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八专题测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八专题测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八专题测验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时间段。

这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量变化。

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和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八的测验题目:
一、请简述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二、请问辛亥革命是在哪一年爆发的?革命影响了哪些国家?
三、请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四、请问抗日战争是在哪一年开始的?在战争中,谁领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五、请简述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原因?
六、请问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七、请简要介绍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八、请问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年成立的?它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以上题目覆盖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希望大家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如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高考政治 二轮复习 专题8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政治 二轮复习 专题8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误区诊断
1.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 (江苏卷,21③)
2.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 (江苏卷,21④)
3.中法两国文化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 (2014·新课标Ⅰ卷,19④)
4.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 (2014·江苏卷,24C)
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①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
途径手段
②手段:大众传媒
任务要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 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 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精析
温馨提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 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 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拓展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本题可先分析鲁迅与雨果文化作品的共性,这种文化上的共性 是交流活动开展的基础。接着再具体分析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从文化交流有利于 增进文化的合作与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等角度具体论述。
拓展升华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文化的表现形式。用山、桥、小舟之间的联系代表体细胞与 小分子、基因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A项正确;科学与艺术来 自于社会实践,B项不选;材料并没有表明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C项 不选;材料表明科学的传播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法,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本题答案选 择A。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创新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创新

栏 目 链 接
感 悟 高 考
真题回眸
1 . (2014· 广东卷 ) 某班以“应该‘浅阅读’还是更应该 ‘深阅读’”为主题举办辩论会。小李说:“‘浅阅读’ 虽具有简单、快速、生动等特点,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 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因此,我主张深阅读。”下列选项正 确且能进一步支持小李主张的是 ( ) D A.理性思考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通过“深阅读”实现的 B.“浅阅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文化需要 C.“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深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 迎。材料表明( 有助于文化创新 ) C
栏 目 链 接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感 悟 高 考 解析 ①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的观点是 错误的。材料体现了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
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①观 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
长的影响,③④符合题意。
感 悟 高 考 4.(2014· 福建卷 ) 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
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栏 目 链 接
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故C项入选。
感 悟 高 考
5 . (2014· 江苏卷 )“ 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 品。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 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 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

复习好题精练专题八近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第37课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

 复习好题精练专题八近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第37课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

第37课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命题点1 列强侵略与文化思潮(2022·高考北京卷)《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和赞赏,迁移所学可知,中日两国有识之士都主张开眼看世界,故选A项。

命题点2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2022·高考湖北卷)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

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

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建设汉文处图书馆,研究汉学,即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故选D项。

交流是就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而材料强调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未体现中国学习英国,排除A项;创新指创造新的东西,材料反映的仅是英国公使馆学习、研究中国的情况,排除B项;学习“中文”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排除C项。

命题点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校调整的特点(2022·高考北京卷)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

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解析:选A。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政治(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政治(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 核心考点3 核心考点4
[深化拓展] 微点1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从实质看:文化是 微观方面 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一种精神力量,能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够在人们认识世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转化为物 质力量
宏观方面 文化与综合国力:重要源泉、重要支撑、重要 因素
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 核心考点3 核心考点4
从性质看:不同的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同
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 核心考点3 核心考点4
微点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
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 核心考点3 核心考点4
从科学技术
作用看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 从劳动者看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
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 核心考点3 核心考点4
微点4 文化作用的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 核心考点3 核心考点4
[命题角度]
角度一 文化的社会作用
(2021·湖南卷)2020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外参观
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赞不绝口;
来自意大利的55个世界文化遗产被浓缩成5个主题,通过五面氛围大屏展
提醒 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常用“决定”“反作用”“影响” 等标志词;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常用“文化产业”“文化 生产力”等标志词。
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 核心考点3 核心考点4
微点3 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项目 内容
启示
来源
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 的文化活动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正文: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中的
重要主题和事件,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这个专题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时期,重点关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方面。

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学习晚清时期的社会政治动荡和外国侵略,如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事件。

他们将了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中国政府改革措施,并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此外,专题八还将探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学生将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劳工运动的发展。

他们将研究中国的农业改革和经济现代化的努力,以及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

文化变迁也是这个专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将学习中国近代的文化运动和思潮,如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和活动。

他们还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学习专题八,学生将获得对中国近代史的全面了解。

他们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主题和事件,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八战略 专题研讨材料

八八战略 专题研讨材料

八八战略专题研讨材料八八战略是指“八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宏伟目标。

八八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部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领域,八八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包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城镇化率达到60%、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等。

这些目标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领域,八八战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这些目标对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领域,八八战略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繁荣等目标。

这些目标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领域,八八战略强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这些目标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文明领域,八八战略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等目标。

这些目标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八八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的宏伟蓝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八战略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需要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含解析

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A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正在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让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对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一、必知五个核心概念1.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主要是看它是不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否则就是非文化现象。

另外,文化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民族节日: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4.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5.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特点相对的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作用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应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必记四个基本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2.文化的多样性纵连横比3.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4.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深刻意义。

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讲义

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讲义

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文化与生活【讲备考】1.从考点角度看,文化对人的影响属于高频考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等是近年高考的冷考点;从题型角度看,上述高频考点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的可能性较大;从命题背景材料角度看,“一带一路”、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值得持续关注。

2.选择题常正面考查文化产生于实践活动、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的表现等,也常以误区的形式侧面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影响和塑造人等。

通过具体事例如“一带一路”等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文化与人的关系,考查文化影响和塑造人。

【讲重点】一、文化的特点与实质1.文化的特点2.认识文化的实质二、文化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文化与综合国力3.文化对人的影响【讲典例】考点一文化的特点与实质例1.(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

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

”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答案】B【变式探究】(2014高考江苏卷 20)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

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

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A.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解析】题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一起读诗,微信公众号属于大众传媒,因此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④符合题意;“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答案D正确。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第二课时主观题提能增分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第二课时主观题提能增分

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
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
个好成绩。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 ‘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 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第四步:“答”。即按照主观题答题规范组织答案。 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创 造的优秀思想文化。“两个务必”激励共产党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 定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砥砺前行。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 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6)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 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某种具体文化的作用。(如: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过关微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国式浪漫美学惊艳了世界,也让全世界领略了这一中国古老历法的独特 文化魅力,收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农耕课,在校园里辟出菜地,让学生根据节气种植 各种蔬菜,掌握节气知识;部分景点搭着研学游的“便车”,建造了二 十四节气馆,图文并茂地向前来体验的学生讲授节气的历史和内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八第34课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八第34课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课件
专题八 近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 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
第34课 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考点定位】 (1)近现代中国共和制探索的曲折历程及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的建设。(2)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程及认识。
01 整合 必备知识
一、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1.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制度建构。 (1)共和制诞生的标志:1912年_南__京__临__时__政__府___的正式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②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三__权__分__立___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 内阁制。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资__产__阶__级___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 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政党演进与边疆政治》
史料二 自1927年国民党建立其统治后,在“训政”理论架构下制定的 “约法”始终是国民党赖以维持其一党统治的法理基础。这种以一党“训 政”而垄断国家权力的不合理局面,自抗战中后期起已广受社会各界和舆 论的批评。国民党在战后继续维持其一党“训政”统治已面临着越来越大 的困难,而且国民党当政近20年仍未能订立宪法,使国家体制处于某种不 确定状况,从而孕育着社会不安与动荡的因素。
二、近现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 1.晚清时期。 (1)科举制度的沿革。
1898年 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并废八股,以__时__务__策____命题 各省书院一律改为___大__学__堂_____,各府、州、县学改为
1901年 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 废除____科__举__制______
4.官员选拔。
建立
①1929年制定《__公__务__员__任__用__条__例____》。 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____考__试__法__________》。 ③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解析版

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1|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高中政治 知识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传承

高中政治  知识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传承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知识,指出补齐文化小康工作“短板 ”的重要性。
命题预测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小康建设能够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提供智力支持。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小康建 设使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小康社会早日实现。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支撑、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实现文化小康,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 软实力。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战狼2》的成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节目热播; 弘扬抗战精神、红船精神;知识经济等。 ◆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推动全民阅读力度 不断加强 ◆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 ●文化立法不断加强 :《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 馆法》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高考回顾
答案: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 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 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 解析:本题知识范围是“文化作用”,答题的角度是“作用”,围绕的 主题是“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材料给我们的核心 信息是:“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材料实际上隐含了创新精神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个人全面发展 的作用。本问要求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答题时先结合教材理论,分析 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起推动作用,然后联系 材料具体分析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第八专题普京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第八专题普京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文化
• • 普京重振大国雄风蓝图,引 起美高度警觉。 俄罗斯:政党政治受东西方 政治文化传统制约,“民主 专制”的二元性特征明显。
俄罗斯双头鹰国旗
思考题: • 普京时代的“可控式民主”? • 统一俄罗斯党? • 你是否同意美指责普京搞中央集权和专制主 义,在民主和言论方面倒退,又恢复沙俄帝 国的企图? 参考资料: 《俄罗斯政党政治的演变及其特点》 ------------窦博 载于《当代世界》2004 年第 8期 载于《当代世界》 期
经济:
在普京第一任期里,主要解决了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在普京第一任期里,主要解决了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一是使社会从无序、 一是使社会从无序、混乱走向有序和稳定 二是使经济从严重的危机状态中摆脱出来, 二是使经济从严重的危机状态中摆脱出来,并走向复苏和增长
政治
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始终存在左、中、右 三大派政治力量。普京第一任期内,主体框 架始终是政权党和反对派俄共的对峙。普京 第二任期内,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局面开 始出现。
第四专题:普京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普京生平 治国思想 经济 政治 文化
普京生平:
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学院主攻经济法 律 (1975年) 年 任国家安全局(KGB)情报员,国外工作,曾 情报员, 任国家安全局 情报员 国外工作, 被派往东德 (1975年-1989年) 年 年
治 政治上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 经济上实行自由经济改革与发展方针

【原创】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 教师版

【原创】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 教师版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线索提炼]线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命题趋势考点清单专题 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线索三: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线索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常规考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常规考点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特点及原因(1)战略①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

专题八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专题八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过夏商周以来三千余年的发展,就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而言,到清代已经相当完备。
第一,形成了统一而庞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其特点是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实行对皇帝负责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行政、监察、司法)。
第二,政府具有管制型的经济职能,即除了承担国防和维护经济秩序,承担了“治河”、“救灾”、“市政建设”等公共工程和社会事业外,还通过官营工商业和专卖制度,将工商业纳入政府控制。
•1934年教育经费完全独立6省,部分独立4省。
•教育经费额度
•1947年1月《中华民国宪法》: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35%。
•实际执行情况:1948年教育占10.89%。
•三、商会与同业公所的建立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农工商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商部、工部等合并而成。掌全国农工商政并森林、水产、河防、水利、商标、专利诸事。下设农务、工务、商务、庶务四司。所辖有商标局、商律馆、工艺局、京师劝工陈列所、农事试验场等。
1906年,将原属商部管辖的轮船、铁路等交通业和邮政、电线分离出来,另设邮传部。
交通四政:分设船政、路政、电政、邮政。辖有邮政总局、电政总快速及各省分局、电话局、交通银行、铁路总局及京汉、京奉、京张、沪宁、吉长、广长、正太等各路局。
第三,形成了一整套官吏选拔、考评和调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不仅打破了贵族和豪强垄断政府机构,而且将教育纳入了官僚选拔,“学而优则仕”、“白衣可致卿相”,使社会的优秀人材进入政府管理阶层。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变,从清末开始,中国的工商管理体制也逐渐由强制征税式的管理方式向为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权利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化。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 学生用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 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1新文化运动背景: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拥护;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五四运动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1新文化运动背景: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拥护;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五四运动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经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开始的主力军是学生。

到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主力军也变成了工人阶级。

④、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一大”和“二大”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立党的奋斗目标。

二大:1922年7月,中共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起来。

(2)北伐战争(1926——1927)北伐的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伐的结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但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政变,之后,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3)南昌起义1927 年8 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

(4)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5)红军长征原因:由于博古、李德错误地执行了王明的左倾政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最终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6)遵义会议(1935 年1 月)内容: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在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挺进大别山: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人民军队转入战略反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主攻方向是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战略反攻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8)三大战役:1948年,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春,在西柏坡召开)内容: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国内方面: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了,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方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中共党史分期总结: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整风是政治改革的重点)三、国共关系发展演变历程1、概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2、演变历程(1)合作(1924~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2)对抗(1927~1937年):十年对峙(3)再合作(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再对抗(1946~1949年):解放战争3、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基本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练习题:1.(2011·天津文综·5)《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2.(2011·浙江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解析】B3.(2011·江苏单科·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解析】A4.(2011·安徽文综·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解析】A。

5.(2011·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解析】B6.(2011·上海单科·2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解析】D7.(2011·海南单科·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

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解析】A8.(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9.(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4题)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B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0.(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29题)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B )A.五四运动的发生B.红色政权的建立C.抗日战争的爆发D.解放战争的胜利1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0题)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12.(2011年海南高考17题)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D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13.(2011年江苏高考6题)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