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2567-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研究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的教学实践(3篇)

国学经典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价值。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国学经典的教学实践,以期为我国国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学经典教学的意义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学经典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经典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国学经典教学实践方法1.课程设置(1)小学阶段:以《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为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阅读兴趣。

(2)初中阶段:以《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为主,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提高道德修养。

(3)高中阶段:以《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为主,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实践法: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处世哲学等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古迹、博物馆等,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3.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优质的国学经典教材,如《中华经典诵读本》、《国学启蒙》等。

(2)教学辅助材料:制作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3)师资培训:加强国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教学实践案例1.小学阶段:《弟子规》教学实践(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学会遵守孝悌、友爱、礼仪等道德规范。

(2)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组织学生背诵、朗读,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践行《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1、随着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显得尤其必要。

2、由于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突出,以考试分数论英雄。

影响到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又影响到文科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3、“90后”、“00后”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被关注意识,具有开放思想和创新精神,但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与滋养教育。

不少孩子都有421综合症的表现,吃苦耐劳性差,心理抗挫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少数学生追求物质享受;胸无大志。

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少学生嗜吃洋快餐,热衷过洋节。

(二)课题界定1、《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本课题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边研究、边实践,并以具体学习实践为主体。

2、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对新教材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弘扬;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寻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及价值1.课题的提出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

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

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伴随着MP3、卡拉OK、VCD光盘、卡通读物、网络视屏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使之拥有 5000 年的文明史。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2. 课题界定【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标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则是特殊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它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活化石”。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艺术、民族文字、民族文学、民族工艺、民族文物、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饮食、民族宗教,还有社交礼仪、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渗透】“渗透”是指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

渗透的一端是汩汩的倾注,渗透的另一端是真诚的吸收。

科学、艺术、哲学情感的震颤渗入学生的肌体,学生的血液。

国学经典的实践教学(3篇)

国学经典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将国学经典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

本文将从国学经典的内涵、实践教学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学经典的内涵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著作。

主要包括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史书、诗词、小说等。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生活哲理。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将经典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 提升道德素养国学经典强调道德修养,将经典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3. 培养创新思维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将经典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将经典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三、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经典魅力。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经典诵读、经典解读、经典故事分享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经典的理解。

2.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经典诵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经典的美感,培养语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分组诵读、个人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领略经典魅力。

3. 组织经典解读活动经典解读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经典内容,分析经典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分组讨论、辩论赛、撰写解读报告等。

4. 开展经典故事分享会经典故事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经典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经典魅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

”[1]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课题界定文化:文化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组成,文化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是通过学习而不是通过代代相传的。

[2]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对国学经典文化、对国学诵读寄予厚望,并给予积极倡导,作为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如何把有价值的、利于当今学生诵读的内容遴选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谈到国学诵读的普及性问题时说:改革开放对国学的意义,其一就是客观地评价了传统学术,给传统文化和国学以正确的定位。

其二,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机。

传统文化当中有些精华,比如现在说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性的一面,“修齐治平”的人生观等等,都已经为人们所认同,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

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国学为中国培育民族精神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2024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申报

2024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申报

2024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申报一、申报单位概况作为本研究课题的申报单位,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机构。

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多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在本次申报中,我们将重点围绕2024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二、研究背景及问题陈述当前,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失传,传统手工艺技术逐渐消亡,传统节庆活动缺乏传承人才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旨在研究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课题将主要关注以下问题:1.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和价值;2. 历史遗址、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问题;3. 传统知识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4. 传统节庆活动的现状及传承方式的探索。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课题的目标是深入研究2024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2. 历史遗址、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3. 传统知识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探索合适的传承方式与机制;4. 传统节庆活动的现状调研,总结传承经验,寻找创新路径。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专家访谈和数据分析等。

1.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情况,掌握前人经验和成果。

2. 实地调查: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址、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传统文化传承人等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4. 数据分析: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形成结论和建议。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科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问题的提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校园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依托课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是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课题界定: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当前,随着社会上各种形式“国学热”的出现,传统文化及其教育问题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资本,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也是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园。

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空前地凸显了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的战略意义。

由于历史与现实多种原因,中国现代化进程之艰巨与复杂是其他民族难以比拟的。

这尤其需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激励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模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模板】
学术
研究
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2.项目组成员情况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承担工作
所在单位
联系方式
3.项目建设内容
目前已有资源情况:
4.项目实施计划
建设目标:
建设进度安排:
项目预期成果:
建设经费预算(列出详细支出清单):
课程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5.审核意见
院系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学校意见:
负责人(签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所在单位
联系方式
申报日期
教务处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项目负责人情况
基本信息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职 称
电 话
学 位
职 务
E-mail
所在单位
教学
研究
情况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年 月 日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05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未来展望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 研究将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价值,提高研究深度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领域将更加拓展
• 研究将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提高研究广度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领域拓展
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问卷调查法在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 问卷调查法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和态度
• 问卷调查法有助于评估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
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
• 优点:调查范围广,数据收集速度快,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缺点:调查结果可能受到受访者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深入了解研究问题
• 研究结果可能停留在表面现象,难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 研究范围可能受到限制状
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不足的改进建议
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
拓宽研究视野
• 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价值,提高研究深度
• 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提高研究广度
难以发现普遍规律
03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道德素养的影响
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进校园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我校是十堰市教育局指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之一,现有学生973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763人,占78.4%。

进城务工人员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缺失的问题,再加上家长们忙于生计起早贪黑,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缺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以德立校、以德树人的理念,始终把“知礼”做为学校主题文化的背景。

知书明礼是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旨在引领我校师生常读书、讲礼仪、明事理、共进步。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典来育人,从行为规范入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启迪其心智、健全其人格,将孩子们培养成为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同情心、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2、课题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我校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学校对本校传承已久基本成型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炼,秉承“立德启智”的办学理念,确定了“知书明礼”的学校文化特色。

围绕“知书明礼”的文化主题对校园进行环境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化教育有机融合,努力营造出一种“博学约礼”的校园文化氛围。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弘扬,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

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从实践上看,有些中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3篇)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一、引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参与度低等。

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一代。

2.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三、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方法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2. 教学方法的创新(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体验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开展跨学科教学,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绘画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范文六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范文六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范文六篇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学科虽然较为客观、精准,但其中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

若能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功能,便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启迪数学思维、发展数学素养、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并强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时代发展的使命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作为小学教育内容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也是责无旁贷。

(二)培育学生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一)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甄选适合的教学内容,撰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教学活动,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典故我国历代数学家均对数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校本教材中编入典故篇,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名人典故,了解结绳计数、赵爽注释《周髀算经》、东汉的张衡、祖冲之和圆周率、杨辉三角等数学典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古代名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们进行了研究,并成为了经典名题,可以选择部分切合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典型题引发学生对一类问题的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研究假设问题时,可以引用“鸡兔同笼”和“百僧百馒”的问题;在研究盈亏问题时,可以引用“折绳测井”的问题。

国学的经典教学实践(3篇)

国学的经典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本文以国学经典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将国学融入现代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一、引言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

国学经典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易经》、《诗经》、《道德经》、《论语》、《孟子》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国学经典教学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国学经典教学实践的原则1.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实践与创新的原则将国学经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国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强调道德教育的原则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传承国学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三、国学经典教学实践的方法1. 课堂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讲解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知识、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国学经典中的某个主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会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5.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国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国学经典教学实践的实施1.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的国学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实践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竞争外,在文化层面的竞争与碰撞也一刻没有停歇。

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贪大求洋思想,以及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喜新厌旧倾向已严重的危害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在,要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找到传统美德的影子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舍去继承,就无从创新。

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挖掘历史教育资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此提高学生素质已经是时不我待的事情。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了解程度不高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程度不高。

青少年在回答“你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的问题时,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和“有一定了解”的占58.6%。

从调查问卷上可见,有66.8%的学生读过《论语》,89.6%的学生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读过《唐诗三百首》的占78.1%,读过史记的占56.1%。

但是从学习的途径来看,77.1%学生选择的是“通过课本或者配套的课外读物了解”,很少是通过自己阅读古典原本书籍的途径来学习。

总之,凡属于考试范围的书本知识,属于常识问题的、人们使用较为频繁等传统文化知识青少年都比较了解,但是平时不作为考试内容的,如先秦类文学知识、书画类、音乐类等知识了解还很不够。

可见,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

(二)青少年传统美德观念较为淡薄通过走访,我们发现目前青少年中仍存在一些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尤其是师道和孝道在当今的青少年身上体现的不够充分。

青少年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如今,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却不够重视。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自“十一五”以来发布的三轮《国家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想。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表明“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做到四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注重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第二件事是拓展我们的校园文化,比如将戏曲、国画、书法,甚至是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引入校园,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发展的沃土。

可见,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是时代的呼声,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题界定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注重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打开高中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播传统文化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高中语文课可以说责无旁贷。

本课题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诗文、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充分结合,采用有趣活泼的形式,深入到传统文化内部,使高中生充分感知传统文学音韵之和谐,感受传统节日风俗之美好。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国内各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动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如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省内大学组织编写了课外读本,有《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国学经典诵读》(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湖北文化》(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文化》(武汉市教科院)、《长在宜昌》(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洪湖的《我的母亲湖》(洪湖市教学研究室)等等。

国学经典课题申请报告

国学经典课题申请报告

一、课题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挖掘国学经典的价值,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我们特提出以下课题申请。

二、课题名称《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融合研究——以中小学教育为例》三、课题研究目标1. 深入挖掘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梳理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2. 探索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路径,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国学教育体系。

3.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培养具有国学底蕴的教育人才。

4. 增强中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时代新人。

四、课题研究内容1. 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研究- 分析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 探讨国学经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融合研究- 研究国学经典与现代课程体系的融合策略。

- 探索国学经典与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路径。

- 构建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的融合机制。

3. 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现状。

- 探索提高中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 建立健全国学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4. 国学教育实践研究- 设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 开发国学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

- 探索国学教育评价方法。

五、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国内外国学教育的研究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国学教育的认知和需求。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学教育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实验研究法:在部分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实验,验证国学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文献综述、课题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调查等工作。

国学经典课题实施方案

国学经典课题实施方案

国学经典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背景。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变革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学经典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因此,有必要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使其在当代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课题目的。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研究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推动国学经典在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课题内容。

1. 国学经典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国学经典课程设置,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的选读和解读,以及古诗词赏析等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国学经典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课外拓展活动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国学经典的精髓。

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 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国学经典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国学经典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授国学经典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国学经典的内涵。

4. 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国学经典课程的评价体系,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理解。

四、实施方案。

1. 制定国学经典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选用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2. 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学经典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教学指导意见和建议。

3. 开展国学经典课程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4. 设立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学经典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五、实施效果评估。

1. 对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课题申报模板175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行动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175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行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行动研究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IW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徳情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它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

但近百年来,我们的教冇以外来移植为主,抛弃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据调査,目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意识淡薄的倾向。

有的只是以成语、谚语等支离破碎的形式,残留于学生们的话语里: 有的学生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不知道端午肖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不敌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

这应引起学校教冇的髙度重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教冇,教弃重点在广大青少年。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阐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冇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推进方式、支撑体系和条件保障,强调从“爱国” “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推进立徳树人教冇,具有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正本淸源、激浊扬淸的重要作用。

这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终于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有利的政策保障和具体的行动指南。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开展本课题研究,英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一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立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产生对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认同。

二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冇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小打下精神的底子,打下做人的底子。

三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冇有利于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8 0年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大量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被整理、编译、出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赵洪恩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研究
问题的提出: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

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课题界定
为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函〔2010〕6号),学校增设《经典诵读》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按照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

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

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有兴趣,缺少教育,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热门、推崇。

课题理论依据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情况如任其发展下去,将导致文化断层、精神缺氧、社会道德低下,后果非常严重。

研究目标
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集中人才,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好的素材。

研究内容
1、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

2、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制。

4、发挥本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

5、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

研究假设
与家长充分交流沟通,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做到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

创新之处
派员参加国学教育试点工作培训会。

在工作中,做到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行动上积极,工作上扎实,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成立国学诵读活动工作的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实验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教学的主任负责组织实施,语文教研组组长及班主任、语文老师负责课程的具体操作。

制定《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和制定相应的措施,为国学教育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研究思路
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革命烈士、爱国人士等革命教育场所,带领我校学生定期学习参观,并以此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研究方法
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社会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专栏、办专刊、学校广播站等载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为中小学生学习接受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技术路线
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文明办推荐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诵读系列教材,既有优美的古典诗词以及《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也有《论语》、《孟子》等诸子典籍。

我校每学期安排16课时开展国学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由语文老师专职进行讲解。

每天在早读课上开展20分钟“经典诵伴我成长”的读书活动。

在20分钟的读经诵诗时间里,师生高声诵读,形成班班闻书声,生生沐书秀的氛围。

实施步骤
一是召开会议,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路在脚下”的开拓创新精神,切实开展国学教育,探索国学课程实施的新路子。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国学教育和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

三是制定“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实施推广方案。

以课题为载体,以理论指导实践,以研训活动促进国学课程的科学实施。

四是加强国学教育与课程实施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