更彻底的了解民情。

虽然他把“为君”作为诗歌创作的首要出发点,但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像《诗经》那样反映民生疾苦,达到“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社会效果。

将诗歌和政治以及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这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诗歌中所蕴含的“为民请命”的思想和揭发黑暗现实的勇气,他呼吁统治者“以百姓之欲为欲”,积极倡导诗歌要大力表现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

白居易不仅明确提出诗歌创作一定要“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③,而且诗人也始终遵循着这一创作原则,为百姓喊冤,为生民控诉。

诗人自身强烈的责①罗宗强.唐诗小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91.②陆侃如,冯阮君.中国诗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12.③陆侃如,冯阮君.中国诗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11.任感促使其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世间的不平之处,投射到百姓生存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白居易始终拥有一颗关怀民生的心,始终把为百姓的疾苦而大声呐喊看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无论是对“满面尘灰烟土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贫苦生活的描写,还是对“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巧取豪夺的控诉,都体现出他对民生的关怀。

他体察民间疾苦,关切民生,用真情来创作诗歌,因而其诗作中深藏着一个知识分子对百姓的真情和使命感,而这些含有真情的诗歌也正是白居易诗歌理论中所蕴含的“歌生民病”的最好实践和最佳诠释。

(三)、诗歌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为了更好地达到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诗歌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主张内容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形式是第二位的,起辅助作用,以内容为主,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的艺术要求。

在他的《与元九书》这篇著名的诗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①在这段话中,白居易谈到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诗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它以丰富的情感来打动人、感染人,而不是以道理来说服人。

因此,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主体,而要把“情”表现出来,就需要有外在形式的辅助,而韵协声顺、节奏优美的语言就成为了传达“情”的一种手段。

于是白居易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阐述诗歌创作的四要素,他把诗歌喻为果树生根、出苗、开花、结果的成长过程,并且用“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八个字来概括。

他以植物的“根”和“实”比喻诗歌的内在感情和思想内容,以“苗”和“花”比喻诗歌的艺术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