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安徽有名的桥及介绍

安徽有名的桥及介绍

安徽有名的桥及介绍
摘要:
1.安徽地理位置及桥梁概述
2.徽州古桥——程阳永济桥
3.安徽现代著名桥梁——芜湖长江大桥
4.安徽其他有特色的桥梁
正文:
安徽位于我国华东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将要介绍的是安徽有名的桥及它们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徽州古桥——程阳永济桥。

这座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建于明代,是一座石拱桥。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徽州古桥的代表作之一。

程阳永济桥横跨于徽州古城的护城河之上,与古城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徽州文化的韵味。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安徽现代著名桥梁——芜湖长江大桥。

这座桥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于1997 年建成通车,全长1088 米,宽32 米,是长江上的一座重要交通枢纽。

大桥的通车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芜湖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了上述两座桥梁外,安徽还有其他一些有特色的桥梁。

例如,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包公桥,这座桥因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而得名,是合肥市一座具有历
史意义的桥梁。

又如,位于安徽南部山区的西递宏村,那里的古桥如虹,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总之,安徽有名的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和风景的载体。

古徽州歙县三石桥

古徽州歙县三石桥

古歙三桥鲁超美前两天发表<<桃源人家----西递村>>,只不过描述的是古徽州文物之邦的一城一池。

环绕黄山脚下,是横跨皖南的歙县、黟县、休宁、太平、岩寺等。

以歙县为中心,自唐至明一直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首府。

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

明朝以来由于地狭人稠,徽州人从小“求衣食于四方”,成为崛起的徽商。

徽州人传承程朱理学,崇尚读书著述。

一时间新安理学、黟派篆刻、徽派书版等,达到空前繁荣。

传统工艺的精品歙砚、徽墨,今天仍然著称于世。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民居村落,点缀众多的亭台楼阁,构成独特明丽的山乡景色,留下了一分世界文化遗产。

徽州之行,随处可见横跨于河流、小径、溪边的一座座石桥。

斑剥的青石,精致的造型,古朴而壮观。

令人惊叹的,是久负盛名的“古歙三桥”,从车上远远望去,三座半圆拱形石桥遥遥相望于县城内。

太平桥,扼守歙县大门,是进城必经要道,为安徽省最大的古石桥。

它始建于宋端平元年,距今770余年,当时为木制浮桥。

到了明弘治年(约定1504年)改建为石拱桥。

桥长城200多米,宽7米,共16孔。

原桥两侧还建有亭子,已不复存在。

明清各个朝代都曾大修,从而保存至今。

古歙三桥中最高最宽的当数紫阳桥,它因位于城南紫阳山脚而得名。

明朝万历年建造,桥长140多米,但高达14米,比其他桥高出近一倍!歙县的朋友告诉我,原来建桥时,有一天,一位穿草鞋披麻巾的山民,多嘴问了民工建桥的规模,民工们却嘲笑他“穷山民多管闲事”。

可这个“穷”山民慷慨捐款。

后来,捐出的钱全部用来建的一个桥敦,以至桥敦建得特别高,其余9个桥敦就都按这个高度修建。

当然这只不过是传说,真实原因是便于水深行船,抵挡洪水,决非随意而为。

三桥中最为精巧的一座是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的万年桥。

桥东原有石牌坊,刻有桥名。

当地名人汪道昆曾写过歌咏此桥的诗赋“天回砥柱万年同”。

万年桥名字的由来,意在求其永固。

《徽州访桥记》

《徽州访桥记》

徽州古桥的人文内涵
1.徽州人人生的折射(三关桥的建造是因为新婚夫妇 走三桥的习俗;捐资建造花桥、关桥是为求早生贵子)
2.透视出徽州人的精神世界(桥透露出徽州人积善行 德的美好品质 ,化缘要造桥、祝寿要造桥、还愿要造 桥、发迹要造桥)
3.是徽州人笃信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信仰的集中反映 (许多古桥是由宗教信徒捐资建造的,桥名用的唐 模 高 阳 桥




高 阳
唐 模
道 上 的


重 要
阳驿
桥站

观音桥
婺源的彩虹桥
“徽骆驼”:
徽州名人:
1、毕升(?—约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 2、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 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所撰《四书集注》。
徽州古桥:
徽州的古桥数量繁多,种类更是五花八 门,有拱桥(砖、石两种)、板桥(木、 石两种)、曲桥、平桥、廊桥、月桥......等 等。据文献记载,古桥在徽州一府六县 (歙县、休宁县、黟县、绩溪县、婺源县、 休宁县)共有千余座 。
而如今,徽州古桥仅剩100多座,其中 不少已属危桥。徽州古桥千百年来一直服 务于徽州山区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它们 所承载的历史与故事更是灿若繁星、深沉 而厚重。
徽派建筑风格:
—— 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木回廊绣阁藏。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 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 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 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 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 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 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州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徽州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徽州,古称徽州府,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包括徽州古建筑、徽州戏曲、徽州民俗、徽州饮食等多个方面。

为了深入了解徽州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徽州文化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传承。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1)徽州古建筑:我们首先参观了徽州古城,领略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注重装饰,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我们还参观了宏村、西递等世界文化遗产,了解了徽州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徽州民俗: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徽州民俗,如剪纸、竹编、陶艺等。

我们还参观了徽州民俗博物馆,了解了徽州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

2. 访谈我们邀请了当地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访谈,了解徽州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徽州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 调研我们对徽州文化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游客对徽州文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同时,我们还对徽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为推动徽州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三、实践成果1. 了解徽州文化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我们对徽州文化的历史、现状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 传承徽州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徽州文化的传承活动,如剪纸、竹编、陶艺等。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徽州文化。

3. 推动徽州文化产业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徽州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投资徽州文化产业。

(2)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徽州文化品牌影响力。

(3)培养专业人才,为徽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实践体会1. 增强了对徽州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徽州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我们对徽州文化的认同感。

安徽有名的桥及介绍

安徽有名的桥及介绍

安徽有名的桥及介绍
摘要:
1.安徽地理位置及桥梁概述
2.徽州古桥——程阳永济桥
3.合肥市——包河大桥
4.蚌埠市——淮河铁路桥
5.芜湖市——芜湖长江大桥
6.安庆市——安庆长江大桥
7.桥梁在安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正文:
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桥梁建设在安徽交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安徽有名的五座桥梁及其介绍。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徽州古桥——程阳永济桥。

这座桥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建于明代,是古徽州地区的一座重要桥梁。

程阳永济桥采用青石砌筑,桥上建有亭子,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

其次,合肥市标志性建筑——包河大桥。

包河大桥横跨南淝河,连接合肥市包河区和庐阳区。

该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全长约600米,是合肥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第三,蚌埠市淮河铁路桥。

这座桥位于蚌埠市禹会区,是连接淮南铁路和京沪铁路的重要铁路桥梁。

淮河铁路桥采用了先进的悬索桥结构,全长约4公里,极大地促进了蚌埠市及附近地区的经济交流。

第四,芜湖市芜湖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和无为市之间,横跨长江,连接皖南、苏北地区。

该桥为斜拉桥,全长约3.5公里,是安徽省境内最长的长江大桥。

最后,安庆市安庆长江大桥。

安庆长江大桥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和池州市贵池区之间,也是一座斜拉桥,全长约5.3公里。

该桥的建设对促进安庆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桥梁在安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桥调研报告范文

古桥调研报告范文

古桥调研报告范文古桥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古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人们的交通需求,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古桥资源,我组织了对本地区古桥的调研。

通过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古桥的现状和问题,为古桥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选择了本地区十处具有代表性的古桥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开展了对周边居民和游客的调查,获取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三、古桥现状调研结果1. 建筑风格多样化:我们发现,古桥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拱桥、斜拉桥、石拱桥等不同类型。

这些古桥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2. 历史文化价值重要:古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学习和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

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

3. 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尽管古桥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要,但其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古桥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管理,但也有一些古桥面临着缺乏维护和保护的困境,出现了破损、污染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分析了古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 资金不足:古桥的维护和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很多地方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古桥的维护困难。

2. 意识不足:部分地方对于古桥的保护意识仍然较低,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管理,导致了古桥面临着破损和污染的问题。

3. 旅游开发不完善:古桥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目前有关部门对于古桥的旅游开发和利用仍然存在欠缺,导致了古桥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保护与利用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桥资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古桥维护和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古桥的维护工作。

2. 提高保护意识:社会对于古桥的保护意识应该得到提升,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于古桥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徽州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

徽州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
蕴涵在不同文化古迹的形态和内涵上的, 如若不加以保护 , 文化古迹 的价值会很快遗失。因此, 对文化古迹首要的任务是保护 , 在保护的
基础上 , 适度开发。开发 以不破坏文化古迹的形态 为前提 , 开发 主要
三 、 化古迹保 护和 开发利 用措 施 文
( 文化古迹保护措施 一) 1 . 全面普查, 分类保护 建议由政府牵头,由文物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部门组成的综合 普查组, 对全区不同类型的文化古迹进行全面普查。 按照文化损坏程 度, 进行分类保护, 尤其是优先保护重要的和急需保护的文化古迹, 保护中要保持文化古迹原始的美学价值, 提高文化古迹的适用价值。 2 . 筹集资金, 确保保护资金到位
徽州文化古迹的价值主要包括美学价值、适用价值和旅游开发
价值等。 区内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专家和调查咨询每一

文化与藏文化、 敦煌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在徽州的土地上发 掘了众多的文化古迹, 它们是徽文化的物质文化 、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 化的结晶, 是当今旅游业开发的宝贵资源。
收稿 日期 :0 0 0 — 0 2 1— 9 1
作者简介 : 胡赘(9 1 ) 男, 19 一 , 安徽绩溪人。

8 — 3
由表 2 可以看出,在 l 个评价类型中得分在 8 分以上的有 6 8 5 个, 占评价类型总数的 3%, 3 分别是古民居、 古树、 古桥、 口、 古水 古楼 和古园林 , 说明这些类型文化古迹综合价值高。评价得分在7—8 5 4 分的有 1 类 , O 占总数的 5%, 6 说明徽州文化古迹大部分类型的综合
文化古迹的形态美 、 内涵美、 清晰美、 模糊美等美学价值; 开发古民居
等文化古迹的居住等适用价值;发挥文化古迹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特 点, 开发观光旅游价值。开发强度不能超过文化古迹的承载能力, 以

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研究

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研究

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研究徽州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密不可分的徽商文化也成为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在多方面探讨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分析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一、徽商的兴起与发展徽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其兴起与明清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

徽商成员以徽州人居多,以经营茶叶、棉花、纸张等商品贸易为主,经商活动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商业制度,同时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形态、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徽州古建筑的历史徽州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唐朝时期,其已经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商业城市,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徽州的发展更为迅速,同时也形成了徽州建筑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徽州古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砖瓦结构相连的建造方式,以石雕、木雕、画像为装饰,展现出了中国园林和建筑文化的特色。

三、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的风格徽州古建筑的风格和徽商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徽商文化在商业活动中崇尚“诚信守信”,“厚德载物”,这也影响了徽州古建筑的建筑风格。

徽州古建筑的外观讲究朴实、大方、厚重、华丽,内部布局合理、舒适,这与徽商文化倡导“陋室清源,俭以养德”的理念有所关联。

2、建筑材料的选择徽州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多样,艺术性强,这也来源于实用性和建筑风格的要求。

徽州地区资源匮乏,因此需要精打细算,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充分体现了徽商文化的精髓。

3、建筑的工艺技术徽州古建筑的木结构建筑和砖雕、石雕的装饰技巧是徽州古建筑的特色之一,这也与徽商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徽州的木材资源丰富,同时也汇聚了大量的匠人,他们以技艺高超、精致的工艺,创造了徽州古建筑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

结语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不仅是表现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上,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

徽州的桥

徽州的桥
随着人 口增加 、 经 济发 展 、社会进 步 ,
灌 区的地 面水利 用包 括 区内拦 蓄 大 ,而 当前随 着农 村税 费体 制改 革 ,
与区外 引水 系统 ,通 过分 析可 以获得 农村 集体 经济 脆弱 ,很难 拿 出更 多 的 多年 的可供 水资 源过 程 。灌 区地 下潜 钱来 搞农 业节 水工 程 。因此 ,各级 政

套 齐 全 、价 格 低 廉 、服 务 及 时 , 为
发 展 节 水 灌 溉 提 供 可靠 的 保 证 。△
(作 者 单 位 :陕 西 省 渭 南 市 洛 惠 局
71 5 1 O 0)
条条 小路 ,曲 曲弯 弯地从 山村 里走 出来 ,却被 湍
急的江水挡 住 了脚 步。桥 来 了,背 负着小路过 了江,送 到 对岸的绿草地 上 ,让这 些小路 又远 远地奔 向 了山外 。背着
小路 过 江 的桥 就是 徽 州 古桥 。
徽 州 的桥
| 爨 * 嚣
“ 川 河似 练水 如 天 ,千年徽 州 皆古桥 ”。徽 州境 内
天 然 多水 ,河流纵横 ,河面上也就 有 了大 大小小的桥 梁。
现在 徽 州的 古桥 总数 多达一千零 五十四座 ,大都建成 于徽
朱 火
又为行 人遮 阳蔽雨 ,停足歇脚 ;还 增添 了建 筑工艺上的 美
了节 水灌溉 技术 的推 广 。
三、加快发 展节水 灌溉 的措 施
多样化 、系统化农 业节水 格局 。 ( 二 )搞好 节水灌溉规 划
( 三 )加大政策扶 持力度
农 业节水 工程 投资 一次性 投 资较
( 一 )完善 节水技术体 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是 一个 水 资源 短缺 的 国家 ,

徽州的古桥

徽州的古桥
同样被称为高阳桥的廊桥,还有
徽 州 的 古 桥
万方数据
一72

~—‘‘1。1。‘
…一
一一
……
200213
~’。、

‘—
…~。…一』
1。‘‘
许村高阳桥(李玉祥摄)
比唐模更精致的,那就是歙县许村的 高阳桥。许村高阳桥桥名的来历,也 和唐模的相同,都是因为建桥者是高 阳许氏的缘故。这座高阳桥比唐模之 桥更为壮观,建造的年代也更为久 远。据载,许村高阳桥为宋元之际居 士许寿所建,初为石垛木桥。大约在 明朝弘治年问,许寿后人许胜生多方 筹资,加以重建,并易木以石。明朝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高阳桥遭洪 水冲圮而坍塌。于是,许胜生之裔孙 许法安乃率族众捐资修复,并构亭榭 于桥上,使之成为一座美仑美奂的廊 桥。此后,清朝康熙年间,高阳廊桥 被族人两次重修。重修后的高阳桥为
到唐模去看高阳廊桥,是在前年 的一月中旬,那天正值徽州少有的漫 天飞雪天气。唐模的高阳桥,过去也
唐模的高阳寐桥(李玉祥摄)
叫“观音桥”。据说该桥是因桥上庙屋 中曾经供有观音菩萨的神位而得名。 而高阳桥的得名,则是由于聚居于该 村的许氏宗族,其始祖曾被封于高 阳,故而以此命名,示以不忘先祖。大 雪中,我们沿着檀干溪两岸的水街, 向高阳桥内快速地走去。里面早已设 下了茶水,我们坐在廊桥的木椅上, 品着热气腾腾的香茗,透过廊桥的花 窗,可以看到唠溪两岸的水街和纷飞 大雪中手提火篮的村姑们。通过导游 的讲解、桥左里门额上题词和文献记 录的对照,我们才知道,高阳桥建于 清代,系村人许可云所建。
的 古
水半分田,包括土地和庄园”
不透露了徽州山川纵横的自
横的徽州山区,多有设渡架
65一
,L——三——二÷=—二—二—二—寻:~—二根—二—二——==—=二一一r一;一;一{{

徽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徽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徽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徽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古建筑、古村落、古桥、古塔、古道等。

1.古建筑:徽州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徽派民居、祠堂、牌坊等。

这些建筑风格
独特,装饰精美,体现了徽州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工艺水平。

2.古村落:徽州有许多古老村落,如西递、宏村、呈坎等。

这些村落的布局和建筑风格
都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特点,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3.古桥:徽州有许多古老的桥梁,如紫阳桥、万年桥等。

这些桥梁造型优美,结构巧
妙,体现了古代徽州人民的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

4.古塔:徽州有许多古老的佛塔,如七宝玲珑塔、文峰塔等。

这些佛塔造型各异,雕刻
精美,是古代徽州人民的文化遗产之一。

5.古道:徽州有许多古老的古道,如徽杭古道、仙源古道等。

这些古道是古代徽州人民
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徽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介绍,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徽州文化的瑰宝。

徽州古城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徽州古城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徽州古城旅游资源调研报告徽州古城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徽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于世。

一、地理位置徽州古城位于黄山市西南部,距离黄山风景区约60公里,是连接黄山和屯溪的重要节点。

古城坐落在云塔山脚下,四面环山,环境幽静。

徽州古城周边有悠久的历史名胜如鳌峰山、宏村等,交通十分便利。

二、历史文化遗址徽州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徽派建筑群、徽派石刻、古民居等。

徽派建筑群是徽州古城最醒目的景观,这些建筑以千姿百态的门楼、牌坊、宅院等为特色,体现出徽州建筑的独特魅力。

徽派石刻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石刻以精湛的雕刻工艺、独特的题材和纹饰而著称。

古民居则是徽派文化的代表,这些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

除此之外,徽州古城还有众多的古典园林,如虎山园、明园等,这些园林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园林风格。

三、旅游资源1. 自然景观: 徽州古城周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有许多自然景点,如云塔山、乱石峰、仙人洞等,这些景点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质特征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徽州古城还有一条著名的溪流,名为太平溪,溪流两旁有原生态的植被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2. 历史文化: 徽州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古建筑群、石刻、古民居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展示了徽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游客可以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之美,了解徽州古城的历史渊源,体验徽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文化活动: 徽州古城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徽州古城文化节、徽州古城民俗节等。

这些活动以徽派文化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展览和互动活动,向游客展示了徽州古城的独特文化魅力。

四、发展前景徽州古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近年来,徽州古城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不断增长。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徽州古城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游客的满意度逐渐提高。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样本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样本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概述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枕山环水(二)讲求美学意蕴(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四)细部构造特点三、古祠堂特点四、古牌坊特点五、结束语前言1、报告目的全面了解徽式建筑的风格和细部特点。

2、编制时间5月23日- 5月26日编制人: 学号: 班级:3、资料来源1) 特色建筑网站2) 相关建筑书籍3) 实地考察一、概述徽式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 至今还保存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 蔚为壮观;民居精致, 祠堂高矗, 牌坊肃穆, ……在经历了许多人为破坏和岁月打磨后, 幸存的徽州古建筑淡定地矗立着, 展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沧桑和精神意蕴的恒久。

徽式建筑主要流布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 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 如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附近的泾县、青阳等地, 另外如江苏的扬州, 金陵, 浙江的杭州, 金华, 江西的婺源、景德镇等地也受古徽州建筑之风吹拂。

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式建筑, 大多是明清时期的, 相对而言, 在装饰上, 明代的古建筑崇尚简洁明快, 而清代的讲究精细繁复。

古老的徽州建筑, 不但具有使用功能、旅游开发价值, 还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研究价值, 以及审美和收藏价值。

徽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 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宗祠、牌坊等建筑实物中。

徽式建筑不论是在村镇规划构思, 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 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 枕山环水徽州古民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努力, 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

其规模之盛, 风格之突出, 品味之高, 是中国其它地方所难以媲美的。

徽州古民居的整体选址讲究因地制宜, 依山傍水。

徽州古桥

徽州古桥

徽州古桥导读:小桥,流水,人家。

徽州,遍地是桥——古桥。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桥的影子在我们到徽州的几次寻访中,大大小小的古桥,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或沉稳,或精巧,或朴拙。

人们说,“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徽州境内天然多水,河流纵横,河面上也就有了大大小小的桥梁。

在这些桥当中,有拱桥、平桥、月桥、廊桥之分,等等。

对于外出谋生经营的商旅来说,险峻的地势,湍急的水流,是一大障碍,而桥,当然成了帮助人们克服障碍、渡人于难的“神杖”。

当年,一个个徽商就是从这些古桥上走过,他们别妻离子,斜背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了深山外的大千世界。

烟雨迷蒙中,新安江上驶过一只只乌篷船,两岸不断地在变换着风景,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石桥,后退得越来越远。

而在经过了多年的商场摸爬滚打后,他们致富发达了,携带着巨额财富,回归到故里。

回来后,他们总是要购田置业,建屋修桥。

桥,在他们的心目中太重要了:桥,就是登云梯,就是飞腾所需的翅膀;桥,连接着梦想、财富,连接着大千世界。

经过历练的他们比一般人更加意识到“通途”的重要性,也因此捐资修路搭桥之举,总会前仆后继。

这样的行为,有感激回报的成分,有行善积德的意义,还有方便乡邻和后人的考虑。

当然,徽州的桥,远远不止是跟徽商这一层关系,它还有着地理、民俗、文化等多重的蕴藉。

可以想象的是,当年徽州桥影柔波,竹木环合,一派桃花源景色,江南水乡的气韵,恣意泅散。

练江上的三座名桥春天的新安江,美丽如画。

站在岸边,我们不住地轻声而叹。

歙县县城一带的新安江,被称为练江,它是富资、布射、丰乐、扬之四水交汇后形成的。

练江平日里娴静如村姑,可是一遇到山洪暴发,便跟猛兽下山一样狂野,势不可挡。

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往来两岸,依靠摆船渡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就求助于桥梁了。

从前所建的大多是木构桥梁,经洪水一冲击,木桥不是被冲垮,就是所铺的木板随水漂流而去。

面对滔滔江水,两岸的人们无计可施。

到了明代,徽州各地开始“垒石建桥,以求坚固”。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寻源皖南古筑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寻源皖南古筑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寻源皖南古筑徽州古建筑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地点:安徽省黄山市实践时间: xx年07月04日至xx 年07月12日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徽州文化亦然。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

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

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

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

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

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

徽州区护理明代古桥

徽州区护理明代古桥
否 和 谐 优 美 , 以 学 习 、 写规 范 汉 字 理 所 当 然 。一 般 汉 字 , 掉 了 时 代 性 , 今 的 书 法 创 书 失 当
确 定 作 品 的 质量 等 级 。包 括 文 物 、 膺 地 , 法 用字 包 括 一 笔 一画 都 很 注 重 作 在 书 法 史 中还 能 占 有 一 席 之 地 吗 ? 书 品 等 的 鉴 别 ; 、 传 记 载 事 物 等 的 出 处 , 汲 取 到 的 历 代 名 家 名 帖 范 字 书 法 用 字 应 适 应社 会 需 要 , 道 还 要 五 宣 把 难
否 的依 据 。 “ ” 书 写 活 动 的结 果 , 美 , 化 自律 , 弃 乱 造 字 、 用 字 的 字 、 字形 发 生 了 不 同 或 严 重 不 相 符 。 形 是 强 摒 滥 应 能 让 人 识 别 出所 写 汉 字 是 否 合 乎 行 为 . 把 规 范 汉 字和 不 规 范 汉 字 混 对 此 如 何 选 择 ? 笔 者 认 为 , 当 增 强 及 应 规 范 , 是 否 有 非 汉 字 及 不规 范 汉 字 用 的 习惯 , 立 起 为 社 会 书 写 规 范 汉 识 别 、 分 异 同 , 创 作 书 法 产 品 时 , 树 区 在 等 ; 、 别 书 法 字体 的依 据 。书法 各 字 提 供 创 新 规 范 优 质 服 务 的 良 好 形 重 视 文 意 顺 畅 和 字 形 规 范 , 宜 照 搬 三 识 不 为 字 体 的 风 格 特 点 是 由形 式 来 反 映 表 象 , 弘 扬 书法 艺 术 作 贡 献 。 达 的; 、 别产品质量 优劣的依据 。 四 识
照 抄 法 帖 、 材 。 时 过 境 迁 。 海 横 教 沧
应 当 重 视 书 法 用 字 “ 处 ” 设 。 田 , 出处 ” 必 都 正 确 准 确 。现 在 强 出 建 “ 未

徽州呈坎古城研学作文

徽州呈坎古城研学作文

徽州呈坎古城研学作文篇一《走进呈坎古城,触摸历史的痕迹》早就听闻徽州的呈坎古城极具魅力,这次研学之旅终于让我有机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进入呈坎,那古旧的建筑就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

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仿佛每一块石板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我和小伙伴们穿梭在街巷之间,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

眼尖的我发现了一座特别的建筑,它的门口有一对造型奇特的石狮子。

那石狮子不像别处的威严凛凛,反倒透着一股憨态可掬。

我好奇地走近它,蹲下身子仔细打量。

这狮子的眼睛像是两个大铜铃,原本应该威风的鬃毛却像是被风吹乱的杂草,爪子抓着一个小球,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的小玩意。

顺着建筑往里走,院子里摆着几张老木桌和长条凳。

阳光洒在上面,斑驳陆离。

我看到一位老爷爷坐在那里,拿着一把小锤子在敲打着一块石头。

我凑过去看,老爷爷说他这是在雕琢一件小石雕呢。

只见他手下的石头渐渐有了形状,似乎是一个小茶壶。

老爷爷说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一辈子就守着这老手艺。

从他那专注的眼神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呈坎人对传统的坚守。

呈坎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这样的小惊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些古老的房子、独特的手艺和纯朴的人们,就像一股无形的丝线,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这次的呈坎之行,让我真正走进了古城的灵魂深处,触摸到了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篇二《呈坎古城研学:发现不一样的美》呈坎,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

这次研学到这儿,真是一场独特的探索之旅。

呈坎古城里的建筑布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巷一个连着一个,房屋挨挨挤挤的。

我沿着小巷走啊走,突然在一面墙上看到了一幅画。

这画可不是现在那种印刷品,而是一幅手绘的壁画。

壁画的颜色有些斑驳,但是能看出来画的是古代的人们在农耕的情景。

画中的人们有的扛着锄头,有的在赶牛,特别生动。

我想这壁画得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啊,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还能保存到现在。

我和小组的伙伴们想找个高点的地方看看古城全貌。

于是我们爬上了一座小土坡。

桥梁旧址调研报告

桥梁旧址调研报告

桥梁旧址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我单位决定对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旧址展开调研工作,以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研目的1. 探究该桥梁旧址的历史渊源和建造背景,了解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2. 分析该桥梁旧址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为进一步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3. 发现该桥梁旧址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内容1. 文献调研:对该桥梁旧址相关的史书、文物鉴定报告以及文化遗产管理规定进行调查,获取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信息;2. 实地考察:前往该桥梁旧址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现状和周边环境;3. 口述调查:与该桥梁旧址附近居民、历史研究学者、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访谈,获取调查对象对该旧址的了解和看法。

四、调研结果1. 历史背景:该桥梁旧址建于明代,始建时为木质结构,后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当时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周边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2. 文化价值:该桥梁旧址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典范,其结构独特、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同时,该桥梁旧址也是历史文化和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3. 存在问题:该桥梁旧址目前存在着老化、破损等问题,加之周边环境不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手段,该桥梁旧址也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五、调研建议1. 加强保护意识:提高认识到该桥梁旧址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其保存完整;2. 定期检修维护:针对该桥梁旧址的老化和破损问题,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保持其完好状态;3. 安全防护:为该桥梁旧址进行加固和安全防护工程,确保其不受外力破坏;4. 周边环境治理:改善该桥梁旧址周边的环境,提升其视觉效果,同时加强周边绿化和景观布置,提升游客体验;5. 开展文化活动:利用该桥梁旧址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0-12-08 浏览次数:一. 项目背景,保护思路在古徽州的秀美山川、锦绣田野上,古徽州先民聚族而居,精心营构了数千个如诗如画的古村落,随着这些古村落的兴盛繁荣,这些古村镇出现了一条条充满徽风徽韵、代表着这些古村落历史辉煌的徽州古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古徽州地域保存的大小古石桥仍有120多座,其中有80余座被省、市、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在全国实属少有。

这些古桥随产生的年代有所不同,但其行程和主体结构大体相同,大都是历代徽商浪迹天涯、艰苦创业、挣钱回乡后所建,结构上都由桥墩、石拱、分水垛和桥栏组成,材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耐腐茶园石,也有少数红砂岩。

其中许多徽州古桥堪称徽派建筑的杰作,同时又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

这次调研项目我们就选择了这么多桥中的三座具有代表性的作了调研分析。

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和歙县练江上的万年桥,还有屯溪的老大桥。

由于我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为木构形式,加上石质建筑存在年限和保护比木构建筑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反映到徽州地区,目前大家的目光往往注重到徽州古建筑,对徽派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利用的很多。

而对同样构成徽州文化的徽州古桥,我们研究的文章则相对较少。

对于宣传,保护徽州古桥的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对徽州古桥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对上面提到的三座进行了实地测量。

希望借此总结一些徽州古桥的共同点,它们存在的意义,并宣传保护徽州古桥的重要性。

二. 项目的内容:1. 古桥调查(1). A.通往齐云山的横溪两岸的登封桥。

是座8 孔9 墩岩脚古桥,原名“桥东桥”,系明朝万历时徽州知府古之贤率先兴建,是古代通往齐云山的惟一通道。

齐云山自明朝嘉靖皇帝敕建宫殿并赐山额以后,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和香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其中既有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也有平民百姓,古人记载“冠盖相望”、“毂击肩摩”。

登封桥建成后,由于来此朝拜的人太多,加之山洪的频繁暴发,不久,古桥就不堪重负,出现了损坏。

于是,仅在万历年间,就曾有休宁两任知县相继修复。

清朝康熙年间,在大水冲决后,又曾重建过一次。

今天的登封桥,是清乾隆时期修建的。

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88 年,登封桥再次遭到洪水的冲击而倾圮了,黟县富绅胡学梓单独捐资重建。

为了使登封桥更加坚固,避免重蹈被洪水冲垮的厄运,胡学梓延请能工巧匠,采购上等石材,父子相继,终于建成,并在桥南、桥北各建石坊一座,上书“登封桥”三字。

随后,徽州知府为保护古桥免受破坏,还专门颁发了一道禁令,该禁令被勒石镌刻于石碑,至今依然耸立在登封桥的北侧。

碑文全文如下: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暴污秽;栏石不许磨刀,桥角禁止戳鱼。

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B. 歙县的万年桥,位于扬之、布射、富资三水汇合处,在从前的日子,它是通往太平,抵达省府安庆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往来于歙县北乡的必由之路。

桥东端原来有一块石碑坊,上面就刻着“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的题额,可惜毁于清乾隆年间。

当年取名万年桥,大概就是希望这座桥万年巩固的意思。

桥建成于明万历元年(1573),桥长150米,高10米,建有9孔。

桥落成时,明代兵部左侍郎、歙县人汪道昆,曾赋诗一首:“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功,地踞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同。

参差石势疑乌鹊,缥缈江流见白虹。

亭上至今留醉处,莲花面面似山公。

”大桥全部采用大青石建成,石质优良,工艺考究,至今保存完好。

C.在横江和率水汇合的屯溪,古老的屯溪大桥,固若金汤,桥下河水汤汤,这也是徽州有名的一景。

屯溪大桥,又叫老大桥、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了。

大桥为六墩七孔石拱桥,长133米,宽6米,高10米,桥孔跨度13米~15米不等,大桥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现为通往机场、西郊和江西婺源的重要通道。

屯溪大桥边有一面石壁,上面镌刻着节选的朱彝尊的《屯溪桥记》,这篇文章记述了古桥的由来。

在水边的台基上,立有一块碑,上面镌刻着1934年郁达夫来屯溪时所写的一首诗:“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2).三座桥的桥墩都为梭型,以减小桥梁对水的阻力,增强桥的稳固性。

但梭型的大小也有所不同,靠近桥头的较小,中间的较大,这也与水流大小有关。

三座桥上都有散水口,而且都设在栏杆下部,不似现在的桥梁设在桥面上,一般每个2~3米就设一个大的落水口。

三座桥的栏杆都不高,但万年桥的最矮,只有 780 高.以现代的设计规范来说,这样是违背规定的,但在古代人的平均身高较低的情况下是可以的。

(3).摄影记录(4).图纸分析2.价值评估:(1).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三座桥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是徽州古桥的代表。

(2)他们不仅仅承担着交通,他更多的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徽州的风俗与人情。

如登封桥作为上山的必经之路,现在也具有这样的作用,从休宁上山,有两条路,一天是经索道上山,另一条就是经登封桥徒步上山,。

旅人若想真正品味到齐云山的妙处,当从老路上山。

在从前,登封桥除了作为上山之用外也用来联系之外,同时也联系河两岸的村庄,形成当时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两岸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屯溪老大桥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作为黎阳老街和屯溪老街的联系通道,但现在,老大桥的交通作用逐渐减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古桥供大家欣赏,现在桥头上安置了几个石墩,避免大型车辆上下,但从现在情况看,来往于桥两岸的人群还是很多,除了大型车辆以外,很多车还是从老大桥通过,所以现在的老大桥的交通还是相当的拥挤。

万年桥的作用和其它两座桥类似,但万年桥已经过一些加固和维修,但通过实地调查来看,万年桥的维护并不理想,可能与现在不太容易找到相同的石材,另一方面现在可能很难模仿当时的技术,还有另一可能是对桥梁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

2. 保护的程度:歙县万年桥在新的练江大桥建成之前是连接歙县城南北交通要道。

从目前现状看,桥墩底部海漫石因长年累月的受江水侵蚀,有的已被江水冲走,使桥墩受到严重的威胁。

现在的桥墩基石是现浇混凝土。

此外梭型桥墩上方也存在一些人为的混凝土架构物。

不光增加了古桥负重,还影响古桥的美感。

桥面上的栏板部分已经撞毁,所兴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加固修复。

齐云山登封桥是作为旅游景区的水上通道。

桥面上的栏板由于年限的原因部分栏板已出现松动,极其不安全。

桥身两侧长满杂草和杂树,其根部随券石缝隙深深扎入桥体内部,时间一长,一遇大风吹动树枝,树根便在桥身与拱券间剧烈摇动,使券石松动。

史料中记载的原桥中的亭庙现在已经不存在,两端的石坊现在只存在南面的一座。

并且由于年久失修,石坊的大块石头已出现大大的裂缝,有的已经断裂,部分构件已经人为的破坏。

相比而言,屯溪老大桥现状在三座桥当中是比较好的,这也许与政府对古桥的重视程度有关。

3. 古桥的材质分析:三座古桥原材料都为清一色花岗岩石料,质地都是很好的。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日晒保存的还是基本完好的。

登封桥的石材较大,老大桥石材尺寸与万年桥类似。

这些石材大的有两三吨,小的也有一吨多。

在徽州古代由于受地形影响,陆路交通不方便情况下,只能水上交通。

加上要便于就地取材。

因此沿河选择石质比较好的地方就成了很好的天然石料供应场。

如现在已经作为景点的“花山谜窟”,在古代可能就是这些古桥的石料供应地。

三. 成果和经验总结:简单地说,桥便是架空的道路。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若从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现代,桥又在城市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平地起桥(立交桥),贯通东西南北,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亮丽风景。

中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

同时,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资料。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桥的影子。

在我们在徽州的几次寻访中,大大小小的古桥,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或沉稳,或精巧,或朴拙。

人们说,“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徽州境内天然多水,河流纵横,河面上也就有了大大小小的桥梁。

在这些桥当中,有拱桥、平桥、月桥、廊桥之分,等等。

对于外出谋生经营的商旅来说,险峻的地势,湍急的水流,是一大障碍,而桥,当然成了帮助人们克服障碍、渡人于难的“神杖”。

当年,一个个徽商就是从这些古桥上走过,他们别妻离子,斜背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了深山外的大千世界。

烟雨迷蒙中,新安江上驶过一只只乌篷船,两岸不断地在变换着风景,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石桥,后退得越来越远。

而在经过了多年的商场摸爬滚打后,他们致富发达了,携带着巨额财富,回归到故里。

回来后,他们总是要购田置业,建屋修桥。

桥,在他们的心目中太重要了:桥,就是登云梯,就是飞腾所需的翅膀;桥,连接着梦想、财富,连接着大千世界。

经过历练的他们比一般人更加意识到“通途”的重要性,也因此捐资修路搭桥之举,总会前仆后继。

这样的行为,有感激回报的成分,有行善积德的意义,还有方便乡邻和后人的考虑。

当然,徽州的桥,远远不止是跟徽商这一层关系,它还有着地理、民俗、文化等多重的蕴藉。

可以想象的是,当年徽州桥影柔波,竹木环合,一派桃花源景色,江南水乡的气韵,恣意泅散。

由于桥对河两岸居民来说,是最方便的集合处,自古以来,设在桥头或桥上的“桥市”,就容易形成了,他们互通有无,交易活跃。

《清明上河图》中就十分生动地描述了汴京东南郊一处热闹的桥市景象。

而我们在北岸廊桥看到,桥内也摆设了不少摊点,已成为一条商业走廊。

对改善徽州古桥现状的思考和建议1.领导重视,成功关键。

加强对本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加大对古桥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由于大部分徽州桥梁都在农村,因此有必要对生活在其中的主体----农民,进行一般的宣传保护的要求。

如在桥头立一些警示碑等等方式。

2.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

要协调好旅游业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调研中两座古桥都处在旅游文化胜地。

歙县万年桥地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三江交汇处。

风景和文化都堪称一绝。

而齐云山登封桥是连接道教名山齐云山水路的唯一入口,是依拖齐云山旅游的绝好路经之处。

我们说文物古建筑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但文物的价值和作用绝不仅限于旅游方面,它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发利用文物时,在处理文物与旅游的关系时,一定要着眼于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在制定旅游业发展决策时,要充分听取文物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